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眼光看范文

2024-04-21

正面眼光看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以我的理解,科学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在的客观联系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发展就是突破质变,使事物更进一个层次,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观就是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对世界、对周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科学发展观就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社会的特定阶段,用行之有效,符合相关规律要求的唯物辩证主义方法去认识、改造我们周边的人和事,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使其朝着科学、有益于人类社会、有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工作环境的改善、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创造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教育,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我国教育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施行应试教育,老师为知识的教授者,而学生为知识的学习者,不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在评价学生时也以分数为准,在选拨人才时以分数作为标准。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制度下,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所谓的“人才”,出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们。

反观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培养之下,西方的小朋友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而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另外,欧美国家科技发展之迅速与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

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教育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教育,坚持 “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应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指科学的思维与教育理念,其次是指科学的管理方法、原则、策略、思路。

这几年,我国的初中及高中都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新课程正在试行阶段,尽管科学发展观正在学习阶段,但学校领导及学校老师的观念在逐步地改变。

学校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真实的发展。

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的发展,不能是单

一、片面的,不能只考虑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主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

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应在科学发展的的引领下,注重自身的发展,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教学技能的发展、教师素质的自身发展等。

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家长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长远的发展。教育子女,不能只看成绩,还应该在子女能力及情感方面加以培养。此外,孩子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家长、教师、学校的不断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正面眼光看范文第2篇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不已。小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教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管我们的教育设备多么先进,教学手段多么现代,尊重人最初的本性都应该是教育的最最基本的内涵。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按着成人的思路叫孩子做这做那,教育手段显得是那么专断!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 1

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的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于是,每一个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那一门课开始学习„„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就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这样的话,随着小学生们的年级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听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此外,巴学园的图书室其实也是小林校长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成长的愉悦!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

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十几年教学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对待低差生和调皮生,我做好了吗?

正面眼光看范文第3篇

姜泓冰

这两天,由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率领的代表团正在上海访问。代表团成员,大多是英国的数学专家和中小学校长。他们的下一站是武汉,访问内容与上海相似——指定几所学校,进课堂听课、观察,和老师、学生及教育专家交流,想用他们的眼睛找出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

没错,是“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用特鲁斯女士的话说,他们是来中国取经的——“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接下来,南非的基础教育代表团即将抵达。据说,从去年9月以来,到上海联系考察的各国教育代表团及参加教育峰会的邀请,就有几十个。

这一切,都缘起于上海在经合组织PISA测试中取得的出色成绩:2009年首次参加阅读能力测试,便拔得头筹;2012年再次参与数学能力测试,优势显著。

很多国人并未认真阅读过有关PISA的新闻,一见标题便迅速得出“中国教育就会应试”的结论。事实上,PISA更多的是一套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考查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15岁青少年,是否掌握了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参加测试的学生由专家严格按人群比例等标准抽取,并非“选优”,也无从准备。上海参加2012年测试的学生中,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最低的1/4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

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能够打造出既高水平又有很高均衡度的基础教育,这让西方国家的教育界睁大了眼睛。《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2013年10月随着美国教育界人士访问上海,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成了他眼中破解中国经济社会瞩目成就的“上海的秘密”。比如,中国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交流,家长更多参与孩子学习过程,营造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文化,等等。

对于中国教育,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抱怨与批评,却很少意识到,支撑中国崛起奇迹的,其实正是中国教育培养起的一代代人才。中国教育不该仅仅是各路精英们一味吐槽和鄙弃的对象,它更需要的是认真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面对世界,即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不应该拾人牙慧,一味只见他人之长,还必须懂得和珍重自家山上这块“玉”。

正面眼光看范文第4篇

更新时间:2012-5-17 7:31:06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发展的观点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沧海桑田”等中国古人的智慧已经充分证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校教育最大的功利和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成就人——使人尽可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表现在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健康体质等方面。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充分认识学生所具有的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发明大王”爱迪生因为小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而被老师骂作“不折不扣的糊涂虫”。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学校,爱讲离奇古怪的故事,说出别人想不出的花样,老师和校长曾把马克思列为中等的、希望不大的一类学生之中。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呵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被老师当众奚落:“看!这两个没出息的人。”可后来,恰恰是他们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这些老师为什么妄下断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学生,没有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

学生也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方向等却因其身心基础和外界影响不尽相同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比如说:同样两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也许由于智力水平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一个进步很快,一个停滞不前;或者说相同成绩、智力水平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差异,一个人后来偏向文科,成为作家,一个人走上了理科等。

