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

2023-11-13

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揭示了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包括实践师资薄弱、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和实践教学目标模糊等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进行了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实现路径

一、概述

思想政治理論课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形势新时代的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供需矛盾,人才培养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因而各地方高校纷纷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在提质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和互动率上做足功夫,更要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探索和研究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实践课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诸多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的院校纷纷提高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如“八位一体”、“三三式”、“双结合”、“11选4”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占比的提高与自2014年起的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突出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集中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宏观研究上,各种模式实质大同小异,缺乏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细化、操作和具体实施细节;二是主要针对的是不同级别的高校,忽视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其学校特性,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基于此,本文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发,探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保障五个方面着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效率。

二、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渗透力,指引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辨是非;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薄弱,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展开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更应该注重其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而当前诸多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已有师资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不足,诸多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都需要专职辅导员来兼任;另一方面引入师资虽然理论扎实,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地方高校的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评价单一等。就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不能随着时代主题和社会经济变化更新,内容陈旧,学生厌学明显。就教学手段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上,主要为老师教,学生听,或者是观看视频录像,演讲比赛等,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模式单一。就教学评价而言,现行的实践教学考试,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分开卷和闭卷,开卷主要为写论文形式,不能满足实践考核的需求。考核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命题缺乏时代性和生活化,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考试评价单一,不利于实践教学效果的准确把握。教学方式单一,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大班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时间与学生的专业适应度不足,这些问题影响了地方高校的顺利转型。

(三)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不利于开展有效地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等问题。从实践教学经费来看,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及其实践教学意义的认识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在课堂、课外,学校外等不同的地方实施,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与理工科的实验室实践教学不同,要有配套的实践经费作为保障,当前的经费显然是不足的。从实践教学基地来看,当前的爱国主义教学基地、教师教育基地、法律基地等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从实践教学时间上来看,一方面,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没有严格的安排和规划,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时间,校内实践教学实践以及校外实践教学时间都没有详细的说明和保证,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期能够普遍参与到实践,如演讲比赛、调查报告等。

(四)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全国通用的教材,实践教学也遵循全国统一的学分体系,这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统一的教材和实践体系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而言,目标模糊,针对性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实践教学缺乏教学规划,教学大纲,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保障,不能有效实施和组织等,这些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排头兵,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过程中,应主动响应,积极探索和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此,针对现有思想证实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主体、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力争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路径一:实践教学主体:构建“政校行企社”平台,实现协同育人体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制。要求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协助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倡导搭建“政校行企社”平台,一方面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多元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不开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基地,缺乏实践教学经费,缺乏实践教学教师以及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政校行企社”协同育人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通过聘任校外导师以及推动校内老师到校外挂职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可以有效解决实践基地不足和不稳定的问题;倡导协同育人平台,还可以吸引和吸收各方资金,保证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并将此纳入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

路径二:课堂实践教学:搭建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课堂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实践教学上,我们通过搭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双结合”模式,实现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具体来说:

1. 线下教学: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上课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抬头率,参与率。改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细化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将知识具体化,模块化。首先是教师在设计实践主题时,针对大学生共同的形式设计相同主题进行实践,如观看印象录音视频等,而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大学生设计符合专业发展的主题,进行实践。这种设计实践主题的方式具有共同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实践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其次,力求学生参与的全覆盖,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尽可能地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读文献和笔记,听课堂教学与教师互动,看电影和录像,讨论交流,撰写读书心得和体会等。

2. 线上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促使课堂实践教学从线下课堂转移到课外。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发展,依托慕课平台、微信工作号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教学平台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一实践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又能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还能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作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搭建网上学习平台,将课程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资料库、案例素材库、教学课件库、试题库等资源融入其中,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路径三:校内实践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增加校内实践的参与率。

思想政治校内实践教学,由于场地在校内,相对容易开展,但因为学生的专业不同,时间及经费投入不同,为了提高学生参加校内实践的参与度。采取模块化的校内实践模式。当前思想证实理论课校内实践的模式有观看视频资料,辩论活动、比赛活动、学生授课、征文活动等模式。通过比赛和活动的方式,吸引同学的参与率,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校内实践教学,也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差异性设置公共的校内实践和选修的校内实践,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针对性,最终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路径四:校外实践教学:构建丰富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吸引力。

