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源设计范文

2024-03-30

驱动电源设计范文第1篇

1 开关电源的技术要求

输入电压:交流三相380±10%, 50Hz。

输出电压:额定直流220V, 调节范围160V~280V。

输出电流:最大10A。

输出纹波:纹波系数不大于0.5%。

工作温度:0~40℃。

2 主电路设计

2.1 主电路的选型

开关电源的电路结构众多, 有正激型、反激型、半桥型和全桥型, 一般来说 (1W~100W) 宜采用反激型电路, 100W以上应采用正激型, 500W以上采用半桥型和全桥型较为合理, 而成本要求较严采用半桥型, 功率很大则选择全桥型。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为10×280W=2800W, 属于功率较大的开关电源, 因此应选取全桥型电路;输出电压最高为280V, 考虑到二极管的耐压, 变压器二次侧应采用全桥型整流电路。

2.2 变压器的设计

变压器设计的核心参数有电压比, 铁心的选取、供组匝数, 以及导体的截面积。

(1) 电压比K T。电压比可按进行计算, Vimin为输入直流电压最小值, 一般情况下可取输入电压的1.2倍, 本例中为440V, 而Dmax为最大占空比, 这与控制电路有关, 此处我们暂选为0.9, Vomax为输出电原主的最大值280V。由此, KT≤1.4。

(2) 铁心的选取。铁心的选取可利用公式, PT为变压器的传输的功率, 取2800W, fs为开关频率取50kHz, △B为铁心材料所允许的最大磁通密谋的变化范围, 如果我们选用是铁氧体材料, △B应为0.2T, dc为绕组导体电流密度, 以铜制导线为4A/mm2, 即4×106A/m2, 代入以上参数得, AeAw≥1.4×10-7m4, 而式中, Ae为铁心磁路截面积, Aw为铁心窗口面积, 根据计算值, 我们选取EE65, 那么其对应铁心截面积为Ae=3.8×10-4m2。

(3) 绕组匝数。绕组匝数我们根据公式可以很方便的算出N2的匝数N2=37匝, 又由KT≤1.4可算出N1=52匝。

(4) 绕组导体截面。由AC2==2.5mm2, 同样可根据电压比可算出AC1=1.8mm2。

2.3 输出滤波电路的设计

(1) 滤波电感的设计。

对于滤波电感, 首先要计算其中感值, 公式为

其中:为电感电流最大纹波峰峰值, 一般取最大输出电流的20%, 此处为2 A。

故:L=7×10-4H=0.7m H。

得到电感值以后, 我们可以利用公式采取与变压器铁蕊计算相同的方法来计算电感的铁芯以及绕组匝数。

通过计算AeAw≥1.28×10-7m4, 可以

选择铁芯型号为EE55b, 其Ae=3.57×10-4m2, A w=3.69×10-4m 2。

再利用公式计算绕组匝数至于Bmax可以 (0.2-0.3) T, 由此可得NL=72匝。

(2) 滤波电容的确定。

滤波电容是比较容易确定, 首先耐压值可以直接确定为400V左右, 其容量与负载大于2有关, 可利用来确定。

2.4 开关器件及二极管的设计

(1) 变压器二次侧整流二极管的设计。二极管所承受的反向电压最大值均为422V, 考虑二极管关断时会有过电压, 以及浪涌等因素, 因此二极管的耐压不低于600V流过二级管的平均电流为5A, 但由于电容的存在, 考虑过冲击电流等因素, 二极管允许流过电流的峰值应大于10A, 而二级管的损耗功率 (即发热功率) 在1KW以上这个值可估算, 但可尽管大些, 这样大的功率必须装散热器, 并需要强制风冷, 可选择DSEI30-06A二级管。

(2) 开关器件的设计。开关器件选取电力MOSFET, 其耐压值应大于输入电压整流后的峰值590V, 同样考虑过电压以及浪涌开关器件耐压取800以上。其流过开关器件的峰值电流为, 因而可选择耐压为800 V, 电流为15 A的1XFH15N80的MOSFET, 同样需装散热器。

