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23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竹影》这篇文章着手,探讨了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他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必须坚持“儿童本位”思想;大人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同时论述了丰子恺对艺术教育目的的三重解读,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使人学会艺术的生活;摆脱“人生的苦闷”;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德行。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竹影

众所周知,丰子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和书法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尤其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对此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观点。《竹影》主要讲述了年少时的丰子恺和弟弟,以及弟弟的同学借着月光在屋后院子的水门汀画竹影,并通过爸爸的教导,领悟到了艺术美的故事。这篇散文虽然不长,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探出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

一、 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

丰子恺撰写《竹影》这篇散文,主要是想通过“画竹影”这件趣事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但月光下的竹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景象,随手涂鸦也是儿童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这样的取材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我想这和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和生活相关联的思想密不可分。文中孩子们画竹影这一行为,可以看成是儿童的随手涂鸦,儿童的随手涂鸦其实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画像,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所思所想所悟。丰子恺认为,评判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与生活相关联,如果一幅儿童画与生活相关联,那就是值得称赞的画作。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不仅儿童画是如此而已,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都要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的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感情。艺术缺乏了这一点,就会变成机械的、无聊的雕虫小技”。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儿童画也好,文学音乐也罢,只要是有关艺术的就必须与生活相关联。那么,艺术教育当然也是如此。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图画和音乐学科,因为图画音乐只是“直接的艺术的教科”,艺术教育应该融入一切的学科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只有与生活相关联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艺术教育”。所以,丰子恺取材于“画竹影”这件趣事来实施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因为竹影这一景物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画竹影这一行为也是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必须与生活相关联,儿童的艺术教育当然也必须如此。

二、 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

当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画竹影时,爸爸出现了。原文写道:“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从“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和“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孩子们当时是很紧张害怕的,主要是由于他们弄脏了水门汀,这反映出儿童随手涂鸦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不被允许的。不仅是在那个时代不被允许,就算是在当下,也是会被制止的。那爸爸看见孩子们在画竹影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不是也像其他大人一样,马上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并呵斥责骂他们呢?

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爸爸并没有那样做,或许从一开始爸爸就没有想过要那样做,因为文中还写道了这样一句话“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如果爸爸要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应该早就动手了。从爸爸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完全可以窥探出丰子恺“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他在《儿童的大人化》里提到:“大人因不理解孩子,而强迫孩子照大人自己一样地做人,这是一般的儿童教育上的病根。”“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是丰子恺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认为我们必须以儿童为本位,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用大人的標准去约束儿童的行为。

文中孩子们画的竹影就是一幅幅儿童画,一副“思想感情特殊,而画技未练的人所作的画,是‘重兴味’而‘轻理法’的绘画”。“重兴味”强调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和随意性,“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他们为趣味而游戏,为趣味而废寝忘食”。他们可以将袜子和鞋子脱下来给凳子穿上;吃藕时,用红线在藕片上有规则的孔中穿出一朵花来;他们也可以将两把芭蕉扇当做自行车来骑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成人的眼里,童心就是一种“趣味”。孩子们因为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趣味。“人生无论何事,第一必须有‘趣味’,然后能欢喜地从事。这‘趣味’就是艺术的。”所以儿童画完全是孩子们由“趣味”而生发出来的艺术。“轻理法”强调的是儿童绘画时根本不注意绘画的技法。因为儿童处于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的时期,他们根本不懂如何细致地观察物体的各个部分,不知道如何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眼前的物体,所以只能粗略地把物体的轮廓画出来。丰子恺认为“他们本能地将事物去提纯、简化,把事物最重要的特征、最本质的东西反映出来,在提炼简化这方面,儿童比大人做得好”。因为大人的眼光常常被思虑所迷惑,看不清楚物象本身的姿态,儿童的思虑却非常简单,最容易发现物象的本相。可以说儿童画是忠于主观,故意把客观加以变化而表现的画作,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一切中国画都是忠于主观,不肯依照实物而描写的,儿童画和中国画都是主观派艺术。

三、 大人要平等的对待孩子

后文继续写道:“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不但没有制止孩子们画竹影的行为,还自己参与到绘画中。但前文提到爸爸只是在旁边看,就像大多数的家长一样,当孩子们在画画时,大人们只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那为什么后来爸爸还要参与到孩子们的绘画中去呢?

