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范文

2023-09-18

中医治疗范文第1篇

1 风寒型

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为皮疹淡红或淡白, 一遇风吹或寒冷刺激, 皮损骤然而起, 当身体转温, 则皮损逐渐消失, 舌淡苔薄白, 脉迟缓。辩证为风寒束表, 肺胃失宣, 治以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方剂:莪术、干漆、红花、桃花、麻黄、桂枝、连翘、桑白皮、甘草。主治功效:辛开腠理, 和血止痒。

2 风热型

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为皮疹色红灼热、瘙痒明显, 遇热加重、烦燥不安、舌红苔黄, 脉弦数。辩证为风热袭表, 肺卫失宣, 治以辛凉透表, 宣肺清热。方药:紫草根、板兰根、白茅根、花粉、荆芥、防风、生地、石膏、知母、苦参、甘草。此方剂功效:疏风解表, 清热止痒。

3 肠胃湿热型

证见皮疹或红或紫, 脘腹痞满胀痛、口臭、大便秘结或溏泻, 倦怠乏力, 舌燥苔薄黄, 脉滑数。此属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湿热内生壅滞, 熏蒸肌肤之证。治以清热解毒, 通腑泻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仁丸:黄芩、黄连、黄柏、山栀、白芍、麻子仁、厚朴、陈皮、甘草。主治功效:清热利湿, 通腑泻热。

4 冲任不调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为皮疹周期发作, 多见于月经前起红色风团, 瘙痒, 舌苔薄白, 经后逐渐消退。证属阴血不足, 肝气不舒, 冲任不调。治以补肝益肾, 调摄冲任。方药: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薄荷、坤草、香附、蝉蜕、白藓皮、僵蚕、甘草。主治功效:滋阴养血, 疏散风邪。

5 气血两虚型

通常,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表现为皮疹反复发作, 经年不愈、劳累加重、神疲乏力, 舌淡, 脉沉细。辩证为气血不足, 卫外失固, 腠理不密, 玄府失固, 风邪内侵, 肌肤失养。治以补气养血, 扶正固表。方药:桑白皮、陈皮、干姜皮、大腹皮、茯苓皮、紫荆皮、扁豆皮、白鲜皮、粉丹皮、地骨皮、黄芪、白术、防风等。以上为基本类型, 应随临床症状随时加减。

6 体会

荨麻疹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皮肤病之一, 之所以难治愈是因为其容易反复发作, 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脏腑病变, 气血不和, 阴阳失调;或因卫表不固, 汗出当风, 外感风寒, 风热之邪郁于肌表而发病。正如《金匮要略》谓“邪气中经, 则身痒而隐疹”。笔者认为, 运用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实施辨证施治, 在治疗本病中凸显出独特效果, 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相信在中医药领域可以发现更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本病的方法, 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不断临床实践、研究探索。

摘要: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较难治愈的顽固性皮肤病, 中医学上属“瘾疹”范畴。传统中医认为此病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荨麻疹由于病因复杂, 治疗较为棘手。本文探讨运用中医药疗法辩证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和方法。笔者按照病因初步将荨麻疹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肠胃湿热型、冲任不调型、气血两虚型等5种类型, 分别采用不同方剂随证施治, 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治疗范文第2篇

2015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 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遂宁市中医院儿科继续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实施工作。肺炎喘嗽始终是我科室确定的儿科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今年对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从2015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接受住院患者61例,门诊患者36例,共有97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97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6.5天,门诊平均治疗日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频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21%,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35%,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0例(21%),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6例(78.35%),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7例(100%),中药外敷15例(15.46%),推拿治疗41例(42.27%),中药雾化吸入76例(78.35%),拔罐3例(3.1%),儿科基础治疗97例(100%),其他疗法6例(6.1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和儿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外敷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法治疗肺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外敷方法。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临床痊愈73例(75.26%),好转转诊21例(21.65%),效果不显著转诊3例3.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改善情况的评价

(2)对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的评价;

