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2024-02-08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一、体育教学在高中教育的现状

纵观当前高中教育的定位现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实际教育措施中, 却忽略了教育方针隐含的一类教学课程:体育, 这个能够影响操作性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培养方式。

1、高中体育知识教育现状

高中教育学生的年龄大致为15-20岁, 即同等中学生阶段。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是, 他们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 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他们有的会出现因家长间成绩比较而出现的不自信现象, 导致更加不爱课本学习。但是, 高中学校的老师们往往会忽略这一区别, 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教材传统、缺乏吸取动力、教学方式单一, 造成学生的抵触与反抗心理, 职能性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即便有相关体育课堂, 但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缺乏, 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经验不够, 恶性循环, 反而造成最后就业难的问题。这种忽略了体能手动操作强的群体特征, 直接影响高中教育的初衷。

2、高中体育思想教育现状

青春时期正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黄金期, 身体素质是一切进步的基础。伴随社会的发展, 学习与未来就业压力都在无形中压迫着每一个青少年的心。忽略了体育锻炼则是拒绝了劳逸结合, 也是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使得学生在枯燥的三点一线生活中失去了社会性, 失去了探索性, 失去了抗压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 放弃了自我的优势, 而选择了短板。

二、体育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

在有教学计划的体育教学中, 包含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内容和组织。它在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外, 还能够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外部社会的适应能力

1、体能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形式, 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基础。在不良的身体状态下依然能够贡献于社会的人极为少数, 并不是大众群体能够模仿的目标对象。所以一个健康强壮的体格尤为重要。体能不仅仅是指某个单一的运动强项, 更多的是学生的耐力抗力等。体育表面上锻炼的是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运动技巧, 实际上是对脑力学习的调整和活用。长时间的定格式坐姿与定向的用眼, 需要有对应的大尺度运动来做平衡。身体就是一个信息集合体, 需要我们通过肢体和血液的流动完成合作发展, 并为下一步更专心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基础。

2、技能作用

一个人的技能, 包括可视化与潜在两部分。

1) 可视化作用

体育带来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体型的日益健壮, 健壮的体型对中等执业教育学生的前景有着极大的优势。高中教育就业者大多为一线工作者, 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工作细致度高。高体格人才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成果, 将直接成为岗位竞争的强项。

2) 潜在作用

体育教育带来的潜在作用即体育教育对象的精神层面作用。也许, 某体育特长将成为某学生的自信来源和就业机遇。更多的是体育运动增强的学生的社交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组织管理意识。体育教学是一项团队活动教育, 让形形色色的参与者进入同一“作战”状态, 为了同一个目标进击, 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成果开动脑筋竭尽全力。这对于学生在未来企业单位中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高中教育的学生往往较早的步入社会, 一场简单的球赛即可教会教导他们集体主义理念。任何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都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每一个运动者:要积极进取永不言弃。这种综合化的教学形式, 更能够将学生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体育运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案例

现代高中学生大多独生子女, 思维活跃, 情感敏感。普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善于交际、自私偏执、依赖性强, 纪律性团体性比较差。加上无姐妹交流的半独立心理状态, 很容易压力过大。如果忽略了此阶段用体育教学引导的措施, 将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与伤害。

如篮球赛, 通过技术好坏搭配分组练习, 男女搭配练习, 以及教学组与学员组练习等互补型训练方式, 能够让学生们在角色互换的体育锻炼中, 针对性的而了解对方的思想历程, 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和互帮互助, 并且利用查漏补缺、扬长避短等针对性思考方案取得比赛与竞争的胜利。通过体育运动这样间接交心的方式,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四、结语

我国学生人口众多, 高中学校人数也占有很大比例, 教育方式的调整需要时代的进步推动。尽管体育教学已经在认知与普及, 成效还有待提高。我们相信, 在新一代研究与交流下, 体育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比例将改革创新, 成为受家长和社会认同的一大趋势, 让更多高中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高中教育是技术人才的培养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此教育形式中, 体育教学体系却值得我们探讨。高中学校, 在体育知识教育和体育思想教育不是很明朗。所以我们需要剖析体育教学的作用效果, 以探索其重要性。希望在新一代研究与交流下, 体育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比例将改革创新, 成为受家长和社会认同的一大趋势, 让更多高中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教育,体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福亮, 季浏.教育变革时代的体育课程标准新形态:台湾高中体育课标的案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05) :66-71.

