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结课总结范文

2023-09-21

培训结课总结范文第1篇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时间:7到14周周日

5、6节 日期:2013.11.28

法律电影赏析

——《一级恐惧》观后感

《一级恐惧》是美国导演格雷戈里·霍伯利特于1996年执导的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影片没有宣扬美国人最最值得称道的法律制度所应代表的正义,反而向观众赤裸裸地展示了法律的另一面——庇护罪恶。艾伦最后的话是整部电影的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你会感激我的,你总会变得心狠手辣。”它暗喻了艾伦自己,也暗示了威尔往后可能的命运。总之,它就表现了一点,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是微不足道的,可怜的。

影片开头,大律师就说过:“真相,就是我告诉陪审团并且使他们相信的东西。”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并且有这个能力,他可以为任何人开脱罪名,不论这个人是否真的有罪。事实上,他也确实为一个“杀人犯”辩护。但是大律师还是代表着社会上的正义的,所以当他在电视里看到年轻的艾伦无辜的表情,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清白的。尽管社会上所有人都坚持艾伦有罪,但是他是从地方检察院出来的,他知道那个地方的作风,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孩子是无罪的,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要为艾伦辩护,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后他也胜出了。只不过他错了,艾伦真的是个杀人犯。法律本身创造出来维护社会正义的,但这次它却站在了正义的反面。由此看来,法律中的真相的的确确就是律师口中的正义,法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输了。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身为一个以正义为信仰、一直在为正义辩护的职业律师的威尔此时要面对良心的拷问。而艾伦或者罗伊最后留给他的那句话才真正显示出它的重量。威尔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正义,就是以人性为评判标准判断孰是孰非,但是这一次的辩护却使他产生了动摇。到底是坚持有情的人性还是坚持无情的法律,他已经迷失了。

人性和法律究竟该怎么抉择,这是电影中威尔遇到的难题。选择继续站在人性一边,他就要面对经由自己的手放走了一个冷血有残酷的杀人犯,并且今后还有可能继续再犯这样的错误。而选择站在法律一边,他就要做到罗伊所说的心狠手辣,即使自己内心在怎么相信这人是无辜的,也要毅然决然地置之于死地。而最后要是证明他是清白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受到内心的煎熬,那么就只有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推出律师行业,向残酷的现实低头。

再来看看艾伦,本案的凶手,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他一直都被渲染成一个被害者的可怜人的形象,长期流浪,自小接受家暴,胆小懦弱,说话结巴,被教父逼迫做一些不愿做的见不得人的事,不能保护爱人,一直受到各方的欺凌,致使最后换上了“人格分裂症”。赚够了观众的同情,尤其是他那逼真的无辜者的眼神,不仅骗过了所有的观众,而且骗过了身为大律师的威尔。他的弱势群体的形象一直保持着,骗过了法官,骗过了检察官,骗过了公诉人,骗过了陪审团,更不可思议地骗过了研究心理学的资深心理医生。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所有人都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并感到震惊。因为所有人都站在了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

问题,而这恰巧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个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看待这件事。即使是想置他于死地的人也没有逃离人性的领地,他们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想让案子尽快结束,还是受到了人性中欲望的驱使。法律只是成为了他们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的工具而这个工具也是存在缺陷的,它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人性,而人性本善。在流浪的时期,在社会的最底层混迹了多年的罗伊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便装可怜,博取同情,博取律师的同情,博取心理医生的同情,博取法官的同情,博取听审的群众的同情,进而博取社会的同情。并不仅仅是这样,他还一步一步引导威尔搜寻对自己有利的证供。罗伊利用了人性的善良,也利用了法律的权威。在这里法律又输给了人性。

那么,法律就真的赢不了人性吗?答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也不乏法律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义的例子。只不过是法律在制定之初便是为人性服务的,为了保持个人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法律诞生了,为了保证市场上钱财交易的秩序,法律产生了,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利益法律诞生了,为了对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性的期望法律产生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他从诞生之初便是为人的欲望,为了人性而存在的,它所维护的正义也不过是人性所认定的正义。但也不可否认,法律的客观存在,它在为人性服务的同时也确实彰显了社会正义。惩处坏人,保护好人,因为人性的深处是这么希望的,而这也可能法律存在于世的原因吧。

