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设备范文

2023-09-19

监测设备范文第1篇

1.1 传统电气设备检修中的缺点

采用传统的电气设备检修方法虽然可以防止部分故障的出现, 但是, 无法使得电气设备达到最佳的状态, 导致电气设备停止运行, 所以, 这就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并且也没有办法有效的确保试验的准确性。由于进行检测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都是固定的, 因此, 发生电气设备故障时候有可能是在非检测实践, 而这个时候如果出现故障就会致使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 并且也会使得电气设备遭到一定的损伤。

1.2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原理

随着科技飞速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计算机系统在现阶段已经渐渐的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当中, 把计算机系统与电力系统的监测工作有效的进行结合, 就产生了在线检测这一技术。这一技术主要的作用就是是对在进行运行的过程当中, 电气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收集、整理以及传输的重要工作, 可以确保电气设备能够在带电的情况下准确的进行监测, 而不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计算机系统主要的作用就是对数据进行收集, 完成整理之后提交到总控制系统当中, 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能够对每一个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准确的掌握。

1.3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优点

电力系统在正常进行运行的过程当中, 使用在线监测的技术就能够对工作当中的设备准确的进行监测, 实时的监控实际的运行情况, 在依照相应的数据指令来对电气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的工作, 使监测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从而降低对能源造成的浪费。

2. 对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要求

使用传统的检修系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导致检修的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 而在线监测系统在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必须要依照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进行完善。

2.1 对检修评价状态的描述改革

在当今阶段, 我们国家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修的结果评价非常缺乏实际的意见, 通常情况下填写的评价都是合格或着是不合格, 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没有详细的进行说明, 这就无法对后期进行维修的时候提供准确的指引。所以, 对存在的这一问题, 只能对评价的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 才能够更好的保证电气设备在进行检修的结果全面的进行描述。而评价的体系主要能够划分成下列几个方面:运行状态、裂化速度以及阀值接近程度等等, 对每一个部分都应当详细的进行描述。

2.2 对在线监测技术的功能要求

电力系统在进行运行的过程当中, 想要使得计算机在线系统的检测数据能够非常的准确, 就必须要确保电气设备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不但要具备自检的能力以及危险报警能力, 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性能, 使计算机系统的收集工作更加的稳定。

3. 电气设备的检修策略

3.1 对运行状态的检测

在对电力系统的设备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 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不同的模式, 选择检测装置以及采用的方法也大不相同, 必须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对提供的相关数据全面的进行分析, 进一步的进行加工处理, 降低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在进行检修的过程当中, 想要确保电力系统可以正常的进行运行, 就必须要对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 利用先进的分析预测方法, 对预测的时间进行设置, 减少对电气设备造成的损伤。

3.2 预测和评估运行状态

电力系统在进行运行的过程当中, 主要的预测方式非常多, 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一种运行的状态来作为主要的前提, 选择准确的预测数值之后在进行设置, 能够大大的提升每一个设备的可用性。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之后, 就能够使得检修的工作变的更加的容易。

4.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电力系统当中, 检修技术与理论的应用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通常就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电气设备的预测技术以及决策的技术。对大部分的工业国家而言, 使用的设备时间很多都到了老化的程度, 这就使得机器出现故障的问题越来越多, 因此, 有部分公司都就必须要选择有效的方案来来对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行延长, 才能够提升经济收益以及设备的利用效率。应用在线监测的技术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的过程, 不但大大的降低了检修的时间, 并且也使得机器的使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 在对不同的电气设备进行监测的过程时候, 必须要按照设备实际的情况来充分的进行考虑, 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详细的进行分类。

摘要:在电力系统当中, 电器设备的安全以及运行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电气设备只有安全稳定的进行运行, 电力系统才可以正常的运转, 因此, 对电气设备定期的进行检修以及检测的工作非常的关键。在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处理, 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的进行运行, 防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对电气设备进行监测的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 尽可能的减少电力系统的损失。本篇文章就是对电力系统的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参考文献

[1] 姜华.农村电网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9 (6) :90-92.