校外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主要从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和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 教学内容上:灵活组织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如针对“中古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开展了解广西人民抗日状况,如依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可以设置“大学生诚信调查”、“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开展模拟法庭等,促进大学生自我反思和教育等。

2. 教学形式上:针对校外实践教学,可以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散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实习、公益活动、法律咨询、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等模块化形式。参观实习主要有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学基地、纪念馆、工厂、新型村镇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调查是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去感受社会,通过实地调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志愿服务是组织大学生走进社会,切实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如维修家电,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既解决了民众实际生活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路径五:实践教学评价:树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也要进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从实践教学考核目标、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四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目标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综合性测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评教与教学相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考核方式融合考勤、平时作业、讨论、课堂表现、交流、论文、报告、比赛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全面衡量学生。实践教学的多元评价,包括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四、结束语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要进行创新和改革。针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面临的挑战,本文尝试通过构建“政校行企社”平台,实现协同育人体制;搭建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增加校内实践的参与率;构建丰富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吸引力;树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等五条路径来解除挑战,这对当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余维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4):118-120.

[2]韩丽君.“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52-154.

[3]李会先,李松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35-38.

[4]马中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理论, 2014(6):210-212.

[5]钱立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模式创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7(5):140-142.

[6]韩喜平,陈松友,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吉林大学试验班教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2):70-72.

[7]张加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73-76.

[8]趙越.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534-537.

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要求的逐渐提升,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大学公共体育的教学目标,也难以使大学生人格实现完善发展和促成大学生终身体育发展要求。今后的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应该要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在课程教育中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实施有效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篇文章以契约学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的应用为研究中心,对于其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不断加强该学习方法在今后篮球课堂当中的应用,并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和优势。

从近些年的高校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和青少年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来看,近10年来,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学生群体当中超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大,但部分农村学生还存在着营养不良和视力不良等问题。本篇文章探讨契约学习法引入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之后对于教学及品质所造成的影响,希望能够因此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效率。

1 关于契约学习法的概念

契约学习法主要建立的载体为契约,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及自身素质条件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实施之下,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起初契约学习法主要广泛应用在医学护理领域当中,应用于体育教学当中的是非常少的,只占到了其应用领域的一小部分。契约学习法的优势就在于教师可以在事先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出契约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在开展契约学习法的过程中,会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监督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在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构建契约时,加强师生联系,培养师生感情。

2 契约学习法运用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来看,教师授课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承担了被动接收知识的角色,只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偏向于充分讲述篮球运作技巧,忽视了在实际运动锻炼过程中对于学生运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体育期末考核中,也通常利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衡量学生水平,并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从而打击了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契约学习法应用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之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能够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时,应该要使其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相统一。在提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之下,体育课程也应该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制定符合他们自身要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多角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并不只是单一的根据统一标准认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教师应该要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充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将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的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方法,契约学习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师生交流。在签订契约学习书之前,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准确评估,然后根据自身水平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等契约内容,在签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全程协助,学生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制定的学习计划。

3 契约学习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成果分析

从契约学习法开展之前的身体素质问卷来看,30%~40%的学生都对于自己目前的身体素质存在不满,只有少部分学生基本对自我身体素质水平感到满意。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了当前高校学生有着极强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意愿,而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安排则是他们的优质选择。并且从目前师生交流情况来看,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少的,从不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学生也占到了将近10%。

当契约学习法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展开之后,对比教学前后学生的多方面表现,该学习方法都给教学成果带来了显著的完善。首先是学生的体态方面,从身高、体重和BMI的数据对比来看,实施契约学习法之后,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并没有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契约学习法并不会在教学时对于学生的体态形成显著差别影响,这可能也是因为学生在成年之后其身高已经趋于稳定,并不会由于科学锻炼而造成明显变化,同时体重的变化也与学生的日常饮食习惯相关。从个人体育测试成绩的前后对比来看,在接受有效的契约学习法之后,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仅仅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是无法满足学生所需运动量的,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提升较为轻微,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够显著体现该学习法的优势,相信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一定能够获得较优的身体素质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从理论层次上了解到了篮球技巧,并没有真正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而在契约学习法的指导之下,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余时间对于篮球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和巩固,即使是此前对于篮球毫无了解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篮球技能,而本身就具有较好篮球基础的学生则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技能提升。