(3)对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7例患者主症发热改善94例(96.91%);咳嗽改善89例(91.75%),痰鸣改善95例(97.94%)喘促改善96例(98.97%)综合主症未改善2例(2.06%),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2)改善体征(肺部罗音) 97例患者中,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7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89例,10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3天内体征(肺部罗音)为改变3例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97例患者中,X线全胸片阴影全部吸收73例,X线全胸片阴影大部分吸收转诊21例,X线全胸片阴影未吸收或加重3例(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1)风寒闭肺:该型占整个证型分布的2.92%,可出现于本病的早期,以发热相对较轻,咳嗽以呛咳为主,痰量较少为辩证要点。临床治疗多采用辛温开肺法疏风散寒,开宣肺气。华盖散加减或三拗汤加减,该方长于开宣肺气,降逆平喘,尤其对于咳嗽症状缓解明显。 (2)风热闭肺: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早期,风温重症,多见于风热闭肺向痰热闭肺转化阶段,以发热、痰黄、咽红、舌红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宣”为主,用药轻清宣散,不可过于苦寒。

(3)痰热闭肺:痰热闭肺证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占证候分布的75%,以喘、咳、痰、热四大症为表现,多见于本病的极期阶段,治疗当分清痰重或热重,把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人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发热。初起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发热重,咳痰黏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便秘尿黄;痰重者喉中痰声漉漉,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张口抬肩,为毒热闭肺重症。若出现心阳虚衰或热陷厥阴,见肢厥脉微或神昏抽搐,为邪毒炽盛,正气不支的危重症。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影响小儿健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中医治疗范文第3篇

CAG在中医中应归纳为胃脘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反胃等病的范围, 症状复杂。以脾胃健运失常、脾胃虚弱为本, 脾胃虚弱又以脾气虚、胃阴虚为多, 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CAG因其病程长, 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又常常伴有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等证型的症状, 临床上辩证是关键, 治疗上夹杂其他证型也要兼顾。CAG用药广泛, 组方也是灵活多变。临床中以药为线、以辩证为纲。药物搭配有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的药物;有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有健胃消食、理气除胀的药物;有清热利湿、和胃止痛的药物以这些药物为线, 以这些药物自导辩证, 便于记忆, 临床非常实用, 疗效可靠。

1 脾胃虚弱及脾气虚兼气滞为主的常用药对

(1) 党参与黄芪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党参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而黄芪可调理机体免疫功能。用薄层层析法测定的人参及人参、黄芪混合提取液也表明:合剂中能析出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甙, 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天门冬酰胺、γ-氨基丁酸, 黄芪甲等成分。此二者相须配伍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2) 白术配茯苓。此药对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常用药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药对对于脾虚证型的动物, 在其免疫功能和胃肠功能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 (3) 陈皮与川朴。两药伍用具有较强的行气健脾功效, 专治胃肠气滞所致脘腹胀、疼痛。二药中陈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 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 能促进胃液分泌, 有助于消化;临证应用两者用量比为1∶1, 同入煎剂。另可与白术茯苓相伍应用, 此两对药对配伍可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的患者。

2 病情症状及常用药对

除有中虚这一病理基础存在外, 并常有气滞湿阻、血瘀湿热、肝郁气滞等标实证候存在, 在治疗中亦当兼顾。常用药对有:

(1) 苏叶与川黄连。多用于CAG肺胃不和之胸闷呕恶者。二药寒温并用, 辛开苦降, 顺应胃气下降之性, 乃和胃要方。适于治疗胃热呕吐或CAG因外感风寒而致的恶心呕吐 (即寒包火) 者。 (2) 木香与郁金。木香气味芳香, 能升能诸气, 故为宣通上下畅利三焦气滞的要药。郁金体轻气蹿, 入于气分以行气解郁, 达于血分以凉血破瘀, 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消胀、袪瘀止痛的要药。此两味药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 (3) 蒲黄配五灵脂。CAG一般病程较长, 久病脾胃虚弱, 多有瘀血阻络, 故用二者活血通络止痛。本方可使瘀血暗消于无形, 而无破血伤正之弊。对于胃镜下胃黏膜苍白或红白相兼以白为主, 表面粗糙及肠上皮化生者犹佳。