3 成型电路

如图1。

4 设计经验总结

(1) 主电路的选型的关键, 在文中我们已有详细的区分。

(2) 对于一些参数的取值是模糊的经验值。如文中△B取0.2T, △取最大输出电流的20%, 绕组在铁心窗口中的填充因数KC取0.5以及二极管和开关器的耐压值估值等, 在设计过程虽然可以大胆引用, 但在不同选型的主电路要根据需修改, 才能更合乎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大功率开关电源主电路的设计诠释了开关电源的建模和元器件的参数计算和选择以及成型, 并对部分模糊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了设定, 降低了设计难度。

关键词:开关电源,主电源

参考文献

[1] 朱左甫.电子变压器[M].电子科大出版社, 1994.

[2] 叶治政.开关稳压电源[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 张占松.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驱动电源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通风空调安装施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步走向标准定型化。但由于施工企业受到施工技术不高、资金不足、以及施工人员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在通风空调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主要对通风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归纳总结,最后对通风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施工通病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以杜绝通风空调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确保通风空调工程具有较高的施工质量水平。

关键词:通风空调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通病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及通病防治,是工程项目发挥良好功能效果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周期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工程施工质量和通风系统机电设备性能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建设周期的不断压缩,客户对通风空调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近10余年,我国在通风空调工程部件加工、安装调试施工等方面均获得非常良好的效果,加上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和监控管理技术,通风空调工程的设计和安装调试施工工艺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向标准定型化、加工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等方向快速发展。但由于很多施工企业由于受缺乏足够多资金支持、先进的监督管理措施制度、丰富经验现场指导技术人员等因素影响,通风空调安装调试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质量和施工通病问题。因此,在通风空调工程实际施工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施工通病进行严格防治,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水平,以便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意义。

1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通风空调系统由于其机电设备和部件品种种类、型号、规格较多,加上客户对通风空调及与其它专业的搭配和协调美观要求越来越高多,且系统调试要求往往比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大施工质量控制力度,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1.1 回风口一定要安装过滤器

由于工程中通风空调系统的风机盘管系统多数设计为湿工况运行,这样空调中的灰尘遇到潮湿的盘管表面就粘在上面,很难清理掉。因此,在对回风口安装时,不管设计有没有标注,均应加装空气过滤器或过滤网,以提高通风空调系统质量水平。

1.2 保证进风、排风百叶净尺寸

通风系统中进风、排风百叶净尺寸如果不够,就会产生较大的附加风噪声,加上工程装修后,送、回风口和排风百叶的通风净面积将会更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百叶的净空尺寸,保证通风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运行性能水平。

1.3 应避免各类管道打架

由于工程项目施工专业较多,各专业施工不可能同步进行,因此,为了避免通风管道与其它管道间发生打架情况,在施工前應于各工种(包括:暖通、给水排水、供配电系统等专业进行协商),确定好每种管道的施工标高范围,保证通风管道应有的净空范围,确保其施工质量水平。

1.4 注意风机吸入口的气流均匀

吸入口气流均匀是通风空调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从通风管道的连接部位应极力避免气流不均匀导致偏流、涡流等不利现象发生。为了克服通风管道在连接部位容易出现气流不均匀现象,在安装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几种质量控制措施:

(1)在通风管道吸入口安装时,应该在吸入口前的直角弯头内加设导流叶片,这样可以使气流在连接处容量损失减少20%,从而确保气流的均匀性。

(2)为了保持气流的均匀,通风管道的通流截面尺寸应选取为吸入口截面的1.25倍左右。

(3)在通风管道吸入管中线上应装一长度为C=D/3的导流板,确保通风管道中的气流的均匀稳定性。

1.5 通风管道应尽量保持均匀

通风管道在安装时应尽量保持均匀,避免突然扩大缩小情况发生。很多工程中由于自身建筑空间较为窄小,加上各专业在安装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详细的空间分布,从而导致通风管道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位置不够,管道间相互打架情况发生。风管变径在机电设备连接处时,由于没有进行专业间详细的空间规划,造成安装空间不够,同时施工人员又未从气流合理布设方面着手考虑风管变径连接部位接法等问题,从而造成安装部位的阻力增大,风量在变径处发生大量损失,使安装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技术指标。在工程实际安装过程中,对于风管变径处,顺气流方向可以分为扩大与缩小两种情况,其扩大和缩小斜度必须严格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确保通风管道气流具有较好流动特性,避免出现气流严重损失达不到设计标准要求等不利现象发生。