监测设备范文第2篇

1 电气设备状态检测机理研究

1.1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基本原则

(1) 电气设备的维护需要统筹考虑。由于电气设备的特殊性, 无论是全面的预防性试验还是拆装性检修, 一般都要求设备退出运行。所以, 在设备的监测维护过程中要考虑各种设备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统筹安排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 将检修的周期和项目上升到管理策略的层面, 尽可能的保证设备的可用性, 减少电气系统的停电时间。 (2) 采用综合的设备状态信息获取方法。反映设备的状态信息应来自于, 在线监测获取信息, 各项试验获取信息, 设备家族缺陷事故记录信息, 不良运行工况记录信息。这是一个综合的信息来源, 各项信息依其对设备状态的准确反映以权重反映, 信息也应考虑折旧, 越新的设备折旧越小。 (3) 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状态检修主要包括设备信息获取、综合诊断、检修管理。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才能引入智能综合诊断和检修管理系统, 才能适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前述的量化的设备状态评价体系就是为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实际上, 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就是建立数字化综合诊断, 数字化检修管理系统。

1.2 实施状态监测的基本策略

状态检修的基础是进行状态分析, 在状态分析前首先要分析状态信息包含的内容。状态信息包括预防性试验、不良运行工况记录、缺陷记录、检修记录、家族质量记录、在线监测等几个方面。状态分析的目的就是基于上述状态信息包含的指标, 对设备的状态做一个初步的评价, 为是否检修提供依据, 而设备存在缺陷的准确诊断结果需要在检修前后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给出。设备状态一般从状态试验数据、不良运行工况记录和家庭质量缺陷记录三个方面采用百分制综合评分的方式确定。综合评分≤30应立即安排检修, 综合评分介于31~55之间应在三个月内安排检修, 介于56~75之间的设备应按计划优先安排检修, 介于86~100之间的可延期检修。

1.3 在线监测数据与状态检修的融合

对于单一设备的在线监测数据融合一般应将数据传送到电厂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MIS) , 通过电厂综合管理系统将在线监测数据与状态检修系统融合在一起;对于多设备、多系统的在线监测的数据融合应先建立内部设备状态监测中心, 由监控中心实施对全部前端站的控制, 同时由监控中心的监测工作站实施在线监测数据与状态检修的融合。

2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针对不同的电气设备, 目前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主要包括直观检查法、仪器仪表测量以及分段切割, 逐段类推等;另一类是针对现代化的电气设备采用粗糙集理论、震动信号处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传统电气设备诊断方法中直观检查法是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最基础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眼睛、鼻子、耳朵、手等感觉器官, 来进行直接观察, 观察温度、声音、颜色、气味有否异常, 以判断电源装置的运行情况。通过这种直观, 将一些明显的故障能立即诊断出来, 或者分析和掌握故障发生的部位、危及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元器件损坏情况。就是对那些隐蔽而复杂的故障, 通过我们所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也能为进行诊断和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 直观是诊断故障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仪器仪表测量法就是利用电气仪表测量某些电参数的大小, 经与正常的数值对比后, 来确定故障部位和故障原因, 主要有测量电压法、测量电流法、测量电阻法、测量绝缘电阻法等;其它的故障诊断方法包括对直观检查中发现的可疑对象、易损易碎元件进行重点检查法, 采用相同规格元件对嫌疑、易坏设备进行替换测试, 逐步缩小故障范围的方法, 采用分段切割的方法诊断一些故障现象复杂、问题很多、涉及面很广, 故障范围又不明的疑难故障, 特别是闭环系统故障以及采用从输入或输出端开始逐级往前类推检查, 直至暴露故障的逐段类推法等。针对现代化的电气设备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热红外方法、粗糙集理论、震动信号处理、小波理论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就是将电力设备的历史状态参数结合当前测得的状态参数进行分析比较, 根据设备状态参数的统计值、参数的变化值和变化速度, 来描述设备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推断设备状态未来发展、演变的过程, 并进一步预测异常或故障可能发生的时间及部位、设备或元件的剩余寿命等。在电力系统设备中, 由于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运行的温度状态发生异常, 电气设备的绝缘部分出现性能劣化或绝缘故障, 将会引起介质损耗增大, 在运行电压下发热。具有磁回路的电气设备, 由于磁回路漏磁、磁饱和或铁芯片间绝缘局部短路造成铁损增大, 引起局部环流或涡流发热。还有些电气设备, 因故障而改变电压分布状态或增大泄漏电流, 同样会导致设备运行中出现温度分布异常, 多以采用热红外的方法监测电气设备相关部位的温度或热状态变化, 从而判断设备故障就是电气设备故障的热红外诊断。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基于不完备不准确信息进行模糊分析的数学方法。电气设备通过线监测的数据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设备类型上都积累了一定的数据。这些数据单个或是简单组合分析很难获得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通过粗糙集理论结合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技术、模糊理论等在不需要人类专家参与的情况下, 自动从历史数据中提取电力设备潜在的运行状态和故障规律、发展趋势等信息, 并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动态变更及时的更新对故障的预测和判断。

3 结语

电气设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牵涉面广的综合性系统, 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有序运行。同时, 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评估和预测以及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十分复杂。因此, 运用综合性的技术手段, 掌握电力设备运行状态, 预测设备故障发生、发展情况, 并采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故障诊断, 对提高我国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性, 保证电力系统高效有序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电气设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牵涉面广的综合性系统, 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有序运行。同时, 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评估和预测以及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十分复杂。因此, 采用现代化的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技术, 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征兆、对故障进行诊断分析, 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和整个供电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气设备,监测,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1] 雷鸣.电力设备诊断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8.