3 病情症状及常用药对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见纳差、食后胃部不适、腹部饱胀感等消化功能不良的症状。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常在解这些证状中获得疗效。常用药对有: (1) 鸡内金配三七粉。二者相伍, 既可活血通络止痛, 又可助胃消食磨积, 对于病久入络、胃痛隐隐及胃黏膜糜烂, 食后不能磨食者尤为适宜。 (2) 枳实与白术。二药相配, 一补脾, 一去实, 共成消补兼施, 标本兼顾之方。故二者相辅相成, 共奏健胃消滞之功。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 二者配伍有协同作用, 可促进实验小鼠的胃肠蠕动和排空时间。

4 病情症状及常用药对

慢性萎缩胃炎患者病久耗伤真阴, 故常伴有胃且虚症状, 证见胃部灼痛或胃痛绵绵, 烧心、纳差、口干, 心烦少寐, 大便于, 此时当需酌加顾护胃阴之品。常用药对有: (1) 沙参与麦冬。CAG的病人, 除胃脘痛、痞满、暖气三大主症外, 还可见到后背沉重、疼痛。二者相须, 既可补肺气之津, 又可疗胃之阴虚。用于CAG胃镜下胃黏膜变薄, 干燥、黏液少, 胃酸低者。 (2) 女贞子配早莲草。若萎缩性胃炎患者兼见胃脘灼痛, 以夜间为基, 烧心、口干、心烦少寐, 大便干等胃阴虚证时, 可于方中加入二药, 补先天之肾水, 肾水得滋则上济于胃。胃阴得复, 化源得允, 则胃脘痛及咽干口燥诸证自愈, 二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酸缺乏者亦有一定疗效。

5 问题与展望

总之, 药对方是最简单的复方, 最能体现方剂中药物配伍的补泻、阴阳、君臣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对研究对研究对于中药研究、方剂配伍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议, 值得在理论和应用中慢慢挖掘使用。尽管如此, 中医中药在CAG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中药的抗HP治疗。较多的单味中药均有抑制HP的作用, 但多数仅停留在体外试验阶段, 临床研究较少。因此可以将药对作为单味药到复方的中介进行研究, 从而更好的挖掘行之有效的复方抗HP中药。 (2) 强调中西医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检验水平的提高及微观辨证的兴起, 传统中医宏观辨证面临着客观化、量化及标准化的巨大挑战。目前, 微观辨证抗感染已应用到中医现代化临床,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宏观辨证与微观的差异及治疗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 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 当与西医检查密切结合以增强疗效、加强说服务。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黏膜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胃癌发展模式。CAG是临床常见病, 中医治疗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医以辩证为主, 并搀和现代医学之理论, 治病求本, 明晰精微。擅用药对, 处方简单, 药简力杰。

中医治疗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参与研究的患者共110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综合性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其中男74例, 女36例;年龄7~74岁, 平均年龄38岁。其中80例患者上肢骨骨折, 30例为下肢骨骨折。上肢骨折患者中6例为肱骨干骨折, 6例为肱骨远端骨折, 12例为尺、桡骨骨折, 20例为指骨骨折, 3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下肢骨骨折者中4例为股骨远端骨折, 6例为趾骨骨折, 10例为胫、腓骨骨折, 10例为踝关节骨折。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对于未出现骨折移位的患者直接应用外敷法及小夹板固定法进行包扎处理即可;对于存在骨折移位的患者则采用中医特色正骨手法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治疗。其中小夹板及外敷膏药均采用特殊材料或进行特殊处理, 如小夹板采用杉木制成, 并依据患者骨折的部位决定制作的形状及大小。本院加料膏用中药制成, 待复位满意后进行外敷。对于下肢骨骨折的患者则根据骨折的类型配合应用皮肤牵引后骨牵引技术。复位结束后需隔天为患者更换一次敷药。并适当调夹板的宽松度。嘱患者注意休息, 并提供进行肢体锻炼的时间表, 避免患者盲目训练, 对患处造成新的损伤。跟踪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 待治疗3~7d对受伤部位进行X线射片检查, 观察是否出现异位, 若存在则需进行补充复位。治疗4~8周后, 若患者疼痛感消失, 患处肿胀消退, 并经X线检查确认骨折愈合后可拆除夹板并进行相应功能训练, 未愈合者, 待1~2周后再行复诊, 直至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拆除夹板。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补肾益气活血汤进行辅助治疗, 其中的主要成分有黄芪、丹参、仙灵脾、川芎、川断、当归、山茱萸、煅龙骨、煅自然铜、熟地、山药、红花、赤芍、菟丝子、骨碎补、合欢皮。上肢骨折者加用姜黄, 下肢骨折者加用牛膝。用药方法为水煎服, 1付/d, 2次/d分服, 5d/疗程;根据患者恢复状况连续用至少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随访过程中观并记录患者伤处消肿、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对位状况和四肢功能恢复状况等。