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也的确成为了人性的奴隶和工具。俗话说“钱能使鬼推磨”,在中国多数地方,法律确实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富人和穷人发生冲突,富人请好律师,穷人没钱请律师,或请能力不高的律师,法律就成了富人和其手中挥舞的棒子,随意的殴打穷人。而中国的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就是这么对待业主的吗。有权利的人掌握着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底层人民对于法律只能遵守,甚至权利可以高过法律。上海的法官被偷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法律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意解释,错案冤案频频发生。中国一直说要建立法治国家,但是法律却没有那么高的权威性,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培训结课总结范文第2篇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奋发向上的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

(2)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做植周班长,做好记录,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但是,单纯的所谓的"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荐15位同学上来,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少进行排列,前10位的同学才能当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组织互帮互学活动活动。学习上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

培训结课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培训结课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双重差分模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已经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经济增长面临着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变三大问题。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技金融的有效推行能够产生递增效应、外溢效应等进而提高地区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发展”[1]。由此可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助推力”,促进科技与金融不断结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与金融结合水平,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2011年发布了《关于确定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通知》(国科发财〔2011〕539号),决定在全国设立16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其涵盖范围既涉及北京、天津等东部地区,也涉及合肥、蚌埠、天水、商洛等中西部地区。截至2016年,这16个试点地区已经出台了350多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文件,涉及财政投入科技方式创新、科技创新融资平台拓展等多个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是否有效带动了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显著的内部差异性?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如何?

一、文献综述

(一)科技金融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金融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国外学者较早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展研究,但并未提出“科技金融”这一概念,而是聚焦于“技术资金”这一相近概念之上,将其界定为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将其视为金融与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关注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熊彼特较早对金融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银行通过为拥有先进生产要素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进而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2]。希克斯也阐述了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相较于技术创新而言,资金是产业革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为新技术的广泛推行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3]。King和Levine通过研究得出了金融与科技创新结合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结论[4]。

国内学者在把握科技与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技金融”这一概念。在科技与金融关系方面,国内研究大多认为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即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进而提高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科技创新产生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也为金融业拓宽了业务空间,推动金融业向纵深发展[5]。在“科技金融”概念方面,其最早来自于深圳市科技局1993年对“科技和金融”的简写,学者赵昌文等则率先将其界定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6]。此后,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如汪泉和史先诚从目标和过程层面出发,将其目标界定为“推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入科技企业,助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认为其实现过程具有“定向性”“市场性”等特征[7];房汉廷则从合作范式出发,将其视为一种促进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与企业资本等创新要素深度聚合的新经济范式[8]。

虽然上述学者对科技金融界定的视角有所不同,但其都强调企业创新需求与资金的精准对接,主张为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将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纳入这一体系,认为促进科技创新链与金融投资链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第一竞争力的实现,使经济增长更具备可持续性和竞争性。

(二)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学界对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观点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科技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有学者以我国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例,认为无论是单独的金融创新还是单独的科技创新都不能显著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可能会阻碍地区经济增长,但是当金融创新借助于技术创新的渠道服务于实体经济时,二者之间会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交互作用,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这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义[9]。还有学者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科技金融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认为科技金融集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即地区科技金融集聚水平加深不仅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还会对相邻地区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10]。对于科技金融如何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既有观点主要包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第一,在产业结构方面,有学者以2006—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构建了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运用GMM两步法检验得出了科技金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11];第二,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学者以山东省为例得出了科技金融通过为企业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资金进而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推动经济发展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公共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高于市场科技金融[12]。

第二类观点认为科技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线性的,受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呈现出非线性。有学者基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视角,运用IS-LM模型分析了科技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双刃剑”效应,即适度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而非理性、过度的科技金融创新则会显著抑制地区经济发展[13]。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区域比较的视角展开:第一,有学者以1999—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了科技金融能够有效带动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带动效应并不显著的结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科技产品需求不足等方面[14]。第二,有学者基于时空异质性视角,对2000—2016年全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科技金融能够有效带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中部地区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显著抑制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结论,并将这种差异性归结于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及效率较低、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等方面[15]。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分解科技金融资金来源来解释这一差异,如叶莉等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最终得出银行贷款比例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不利于地区經济发展的结论[16]。