监测设备范文第3篇

“十二五”以来, 氨氮作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 日益受到关注,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也更多的安装在污染源及污水厂废水排放口。我国市场上的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 主要可以分为氨气敏电极法和比色法[1]。目前, 在浙江省污水排放口安装的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型号主要有WTW Trescon A111、广州仪文EST2004、美国哈希Amtax Compact, 以及杭州利奇Super Vision, 其中广州仪文EST2004 和美国哈希Amtax Compact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均采用比色法, WTW Trescon A111 和杭州利奇Super Vision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是采用氨气敏电极法。本文就目前浙江省安装量最多 ( 占全省安装量的80% 以上) 的WTW Trescon A111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的应用和比对监测情况进行探讨。

1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分析过程

氨气敏电极法是通过往样品中加入Na OH溶液, 调节样品的p H >12, 所有的铵离子都转换成气态的NH3, 此外, 加入络合剂如EDTA调节样品, 防止生成钙盐沉淀。游离态的氨气透过一层半透膜, 进入到离子电极的内部参与化学反应, 改变了电极内部电解液的p H值, p H值的变化量与NH3的浓度成线性相关, 由此可从测得的电位值, 确定样品中氨氮的含量[2]。

2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的技术特点

氨气敏电极法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结构简单、运行较稳定、维护方便、试剂用量少且配置简单、同时测量范围较广, 可应对浓度大幅变动的废水。

3 氨氮因子比对监测的步骤

环境监测机构对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每季度1 次进行监测比对, 包括质控样监测比对和实际水样监测比对两部分。质控样监测比对是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分析两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一种是接近实际浓度, 另一种是超过排放标准浓度。质控样监测比对的相对误差不超过标准溶液浓度值的±10%。实际水样监测比对是氨氮自动监测设备与实验室国标方法对同一水样进行分析比对, 至少采集6 组样品监测数据, 以实验室国标方法检测值为标准值, 计算氨氮分析仪实际水样测量值的相对误差, 其中6 组至少有5 组相对误差不超过±15%[3]。

4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监测比对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浙江省自动监测设备监测比对结果看,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的比对通过率是最低的, 经分析统计,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运维工作不到位, 导致分析仪数据偏差大

(1) 未能及时更换耗材或药剂氨氮自动监测设备的进样依赖于蠕动泵和软管, 如不能及时更换蠕动泵、软管等耗材, 很容易导致进样量不精确, 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仪器的试剂都有有效期, 超出有效期试剂发生变质, 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还有个别运营商使用自配的药剂, 如药剂的纯度、浓度不符合要求, 也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

(2) 标准样品存在问题氨氮自动监测设备需定期用质控样进行校正、校验。如运营商出于成本考虑, 运营过程中使用自配的标准样品, 且缺少必要的标准样品质控手段, 那么如果校正所用的标准样品浓度出现偏差,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也会出现相对应的浓度偏差。

4.2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和实验室国标方法工作原理不同, 导致两者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工作原理为氨气敏电极法, 检出限为0.05mg/L。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对于色度、SS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实验室采用的是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检出限为0.025mg/L。色度、SS对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有较强的干扰, 通常检测前需对色度或SS较高的水样进行混凝沉淀或蒸馏预处理。两者之间检测原理不同、检出限不同、水样适应性不同, 必定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4.3 比对过程中水样的采集和存储不规范, 可能导致实验室分析结果失真

企业 ( 尤其是工业企业) 排放的废水氨氮浓度会有一定的波动, 因此比对过程中, 必须保证自动监测设备检测的水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水样是同一个样品, 否则对比对结果会有不确定性的影响。

根据《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2009) 的要求: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内, 需尽快分析;如需保存, 应加硫酸使水样酸化至p H <2, 2℃~5℃下可保存7天。如监测比对中, 样品保存不规范或分析不及时, 很容易导致实验室分析数据失真。

