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

2023-09-23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9411.15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面对高额外汇储备,本文提出,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运用;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范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关键词]巨额外汇储备 管理 运用 防范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9411.15亿美元。预计很快将突破1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来源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顺差,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以及近几年“热钱”的进入;另一方面我国强制结售汇的外汇管理制度和长期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都集中到管理当局,这也是造成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不断聚积,增长迅速的重要原因。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既有持有超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巨大机会成本,也有储备资产自身面临贬值风险的损失,同时还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甚至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因此,研究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对就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面对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管理,创新运用方式和渠道,为其找到合适的出路,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范外汇储备继续过快增长,力争保持适度的规模。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确定是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我国持有 巨额外汇储备和面临“双缩水”风险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 模,对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并使其保值增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外汇储备测度理论的发 展 为视角,在对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介绍和梳理了近年 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我国探寻外汇储备最优规模测度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

一、引 言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2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8473亿美元,遥 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对外汇储备相关的研究也成为 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并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如何测度一国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是最优的?如何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防范金融风 险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外汇储备管理,降低外汇储备的持有风险并使其保值增值等 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虽然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有价值 的成果,但如何确定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外汇储 备并非多多益善,因此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是一国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对持有高额外汇储备并且正面临“双缩水”风险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探寻 一种适合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方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们在回顾已有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并对它们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介绍和梳理国内外外汇储备测度 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对探索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度方法有所启示。

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述评

国外对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797年至1821年的英法战争期间。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凯恩斯(Keynes,1930)认为应把国际储备运用于处置对外经济的波 动,并由此确定国际储备的数量,从而为国际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此后,产生了比例分析法、需求函数法、质量分析法、成本收益模型、非结构化分析法、 目标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存货缓冲模型、基于预防性谨慎动机的模型及基于 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等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度理论和方法。限于篇幅,我们只介绍几种有代 表性的测度理论。

(一)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in)提出,它是一种采用外汇储备与 经济变量的比例关系作为测度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方法,该方法开创了以数量化模型测 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先河。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对进口的比率是测度一国外汇储 备适度规模较为合适的方法,并认为该比率在40%时为最优规模,而在30%以下国家就需要对 其进行调节,但下限为20%。而如果按该国全年的外汇储备与进口的比率进行计算,该比率 则应为25%,也就是说一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是能满足该国三个月进口的外汇储备需求 。可见,比例分析法具有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优点,因而被广泛运用。但它仅以进口需求 作为衡量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从而没有充分考虑外汇储备的其他功能。

(二)需求函数法 需求函数法又称回归分析法,二战后此类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在1960年代后半期快速发 展,同时也建立了多种相关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弗兰德斯(Flanders)模型、弗伦 克尔(Frenkel)模型及埃尤哈(M. A. Iyoha)模型三种。这些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大多以发 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并巧妙地将数学、金融和计算机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且大量使用 了实证分析方法,从而使分析更具说服力。同时,为了使分析更加全面,在需求函数模型中 引入了多种变量。这些方法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引入动态模型使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 更加动态化,从而打破了传统模型长期以来只以静态分析的局面。然而,虽然需求函数法在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比例分析法的不足,并使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动态化,但 由于过分信赖已有的经验数据,使建立的模型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也未充分考虑多种因素 加入模型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加之国际收支调节中融资与调节的可替代性在模型中 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因此模型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三)成本收益模型 成本收益模型被认为是一种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较为有效的方法,它最早由海勒(H.R.He ller,1966)提出,他试图通过构建测度模型来说明什么水平的外汇储备才是适度的,从而 开创了一个基于成本收益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假设条件与实际 情况有较大的背离,并且在选择机会成本变量时主观性较强,从而使模型估计结果存在较大 偏差。之后,阿格沃尔(Agarwal,1971)对海勒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 家。该理论曾被认为是测度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最理想的模型,从而得到广泛地运 用。但由于同样忽视了储备融资与政策调节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可替代性,也没有充分考虑 资本项目变动和长期资本变动对外汇储备产生的影响。

(四)存货缓冲模型 为了克服海勒模型在学术上和技术上的不足,Hamada和Ueda(1977)以海勒模型为基础 ,开始了对外汇储备失衡及其随机性问题的研究,并将存货分析技术引入海勒模型,从而 构造了一个适度外汇储备的测度模型。之后,Frenkel和Jovanovic(1981)同样以存货分析 技术为基础,并在分析方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取决于 该国经济失衡时的宏观调节成本和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并且将外汇储备视为一种“缓 冲物”用来降低和吸收一国对外交往中产生的波动,因此一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就由 该国 的外汇收支波动程度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成本收益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 。该模型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度结果与理论预测值较为接近,但由于它没有对外汇储备 设定上限,这必然会导致模型中的随机过程会一直增加到无穷大,从而与现实产生较大的背 离。