2 结果

经中医特色方法治疗后本组110例患者均在较短时间内伤处肿胀消退, 其中上肢骨折者肿胀消退时间为3~6d, 下肢骨折者为3~10d。疼痛消失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分别为2~5d和4~8d, 经随访发现除3例功能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四肢功能均恢复良好。其中110例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状况及四肢功能恢复状况具体见表1。仅1例患者未遵从医嘱, 在骨折为愈合前强行进行承受重力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如表1。

3 讨论

目前, 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骨折的常用方法为开放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2], 由于该类方法治疗后易遗留疤痕, 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痛等并发症。另外, 由于术中需要进行骨膜剥离, 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加之手术过程繁琐, 费用昂贵, 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一般较难接受。

相关文献表明[3], 特色中医疗法能有效解除患者病痛, 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不仅有效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及伤处肿胀消失时间, 还有助于四肢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 该治疗方法简单易行, 价格实惠, 易于患者接受。中医特色疗法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应用中药外敷和内服等。本组研究中使用杉木等木质夹板代替了常用的是高夹板。主要原因是应用石膏固定时常需同时固定临近关节, 关节活动受限, 加之所需固定时间较久, 可导致治疗后肢体僵硬、活动困难。另外由于石膏不会发生形变, 患肢肿胀时可导致血运障碍, 使固定失效, 引发骨折在此异位。而杉木皮夹板轻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方便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裁剪, 方便松紧度的调整的, 从而有效避免了骨折断端再移位的发生。

本组研究中外敷药加料膏由本院用中药制成。其中主要药物成份为大黄, 黄连、黄柏皮及栀子等。该类药物和患者治疗过程中所服用中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可促进患者伤处的愈合。

综上所述,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采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四肢骨折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实践中选择有效方法治疗四肢骨折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由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见就诊于我院的四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应用中药等中医特色的综合性治疗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 跟踪观察并记录患者伤处消肿、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对位状况和四肢功能恢复状况等。结果 患者伤处消肿及疼痛消失时间较短, 约4~8周骨折基本愈合, 且骨折愈合后四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综合性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治疗四肢骨折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治疗,中医特色疗法,疗效

参考文献

[1] 曾奕敏.中医特色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1) :58.

[2] 周军.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9) :787.

中医治疗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16例于我院治疗的荨麻疹患者116例, 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 (39±9.7) 岁, 男性患者54例 (46.55%) , 女性患者62例 (53.45%) 。所有入组患者均诊断为荨麻疹, 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及患有脏器衰竭的患者。根据中医辩证依据, 禀赋不耐18例 (15.52%) , 卫气失固23例 (19.83%) , 风寒风热外袭29例 (25%) , 胃肠湿热23例 (19.83%) , 气血亏虚23例 (19.83%) 。