上述研究对于科技金融的内涵、科技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以往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第一,在对于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或选用某一指标、或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对地区科技金融结合水平进行测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体现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但囿于指标的片面性,其测量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第二,虽然有学者基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这一事实开展研究,但其关注点仅限于对地区创新水平的带动作用,并未涉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用和内在机制。因此,本文首次以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例,在验证其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增长的内部差异性及影响机制进行验证,以丰富既有研究成果。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并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这一政策的有效性;第二,本文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进行了区域异质检验,发现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内部差异性,即该政策显著推动了我国东、中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带动效应最强,而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则并不显著,从而有利于正确认识这一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作用;第三,本文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视角出发,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探讨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途径,并通过中介机制检验模型验证了上述路径的有效性,有利于正确揭示这一政策的作用机制。

二、影响机制分析

新结构主义认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现有研究也表明二者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要素[17]。第一,在科技进步方面,有学者以2006—201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得出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结论[18],而科技创新则能够进一步通过增加产品多样性、创造新兴产业部门、扩大市场需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方式带动地区经济增长[19]。第二,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有学者以2006—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和产业结构水平指数,运用DEA模型得出了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结论[20],而产业结构优化能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联动性变动,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性增长[21]。基于此,本文认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其具体路径机制可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产业结构优化。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包含科学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其中科学创新主要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则侧重于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等[22]。产业结构优化涉及合理化与高级化两方面,其中合理化是指产业间的协调及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是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耦合[23];产业结构高级化即高附加值化[24],指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是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过程。由此可见,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加注重“量”的产出,产业结构合理化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本文认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并不是简单通过提高二、三产业比重从而提升经济总量,而是通过对既有产业“赋能”的方式来提升各产业效率,增强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因此,本文主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度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从科技创新看,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化解创新风险、完善创新模式等方式,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与水平,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第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带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最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投资数额大、盈利周期长等特征,只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维系,而出于对成本收益的考量,以往金融机构较少介入这一领域,导致企业面临科研经费短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有效实施一方面积极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从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25];另一方面该政策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进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第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化解企业创新风险的方式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从当前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看,商业银行是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主要途径[26],而当前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科技专家库以及专家网上咨询平台,依托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对各类企业科技创新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进而为银行贷款与否提供科学建议。通过这一专家审核机制,可以有效筛选出合适的创新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降低科技型企业面临的创新风险,最终推动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第三,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模式来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培育中介机构,打造政府、企业、市场等主体合作平台,是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核心要义之一。以杭州为例,在科技金融推进背景下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打造政府、科技银行和担保公司等共同支撑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创建多维支持、共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从而助推企业创新活动开展,推动科技进步[27]。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各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看,科技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28],其具体可以通过推动产业衍生、提升人员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存量转换等方式发挥作用。

第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推动相关产业衍生,进而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一方面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鼓励试点地区成立科技金融合作试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从而提升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推动金融相关产业衍生;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科技研发,而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会衍生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业,从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提升人员与产业结构适配性,进而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从人员与产业结构配比层面看,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愿和能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因此该政策实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区人才流入水平,进而提高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性,最终持续、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29]。

第三,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动态存量转换,进而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从产业结构动態存量转换层面看,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推动金融资本流向优质企业,使得经营领域处于低效产业的企业难以维系[30],从而倒逼企业转型,推动其经营范围不断由低效益劣质产业转向高效益优质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存量转换,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三: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推动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一方面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创新资金支持、化解创新风险、完善创新模式等方式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该政策可以通过推动多元产业衍生、提升人才与产业结构适配性、推动产业结构实现动态存量转换等方式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最终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三、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

在科技部等2011年发布的试点政策中,将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杭温湖甬”地区等16个地区设置为首批政策试点。为了科学测度这一政策对试点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政策效应进行检验,其原因在于:第一,双重差分法使用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检验,这一要求降低了各地市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降低城市间的系统性差异,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双重差分法能够有效消除经济个体可能同时受到如时间、宏观经济和随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反映出政策的净效应。由于试点地区是在2011年10月底发文设置的,考虑到政策作用时间,本文将2012年设置为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而2016年受到新的政策冲击,试点地区有所调整,因此本文选择2007—2016年共10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011年及以前设定为政策实施前共5年,2012年及以后设置为政策实施后也共5年。在地市的选择上,本文采取已有学者做法将上述16个试点地区进一步转化为北京、上海、杭州等共41个地市。同时,根据研究需要以及数据可获取性,将全国共244个非试点地市作为对照组,最终获得10年共2 850个城市层面的观测数据。