(五)基于预防性谨慎动机的模型 该模型最早由Ben-Bassat和Gottlieb(1992)提出,他们认为,一国持有外汇储备主要出于 预防性谨慎动机而非交易动机,为此,他们开发了一个基于预防性外汇储备需求的最优化数 量模型。该模型非常关注一国发生主权违约的风险及其经济后果,认为一国必须持有一定 的外汇储备来避免主权违约的发生。要测度基于预防性谨慎动机的外汇储备需求规模, 必须要考虑借款国违约的主权风险,并使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减少。因此,当一国预期总 成本最小时的外汇储备持有水平就是该国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在该模型的引领下,经过学 术界的开创性研究,表明,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取决于不持有外汇储备带来的损失与 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平衡。该模型最大的优点在于各国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时 可兼顾考虑 一些本国的特殊因素,从而使模型更具包容性与扩展性,并且更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 正是这种包容性与扩展性,可能会由于考虑的因素过多而导致测度外汇储备持有成本时的难 度加大。

(六)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 在原来的基于成本收益 最优化的测度模型中,一国最优适度的模型很难准确地测度对外失衡的后果,并且难以界定 持 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许多学者构建了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外汇储备适 度规模测度模型。其中,Jeanne (2007)和Ranciere (2008)最有代表性,他们的影响也 最大。他们在构建模型时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在一个时间结构内,消费者 应把他们的财富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和不同的时期上,从而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并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该模型代表了外汇储备适 度规 模测度理论研究的最新方向,并试图用外汇储备与GDP等经济变量的某种比例来测度外汇储 备的适度规模,从而使测度结果简单易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前人的研究相互呼应。但它仅 仅分析了资本流入“骤停”时对本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这一单一的经济危机的外汇储备原 因,而并未充分考虑会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些内部原因。

综上所述,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产生因具有特殊的背景而各具特点,并随着外 汇储备功能的变化而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汇储备的时代功能。同时,这些测度 理论也在不同时期的外汇储备管理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虽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 度理论的发展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不断扩展的过程,但并不是新出现的模型或复杂的模型就必然要取代老的或简单的模型, 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完全替代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各种有代表性的模型从它产生至今并未 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其自身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而且有的模型的影响力还越来越大, 而其他测度模型的出现,只不过是随着外汇储备功能的演变及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结果。 因此,各种模型之间是一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的关系,在测度外汇储备适 度规模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的复杂的模型就一定比旧的简单的模型好。事实上,由于 各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一种测度模型的好坏应取 决于一国当时的国情,也只有适合自身国情的测度模型才是最好的。此外,虽然测度外汇储 备适度规模的理论可谓汗牛充栋,但由于已有的测度模型大多是在强调各个国家“共性”的 基础上建立的,而忽略了不同国家的“个性”。由于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影响外汇储备需 求的因素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就很难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来测度不同国家的外汇储 备 适度规模,而这些模型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并且有着特殊国情的发展中 国家来说借鉴意义并不大。因此,探寻适合不同国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研究还应 不断深入。

三、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世界范围看,近年来金融危机可谓此起彼伏,它的传染性也越来越强,防范和化解金融危 机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难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维护一国金融安全中的 作用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外汇 储备 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作用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 突破,即如何确定一个既能满足一国金融安全,又能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和降低持有风 险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以构建新的测度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理论框架。为此,国外 的许多学者展开了前瞻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Durdu, C ., Mendoza, E. and Marco, E.(2007)通过对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持有原因的研 究,认 为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防范金融全球化和外汇流入“ 骤停” 的风险,而商业周期的波动并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1]J eanne(2007) 以及Jeanne和Ranciere(2008)以效用最大化为视角,通过对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 表明,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水平主要取决于危机的严重程度、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及该国对 危机的脆弱程度三个因素,从而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就是能使该国持有外汇储备成本最 小时的储备量;[2][3]Obstfeld,Shambaugh and Taylor(2008)认为很难找到 一个合理 的理由解释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国际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为此,他们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 基于金 融稳定和金融开放的外汇储备持有水平的测度模型,并用此模型解释资本市场全球化时代的 适度外汇储备持有水平;[4]Caballero and Panageas(2008)构建了一个基于外 汇流入“ 骤停”和外部流动性管理的全球均衡模型,并将这个模型用来讨论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在外 汇流入 “骤停”时的应对机制;[5]Barnichon(2008)也构建了一个外汇储备适度水平的 分析框 架,并将其用于在限制外国资本进入、受自然灾害以及贸易条件冲击条件下,定量分析小国 开放经济的外汇储备最优持有水平。[6]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 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已深刻地认识到保持金融安全与稳定的 重要性,而外汇储备作为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保证和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 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盛柳刚、赵洪岩(2007)通过构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的测度模型,测算了2000年至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及2003年后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 ; [7]巴曙松、朱元倩(2007)通过建立可加模型,在测度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基础 上,对外 汇储备规模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8]史祥鸿(2008)利用修正后的阿格沃 尔模型, 对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了测度和讨论;[9]李超、周诚君(2008)分析了 中国流动 性过剩与外汇储备过度积累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10]王群琳(2008) 通过对外 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以来的外汇储备规模是适度的;[11 ]张志 华(2009)认为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面临较大的风险,并提出了消除外汇储备风险的相关 对策建议;[12]李巍、张志超(2009)构建了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适度规 模测度模 型,对中国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正处于合意的区间范围之内;[ 13]曲 强等(2009)的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存在超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变动会产生 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14]张斌等(201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我国存在巨额 的外汇储 备,并且外汇储备面临大幅缩水的风险;[15]无独有偶,孔立平(2010)的研究结 果同样表 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是存在明显的超额规模,并且面临着巨大 的风险。[16]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随着外汇储备需求的多样化及其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人们对外汇储备的功能 又有了新的认识,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全球金融 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并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 值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重点工作。然而,确定一个适度的外汇 储备规模是一国进行外汇储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及面临“双缩水 ”风险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的管理并使 其保值增值,是我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国外现成的测 度理论(即便加以修正)对我国的参考意义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探寻一个能充分反映我 国实际 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将是我国学术界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一是要从多角度科学 合理地预测外 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并在充分考虑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及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测度外汇储备的 适度规模,以达到外汇储备的效用最大化目标,进而降低外汇储备的持有风险。二是要强调 外汇储备测度模型的“个性”,重视国别研究,即在充分吸收现有测度理论合理内核 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并选择性地汲取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有益成分,构建测 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优化模型。三是要通过对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比较分 析 及修正拓展,找到一个既有理论支持又简单易行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从而为 决策者提供有明确理论依据,针对性较强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Durdu, C., Mendoza, E. and Terrones, M.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For eign Assets in Sudden Stop Econom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New Mercantilism[R] . IMF Working Paper, 2007, No.146.