1.2 诊断标准

依据《皮肤性病学》“荨麻疹诊断标准”: (1) 突发瘙痒; (2) 不规则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伴有红斑, 反复发作, 并可排除其它皮肤疾病; (3) 血常规示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其中 (1) 、 (2) 为必备条件。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未愈3级。 (1) 痊愈:风团消退, 症状消失, 随访半年未发作。 (2) 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时间间隔延长, 临床症状减轻。 (3) 未愈:风团及瘙痒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或消退不足30%。

1.4 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 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禀赋不耐:补禀赋以固表。卫气失固:固表御风;风寒风热外袭:清热疏风, 祛风散寒, 调和营卫;胃肠湿热:疏风解表, 通腑泄热;气血亏虚:补气养血, 祛风止痒。遵循,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116例患者于我院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由表1可见, 经治疗, 116例荨麻疹患者痊愈68例 (58.62%) , 好转36例 (31.03%) , 无效例12例 (10.35%) 。中医治疗荨麻疹有效率达89.6 5%, 临床疗效显著。

3 讨论

在中医范畴, 荨麻疹属于“瘾疹”、“风疹”病症, 清·《医宗金鉴》:“初起皮肤作痒, 形如豆瓣, 堆累面片”, 描述其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 骤然起病, 瘙痒难耐, 消退迅速, 反复发作, 消退后无任何痕迹。除以上症状外还可伴有恶心、腹泻、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甚至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其病因多与风邪有关, 为外因, 本病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而致气血亏虚, 血虚而生风化燥, 从而影响营血, 两者相互作用, 从而增加治疗难度, 不易治愈。气血虚弱, 卫表不固是本病的内因, 属本虚标实, 易活血养血, 祛邪清热。根据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特点, 对症治疗, 禀赋不耐:补禀赋以固表;卫气失固:固表御风;风寒风热外袭:清热疏风, 祛风散寒, 调和营卫;胃肠湿热:疏风解表, 通腑泄热;气血亏虚:补气养血, 祛风止痒。治疗中应注意本虚标实,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本研究发现, 中医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 有效率达89.65%。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发现, 并非慢性荨麻疹都为虚证, 其中不乏实证, 治疗时要特别注意, 辨其病因, 酌因论治, 甚至可以数法同时应用, 对某一病症不单单局限于一种治疗。只有做到针对不同病因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数法结合, 才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药物治疗过程中, 要做好应对紧急情况措施, 对于严重病例, 若出现胸闷、心悸、咽喉发堵, 甚至过敏性休克的患者, 应针对其标证及时采用西医治疗, 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再对其进行中医治疗,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更好的做到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治疗法则。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荨麻疹患者的护理, 注意天气变化,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抵抗力, 抵抗外邪侵袭;尽可能寻找并祛除发病诱因, 避免各种诱因诱发本病;注意饮食禁忌, 如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鱼腥等动风之物。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荨麻疹患者116例, 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 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医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 经治疗, 患者痊愈68例 (58.62%) , 好转36例 (31.03%) , 无效例12例 (10.35%) 。结论 中医治疗荨麻疹有效率达89.65%,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荨麻疹,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59.

[2] 邓海清, 潘朝霞.脱敏组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远期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4, 26 (5) :14~15.

中医治疗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9例, 其中男28例, 女21例, 年龄52~70岁, 平均为58.6岁。按就诊先后, 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 对照组22例。本组病例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1]。如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3d以上1次, 大便干燥坚硬, 粪如羊屎;重则大便坚涩, 可伴有面色淡白无华, 心悸健忘, 头晕目眩, 胃纳减退等症。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养血润肠通便汤治疗, 方中当归、玄参、熟地、生地、麻仁、升麻、知母、生首乌、麦门冬、桃仁、枳壳等。每日1剂, 早晚分服, 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润肠丸, 早晚各1丸, 1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 其它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便秘明显改善, 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h内, 其它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d或便质干结改善, 其它症状均有好转。无效: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

2 结果

2 组患者服药10d后, 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27例, 痊愈9例, 显效12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22例, 痊愈5例, 显效8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发病机理

