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选手审美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15

体育舞蹈选手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实象基础上并获得快感刺激,才可以衍生出虚象的美感,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象与虚象、快感与美感之间是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客观关系。本文主要以传统舞蹈艺术为研究对象,从传统舞蹈艺术范畴入手,探寻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及审美差异,并分析传统舞蹈艺术中的美感生成及传统舞蹈艺术中快感与美感之间的关联,希望可以帮助大众深入理解传统舞蹈艺术,进而助推传统舞蹈美学发展。

一、传统舞蹈艺术范畴

舞蹈艺术涉猎广泛,在西方舞蹈历史中,包含了现代舞、芭蕾舞、后现代舞、当代舞。而在中国近代舞蹈艺术发展中,又呈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当代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种形式。虽然中西方舞种不同,但从舞种的风格看,可以找出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舞蹈艺术的深远影响。比如,享誉世界的芭蕾舞,分析其身体语言不难发现,当中流露的正是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所以芭蕾舞的审美标准主要以“开、绷、直、立”为原则。相比之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等思想,讲究的是“圆”“曲”等,从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不难看出,正是受到这些文化思想的影响,舞蹈表现出的身体语言凸显“圆、曲、拧、倾”的审美规范。“传统舞蹈艺术”一词并非拘泥于某一个舞蹈种类,应该归属于一批舞蹈种类的统称。所以说,无论是西方的现代舞、芭蕾舞还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当代舞、现代舞,都归属于传统舞蹈艺术,通过不同舞种特有的身体语言风格,表达着故事情节、内容意义,从而使得虚象与实象相互融合,散发出了传统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快感和美感的区别及审美差异

(一)本质区别

绝大多数美学家将美感定义为一種情景交融、超功利,属于精神层面获得的愉悦享受,因为存在这样的美感,才使得人在主观意识下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审美意象。“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所表达的“美”正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协同、抑制,“彰”则属于生成与产生“美”的过程。不同的人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由此使得美感体现了不确定性、差异性。相比之下,快感则属于一种实实在在的实体美。客体本身的形式、质料不同,会带给人较为直观的感受。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一种生理层面的体验,不同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实体美会直接带给观众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意义。

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朱光潜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英国姑娘的“美”与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明显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将只能引起快感的和只能引起美感的同日而语,显然不合理。罗斯金的错误就是将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评价“美”的标准,而后去衡量一件艺术作品。事实上,艺术领域中并不存在对实际人生的引诱。因此,罗斯金认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由此不难看出美感与快感本质上的差异,进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感应当归属于精神、心理层面的一种意象审美,快感则属于真实肉体、生理层面上实实在在获得的刺激。

(二)审美差异

根据上文所述,美感和快感虽然本质上表现出了巨大差异性,但在审美特质上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充满了变数。还是以上文的英国姑娘和希腊女神雕像为例,英国姑娘被赋予了快感美的同时是否体现了美感美?难道英国姑娘的“美”仅仅局限于生理刺激吗?同样的,希腊女神雕像正是因为使用了泥、石膏等材料,塑造了身体形状后才展现出了美感美,但泥、石膏这些本身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这些材料本身及塑造的身体形状,难道一点都不会对观众的生理产生刺激?以本文的研究视角看,朱光潜对快感与美感的差异定义过于绝对。美感和快感之间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柳宗元的“因人而彰”才真正道出了美感与快感差异的关键。所以说,美感、快感的本质区别因人而论,无论怎样的感受,都受到了观众欣赏程度的影响。故此,针对美感与快感之间的探讨不能单一限制在两者本质差异之中,应当融入主体参与客体过程中的影响,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辨明两者区别。这样,它们的区别才能得到全面解释。