4 结束语

为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真正有效的体育锻炼计划,契约学习法应用到当今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提高了学生在课上课下的体育锻炼主动性,相较于传统学习方法,更能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成果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力图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尽管不同的国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差异分析

1、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体制背景差异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联邦政府的区域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与美国奉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相吻合。尽可能让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始终是美国经济理论的主流,也是历届政府遵守的信条。与此相应,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以基础设施、兴办教育、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为主,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中渗透着尽可能不干扰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非国有资产的流动,都遵循“逐利而往”的原则。

德国采取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是指在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时,又重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负有的责任,与其它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制定市场竞争规则,推动和保护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允许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力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是将经济成就同社会进步相结合。

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总体上强调区域均衡发展,同时优先考虑国防与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我国在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方面的做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对落后地区开发的时机差异

最早进行工业化的英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英国传统工业区的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导致失业率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拉大。这既动摇了英国经济总量原来长期位居世界首位的地位,也带来了国内政治社会的不稳定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成为西方国家中最早企图通过政府制定区域政策来干预和解决其区域问题的国家。

在原苏联,直到俄国发生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即苏联)的建立,才真正开始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主动对其包括远东地区在内的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最初的考虑主要是开发利用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森林、水利、能源等具有世界意义的优势资源,后来又出于必须赢得卫国战争的军事需要和国防安全目的,将落后地区资源开发与建设战略大后方以及缓解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西部落后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均衡发展为主线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第二次的实施背景是1995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3、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体差异

美国基本上没有一个指导性的全国发展计划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其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而改变的。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地区再开发计划的实施主体是地区再开发管理局。鉴于地区再开发计划存在的不足,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开发管理局也变为经济开发署。

德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是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来制定、完成的。联邦德国在1969年10月颁布的《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中规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由州来执行,联邦只起协调作用,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联邦提供区域经济促进费用的50%)。

中国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这种机构不论采取何种模式设置,都是立法的产物。而且,必须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负责。根据1998年“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中国国务院组成部委共29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共17个,国务院办事机构共6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共9个。其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发展援助,各有一定的资源,但无一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部门与区域冲突有加剧之势,区域问题增多要求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

二、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共同之处

1、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的规律性演化使得区域政策具有某种相似性

区域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问题而存在的。建国至今,中国的区域问题的变化,同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曾出现的区域问题的演变路径有类似之处。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的出现与演变存在一个规律:在前工业化时期与工业化初期,主要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与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平衡;而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后,区域差距扩大及由此而产生的区域经济矛盾与冲突成为重要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接近中等发达水平时,那些曾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区域开始出现膨胀或萧条。

中国的区域问题同样表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突出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和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区域差距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区域间剧烈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老工业基地的老化和部分发达城市地区的膨胀问题也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2、国家计划对落后地区开发的宏观指导具有普遍性

自从区域政策开始被运用到对落后地区的开发中来,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就带有明显的国家计划的色彩,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国家干预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不论是在有计划经济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有自由经济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凯恩斯经济学称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日本1950年便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设置北海道开发厅,随后又制定了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九州、四国等开发计划也相继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形成。

在对落后地区开发的过程中,国家计划的运用一般还与经济的不发达程度相关,即不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中的不发达地区,通常对国家计划的作用抱以更大的期望,希望通过国家计划对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开发扶持,这些地区国家计划的作用程度常常比较深刻。

3、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国家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几乎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国家投资的投向和规模对经济开发局面的形成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但国家投资的主体地位仍非同寻常,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差,所以外部资金的注入对其发展有特殊意义,但一般的工商业投资必须有利益预期的保证,现实的环境使之不愿冒此风险。商业性投资的观望加强了不发达地区对国家政策性投资的期望和国家投资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关键作用。

