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4

驱动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问题驱动;策略研究

在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驱动式教学能够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对学生提出问题,依照学生的不同探究情况来创造相应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融入情境中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一、中学化学问题驱动式教学

1.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定义

所谓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基础。这种教学方式与原始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过去的教学方式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再对所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解决。而问题驱动式教学则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学生的价值,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学习的内容在问题当中,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去解决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用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让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驱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性。学生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问题的解决,学习是以问题和困难作为中心的。

(2)真实性。所提出的问题要和化学知识结合到一起,对社会以及社会实际和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3)主体性。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均是学生本身。

(4)建设性。问题的选择对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利。

(5)绩效型。

(6)启发性。

(7)学科主题性。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化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化学知识比较难记,概念容易混乱。而实际上,化学知识是有着内在联系的。问题驱动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结构的构建,在对问题进行解答的同时,学生能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现象看本质,创建知识结构,使结构化的知识不容易被忘记、混乱。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研究

1.问题设置的策略研究

对于问题驱动式教学来说问题构建是重要的内容,在确定教学任务之后,以教学目的作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问题,在对问题设置时要考虑问题的多元化。依照每一门学科之间的区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出发点,进行优质的学习。

(1)如何提出问题。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作为基础,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差异,将过去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舍弃之间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

(2)如何控制问题提出的时机。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使用,抓住问题出现的时机,有效锻炼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3)如何解决问题。问题驱动式教学主要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待问题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合理性的,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组织学生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小组之间合作去解决问题。

2.问题的探讨和交流

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探究式教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使学生之间对问题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与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学生对问题的学习和理解达到某一层次时,会产生自己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来,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会增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提问,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去学习变成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如果想要将驱动式教学所具备的优点充分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当中去,达到所预想的教学效果仍然还是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来增强教学理论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问题驱动式教学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杭.农村高中化学课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D].哈爾滨师范大学,2015.

[2]张春花.基于高级思维的化学问题组合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吴小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呈现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温雪莲

驱动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主题情境

当今,“任务驱动”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流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题情境,并把信息技术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分解成学生可团队合作探究或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去探究,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終身学习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用计算机画画”为例,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大家共享。

一、分析教材,把握三维目标,有效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任务的设置一定要符合信息技术教材的层次编排,明确结合信息技术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易于探究的学习任务。“用计算机画画”一课是在学生认识电脑画图软件的“笔”和“纸”的基础上,用“笔”,即铅笔、刷子、喷枪等绘画工具进行绘画。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用计算机画画的过程,掌握几种常用的绘图工具,同时学会保存图画文件。所以,本节课确定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会画图软件的窗口操作和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简单的示范,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协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工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信息素养和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把几个相关的绘图工具的学习细化成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如用铅笔画小山和小河;用刷子画树干;用喷枪画树叶等,这样删繁就简,由易到难,可顺利达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其次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尤其要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达成学习目标。最后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设计的任务除了能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二、创设主题情境,设计分层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创设相关主题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并通过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尝试探究,掌握操作技能,养成综合信息素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用计算机画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现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巧妙地创设了“争当小画家”的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在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时,通过画小山、小河、树干、树叶,修改图画,把绘图工具的学习任务设计成分层渐进式,让学生在一个个绘图工具任务的完成中创作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同时形成绘图操作技能。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笔者更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创作团队,使其在争当“最佳小画家”的主题情境中进行综合创作,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升华,圆满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以生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可创设团队合作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在“用计算机画画”一课的教学中,在设计单一的铅笔、刷子、喷枪等绘图工具任务时,可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长负责协调、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跟上团队的学习节奏,营造团队共成长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后在进行综合实践创作时,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各司其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创作任务。另外,保存文件是最后一个关键任务。课堂上遇到的突发情况比较多,如另存命名、文件覆盖、保存提示等,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操作细节不同,可能面对的保存界面不同,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让合作小组共同分析、总结、反思,解决面对的保存问题,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设以生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设计任务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这条主线,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合理有效地设计分层任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钟伟芳)

