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

2023-12-28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

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和省安委办《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关于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以及省煤炭厅《关于全省煤矿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文件中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推动全省煤矿企业有效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促进全省煤炭行业正确理解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现对构建煤矿双重预防机制若干问题进行归纳解答。

1.何为“双重预防机制”和“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合称为“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质量达标(80%)、全风险分级管控(10%)和隐患排查治理(10%)合称为“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2.“双重预防机制”是如何提出来的?

2015年12月,总书记在12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2016年1月,国务院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要在高危行业领域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2月9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4月28日印发的《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10月9日印发的《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7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晋政发〔2017〕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等文件中均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总书记多次指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将安全风险逐一建档入账,采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把新情况和想不到的问题都想到。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要强化风险意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全链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防范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变成事故隐患、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演变成事故。 煤矿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预防、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4.煤矿企业的事故分几类? 煤矿企业的事故一般分为八类:

①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②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③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④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⑤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⑥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⑦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 ⑧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

5.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每一次事故造成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但如果你认真研读每次的事故调查报告,你会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指造成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场所的不安全因素。

注:如果我们把事故作为“果”,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一因。 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和外部监管上的缺陷。

注:如果我们把直接原因作为“果”,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二因。

可见事故是由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

6.何为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7.隐患一般分几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或者虽然不能立即整改但不影响矿井生产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8.何为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9.何为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10完善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工作机制要重点做好哪几件事?

一要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自查、自改、自报事故隐患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三要从排查发现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验证整改效果等环节实现有效闭合管理。

四要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登记报告制、事故隐患整改公示制、重大事故隐患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使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毕都处在监督管理下,使排查治理工作成为一个“闭合线路”。

对查出的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重大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分级负责、领导督办、跟踪问效、治理销号”制度。

11.隐患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隐患都是由于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造成的。 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表现为如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①未进行风险点排查; ②危险源辨识不全; ③风险分级错误;

④未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⑤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12.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 ①排查风险点; ②危险源辨识; ③风险评价和定级; ④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⑤效果验证与更新等。

13.何为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变电所、中央水泵房等是风险点;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的割煤、支护、出煤、供电、检修、局部通风、冒顶处理以及掘进工作面中的掘进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掘进机司机、胶带输送机司机、刮板输送机司机、顶板、瓦斯、煤尘等也是风险点。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场所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14.何为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注:造成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危险源是指瓦斯,状态危险源是指瓦斯浓度、温度等,针对瓦斯浓度,《煤矿安全规程》明确了控制标准,企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确保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处于受控状态,如管控措施有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称为“受控状态危险源”,如管控措施失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不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叫“非受控状态危险源”(即隐患),出现了隐患,企业必须要采取整改措施,如果整改无效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15.何为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注: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16.风险与危险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首先,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源的风险,没有危险源,风险则无从谈起。

其次,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17.风险和隐患是一回事吗? 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而隐患是风险管控失效后形成的缺陷或漏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隐患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要强调过程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及时治理消除隐患。

但两者也有关联,隐患来源于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

18.风险与隐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和隐患的递进关系:风险在前、隐患在后。

安全生产领域形成共识:把风险挺在隐患前、把隐患挺在事故前。

19.何为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注: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工作任务辨识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等

20.何为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认的过程。

21.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②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A.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B.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C.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D.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③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④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 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⑤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 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 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 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22.什么是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23.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风险一般分为四级,分别是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较大风险(橙色风险)、一般风险(黄色风险)和低风险(蓝色风险)。

注: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例如,将风险最高的两级定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24.何为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5.何为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

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安全到岗工程、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①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③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④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等。

26.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是同一项工作吗?

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工作主体都要求全员参与,工作对象都要涵盖人、机、环、管各个方面,但风险辨识侧重于认知固有风险,而隐患排查侧重于各项措施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风险辨识要定期开展,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发生变化时要开展;而隐患排查则要求全时段、全天候开展,随时发现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27.什么是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8.安全风险分布图有几类,怎么绘制? 至少应包括三类:

一类是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一类是作业(行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企业中的部分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和关键任务以及各地的不同行业(领域),由于其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布置图中标示,要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企业不同的作业(工序)或各地区不同的行业(领域)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突出工作重心。

还有一类是区域整体安全风险图,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综合分析下一级行政区域的整体风险等级,逐级绘制街镇、县区和城市等各层级的区域整体风险图,确定监管重点。