因为丰子恺曾在《儿童苦》里说,“试看现在的家庭里,桌子都比小孩子的头高,椅子都是小孩子所坐不着的,门都是小孩子开不着的,谈的话与做的事都是小孩子所听不懂又感不到兴味的”,“一切日常生活诸事,都以大人自己为本位,把小孩子当作附属物,全不参考小孩子的意见,顾到小孩子的方便,或征求小孩子的同意。”他深感世间儿童者的痛苦,所以告诫大人们应该设身处地想想孩子们的生活,应该站在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去看世界,也就是要大人们平等的对待孩子。当孩子们正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应该俯下身去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一起创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孩子融入其中,平等的对待孩子。

四、 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虽然丰子恺强调要坚持“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但绝不是任由儿童胡乱地进行艺术创作,在适当的年龄段,大人们就应该对其技法上的错误进行纠正,并补充知识上的不足。所以他认为大人们不仅要参与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还一定要懂得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在《竹影》中,丰子恺虚拟了一个父亲的形象,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强调“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尊重儿童的童心、童趣。二是因势利导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眼光、艺术涵养。文中,孩子们正是在爸爸的教导下,知晓了吴昌硕、官夫人、赵子昂等人;了解了“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懂得了“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此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了“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从而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眼光、艺术涵养。

所以当面对孩子们的随手涂鸦时,千万不要大发雷霆,认为这是脏乱的、不整洁的、不道德的,非得严令禁止不可。然后就要没收他们口袋里私藏着的炭条、黄泥块和粉笔头,边没收的时候还要边狠狠地教育一番,殊不知过了几日,孩子们的口袋里又私藏了炭条、黄泥块和粉笔头,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又会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光亮的地板上,整洁的门窗上,重新开始他们的艺术创作。这样的情况屡禁不止,与其去阻止他们,何不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呢?这就是丰子恺说的:“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小学先生的人,应该趁机助长,修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助长其适宜者,修正其过分者。”

丰子恺对艺术教育的目的有三重解读。第一,他认为“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人可以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从人的心理上说,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知情意,三面一齐发育,造成崇高的人格,这样的教育就完备了。”如果其中有一面偏废,那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健全的。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方面,所以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和情的教育,教人“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学会艺术的生活。第二,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但随著年龄的增长,碰到的钉子越来越多,为了能够顺利的生活下去,我们渐渐压抑了内心自由奔放的感情。但是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却一直在悸动,这就是“人生的苦闷”的根源。“艺术的境地,就是我们大人所开辟以发泄这人生的苦闷的乐园,就是我们大人在无可奈何之中想出来的慰藉,享乐的方法”。艺术教育是为了让人摆脱“人生的苦闷”。第三,他继承了李叔同的艺术教育观点:“先识器而后文艺”,识器是辨识艺术的外在形式,然后在艺术形式的辨识中涵养艺术人格,艺术修养,这是一个涵养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人掌握艺术技法,但这只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进行人格和德行的培养。

综上,《竹影》这篇散文体现了四点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第一,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第二,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第三,大人要平等的对待孩子;第四,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著.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08.

[2]徐俊西主编,殷国明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48丰子恺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06.

[3]殷琦编.丰子恺集外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05.

[4]张念芸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5.

作者简介:

郝益,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贵州推行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的意义在于为贵州农村发展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培养人力资源,为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为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规划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路径;强化文化艺术扶贫的人才机制和教育机制;逐步实现文化艺术教育扶贫的集约化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艺术教育   扶贫

贵州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自21世纪以来,在贵州贫困地区掀起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潮,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劳务输出改变了贵州农村的人口结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到2018年底贵州留守儿童为56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8.1%,在全国各省级地区的留守儿童人数中排名第七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双亲的陪伴与关爱,许多留守在贵州贫困农村的儿童面临较为严峻的教育、成长问题,他们是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扶贫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一、国内外文化艺术教育扶贫经验的借鉴

日本是开展文化艺术扶贫活动时间较早且成效显著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日本东京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当地政府开始实施文化艺术振兴计划,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把文化艺术教育同当地特有的手工艺与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发展地方手工艺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资源,同时还有力地保护了当地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产。印度政府在2006年实施的包容性旅游扶贫战略,强调了教育和培训的作用,通过大力推行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训,让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水平的增长。韩国在文化扶贫中特别注重开展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在2009年实施的农村新文化空间建设扶贫项目中,通过新办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艺术素养,推动了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福建是我国最早推行文化艺术扶贫的一个省份,从2005年到现在,历经14年时间,福建已经走出了一条资源集约型艺术扶贫的成功之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福建经验”对于贵州等落后地区艺术教育扶贫的启示主要有:大力整合社会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政府、高校、艺术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全面推进农村文化艺术扶贫教育,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贵州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的意义