4.4 低浓度情况下, 比对监测通过率极低

从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和监测站的监督性监测结果来看, 多数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氨氮实际排放浓度很低。一些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和部分企业的氨氮浓度甚至长期稳定在1.0mg/L以内。对于这些废水, 在实样比对监测过程中, 要想保证通过率难度很大。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高量程、低检测值, 导致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测量精确度下降为更好地监管企业, 防止在企业超标的时候, 不会出现仪器超量程无法正常显示数据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 自动监测设备器的量程要求设置为排放标准值的2 ~3 倍。也就是说氨氮自动监测仪器的量程通常设定为30 ~45mg/L ( 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 》一级B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浓度很低的废水, 氨氮实测值为仪器量程值的1% 左右, 不在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最佳测量范围量程值的20% ~80% 区间范围内, 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 对于低浓度的水样, 实验室分析结果相对误差也比较大实验室分析检测过程中, 样品浓度越接近检出限, 数据的不确定性也就越高。参考《浙江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技术规定》里的要求, 0.02 ~0.2mg/L的氨氮样品室间比对误差要求控制在±25% 范围内, 0.2 ~1.0mg/L的氨氮样品室间比对误差要求控制在±20% 范围内。室间比对的误差随着样品浓度的降低, 也会随之加大。

(3) 现行的自动监测设备比对要求过高, 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根据《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规定 ( 试行) 》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0.8) 的相关要求, 氨氮自动监测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在全浓度范围内, 相对误差要求控制在±15% 范围内。针对低浓度水样, 氨氮的自动监测设备的比对要求甚至高于或等于实验室室间比对的标准要求,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5 建议

(1) 加强运维质量控制, 确保自动监测仪器自身数据的可靠性一方面现场运维人员应按要求规范操作自动监测仪器, 及时更换耗品耗件和药剂, 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保证自动监测设备器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尽可能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进行自动监测设备校正、校验, 如使用自行配置的标准样品, 使用前必须经过实验室分析验证。

(2) 监测比对过程中, 保证采样的合理性、分析的规范性, 使实验室监测结果真实可靠建议监测比对采样人员严格控制采样过程, 保证所采集水样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尽可能采集到和自动监测仪器相同的水样。同时采集的样品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和保存, 确保分析的及时性, 避免样品变质。

(3) 针对低浓度实际水样的比对监测, 建议参照COD比对监测方式, 按浓度范围分成监测浓度梯段, 设定不同的比对标准。对于浓度小于2mg/L的氨氮水样, 建议直接使用接近实际水样浓度的标样代替实际水样进行比对考核。

(4) 目前我国大部分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均有自动校正功能, 通过分析一次或两次标样, 在置信范围内即为合格[4]随着环保主管部门对监测数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须进一步加强仪器质量控制, 建议采用标准加入法, 在样品分析中融入加标测试, 通过标准值的数据漂移情况确定实际样品测试的准确性。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虽已在我国环境监控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不可否认在应用和比对监测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相信随着仪器厂商的规范化生产、合理的仪器选型、功能的逐步增强、国家标准的出台、质量控制的加强[5], 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将被更好地应用于污染源监测, 更好的为环境管理服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在污染源自动监控中的应用和比对监测情况, 针对比对监测过程中比对结果容易出现不合格的问题, 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建议

参考文献

[1] 吴玉婷.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在废水污染源监测中的应用[D].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2013.

[2] 武鸣, 范秋云.氨气敏电极法测量水中氨氮影响因素浅析[J].科技信息, 2012, (29) .

[3] 施占领.大渡口区氨氮在线比对监测现状及建议[J].综述, 2014, (20) .

[4] 李坤, 李战.浅析氨氮在线自动监测仪的应用情况与存在问题[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 (34) .

监测设备范文第4篇

1.1概念

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在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拆卸情况下, 通过各种手段, 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判定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 并预测、预报设备未来的状态。状态监测是识别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有无故障, 明确故障的严重程度, 做出故障趋势分析, 是一种简易诊断;故障诊断是确定设备故障部位, 确定故障原因, 并提出维修建议, 是一种精密诊断。

1.2目的

设备故障诊断主要是为了及时预防、诊断、消除设备故障, 对设备运行进行必要指导。制定合理的监测维修制度, 保证发挥最大设计能力的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降低维护费用, 通过监检测、分析、性能评估等, 为设备优化设计, 合理制造及生产过程提供数据和信息。

2应用背景

石油、化工、能源等行业许多设备如压缩机、发电机、风机、 水泵等都是生产线上关键设备, 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停机, 轻者影响产量, 重者会导致整个生产线, 整个装置、整个工厂停止生产, 由此看来, 关键设备的安全、稳定、长周期、优质运行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我厂设备共计644台, 涉及设备多, 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 部分设备、管线、阀门等腐蚀老化问题日益凸显, 由设备腐蚀失效导致装置异常停车频次上升, 且部分生产设施已不满足现行安全管理规范, 需坚持开展隐患大排查, 及时组织整改、治理。