老年习惯性便秘从发病机理上说多属于气血不足, 下元亏损所致。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年老体虚之人, 每每气血亏虚。气虚, 一来讲不能运血, 肠道失润;二来则推动无力, 大肠传送之能缺乏。血虚则津亏, 无以滋润大肠, 则肠道失濡, 大便难行。笔者认为, 阴血不足, 津亏肠燥, 阳气不足是老年人的病理特点。老年人气血亏虚, 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大便排出困难;阴血亏虚则津枯, 不能下润大肠, 而致大便干燥, 排便不畅, 甚至便结不通;年老体衰, 大便闭结, 一般认为是大肠燥甚, 实则是肺气燥, 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 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 不能旁流以润大肠而引起排便困难。目前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大多含有大黄、番泻叶等, 泻下通便虽疗效确切, 但均为治标之法, 不能久服, 否则易伤正气而加重病情。另外, 应用泻下通便法病人往往停药后又复发。

3.2 中医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体会

笔者采用具有养血润燥、润肠通便作用的润肠通便汤治疗, 疗效显著。方中熟地黄苦甘而温, 质润滋腻, 能养五脏, 化阴血、调肝气, 养心血, 为血中之血药;本品滋润纯净, 其性缓和, 守而不走, 能补肾生精, 封填骨髓, 为补肾生精之要药。生地、当归滋阴生津养血, 且能润肠通便;玄参能清降润燥, 质润而寒, 寒而不峻, 润而不腻, 能清热养阴;本品禀赋阴寒, 味苦则泄, 咸能软坚, 清上彻下, 能清肺金, 降火邪, 滋肾阴、通血脉。火麻仁为滋养润肠通便之良品, 老人及虚人便秘常用, 其体滑滋润, 为养阴润肠常用之品, 尤以润肠燥、通畅道、滑大肠、养阴血较为擅长, 其味甘而滋润, 兼能补中气、益血源, 滋阴养血补虚, 少用为佐使。升麻其性主升, 善提清气、升阳气, 清气在下者能升之, 阳气下陷者能举之, 为升阳举陷之要药。佐以知母、生首乌、麦门冬以清热生津, 增水行舟;枳壳破气下行;桃仁润肠通便之品。诸药合用滋阴补血, 益气升清, 润肠通便。应用本方治疗阴亏气虚, 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 一般服用2剂大便可通, 4剂必通, 可缓解大便闭结之急苦。盖大肠居于下流, 最难独治, 必须从肾经以润之, 从肺经以清之。气既下行, 沉于海底, 非用升提之法, 则水注闭塞而不通。启其上孔, 则下孔自然流通。此下病治上之法, 亦腑病治脏之法。本方重在扶正固本, 通便作用缓和, 并有较好的调整胃肠功能作用, 能改善大便性质和缓解腹痛, 对老年人便秘尤为适合, 且远期疗效巩固[2]。体弱年高宜缓下, 攻下之品, 每易伤正, 所谓吐下之后, 定无完气。年高体弱者, 每每气血俱亏, 纵有可攻之征, 异当不制其剂, 或以丸药缓下, 若图上时之快, 不仅欲速不达, 且有性命之危。故《景岳全书》谓:“凡老人、虚人、产后、病后便秘者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 虽今日暂得通快, 而重虚其虚, 而致根本日竭, 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 愈无可用之药矣[3]。况虚弱之辈, 幸得后门坚固, 最有寿征, 虽有涩滞, 亦需缓治, 但以养阴等剂渐加调理, 则无有不润。故本文运用养血润燥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效果显著, 疗效可靠,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学“虚便”的范畴, 久治难愈, 比较棘手, 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气阴不足, 燥热内结, 腑气不畅, 气虚津亏, 肝肾精血不足, 故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津亏则无以润下大肠, 出现大便排出艰难或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之状。本文运用养血润燥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习惯性便秘,中医药疗法,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柯美云.慢性便秘诊断和治疗的进展[J].当代医学, 2004, 12 (6) :35.

[2] 王秋兰.养阴益气润肠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8例[J].河南中医, 2003, 23 (9) :36.

上一篇:商业规划范文下一篇:环保个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