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15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它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每一个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实践,确保实施方案效果的最优化。贵州新华电脑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就研究和实践了许多的教学策略,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全国独创。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华所执行的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是全国独创。

1997年,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苏群教授带领下,新华电脑教育在总结学院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经反复论证、实践后,在全国独创了电脑教学的“五步教学法”。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称“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的一次革命”;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院长著名教育学家吴云教授以及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王成福教授等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也一致称赞“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是新华电脑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被誉为中国人学电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五步教学法的“五步”分别是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实战应用(查),导师训练是学生在毕业前,采用高效教学模式,由学院优秀导师集中指导,结合市场,全实战模拟,技能+专业+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步教学法+导师训练”汇集新华二十多年电脑教育精髓,确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较高的质量。“导师训练计划”是新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教育模式,结合中国高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新华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中,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确定专业的主攻方向,选择最优秀的、最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带领学生以项目设计应用、实战演练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所学技术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进入工作岗位的竞争力。

“导师训练”是“项目导师+主讲+辅讲+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全程掌控式的教学系统,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消化课堂所学。项目导师,模拟IT企业实境,立项操作,全程引导学生们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主讲老师即国家权威认证讲师,专业治学,精心教学;辅讲老师手把手辅导同学们解决课程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真心关怀每一名同学,让学子体会家一般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不仅在专业上关注同学们的每一次进步,而且全程的辅导学生成为专业的IT高级技术人才。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每个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为了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采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信息化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中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 “讲解知识点”、教师“变换条件布置新任务”、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与考核”。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来探索任务的完成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该教学法突出了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评价与考核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这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信息化建设的精辟论述,这充分表明国家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心。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每个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

财政部为了推广和普及会计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制定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而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现有企业4 200万家以上,因此,要达到财政部所制定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了“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强化会计信息化基础能力、核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学到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为了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信息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会计信息化教学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并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信心。

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和要求,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并进行有效的考核,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2. 会计信息化教学及其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与核心课程。如果将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划分为单项实训、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则该课程是单项实训、分岗实训的基础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具有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和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为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需要,应突出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实验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软件的基本操作,同时也要熟悉整个会计业务的来龙去脉,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岗位、部门协作沟通能力;在考试和考核体系上,应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考核和企业认证的考核等多种形式,满足全面考核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需要。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来探索任务的完成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该教学法突出了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 “讲解知识点”、教师“变换条件布置新任务”、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与考核”。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实现

(一)设计与布置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驱动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在设计任务时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在具有明确要求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接受任务时就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该任务的具体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例如,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有哪些,掌握凭证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记账的方法和了解账簿查询的方法。在这样总的教学目标下,再分解为不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可以分解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记账、查账等。配合相应的任务即可完成全部的教学目标。

2. 任务要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单一的任务构成“任务链”,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例如,“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记账、查询凭证、查询账表、查询辅助账。学生在完成这8个任务后即可熟练地进行总账会计的日常业务处理的全部工作。

3. 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会计信息化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绝不能纸上谈兵,应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设计出可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任务可操作性的需要,可以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操作内容,由教师做好数据的准备,设置基于该任务的基础账套数据,并由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进行反复的测试,以确保任务操作的顺利进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确保任务的应用性,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的应用,设计出仿真的案例,并以中小型企业一般会计业务和典型会计业务为主线,强化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满足会计信息化岗位要求的基础专业技能。

例如,“总账”日常业务处理中填制凭证的任务内容如下:

【做中学】

任务1:填制凭证

2008年1月15日共发生3笔业务。销售给达远公司和阳光公司产品各20件,每件售价2 000元,货款及税款均未收到;向一品公司购买材料一批已验收入库,货款10 000元和税款1 700元尚未支付。

【操作员及工作内容】

由会计赵莉(编号:CW002;密码:001234)在【总账】|【凭证】|【填制凭证】功能中填制转账凭证。

(1)销售给达远公司产品,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达远公司)46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主营业务收入 40 000

(2)销售给阳光公司产品,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阳光公司)46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主营业务收入 40 000

