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念论文范文

2024-03-30

体育概念论文范文第1篇

周传山 (1999)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精神文化蕴含着文化主体的认知成份、情感成份、价值成份和理想成份,其中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又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1]王婉珍 (2000)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之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和生成环境。[2]严赛君 (2000)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3]陈路 (2000) 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它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形态构成。[4]戴兵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文化系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共同的体育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5]赵夏娣 (2002)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是以校园为空间,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多元化的体育锻炼项目为内容,并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6]乔梁 (2003) 将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7]何黎明 (2005)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过程中由体育工作者、学生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8]王海波 (2005)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概括为一个较简单的定义,即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内, 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9]葛丽华 (2006) 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应该是指在校园内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体育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上的具体化。[10]王艳云 (2006) 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发生在学校范围以内的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是指体育精神的和物质的总合。[11]王爱华 (2007) 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自身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和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体育行为方式等多因素组合的结果。[12]

综上所述,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主要同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关系来定义校园体育文化,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有关学校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在一定校园活动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这一观点概括明了,为我们探讨校园体育文化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种观点是借用文化结构来界定校园体育文化概念,认为:体育文化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为观念文化,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层为规范文化,包括法律 (校规) 、道德标准、习俗行为和活动规则;外层为物质文化, 是满足校园文化的主体,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保障,包括服装、器材、设备和各种体育形态等。这种观点优点在于体育文化包含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人的身体和精神能力。第三种观点是用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界定校园体育文化,这类观点主张把体育文化的概念限定在精神领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以学生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 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有关方面。这种观点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身体练习内容,突出了“教”和“练”两字,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需求,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改革发展的需要。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概述近几年我国校园体育文化概念, 并对研究的内容加以总结, 以供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综述

参考文献

[1] 周传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13 (3) :55~57.

[2] 王婉珍.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4 (1) :88~90.

[3] 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22 (2) :50~51.

[4] 陈路, 等.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4) .

[5] 戴兵, 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20 (6) :49~51.

[6] 赵夏娣, 等.中日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2 (4) :96~98.

[7] 乔梁.关于校园体育文化问题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1) :30~32.

[8] 何黎明.浅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与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9 (2) :60~63.

[9] 王海波, 等.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 (5) :52~54.

[10] 葛丽华.校园体育文化概念之辨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28 (4) :47~49.

[11] 王艳云, 等.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9) :1177~1178, 1184.

体育概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分析、梳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强术语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加强术语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模式,术语,标准化

收稿日期:2013-01-06

作者简介:李军(1968—),男,上海奉贤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通信方式:lijun3521@aliyun.com。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与不同阶段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的术语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知识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术语的丰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应用的混乱失序。而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整理、分析此类术语,对于提升农业科学的认识水平和应用程度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深化,规范其术语表达,实现术语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术语

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农业发展的基本类型及其实现方式。从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刀耕火种”为基础的原始农业阶段;依靠畜力铁器的传统农业阶段;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阶段[1]。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模式的嬗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新概念、新术语,为农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表达方式。如何准确、清晰地把握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概念体系变得愈发丰富和复杂,如何规范科学术语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石油农业”“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质量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组织探讨可持续农业等发展模式时,又先后提出了“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绿色农业与绿色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模式[2]。

正是由于农业科学范畴内的农业发展模式新概念、新名称大量涌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术语,所以研究者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指称这些新的概念,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以反映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治学态度,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和科学意义。

二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

术语规范化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专业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和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术语不统一、不规范,就会影响各种信息的记录、交流和传播,从而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标准化是指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成熟的农业经验转化为普遍的农业生产、经营标准,提升现代农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取得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3],进一步凸显了农业标准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尤其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术语体系的规范化是关系到现代农业能否真正实现标准化的重大问题。

1农业信息的标准化是农业标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信息标准化必然需要首先实现术语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具体而言,在描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为农业科技术语做出最基础、最通用、最有规律的规范定义与内涵阐释,不仅有助于相关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共享和开发利用,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农业科技信息的模糊化或重复利用,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的使用上,由于此类术语在概念内涵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性,因而在术语的应用上常常造成语义混淆、概念外延不清晰的缺失。然而,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将其混为一谈必然会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决策行为的准确性。因此,提升农业科技术语的规范化水平,是农业信息交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必然步骤。