4、民族文化因素伴随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英国是一个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不同地区和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内各地区间的离心和向心趋势自古有之。当英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兴盛时期,英国各个地区民族凝聚力增强,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国家”,但当国内经济衰退时,各个地区的离心趋势开始增强。促进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边缘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自然成为英国政府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巴西的地区经济差距属于殖民地时代的历史遗产。巴西在解决南北差距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长期的差距对国民心理的影响。1991年12月11日的巴西《这就是》周刊汇集了一些南方人对北方人的看法,被采访者大多使用了游民、无赖、懒汉等字眼,这种偏见构成了南方分立运动的思想基础。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西部大开发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举措。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全国八个民族省区全部在西部,西部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正是因为西部是多民族的聚居与活动之地,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地区有扮演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中国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民族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国的实践充分表明在解决区域经济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地区差距明显、区域问题突出的我国,在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体制、时代发展背景等各方面的异同,在尽快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遵循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演化的规律,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尤其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近些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频繁出现,造成很多困扰,使人们将关注点逐渐转向心理学的教育实施。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以公共心理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探究性教学对它的应用意义,进而对具体的应用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探究性教学;公共心理学;应用;心理素质

一、应用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将探究性教学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能够促进心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心理学教学特点相符合。运用心理学教学方法,促进心理游戏教学的发展,将它们应用于心理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其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满足青年发展需求

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面临择学、择业和择偶的问题。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对社会没有足够的了解,要想促进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立足,还需要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对人生大事进行提前思考,对职业规划进行及早的规划。将研究性教学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他们的感情进行培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较为坚定的信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可以促进学生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将探究性教学运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是促进知识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符合心理发展规律

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能够促进他们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发现新认知,然后再实践,再认知,促进自身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也符合心理学发展的实践依存性原理,它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结合。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符合现代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结合,共同作用。将理论思维和感性体验相结合,通过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知识的传授,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观念。

二、具体应用

(一)心理游戏应用

探究性教学注重对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体验感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先从心理游戏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心理游戏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游戏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展前选择游戏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课下对教学资料进行搜集、积极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分享。教学内容的实施,要使游戏环节层层递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对自身的认知。

(二)實践训练应用

教师在进行实践训练教学时,要根据所讲的心理发展原理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社會实践进行精心选择,促进学生积极地加入其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福利院或是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通过让学生对老人和儿童进行照顾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的冷暖心理,激发自身的心灵感受。同时,教师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记录,回去后写出实践心得,促进学生对心理变化的深入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答辩应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性格这一课程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搜集资料,问学生是否同意性格决定命运的看法,分成反正两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研究。

三、结语

将探究性教学应用于公共心理学教学中,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建凤.体验—探究性教学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张红静.体验式、探究性教学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70-71,76.

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问题;对策;新体系

中国的高职教育从最初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或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逐渐发展成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类型。公共英语作为高职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任,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涉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与高职专业教学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相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则显得有些滞后,同时也落后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弱化了其服务专业教学的功能,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公共英语教学目标错位,未能充分体现高职特点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将来工作过程中的交际能力。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被看成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学校只开设通用基础英语,与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缺乏紧密的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以通用的英语能力作为评价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标准,并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进一步强化。高职公共英语的实际目标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错位,高职的职业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未能显现。

过分注重基础,未能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受ESP理论的影响,现行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把公共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英语的基本语法等在高中阶段已全部学完,把整个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全放在“打基础”上,显然有很大程度的浪费。从港澳及一些国外大学的经验来看,外语课程都是直接为专业学习服务的,鲜有纯粹“打基础”的外语课程。事实上,ESP与EGP的语言表现形式并没有差别,差别表现在学习者的需求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从而导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同。因此,应根据高职学生直接面向一线工作的就业需求,直接开始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

应用性不强,学生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目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以阅读教学为重点,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内容,以应试为目标,学生可能通过了各种考试,但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学而不能用。另一方面,学生所学内容基本与将来工作缺少直接关联,即使少量有语言天赋的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但不能用英语很好地完成工作中的交际任务,学而不致用。

应试倾向严重,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管理层面,由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官方背景,以及在不同院校间的可比性,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都把该考试作为学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进而片面强调考试过级率,使得全国范围内英语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在教学层面,一方面,迫于领导和学生的压力即英语证书和毕业证挂钩,不得不进行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对高职的属性认识不够,也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阅读以外的能力训练非常薄弱,基本不涉及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重點课题

职业性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遵循“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高职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办学方式,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模式,功能定位于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的对象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作为高职重要基础课程的公共英语,必须摆脱本科公共英语学科知识结构的影响,把职业性作为改革的方向,最终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不一定系统反映语言科学的知识体系,但必须反映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实践性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现方式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英语是为了以后的交际实践,而交际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也与实践紧密相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实践性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日常教学要从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转变为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其次,课程内容应能反映将来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再次,要逐步创造条件,把英语课堂转移到实训室、车间,把英语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同样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个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应具备专业、方法及社会三方面的能力。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基本局限在专业能力范围内,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工作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并加入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新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总之,是培养一种综合能力。