我厂的设备维修主要以事后维修、定期维修为主, 预测维修处于发展阶段, 目前用轴承故障分析仪每月对泵和电机进行监测。所谓事后维修是指设备运行至坏了之后才维修;定期维修是指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或检修周期, 对设备做维修、调整和更换备件;预测维修是有计划的对设备做检查和测试, 以确定其健康状态, 必要时才进行维修。因此, 对一些重要装置、关键设备、特殊部位进行检测、跟踪, 将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工作推广应用到工厂设备管理中显得极为重要。

3设备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分类和选用

3.1设备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分类和选用

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以包括传感器在内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为技术手段, 结合监测对象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的对各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连续监测, 对设备运行状态做出实时评估, 对故障提前预报并做出诊断, 变故障停机为计划停机, 减少停机或避免事故扩大化, 对设备的维修管理从计划性维修、 事故性维修逐步过渡到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常见的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有计算机化的监测系统、表盘式的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器以及便携测振表。

对于关键设备常常选用功能齐全、作用多、综合性能强的计算机化的监测系统。天然气净化厂处于气田的核心地位, 天然气净化装置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产品气外输是否合格, 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对装置影响较为严重, 对此, 对于关键设备多、 重要设备多的天然气净化厂, 选用计算机化的监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3.2计算机化的监测系统

以利用红外检测的计算机监测系统为例, 该系统一般以查找发热点的重要手段,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它由计算机、热成像仪、软件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 该监测系统对温度非常敏感, 温度感知范围~273℃~+600℃[1]。

3.2.1检测范围

在运行过程中, 能产生工作温度, 并由于缺陷导致温度发生变化的在用设备设施均可列为检测对象。主要类别包括:地面天然气集输、储运设备设施、压力容器、地面管道 (离心泵、柱塞泵、压缩机、储油罐、沉降罐、分离器) ;电气设备设施 (变压器、配电设施、启动柜、闸刀开关、高压线路等) ;动力设备 (天然气发电机、电机、输油泵等) ;其它运转或运行过程中可以发出热辐射的设备设施等。

3.2.2检测原理

设备不停产安全隐患监测系统其原理是利用热成像仪捕捉设备不同部位温差产生的红外线来判断设备的故障部位[2],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全面检测设备温度, 将热成像设备中录入影像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及时发现静设备点蚀、阀门内漏、动设备故障造成的局部温度升高等现象, 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以及诊断分析, 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

4轴承故障分析仪 (A30) 在天然气净化厂的应用情况分析

4.1轴承故障分析仪简介

轴承故障分析仪 (A30) 为双通道数据采集器, 使用SPM冲击脉冲技术和振动技术对设备状态进行诊断分析。SPM冲击脉冲技术使用的是LR/HR技术, 通过测量冲击脉冲后得出LR、 HR值。经过测量后LR、HR值跟系统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后, 可以得出轴承的 (A~D) 4种运行状态, 状态A指轴承状态良好; 状态B指轴承润滑不良, 存在润滑油缺乏、油膜过薄现象;状态C表示仪器监测到较大的冲击波, 表面已经损坏;状态D指监测到轴承损坏的典型信号。对这四种状态仪器经过分析后, 通过不同颜色反应出来。

4.2建立相关设备状态监测制度

我们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先后对监测制度修改过3次, 对监测的设备、测点的选择、监测周期、人员的分工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确保监测的数据准确、有效。并且对监测出的异常数据的处理都做了相关要求, 来确保状态监测工作的进行。

4.3轴承振动监测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厂内旋转设备的重要程度和仪器的适用情况, 首先确定对厂内31台泵开展状态监测工作, 针对每台设备的不同结构建立不同测量点, 共计186个测点。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对电机进行监测, 根据监测数据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整改后继续监测。虽然在使用初期, 软件数据库基础信息和测点的建立比较繁琐, 但信息库完成后, 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比较简单, 测量结果直观, 能很好了解轴承的运行情况, 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处理。

5状态监测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的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5.1没有形成系统监测数据

通过轴承故障分析仪A30只对泵和轴承建立了数据库, 在厂内的应用可以看出, 它作为设备简易诊断仪器比较适用生产的要求, 但对整个净化厂, 设备监测需要建立系统的包括各个装置区的单台设备的数据库, 对所有设备、电器元件以及容易腐蚀的管线部位进行监测, 建立数据库, 使设备的维修管理从计划性维修、事故性维修逐步过渡到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 我厂监测数据仍需进一步完善。

5.2受环境因素影响

一是环境温度变化对监测数据存在影响, 由于采取定时、 定点、定设备的检测方式, 故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 检测分析出的设备设施表面温度数据持下降趋势, 对长期的比对检测结果, 分析设备运行情况造成影响。