(二)变量与数据

1.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其常用测度指标有GDP总额、GDP年均增长率等。本文认为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更在于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以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虚拟变量treatedit×timeit,根据科技部发布的文件,对各地市进行统一赋值。

3.控制变量

为了尽可能降低各地市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参照已有文献的做法,进一步控制了以下可能对地区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变量:财政支出水平(gov),用各地政府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ic),用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来度量;人力资本水平(hr),用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来测度;外资利用水平(fdi),用各地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占GDP比重来衡量。变量选取及说明见表1。

本文以2007—2016年我国共285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为例,来检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等,个别缺失数据用插值法进行补充。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是对文中主要变量进行的描述性统计,从总样本中可以看到政策实施后人均GDP、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财政支出水平都有所增加,而外资利用水平则有所下降,且样本内差异较大。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看,政策实施前实验组在人均GDP、外资利用水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方面均高于对照组,而在财政支出水平方面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政策实施后继续保持这一趋势,其中实验组在人均GDP方面与对照组差距不断拉大,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外资利用水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方面二者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方面二者差距基本持平,在财政支出水平上二者虽然都在增加,但其间差距在不断扩大,对照组仍高于实验组。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计量模型检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表3中,模型1只控制了时间和地区效应,结果显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人均GDP的估计系数为正,估计值为1.622 2,且至少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模型2中,进一步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人均GDP的估计系数仍然显著为正,系数估计值为1.512 1。上述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当以地区人均GDP为标准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后实验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与假设一相一致。

对上述回归模型包含的控制变量,本文作以下简单解释:财政支出水平(gov)显著阻碍了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并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机制而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发展水平(ic)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可能是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可以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加速要素流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完善可以扩大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hr)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性为正,这表明高素质、成熟的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外资利用水平(fdi)在样本期间对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在此背景下其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尚未充分得到体现。

(二)区域异质性检验

虽然政府推动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经济增长,但是这一政策试点涉及东、中、西三个地区,且各地区政策执行力度、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那么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是否因此也存在地域性差异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进行检验,即将全部样本地市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再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观察表4中模型3、4、5可以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东部和中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东部地区带动效应更强,对西部地区则并不显著。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无论在金融服务体系还是科技金融运行机制上都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行业更发达,不仅能够为企业科技研发活动投入和产出提供良好支撑,更能够推动企业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地区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展迅速,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不足,且在政府科技金融投入、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弱于东部,导致政策效应虽然显著为正但低于东部;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水平最低,金融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行业发展水平低,加之西部地区对科技产品需求不足、人才和基础设施匮乏等因素使得科技金融资金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其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

(三)稳健性分析

1.共同趋势检验

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政策效果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发生外生变动之前并不存在系统性差异,即在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要维持基本平行的时间趋势。因此本文绘制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试点地区人均GDP和244个对照组地市人均GDP的时间趋势图对平行趋势进行验证,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2007—2011年间,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试点地区人均GDP与对照组地市人均GDP之间始终保持相同趋势,差异性并不明显。从2012年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开始,二者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试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地市,因此符合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2.反事实检验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是通过各地市自愿申报、五部门联合筛选的方式确定的,其筛选过程中可能会基于对各种因素的考虑确定最终试点,这些除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行之外的其他随机因素如果与地区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这就推翻了前文实证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已有学者的做法运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對模型的平行趋势和政策效应进行检验。假设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设立时间提前3年即2009年,如果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虚拟变量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则说明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他的随机因素。反之,如果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虚拟变量并不显著为正,则表明试点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该政策的贡献。

在上述的反事实检验中,根据回归结果表5可以发现,此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在模型6、7中分别为0.391 1和0.407 8,均不显著。说明在本文的模型中其他政策或因素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试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其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此政策的贡献。