[2] 甘胜.浅析竞技体育教育模式在高中体育足球选项课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 2016, (04) :43.

[3] 李孝卫.竞技教育模式在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的应用[J].赤子 (上中旬) , 2014, (24) :276.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摘 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是: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依据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基于原因的分析提出对策: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交流机制;构建合作平台。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学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长期脱节的现象,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阻碍了体育教育质量的综合提高。因此,研究和探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有效性衔接的问题尤为重要。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

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但关切到我国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体育教育质量与体育师资质量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

1.1 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

1)要求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在新课改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总的来说,从技能教学上比过去的要求更加全面了[2]。

2)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高。新课标还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基于此,教师的责任就更加多元了,过去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采用什么方法教,而新课改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怎么教,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引导学生“会学”。所以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指导能力。

3)要求教师掌握新的评价方法。过去仅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改是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来进行评价,其难点就是如何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以及实施评价过程[3]。

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依据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教育性”。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明确其首要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其“教育性”。如《课程方案》中列举了142门课程,其中,与体育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课程仅有48门,仅占总课程的33.8%,而60%以上的课程与体育教育关系不大。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脱离中小学实际。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要看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要看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就目前我国诸多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1)学校平台课程,包括政治、外语、人文与社会教育课程,约占25%;(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约占40%;(3)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育系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约占3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仅占40%,远远达不到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体育教育专业生源专业技能基础差。

从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来看,存在文化成绩高、专业技能不突出的趋势。不少省份体育术科考试没能突出体育专业的特点,考试项目偏向身体素质,没有采用专业技能来衡量。而且,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又不重视加强个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导致掌握的运动技能不全面和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全面,就不能适应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的要求;专业水平不高,就难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示范中做出标准的动作。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从而对某项运动技术从认识到感知的,假如教师的示范不标准、不到位,甚至错误的话,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该项运动技能[4]。

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还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实习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平常多是作为被评价者,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也是“教”的能力之一尤其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更高要求,更加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

1.3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在具体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都有所显现。如就研究而言,诸多研究的立足点仅限于某一学段,如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5]。因此,研究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局限,甚至出现片面性。如关于高等体育教育课程方案或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兄弟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充分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更多的研究将视角确定在教师的培训等继续教育上,而很少从源头上即高等教育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

2 有效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衔接的主要策略

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和坚持这一方向,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坚定信心,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体育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加强术科与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力度,大力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力。一定程度上,课程结构发生变化,意味着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化,也会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因此,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就成了当务之急[6]。

3)实行“顶岗实习”,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在第3学年或第4学年的某一个学期集中或分散实习1~2个月,用于提高教学能力。这样的实习安排时间短,效果不好。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安排去中小学校参加“顶岗实习”,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综合的教育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体现了高等教育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互助式发展。

4)建立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学习。

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育质量,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高等与基础教育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如开展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教学技能比赛、课题合作申报与研究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等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交流能够发现对方的问题,更能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各级教育管理与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建立交流机制,促进互相学习将是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5)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从理论层面来看,在决定如何合作方面,起关键作用的是需要专家学者长期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教学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研究,其理论难以回到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搭建合作平台,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办方的全局意识和协调能力。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体育教育活动接连不断。如很多省市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每年会举办教学技能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能够检阅学生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但这种比赛无论评委还是观摩团,很少邀请到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参与其中,因此,评比的标准与基础教育就很难完全吻合,发展的方向也难以贴近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而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却是为中小学教育输送体育师资,这显然需要加强联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现象长期存在,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提高质量”重要工作方针的不断落实,加强高等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迫[7]。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结合更能凸显其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自全. 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 毛振明,王小美. 体育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 莫豪庆. 基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探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10(1):69-71.

[4] 宋尽贤. 以启动教育质量检测为契机,把体育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J]. 中国学校体育,2010(6):2-3.

[5] 陈国成. 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1142.