二是受到有保温层设备的影响, 检测效果可能不明显。

三是设备在进行现场检测时, 如果画面内同时出现高温度和相对较低温度的设备, 存在较大温度差, 如果要检测相对较低温度的设备, 会造成需要检测的设备图像模糊, 成像困难。

6结语

6.1对于生产任务重, 设备设施多, 运行年限长, 设备维修管理主要以事后维修、定期维修的天然气净化厂, 使用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迫在眉睫, 在设备管理中引进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应用前景良好。

6.2对于天然气净化厂建议选取监测区域更为全面的监测和故障诊断手段专门负责设备、管线管理, 形成数据库, 方便对各设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同时联系上下游工艺, 使设备的维修管理从计划性维修、事故性维修逐步过渡到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

6.3由专门的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实行计划管理, 定时录取基础数据, 定期分析, 并形成分析报告, 提前预判, 减少因设备故障引起的停车次数, 降低因系统停车造成的经济损失。

摘要: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是设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工厂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天然气净化厂设备管理现状, 建议对生产任务重、设备种类多、设备运行年限长、设备维修管理主要以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的天然气净化厂使用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 使设备的维修管理从计划性维修、事故性维修逐步过渡到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

关键词:状态监测,故障诊断,预防性维修

参考文献

[1] 王铁柱等, 设备不停产安全隐患检测系统在天然气处理厂的应用, 绿色石化创新集成效能提升~~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 2015.

监测设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我国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了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证式”管理模式,污染源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一证式”管理的基础。排污许可与污染源监测管理衔接之间尚存在法规制度不足、污染源监测不足以支撑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企业自行监测数据质量达不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探讨了如何实现排污许可证与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问题。

关键词:排污许可证  污染源  监测管理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大力推动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模式。污染源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污染防治监管、环境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实现“一证式”管理的基础。如何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的关键依然是构建、完善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研究排污许可制度与污染源监测制度衔接的关键对策,于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排污许可与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衔接存在问题

1.1 排污许可与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衔接的法规制度不足

企业作为污染源监测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应通过监测说明自身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开展污染治理的情况。然而,污染源监测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企业责任出现缺位。新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中明确排污单位应开展自行监测,并进行信息公开,但缺少具体的法规制度支撑落实。《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对自行监测方案、自行监测设施、自行监测结果做出总体要求,但对自行监测规范开展的相关管理办法配套还不完善。原有的《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已废止,污染源监测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现行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中对污染源监测的要求,均主要针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性监测,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要求严重不足。

1.2 现有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足以支撑污染源监管执法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监管执法协同机制未建立,监测与执法“各自为战”,一方面监测部门监测了大量数据,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的数据又显得不足。污染源监管部门更为重视对污染源污染治理的落实检查,而对污染源监测的要求不够重视,一般只提出笼统性的、原则性的要求,两者缺乏协同机制。同时缺少开展以问题导向性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的污染态势,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1.3 基层污染源监测能力与支撑污染源管理需求不匹配

2016年来随着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的推行,污染源执法监测职能主要由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现有的县(区)级环境监测机构)承担。但污染源监测面对的监测状况复杂、监测技术要求高,县级环境监测部门原来的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存在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监测设备与实验室条件等方面不足,导致基层污染源监测能力与支撑污染源管理的需求不匹配,与管理要求差距大。

1.4 企业自行监测数据质量达不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

2013年以来,我国开始推行重点企业自行监测,要求企业承担应有的监测和信息公开责任,接受公众监督。但是污染源监测技术体系和质控体系不完善,部分监测机构实施现场监测过程不规范、存在检测数据失真、企业花钱买合格监测数据等问题,导致治理效果和监测数据质量不符合管理要求问题。

1.5 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管体系并不健全

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以来,部分持证企业并不能稳定达标和达总量排放,企业自行监测未按排污许可证要求执行,环境管理台账不完善,执行报告未及时提交,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没有完全落实,目前缺乏对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的监管技术体系。排污许可制度的初衷是力求将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运用于环境监察执法,但目前还没有有效开展证后管理,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如何开展还未出台,证后监管还未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

2  排污许可与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有效衔接对策

2.1 完善排污许可对自行监测要求相关的法规制度,强化排污单位的监测主体责任

保证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质量是落实《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环境保护税、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效果的要求。排污单位是自行监测数据的责任主体,应对数据质量负主体责任。为落实新《环保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排污单位在污染源监测中的主体地位,推进自行监测的健康发展,应在专项法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进行配套规定。