2农业术语的标准化对于现代农业理论的建构和更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农业理论及其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内在动力,也是农业标准化的实现途径之一。纵观中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传统农业典籍起,农业理论不仅起到了概括、总结农业实践的作用,而且是传播和延续农业知识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农业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就是农业科技术语。换句话说,完善、成熟的术语体系是现代农业理论得以建构的充要条件。对这些术语进行规范化的界定,实质上是对相关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增强了现代农业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减少因概念不统一而造成的诸多障碍。

三术语使用的现实问题

术语规范化的工作不仅与农业标准化的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术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出现了混用、错用相关术语、概念的现象,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相关术语建立统一标准才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需环节。

农业科技术语是农业学科语言基本的和不可缺少的核心单位,是涉及“三农”问题信息沟通所必需的媒介,所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在农业科学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问题在于:一方面,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中,概念是用定义进行描述的,与之相关的术语被赋予约定的指称,因而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术语必然要具有单一化、专业化、系统化与准确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概念、原则、特征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差异,这就导致与其相关的术语概念存在着口语化、含糊化、内涵不确定等诸多缺陷,也使这些术语在概念、内涵、层次关系、基本特征等方面出现了认识不到位、界定不清楚、重复使用等现象,从而造成术语的实际运用与概念内涵不相匹配。

1术语用词的不规范

在术语的使用上,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术语用词的不规范。按照术语规范化的基本原则,术语应当反映所指示概念的特征,词语本身能够确切地表达其意义[4]。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中,部分术语的内涵与名称不能完全对应,从而造成语义的混淆和概念的不明确。例如,“绿色农业”的概念就存在着指向不清的问题。从词形来看,“绿色”是对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定,突出其注重环境保护、自然无公害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绿色农业”往往是指广义上的“大农业”,即包括“白色农业”“蓝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概念在内。诚然,“绿色农业”指称的是该模式的绿色性,即农业生产过程及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其命名的内在理路。然而,“绿色”一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误导了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接受和解读,使人们将“绿色农业”和“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概念作为同一层级的术语加以认识,随之造成了该术语内涵的狭窄化和片面化。

2术语概念的一义多词

在术语的使用上,另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是术语概念的一义多词。从术语规范化的角度来看,科学、标准的术语应当具有单义性的特点,即一个术语仅指称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也同样仅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实现术语和概念内涵的一一对应。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中,一义多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质量农业”又被称为“精致农业”,“白色农业”又被称为“微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又被称为“环境控制农业”或“工厂化农业”,“观光农业”则常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概念替代。由此造成的问题在于,一个概念以不止一个术语加以表达,从而产生同义词,极易引起使用上的误解和混乱,对于农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农业科学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3术语表达缺乏准确性

在术语的使用上,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部分术语是对外来术语单词的直译,而在直译的过程中其名称过于宽泛,使术语表达缺乏准确性。

例如,“精细农业”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精细农业”主要是指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精细化。然而,“精细”一词并未突出这个概念的基本前提,即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现代化高新科技。不仅如此,“精细农业”这一术语指代比较模糊,未能凸显出这一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性。换言之,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从词义上看也可以被称作“精细农业”。因此,“精细农业”这一术语存在着概念含糊、不准确的缺失,混淆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性。与之相类似,“质量农业”的术语概念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质量优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质量”一词不仅仅适用于“现代农业”,而且同样也适用于“传统农业”对农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质量的关注和重视。所以,这个术语也未能明确概念内涵的阶段性,造成了意义指向的不明确。

总之,从农业实践的角度来看,术语的不规范必然导致农业发展模式间选择的不确定性、随意性,使之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导致农业发展模式实际运用的多变性、反复性,使之缺乏科学规划的长效性,使人们过度地追求农业发展模式的时尚性和概念的炒作性,致使其脱离实际,带来了发展的被动性。