(一)为贵州农村发展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培养人力资源

贵州山地众多,没有平原支持,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一个发展传统农业条件相对薄弱的省份。贵州也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人民在相对原始和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保留了纯朴的民俗民风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因此贵州应当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扶贫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要将贵州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转化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资源,需要一大批能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基层人才,对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扶贫能够为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要求。

(二)为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贫困。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思想上的缺陷,这些缺陷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巨大隐患。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能够为人们提供优秀的精神粮食,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品质。在贵州农村留守儿童中推行艺术扶贫教育能够该感染孩子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消除他们的封闭、自卑与冷漠,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扶贫。

(三)为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

如前所述,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民族音乐方面,民族村寨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其中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浪哨”情歌、黔东南山歌等民族歌舞早已蜚声海内外,侗族大歌更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民居方面,贵州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黔东南苗族依山而建,气象万千的吊脚楼,黔东南侗族极具艺术魅力的风雨楼、鼓楼,黔西布依族朴素简洁,装饰考究的石板房等。在民族手工艺品方面,苗族刺绣、蜡染、布依族簸箕画、安顺傩戏和地戏面具等手工艺品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然而应当指出的是,贵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加之随着城镇化率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人口离开乡村,导致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后继乏人,面临严重的危机。笔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最大希望可以寄托在留守儿童身上,寄托在文化艺术教育扶贫事业上。通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扶贫教育与培训能够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通过人力资源形成和文化艺术市场的开发能够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三、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接受了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但在教育质量上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教育方面与城市的同龄儿童相比具有很大差距。例如:贵州长顺县茅山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由于土地贫瘠,石漠化程度高,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茅山村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2018年笔者参与了贵州省民盟组织的茅山村小学文化艺术扶贫活动,该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为234人,其中7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文化艺术扶贫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学校缺乏教授艺术类课程的老师,缺少乐器、画具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几乎是一片空白。贵州罗甸县打改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大概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笔者在扶贫走访该村期间,发现该小学过去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是由一位来支教的语文老师兼职教学,这位老师离开后音乐课、美术课就一直处于停课状态。

当前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首先,缺少艺术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扶贫不够重视,没有整体规划,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缺乏长效性。其次,师资力量奇缺。由于条件艰苦,教师待遇缺少保证,贫困农村的中小学严重缺少艺术类专业老师,许多学校根本无力开设艺术类课程。再次,针对民族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扶贫教育处于空白状态,不能为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四、贵州推行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规划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路径

首先,要立足贵州省情,制定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长期规划,将扶贫教育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艺术教育、职业培训、文化艺术就业并举的长期扶贫机制,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艺术素质、经济状况、精神品质的不断改善与提高。

(二)强化文化艺术扶贫的人才机制和教育机制

政府对于艺术教育扶贫应当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扶持,將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艺术教育扶贫事业中。鼓励和充分利用艺术院校、文艺事业单位、民间艺术团体三方的力量,全面推进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工作,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素质,为贵州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培养人力资源。

(三)逐步实现文化艺术教育扶贫的集约化发展

实施贵州文化艺术教育扶贫集约化战略,跨地区整合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依托贵州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业,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文化艺术教育扶贫品牌。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产业的科学协作,把艺术教育扶贫与民族文化艺术展演、特色旅游、特色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扩展文化艺术教育扶贫的社会经济效应,引导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更多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其中,提高他们在文化艺术产业中的就业率,最大化实现文化艺术教育扶贫的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吉,钟婷,朱荪远.国外文化精准扶贫案例研究与借鉴[J].图书馆杂志,2016,(09).

[2]郑漫雅.借助文化馆平台优势,实现志愿服务集约化——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为例[J].福建歌声,2016,(05).