[2]Jeanne, O.,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R].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7, No.38 .

[3]Jeanne, O. and Ranciere, R., the Optim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se 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 New Formula and Some Applications[R]. CEPR Discu ssion Paper, 2008, No.6723.

[4]Obstfeld, M., Shambaugh, J. and Taylor, A. Financial Stability, the

Trilemma, and International Reserves [R]. NBER, Working Paper, 2008, No.14217.

[5]Caballero, R. and Stavros. P. A Global Equilibrium Model of Sudden S tops and External Liquidity Management[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IT, Worki ng Paper, 2008, No.5.

[6]Barnichon, 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Self-Insurance against Exte rnal Shocks[R]. IMF Working Paper, 2008, No.149.

[7]盛柳刚,赵洪岩.外汇储备收益率、币种结构和热钱[J]. 经济学(季刊),2007(4 ).

[8]巴曙松,朱元倩.基于可加模型的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7 (11).

[9]史祥鸿.基于现行汇率制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7).

[10]李 超,周诚君.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J].金融研究,2008(12).

[11]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9).

[12]张志华.人民银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及其出路[J].财经科学,2009(12) .

[13]李 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 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14]曲 强.外汇储备增长 、货币冲销的有效性及对物价波动的动态影响[J].金融研究,2009(5).

[15]张 斌等.中国外汇储备的名义收益率和真实收益率[J].经济研究,2010(10).

[16]孔立平.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币种构成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10(3 ).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Measure Theory of Foreign Exch ange Reserves Optimal Scale and New Progress

Luo Sumei1 Zhou Guangyou2

Key word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ptimal Scale; Measure The ory

[ 收稿日期: 2011.3.12 责任编辑:潘德平 ][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

曾若愚。尊黄(北京)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国内知名投资分析师。从事资本市场投资分析和研究多年,曾发表论文《数学工具在微观金融中的应用》。对技术分析工具有深入研究,曾使用统计学原理对趋势线理论进行解释,并且善于利用波浪理论把握市场运行的大趋势,拥有丰富的投资理财咨询经验。

摘要:虽然人类脱离了金本位时代,信用货币的发行不需要等量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会或多或少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以保证最终偿还能力,也就是说,无论国家经济多么强劲,如果中央银行没有黄金,经济基础终将破碎。

关键词:房价 消费 通胀 投资 金价

一有什么东西的价格上涨,总有人要跳出来抛出所谓的泡沫论,股市、房地产都不能幸免,然而,连黄金价格的上涨都有人说出现泡沫,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所谓泡沫,无非是指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到超出了其价值所在,如果只是少许的超出,仍然符合价值规律关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理论。但是,如果出现非理性的大幅超出,那确实就不合理,就是所谓的泡沫,然而问题在于,一个商品的价值应该如何界定?

一、黄金的价值

对于股票,其本身并不存在价值,但是因其所代表的权利,使其具有交换价值,因而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估值方法,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估值方式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但是另一方面,交易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交易商品的价值判定存在分歧,如果没有分歧交易就不存在,也就不存在价格了。

对于房产的价格,很多专家喜欢用美国、日本或者香港同时期的数据来比较中国现在的房价,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供求关系。根据最新的数据,美国现在人口数为3.07亿,这只是中国人口数的1/4不到,也就是说对于房产的需求,美国只有中国的1/4不到,而在美国经济处于中国目前水平的时候,人口数量更少,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处于中国现在水平的时代,美国对房产的需求要远远小于中国的情况,怎么能够用美国当时的房价水平来衡量中国现在的房价水平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广泛的居住需求存在,才有那么多人不论房价多高都愿意去当房奴,才有那么多人去炒房,也才有那么多国外的热钱涌入中国坐等房价上涨。

但是,当我们去考察黄金的价值时,却发现这个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首先,因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都极其稳定,在工业中有无可替代的效用,这就使得黄金具有了一半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黄金历来被当作一种硬通货,虽然现在黄金已经退出货币系统,但谁也不敢忽视黄金作为货币的功能,也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出于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资金更青睐各种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黄金被暂时的遗忘,然而,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国际政治出现动荡,黄金的价值立即得到体现。

虽然人类脱离了金本位时代,信用货币的发行不需要等量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会或多或少的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以保证最终偿还能力,也就是说,不论国家经济多么强劲,只要中央银行没有黄金,经济基础终将破碎。