三、传统舞蹈艺术快感与美感之间的关联

(一)传统舞蹈艺术中的美感

在舞蹈艺术中,情节和内容所呈现的意义也就是虚象,一直是学者反复研究的话题,想要从传统舞蹈艺术中提炼意义,必须深入探究、细致剖析。在《中国舞蹈美学》中,袁禾认为,无论是“虚”还是“实”,在舞蹈表现中,最终都是以“象”作最终呈现。舞蹈本身就属于一种动态视觉意象,是一种实象与虚象相互融合的状态。例如,舞蹈表演者展示舞蹈动作时处于一种动态造型,这就是“实”,分析舞蹈动作传达的情感符号则属于一种“虚”。但对于舞蹈本身而言,其艺术展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借助动作姿态来传递人类情感、揭示精神世界,所以舞蹈所创造的视觉意象属于一种虚象、幻象。若是单独赏析舞蹈肢体动作,可以直接按照实象去理解,这一过程并没有任何含义,属于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并非约定俗成的肢体语言。虚象的出现则是一种添加了情感的肢体动作,具有表演性,也正是因为这个情感元素,才赋予了舞蹈表演具象化意义,使得主体产生美感。

在《艺术问题》一书中,美国符号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阐述了虚象的生成。她认为舞蹈演员表现出来的舞蹈本身就发挥了身体力的形象,属于一种动态意象美,经由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物象。但观众所看到的是虚的实体,其中的“虚”主要是因为在舞蹈展现过程中涉及了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此外还有辅助设备,如舞台、灯光、道具、音响等,但是舞蹈表演过程中观众并没有真实看到这一切,所以是一种虚象。事实上,一个完美的舞蹈,人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实质上都属于虚的实体。

(二)传统舞蹈艺术中的快感

欣赏传统舞蹈艺术可以激发观众情绪,让其感到兴奋,如整齐的动作、激昂的舞蹈气势、灵活的舞蹈表现技术技巧等。身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表现风格特征同样可以促使观众情绪发生变化,如上文所说的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以中国当代舞蹈为例,要想表现军旅题材作品的气势,如《穿越》《士兵与枪》《较量》等,舞蹈演员必须保证身体具备较强的身体能量。在表演过程中,群舞队形变化要整齐划一,再配合高超技术技巧等,从而在视觉上带给观众一种刺激,进而使其产生兴奋情绪。在现代舞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衔接,可以使得观众产生刺激。观赏中国古典舞不难发现,舞蹈演员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劲儿”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如《扇舞丹青》《秦俑魂》《爱莲说》等作品中的动作表现。此外,还有芭蕾舞中的优雅舞姿,如《胡桃夹子》《仙女》《天鹅湖》《吉赛尔》等作品,舞蹈演员借助舞蹈动作造型,带给观众一种审美上的快感。

舞蹈表演过程中还包含其他舞台元素,如精美的舞蹈服装、绚丽的舞台灯光等,再配合生动的舞台布景与道具等,这些都可以刺激观众的感官。这些元素观众看得见也可以触摸,是通过身体能够感知的实在物体,所以其本身就可以对观众产生一种刺激,进而带给观众实在的体验。但是,不同类型的快感对观众产生的刺激和体验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观众更加侧重感受舞蹈中身体表现出来的节奏变化,有的观众则更加容易因为舞蹈高超的动作而产生快感,当然,也确实存在部分观众身体反应较为敏感,即便是一个简单动作也会产生反应。由此可见,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定义快感,因为观众本身存在的差异并没有普遍性可言。

(三)快感向美感的审美转化

综合上文所述,美感的生成与快感的刺激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体来说,想要生成美感,必须建立在可以产生快感的实体基础上。前文研究了“美感虚象”与“快感实象”在传统舞蹈艺术中生成的过程,从中不难发现,实象与虚象之间存在矛盾。简单来说,观众欣赏传统舞蹈艺术的过程中,多种多样的舞台符号元素属于实象,通过相互作用后表现出的属于“美感虚象”,观众可以通过动作实体符号获得感官刺激。例如,在某电视舞蹈大赛上,舞蹈表演者表演当代舞《那场雪》后,主持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认为,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体现的是什么?”舞蹈表演者答道:“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技术技巧并非全部,无论是服务于舞蹈情节还是人物情感,技术技巧都是促进舞蹈整体动作、舞台符号元素表达的重要方式,它们会带给观众感官刺激,进而融入整体美感之中。与此同时,这种感受会发生转化,从而呈现出舞蹈背后延伸出的一种情节意义与虚象。