[3]李劲松,李文生.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里与教育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5).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部:启动“圆梦蒲公英——乡村学生看县城”活动

今日,教育部在江西省兴国县启动“圆梦蒲公英——乡村学生看县城”活动,并与财政部共同启用了“国家彩票公益金资助”标志。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发表讲话指出,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将在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江西、甘肃等省市开展“圆梦蒲公英——乡村学生看县城”试点工作。这是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新形势下,努力缩小城乡孩子在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差距,帮助农村地区学生感受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开阔视野、丰富心灵、磨炼意志、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北京:2014中国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双年展活动在京启动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国少年儿童书画院等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北京)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双年展”活动近日在京启动。活动旨在加强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提高广大青少年文化艺术素养,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活动组委会现面向4至18岁青少年进行书法、美术作品征集,部分获奖作品将于今年8月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集中展开,并将在上海等全国其他城市巡展。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国少年儿童书画院等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北京)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双年展”活动近日在京启动。

上海:中荷知识与创新中心在上海海事大学正式成立

活动旨在加强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提高广大青少年文化艺术素养,促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活动组委会现面向4至18岁青少年进行书法、美术作品征集,部分获奖作品将于今年8月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集中展开,并将在上海等全国其他城市巡展。活动通过国际和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校,(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推荐作品的方式,上报活动活动组委会经专家组评选,拟对入选的1000幅优秀书法、绘画、美术艺术作品进行展出。活动不收取报名费和评审费,分为学前组、小学低龄组、小学高龄组、初中组和高中组。

广东:“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两岸高端论坛举行

近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两岸高端论坛在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现改名为岭南师范学院)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台中教育大学和湛江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海峡两岸近70位学者参加,主要研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进展”“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前沿问题”“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审视”等议题。学者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对两岸深度合作培养师资达成有关共识,为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美国:今年出现名牌大学录取率下降现象

今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入学竞争十分激烈,在42167名申请者中仅录取5%的学生,是美国录取率最低的大学。该校在过去20年中,录取率由20%不断下降到今年的5%。专家说,美国其他名牌大学也被报道录取率下降。例如,耶鲁大学今年的录取率为6.3%;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率是9.9%;波莫纳学院的录取率是12.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录取率是17.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录取率是18.2%。美国高中毕业生数量相比往年有所下降,原本预计今年申请进入名校的几率会更大一些,但由于申请名牌大学的学生数今年继续增加,又加之500多所大学已经实行网络申请,且海外申请人的持续增加,更加剧了这一情况,这才导致美国今年名牌大学录取率下降现象的出现。

巴西:“汉语桥”搭建中巴外交桥梁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蹈是幼儿的必修课,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未来学前儿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儿童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展开论述,并从几方面剖析了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提升途径,希望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能力培养

舞蹈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韵律感,更有利于幼儿心灵的开发和审美熏陶、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和价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所学的各种舞蹈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美的培养、美的熏陶的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当程度的幼儿舞蹈的创、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丰富的舞蹈专业语汇,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以基础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为主线,幼儿舞蹈组合、创编为主体,即分阶段、多方式、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实践,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定义

何为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就是教师在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外,广泛的涉猎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及心理学等一系列与舞蹈相关的知识,汲取创编幼儿舞蹈的基础材料,不断提高创造力增强舞蹈内涵,编创出有自己特色、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幼儿舞蹈的能力。编舞老师需要有舞蹈基础素养,通过对生活、生命的深入感知,将感受通过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体现,使得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吸引儿童,让儿童乐于学习舞蹈,這才称得上创编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教师在掌握一班舞蹈创编的基础模式之外,更要深刻体悟幼儿舞蹈的特质,才能使得舞蹈作品适合幼儿这一年龄段学生。由此可见,幼儿舞蹈创编只有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才能切实符合吸引儿童。

二、怎样才能具备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要想具有幼儿舞蹈编创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较好舞蹈功底的同时,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动作来塑造更多的舞蹈形象。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感染幼儿,才能够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此外,要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了解舞蹈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更要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只有具备了对这两点的了解,并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才能是编创的舞蹈具有童心童趣的特点。因此,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要多多实践。

三、学前儿童的体形和心理特征分析

任何一个阶段的舞蹈创编教学都要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置,因此,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编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体形和心理进行分析。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和心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在0岁至6岁之间,也就是说,在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间的儿童都视为学前儿童。就目前学前儿童的体形特点来看,普遍存在着脑袋大、四肢短,且腹部特别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了学前儿童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舞蹈动作做起来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一定要将此项因素充分考虑,尽可能编制出一些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避免出现对平衡性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途径

(一)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

幼儿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编创幼儿舞蹈时要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关注儿童的感受,展现出他们内心的赤诚和纯朴,不要生搬硬套将成人舞蹈的表现方式嫁接在孩子身上。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幼儿舞蹈的审美特色,懂得如何利用舞蹈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和内心世界的良好发展。为激发学生对舞蹈编创的兴趣,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一些优秀儿童舞蹈作品的视频,加深对理论概念和舞蹈元素的理解。

