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

2023-06-06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总结了前一段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力亲为。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以知识的获取为满足,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这种过程性的学习是一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实现规程学习的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与合作。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现实与未来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学生的完整的生活领域,绝非仅仅指学生举手投足即可触及的学校、家庭、乡村、社区这样一方狭小的天地,而是远大于此,包括了上述一切并涉及国家和整个人类的现在和将来,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需未雨绸缪,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主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的需求。

三、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其教育的功能。 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强调学习前人的思想结果。综合实践活动却主张通过解决实现问题进行学习。毋庸置疑,“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对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和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毋庸置疑的是,面对学识和经验都嫌不足的中、小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努力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从他们亲力亲为的经验中,乃至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就可以从中获得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

四、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努力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 从小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他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科技、社会等客观事物主动结构的机会,从而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教育的优势。

五、重塑学校文化,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重塑学校文化,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

第二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要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从方案的设计到主题选择、活动实施,都应把学生的兴趣需要放到首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能再作“讲师”,充其量只能是“辅导员”。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提高。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可以从旁指导:选什么样的活动主题更好,方案怎么设计更合理,活动实施中要及时发现新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及时反思总结、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等等。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经验的课程,因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生活的完整性,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接触完整的生活,解决学科教学分科太细、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问题;二是强调生活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当前真实的生活,在现实面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认识;三是强调生活的实践性,要把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目的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一种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实践——体验——感悟——再实践”,是以实践行动为主线的学习活动,是学科教学书本知识探究学习的必要补充,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提升,用实践中获得的感悟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能。

总之,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理念”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中,“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任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都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结合的产物,虽然,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教师的主观意识,但是,教师的主观意识也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具体表现在,教师往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如果教师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就会按照“以学为主”的原则设计“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程序和方法。所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理念”,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的概念。

一、关于教学理念大家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孙亚玲和傅淳在《教学理念辨析》一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理念”这个概念在大陆的教育文献中使用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在此之前,“理念”一词是一个哲学术语,而且只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一个哲学用语而已。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指“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辞海》第1367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陆与港台学者间接触的增多,大陆学者从港台借用了这个概念。考察港台学术界使用这个概念的历史,最早在1987至1988年间,因为1987年以前的港台教育著作中还没有见到这个术语的使用,当然,也可能因为作者考察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总之,根据现有的考察,我们可以暂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理念”一词的使用港台先与大陆,而港台最早使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最早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在使用“理念”一词以前,教育界使用那个概念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呢?现在我们说教育理念,以前我们则说教育观念,以前我们强调观念要新,而现在我们说理念要新。

理念的词源学分析 。《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通过对英文idea的考察发现,-ide有时用作后缀,表示“……化合物”或“合成物”。而idea一词的英文含义却有10条之多,这里仅列出其中的4条用法。(1)主意、念头、思想、计划、打算、意见(A picture in the mind);(2)想象,模糊想法(a guess, feeling of probability); (3)理念,理性概念,观念(a philosophical use, means a perfect and 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copy.);(4)理解(understanding)。 这些用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从英文中寻找其对等词,或者说我们都把那些英语词汇翻译成“理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把idea一词译为“观点、看法、主意、想法”,而很少把它译为“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这样一些: concept、conception、 idea、 notion、 thought、和 impression。在这几个词里面,Concept和 conception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其实我们也可译成“新理念英语”,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idea是综合性最强,应用最广的一个,有时候,它可以表示一种“映像”(image),或者是一种从一点点信息中设想的,而从未觉察的东西。Thought一词是指明显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指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与单纯的观察、感觉或愿望不同。Notion一般指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荒谬的想法。Impression则指外界刺激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模糊的观念、记忆或者信念。在英语里,用来表达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的除了上面的词以外,用得最多的是philosophy、perspective和creed这几个词,在一些场合也用rationale。比如 teaching perspectives, teaching philosophy, 或者my philosophy of teach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为典型的是杜威(1897)的“My pedagogic creed”(我的教育信条)。[①] Philosophy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哲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Perspective在此种情况下的含义除了“观点、观念、看法、想法”之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

综上,无论是汉语的用法,还是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于信息技术的,因此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支配作用,教育信息化就变成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其实情况正好相反,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转型‟;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将“理念”与“观念”相互借用的。这也说明“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类推,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2、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将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3、余文森教授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有三大理念,(1)生活性——生活教学;(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4、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 李永胜在《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一文中,列举十大理念:(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全面发展的理念;(3)素质教育的理念;(4)创造性理念;(5)主体性理念;(6)个性化理念;(7)开放性理念;(8)多样化理念;(9)生态和谐理念;(10)系统性理念。