在人们固有認知中,传统舞蹈艺术的快感和美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由发生快感逐步向美感转化的过程。深入分析,可以按照四个阶段理解:

初级阶段,美感产生,主要指物质材料、客观事物等。它刺激观众大脑,进而初步在观众大脑皮层形成一种潜意识上的快感,在这一过程中,快感的产生是短暂的,但也为下一步阶段的形象深入奠定了基础。

中级阶段,观众初步接收到刺激后会进一步理解美感,属于观众感知艺术形象、情节意义、故事内容等的一种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消化、理解,进而为后续的虚象升华做好基础准备。

高级阶段,此时观众的大脑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理解步骤,观众通过虚象生成,并将自身的身体、心灵与舞蹈艺术作品融合,得到升华,最终获得一个意象共鸣的审美世界。所以说,美感生成的高级阶段属于与艺术形象、意义、内容产生约定俗成的高潮。

升华阶段,主要指多元、差异、不确定的过程,这与观众自身存在直接关联。不同的观众,成长环境、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当达到美感高级阶段升华后,这些观众又生成一些言外之意的虚象,这一过程中便是虚象的转化阶段。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传统舞蹈艺术快感与美感的审美差异与转化的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在传统舞蹈艺术中,快感、美感之间的差异没有固定的定义,快感、美感之间既相互对立也可以相互转化,正如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说法。而站在传统舞蹈艺术观赏者的视角,观众在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自身存在一定心理变化,正是这一变化影响了他们对舞蹈作品的审美。美感生成的第四阶段足以说明美感与快感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快感向美感转化过程中所体现的审美特点。因此,在深层次的欣赏传统舞蹈艺术过程中,观众不能片面欣赏,而要多层次、多维度解析,希望此次分析可以助推传统舞蹈美学进一步发展。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张媛艳(1982—),女,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

体育舞蹈选手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望。时代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民族文艺展示新时代我国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是务实之举。书籍《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从细节之处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的发展,内容包含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  键  词】民族;舞蹈;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作者单位】刘庄,北方民族大学。

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望。时代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民族文艺展示新时代我国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是务实之举。“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传承民族血脉体现在文艺工作的职责和担当上,如何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成为文艺界的新课题。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五届。会演展示了少数民族文艺的魅力,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学习与交流,繁荣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推动了民族团结和进步。201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舞蹈评论家江东先生论述的《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是唯一从细节之处研究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发展的书籍,内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特辑,并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述评等内容;下篇是《民族民间舞蹈文集》,集中展示了作者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所作的文章及会议发言等内容。书中收录的文章在写作体裁上不尽相同,但都代表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一、记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特点及独特性

《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品牌价值,呈现了不同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特点。作者在《看,那片广袤的田野》一文中提到,“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但是呈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文化品牌,还是一个检阅该领域发展现状和成就的最佳舞台。从文中可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41台各类艺术晚会,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最新风采和最高成就。 江东先生认为,各族艺术家们坚持不懈、辛勤付出,用他们的智慧与执着开垦出艺术绿洲,一个有利于中国文艺事业、有利于中国民族政策的民族文艺生态正发挥着它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具有独特性的原因。一是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积淀着丰厚的人文信息和气质,记录着少数民族的成长过程,升华着少数民族的族群感情;二是少数民族艺术在形式上独到别致。艺术本身就追求最大限度的多样化,從这个角度来说,少数民族艺术的差异化也是其最可贵的价值,而差异化使少数民族文艺具有独立优势且形式丰富多彩,可谓美美与共。通过江东先生对民族民间舞的评述,读者可以确切地了解不同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情况及其所彰显的独特性。