高职公共英语的评估体系应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教学评估对教学本身有非常强的反拨作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在宏观层面,应逐步整合和完善目前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各种行业英语考试以及国际证书考试,建立一个系统的职业英语证书体系。该证书体系应能反映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并且强调应用,以综合能力为考试内容。在微观的学校教学层面,应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辅以终结性评估,并逐步过渡到真实性评估。

(二)基本思路

继承高职公共英语教育属于广义的英语教育,在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广义英语教育的成熟理论和经验都应该继承。在实践层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本身的规律,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也有很多积累,这些宝贵的经验也应该继承下来。

借鉴教育部先后在2001和2004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从国家层面对基础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可充分借鉴其合理内核。

创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最核心的思路应该是创新,也就是如何把已有的职业教育理论用于英语教学,突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特色,满足社会需求。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目前最迫切的是摆脱本科学科体系的影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与本科公共英语课程相比,其课程内涵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点。

(三)十大要素

突出职业特色专业的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高职教育是一种与本科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而不是本科教育一个低级的层次,高职课程与本科教育根本区别在于职业特色。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反映其职业特色,可以从课程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得以体现。课程设置为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三个阶段,课程组织以工作流程为基本方式,教学方法则要重视教学做的一体化。

突出应用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高职学生学完英语后不仅仅是要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二是高职的职业定向性特点决定了高职公共英语不是培养通用英语能力,而应是完成工作过程中的英语沟通任务。因此,高职公共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概括为:在保证一定阅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工作过程中的听、说、写的能力,同时考虑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兼顾层次差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切忌“一刀切”。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殡葬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会不同于国际贸易专业。各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各专业与英语的“相关度”,确定公共英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根据目前高职学生的来源和去向,可基本把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基本对应高职学生四个主要的去向即技工、技师、学士、硕士。

协调各级教学在层次上,高职是普高和中职的高级阶段,在将来有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发展的可能;在类型上,高职与本科并存,部分高职学生有转入本科的需要。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育必须协调高中、中专以及本科的英语教学。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育对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英语教育知之甚少,与本科公共英语教育的衔接问题也基本上没有学校考虑,需要所有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关注。

完善评估体系 日常评估应从以终结性评估为主转变为以形成性评估为主,适当融入真实性评估的元素。作为全国统考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要改测试语言知识为主为测试语言应用能力为主。在此基础上,丰富高职公共英语证书体系,鼓励高职学生分阶段考取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各行业的职业英语证书以及各职业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该评估体系引导高职学生关注英语学习的过程,关注英语的应用及与职业的关联。

完善学习内容目前还在使用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没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语用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而这几项内容目前已被公认为英语学习所必备的。因此,改革后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除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外,还应适当考虑交际技能、跨文化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内容,以保证高职毕业生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培养良好的英语习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工具。

学时与学分制学年制的高职英语课时的设置已不能满足高职现状的要求。一方面,各专业与英语的相关度差异大,统一的学年安排不能满足各专业的个性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半工半读的模式保证不了集中学习的时间。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的学时应该由各专业与英语的相关度确定,各高职院校也要逐渐从学年制转向学分制,以与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以及“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适应。

信息技术及教学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是学生日常交际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之一,已被证实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因此,改革后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应融入信息技术的要素,在現有“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模式基础上,探索出更符合高职实际的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师资培训与专业教学相比,高职公共英语师资本身比较薄弱。改革现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弊端,也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因此,师资培训是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启动和成功的关键之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以及企业技师一起,构成“双师”结构的公共英语师资队伍。由三方共同设计课程,但由语言教师讲授,从而保证公共英语教学能与专业紧密融合。

中国背景与国际趋势作为国际沟通工具的英语,其使用环境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在过去,英语教学侧重学习外国文化、技术和管理,教学内容的背景多发生在国外,现在则以毕业生在国内与外籍同事或与外商沟通为主。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之中,许多中国企业正积极到海外开疆拓土。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的改革应根基于中国背景,同时要考虑到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中国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新体系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积弊较多,其受众很广且地位重要,所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出路应是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而不是局部的修补。相信在各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问题能有效地解决,并建立能符合新时期高职教育需要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新体系。当然,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全面改革或逐步推进的方式。笔者所在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职业外语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受到了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高度肯定。表1是该校所创立的公共英语教学新体系,其特点是能比较好地把上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0-7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9.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5]杨生斌.工学四合:工学结合的深化与系统化[J].教育与职业,2007,(27):26-27.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2.