2.2 优化监督性监测方案,为执法监测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优化监督性监测方案,不仅包括现场采样监测,还应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台账、原始数据、质量保证和控制等进行检查,一方面将监督性监测作为检查和评价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許可证后自行监测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完善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有效性提出意见。充分发挥监督性监测技术执法作用,开展监督性监测的同时,结合执法现场取证的要求,完成对排污单位生产工况、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等的记录检查,作为环境监察部门执法的直接证据,避免重复取证监测。

2.3 完善污染源执法监测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要着力解决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提高国家本级能力建设,各级监测站基于技术指导、质控的纽带不能断,基层站标准化建设,应加强人才、设备建设,加强污染源监测培训,提高污染源执法监测的能力。

2.4 加强对企业自行监测质量管理,提高自行监测数据在排污许可中制度中的作用

排污单位按照排污许可要求开展自行监测时,应严格按照监测规范开展监测活动,并如实记录监测结果;保证监测数据全面性,应在设计监测方案时,全面考虑排放状况,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污染排放状况;保证监测数据代表性,应在设计监测方案和开展监测活动时,充分考虑监测频次和监测时点能否反映实际排放状况,同时应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监测报告,并按规定公开相关监测信息。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对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双随机”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入厂监测的备案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或参与弄虚作假的,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2.5 建立排污许可证后评估制度,支撑排污许可证后监管

尽快出台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制度,建立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排污许可后管理工作,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排污許可证后管理工作。强化依证监管,强化排污许可证执行落地。加强排污许可证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加强排污许可证实施管理力度,推动建立固定污染源信息化监管模式。

3  结语

污染源监测是许可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实现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污染源监测制度的有效衔接,才能更好地为提高环境管理能力,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卢瑛莹,冯晓飞,陈佳,等.基于“一证式”管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创新[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14):89-91.

[2] 赵若楠,李艳萍,扈学文,等.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新定位[J].生态经济,2014(12):96.

[3] 宋国君,赵英煚.我国固定源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可行性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2016(2):239.

[4] 宋国君,张震,韩冬梅.美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我国污染源监测管理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3(17):23-26.

监测设备范文第6篇

摘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通过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对照该要求,提出了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的不足之处,概述了日常准备、应急响应、现场勘查、确定监测项目、现场采样及测试、监测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急监测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要技术要点。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同时,日常积累和储备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DOI:10.14068/j.ceia.2017.01.007

当前,我国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环境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其处置越快越好,因此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监测,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处理中始终依赖的基础工作,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处理的前提和关键。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面临的挑战

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现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实践经验完成的。其中,“4.2.4应急监测”条款规定“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这就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

1.1技术要求仍需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是目前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该规范自实施以来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但尚有一些不足:一是现有规定不够系统,难以满足国家法规对环境应急监测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规范中某些规定繁简程度不一,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纷繁复杂的应急监测需要;三是规范中某些术语和定义较为含糊,难以满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目前,该技术规范正在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完善。

1.2实践操作存在短板

目前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应急监测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部分单位的人员、技术及物资准备不足;三是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部分单位的应急组织协调不力;四是部分应急监测机构技术能力不足。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需要应急监测时,上述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只有加强日常准备,并在应急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日常准备

目前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都因日常准备不足,环境应急监测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日常准备是否充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日常准备:

(1)应急监测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建立在环境敏感点分析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相适应,并要通过应急监测实践和演练进行检验、评估及修订。

(2)应急监测队伍。应急监测队伍包括专家、专业人员、协调联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急监测人员须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应在平时加强培训,并不断更新专家信息,确保应急监测时能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

(3)技术准备。平时应调研并收集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区域内重点风险源信息、应急优先控制污染物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等技术资料;若可能,最好设计几类常见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报告模板,需要时可在最短时间内填充内容进行完善。

(4)物资准备。对于应急监测时可能用到的分析仪器、采样设备、耗材、现场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车辆和照明等后勤保障装备、通讯设备、辅助设备等物资,平时做好运行维护,以确保需要时能正常使用。

(5)应急监测演练。通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由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演练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监测预案。

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程序

要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除了充分的日常准备,还需要通过顺畅的应急监测程序机制予以保障实施。典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程序如图1所示。

3.1应急響应及启动

环境应急监测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并按响应程序进行。接报时应记录下达通知的人员姓名、单位、通知时间,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污染源、污染范围、影响及危害程度(特别是所涉及的环境敏感点情况)、处置情况、事件发展趋势等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责任人。该环节主要是进行信息收集、判断与决策,并按程序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3.2现场勘查及信息沟通