二、细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特点及艺术造诣

从细节上品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节目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上篇《“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论特辑》中共有27篇文章,其中,有两篇关于会演的综述,其余25篇是对各个节目、晚会的评述,以一篇文章品评一部作品的方式分析会演期间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创作手法、艺术内涵等,系统呈现了会演节目的内容,分析了节目的艺术造诣。如《草原母亲的礼赞——看舞剧〈草原回忆〉》一文,记录了来自内蒙古草原锡林郭勒民族歌舞剧《草原回忆》的故事梗概及结构特点。作者指出,舞剧《草原记忆》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写实、按照逻辑推进的舞剧结构方式,在这个结构的贯穿下,舞剧内容通俗易懂,情真意切,富有正面积极的感人意义。一部舞剧在结构呈现上的水平,可以显示导演的思维高度和艺术把控功力。又如《舟曲神话——观〈民族之舟 大爱之曲〉歌舞晚会》一文,可让读者了解到《民族之舟 大爱之曲》是来自甘肃的主题民族歌舞,作品再现了发生在甘肃舟曲的地质灾害,书写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以及劫后舟曲焕发的全新活力,体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乐观的精神。

本书中,作者提到“系着土风的升华”本是已故舞蹈大师吴晓邦在看完杨丽萍的表演之后送给杨丽萍的一句话,这句话凝练出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理想。作者认为,会演中的大量作品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将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在艺术情感表达上,宁夏的《月上贺兰》、贵州的《天蝉地傩》、内蒙古的《草原记忆》、辽宁的《珍珠湖畔》等,都写出了人与人情,具有令人震撼的张力。在艺术氛围的营造上,各节目匠心独运的精彩创意、形态出众的设计意图、扎实的艺术功底让会演折射出斑斓多姿的艺术光芒,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研究的积累

江东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曾出版多部专著,如《印度舞蹈通论》《尼日利亚文化》《舞蹈·感受中国》(英文版)等,包括译著《舞蹈创作艺术》等。江东先生的博士生导师王克芬教授在序中说道:“江东先生在专业上不断进取、不懈努力,对业界中的各项工作都有着浓厚兴趣,关注面很宏阔。他能时刻关注中国乃至世界舞坛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论述独特深入,从不人云亦云或闪烁其词,这种学术精神值得鼓励。”

关于《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的出版渊源,作者也在书中一并交代。江东先生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评委之一,曾观摩大量的音乐舞蹈类晚会,每天一场的演出让他在短时期内形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当时,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民族报》在会演期间出版会刊,并以“江东观剧”为名开设了一个艺术评论栏目。于是,江东先生每天看完演出便回家挑灯夜战,撰写当天晚会的评论,以赶上在第二天的会刊发表。如此集中思考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机缘确属难得,25篇评论(音乐舞蹈组共有27台晚会,其中有两台是交响乐)体现了江东先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领域高深的学术造诣,将这些文章与评论结集出版,一是积累,二是纪念。

该书的下篇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文集,集中展示了作者的学术视野。例如,《品舞小札》一组短文就是作者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的一个名为“品舞小札”栏目里的系列文章,共10篇。从《雪域欢歌》《性格如石 性情似水》《机智诙谐 情趣盎然》《情伴一生路》《民舞的芳香》《欢腾的西藏》《蒙古舞的崭新风貌》《飘香的草原》《顶出风光无限》《雍容华彩盛装舞蹈》等文章中,读者不但可以感受江东的真性情,还可以体察其研究舞蹈的细节。因此,该书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的积累,具有时代特色,凝聚了作者的思考,富有研究价值。

四、具有前瞻性,拓宽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间

在《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中,江东的观点具有前瞻性,提出的问题也拓宽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间。一是坚定地指出1949年后,是党的文艺政策为中国民舞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党中央号召艺术家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为中国民舞铺平了一条光明大道,激发了民舞的活力。二是倡导文艺作品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传播正能量。在江东的论评中,多有他对节目创作主题导向及作品传播了哪些正能量的分析,从该角度对作品的肯定体现了江东的价值观。三是坚持作品要深刻反映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江东认为,传统是我们的根,各族艺术工作者们应珍视传统、爱护传统,善于在传统艺术中采撷优质基因,让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延续,这些做法体现了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心。四是探讨舞台民舞创作的根本。作者认为,尽管民舞的独特风格正在消失,不同地区的民舞形态正在从观念向语言等范畴上靠拢,但保持自身的独特风格仍是少数民族艺术的立足根本。五是客观指出当届文艺会演所存在的不足。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某些导演受到浮华之风的影响,对生活和艺术的咀嚼不深入,使作品的艺术精神有所丧失,浮于表面;而一些创作者一味模仿他人,模糊了作品的民族属性……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创作者没有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没有苦练思想和艺术这两个基本功。