黄金虽然已经脱离货币系统,但其的保值抗通胀的特性却从未被人们遗忘,正因为的这个特性,我们把黄金称为“货币的货币”。也就是说,我们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只有黄金才能衡量货币的价值,当黄金价格上涨的时候,如果我们忽略了货币贬值的因素而仅仅把金价上涨和普通商品的价格上涨归为一类就变得本末倒置了。

以中国的房产价格与黄金价格近10年的运行趋势做一个对比,2000年前后,黄金的最低价是251美元/盎司,按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8.2折合人民币为2058元/盎司,当时北京房产均价是5000元左右,2009年黄金价格最高为1226美元/盎司,按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6.828折合人民币为8371元/盎司,相比2000年前后上涨306%,而2009年末北京房产均价为20000元人民币,相比2000年后上涨300%。

二、人民币,升还是不升

黄金和房产价格的同步上涨是巧合吗?不论是黄金还是房产,其价格变化都表明了这10年间货币的贬值程度,也就是说,10年内,人民币的价值已经贬去75%!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个数据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想到他们手中的钱正在以如此快的速度贬值着,至少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都没有出现这样的的一个涨幅。

问题正在这里。首先,我们现在面临的通货膨胀的根源在美国,美联储大量印发钞票的行为使得近年来美元已经大幅贬值,这种贬值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石油为首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中,除了一部分需求推动的因素外,主要是对美元贬值的反应,当这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输入到中国,与之相关的商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我们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汽油价格的上涨,食用油价格的上涨,这使得我们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在正常情况下,当通货膨胀通过这种方式输入进一个国家后,会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工人会要求提高工资,最终使得整体社会物价水平的上升,但是整体社会的生活状态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在中国国内,在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虽然生活成本提高了,但是并没有传导到工资上涨这一步,这就造成了目前国内的情况:部分对生活影响极大的商品价格上涨,但是工资并没有跟随上涨,使得相当部分国内居民感觉生活更加困难,从宏观上来看就是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如果人民币能够相对美元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物价上涨将会得到避免,但是在人民币是否贬值的这个问题上,却有两种选择:一旦人民币升值,首先中国的出口行业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到目前累计升值达15%左右,这已经给中国的出口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可能会有更多的出口企业破产,这将带来大量的失业,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复苏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同时中国巨量的外汇储备将会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过程而缩水。

但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人民币实际上是在跟着美元贬值,而国内物价水平稳定的本质是国内各种资源的贱卖。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使得出口部门显得繁荣,但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三、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中国国内。分别考察出口、投资以及消费三个部门对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消费一致处于疲软的状态,而出口占有的比重过大,也就是说,在国内消费市场并不稳健的情况下,出口部门的盲目扩张使得一旦因为国际贸易出现问题,该部门将会出现大量的生产力剩余,由于出口部门的经营状况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太大,使得当出口部门繁荣的时候国内经济显得繁荣,一旦出口部门遭遇危机,国内经济就会出现相当剧烈的下滑,这是一种“出口杠杆”,出口杠杆如果太小,就表示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进行得并不好,如果出口杠杆太大,说明该国国内经济基础并不牢固,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极其容易受到出口部门的影响。这种发展并不健康。

因此,要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必须从投资和消费两个部门入手,中国政府对投资的控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从投资的总量来说似乎也是介于过热的边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国内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受到政策照顾的地区获得大量的政府支持,率先崛起,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与此同时各种投资被带动,使得这些地区的GDP极为突出。但是,这些地区为了维持GDP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大在各方面的投资力度,各种重复投资纷纷涌现,使得投资过热,接着,政府开始进行调控,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仍然相当低下。

应当说,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中资源并没有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配置,因此,政府在规划投资的时候,不能只看总量是否达标,而应该细化资源的调配,较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已然不低,中央财政可以适当减少在该地区的投入而将重点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不可能在短期内立即拉动某一地区的经济,但是只有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了较良好的硬件条件以后,才有可能通过努力,提高软件设施,为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方式。

四、“三座大山”医疗、住房以及教育

提到“三驾马车”中的消费,谁都感到头疼。中国人民之所以不愿意消费,是因为有“三座大山”压在人民的头上,分别是:医疗,住房以及教育。

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现在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老百姓不得不在并不多的收入中留下其中不小的部分以应付不可预知的疾病,旧的医保体制已经被宣布失败,新制度的效果仍然有待考察,因而百姓短期内并不可能将为医疗预备的资金用作消费。

而教育成本与国人实际的收入水平相比显得偏高,虽然有助学贷款制度,但是却导致很多学生因为贷款上大学,在毕业时因为欠有贷款而得不到学位证,从而找不到工作,因而更无力还贷的恶性循环。而更严重的是教育资源分配极其不均,使得花了同样的学费得到的教育水平并不对等,而大学扩招导致的是教学水平的降低,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出现严重的缩水。因此,中国教育的问题还是出在体制上。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原本并不容易解决的住房问题更加引人关注,似乎在房价面前,医疗和教育的问题都已经不大。在中国如此巨大的住房需求下,房价高并不稀奇,但问题是房价上涨过快。