(二)选好舞蹈背景音乐

幼儿舞蹈教师在进行音乐的选择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要选择学生喜爱的类型,并且还要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快速理解。幼儿舞蹈教师在播放相关音乐时,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自发舞动,幼儿如果能够充分理解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好舞蹈,并且还可以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幼儿舞蹈教师借助音乐《小手小脚动起来》,进行舞蹈创编,由于音乐本身节奏明快,并且形象鲜明,幼儿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而幼儿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巧选择题材与主题

题材和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除了动作和音乐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主题鲜明,题材充满童趣,构思巧妙独特。幼儿舞蹈题材主要有:现实题材,直接反映少儿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寓言题材,以拟人、夸张的手段表现动植物等事物的外形和性格特点,以阐明某个道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概括表现,有启迪和教育意义。怎样为最佳选材,需要创编者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方式去观察生活、体验日常生活的事件,时刻汲取生活的“营养”,找准最具表现力的题材,提炼深化主题,创编思路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编课程教学

首先,要加强学前儿童舞蹈基础的训练;舞蹈基础是任何一种舞蹈的基本功,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课程,经过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还能够发展儿童自身的协调能力。其次,要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压缩、整合、编排,突出各个民族舞的特点表现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舞蹈的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儿童舞蹈与创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此项内容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儿童舞蹈的编舞规律,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换。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先行,理论指导教学,精确讲授,以练习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可以以小组教学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首先要学生们按照相同的人数分为几个小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对其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将所学到内容做出来,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际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次实践中,掌握舞蹈创编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廖海云.论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8).

[2]刘宽宏.浅议如何指导幼师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J].学前教育研究,2016(0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研究,2015(04).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感动的能力》张炜

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突出矛盾, 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问题。然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的教育理念]1[。可见, 艺术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 且与品德修养、仁爱礼智同等重要。根据中国的教育传统, 立志高远、品德修养、仁爱礼智、六艺技能修养是核心, 而这些的根本都在于情感的教化, 可见中国传统的教育对于情感的重视。

不过,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浓厚色彩, 艺术教育一直作为一门附庸学科, 逐渐脱离了古代艺术教育中情感培育的部分。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在艺术教育中采用普通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将艺术课上的枯燥无味, 甚至把专业技能的高低作为艺术课评价的标准, 不仅如此, 在河南省部分小学艺术课甚至成为语数外占课的热门, 每学期的艺术课寥寥无几。艺术是有陶冶人们的情操、沟通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的, 然而, 反思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似乎背离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重情感的教育理念。因此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教育的情感教化功能、符合儿童天性的艺术表达等问题, 成为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近几年, 不少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不少地方的艺术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改革的步伐。滕守尧教授在其著作《艺术与创生一一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 首次提出了综合艺术教育也就是生态式艺术教育, 并系统地论述和阐释了相关的理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我们通常所普遍认为的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 而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这几门艺术学科之间的对话, 还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贯通, 将艺术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手段, 通过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相联系的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 促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能力和艺术人文内涵的发展。那么艺术与情感的联系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理念, 艺术作品本来就是艺术家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愿望、态度, 用语言、声音、动作、色彩、线条等媒介来表达和传播这种情感。这个社会中充斥着征的或者负的价值属性的失去, 善、恶、美、丑、益、害, 引起我们喜、怒、哀、乐、惧、憧憬等等, 我们需要这些艺术作品来培养儿童情感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他们积极的胜过态度, 使他们能够早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一、艺术教育与情感体验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 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的, 即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 具体在课程中的体现就是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情感体会。比如, 梵高作品《向日葵》的课程设置中, 先从儿童的观察角度去切入, 在课程之初先让学生去嗑瓜子, 首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继而导入真实的向日葵的形象, 让学生记住向日葵的主要特征, 而后展示梵高作品《向日葵》, 这便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感知与体验环节;欣赏完以后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于梵高《向日葵》的情感体会, 给学生讲述梵高的生平事迹, 设计游戏“守护梵高”这便是情感体会环节;最后请学生自行创作向日葵形象, 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 便是生态式艺术教育中的创作与表现环节。艺术教育中感知、情感、想象三者不可缺一, 不仅要作为一次艺术活动更要把它当成是儿童心理活动去做。通过这些特定的教学活动步骤,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解释、分析、反思领会作品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与憧憬, 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促进儿童的情感的正面健康发展。