(3)向一品公司购买材料,款未付

借:原材料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应付账款(一品公司)11 700

在这个任务中既给出了工作内容,也给出了操作员,还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软件操作的位置及完成该任务所做出的数据准备。因而,该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4. 任务要具有再学习的可延伸性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会计专业其他核心课程与会计岗位综合模拟课程的基础和衔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利用软件为工具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熟练地以会计软件为工具去解决一般典型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水平,如一般会计业务处理、工资核算、报表编制等,为后续的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尤其是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课程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增加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不仅能解决一般的软件问题,还能举一反三。例如,我们在每个任务后面都要加上一个“想一想 练一练”的内容,就是要力求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延伸。在完成“总账”的填制凭证任务后的“想一想 练一练”的内容主要有:

(1) 哪些业务可以通过调用常用摘要或常用凭证的方式填制凭证?

(2) 在填制凭证时【F2】、【F5】、“=”、“-”及“空格”键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 如果在填制凭证时发现并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应该怎么办?

(4) 在填制凭证时为什么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提示?应该怎么办?

(5)在填制凭证时为什么会出现如图2所示的提示?是什么意思?怎么办?

学生在顺利完成任务的操作时很有可能并未注意到以上这些问题,而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对全面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答案,教师还应该在学生找到答案时再继续扩展一些知识内容,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为学好其他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只有任务设计得好,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方式的可以分为独立完成和协作完成两种。独立完成的方式就是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后,所有的学生都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为完成任务的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在此期间,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作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或者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任务,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任务探究的效率。一个班级可以按5~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任务布置后,由组长牵头进行分工,然后制订计划并进行实施。分组设计方案、分工操作、学生汇报并演示、教师总结,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体学生所共享。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学生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后则要就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进行点评、讲解和示范性操作,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体系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得到启发后,对于不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行改正和创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进行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应用的经验,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独立完成任务还是协作完成任务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评价与考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目标,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各种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评价与考核可以分别采用过程评价与考核、结果评价与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等方法。其中过程评价与考核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操作速度、帮助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次数和效果给予评价,算作平时的成绩;结果评价与考核则是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正确性进行评价,既有要求独立完成的任务,又有要求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其考核方法有时是只看操作结果,有时则是在看操作结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讲解其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设计方案等;无纸化考试系统则是采用考试系统,在真实的软件操作环境下进行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考试,大大地减轻了教师评价的负担,提高了学生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总之,实践证明,这种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型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使之不断完善、进步,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 2006.

[2] 曾希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18).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VB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本论文主要针对VB课程的这一特点提出了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兴趣,真正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VB程序设计是该校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很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所以笔者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同时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并考虑到该校学生学习VB现状,探索出一种适合该校学生学习VB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

1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1 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并将知识点隐含到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实任务,获得知识。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具有一定实践性、针对性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侧重于“教”,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事先设计好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而任务驱动侧重于“学”,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授课中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VB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VB程序设计的教学适合采用该教学方法。在整个的教学方法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很好的配合。教师设计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向学生呈现、讲解案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根据相关知识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得到任务后根据情况自主学习或分组讨论学习,通过对案例的认真研究和模仿,并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逐步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VB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了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的技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首先要精选案例;然后向学生呈现案例,通过案例引入任务;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任务、进一步探究任务,最后做出总结评价。

2.1 教师精选案例

教师分析VB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比如网页中常见的滚动字幕、计算器、qq登陆框、qq农场定时提醒闹钟、音乐播放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选取这些案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清楚学习VB的实际用途,这样学生才有动力继续学习下去。

2.2 教师呈现案例、提出任务

向学生展示设计好的案例,使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将案例分解为VB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模仿案例。然后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布置相应任务。以下以“蝴蝶飞舞”为例。(1)向学生展示案例。如图1所示,当单击“开始”按钮时,蝴蝶从左向右飞翔,同时“开始”按钮变为“继续”按钮,单击“暂停”按钮后停止。

图1 “蝴蝶飞舞”案例

(2)讲解涉及到的知识点。Timer控件(Enabled、Interval属性和Timer事件)、Image控件(Visible属性)、VB坐标系的使用,进一步熟悉If语句的应用。(3)提出问题。蝴蝶飞出窗体时如何处理? 蝴蝶飞舞的速度如何控制?蝴蝶飞舞的方向能否发生变化?如何制作滚动字幕?(4)布置任务。编写蝴蝶飞出窗体时从窗体的另一边飞入的程序;编写调整蝴蝶飞舞的方向(左下->右上或其他方向)的程序;设计简单的演员表字幕滚动程序;设计红灯停、绿灯行的程序等。