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规范化的方法

《GB/T 16—1997 术语规范编写规定》明确指出:“制定术语规范的目的之一就是协调概念、概念体系和不同语种中的术语”,术语规范化工作“应为每个标准建立相应的概念体系”,“概念的定义应能在某种语境中替代该概念对应的术语”,“概念的定义应以汉语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达”,“不同语种所表述的定义应在内容上等同,并尽可能使用类似结构”,“应指出国际标准的概念体系与国家标准的概念体系以及不同民族语言的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如果一个标准对于某个语种有所限制或规定,应指出这样的限定”。以此作为术语规范化工作的准则,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术语进行规范化。

1充分利用与术语规范有关的各类原始资料,对术语的概念内涵形成清晰、全面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术语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原始资料中梳理某一种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以及术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切实理解和把握这一术语提出的历史语境及其概念内涵的变化与特点。尤其是对于术语规范化的工作而言,相对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发达国家在定义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方面的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充分地借鉴,而与之有关的各类出版物如专业词典、叙词表等工具书也对于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讨论“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时,首先要对与这个名词有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即Agriculture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一书提出“农业可持续性”的思想,《丹波宣言》重申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此后“可持续农业”的观念与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当前我们所认识的“可持续农业”概念。从这种方法出发,我们能够动态地、历史地发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具体内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科技术语的精确性。

2运用语言学知识对术语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进行语法分析,规范术语用词,统一术语界定

语言学知识是术语规范化的重要支撑,术语的命名和释义必然要在词汇、语法、语义等相关知识结构中完成。因此,以语言学知识为基础对术语的概念定义、内涵及外延做出分析,是实现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步骤,而规范化的术语也必然要遵循汉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规范。当前,科技术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存在着盲目借鉴西方术语的缺失,不少名词来自外来词的音译,术语用词、词语搭配和概念表述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通用性原则,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为术语应用增添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术语应当按照汉语语法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来加以规范,如“精细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从外来词中转译而来的名词都要坚持“约定俗成”的准则,将precision agriculture、efficient ecoagriculture等词译为符合汉语规范、且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精细”“高效生态”等。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词语构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部结构形式来看,是合成词中常见的偏正式。如“石油农业”“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术语,前一词素显然与后一词素“农业”属于同一义类。因此,这种构词法也就成为规范术语命名的一个重要前提。不仅如此,术语的概念内涵同样要根据语言学知识加以界定。例如,“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等概念都应放在语境论的前提下加以探讨,强调这些术语的语义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使其虽然在术语用词上与传统农业有所关联,但在概念内涵上又与后者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术语概念的准确性和单义性。正因为这样,语言学对于术语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系统必然要以语言学方法为抓手建构起来。

3对术语进行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编纂术语手册,构建概念体系

在实现术语规范化的过程中,不同术语在词形、词义等方面的交叉、含混无疑为标准化工作制造了相当程度的障碍。正因为这样,对术语进行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术语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由此导致的是不同术语的概念内涵往往相互联系,而新的术语又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下,术语规范化工作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术语进行分类,按照术语的概念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来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相应的术语类型集合。因此,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必然需要对术语作出比较研究,从内涵、外延等不同方面加以辨析。在此基础上,术语规范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编纂术语手册,按照术语的类型特点罗列其定义、概念内涵、基本特征等内容,从而构建起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体系,清晰明确地呈现出相关术语和整个术语系统。

综上所述,对中国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规范化是一个影响农业活动的关键问题,对其进行规范是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术语学科学发展和术语规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术语规范化问题实质上是探讨和梳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完善术语的使用和农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与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靳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0

[2]李军论中国当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研究之背景、意义与原则[J]上海农业学报,2011(3):51-5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M]人民出版社,2004:4