通风空调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施工内容,其施工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工程中机电设备和控制系统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到工程人性化服务功能水平的正常发挥。在通风空调工程安装调试施工开工前,施工企业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向班组做好相关技术交底,指出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施工质量通病问题,并要求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中注意防范。同时,施工企业在现场安装调试施工过程中,要指派相关技术监督管理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控制,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装调试施工质量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在阶段性工程验收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好质量关,按照相关验收规范做好相应施工项目的各种现场测试,并做好各种分类工程的验收记录,对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设计特殊要求的内容要要求施工人员立即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2 通风空调系统其它辅助元器件安装技术要点

2.1 通风空调机电设备

由于通风空调机电设备较为复杂,其规格种类通常也不唯一,其在安装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建筑电气、建筑结构等专业,而且对于运转设备、空气处理机组等重要设备,其安装位置应尽量选择便于维修的地方。对于向空气处理机组因过滤网等需要日常检修维护的机构,其安装过程中还应考虑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同时在各专业管线综合规划布设时,还要密切关注其他专业的管线是否有阻碍设备检修维护等不利情况存在。

2.2 调节风阀

对于通风空调系统中单边尺寸较大,即:长边尺寸大于1600mm以上的单体风阀,为了确保其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需要设置两台操作执行器,因此,在对单边尺寸较大的单体风阀进行安装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单体风阀两侧执行器的操作和检修维护空间;对于有特殊功能作用的防火阀,其安装应按气流方向要求进行施工,对于系统中的其它没有具体功能要求的风阀,安装时要充分考虑操作和检修维护空间大小,结合现场施工情况选取以便于后期检修维护方案进行安装;与风机连锁运行操作的电动风量调节阀宜安装在风机旁边电源接入较为容易的风道一侧。

2.3 风管空洞布设

通风空调系统中通风管道穿中层板的孔洞,应结合现场施工建筑结构,尽量避开电气设备用房;对于布设空调系统建筑空调太窄小的条件下,风管孔洞应避免直接从机电设备上方穿过。风管穿中层楼板孔洞的四周均应做完善的围堰处理。

2.4 外壳接地处理

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金属风管、水管、以及通风集中等机电设备金属外壳均应与建筑电气专业所设置的对应等电位端子箱进行可靠连接。

2.5 设置清晰明了标识

为了便于通风空调系统后期检修维护管理,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风管、冷冻水管、冷却水管、风阀、以及机电设备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说明,并标明气流流向等信息。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风口、管道等型号规格应尽量选择统一规格,不宜出现规格种类过多等不利情况发生,这样一方面可以便于业主进行设备采购,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间相互匹配性能水平,有效提高工程安装调试施工水平。

3 通风空调工程几种施工通病及防治措施

3.1 通风管道制作及连接严密性通病问题

从大量施工经验可知,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风管咬口、法兰接口、以及风管分叉口等连接部位在安装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严密性达不到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通病。通风管道连接处严密性是通风空调系统发挥其功能水平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意识到通风管道连接部位严密性的重要性,加上通风管道制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把关等因素存在,经常出现通风管道连接部位严密性不好,出现漏风等施工通病。为了防止连接部位出现漏风等施工通病出现,应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监察力度,通过做漏光试验来检验通风管道的严密性。对于消防排烟风管的法兰连接处,为了满足风管防火性能水平,应采用阻燃性密封填料对风管连接部位进行密封性能加强;对于空调水管必须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检测,在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后,方能通过施工验收。