《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出版时,作者江东在舞界已有40年的研究,该书凝聚了作者常年不懈的努力和心血,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了作者对民族民间舞的执着和热爱。江东全面、客观评价分析民族民间舞领域的发展,促进了该领域研究及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研究空间。

文艺出版记录了时代发展,我们可从文艺图书中了解文化艺术知识积累的脉络,探索文化艺术积累的底蕴,摸清文化艺术选择的方向,在促进文学艺术领域发展的工作中,发挥文艺图书的作用。《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一书对研究会演、民族民间舞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一是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特点及独特性;二是细评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特点及艺术造诣;三是展示了作者水到渠成的学术出版及相关研究积累;四是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间。通过研读该书,读者可以查找繁荣少数民族文艺的关键所在,探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江东. 看,这片广袤的田野[N]. 中国民族报,2012-06-05.

[2]江东. 《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3]邓崎凡. 从全国民族文艺会演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N]. 贵州民族报,2012-06-20.

[4]本报记者. 让会演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N]. 中国民族报,2016-09-16.

[5]罗婧劼. 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问题探讨[J]. 参花,2020(11):121-122.

[6]杜晓杰. 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出版论略[J]. 出版广角,2020(13):45-47.

体育舞蹈选手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时代的发展赋予体育审美教育新的价值内涵。当前的審美教育面临着体育美学建设滞后、教师的美学理论基础薄弱、教学中缺少对美学元素的挖掘等困境。体育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有:提升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完善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全方位营造体育教学审美场。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院校;审美教育;体育审美教育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体育工作意见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德树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工作意见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体育学科应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发展赋予的使命,体育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拓展内容、改革方法,优化路径,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撑。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20世纪以来,随着美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人们对美育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显得举足轻重。美育是关于审美认知、欣赏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除了审美的维度,审美教育还包含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维度。全人教育要培育出品行高洁、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充实而超越的现代公民,需要审美教育的深度介入[1]。其实,体育和美育一直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而从美学视角来看,体育是人体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育审美教育是指人在体验运动的过程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引起情感变化与共鸣,产生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启迪。体育与美育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审美素养的提升则能够更加美好地塑造人生。在体育教育中融入美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立美育人的教育品格指向生命、激发情感、涤荡心灵,实现体育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体育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体育审美教育的内涵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2020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精神。体育最终是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本质上是对学生的一种生命成长关怀。体育运动展现了人的生命活力,这是一切美的源泉。美育,顾名思义是审美教育。体育、美育与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共同参与,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完整,获得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格形成,进而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2]。审美教育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素养来塑造完美的人的一种教育方式,审美素养包括审美知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体育审美教育是在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意象世界,让育体与美育达到一种相映成趣美轮美奂的审美境界,在这个美丽的理想境界中,学生生命和情感得到健康成长与关怀,学生的运动审美体验由此产生。如果将体育教育看成一种审美活动,我们对体育教育的认知就会产生新的视角。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提高运动能力、追求体育精神,将提高生命的质量与情趣作为目标,这种审美体验表现为学生对现实世界物质和生命之美的表达,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后的自我满足感,学生对高难度动作挑战成功后的自我骄傲感,学生对自我生命活力认知超越的期望感。对于生命活力与情趣的感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高技能、磨砺心性、完善品格,保持对体育运动的激情与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实现从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到超越自我的人格成长升华。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体育审美教育的价值