(四)影响机制检验

上文实证结果已经表明,政府推动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显著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但这一政策效应如何产生仍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因此,本文将运用中介机制检验模型来验证该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正如前文假设所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能会通过提升试点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依据Hayes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如下递归方程:

其中,mediator表示中介变量,包括科技创新(TI)和产业结构合理化(TL),其余变量含义与式(1)相同。第一步对式(2)进行回归,验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效应是否存在,若α1>0且统计上显著,则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有效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第二步对式(3)进行回归,检验政策与中介变量的关系;第三步对式(4)进行回归,当系数α1>0,θ1>0且α1>γ1>0时,则意味着上述正向中介效应存在。在上述检验中,第一步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余下两步的结果见表6。此外,对于中介变量科技创新水平(TI),文章依据马凌远和李晓敏[18]的做法采用复旦大学发布的城市创新力指数进行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TL)则依据干春晖和郑若谷[31]的做法,用泰尔指数的倒数来衡量。

依据表6中模型8和9可以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科技创新这个中介变量有效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表现为:第一,在模型8中,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科技创新(TI)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一政策确实能对试点地区科技创新带来积极影响。对其可能的解释是,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通过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化解创新风险等方式改善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第二,在模型9中,科技创新(TI)的估计系数为0.014 5,显著为正,说明科技创新能够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第三,模型9中核心解释变量(treatedtime)的估计系数仍然显著为正,且系数值为0.7029,小于表3基准模型中的系数值1.5121,说明控制科技创新变量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下降了。上述回归结果表明,科技创新的确是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假设二在此得到印证。

表6中模型10至模型11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中介变量,结果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这一路径有效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第一,在模型10中,核心解释变量(treatedtim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第二,在模型11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估计系数为0.128 6,并至少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第三,模型11中核心解释变量(treatedtime)的估计系数仍然显著为正,系数值1.442 0低于表3基准模型中的系数值1.512 1,说明控制产业结构合理化变量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中介效应,假设三在此得到印证。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设置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6年我国285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第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显著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二,通过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作用水平不同,能够有效推动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其中对东部地区促进效应更强,但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第三,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两种途径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及其效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政府应当重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外部性,即在深化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中可以考虑将科技和金融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纳入试点范围内,以充分发挥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第二,从本文的实证结果看,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我国东、中、西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内部差异,因此在科技金融结合发展过程中要实行差别化政策:首先,东部地区可以基于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将发展重心侧重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其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其次,对于中部地区应该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相关服务体系,同时构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最后,对于西部地区不仅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与东、中部地区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引入先进适用技术,还要加大政府科技金融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结合各地市情社情精准引入科技人才和技术设施,实现“定向”创新,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第三,要积极拓展和优化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途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作用。从科技创新的视角看,各试点地区应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金融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流程支持与服务,以充分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看,各地市要進一步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间相互融合,既要为传统产业“赋能”,又要成为新兴产业的支撑,进一步提升产业之间的关联水平和协调水平,实现产业间资源配置效率最优,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LUCAS R E 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7.

[3]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历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

[4]KING R G,LEVINE R.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513-542.

[5]刘文丽,郝万禄,夏球.我国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2):87-94.

[6]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7]汪泉,史先诚.科技金融的定义、内涵与实践浅析[J].上海金融,2013(9):112-114,119.

[8]房汉廷.科技金融本质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5):5-10.

[9]张元萍,杨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6(6):53-58.

[10]宋宝琳,张洪源.科技金融空间集聚与经济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95-102.

[11]陈亚男,包慧娜.科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5):170-173.

[12]王晓丹,杨敏达,丁晓辉,等.山东省科技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3-18.

[13]毛茜,赵喜仓.科技金融创新与我国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23-26.

[14]谷慎,汪淑娟.中国科技金融投入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基于时空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8(8):30-43.

[15]张紫璇,赵丽萍.各省科技金融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分析:基于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8(5):93-98.

[16]叶莉,王亚丽,孟祥生.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效率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5(6):37-53.

[17]李翔,邓峰.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科研管理,2019(3):84-93.

[18]马凌远,李晓敏.科技金融政策促进了地区创新水平提升吗: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中国软科学,2019(12):30-42.

[19]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11):26-39.