驱动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演示文稿超链接》;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成为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以具体任务为学习主线,任务中包含知识要点,可以使学生在执行任务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1]。演示文稿超链接是小学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作用。本文以《演示文稿超链接》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设计出与信息技术教材知识和技巧相关的演示文稿任务,并围绕演示文稿任务的开展,完成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选用的是人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演示流程我控制”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学会设置各种超链接;2.掌握创建动作按钮的操作。

(二)地位及作用

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编辑演示文稿,学会了插入图片、文本框、自选图形等操作。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之前操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演示文稿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操作性能强,趣味性强,实用性强。超链接的插入与设置的掌握,不仅为熟练实现演示文稿信息交互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本课内容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节,是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整合的章节。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起点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超链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但是对幻灯片跳转并不熟悉。

(二)学习风格

小学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修饰完善自己创作的演示文稿有很高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能给文本和图片设置各种超链接实现幻灯片之间的跳转,包括到幻灯片的超链接、到其他文件的超链接、到网站和电子邮箱的超链接;创建动作按钮,能给动作按钮创建超链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插入超链接,制作实现自由跳转的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超链接的设置,让学生初步掌握获取交互式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信息交互的便捷性,提高综合信息素养;通过制作有关南昌景点的幻灯片,进一步了解南昌的人文风貌,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教学重点。给文本和图片设置超链接。

第二,教学难点。演示文稿动作按钮的设置方法。

第三,解决方法。选取“南昌旅游景点”充当小导游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小导游角色任务中,以学生对演示文稿掌握为基准,借助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的详细演示,学生的反复实践、任务完成来学习设计超链接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范例的展示,自然过渡到动作按钮的设置,在小组任务的完成中完成动作按钮设置这一难点的突破。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能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产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2]。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述法、任务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后,提出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学习等方法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体验摘到“桃子”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本节课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展开。

第一,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本课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导入本课重点知识超链接;

第二,教师示范超链接操作,学生能够清晰掌握设置幻灯片超链接的方法;

第三,通过教师布置任务1、2(设置到其他文件的超链接;設置到网站和电子邮箱的超链接),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超链接在演示文稿的应用;

第四,结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布置任务3(设置动作按钮),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互帮互助中总结规律技巧。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要求凸显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如表2所示),评价内容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所有任务都是评价的指标,同时对信息素养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在评价主体方面也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既有自评与互评,也有师评。

九、结语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设计出与教材知识和技巧相关的任务,并围绕任务开展和完成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日后其他学科更好地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素娥.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5977-5978.

[2]黄铮.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05):64.

[3]王婧.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08):51-54.

驱动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有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方式来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忽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因而 “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线性方式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分析,教师制定具体任务。

2、课始导入,诱导学生明确任务。

3、课中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驱动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物流管理基础》是理论性、概括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本课程和中职学生的能力特点,教师要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物流管理基础;教学;人才培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和互动协作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近年来,“任务驱动”在高职院校工科、计算机等专业受到广泛应用,但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应用还相对较少。本人在担任《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现就本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简单探讨。

一、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分析

(1)专业基础课。《物流管理》是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将引导学生对物流知识入门,同时该课程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2)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中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包括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基本理论、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网络、企业物流、供应链、全球物流、物流企业等内容。

(3)内容丰富,概括性强。本课程由于要兼顾到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因此,在内容上,其专业性是无法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相提并论的,只能是概括而言,将相关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工具介绍给学生。