2.3 学生自主探究任务、实现任务

学生得到任务后,以自主学习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对于相对简单的任务学生应该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循序渐进地学习VB基础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方法。

2.4 师检查任务、总结与评价任务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认真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同时还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任务评价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并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范例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让同学之间进行作品欣赏和各种方法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集思广益,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 结语

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好。首先,该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兴趣;其次,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相互协作的能力。最后,很好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要求的目标。该方法也存在不足:教学进度难以把握,教学效果评价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

改进。

参考文献

[1] 罗新密.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3).

[2] 宋荣杰.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浅析[J].计算机教育,2007(11).

[3] 蒋瀚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4] 叶晓兰.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在 VFP 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3).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任务设置

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简单来说, 完成每一个子任务, 就完成了大任务, 完成每一个大任务, 就完成了课文的学习。

设置任务就好比指挥官发布指令, 在语言描述上应尽量使用指令性的语言, 动宾结构的短语。一般的现代文篇目, 可以设置以下几大任务:任务一: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任务二:复述课文情节;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任务四:探究人物描写方法;任务五:归纳文章主旨。这几个任务下又分别有子任务, 以《哦, 香雪》这篇课文的任务五为例, 下面的子任务分别是: (1) 文章记叙了怎样的一件事情? (2) 表达了山村女孩香雪怎样的人生追求? (3) 为什么要用“哦, 香雪”, 而不用“哇, 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这些句子来作文章的题目? (4) 体会作者对以香雪为代表的乡村女孩怀着怎样的美好情感。 (5) 思考文本的意义所在。以上的每一个任务都有具体的指向性, 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然, 这些任务也并不是平均花费力气的, 一般的任务只需一笔带过, 核心的任务才是一节课、一篇课文最应该花力气的地方。《哦, 香雪》这篇课文的“核心”任务就是任务三。

2 任务分配

分配任务之前, 教师应该根据学情,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于中职课堂而言, 水平低的同学肯定是大面积存在的, 光靠一个教师来解决他们的后进问题是很难的。所以在基础性讲解的同时, 还是要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再加上老师的指导, 效果能好一些。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 但分组数不宜超过5组, 组数太多使每组人数太少不便于对学生作统一要求, 教师兼顾太多组亦会顾此失彼;每个小组要确立一至二名学习带头人作为学习小组长, 同时兼顾学生间的友情和合作, 好中差三类学生适当搭配完成分组。将学生置于小组之中, 将学生的个体荣誉与小组的集体荣誉“捆绑”, 可以极大地带动一部分手懒、嘴懒、脑子懒的学生投入学习。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我还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组名, 设计组徽、讨论奋斗目标, 有的小组甚至还有自己的吉祥物。笔者所带的班级, 学习小组共5个, 以其中一个小组来举例, 组名是:Flying Dream, 口号是:We believe we can fly, 宣言的内容是:我们是一群对梦想执着追求的青年, 我们凭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我们努力地飞翔。希望我们这群阳光少年可以尽情地放飞梦想, 接近梦想, 完成梦想。其实, 小组合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3 任务执行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 从而共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 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 因为教学组织者、实施者还是教师, 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 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 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 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 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4 任务汇报

当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到一定程度时, 就到了汇报展示的阶段。汇报展示一般采用PPT演示的方式, 汇报的人选采用随机抽号的形式, 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均等的上台亮相、锻炼口语的机会, 也避免了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上来汇报的学生肩负着全组同学的希望, 就连一些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是丝毫不敢马虎, 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老师和某些优等生的课堂, 而是全班同学的课堂了。这既造成班级中各个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也是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以前的语文课, 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 老师出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 也可以不回答, 全凭学生的兴趣甚至是学生当天的心情。总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 上公开课都会出现睡觉的现象。但有了竞争之后, 情况不一样了, 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个体, 而是与小组其他成员荣辱与共的整体, 为了小组共同的荣誉, 他自然不能成为众矢之的, 该做的功课一样也不能少。