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遵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贯彻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卓有成效的育人模式,对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体育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审美形式与体现,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以美启真,激发学生对体育美的情感认同。古希腊人在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体育运动塑造了最为典范的人体艺术美。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也为现代体育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体育美学正是通过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科学规律,用以展现和塑造各种运动形态中的美的元素。体育教育过程中,人体运动形式、运动技术、运动场景等都体现了一定的美学元素,师生的形体、力量、速度等在运动中表现出自然和谐体育美的本质。体育运动中这些自然表现出来的形式各异的美学元素,启发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之美,引起个体对运动美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认同,激发了学生对人体运动之美的追求。

2.以美健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体育运动自然美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强烈的内心感受,体育运动的美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审美活动能够使人体各种感觉器官处于积极的状态,让人觉得轻松愉悦、充满活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体育审美活动不仅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健康影响,而且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将这种审美意识具体落实到学生锻炼习惯养成、自我健康管理、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等方面,以美的视角审视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以美怡神,激励学生提升精神境界。体育运动中的美无处不在,而體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3]审美教育是通过人情感的共鸣而达到教育目的,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体育教育中的客观现象做出自我判断,从而提高自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体育教育审美在催生师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成长,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种审美体验承载着多重意义,可以表现为比赛中的公平竞争、运动中的拼搏进取、对同伴的诚信友善和团队中的友好协作等。从美学的视角看,体育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追求体育精神。体育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塑造内心成长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照下,不断地促进学生高尚精神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新时代学校体育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

体育美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育中融入美育,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学会审美,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大家认为在体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是必要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学校体育美学建设滞后

目前,体育审美教育尚未明确列入最新的课程标准,针对学校体育审美教育相关研究也较少,大家对体育审美教育中的一些看法尚未有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审美教育的发展,虽然大家认为在体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举步维艰。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体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体育审美教育势在必行。面对当前体育审美教育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体育审美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到教育理念的全面贯彻等方面,加强组织落实,持续推进美育与学校体育学科的有机渗透与融合。面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要顺应时代要求,寓美感于生命的全人教育,重视审美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摒弃实用主义、工具理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体育美学理论基础薄弱

要将审美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是关键因素。体育教师的审美素养决定了能否成功生成教学内容中真善美的元素并构建体育审美场,而学生能否进入审美的自由境界,则是检验体育审美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课标中虽然明确了体育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精神,而对于学生的美育素养还没有提及,体育教师往往将体育审美教育等同于体育精神、品德教育,不能有效地实施体育审美教育。其中缘由,首先是在体育师范生的人才培养中缺少系统的体育美学训练,体育教师的美学素养有所欠缺;其次是体育审美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才能掌握与时俱进的审美教育技巧与能力。

(三)体育教育中缺少对美学元素的挖掘

从 202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看,标准从国家层面确定了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但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的实施来看,尚缺乏对如何渗透美育的表述。从目前的体育教育实施情况看,教学内容选择与构建提升注重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精神,教学也注重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是从体育审美教育来看,由于受教育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倾向的影响,体育教育无法突破现实的制约,体育教育中的美育往往成为无源之水。体育教学内容是审美教育载体。长期以来,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感受到教学的困惑与缺憾,这与在教学内容中缺少美的渗透有着很大的关系。体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实用性与工具性,忽视审美价值,导致了体育教育过程笼罩在身体规训、理想教育、思想道德培养下,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体育审美教育不能混同于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从实践角度看,可以从塑造身体美、锤炼运动美、培育行为美等审美范畴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审美角度进行美学元素的融入。学生的审美体验有了前提和方向,学生的审美感悟才会有生成的情境和基础。

三、新时代学校体育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

人类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新时代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育逐渐从注重强身健体的实用价值延伸到追求完美的全面发展价值。体育运动中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教育是时代发展需要,也体现了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