29.“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什么问题?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既产生又依赖大量安全生产数据,要克服纸面化可能带来的形式化和静态化,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安全风险清单和事故隐患清单电子化,建立并及时更新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要绘制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图,并将重大风险监测监控数据接入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化预警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综合平台,尽量实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一体化管理避免信息孤岛,提升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

30.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管控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一些企业往往将风险辨识评估任务直接分配到某个或几个部门,由部门的几名员工各自辨识本部门存在的风险,然后将风险辨识结果进行简单汇总形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没有体现全员参与,没有做到全覆盖。一些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过程中,选取的辨识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覆盖全流程、全区域。有的片面理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就是预防和控制人身伤害事故,而对设备事故、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等其他事故类型的风险辨识评估不充分、不全面,甚至没有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一些企业因风险辨识不深入,导致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没有针对性,工作职责得不到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难以发挥作用。

3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管控风险、排查治理隐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思想共识,推动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促使企业形成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

32.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是什么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验证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3.“双重预防机制”如何在遏制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作用? “双重预防机制”着眼于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紧盯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是一个常态化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基础。基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从重大危险源、人员暴露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按照问题导向,坚持重大风险重点管控;针对重特大事故的形成过程,按照目标导向,坚持重大隐患限期治理,有针对性地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34.“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什么?

“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 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

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35.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要把握哪几个原则?

一要坚持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

二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工作,努力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三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确保责任明确。

四要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与更新完善,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深入、深化,促使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36.“双重预防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是两个平行的体系,更不是互相割裂的“两张皮”,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的融合。

第二,要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加强变更管理,定期更新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使之符合本单位实际,满足工作需要。

第三,要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修订完善制度规定,保障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

第四,要从源头上管控高风险项目的准入,持续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和重大隐患治理方案,保障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运行。

37.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有没有简便方法?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建立企业控制风险、防范事故的长效机制,方法没有复杂与简便之分,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差别。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怎么办?企业要强化全员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接受并自觉践行风险优先的理念,学习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基本方法。可以聘请专家开展首次风险辨识,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制度,通过岗位风险告知卡、隐患排查清单等简便措施,确保每一个员工能理解、会上手、有任务。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对本企业存在的高风险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中小企业切忌走入花钱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制定一大堆文件后束之高阁的歧途,提倡用简单的制度、明确的职责管控本企业的高风险,排查并治理本企业的大隐患,有效防范伤亡事故发生。

38.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一是组织推动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牵头组织,健全完善标准规范,细化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责任分工,率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落实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监督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工作的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帮助和指导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1采油现场的风险识别

1.1风险识别范围

石油开采工作对技术有着较高要求, 作业人员在具体施工中的细小疏忽都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其中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采油过程中所使用的大型抽油机的操作和使用不当, 刹车保险不合理将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 (1) 抽油机在作业中, 出现卡死、变形等, 从而将会引发安全事故 (。2) 计量人员要求放空分离器, 这增加作业人员工作量, 容易导致作业人员劳动疲劳,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3) 操作人员对锁开的安放过于随意, 将会导致刹车失灵, 引发事故。 (4) 在对压力表进行密封操作时, 使用了生料, 压力表孔容易发生堵塞, 并且会对作业人员造成误导, 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2识别现场风险的方法

在识别采油现场的风险过程中, 要对采油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 分析风险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 分解分析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管钳设备或计量设备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风险, 通过分解分析法, 对石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总结, 并通过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安全规范, 确保日后石油开采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风险。 (2) 流程分析法, 该方法适用于抽油机井泵技术中, 这主要因为操作人并不了解井中的具体情况,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 可以通过逐步了解的方式掌握井下的具体情况, 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总结, 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针对石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风险,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针对具体问题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从而使石油开采变得更加安全。

2采油作业现场的风险控制

2.1风险评估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为了更加清楚认识采油现场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需要对采油现场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分级工作。对采用现场的风险进行分级的标准就是依据不同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进行。 例如, 高温、爆炸等。在对采油现场的风险进行分级后, 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分类处理, 在设备和技术上对采油现场的风险进行合理预防。

通过风险评估后可以将风险划分为多个不同等级, 然后依据风险等级, 对采油作业现场进行适当的分级管理, 作业人员可以依据具体风险做出针对性部署, 从施工类、技术类等不同类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2.2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改变采油现场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差, 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疏忽等情况, 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一, 为工作人员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和意识, 所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向安全靠拢, 而这需要宣传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 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态度, 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让现场施工人员对安全事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第二, 在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上, 可以通过通过定期培训, 专家讲座的方式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三, 所有的作业人员上岗前, 都需要针其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精准度和熟练度内容的考核, 避免未掌握专业知识为的人员进入到作业现场, 在操作中出现错误,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在对操作人员的处理上, 为了使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需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在工作中严格的依据规范进行, 并且对踏实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对于违法规定的作业人员要予以一定的惩罚, 对于屡教不改的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强制手段对其行为进行约束, 如果仍然达不到限制效果, 可以将其开除。