3.2 通风管道支架的牢固性通病问题

支架牢固性也是通风空调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通病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通风管道支架必须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对应的支架制作原材料,并严格把握好施工原材料进场质量关,杜绝不合格施工材料进行施工现场。对于大型通风机电设备和大口径管道的支撑支架布设位置,架空安装方式最好能穿过楼板进行固定,或直接采用落地式支架;對于竖向通风管道安装应设置防滑支架;对于直接长度较长的风管应设置防晃固定支架;对于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风阀、消声箱等特殊功能结构应配置特殊单独的支吊架;对于悬臂风管的悬臂支架其长度不应大于1米;工程中所有支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采取符合相关规范或设计特殊要求的防腐处理。

3.3 通风管道保温层的完好性通病问题

由于风管安装布设位置通常较高,尤其是风管上部,施工人员登高施工不是很方便,风管上部施工人员很难观察到是否有漏贴漏检情况发生;另外施工人员在对其它部位进行安装调试时,往往会爬上通风风管,这样就会把保温层损坏。保温层施工完好性较差、破损缺漏等是通风空调系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通病问题,保温层被破坏后,将会在破缺处产生结露及滴水等不利现象,既浪费了通风系统资源,又会影响到整个通风空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好通风管道保温层、阀门处保温层的完好性和严密性质量关。通风管道垫木与管径间的尺寸要注意匹配,防止出现间隙过大管道自沉降破坏保温层;通风管道保温材料与支架间的粘接要严密不能留有缝隙;对于露天管路或机电设备外保温层的施工不得在雨天进行,且保温层包裹应具有非常良好的严密性。

4 结束语

通风空调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施工质量通病问题,虽然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只要现场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其责任心,严把各种施工分项的工程质量关,并采取完善的防治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质量通病发生,通过合理高效的施工建设出一个功能发挥良好的通风空调系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徐勇.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

[4] 林茂.浅谈中央空调工程监理体会[J].山西建筑,2007,33(4):205-206.

[5] 马平.简析中央空调调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29):186-187.

驱动电源设计范文第3篇

【摘 要】网页设计课程是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开课程,这门课程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广,后期页面调试繁琐,程序设计枯燥等原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做以简单探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网页设计;交互学习;效果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起点,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加大免学费学生范围和提高奖学金数额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中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得到了极大的外部保障。但是作为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我们也应该多一些关注,大部分中职学生作为中考失败者,他们有较重的心理自卑感,对未来的职业学校生活感到迷茫,有一些学生学习困难、产生厌学情绪,有些甚至丧失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但也有一些学生学习欲望较强、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希望通过职业学校的学习,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面对这种复杂的生源情况,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乐意学。

一、任务驱动法

网页设计课程是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开课程,这门课程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广,后期调试页面繁琐,程序设计枯燥等原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本人多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经过实践,觉得在这门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来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改善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创设的一个个“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巧妙地蕴含于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得到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中,“任务”作为学习的动力,对它的设计非常关键。

二、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1)掌握教学内容更快。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网页设计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进行。比如页面的图文混排,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将要讲的内容设计成“制作广告页面”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广告页面,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页面广告,告诉学生哪部分是页面图片,哪部分是背景图片,文字与图片应该如何衔接等,让学生对图文混排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具体操作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的授课还是学生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都很强,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来掌握知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的教学,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蕴含在任务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操作方法和知识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在一次次成功地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3)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次课堂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甚至心不在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解决,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解决,有的也可能需要教师加以具体指导,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指定具体实现的方法和思路,为学生发挥想象力留有充分的空间,因此,学生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点,而且在很多地方还能举一反三、自由发挥。

三、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法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在这种情境下,选择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时既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讨论主要难点,在出现关键性疑问时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交互学习、效果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介绍自己的经验,学生们也可以互相展示自己的成果,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对于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教师一般会给予积极的表扬,但是,也不能忽视任务完成较差的学生,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操作和实践,做出了努力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就是一种收获。因此,要适时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成果,克服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带来的低落情绪,安慰和鼓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可能下一次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中职学生及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另外,在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对知识点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归纳、设计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任务,也在归纳、设计、总结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提炼和深化,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应注意到,任何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 张淑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教育2010(14)