新时代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职业素养的过程中,美育的价值越发显得重要,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才能在现实中将审美教育付诸实践。审美修养是教师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塑造与完善,其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教育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学校体育美学学科建设,重塑新时代体育审美教育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制定美育工作的政策条例,加强监督指导学校教育的执行实施情况。将美育列入校本课程标准,加强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明确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目标及路径,为体育审美教育厘清思路、营造氛围。其次,学校领导应增强美育意识,邀请研究审美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为教师提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条件,提高教师的美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教育科研中寻找美育的力量与源泉。教师是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提高教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进而能够有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

每门学科的教材中都蕴含着美的元素,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体育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诸多的美,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中的速度美、力量美,球类运动的技术美、战术美,韵律体操的形体美、韵律美,水上、冰雪运动的征服自然之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中的人文美,新兴体育项目的时尚美等,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教学内容,发现、感受、品味、解析教材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教学中美的存在,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体育审美教育不仅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启发学生用各种感官发现美,进入美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感同身受发现美,才能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在不断积累的经验层面上,进入审美创造阶段。其实,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知美的能力,缺少的是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艺术。创造审美教育课堂,充分展现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元素。还需要教师能够艺术化地组织教学内容,使教育内容臻于美的境界并始终贯穿于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将教育内容以审美艺术化手段进行组织,不仅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深度思考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以审美化的手法组织教学,创造臻美之境的体育课堂,体现在教师生动的语言、优美的示范、教材内容的科学组合安排、教学设计的巧妙构思、课堂教学节奏的张弛有度等,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关怀,课堂上师生和谐互动,充满美的趣旨,师生的生命和心灵在美的意境中得到成长和净化。

(三)完善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落实审美教育的重要抓手,审美教育真正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还要形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统一的科学评价方法,在结合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表现的基础上,考量学生情感塑造、审美体验、价值观认同、综合能力提升等潜在方面,而不能仅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考试分数作为评估标准。审美化的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个性化评价以及人文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教师考察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投入、积极思考、接受指导、勇于挑战、乐于合作等方面,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乐动好学的情感。根据学生运动基础的不同,个性化评价能够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个性化评价应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生的运动爱好与特长等,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发挥评价的取长补短作用。人文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活动各环节,以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追美。人文评价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将学生的言谈举止、人格完善等纳入评价范畴,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综合考察,多方面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审美化。

(四)全方位营造体育教学审美场

审美场是人在从事审美活动时必须依存且展现其作用的社会文化场域,主要由审美的空间、审美的时间和审美的环境所构成,也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场域[4]。体育教学审美场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审美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和谐地进行审美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发挥最优的育人效应。良好的教学审美场“既和谐又活泼,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获的喜悦,既有竞争向上的意识,又有漫步知识田园的情调。在这种审美场中,活动主体有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形成带有审美愉悦的良好心境和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和心境向外扩散,相互感染,又能使审美场的场力增强”[5]。体育教学要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师生双方心理认同和激情的迸发。体育教学审美场正是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在情感的碰撞过程中传递信息,体验情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学审美场不仅存在于现实的场域,还存在于网络上的慕课、微课等虚拟课堂,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审美场,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学主体的人。不过审美活动的空间拓展了,在这样存在无限可能的空间里,审美活动的视角和形式更加丰富,提升了审美活动效率。

审美观照下的体育教育,是落实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诚然,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审美教育新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也在逐步显现。体育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而且有利于提升体育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与地位。将审美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能够驾轻就熟、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感知生命活力、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修养,实现新时代体育教育以美启真、以美健体、以美怡神的价值理想。

参考文献:

[1]张俊.美与自由教育[J].哲学动态,2020(10).

[2]郑祥荣.体育教育审美价值与审美超越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6).

[3]孟凡会,张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

[4]龚婷.论审美场在虚拟社会中的演变及意义[J].贵州大学学報:艺术版,2018(3).

[5]李如密.审美,使课堂教学更有魅力——教师创生教学美的基本策略探讨[J].江苏教育,2017(18).

责任编辑:王新国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课题“新时代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643),2020年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一般项目立项课题“新时代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2020/10/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25

作者简介:李龙江,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体育教育;袁玲玲,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及旅游文化。

上一篇:科学发现与生物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社区音乐与高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