二、艺术课堂中的游戏与情感表达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 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的艺术课程, 不能把游戏与上课、游戏与艺术界限划分的那么明显, 不能简单的把课堂当做授业解惑的平台, 应该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挖掘学生潜能作为课堂的核心。儿童具有天生的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的这些心理特征, 设置一系列的游戏, 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课堂游戏、儿童的特征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比如情境陶冶, 让学生角色扮演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 切身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并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再比如合作, 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去探索欲认知, 用肢体动作、造型设计表达自己,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同伴合作的需要。儿童在某个阶段都喜欢去模仿动物的叫声与动作, 特别是动画片与早教节目里的动物形象, 在这种模仿里, 通过不同动物形象动作模仿中, 不知不觉的学会了动物园里各种动物的造型特征,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中, 把相关学科的共通处整合起来, 让艺术课程变成了其他学科有力的教学工具。比如同一主题、同一情感、同一人文内涵中进行整合, 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升华。如将艺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结合, 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的“春天的手”、“四季”、“雪地里的小画家”、“夏夜多美”、“画家乡”、“春风吹”、“春雨的色彩”等季节主题整合为一单元, 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密切相关, 通过色彩、线条、造型的记忆认识不同季节的颜色特征, 不仅学会了艺术课中的核心技能, 也加深了语文课中的文字与实物造型的印象, 这些形象在儿童的意识体系中会更加完整系统。此外, 不仅将每一单元主题进行整合, 还要在那个单元主题中延伸出子单元主题, 也可以由多个子单元主题共通组成, 如“夏夜多美”单元中, 我们还可以加入子单元, 将“荷叶圆圆”、“月亮的心愿”、“静夜思”等都是围绕夏天与夜晚的主题课程, 整个单元的课程都是围绕季节特征。季节主题的教学单元设计就像是一幅巨大的艺术作品, 而语文学科的课程就是单元的框架, 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在课程过程中一点点的被架构起来, 教学效果圆圆超越课堂与教材, 在儿童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一幅壮美的四季图画, 这就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特点, 将人文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有效融合, 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特征、知识架构等联系, 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品质。

在艺术教育中, 我们总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似乎总是忽视它,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即课堂的愉悦性, 无论是艺术课堂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 都旨在回归孩子的生活本源, 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发挥他们对社会情感的感知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质和创造力。当孩子们能够从艺术课中体会到社会生活的乐趣时, 通常在这一单元中就会衍生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由此可见, 生态式艺术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并在艺术教育与情感体验、游戏与情感表达、跨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中, 力求回归到艺术的本质, 克服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弊端, 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游戏中充分体会教师为儿童创设的情境, 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功能, 真正让儿童的情感在艺术课堂中被充分的调动得到正面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下, 人们开始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视, 据一系列研究得知, 很多犯罪心理问题都源自于儿童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情感。虽然生态式艺术教育不能完全规避掉情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但我们希望这种艺术教育方式的推广可以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预防与维护的作用, 我们不会混淆概念把艺术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 只是发挥其在教育中的情感功能作为孩子审美教育、创造力拓展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这个注重生态平衡的当下, 希望以生态式艺术教育来为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做出一点点贡献。

我们经常会感叹人性的悲凉, 会念诵“人之初性本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情感会被欢乐或者是痛苦打磨的不再敏感, 这个过程很残酷, 也不可逃避。教育是一片净土, 我们应该在艺术教育中最大限度的去保留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保护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敏感, 保护他们情感发展过程中偶然的萌动, 那将是成人世界里不曾体会的纯净。

摘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儿童情感问题频发, 社会各界众多学者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 本文旨在从生态书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儿童情感发展问题, 从艺术教育与情感体验、游戏与情感表达、跨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三个角度出发师徒寻求生态式艺术教育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儿童情感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著《对话理论》, 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初版.

[2] {美}苏珊·朗格著, 滕守尧译《艺术问题》, 南京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3] [美]Eric Jensen,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 《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应尽量结合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进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使其发自内心地随着音乐律动、舒展、想象,用心灵感受音乐,以此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经验,最终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宝宝,今天学校的音乐课你们学唱了什么歌曲呀?”