[20]余丽斌,江艳秋.科技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效率提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7(29):95-96,100.

[21]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2009(5):112-120.

[2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23]倪清燃.产业结构变迁、全要素生产率与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基于宁波、杭州和苏州的对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9(7):68-75.

[24]杨玲.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J].经济师,2017(1):10-11.

[25]叶海景.政府R&D资助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温州规上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6):116-122.

[26]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27]杨璠.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16):94-102.

[28]邓彦,卢鹏光,陈伟晓.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J].商业会计,2017(2):9-11.

[29]金浩,李瑞晶,李媛媛.科技金融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省际面板数据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7):42-48.

[30]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理与路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9):27-33.

[31]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finance;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s

(責任编辑 傅旭东)

培训结课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总结;预习;作业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一堂有效的初中数学课而言,结课与收口的作用是相同的。正因如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很重视结课,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会在结课方面深下功夫。如今,国内关于数学结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诸多有效的结课策略。本文受到相关研究的启发并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可采用如下结课策略。

一、总结式结课法

总结式结课法即在课堂结尾阶段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所学。在观摩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发现,总结式结课法是数学教师较为常用的结课方法之一。该结课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实用且有效。例如,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非常累了,也非常期盼下课。接下来,就让我们放松一下。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我们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问题提出后,经过短暂思考,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答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线、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一下?”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数学教师又用粉笔总结性地在黑板上写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再一次对相关内容进行回忆和思考。

总结式结课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次总结,数学教师运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学习架构。因此,数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用总结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二、预习式结课法

预习式结课法是指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下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方式进行结课的一种结课方法。这样结课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预习,同样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例如,教授“图形的平移”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说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图形平移相关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和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是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请同学们打开‘图形的旋转’相关教材内容,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图形的旋转’相关知识内容。”说完之后,数学教师便通过极其概括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提前对新课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研究表明,预习式结课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结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尾阶段,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课堂剩余时间。如若课堂剩余时间充足,则可更为细致地带领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如若课堂剩余时间有限,则应简练地带领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的做法是灵活且科学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预习式结课法的运用质量。

三、作业式结课法

作业式结课法是指运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结课方法,且在具体的结课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例如,教授“因式分解”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有的放矢地布置了如下作业:因式分解(1)3a3b2c-12a2b2c2+9ab2c3;(2)16x2-81;(3)xy+6-2x-3y;(4)x2(x-y)+y2(y-x);(5)……并說道:“同学们,课后大家需完成上述作业,明天将作业上交给老师批阅。除此之外,大家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搜索与因式分解相关的练习题,针对因式分解进行系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完成后,大家需要对答案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从而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对因式分解相关解题思路进行总结,下节课时我们共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作业式结课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切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作业式结课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作业式结课法进行结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结课与新课导入同样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对结课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适宜的结课策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课策略的运用切不可偏废其一,应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初中生更多的新鲜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结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瑞珠.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小结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石锁华.中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源.让课堂小结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杠杆解——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培训结课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对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提出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挖掘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应用价值,利用PCCS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色调图、色彩印象体系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建立色彩理性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

关键词:PCCS色彩体系;色彩构成;教学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教学目的旨在色彩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色彩规律及色彩美学形式法则,提高学生的设计色彩驾驭能力。色彩构成具有典型的方法论意义,学生通过掌握不同的色彩设计方法,为后期专业设计领域课程中的色彩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

在我国设计教育届存在如此的现象,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科盲”,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对艺术也知之甚少,两个群体的学者各自固守在自己的那块领地里,相互之间筑起了高起的围墙,延续着C.P斯诺在上个世纪中叶批评过的“两种文化”的隔离[1]。传统的色彩构成在教学思想上主张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坚持以美学经验技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其中针对“色彩体系”的教学内容仍将其作为“标准化色谱”在色彩构成课程设计中简单略过,仅强调色立体可以利用科学编码标号为色彩定名等标准传达色彩信息的功能,忽视了其可以通过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三维空间关系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色彩理性逻辑的重要作用,其中对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重视程度尤为不够。