5 任务评价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 在学生评价中, 明显呈“他评”的特征, 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学生对教师、教师自我的评价, 学生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 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行事, 缺乏对自己言行反思的动力, 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评价的主体显得单一与不足。其实, 一项任务完成后, 不仅应该有老师的评价和总结, 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完成之后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 将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满分10分, 任务完成质量3分, 学习态度2分, 团队合作精神3分, 学习效果 (包括PPT演示) 2分。本组, 其他组以及老师分别根据情况打分, 最高分为本次的优胜小组。对于优胜小组的奖励, 我是用的分数, 有时候是加在平时成绩上, 有时候干脆就加在期中, 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分数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如果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何乐而不为呢?

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轰轰烈烈地展开,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让我们积极探索、实践, 用最适合的方式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 帮助他们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摘要: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被严重束缚, 没有升学率束缚的中职语文课堂也是如此, 存在着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语文课鲜活生动起来。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学生的小组合作, 探究为基本的形式, 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主式学习, 结合自评与他评, 在竞争中学习, 在合作中成长。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然而, 共性与个性总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就精品课程建设而言, 由于高职高专理工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如何搞好在这一领域的精品课程建设, 不同专业的教研人员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一课题。

《煤矿开采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由于实践条件所限, 学生普遍感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尤其是对教材中各种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在实际矿井中有何用途, 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都感到茫然。授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费时费力, 且效果不佳。

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可行动的方案, 并把教材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 分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项目,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由于项目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概括能力, 以及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并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践性课程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本文是项目教学法在《煤矿开采学》授课活动中实践应用的一个总结。现整理如下,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教学内容的划分

煤矿开采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井田开拓、采区巷道布置方式、采煤工艺、采区设计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井田开拓由三个课题组成:井田的划分、开拓巷道布置方式, 以及矿井采掘关系。

采区巷道布置由三个课题组成: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近水平煤层盘区或条带式巷道布置、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采煤工艺由四个课题组成:炮采工艺、高档普采工艺、综采工艺, 以及综采放顶煤工艺。

采区设计由四个课题组成: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采区巷道布置、采煤工艺设计、矿图的识读。

每一课题下设数目不等的项目, 每个项目的实施期限要参照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表进行合理安排。

2 教学过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注重对学生生产系统分析及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内容, 采矿教研室收集了一些生产矿井的初步设计, 采区设计, 掘进或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供学生们完成项目时作参考资料。

通过将实习基地的矿井初步设计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并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及在各教学环节中恰当地融入煤矿设计标准和规范内容, 力求将本课程建设成为集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训导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突显课程特色。

基于这些思考, 《煤矿开采学》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现解释如下。

课程的四个基本教学内容对应四个学习情境, 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企业实际相应设计资料 (或典型设计案例) 作为载体, 并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相当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订立一份工作合同, 学生在完成工作合同的过程中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载体可替换, 以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鲜活。学习情境采用结构化设计, 它以目标、内容要求为基础来构建学习情境框架, 提供多个项目、案例为载体, 教师教学进可直接使用这些载体, 也允许教师从企业或实际工作中引入新的载体。

3“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举例

“开拓巷道布置”是隶属于《煤矿开采学》井田开拓部分的一个综合性训练课题, 该课题下主要设四个项目:井田开拓方式的选择、井筒数目和位置的选择、水平内大巷的布置, 以及井底车场型式选择。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的形式完成每一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实践技能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教师将同一项目布置给由全班学生自由组织的多个小组后, 小组成员会自行合理分工。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 协作完成项目内容。

接下来, 各个小组要将完成项目的结果在班内作汇报, 教师对其进行恰当评价, 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可以运用于《煤矿开采学》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不但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能力。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避开了大量抽象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 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

摘要:《煤矿开采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导向, 在实践性课程中正逐渐得到推广。本文针对《煤矿开采学》课程“项目驱动”教学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驱动,煤矿开采学,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王田苗. (机电控制基础) 一体化项目教学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 (6) .

[2] 肖石明.项目化教学的研讨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 2006 (1) .

[3] 赵幼琨.项目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就用浅[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建构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