目前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有:居住需求,这是一种刚性需求。投资需求,投资房产,即炒房,现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有很大程度被归咎于这些炒房的人,仔细分析房产投资却发现,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并不是炒房,炒房在哪个国家都有,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会这么火爆?原因在于银行信贷轻易的为炒房者提供了资金杠杆,使得炒房者在不需要过多资金的情况下就能投入其中,从某种程度来说,离银行信贷越近的人,越能够在通货膨胀中获利,而那些远离银行信贷的人,将会在通货膨胀中变得越来越穷,这使得通货膨胀成为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再分配。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中国贫富分化加剧的原因。投资房地产不但能够从房价上涨中获益,而且能够通过出租的形式获得收益甚至实现以房养房,为什么中国的房产租赁如此稳固?正是因为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只能选择租房,而高涨的房价使得房租同步上升,大量租房者收入的1/3甚至1/2都花在了租房上,这样他们就缺少资金去消费。

五、住房问题的关键在政府

中国的房地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房价高低的问题,这是由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众多未解决问题集体造成的,只是房价的高涨使得这些问题激化,而人们关注的目光只是浅显的停留在了价格的高低上,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房价的每次下跌都只会引起更强烈的买盘的支撑,若通过政策手段强行打压房价,只会给国外热钱创造抄底的机会。因此,要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政府必须以强力的手段和坚定的决心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说,在短期内,国内消费市场疲软的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而美元的贬值必然将会持续,在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下,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的差价将会继续拉大,而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投资才能使资产得以保值。(编辑:王露)

编辑后记

作为国内知名投资分析师。曾若愚从事资本市场投资分析和研究多年,不论是基本面还是技术面都能拥有独到见解并能很好应用于实践。金价、房价与目前中国的通胀正是当下全国上至政府、企业下至投资客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国计民生紧密相连。而曾若愚恰到好处地将三者联系、结合起来逐条分析,不禁让人茅塞顿开。

向曾先生约稿之时,恰逢编辑休假,未能及时回复曾先生发来的确认函。认真细致的曾先生便再次发来确认邮件询问上封邮件是否收到,想必如此严谨的工作、生活态度正是曾先生能在金融投资取得持久性成功的原因吧。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第4篇

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简称外汇局)承担着我国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其他外汇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负责依法监督检查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实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根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断完善管理工作,规范境内外外汇账户管理。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外汇局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1986年,外汇局外汇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开始启动,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建设过程,该系统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覆盖主要外汇管理业务的电子化体系,外汇总局和各级外汇管理分支机构均已实现了网络基础上的信息化管理,有力提升了我国外汇管理水平。

系统平台全面支撑外汇管理

“科技手段是外汇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外汇管理主要是依靠各个信息系统平台来实现的。”外汇局信息中心综合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一点已经成为外汇局全系统的共识。”随着与外汇管理信息化紧密关联的银行业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科技重要性在外汇局不断提升,成为外汇管理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实现系统架构与运行模式的大集中。“十一五”期间,外汇局进一步推动应用系统集中,新建应用系统基本都采用全国大集中的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从区域集中向大集中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是应用系统覆盖主要外汇管理业务。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管理的需要,外汇局开发建设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系统、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外汇账户管理系统、个人结售汇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承担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日常业务监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外汇统计分析能力和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初步构建了对内对外网上服务体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内部信息门户网”自2004年在外汇局全系统投入运行以来,促进了机关办公的规范,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并初步形成了外汇局的管理信息数据库。按照“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外汇局从2003年起组织建设网上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为全国涉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办理与外汇管理相关的业务,在提供现场服务柜台的同时,虚拟的网上服务窗口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对公众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了贸易和投资环境。先后在网上服务平台上组织开发并运行了出口收汇核销网上报审、银行高频外债网上报送等系统和功能。目前,全国共有16个省市近15万家企业在网上服务平台注册,通过互联网办理出口收汇核销,约占全国出口企业总数的70%。

四是建立了外汇局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外汇局通过“金宏工程”建设,实现了8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向人民银行动态提供企业基础档案信息,有力地配合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与海关合作开发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以及进出口报关单数据交换,实现了外汇局、银行和海关协同监管;与税务部门合作,开发出口退税数据电子传输系统,推进出口退税无纸化,大大便利了企业。

求解外汇管理信息化新命题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跨境资本流动更为活跃,外汇真实性监管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矛盾愈发突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外汇管理的重要抓手,信息化建设要适应和满足“五个转变”的要求,既可以有效地促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外汇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能保障外汇管理部门有效履行职能,切实防范风险。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成为“十二五”期间外汇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系统和数据整合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集成阶段,需要进行整合。整合是一项复杂的、耗时长的系统工程。整合的长期目标是根据外汇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和优化设计相关业务流程,建立以数据为中心、面向服务的应用支撑体系,实现数据统一采集和共享利用,建立面向主体的非现场监管体系,提高监测分析能力,提升风险预警水平。整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规章制度和流程调整等。从技术角度看,目前是要在现有法规和制度框架下,系统整合通过统一应用访问渠道和登录管理,提高用户操作的便利性;数据整合通过建立按主体、按时间序列的数据资源库,推进数据的综合利用,实现现有信息的共享使用,为主体监管和监测分析提供支持。

■信息安全与保密 外汇管理数据涉及国家外汇资金流动、外汇储备经营、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负债等国家重要机密信息,也涉及银行、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尤为重要。加强信息化安全保密体系建设,避免国家和企业利益受到损失,是外汇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