在当代设计语境下,伴随经济环境、设计产业及信息技术等因素的积极变化,设计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应用性、创意性、系统性,提倡设计教育与市场应用紧密衔接。由于忽视色彩体系在设计实践中方法论的应用价值,学生只关注花哨的色彩形式,在色彩构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独立的色彩设计创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设计条件与要求,仍无法掌控色彩的各种特性,陷入临摹容易、创作艰难的尴尬困境。所以,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文化隔离”,重视学生色彩理性逻辑的培养,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对于应用型色彩构成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2PCCS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

色彩体系(色立体)是按照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基本属性,对色彩进行有秩序地整理、分类,形成规律性排列,并借助三维空间的形式,组成一个可视化的立体旋转模型。1666年,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七色色相环理论奠定了现代色彩研究的基础。1772年法国数学家、自然学家—约翰·亨瑞·朗姆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提出色彩金子塔模型,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得以上升到三维体系(色相、明度、纯度)。伴随人们对色彩规律研究的逐渐深入,出现了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等重要色系理论。

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Practical Colorordinate Syste的简称)是日本色彩研究所1964年公开发布,以色彩调和及配色为目的的实践性色彩体系。其结构以色彩三属性为基本空间要素:色相(Hue)以“红、黄、绿、蓝”心理四原色为基础,按视知觉等距插入24色的色相环;明度(Lightness)以视知觉等距为基础分为18级(最高9.5,最低1.0),即色立体纵轴;纯度(Saturation)以各色相的最高純度为上限,统一分为9级(最高位9.0,最低位1.0),即色立体横轴。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出了“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综合成“色调”。色调经过命名分类后,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区域,形成“色调图”,类似于等色相面,如同一个D字。D的垂直边为无彩色调,分为5组色调(白W、浅灰ltGy、中灰mGy、暗灰dkGy、黑Bk)。有彩色调分为12组,用v、b、s、dp、lt、sf、d、dk、p、ltg、g、dkg十二种名称来给各个色调命名(即鲜、明、强、深、浅、柔、浊、暗、淡、浅灰、灰、暗灰)。

日本PCCS色彩体系建立了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对颜色进行分析及评分,将“动态—静态”、“生硬—柔和”作为表达色彩感受的评判标准, 根据分值在坐标中确定其色彩印象的位置。利用SD方法(语义分类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精心筛选出能够表达人们对颜色感觉的多个形容词,然后对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中的1000个人进行了相关的色彩印象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后得到了单色印象空间、配色印象空间、形容词印象空间。

3PCCS色彩体系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空间结构利于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

在传统的色彩绘画教学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例如在前期传统色彩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面对客观对象,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光照作用下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进而真实再现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学生色彩经验的培养偏重于个体的观察体验。而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学内容方面又将色彩原理解构成独立模块及众多概念。学生从开始分别学习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到掌握各种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方法,这种看似完成众多知识点的散落式学习,由于忽视了色彩空间逻辑性的基础作用,学生对色彩理论是一种割裂式的理解,导致对色彩的综合应用陷入混乱。例如色彩会同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的属性特征,而在设计实践中,色彩配置不会只面对单色相的明度组合或单色相的纯度组合等单一色彩属性的色彩组合应用。由于缺乏色彩体系逻辑化的训练与支撑,初学者容易混淆其中的关系,尤其是明度与纯度。所以孤立的看待色彩属性或仅凭缺乏色彩逻辑性的个人色感,在色彩设计实践中会显得无所适从。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色彩属性的空间逻辑,相对于其他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在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在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使显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PCCS色立体对色彩采用更灵活的纯度分级,使外形比孟赛尔色彩体系更加完整光滑,同时摈弃了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机械椎体外形,根据各色相的实际明度差别确定色调环的倾角,准确建立色彩三属性的空间维度关系。既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形象的、直观的理解各种色彩特性,亦能使后期的色彩众多知识点建立在色彩科学逻辑性的基础之上,使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例如学生可以根据PCCS色彩体系的显色结构清晰的理解各色相在明度值方面的差异。3.2色调概念利于学生掌握实用色彩搭配方法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大程度上偏重对众多色彩知识点的理论传达,训练方式也多为独立单元,割裂了各知识点间的应用联系,以至于色彩搭配方法缺乏体系化,学生对色彩配色的综合应用浮于表面。同时,色立体的三维特性对于色彩设计方法论的指导效率显得过于复杂,缺乏实效,导致色彩构成教学脱离了设计应用,陷入虚幻的色彩形式游戏当中。学生参照教科书上的规范示例可以模仿出大同小异的色彩构成作业,但当面对真正的设计课题时,在多种综合因素和色彩元素面前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供了极具实践性的色彩搭配方法。其提出的“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整合成联动的整体,把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简单的色彩三属性之间的搭配,拓展至纯色调、浊色调、暗色调、无彩色调等色调间的搭配,使学生能够建立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色彩搭配方式。不同的色调分别具有强烈、明亮、柔和、黯淡等色彩感觉,教学中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色彩配置方法与色彩情感及设计意义之间的联系。