[4]叶柏林,陈志田标准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4

体育概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概念书籍设计是为了探讨新的书籍设计语言而产生的一种形式,是书籍视觉传达上的创新。即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对书籍设计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在书籍艺术的审美和阅读习惯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是设计师传达书籍内容信息的最新载体。概念书籍设计研究目的是启发积极的创新性思想、思维意识的习惯。受到技术和成本等条件的制约,概念书籍尚不能大批量生产,它的读者群范围也仅限于少数人群。在我国目前的书籍设计领域中,概念书籍凤毛麟角,本文研究了传统书籍形态与概念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借鉴了国内外书籍设计研究的成果和理论 ,旨在探求概念书籍设计的新途径,推动概念书籍设计的普及与发展。

1 传统书籍形态

我国的书籍装帧历史,伴随着古代文字的发展史,从古代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竹简木牍、简策、帛书等,一直到如今的简装、精装。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古朴、简雅、实用的独特形式,也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书籍作为人类文明和信息传承载体,在历史的流变中,形成了自身的形态。从传统“书籍装帧”的意义上来认识,书籍设计即为书籍物质形态的设计,可以说,没有书籍装帧就不可能有书籍,即使把“书籍装帧”限定在美术范围内,没有书籍装帧,书籍也将流于简陋而缺乏形式美感,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建筑艺术是空间的艺术、静的艺术,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视觉体验。书籍形态结构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形成连续的欣赏过程,仿佛中国的园林,渐入佳境,曲径通幽,登堂入室,不同体裁、风格的书籍内容,产生出不同的韵律变化,呈现出迥异的书籍形态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书籍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书籍设计的价值得到肯定。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与传播的载体,一种古老的艺术设计形式,书籍设计的艺术形态发展趋势同样受到重视。

2 概念书设计理论发展

在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帕尔和拜茨首次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20世纪60年代,在波普艺术的冲击下,书籍设计师们结合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段,开拓了书籍在视觉以外的表现力,即 “概念书籍设计”。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同传统观念上的设计一样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种过程的运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正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设计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旨在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造力, 启发创新思维意识。概念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内容对视觉想象的内涵进行提升,探寻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元素,对原有信息内容进行再创造的意识。使受众在与书籍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更深刻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认识。

在概念书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图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文字作为有意味的图形,表达文字以外的内涵。独立创作的原创插画为主要表现内容,书籍的文字、用纸、折手和装订等都围绕插图来进行设计。这里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插图新的意义。插图可作为书籍的主体出现,兼有表达书籍内容的功能。既是书籍具体内容的体现,又是抽象意念的表达。在概念书中可以围绕插图进行模切、拉页以及页与页之间连接关系的特殊设计。概念书的设计是图形摆放方式和图形处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由于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书籍的装订方法还是以经济、简便的胶订和骑马订为主。但也有很多设计师在书籍的装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线装、铆订、胶订辅以织物等,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巧妙。概念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装订形式进行形态上的创新,也可以设计、实验新的装订方法。

在概念书的设计中,纸张的质感、纹理、透明度、柔韧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为概念书设计的亮点。概念书的纸张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铜版纸等纸张,还包括用于包装的纸张、用于工业产品过滤的纸张、砂纸等。可以用一些现有的纸张或其他材料进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种的纸张。概念书印刷的方法可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过丝网、铜板、木板印刷等办法来创作,也可以通过喷画、烙印、粘贴等手段进行创作。随着技术的更新,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印刷方法,推动装帧艺术的发展。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媒体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子图书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总之,概念书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书籍思维方式上的未来性。

现在国外的概念书籍,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独特书籍设计语言来传达书籍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强烈的个性。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3 概念书多元设计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应从外到内, 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范畴,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以构成三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它包括形态的写实感,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确表达;另一方面也依赖娴熟的技术和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实现艺术模仿与创造。就艺术而言没有观察、没有借鉴、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没有创新,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这就是观察的意义,这就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没有深入的观察就很难激发灵感,产生真正的设计;没有认真的观察,就很难产生具有创造力的设计。通常自然形态以人物、动物、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为依据,通过观察、归纳或夸张、变形等手段创造出艺术形态,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表现的空间。

概念书的设计具有同样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跨界”语言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物象。概念设计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可从与作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一系列思考、联想和欣赏过程。