[9]王笃勤.真实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6-131.

[10]马俊波.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11):12-15.

作者简介:

马俊波(1975—),男,湖北广水人,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进行田径教学的过程中,体能训练是一项基本内容,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田径运动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训练达到身体保护的目的,使其获得更好的成绩。基于此,以下对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创新探索

引言

田径课程是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塑造体育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田径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教学学方法单一,导致很多学生不愿积极参与田径教学。

一、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田径训练理念认识不清晰

在传统田径训练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竞技类运动,却忘记了其和竞技训练之间的差别。在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田径训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他们看来:学生只需要在课上进行简单的素质训练便可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这不仅导致田径训练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另一方面来看,还影响了学生对田径训练的认识。学生逐渐降低对田径运动学习兴趣,导致体育改革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教学内容以传统教学为主,部分教师根据多年未变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陈旧,与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體育教师,但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部分内容在高校田径教学中没有涉及,如投掷小沙包、掷垒球等。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教什么内容,教自己学过的内容,中小学生无法接受,而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却不会教。

(三)传统训练方式的影响

从训练方式角度来看,很多高校仍然受制于传统思想影响,所制定的教学方案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田径训练方案,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体育技术的训练,却忘记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传统训练方式中明确提出:田径训练应该从运动项目整体性角度出发。为此,在开展训练活动中,多是强调对某一技术的开发。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基础等方面差异,在训练时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甚至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心理压力。

二、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田径教学计划

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田径教学计划的重要价值,并且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对公共体育田径教学进行创新。这里所说的教学计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田径教学计划,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而进行的创新型田径教学计划。现代科学技术为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田径教学的效果。例如,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相关教学信息,清楚自己的田径学习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田径学习提供重要参考。在技术条件和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使学生通过智能设备的检测,清楚地了解自己身体素质方面的相关指数,从而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学习,补足短板,并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创新田径教学计划,能够避免传统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复,更好地开展公共体育田径教学。尤其是通过对学生各方面分析而得出的数据,能够提高田径教学的针对性,一方面能够提高田径教学的整体效果,使学生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帮助,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田径学习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田径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应该立足实践,在培养学生田径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岗位的实际需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一致。首先,课程教学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让学生通过田径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其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因此,除要求学生掌握田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及技能外,还要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且要具备分析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三)优化田径训练课程内容

导致当前高校出现众多体育课堂问题的原因之一还是田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在此项运动中没有学习乐趣,在繁琐的训练方式和枯燥的内容下,学生渐渐失去田径训练的信心和热爱。为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整合田径体能训练的众多方式,融入一些现代的特征和思想内容,从而使田径体能训练在课堂上充分趣味性,使教学质量更高效。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方式,利用学生的胜负心理,调动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能在每次不同的竞赛中,和同学产生默契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效避免了学习的疲劳感。这样的训练方式,很容易打破传统体能训练的壁垒,使体能训练内容得到丰富,训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四)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喜欢的项目有所掌握,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独有的魅力。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独有的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完善学生田径体能训练评价体系

之前各大高校对于学生体能训练的评价方式,主要以体能训练考核数据为准,以此造成评价体系制度的不健全。学生在上述缺乏体育教学内容的课堂中无法挖掘自身体育潜力,造成的体能训练不达标,如若以此就判定学生体能训练不合格是不合理的。因此,明确体能训练关键点是一个方面,科学评价体系是另一个方面。评价体系可以加入课堂表现,例如,积极参加体能训练,优质完成体能训练任务等,这种人性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激发课堂表现力也有积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在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和互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体能训练形式,对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一定保障。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高校学生的田径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的整体效果,为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保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创新探索[J].体育视野,2020(07):73-74.

[2]吕寻金.浅谈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程教学休闲化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3):152-153.

[3]陈丽英.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03):60-64.

上一篇:质量控制测绘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过度包装包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