5、《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的作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是:(1)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2)重新教育中国人的理念。(3)以人为本的理念。(4)丰富学生生活的理念。(5)少讲多学的理念。(6)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7)有效教学的理念。(8)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平的理念。(9)运用与开发多元智能的理念。(10)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6、《课改,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的作者认为,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课程改革为我们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有:(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3)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4)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应该轻结论重过程;(5)教学应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6)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

7、李方在《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一文中,后现代教学理念包括:(1)“解构与反思教学范式”。现代教学主张采用结构化前进式教学范式,后现代教学理念则对现代教学范式进行“解构”,主张“教无定法”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反对教学活动规则化和刻板地运用精确的模式。后现代另一种教学范式是反思教学范式,它通过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反复推敲和质疑问题,达到对问题的顿悟、理解和深化。(2)互动与建构的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将学习过程描述为两种互动的建构类型,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个体与自身的互动建构。(3)“去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反对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不主张教师的权威和教学控制,主张教师的部分教学作用计算机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转化智慧”,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生态圈中的“管理员”。(4)对话与阐释的教学方法。对话的含义是,对话既是课程又是教学方法,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而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学对话的结构是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交流特征开始的。教学对话的要求包括,对话是思想和语言的交流;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表达又要学会倾听;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人性;要鼓励学生与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社会学的文本进行对话;对话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阐释”在指教师在教学中只做解释不做判断和结论;在教学中追求师生自由、创造性和理解性。(5)过程与主体教学评价取向。主张采用档案袋和自传式的评价方法。

上面我列举关于教学理念的几种主要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了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理念就是属于认识范畴,是人们对教学对象的反映,是由教学环境决定的,但由反作用于教学环境,对教学环境起一定作用的一种思想和观念。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虽然不同,教学理念应该从属于教育理念,但是,由于两者的性质是相同的,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两者在使用时区分并不是很明显。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些理论中,包括宏观的理论、中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理论。宏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人生的根本指南;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哲学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进行“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宏观理论基础。中观的理论主要是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的理论是我们研究“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中观理论。微观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传播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等具体的科学理论。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理念,是从国家对这门课程总体要求上的宏观的理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按照国家对这门课程总体要求上的宏观的理念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的时候,在具体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要把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某些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或者学科的理论,把某种理论具体化、实践化。 案例一:在我指导的“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教学设计时,就规定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体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第一,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第二,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丧失这一点,不可能有本真的自主学习。简单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无目的的活动,无积极地发展思维方式,无情感的参与,不是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是基本前提。

第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自觉的学习,它涉及学生的元认知过程和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反思和自我调节。

第四、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这种转变,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也转出了原来处于压抑状态时的那种不能自己决定、自己判断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第五、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要求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六、自主学习的异步性。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5、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与竞争学习和个人主义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关于合作学习包含的要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Slavin)教授的三因素理论,加拿大合作学习研究专家库埃豪(Coelho,E.)教授的四因素理论和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的五因素理论较有代表性。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是约翰逊兄弟的五因素理论。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合作学习方法都包含五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为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指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只有小组取得成功,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二为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e interaction),指学生们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完成任务、得到结论而付出努力;三为个体和小组责任(individual and group accountability),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四为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指学生的社交及合作技能;五为小组自加工(group processing),指小组自我反省自身的运作情况,定期进行评价。

在实践中,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应关注:(1)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3~5人为宜;(2)小组成员间在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应尽量保持异质性,以促进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3)学习内容的难度要适合,不宜太过简单;(4)明确合作的规则,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清楚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能够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5)奖励要以小组为单位。

6、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形态。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对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于:(1)问题性。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展开。(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是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既指研究空间和所运用的资源不局限于学校以内,也指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一个学科内,学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途径开展学习。(4)主体性。研究性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某一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主要责任。(5)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多大的突破或发展,其重点在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它所要追求的结果。

案例二:采荷中学的唐宇红在《基于“教育系统设计论”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一文中,在设计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贯彻如下设计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综合实践活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搭建平台,促进知识技能自主建构。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从根植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促进道德规范自律内化。

3、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社区中,学生和他生活的社区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生在体验科学精神中不断成长,在感悟人文关怀中不断成熟,在评价自我中不断完善,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体现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学生自主融入社会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和管理者。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实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在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的和谐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教师的价值体现,是遵循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发展”理念的具体行为。以教师发展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本文只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研究方面,仅有的一点初步收获,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有志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同行们共同努力,使我们国家开设的这门课程实验取得更大的效果。

2008-8-28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四、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第五篇: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和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亮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具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3)、注重学生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四、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一)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生成性

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急切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仅不会抑制其生成性,反而能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开放性

给予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必然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

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的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下一篇:智慧乡村振兴乡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