[2] 代君、张丽芬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

作者简介:

李征,单位: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驱动电源设计范文第4篇

一、电路设计原理框图

井下交流电经过变压器降压, 然后进入AC转DC模块, 得到19V直流电, 19V的直流到分别进入DC转DC模块, 得到本安12V和18V电源输出, 供外部用电设备使用。同时利用充电电路可以给12V的充电电池充电, 保证在断电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电池保持两小时的不间断供电。

二、本安输出电路分析

如图2所示, DC1输出的19V电压加到由U1、U2和Q1、Q2组成的两级过压过流保护本安电路后, 输出12V。Z1、Z2、U1B和N1构成过压保护电路, U1B是电压比较器, Z1和Z2使U1B第6脚电位维持在5V左右, 而U1B第5脚电压着随着DC1的输出而变化, 如若DC1输出的电压过高, 经R3、R4分压后U1B的第5脚高于第6脚, U1B输出高电平, Q1截止, 此时无输出, 起到了过压保护的作用。调整R3、R4的比值可以调整过压保护的电压动作值。Rt1是热敏电阻, 紧靠调整管Q1, 若Q1过热, Rt1阻值下降, U1B第6脚电压将降低, 当第6脚电压低于第5脚时, Q1截止, 从而保护Q1不会被过热击穿, 达到温度保护的作用;

Rx1、Z3和U1A构成过流保护, U1A同样是电压比较器, 当电路空载, Rx1无电流流过时, U1A第3脚电压经Z3钳位和R9、R10分压后将低于U1A的第2脚电压, 此时U1A输出为低电平, Q1导通, 电路输出12V;随着负载的加大, 流经Rx1的电流也加大, Rx1两端的电压差也增大, U1A第3脚和第2脚的电压差就会减小。如果负载超过电路的设定值, U1A第3脚的电压就会高于第2脚, 此时U1A输出高电平, Q1截止, 电路无输出, 达到电流保护的作用。电路输出电流的大小是靠调整R9、R10的比值来实现的, 调整R9、R10的比值就可以调整电路的最大输出电流。当然, 调整Rx1的阻值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18V本安输出电路由同样的电路组成, 由于18V本安电路是由同样的电路组成, 故不再分析。

三、电池充电电路分析

如图3所示, 本电路输出13.8V/1A, 用以给12V电池进行充电。电路主要由IC1 (UC3842) 、Q1和U1A构成。IC1是PWM芯片, 其第7脚输出的脉冲信号用以控制开关管Q1, 脉冲的宽度受4脚电压控制, 而其4脚的电压又是从Q1的输出端经R2、R3分压后得来的, 所以通过调整R2、R3的比值就可以调整输出电压。R8、Z1、U1A和N1构成过流保护, 原理与上节本安电路的过流保护原理相同, 不再重复叙述。

摘要:为了保障煤矿井下生产安全, 需要安装众多传感器用于监测井下工况环境, 出于井下安全生产目的和相关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煤矿井下传感器的用电电压一般为12V或者18V, 这就要求井下有设备能提供上述电压的设备, 同时还应该具备不间断供电的能力, 保证井下的传感器能够不间断工作。

关键词:安全电源,煤矿供电,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磊, 周孟然, 赵祥.煤矿实用本安电源设计[J].煤矿机械, 2012, 33 (3) :144-145.