■保障业务连续性 外汇管理各项业务操作和政策调整改革可以说是严重依赖信息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业务连续性是个摆在外汇局信息中心眼前的现实问题。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研究和管理,科学编制外汇管理业务连续性计划,提高应对风险的自动调整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按照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要求,完善数据灾难备份机制,按照“两地三中心”来规划建立外汇管理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合理设计数据主中心与灾备中心的运行模式,完成灾备中心建设,主要业务系统在灾备中心完成备份系统,并进行有效的演练和恢复。

■跟踪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自2007年云计算概念提出以来,云计算产业在中国得到了政府机构和IT厂商的大力推动。虽然仍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云计算在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虚拟化技术是最早的企业应用云计算之一,虚拟化是云计算平台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虚拟化技术在外汇局已经有些应用,我们用虚拟化技术推进基础软硬件和存储资源整合,推进集中存储和软硬件平台合理部署,并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下一步,要密切关注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动态,不管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一定要与外汇局的需求特征紧密关联。因此,对云计算部署我们可以尝试分步走,不要追求构建一个特别完美的平台,整个平台的功能也是要分步走,从最初的尝试,搭建小的平台到熟悉应用,然后再到功能的扩展,它一定要采取分步走的一个策略。

外汇局信息中心综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要学习借鉴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外汇局实际,逐步建立与大集中运行模式相适应的运维体系。针对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逐步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和运维机制。”

相关链接

“十二五”期间外汇局管理信息化蓝图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膨胀,其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产泡沫化风险问题,已经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与挑战。如果外汇储备膨胀一旦形成资产泡沫乃至破灭,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将会遭遇灾难性的后果。

一、外汇储备与金融泡沫风险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元悖论”,任何一个国家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三者之间不可能同时兼得,最多可得其二。我国1994年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确立了强制结售汇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政策的实施,表明我国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对资本流动严格控制。尽管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这样做可以避免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排除货币大规模投机冲击的可能。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并且外汇储备的增长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的,外汇储备增长已成为人民币投放的主要闸门。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为2121.65亿美元,外汇占款为1.78万亿人民币,外汇占款为基础货币的0.445倍。2004年之后,外汇储备的增幅步伐加快,每年外汇储备净增加额都在2000亿美元左右。伴随着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外汇占款同时也迅速增加,2005年外汇占款甚至已经超过基础货币的存量。外汇储备数量和流动性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有着基本相近的变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79,这充分印证了流动性状况与外汇储备数量两者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因此,外汇储备的膨胀必然导致流动性的过剩。

由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资产价格膨胀的重要诱因。因为在实际经济部门中资本供给过剩造成产业投资报酬递减、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可能为负的情况下,把过剩的资金投向资产市场是比较有利可图的。而且,过剩流动性的存在本身也会产生价格上涨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因为投资与投机的增量资金流入而不断地自我加强。发生在资产市场上的这种自我强化式的价格上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只能是经济泡沫化。以资本市场为例。2006年以来,随着沪深两市股票价格的不断攀升,市场总体市盈率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其中沪深300指数的总体静态市盈率从2006年年初的17.16倍上升到2007年9月28日的54.08倍,全部A股最新静态市盈率更是高达70.59倍。而同期美国、英国、香港、韩国等成熟市场的静态市盈率大约在10~20倍的区间内波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总体市盈率也只在20~25倍的区间内波动。由此可见,国内证券市场的股价估值水平已明显超出成熟证券市场的水平,资产价格泡沫已逐步显现。

房地产市场方面。2000~2006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相比之下,由于资金量较大,对房屋的需求表现的更为旺盛,造成房屋销售价格也快速上涨,2000~2006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39.8%。其中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明显偏高,2000~2005年,宁波、上海、青岛和杭州房屋销售价格累计涨幅分别达到85.9%、68.7%、68%和54.3%。尽管200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但房价上涨的势头依然不减,2007年1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为5.6%,其中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的涨幅分别高达15.1%、10.3%、9.8%和9%。同样,发改委最新一项分析研究也表明,2007年4月、5月、6月、7月和8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4%、6.4%、7.1%、7.5%和8.2%,当前的房价涨幅呈现加速趋势。

除此之外,流动性过剩还将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放大信贷风险。在银行体系资金充裕的条件下,银行发放贷款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企业也会因资金成本较低、经济预期乐观而愿意扩大投资,由此导致银行信贷投放过多。同时,银行间的竞争,导致放贷过程中审慎性标准的降低,有可能使许多贷款在经济增长放慢时变为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信贷在2006年迅猛扩张的基础上再次急剧增加,同比增长16.3%,其中M2增速同比增长17.3%,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16%。

过剩的流动性追逐有限的资产,造成了包括股市和楼市在内资产价格的快速膨胀,已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资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会通过企业资金的增加,居民收入预期增加的链条,传导到实体经济,推动投资(包括居民住房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实体经济由此一步步偏离均衡水平,结果表现为生产和消费比例的失调,生产过程难以为继。这最终导致国民产出的下降和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国民经济步入萧条。日本就因泡沫经济的破灭,而导致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民经济的零增长,被日本人沉痛的称之为“失去的十年”。前车之鉴,时刻提醒我们应当对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金融泡沫风险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思考。