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联想,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展开美的想象。由于概念书籍设计材料,常可以木、布、金属、塑料等为媒质进行设计,这种概念书,看到的似乎不是书籍,而是立体的、建筑艺术的观念,是设计师心中浪漫的书籍之梦。总之,不同的材料,能为书籍灌注特殊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在不游离书籍主题的前提下,借助材料的特性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表达出更深层广泛的含义,为读者提供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概念书籍设计的思维,充满独特性、未来性。它是为满足人们未来的书籍审美需求而存在的,概念书籍装帧设计具有前瞻性的引导意义,概念书籍装帧设计既可以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启示着未来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不断促进新材料和印制工艺技术的发展。这正是概念书的魅力,也是进行概念书设计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时春华.概念书籍设计的创新与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2]邢书磊.当代概念书籍设计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4.

[3]郑允超.概念书籍设计教学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4]郑英.浅析概念书籍的形态创新设计[J].商场现代化,2012(23).

[5]孟庆红.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概念书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04).

体育概念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口碑营销传播的概念和口碑营销传播的几种模式,并提出口碑营销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口碑营销传播 策略 运用

体育概念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一些直观性强、知识结构简单的知识内容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则比较难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一项比较关键的教学内容,教师只用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文本将对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进行探究,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论述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求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概念、牢固的掌握概念、正确的运用概念,是其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其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概念教学的引入方法

(一) 以“旧”引“新”

以“旧”引“新是概念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温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的有效的连接,从而引出新知识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新知识接受的更加容易。例如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在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概念引入“比的基本性质”概念,从而让学生轻松的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二)运算方式法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有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无法用客观的例子来进行概念的诠释,针对于这个问题,计算方式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办法,通过运算来表明行与数的核心特点。例如讲《比例尺》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以10厘米的距离代表校园内400米的距离,并按着比例对他们进行标注,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经过计算得出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为1:2000,也就是说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的表达出来。

(三)创设实际生活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教学情境来引入新的教学概念。例如正负数、直角坐标系、平行线等知识都是通过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情境来引入概念,如怎样表示前进5米与后退5米这种生活中的相反量,从而引入负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掌握的更加准确[1]。

三、概念教学讲课方式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对知识概念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定义,通过文字性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可以推导出来的结论性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掌握,并且能夠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其次,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内容时,对于定义的讲解一定要清晰、明确,注意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进行区分。在完成定义讲解之后,再对此概念能够引出的性质、定理、推论等内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对于所学的概念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且能够实际运用。而对于数学定义来讲,可以通过一种理论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结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这些判定方法都是通过不同的定义推理出来的。除此之外,对于课本知识的延伸,教师要进行深入的探究,保证所延伸出来的内容科学合理,不仅要对概念的讲解全面、清晰,同时还要保证讲解的语句准确、合理。 要注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小学数学的概念知识而言,更多的是下定义,之后会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补充。就立向的角度来讲,随着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深入的了解,概念性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全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对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掌握是不够的,对于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要进行了解,在讲解知识概念的时候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具有良好的连贯性,要注意教学中对概念的延伸和拓展[2]。

四、概念教学中的知识巩固

(一)进行归纳、整理

在小学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才能够更好的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每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是学生在头脑里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比”的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比的基本性质、比的简化等相关知识进行一个比较复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对于比例分配的学习。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构建出一个概念知识体系,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还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且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3]。

(二)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在学生学会了的时候就完成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实践是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问题的实质,并且能够将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在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变式习题的训练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概念的语言形式,来让学生找到另一个切入点对概念进行理解。例如在讲解质数的概念时,书本中被定义的概念是“除了 1 与其本身外的自然数,没有其他因数”,但是教师还以运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如“仅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倍数的自然数”,然后让学生对于老师的阐述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从以“旧”引“新”、 运算方式法、以及创设实际生活教学情境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概念教学的引入方法。并通过概念教学讲课方式、以及概念教学中的知识巩固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提高小数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伟.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OL].学周刊,2019(07).

[2] 蒋萍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35):43-44.

[3] 李淑静.基于经验,让概念不断“生长”[J].小学教学参考,2019(02):48-49.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山东 日照 276800

上一篇:特殊防卫权下一篇:驱动电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