根据学生具有发展性、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把好三关: 第一要把好长远关。

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个性发展和团体精神的养成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月活动、班会、周会、身边的榜样演讲活动、温馨教室评比活动、观看爱国电影、讲科学加的故事、读好书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自立、自律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徐汇区教育局特别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按照学科分别制定了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书写、仔细检查、认真倾听它人发言的习惯、积极思考问题和举手发言的习惯、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等. 还可以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参加各类网络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课余生活中,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社区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科普宣传、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协调发展。学校的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强健体魄和坚强意志,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余生活中,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要把好引导关。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要激起学生主动发展的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谐发展,教学时首先要做到“新”、“奇”、“趣”。以新的内容或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这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开端。如:教学《恐龙》、《揭开雷电之谜》,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恐龙、闪电、打雷的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关注自然,了解科学的意识,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课外去探索自然奥秘和追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便会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个性的发展由此开始。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发表的观点中的个性特点加以区分,如有价值,则可继续引导延伸;如没有价值,则应采取温和的方式予以收缩,切忌采用粗暴的方式予以打压。这一关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记得我在家长开放活动中上《尊严》一课时,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当我问到大家对年轻人一定要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才吃饭有什么感受时,一名同学的手举起来了,我以为他要谈自己的感受,于是满怀希望地叫他回答,可是,他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要年轻捶捶背,而不要他做别的呢?”这在备课中我是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认为这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问题,不需要提出来,而且在试教时也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我想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你怎么不认真听清老师的要求呢?后来我转念一想,这个问题正好可以深入理解杰克逊大叔这个人,于是我马上改变教学思路,对全体同学说:“这位同学提出了问题,说明他在认真思考,我想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只是,这个答案是隐藏起来的,要细心读才能发现,现在请你们再认真读课文,找找杰克逊大叔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有人说,杰克逊大叔是一位善良的人,他本来要免费提供食物给年轻人的,可是年轻人一定要劳动后才能吃,他是为了照顾年轻的自尊心,特地找了一个轻的活给他做。有人说,年轻人已经疲惫不堪了,别的活对他来说很难承受,所以一挑了一个轻的活给他做。我对那个提问的学生说:"你现在知道答案了吗?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还有别的问题吗?”那个学生点点头,说明白了。这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对杰克逊大叔这个人也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要把好评价关。

一要客观公正。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如上文中爱迪生的老师、马克思的老师;有的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如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有偏差,就认为他一无是处,将其优点全部抹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有的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认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老师心中要有一本明细账,好就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实事求是,经渭分明。然后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溯本求源,寻找原因。 二要全面科学。长期以来,以片面的成绩分数用来衡量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一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这是不能用一个分数来简单衡量的。要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也就必须全面。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决定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因此,评价时要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如采用“等级+鼓励性评语+兴趣特长”、“动态+静态”、“观察+考查+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正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评价的标准和结果都不一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其他科任老师的意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民主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世界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更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马克思、爱迪生、巴伯基和马呵特。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学生特别不喜欢学习,作业爱做不做,上课从来不举手,主要原因是成绩一直不好,而且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因此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一次,我在他的写字本上故意给他打上一个大大的良,结果他兴奋得大声喊了起来:“我得了良!”当天上课时,他第一次举起了手,我马上要全班同学用热烈地掌声对他的进步表示祝贺。在那以后,我总是在他的作业本上我总是悄悄地给他拔高一个等第,平时我还经常寻找并宣扬他的优点,如帮同学拖地,及时开关电灯等,慢慢地,他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由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学习了,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上也经常举手发言,成绩也有了进步。

正面眼光看范文第5篇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不已。小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教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管我们的教育设备多么先进,教学手段多么现代,尊重人最初的本性都应该是教育的最最基本的内涵。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按着成人的思路叫孩子做这做那,教育手段显得是那么专断!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 1

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的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于是,每一个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那一门课开始学习„„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就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这样的话,随着小学生们的年级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听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此外,巴学园的图书室其实也是小林校长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成长的愉悦!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

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十几年教学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对待低差生和调皮生,我做好了吗?

正面眼光看范文第6篇

在深入改革,全面振兴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责任重大,全国"二十公"以后公安机关把"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作为公安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进一步为公安工作指明了方向。积极构建新型的巡逻防控体系、处置反恐及突发事件,将是巡逻特警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公安

工作的热烈期盼。

上一篇:致青春诗歌范文下一篇:最新税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