日本PCCS色调图通过二维语言表达三维色系结构,简单的图形展示了丰富的色彩应用(见图2)。一方面,其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学生能够直观且迅速掌握色彩搭配的实用方法。PCCS色调图以横轴为纯度阶,以纵轴为明度阶,各色调组内部或之间的纯度与明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教学中可以利用PCCS色调图二维空间的视觉距离帮助学生明确各色彩属性的对比差别:距离越大,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强。距离越小,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弱。另一方面,日本PCCS色调图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计算机数字色彩与传统色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有效衔接,例如在photoshop软件中,拾色器的色彩选取方式采用平面化的观察视角,其中默认的HSB模式(H明度、S纯度、B色相)在设计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与PCCS色调图的表色方式极其类似,便于学生在计算机数字色彩设计中学以致用。

3.3色彩印象体系利于学生建构色彩情感的逻辑思维

“色彩意向及情感化表现”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传统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仅强调色彩心理特征的功能表达,例如仅解释色彩具有联想性、象征性、文化性等表意功能,忽视了情感语义与色彩印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及多变性,使“春夏秋冬”、“男女老幼”、“喜怒哀乐”等配色主题训练陷入不明确的个人经验配色的误区。当学生需要根据设计语意,创造某种意义的图形及色彩组合时,往往显得一筹莫展。

日本PCCS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建立色彩印象空间,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研究色彩情感特征:一方面,建立以“(柔和)—(强硬)与(动态)—(静态)”的心理判断力为基准轴的PCCS单色印象空间,利用单色印象色彩分布特征,帮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色彩印象特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红色与蓝色、黄色与褐色等各色彩在印象空間上的距离差异及相应色彩的位置等视觉性情报,一目了然的对比色彩情感差异;另一方面,在配色印象空间中,将相似感觉的颜色归纳为一个集合,并为每个集合归纳相关色感的关键词,如“纯净的”、“自然的”等,然后制作相应的配色色卡,进而准确反映配色特征与印象差异。在形容词印象空间中,利用人们对色彩印象经常性使用的类似“温柔的”、“可爱的”等形容词,将色彩印象与文化语义联系起来。例如配色印象空间与形容词印象空间的印象坐标都是相同的,假设打印出一个“配色印象空间”和一个“形容词印象空间”形状的胶片,此时位于相同位置上的颜色和形容词可以说是具有相同的意义,换言之,位于“配色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颜色配置”完全可以用“形容词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形容词来形容。通过这种方式比较“颜色配置”与“形容词”,学生就可以判断出不同色彩组合带给人的色彩印象,进而建构明确的“色彩印象—情感语意—设计主题”的色彩印象逻辑思维,并由此策划出一套科学客观的配色方案。(见图3)

综上所述,色彩构成课程不是简单的设计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为导向,强调与设计市场接轨。所以将PCCS色彩体系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将PCCS色调图与PCCS色彩印象体系等实践性内容导入到色彩构成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色彩理性逻辑思维,帮助其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洁,田少煦.数字色彩构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田少煦,李陵.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以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为例[J].美术学报,2011(06):3841.

[3] 廖风华.基于PCCS色系之装饰设计色彩规律再认识[J].艺海,2009(6):9697.

[4] 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118.

[5] 刘卉.色彩构成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48.

[6] 杨莉.色彩设计教学理念的重构与创新研究[J].美术大观,2007(09):120.

作者简介:闻佳(1982—),男,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上一篇:物流管理工程类范文下一篇: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