驱动电源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需要建立在施工前期的概念优化上,而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将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在通常情况下,高水平的房屋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师在进行概念优化设计时,会根据自身具备的建筑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经验,有效整合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概念设计,并在全面分析房屋建筑内外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完善房屋建筑结构。基于此,以下对关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关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关系;研究

引言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对土木工程施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土木工程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整体的建设进程、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土地资源使用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施工技术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建筑物的应用价值。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含义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房屋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房屋结构的概念设计主要是指设计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已有经验,结合客户对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确保设计方案与整体房屋建筑结构有效结合,促使房屋建筑结构充分展现其实用性和美观性价值。目前,房屋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需要完成以下目标:①必须满足对居住功能多样化的要求;②必须确保建筑造型的美观、实用;③积极应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在通常情况下,与建筑相关的设计主要可分为结构设计和概念设计两大类;在房屋建筑修建过程中,二者应该相互结合,紧密相连。

2土木工程设计的不足以及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2.1基坑支护技术无法满足当代建筑工程的需求

基坑支护是土木工程施工的关键性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因此确保基坑支护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建筑工程涉及范围的扩大以及基坑施工工艺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基坑支护技术无法满足当代建筑工程需求的问题愈发凸显,导致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基坑底部隆起变形、基坑周围大面积地面沉降等技术问题频发,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进度、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2.2结构荷载取值不合理

对于民用建筑项目建设而言,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及时把握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各个关键点,从而发挥出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作用[4]。同时,在民用建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民用建筑结构的荷载取值非常重要,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荷载取值的分析和计算,确保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如果民用建筑结构荷载取值不够合理,则可能导致民用建筑的很多功能受到影响,也会对后续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2.3预应力技术应用设备配置不完整

预应力技术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对结构或构件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力,以此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对结构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提高结构或构件力学性能,避免其受到破坏的技术手段。预应力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最常见、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年预应力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衍生出先张法、后张法、体外预应力等多种新型预应力技术手段。然而,在新型预应力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千斤顶、Ovm预应力筋锚具、预应力连接器、真空灌浆泵等相关设备配置不健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从而影响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影响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

3协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方法

3.1建筑整体结构设计技术优化

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其设计质量和水平将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抗侧能力、抗震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消耗程度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优化。目前,在建筑国内工程整体结构设计中大多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以及框剪结构等结构类型,其中框架结构设计需要采用较大截面的墙柱结构,会影响建筑工程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而短肢剪力墙结构对建筑材料的消耗相对较少,且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框剪结构则能够广泛适应多种环境条件下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要求,且其抗侧性能以及抗震性能较为突出。不同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的性能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优化,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工程造价,使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2施工过程的完善与创新

施工过程是施工人员和施工工序密集度最高的环节,需要制定完整的施工管理程序,将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包括施工人员的施工情况、施工工序流程的开展情况、施工材料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施工成本的控制情况等。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在提升施工人员专业操作水平的同时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确保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性,提高其责任感和安全意识,避免出现偷工减料或者工序混乱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应深入到实地进行考察勘探,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的环境、地形等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制定出更加全面且符合施工需求的施工程序。除此之外,设计人员需要将施工技术与施工人员、施工工序有效衔接起来,作出最合理的设计,从而保证施工设计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同时,将施工全过程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等考虑在内,预制完善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及时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尽可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建筑承重结构设计技术优化

承重墙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规模以及设置数量的合理性将对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建筑空间的利用率等產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建筑承重墙结构设计进行技术优化。在建筑承重墙结构的设计实践中,应采用具有及较高稳定性和强度的建筑材料提高承重墙结构的抗压能力以及抗震能力。同时应优化承重墙的设置数量以及结构规模,虽然较大较多的承重墙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会影响建筑室内空间利用率,且较不美观,不符合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理念,所以在设计实践中应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将其结构规模适当减小,并提高墙体结构的抗剪能力,从而兼顾建筑结构设计在稳定性以及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技术优化的目的。

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应充分了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意义和现存问题,并从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设备创新等层面积极开展创新探究工作,在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关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关系的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9):24-25.

[2]孟莲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C]//.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二).,2020:886-893.

[3]高瑞,汤超伟.浅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J].四川水泥,2019(12):73.

[4]王彬.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J].门窗,2019(09):93-94.

[5]易尨凌.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9(04):100.

上一篇:体育概念论文下一篇:互动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