2.3物态安全

物体安全是本质上的安全, 其中重点内容就是强调施工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的具体放置, 并且要对使用的设备进行详细检查。第一, 现场作业人员需要将作业中做使用的所有设备都放在适当的位置, 如果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接线, 则需要依据相应的规范进行接线处理, 避免出现短路, 损坏设备, 引起火灾。第二, 确保设备性能的稳定性, 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第三, 在具体操作前, 要对设备中的零部件进行适当的维修与检测, 从而将事故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2.4制度规程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通过制度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强制约束, 现场管理中不仅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 而且指派专人对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 确保规章制度在作业现场的具体实施, 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加以限制, 提高作业质量。

3结语

采油作业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的工作, 在具体作业中经常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作业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在采油作业现场, 要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 提高作业人员对采油风险的认识, 同时要加强管理控制, 从而确保采油作业的安全性。

摘要:石油是一项重要的能源, 对现代工业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石油的开采效果, 可以加强对采油现场管理的研究, 加强采油管理中风险防范对提高施工安全管理和提高采油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采油作业,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周志强, 瞿强.采油作业现场的风险及防范研究[J].化工管理, 2014, 32:97~98.

[2] 田宝林, 饶青峰, 周石港, 李翔, 和泷.工作前安全分析在采油班组的现场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5, 10:12~14.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数据用信息化语言所表达, 通过系列大数据为管理者的决策做出依据。信息化是有风险的, 我们须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信息化下, 传统的审查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的功能, 如果信息系统开发不完善, 错误或披露将难以检测发搅。在信息管理系统下, 业务记录受权登录密码、操作权限和操作日志的执行, 在很大程度上受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时监控,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尽快认识到生产和管理链中的缺陷, 判断这些缺陷可能导致的后果, 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现风险可控的目的。企业不同信息化施工不同, 因此, 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风险性,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高效可行, 为企业提供坚实的财务信息, 信息化是企业标准化、科技化的有力保证,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企业的战略愿景。

二、会计信息化下的风险和安全

(一) 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在企业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会计信息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它们将采用高度集成和网络化的分布式系统结构, 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收集的效率, 并改善数据和传输速度, 以及决策的速度, 提高了整体效率, 使公司的运营更加流畅。然而, 在一定程度上, 计算机系统更容易受到影响。在会计信息环境下, 由于信息系统的分布、对外开放, 并具有远程处理的特点, 系统的统一性和控制度将大大降低。恢复系统将花费更多, 并可能无法保存。数据存取及业务处理方面, 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禁止无关人员接触财务数据, 加强信息系统的维护、访问、变更、输入、输出、储存、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控制, 保证数据信息安全稳定, 业务顺畅。

(二) 人员道德方面的风险

企业内部人员不按权限擅自进入信息系统, 考取、传播企业的一些重要数据用于他作, 而财务数据是贯穿企业全过程的数据, 不得外传外露, 那是企业其中的一条生命线, 且在互联网加的大环境中, 会计信息广泛传播、机密数据泄露瞬间可使, 员工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法制观念, 势必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维企维家维自己。

(三)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病毒再生潜力很强, 一旦暴露给出, 它就会通过互联网传播。传播方式多样, 破坏力大, 一旦条件适宜, 瞬间大量复制传播, 云或者粉碎查杀清理都很难清除彻底。如果本地计算机不被清理, 殃及整个网络系统受染更是风险无法估量, 那么, 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将耗费大量的人财力也未必能解决。如我司的收付业务专线局域网机, 因故不知情登入互联网, 本机感染病毒, 在一个月后集团例行安检时发现因我司的这一原因导致几十家站点染毒不能正常付款, 责令清除整改等一系列的工作后, 还好没有出现资金被盗问题, 整个集团财务公司的收付业务才得以正常运作。

三、会计信息化下风险防范与安全控制

(一)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其职业道德

在会计信息的发展趋势中, 信息处理将更加复杂, 站在目前看未来体验式工作学习模式将回归自然, 管理复合型人才将更为重要, 对会计信息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 企业现有的会计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掌握国家财政部的新政策新动向, 作为继续教育, 新的信息及时更新, 电算花时段性的学习, 提高整体素质, 这将有助于会计人员理解会计信息系统, 并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开展员工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必须做到依法办事、执法严格, 不安全不工作,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国家的政策步调一致。