“我会唱《×××》了……”

相信这会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很少有父母这样问孩子:“宝贝,今天你在音乐课上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音乐美吗?”这其中的原因来自大多数孩子家长对音乐课的理解,认为音乐课=唱歌课。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也曾习惯地被当成是“唱歌课”。

在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表现”领域中的“歌唱”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并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1]课程标准有了新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技能与知识的专业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将“感受与鉴赏”领域调整为“感受与欣赏”。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激发儿童参与音乐表现的兴趣,让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审美经验,提高其音乐素养。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过程的素养,在许多方面决定于学校生活由音乐的精神而充实到什么程度”。[2]他还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培养儿童音乐审美素养,首先要帮助儿童积累并丰富发展音乐审美经验。

一、音乐审美经验——一种特殊的经验

当我们聆听到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渴望春天》(本文所引音乐作品均选自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后文引用时不再注明)时,眼前仿佛看到了换上绿装的树林、河旁开放的紫罗兰、歌唱的布谷鸟和夜莺,还有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游戏的人群。当远离故乡的人们听到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故乡的亲人》时,常常会激起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与思念,甚至要淌下激动的热泪。这是因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与我们已拥有的音乐审美经验似曾相识。可以说音乐审美经验,它是由音乐作品唤起的一种特殊的经验。

审美经验,即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唤起的一种对美的认知经验。由于这种经验是通过一次次实践得来,故审美经验应当是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4]而音乐审美经验是由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音乐作品)的多次聆听体验、感悟交流中,经过不断的音乐审美实践,在积累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般认为,审美经验是由审美主体“观赏”审美客体时,唤起的一种经验。而笔者认为,音乐审美经验应是建立在“听赏”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经验。例如:当我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时,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首先是在听觉上感受到音符的跳动,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变化。其次是音乐旋律、节奏模拟了我们人的情绪情感的表情,进一步地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令我们产生种种遐想,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感。而这样的一种流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我们从欣赏音乐开始,到欣赏音乐结束。再如: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小朋友,这段音乐优美吗?它的情绪怎样?节奏和速度有什么特点?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有几个乐句组成?旋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此欢快的旋律表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形象?等等。那么,儿童要完成这些审美实践活动,首先要做到持续地“聆听”音乐。音乐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音响的聆听,才可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5]由此可见,音乐审美经验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而产生的音响和感受的总和。

如欣赏管弦乐《打字机之歌》时,可以让儿童从熟悉主题入手,进而听辨、把握主题出现的次数、变化特点和情绪特征。儿童对音乐作品美感的体验、感悟,将唤起保留在其音乐记忆中的审美经验,即利用已有的经验,感知乐句的相同、相似与不同,感受、体验主题的重复,明确分辨乐句与乐段的开始与结束,学生很快能用体态动作表现作品的三部曲式:ABA。复听时,学生和着音乐在出现击键声音的位置进行模仿打字动作,再次唤醒其音乐记忆中的审美经验:通过运用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乐曲情绪,很快感悟到伴奏声部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连续出现的满行预告铃声及推动机头的卡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繁忙的办公场面。这个过程很好地启发了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儿童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和训练,获得了音乐审美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同时不断积累、丰富了音乐审美经验。

二、音乐审美经验——需要长期特殊的训练与激活

如果把每次欣赏音乐比作是一次音乐之旅,那么音乐的审美经验在活动中就好比起到了“音乐地图”的作用。而在学习音乐的旅途中,无论教师带领儿童去哪个“音乐景点”(音乐作品),沿途都会经过这些“音乐小站”(主题、段落、乐句)。这就需要教师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丰富儿童的音乐审美经验,让其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收获美丽的风景。由于这种经验需要一次次实践、积累而不断丰富。因此,教师引导儿童获得丰富音乐审美经验便成了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要通过多种“语言”要素才能表达出来。但音乐语言不能像普通语言那样直观地述说,也没有具体可感的空间形象或实物,所以会给审美主体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活动中犹如一把无形的钥匙,能够带领儿童开启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儿童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其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刻印象;同时有序地引导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缺少必要的音乐审美经验,对音乐审美对象无动于衷,再美的音乐都不能为其所感受,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培养性情了。所以,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训练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感受美、表现美;让儿童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有所提升,培养其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这对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儿童拥有音乐审美经验,怎样把音乐教学这道大餐做得更加美味?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即不以“你会唱歌”或者是“你会唱多少歌曲”来衡量音乐学习,而是用“你从这段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对这个作品理解了多少?”“你是怎样诠释这段音乐的?”来判断对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质量。笔者认为,音乐的审美经验就是从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获得的。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一直被视为培养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儿童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当音乐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音响的聆听,可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教学具有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

1.“特殊”训练之一: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主题

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曾说过:“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乐曲的主题。当然,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儿童对音乐作品主题的学习不需要像高校专业化那样,每个音都必须牢记不忘。”[6]笔者认为:只要在某天,相同的音乐再次响起时,能够唤起儿童的音乐记忆就行。