二、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的根源分析

引起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2000~2006年,尽管我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波动幅度比较大,但基本上保持该项目的顺差局面,同时由贸易顺差所带来的经常账户余额基本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国际收支出现明显的失衡,这导致了总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从表二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基本上等于当年的国际收支余额。2006年,贸易顺差达到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国际收支余额为2470.2亿美元,同年外汇储备增加了2475亿美元。那么,引起我国贸易和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是导致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重要。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低廉,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融入世界生产网络的主要形式。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货物净出口构成的。近10年来,我国货物净出口累计达5768亿美元,是同期经常项目顺差总额(4320亿美元)的1.34倍。进一步的货物进出口的相关数据显示,加工贸易顺差是导致货物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加工贸易赚取的就是来料与成品之间的差价,有这种贸易形式就有顺差。近几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左右。2005年,中国贸易总额超过了1.4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76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为4100多亿美元,占到54.6%。在1600亿美元贸易盈余中,近1400亿美元是加工贸易创造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后,2002~2003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实际逆差累计为1560.1亿美元,而不是海关公布的顺差880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导致经常项目顺差持续上升的直接原因。

其次,FDI的不断涌入是推动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拥有丰富而又低廉的人力资源,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并且我国的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正在不断完善,这些都无疑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1993年FDI合同额仅为114.36亿美元,实际使用的FDI也只有275.15亿美元, 而到了2006年1~10月份,我国FDI实际使用金额为485.76亿美元,同比增长0.34%。2006年全年我国FDI实际使用额将达到614.3亿美元左右,但是许多合资企业引进FDI后并没有购买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是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而未用所得外汇进口外国投资品。所以,大量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促成了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

当然,我国“奖入限出”的出口退税政策,也是刺激企业出口、增加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当前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之下,国际投机资本绕过我国严格的资本管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同样是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降低外汇储备,消解流动性风险

通常来讲,央行针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有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发行央行票据等。2006年以来三种政策央行均已采用过,七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二次提高利率,央行票据更是频繁发行,但显然目前效果并不大,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发行央行票据迟早要兑现,只是将流动性过剩问题推迟而已。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在存贷差巨大的情况下作用很小,即使是有效,其作用也只是一次性的。提高利率,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投资,但也可能抑制了消费,因为目前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消费贷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抑制消费等于增加了储蓄,而储蓄的增加无疑会使得流动性问题更加严重。而且,利率的上升会缩小与美国的息差,降低“热钱”的机会成本,导致国际“热钱”更多流入,在稳步升值及大部分结售汇制度下,这直接导致央行发行更多货币,从而抵消了提高利率的作用。可以说,央行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及组合,对于流动性过剩只是治标而未治本,并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有效的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即高企的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风险才有望得到真正的释放和缓解。

第一,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贸易顺差

结构性地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对“两高一资”产品可采取加征出口关税,或采用配额管理制度进行调控;同时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减少加工贸易顺差。适当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清理进口非关税壁垒,扩大对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进口。与此同时,切实强化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出口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状况,以解决人为压低要素成本带来的价格扭曲。相应贸易政策的调整,在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福利,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同时也降低了贸易顺差。

第二,调整外资和汇率政策,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应当有选择的引入外资,主要是引进有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的外资,取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过度的外资优惠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引进真正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外资。另外,实行更富弹性、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减弱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带来的资本流入,减少“热钱”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冲击。尤其在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际投机资本的力量不可小觑,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对于抑制投机资本有着显著的作用。

第三,加快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减少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

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鼓励对外投资转变。强制结售汇实际上改变了传统的央行基础货币投入理论,使得央行无法主动管理和调剂基础货币投放量,很容易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从客观政策效果看,当前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体现为“重流入、轻流出”的格局,外汇供给压力被放大,也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需要改变“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汇管理策略。例如在国家外汇使用方面,利用新建立的外汇投资公司,积极探索和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实现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在企业与居民外汇使用方面,应赋予企业和居民更多的自主权,逐步实现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企”和“藏汇于民”的过渡。

综上所述,只有调整和改革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外资投资政策,使之适应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降低不合理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现状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改变。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度,既有利于分散风险,又有利于降低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减少被动性人民币的投放。总之,只有着眼于不断改善外汇储备所蕴藏的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治国,徐寒飞.中国货币之谜与资金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3).

2、张锐.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7(7).

3、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国际经济评论,2007(7-8).

4、孔曙东.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管理: 对现实经验的思考.财经科学,2007(8).

5、张立群.资金流动性过剩、资本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国金融,2007(10).