(二) 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硬软件的管理

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硬件的质量要保证。在网络下的信息化软硬系统中, 装有数据库的硬件应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实时并定期备份、病毒查杀, 及时清理没用的冗余数据, 合理更踪日志, 随时掌控软硬件的运行情况, 把问题处理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 用保质大功率的UPS, 它还需要连续供电、辐射防护和防磁干扰设备。特别强调, 专业的IT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 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当然, 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属专机专用, 应适用于所用单位的账目, 填写会计报表和会计人员需要处理的全部事项。没有人不能对外开放, 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施一些安全威胁。

(三) 病毒防范

有很多反病毒的软件, 选一种安装在计算上, 实时监控查杀监控。此外, 来源不清的电子邮件不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上随意打开, 打开不明的链接要多加注意, 不要外插设备, 最好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四) 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内控

(1) 监控和操作的制衡。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两个位置, 即操作和监控。当会计人员使用该系统处理业务账目时, 其运行的数据和相关信息与监控人员的计算机同步, 与国家政策相一致, 监察法的颁布, 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全覆盖, 信息系统除了日志跟踪, 负责监控的服务器应做到实时监察, 并进入监控人员的监控。一个步骤是定期检测这些数据, 以防止事故发生, 也方便审计部门审查, 这增强了系统间的相互制约, 责任分离和工作范围有明确的界限, 没有交叉和相容, 使得分工之间的每个位置都是明确的相互制约的。

(2) 明确数据的操作及管理的权限。在机器上操作的人员应明确使用会计软件的规定。设置工作内容、权限和口令, 严格维护软件操作代码。严禁所有未经授权的人员操作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凭证被审核后记账, 所有凭证记账后方可结账, 数据安全是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首要因素。提高信息系统中数据安全风险的高级领导者的意识也是必要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提高会计人员的安全意识, 保护软件系统的安全, 及时发现系统中的隐患, 及时解决。人人遵守、人人参与。建议使用USB key在数字证书, 可以解决数据安全加密和加密传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企业通常使用PIN码加上UBKEY来进行双管登录, 企业内部网络用户丢失或损坏了UBKEY, 管理器通过数字证书系统密钥代理恢复数据, 并将私钥备份复制到新的UBKEY, 不定期性地修改PIN码, 确保进入信息化程序的相对安全性, 人走拔key。

综上,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将互联网大数据融入自我的经营状况, 形成自己独特信息化财务管理数据库, 使信息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传统会计无法拓展的作用, 在安全可控风险的环境下发挥会计信息化后为财务管理会计带来的便捷。

摘要:对会计信息化进行了研究, 通过安全与风险的分析, 对应安全与风险的应对措施, 使企业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为财务管理会计带来了无比的便捷。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杨勇.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3) .

[2] 于光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策略[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10 (21) .

[3] 陈朱炎.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J].现代营销, 2014 (1) .

[4] 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物.企业风险控制[J].企业内部控制, 2017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1 校验安全阀常见方式

安全阀运转的根本机理为:在某个时点, 若介质表现出了超越弹簧压紧力的偏大压力, 那么将启开安全阀。安全阀可排掉冗余的容器介质, 系统减低了原本的压力, 借助于弹簧力, 阀瓣克服了反向的介质压力, 确保排出了介质后即可闭合安全阀。校验安全阀时, 不可忽视选定的各类参数, 例如密封压力及各时点的整定压力。运行的状态下, 启开安全阀即要预设必备的开启压力, 与之相应, 密封测试以前还应增设进口配备的密封压力。

着手校验之前, 先要洗净安全阀而后检定宏观视野下的阀门损伤。校验压力应被预先设定, 若达到了90%或更高的整定及进口压力, 则可排出连续状态下的介质。在这时, 可测定阀瓣是开启的, 由此视作整定后的安全阀压力。调整确保最合适的阀门压力, 增设密封测试以此来调控并减低阀门常规的进口压力。在测试时期内, 不可超出0.3MPa精准的整定压力, 密封试验也应调控至这一数值。然而, 若超越了给定的压力, 那么设定于整定压力的90%。