主题的学习是感受与鉴赏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那么,应该如何去感受鉴赏音乐主题呢?(1)学习记忆主题;(2)感知主题的变化。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铜管乐合奏曲《祝你快乐》是一首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乐曲。记得某教师在教这一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边走边听,并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设计不同的队形和动作。当儿童听到主题1重复出现的时候,即做相同的动作和队形。音乐结束,学生很快就将乐曲的结构分析为:A→B→A→C→A五个部分,即主题部分出现三次。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儿童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欣赏教育,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丰富了他们在音乐艺术上的审美经验。

2.“特殊”训练之二: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结构

当一个个音符有组织地串联形成了乐句或是一小段旋律,这时的音符就变成了句子,显然它已具备了表达意思的能力。如果说我们的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感受与鉴赏“读懂”哪怕是其中的一句,那将会对整个音乐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歌曲《五月的夜晚》导入部分,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聆听感受,模仿动作

师:今天马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里面有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跳的舞蹈。请同学们听着音乐,仔细看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动作?(播放音乐)

(2)分析顺序及路线

师:下面再看一遍,这次请注意我们的动作顺序以及走的路线。(播放音乐)

生:共三组不同的动作。

生:第一、第二组动作分别做了两次相同的(板书:2+2),还有一组原地站着(板书:+1)。

师:如此看来,这首音乐就有5个部分组成(2+2+1=5)。用音乐的语言来说,它有5个乐句。

(3)师生集体舞感受5个乐句的动作变化

教师将歌谱直接录制成集体舞的伴奏音乐,儿童在反复的舞蹈中,不仅熟悉了《五月的夜晚》的分句、旋律走向、结构,而且在活动中得到音乐审美,很快就感悟到了歌曲有5个乐句组成。整个音乐活动,没有墨守成规地分成所谓的“演讲者”和“聆听者”,而是师生全员共同参与学习,一起互动,一起感受音乐,诉说畅谈,交流表现着音乐传达给我们的美好律动,以此培养儿童鉴赏性的思考,有效地提高了音乐的审美经验。

3.“特殊”训练之三:感受与鉴赏音乐主题、段落和乐句的变化

过去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直接介绍、分析乐曲、强迫学生找感觉,一味地感受老师的体验,儿童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不易接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有些乐曲的主题不断重复出现,教师可在学生非常熟悉主题的基础上,让其完整聆听全曲,并用动作记录主题出现的次数,然后再用符号记录主题与非主题出现的顺序与位置(形同的音乐应用相同的符号),这样很自然地就将音乐的曲式结构表述出来了。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乐合奏《赶花会》经过多次的呈示变奏,表现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乐曲一开始,主题的呈现轻巧、活泼,富于歌唱性,叙述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百花吐艳,人群熙攘,处处欢声笑语。欣赏第一段落,即主题部分时,某教师这样设计:

(1)仔细听这一段有没有相同的乐句?用图谱表示

V V V V ︴, , V V V V ︴, ,

⌒ ⌒ ○ ○ ○ ○ ○ ○ ○ ○

(2)根据音乐的节奏特点,给图谱配上适合的动作加以表现。

V表示拍手;︴表示晃手;,表示捻指;⌒舒展打开手臂的动作;○手叉腰,按节奏点头(左、右)

(3)完整聆听音乐作品

师:有几个地方出现了这个熟悉的音乐?

生:2段。

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相同的。

师:除了引子外,你总共听到了几段音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3段。第二段给我一种逍遥、快乐的感觉。

师:如果用图形表示这3段的区别,你会怎么表示?

(生现场画△○△。)

通过动作的变化,儿童在活动中得到音乐体验,很快就感悟到了作品的单三部曲式A→B→A(△○△)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整曲的情感和意境,抓住作品主题的理解。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但让学生熟悉了音乐,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图谱记录将抽象复杂的曲式结构也变得很浅显了,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变不确定性为指定性。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树立音乐结构、理解音乐知识、记忆音乐内容和表达音乐情感,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及探究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好地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审美经验。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儿童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丰富的审美经验,为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尊重音乐艺术的表现特点,强调儿童的感受体验与参与表现,以一种更为“音乐”的方式进行审美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使每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3.

[2][3]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417,417.

[4][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64.

[5]康毅.小学音乐欣赏的实践与思考[J].儿童音乐,2011(1).

[6]吴斌.关注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6(1).

责任编辑:石萍

上一篇:酒店薪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