勘查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事发经过,污染物种类、数量,污染途径、波及范围,受污染环境介质,区域水文气象参数,敏感目标及其分布,以及有关部门的处理情况等。勘查信息应及时报告应急监测指挥部并传达给相关人员。信息沟通方面,应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如微博、微信等传播快、信息源广,通过查阅可快速了解事件信息及社会公众的反应。此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灵活的内部信息沟通方式,如微信群联系便捷,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沟通。

3.3确定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原则上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监测因子,以及根据污染事件的性质和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环境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为污染事件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特定项目。应优先选择主要污染因子与特征污染物,并根据污染物性质(自然性、扩散性或活性、毒性、可持续性、生物可降解性或积累性、潜在毒性)及污染趋势,按可行性原则(有监测方法、评价标准或判断依据)进行确定。

(1)已知污染物的突发事件。应根据已知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项目,但还应考虑其伴生元素、衍生反应产物及次生污染物等。很多金属矿都有其伴生元素,如2012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最后确定的污染企业是一家炼铟企业。油类污染因不同种类的油品而监测项目不同,如重油污染除石油类外,还应注意苯系物和多环芳烃等的影响。

(2)未知污染物的突发事件。首先,通过现场勘查和感官判断,初步推断主要污染物或污染物类别。若初判为中毒事故,可根据中毒反应的症状推断毒性的强弱和缓急,再结合常见急、慢性有毒污染物的资料信息,缩小目标筛查范围。如发生死鱼时,可根据死鱼的症状初判死因,若鱼腮缺少血色应是缺氧窒息,鳞片张开、腮血鲜红可能是急性中毒,若两种情况均不符则可能是慢性中毒。

其次,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事发地及周围的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经济、社会及环境信息重点关注环境敏感点、污染源及潜在风险源,查询其生产、安全及环保记录,必要时结合附近自动监测站等现有的监测结果初步判断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如某市有居民投诉空气中有异味,环境监测部门根据附近空气自动监测站中二氧化硫浓度异常的信息,排查判断出是一家企业脱硫装置故障造成含硫污染物直接排放所致。

再者,当现场勘查和资料收集仍不能判断主要污染物及监测项目时,可利用便携式监测仪器或流动式监测平台等现场快速监测手段进行现场快速筛查或分析。但不可轻信筛查或分析结果,因有时会产生假阳性,需用不同原理的其他方法再次确认。若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可基本确定结果的正确性,否则需继续核实筛查或采样后送实验室分析确定。

当现场快速监测仍不能确定主要污染物及监测项目时,应及时采样送实验室分析确定,但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测定某些监测项目时还应注意去除干扰物质。如某监测站在监测中发现挥发酚含量超标,疑为酚污染,但经排查未发现酚污染源,后确定实为油类污染,挥发酚含量超标是因样品中含油量高,对酚的测定产生了干扰所致。

3.4现场采样及测试

现场采样及测试应遵循如下原则:(1)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以最少的采样断面(点位)和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2)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应能快速筛查、鉴别污染物,并能给出定性、半定量或定量的检测结果,直接读数,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低;(3)凡具备现场测定条件的监测项目,应尽量进行现场测定,必要时另采集一份样品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确认现场的分析结果;(4)做好样品管理,注意人身及样品安全。

3.5監测分析方法

首先可采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进行初步判断,然后从速送实验室进行确认、鉴别。实验室应优先选用国家或环境保护标准分析方法,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也可采用由其他行业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体系。若某些项目监测尚无标准或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确认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3.6质量保证及控制

针对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小的代价,获取最有用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既能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又切实可行。

3.7应急监测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应按预案中确定的报送范围进行报送,通常应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应急监测报告以及时、快速报送为原则,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新媒体)报送监测结果等简要信息。在每期的应急监测报告中,可提出对下一步应急监测工作的计划和建议,并在下一步方案的编制中给予考虑。

3.8应急监测的终止

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有始无终”已成为困扰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一大难题,主要是因为缺乏应急监测终止的相关规定。现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4.4响应终止”条款规定“当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人民政府终止应急响应。因此,在即将修订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中,建议对“应急监测”和“跟踪监测”的定义予以明确界定,将“应急监测”定义为应急响应期间的监测,应急响应终止后应急监测自动终止;将“跟踪监测”定义为应急监测终止后为继续掌握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所进行的监测,并从技术角度提出通用的跟踪监测终止条件。现阶段,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报送的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

4结语

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日常准备尤为重要。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市级以上的环境监测部门设立专职的应急监测内设机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落实人员培训制度;环境应急监测预案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战和演练对预案进行检验,不断修改完善;平时应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研究,不断增强技术储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及物资储备应充足有效。此外,及时的应急响应,合理的应急监测程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机制,规范的监测过程,可靠的监测结果,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关键。

上一篇:挂靠经营范文下一篇:工程款申请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