2 识别校验风险

校验安全阀时都要细分各个流程, 夹装安全阀借助于天车以便于调运至上侧的夹持装置。经过手动的调控, 确认夹持装置设定于最佳位置, 而后夹装了有待校验的安全阀。后续在拆卸时, 也要配备天车以便于协助固定阀门。要调控夹持装置, 放松装置而后运送至给定地点的安全阀。这种搬运受到多样的误差干扰, 常见违规搬运、违章的操控等。某些情形下, 夹持台还会被损毁或者砸伤。校验安全阀要历经升压、调控压力及后续的泄压, 这些流程都不可缺失协同性的人机合作。

校验阀门时常见频繁的人员走动, 有些校验时并没能依照设定好的进程, 或选取了敲击性的铁质用具以至于损毁阀门。缺失泄压时, 要调控至最合适的调节圈并倾听是否泄漏了内在阀门的介质。避免操控中的偏差, 指挥也要适当。此外, 校验中的风险还含有:没能依循给定的周期以此来测查、修复并不到位。经常损毁夹持性的设备, 飞出密封垫以至于伤及周边。有些状态下, 阀门构件历经长期腐蚀还会缓慢碎裂, 金属也趋向于疲劳。

校验进程中的风险含有介质污染、较大的噪声、肮脏物质及灰尘污染。在回收污水时, 也会增添额外污染。例如:起跳时的安全阀附带了较大噪音, 这是由于口径承载了偏大的上侧压力。有些介质伴有剧烈腐蚀的特性, 例如甲醇介质。一旦触碰到介质, 人员很易被伤及, 介质也会缓慢腐蚀物资。有些现场堆积了腐蚀性的硫化氢等, 排放气体回流至内在的安全阀。在这时, 沉降下来的固态微粒也增添了腐蚀, 严重阻塞了阀门。

3 探析管控的新思路

(1) 强化操控中的安全校验过程中唯有强化了测查风险及管控各步骤的操作, 才能确保安全。校验员应能拥有必备的专业资质, 强化彼此的督查。组织安全培训,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增设完备的安全规程, 杜绝违章性的校验操控。针对于醒目地点悬挂警示性的配备标识。着手校验以前应能落实设定好的识别条件, 阀门出入口不可站立或走动人员。在敲打阀体时不可选取铁质的坚固用具, 也不要拔出调压性的螺钉。进入校验前先要倾听是否隐含着泄漏, 确保无误才可进到设定的校验流程内。

(2) 提升设备的安全性展开定时性的培训, 让校验人员接纳更高水准的风险辨析技术。定时培训现有的校验人员, 确保最优状态下的技术资质及校验能力。针对于安全附件、特种装置等应能增设定时性的查验规程。唯有全面查验, 才能确认成套设备都是合格的。此外, 还要设定巡回性的设备养护, 经常予以技改以及测查。杜绝细微状态下的校验设备隐患, 慎重管控回收污水及其他潜在的污染风险。

(3) 防控综合性的阀门污染注重治理噪声, 校验厂房设有隔音必备的装置, 尽量开设更多的窗体以此来消解噪声。校验人员都应佩戴耳罩用作专门防护, 强化个体的防控。在正式校验前, 应当查验外在的阀门表观, 去除严重阻塞性的脏污及附带的锈蚀物。统一回收污水, 消除周边更广范围内的阀门污染。统一收集应被回收的废纸及手套, 构建回收规程。同时, 还要增设收集罐及清洗安全阀的水池, 消除后续持久的水体污染。

4 结语

风险识别及管控包含了细化的各步骤, 针对于安全阀应能辨析潜在的多样偏差, 注重于初始的安全防控。要采纳全方位视角下的风险管控及辨析, 在最大范围内减低校验安全阀的偏差。设定的校验流程都应被全面管控, 杜绝内外多样的安全阀污染及其他风险。

摘要:在特殊设备中, 安全阀应被看作必备的防控构件。现今行业进步中, 冶金石化及电力也都采纳了安全阀予以调控。若某设备超越了设定好的限定压力那么安全阀将会起跳, 气体由此也可排放出来。增设安全阀后, 在最大限度内防控了超压的多样隐患及威胁。然而, 长期运转之后的安全阀常会暗藏偏差, 弹簧软化或趋向于锈蚀。对于此, 应能及时判别安全阀潜在的校验风险, 结合检验情况, 设定最合适的管控方式。

关键词:安全阀校验,风险识别,管控思路

参考文献

[1] 林桥, 张胜军, 肖超波等.高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安全阀校验管理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4, (08) :935-938+962.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时的护理安全隐患,且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提升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2月我卫生院出现的29例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此针性的解决门诊输液室存在的安全隐患。结果:经过对29例患者的安全隐患分析发现,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用药差错、护患沟通不及时、病情反应不及时,未依据病情更换治疗药物。结论:研究发现,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较多,要解决这些安全隐患,最基本的方式是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合理制定护理急缓,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管理,通过这些方面的加强,即可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