6、孙建平.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协调管理.上海金融,2003(1).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多年处于增长阶段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基数巨大,从而使得国家管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中国外汇储备发展进程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时外汇储备管理策略;最后,提出未来积极应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主权养老基金

一、中国外汇储备发展进程及现状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国自1950年至2014年外汇储备规模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从1950年至1993年,我国外汇储备在0周围浮动,自1993年之后,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呈明显增加趋势。但是更近期中国外汇储备状况有所变化,具体如下图(2)所示,从2014年中旬,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10月15日,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1万亿美元。具体来看,9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下降432.6亿美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连续数月下降,但比8月份939.29亿美元的降幅收窄。虽然外汇储备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会在短期骤然减少,仍处于总数较多的状态。

二、我国现时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分析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大关,位居世界首位。一方面,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当一国外汇储备远大于国际贸易对付需要的时候,对庞大的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组合管理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对其投入回报效率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针对巨大基数的情况,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现时选择是:

(一)控制热钱的流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继续扩大的措施,从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并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善国际收支,降低外汇储备累积速度,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增长。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采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8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制度再次调整,更加注重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自金融危机以来冻结的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2年4月14日,央行决定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2015年11月,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进入冲刺阶段。事实上,此方面措施实施的进程在不断推进,一系列相应措施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我国外汇储备近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二)统一协调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与优化资产结构并重。

在统一协调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上,中国政府统筹规划各主权投资机构以形成系统的海外投资战略,将职能不一、实力不均的主权投资机构,组建成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相互配合的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团队,此项措施有效避免了我国机构内部的无谓竞争,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构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在优化资产结构上,我国主要专注于实现币种多元化与资产形式多元化,更多通过增量减持的方式逐渐降低美元资产比重,提高欧元及其他货币资产比重;将部分外国国债与机构债置换成为其他的资产,如股权资产等。这些举措一方面弱化了外币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世界金融市场甚至外汇储备主要国家实体经济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人,中国应借此机会要求美国政府允许中国主权投资机构购买资源性商品、高科技行业、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优质公司的股权,或是开放美国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国内银行在美设立分行。

三、关于我国未来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建议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虽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现阶段外汇储备量仍然较大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加灵活多样的措施。

(一)采取更加多样化投资组合策略,改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

1、将外汇储备进行海外股权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与亚洲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投资于海外股权的比例是最低的。我们不能再只局限于投资外国国债、信用货币等重视安全性而忽略收益性的投资方法,而应该在\"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收益。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国的全球战略问题。要进行海外股权投资,首先要有专业化、国际化的投资队伍,这些专业人士必须熟悉国际化的资本运作方式,熟悉投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法律制度;其次,我们要规避政治问题,以企业的形式淡化政府行为,在不影响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最后,我们应当注意到股权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不可急功近利。短期内投资收益有波动是小事,我们所着重关注的是长期收益。在这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投资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借鉴,GIC的投资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先根据客户(新加坡政府)的投资目标、期限、风险容忍度以及预期的风险回报来由董事会来决定长期的资金配置;再由管理层来决定如何实行董事会的决策,包括基金积极投资与消极投资的比例、投资的类型、风险资产的分配以及管理者的选择等;最后决定资产组合构建,包括货币选择、国家、产业与部门分配、收益管理等。

2、利用外汇设立主权养老基金。我国实施多样化投资组合策略,除了币种多元化与资产形式多元化,也可以考虑用于对我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以促进国内长期经济发展。比如:把外汇拿出相当一部分来做一个主权养老基金。首先,尊老敬老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于春秋时代,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传统社会养老的重要思想基础。其次,养老基金在国外也有上百年历史,有强烈的国际认同感,在国外的先例也很多。设立一家风险容忍度低的主权养老基金,既可成为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是主权基金管理改革的一部分;既可提高外储投资收益率,还能避免直接设立一些敏感基金;既能得到国内舆论的广泛支持,还可改善中国的国际投资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

(二)尽量控制进出口(或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幅度。

进出口贸易差额反映了资金的双向运动及对外汇储备的实际需求。但对一个国家来讲,每年的差额是会有一个波动幅度的,波动幅度越大,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因此,我们应该从进出口两个方面来实现尽量控制进出口(或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幅度。富兰克尔(J.A.Frenkel)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国际储备需求进行分析时提出: ,其中,R为国际储备需求,Z为国际收支变动幅度, 为平均进口倾向,V为进口额(由于在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规模最大,因此外汇储备与国际储备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代替)。因此,单独进口对于外汇储备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进口产品不仅有助于启发我国自主开发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鼓励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在国家外汇储备充裕的现在,适当放宽企业\"走出去\"的用汇限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提高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从境外获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收支。

(三)积极推进相关的外汇资产投资立法。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处于较充足状态,但是对于外汇储备的争论却愈演愈烈,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埋藏多少隐患着实让人深思。目前对于外汇储备的很多看法并未触及本质,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解,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透明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相关的外汇资产投资立法,如:投资准出准入法规的完善,驻外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的设立,对境外资产的有效监管。对外汇管理的行为进行法律规范,一方面是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也是一国主权财富基金透明度的一个象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四、总结及不足

针对我国存在巨大的外汇储备基数以及其他社会现实的情况,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手段在不断地发展充实、走向优化。而针对最近开始出现外汇储备下降趋势的状况,则需要我们在调节整体外汇储备的绝对数量时更注重其变化的相对趋势。关于此方面的问题,我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其具体发展情况再做详尽的分析。

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孔刘柳、张青龙.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图(1)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3]图(2)数据来源: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

[4]中国支持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参与国企重组 [J].全球制造&经济,月度看点/资讯 ,2010年8月

[5]房连泉.建立国家主权养老基金--来自智利的经验启示 [J].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10月,第30卷,第5期

[6]中国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急迫性及国际比较 [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3月27日出版,第3-4期双月刊总第74期

[7]窦祥胜(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需求的经济分析 [J].财经研究,2002年03月,第28卷,第3期

上一篇:互动课堂教学范文下一篇: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