[6] 陈轶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 内江科技,2008(7):161-16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行,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发生改革和创新,新型的规则教育应运而生。体育教育中的規则教育模式打开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新大门。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以及价值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其中的 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多加指正。

关键词:体育教育;规则教育;价值

规则遍布于体育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同时,体育运动的展开和正常运行也离不开合理的规则。人类活动可以顺利推进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活动中规则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是如此,运用规则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公平获取自身的理想目标。同时运用规则教育也可以帮助学塑造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人文性是最重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教育工作者的法宝,尤其面对学生,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对教育规则似乎懂得,但是,往往凭自我的欲望付诸行动,要他们真正懂得规则,懂得责任,还需要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体育教师责无旁贷。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规则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其实,体育教学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是广大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门学科,这就有了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结合规则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体育活动就是一种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被列为社会适应的一个独立学习领域,学生规则教育的培养是这一领域的一项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规则教育是指体育活动中特定的行为准则,也是和体育行为直接相关的各种规范。常见规则是指在体育活动中的比赛规则、以及体育活动中的游戏规则,以及体育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规范。

二、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体育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有自身的特殊优势。进行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对自身身体素质和能力进行锻炼。体育教育这种素质不仅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同时,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殊的属性,可以为规则教育提高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则教育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规则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提高对“知易行难”的认识度。实际上,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复杂难测的,这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可能。教师是体育活动的标杆,规则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性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特点。虽然经过教材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中某些项目已经被改革,但是实际上,项目的精髓仍然被保留。特别是体育项目中的规则教育,作为体育运动的根本和灵魂,贯穿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规则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模式被社会和公众所了解,学生通过这种规则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老师在学生接受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的认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规则教育的建议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现在的社会是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传统的主流观念难以维持原有的优势了,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且这种规则必须有具体措施作保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规则教育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渗透,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一)多讲规则的作用

要让学生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教师可以时常反问学生,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学生设想违规的后果,促使其正视规则。

(二)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规定一些规则并让学生执行,如体育器材用后要归回原处,体育课有特殊情况要请假,守时上课(课前5分钟借器材、课前整队、课后还器材)等。

(三)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规则素质,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整队太慢,不得要领等。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做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

(四)培养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易于自律。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商量制定课堂规则,以便共同遵守。

四、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

体育教育是将规则教育和体育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通过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遵守教学规则良好习惯。体育教育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适宜学生发展的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体育教育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这种规则和教育模式更好被学生掌握,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老师是体育教育的发起者,在整个体育教育中有着模范和带头人的作用,随著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老师的作用。在进行体育教育中,需要老师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同时学生要想对体育教育活动有大致的了解,也需要老师的带头师范,通过教师的师范,对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感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

集体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呈现形式,且这种形式具有形式多样、自由组合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不停地变化自身角色,在变换角色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状况。可能有些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角色,但是有些学生对这样的角色很抵触。就现在的集体活动来说,大数的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角色的转换会体会到不同角色的乐趣,同样的,不同的角色也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以便对规则有直观性的认识。

(五)教师评价

在每次教学活动完成之后,为了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以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少批评多激励,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身上的不足和缺点,以便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

五、体育教学中对安排规则教育的要求

(一)合理安排规则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节体育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形成统一的知识传授体系。若单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一个规则教育环节,则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时,切忌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渗透规则教育的内容,确保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有实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学模式是把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自然地统一起来,再要求学生付诸实践。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会规则教育的意义,从中领悟规则教育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让体育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

教师是规则教育的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学习中教师遵守规则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妨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体育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体育教育的规则教育中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施教于人。

(四)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方法

激发兴趣――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铺路石

典型事例――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强心针

有效评价――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润滑剂

六、结语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对教育对象进行规则教育,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规则教育十分适用,同时规则教育也为体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则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较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于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探索和推广力度。但是,一个没有人性化的教师,有再多的教育规则也不会用;有人性化的教师,即使没有教育规则也能生成规则。古语说“德高为师”,而我现在说“智高为师”。

参考文献:

[1]宋助钦.试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以及其价值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10):152-152.

[2]张继.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研究[J].青年时代,2015(18):230-230.

[3]马志云.探讨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38-238.

[4]宋助钦.试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以及其价值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10):152-152.

[5]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裴阳清.探究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和价值[J].商情,2017(11).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当前我国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要求下,不断地改善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当前阳光体育教学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向着更加积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阳光体育;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理性思考

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1.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存在不足之处

评价机制的好与坏往往决定了一项工作的成败,从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上面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在对小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价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另外就是对于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把握上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时间的不足、锻炼程度的不足等方面,这些都是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方面。由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效果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2.小学体育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走向户外,锻炼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目前体育锻炼的现实情况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当前的小学体育设备和器材还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使用的效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育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在没有教师引导下的体育锻炼中,小学生在使用体育设备的过程中的效率就相对较低。

3.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阳光体育的要求,各地引进了大量的小学体育教师,但和当前各级学校对于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相比,还不能够满足需求。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课程的教师担任小学体育教师的情况,这种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往往都和专业的体育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1.不断完善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