基层卫生院是为患者提供基本服务的医疗机构,输液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在临床门诊的病情比较复杂,所以输液的种类也比较多,这就给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这对患者的治疗非常不利,严重者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病情。我卫生院为了避免减免护理隐患,加强对卫生院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问题,解决卫生院存在的安全隐患[1-2]。此次研究就我院门诊室的29例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了解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制定计划,解决存在的隐患,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2月我卫生院出现的29例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选取的患者中排除精神异常,和患者不服从治疗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患者,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在20岁以上21人,20岁以下8人,29例患者共有17种病症,因此输液类型不同[3-4]。

1.2方法

應用总结归纳法对发生安全隐患的29例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将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详细记录。然后依据记录状况,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调查,了解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对医护人员所致的问题,要进行严格处理,尤其是相关的负责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对29例患者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录入SPSS10.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相对数处理,用百分比进行表示分析结果。

2 结果

29例患者经过分析,发现的安全隐患有:未及时反映患者的病情、用药出现差错、输液次数出现误差、还要时间未标注,见表1。

3 讨论

此次研究中对门诊安全隐患的分析结果为:(1)医护人员方面,医护人员在看诊时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记录不全,或者字迹潦草,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时出现误差,让医护人员对药物的用量与用法不是很明确;另外是医护人员对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明确,对一些基本的用药原则也不是很清晰,其次对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没有做相应的准备,导致患者咋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时不能及时的处理,这一方面绝大部分是因医护人员的疏忽所致。(2)对患者方面:护理人员没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没有依据患者的病情开展护理工作。在基层医院,患者病症种类多,药物搭配不同,对于部分药物敏感的患者,没有详细的记录在案,导致在用药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急性用药护理,在这患者方面,主要是指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病情变化比较快的患者;(3)针对性护理方面:因为护理人员对患者不了解,所以不能有效的开展针对性护理,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比如说妊娠妇女、婴幼儿、老人以及病症并发的患者[5-6]。(4)巡视不到位:医护人员未按时进行查房,了解患者的病症,患者在临床输液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或者药物过敏、药物外渗或者滴速过快等等,(5)护患沟通:医护人员因患者众多或者工作内容繁忙,护理人员容易忽略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这对护理人员的有效开展工作极为不利,另外在穿刺时,护理人员因失误,需要多次穿刺,而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未能及时与患者沟通,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未输液安全问题埋下隐患。(6)护理人员缺乏职业素养或者专业能力,基层医护人员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相对没有明确的种类,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要有强硬的专业能力[7-8]。综合以上来看,在卫生院门诊输液室存在的护理问题比较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廖玉琼. 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9):100-101.

[2]刘青云. 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 大家健康旬刊,2016,10(5):240-241.

[3]刘晓红,王艳明,胡玉华,等. 门诊静脉输液面临的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2471-2472.

[4]吴秀红. 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7):175-176.

[5]沈婷. 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 大家健康旬刊,2016,10(5):287-287.

[6]袁维丽. 门诊输液室护理不安全问题与护理管理分析[J]. 饮食保健,2016,3(17):157-158.

[7]李婉. 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6):18-19.

[8]张友华.静脉输液巡视流程在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室的应用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782-783.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析范文第6篇

2、隐患统计分析应进行分门别类,逐项进行分类,顶板隐患有多少条,主要 出现和发生的地点在那些范围,其它隐患的件数以及常发生的地点。

3、全体人员根据隐患治理的效果,总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隐 患治理中应采取那些方法进行改进,保证隐患治理快速、经济、符合标准。

4、组织形式以方案领导小组为核心,其它人员参与进行监督。

5、统计分析记录人员以小组副组长为主,记录应全面,首先设计符合实际的 表格,应分门别类、条款清楚。

6、季度统计分析会议应参照各月相关统计进行分析、评比,通过量化考核, 有突出贡献的班组和个人实行奖励,工作进度缓慢、整改不力的班组给予处罚。

7、季度分析在月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不断修改相关 管理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逐步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8、年终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工作成果,分析利弊得失,以便为下一年的 工作计划提供科学有力的数计保障。

9、统计分析除上诉相关人员参与外,应有部分职工代表参与,广泛听取 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权。

上一篇: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范文下一篇:安全环保标准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