《物流管理基础》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一年开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视频教学。讲授法,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所有知识讲授给学生,课堂枯燥乏味,缺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案例法,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案例分析难以深入。视频教学只能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增加主观认识,达不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因此,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喜欢动手实践又具有协作探索精神等特点,本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任务。在任务驱动教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学中本人先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本课学习,为任务的接受和完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然后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认知等特点,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的实际任务。《物流管理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将每一章设计一个总任务,再将总任务按节分解为多个子任务,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完成对教学目标下知识结构的整体覆盖。例如,在学习“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时,我先播放一些货物图片和广州、青岛城市的图片,吸引学生,然后提出“有几批不同的货物从青岛运输到广州”的总任务,接着根据课程内容,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认识现代包装”“设计一个合理的运输方案”“介绍流通加工”“设计一个仓储方案”等子任务。在学习“企业物流”时,先播放本田公司各种款式的汽车,并播放汽车的组装和零配件拆分视频,接着提出“对本田汽车公司进行物流设计”的总任务,我把这个总任务分解成“用MRP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设计汽车零配件的回收物流”等子任务。这样,学生可以在完成各子任务之中逐步地学会新知识与技能。

(2)分析任务,探索研究。任务提出后,我先对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讲解,再举例应用,或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的有关线索,通过提问、查资料、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策略进行探索。本人设计的任务以小组合作完成为主,课前进行合理分组,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及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引导学生完成“对本田汽车公司进行物流设计”总任务中“用MRP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的子任务时,因为MRP是个新知识点,我就先花一定的时间讲解MRP概念、原理、依据等,引导学生掌握MRP编制计划关键是分析该公司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产品“需要什么”,库存“有什么”,然后结合一个自行车厂的案例演示MRP的实现过程。这时,学生了解了有关MRP的理论知识,并对任务的完成有了大致的思路。接着布置学生分组完成此子任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查找资料、自主探究。

(3)展示成果,评价总结。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课堂展示,小组间进行互评,最后由老师集中评析和点拨。评价的内容一定要具体,主要包括: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例如:在评价上例中“用MRP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时,我采用小组互评占30%、个人自评占50%、教师评价占20%三结合的形式。评价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评价,按教学重难点分配分值,也要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

此项任务,评价形式为:自我评价占5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20%。评价内容如下:

①结构图及各零配件需要时间和数量。包括:能正确画出产品结构示意图(配分10),能正确分析需要发动机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变速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减振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车灯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能正确分析需要车轮的时间和数量(配分5)。

②下达各零配件生产时间。包括: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发动机的时间和数量(配分10),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变速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8),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车灯的时间和数量(配分8),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车轮的时间和数量(配分8),能正确分析下达采购减振器的时间和数量(配分10)。

③团队合作意识(配分6)。

④讨论的积极性(配分5)。

⑤任务完成速度(配分10)。

三、《物流管理基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体会

(1)任务设计要具有可行性,遵循难易适当,循序渐进,激发兴趣的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科学与否。《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内容丰富,概括性强,因此,通过特定的任务来概括教学全部知识与技能就比较困难。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设计任务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

(2)改善教学环境,实现任务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任务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有赖于一定的教学环境。由于《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实现任务需要教学资源、设备较多。我校的教学环境有限,教学场地小,而且现有的教室桌椅摆放都是按传统的行列式,多媒体教室桌椅是固定式,不利于小组讨论。学校可用的教学资源有限,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物流实训室,在教学中,一些教学用具要靠教师和学生提前一段时间收集或制作。有时因为一些任务对硬件环境依赖较强而不能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尽量实现任务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3)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有些内容较难设计任务,不过经过认真考虑、琢磨,还是可以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非常熟悉,能够将知识模块化,对内容进行序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最佳结合。因此,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去企业下厂实践,调研,明白企业的需求。

(4)注意适时归纳汇总。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一些新知识分解到任务之中,但有时并不是所有新知识都能在任务中一一呈现,有时还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还是零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5)明确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本人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发现由于组内学生分工不明确,少部分学生滥竽充数,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具体的分工,而无所事事。因此,任务实施前,分组要合理,分工既要具体又要有交叉,才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宁.《物流管理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

购研究,2009(15).

[2]李晓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物流学》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

技术,2010(10).

(广东省广州港技工学校)

上一篇:比赛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异步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