完善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将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在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的关注上。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这样一种评价机制,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教学的效果,让小学体育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的目标和阳光体育教学的标准来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2.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效率

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效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体育设备和器材使用效率提高,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从而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建立在小学体育设备和器材的高效利用上面。完善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在提高设备的使用和器材的利用效率上面下功夫,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3.强化师资培训,有效增强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

从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还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有效培训上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从而有效地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落实。利用好“国培”和“省培”两个培训项目,将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有效地提升起来,从而不断地完善和强化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奠定好人才队伍的基础。

综上所述,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国家阳光体育的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小学生的体育教學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从而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搭建好平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利用好,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黄全林.浅谈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2]张海花.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2(7).

[3]仵美阳.全球化视阈下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家,2011(18).

编辑 温雪莲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22次

在特殊教育学校智残学生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智残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确定体育活动层次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首先表现在实施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智残学生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智残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确定体育活动层次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首先表现在实施教育之前对教育效果的期望。为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智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满足智残学生多种发展的需要,应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动作技能发展和单纯动作训练的弊端,改变教育观念,进行体育活动游戏化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践有效地激发智残学生的体育兴趣, 促进智残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游戏发展智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等良好品质。根据智残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智力差异,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目标。

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力较差,可利用体育器械和玩具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以下几点作为每个单元的重点目标:如会手脚协调的曲线走,能在平衡木上走,推小车跑,会单手拍球, 会滚球,会玩滑梯,敢上攀登架等。

中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应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如:运用各种信号来提高学生走、跑的速度和能力。练习单脚跳,学会玩皮球的基本技能,学会拍球、抛接球、传球、踢球 、运球,学会垫子上爬、滚、翻动作。

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较好的条件反射,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如:会灵活躲闪地跑,会跳绳或跳橡皮筋,协调、灵敏地翻滚、钻爬、攀登,学习投蓝,学习玩乒乓球、毽子、呼拉圈等。

二、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内容

根据智残学生各阶段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差异设计和选学一些适合于他们的体育游戏。

1.单项练习的小游戏

如低年级练习双脚原地向上跳,我们采用“小猫扑蝴蝶”的游戏进行。教师拿纸折的“蝴蝶”,闪动在学生头上方,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跳起扑“蝴蝶”,很快使全体学生都能大胆地跳跃,既掌握了动作又达到运动量。 再如:“郊游路上”,让学生听信号变速走;在铃鼓声中进行各种速度的走、跑、倒着走;听小铃声模仿采花 、抓蜻蜓等。这些小游戏可协调思维、听觉、视觉和动作的一致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2.同一内容多种游戏

任何一种具体能力都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设计相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一组游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效地发展学生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如中年级练习双脚在直线两侧进行跳,我们设计了三个小游戏逐级 练习。如:

游戏1《小兔回家》

要求在规定的跑道向前学小兔跳

游戏2《山羊过沟》

要求从相距30厘米宽的两行(画线)的外侧,左右来回跳。

游戏3《老鼠抬轿》

要求单脚左右跳

通过这样一组同一动作、多种玩法逐渐增加难度的游戏,既激发了智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在不同情况下动作的协调能力。 3.综合练习的大游戏

为了全面锻炼智残学生肌体,均衡发展智残学生动作,应设计一些以当月教学目标为内容的综合练习的大游戏,巩 固学过的基本动作,强调游戏的动作性、完整性,并保证足够的活动量。

综合练习的大游戏可以是几个小游戏的串合,也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器械游戏。如:低年级游戏《跳跳采果子 》,在综合练习走、跑、跳动作的同时,用皮球充当松果,练习滚球、拍投球、自抛自接球的动作。即:跳跳 起床——做早操——骑摩托车——过树林——采松果——跳跳回家。

高年级游戏《冲过火力网》综合练习跑、跨跳、侧身钻、匍匐前进,训练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培养他们勇敢的精神。即:过封锁区(跑)——爬越电网(垫上匍匐)——跳过矮墙(跨越)——跳跃雷区(单脚跳) ——钻隧道——扫射敌机——夺碉堡。

这类游戏很受智残学生喜爱,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智残学生既掌握了基本动作,达到了锻炼效果,又发展了智残学生 动作的想象力。

三、保证游戏的活动量

体育活动对智残学生体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才能实现,教师必须注意保证智残学生体育活动的密度。

要使全体智残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智残学生的承受能力,有害健康,教师随 时了解智残学生当时肌体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参与游戏是最好的办法,教师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中,能细致地观察到每个智残学生的表情,情绪变化,呼吸状况,更能亲身体验游戏的活动量,从而把握活动脉搏 ,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智残学生生理和心理负荷高低结合。教师运用多峰式的游戏结构,能较好地保证活动强度,一个个活动小高峰的形成、回落,再形成再回落,符合智残学生负荷规律。

智残学生活动的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智残学生等待,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运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或多组并进的方法,都能增加每个智残学生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第6篇

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内容体系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涵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育内容体系是围绕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体育教育教学计划时,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实践环节的合理配置, 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

2.2 现状研究

本研究将其内容体系主要划分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创业实践、道德实践五个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各院校对实践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 初步构建完整的内容体系。

2.3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的内容

2.3.1 教学实践内容

(1) 课堂教学活动实践。

调查显示, 各体育院校对课堂教学实践的选择率为93.7%, 并且贯穿大学四年, 因此可看出, 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平台, 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实现教育专业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实习。这种现场训练式的实践教育, 能不断深化学生对有关抽象概念的理解, 将理论应用实践。结果所示, 被调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均开设了教育实习, 而且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较一致。

(3) 课程实践。

主要包括基础课试验、专项练习与训练。体育教育专业有几门基础理论课都要开设试验, 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大纲中规定应开的试验课开出率太低, 影响了教学质量。

2.3.2 科研训练内容

调查发现, 83.1%的人选择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另外还有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 对于本科学生而言, 科研训练最主要内容还是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但是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严, 导致学生撰写的论文马虎, 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达不到科研训练预期目的。

2.3.3 校园活动内容

主要包括: (1) 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科技、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比赛及活动) ; (2) 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 如各种俱乐部以及学术性协会等; (3) 党团活动, 如党团的组织生活以及各项集体活动。在对校园文化举办状况的调查中, 近73%回答丰富多彩, 25%认为有时候举办, 但总体而言, 体育院校校园活动的举办状况较好。

2.3.4 社会实践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目前需要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为此, 要拓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 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体系。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考察访问、勤工俭学以及军政训练等内容。调查显示, 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的举办状况不尽相同, 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2.3.5 道德实践内容

主要包括:基本礼仪、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价值层面。基本礼仪包括言谈规范、举止得体,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坦诚热情, 仪容整洁、美观大方, 这是道德实践的最基本内容。基本道德规范如淡泊名利、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表里如一等, 这是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基本价值层面是指一个人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它是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3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内容体系的初步构建

在真正理解和把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内涵和开展现状后, 我们对实践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纳, 初步构建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的完整体系。

(1) 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

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教学环节, 这种系列性的实践机会可使学生更多地直面社会的各个层面, 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从离散的课程积累发展到有机的关联应用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 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考察访问、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军政训练等内容。“增知识、增才干、做贡献”是其主要宗旨,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时期主要形式, 通过亲历亲闻, 使大学生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践与校园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脚踏实地地投身于探索与行动之中。

(3) 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以及党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比赛;各个俱乐部和学术性协会等方式, 建构自我教育的实践体系, 是大学生们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满足需要的自我安排, 社团的出现, 为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实验基地, 已成为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4) 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技文化服务或创办知识技术、服务产业, 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 提高创业素质, 并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实践行为。通过举办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在大学生中发掘新创意、新设计, 尤其对于人文素质相对较弱的体育院校来说更难能可贵。此外, 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 也是学生自我锻炼和提高的实践方式, 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处世能力及生存意识。

(5) 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的目的在于, 理论指导实践解决课堂理论教育如何与课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问题, 最终达到道德教化向个体道德内化转变的目的。其内容包括:与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相结合进行的各项具体活动;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各种服务活动;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最主要的职业道德就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师德的要求与理解。

以上各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共同组成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 而道德实践则是各体系之间联系的贯穿线, 将各个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理论借鉴依据。

摘要:本研究对我国7所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育活动内容现状研究后, 对内容体系进行整合, 初步建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内容和结构体系, 为顺应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和培养合格的体育专门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依据。

关键词:体育院校,实践教育,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国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8:81~83.

[2] 朱俊仙.我校体育专业实习教育的改革和实践[J].集宁师专学报, 1998 (3) .

[3] 谭妹冬.论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实践教育[J].克山师专学报, 2001 (4) :75~77.

上一篇:碳排放权交易范文下一篇:通识性基础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