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

2023-09-23

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由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基层群众舞蹈已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人们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要通过精心创作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阐述了基层群众舞蹈的特征,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加强和落实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基层群众舞蹈;民间艺术;创作工作;美的享受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群众舞蹈便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是由于组织不周密,创作和编排工作缺乏专业的指导,所以不能使人们感受到其十足的乐趣,因此如何做好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工作成为了人们值得思考的课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一、基层群众舞蹈的特征

(一)社会性

基层群众舞蹈,社会性是最主要的。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都参与到其中来,不论文盲还是高等知识分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基层群众舞蹈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范围,其创作以及演出主要来源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不需要有特别专业的人士带领,也不受任何的限制,相比于专业舞蹈的商业性质,基层群众舞蹈更多的是娱乐大众。只要人民群众开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舞蹈。

(二)自娱性

基层群众舞蹈是通过舞蹈来释放出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实现自我表现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群众舞蹈的第一功效就是娱乐,而表演则是娱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泛兴起的交谊舞到最近几年在老年人中广泛流行的舞蹈,包括年轻人最喜爱的街舞都属于娱乐性质的舞蹈,首先具备了自娱性,其次才拥有了观赏性。

群众们用舞蹈的形式,实现了自我娱乐,并从中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从这个角度讲,基层群众舞蹈也具有教育的功效,是民间文化宣传的载体。在参与到基层群众舞蹈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民间文化的熏陶,受到了美的教育。人民群众出于娱乐的目的参与舞蹈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对于美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被优秀的作品所吸引,所感染。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更多的是表现民间生活,反映当前社会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凸显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基层群众舞蹈中,人民群众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认知,将这种艺术形式的教育功效发挥出来。

(三)业余性

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群众舞蹈当中,并没有把他当做是一项固定的职业,而是生活当中的一种业余爱好,是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之外的一项娱乐活动。基层群众舞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以舞蹈为生,而是一种闲暇之外的娱乐性活动。在当前的很多基层群众舞蹈当中,都是对舞者所在行业精神面貌的良好展现,是一种正面精神的弘扬,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气息。而表现这些群众舞蹈的人士,有工人、有干部、有教师、也有职员,他们亲自登台表演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舞蹈,贴近于现实生活,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有亲切之感。

(四)地域性

基层群众舞蹈,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一种文化,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所产生的基层舞蹈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以及风格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节日,这些文化和节日都各具特色,所形成的舞蹈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传统,世世代代往下传承,这种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完美展示和体现,体现出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

二、加强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思想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艺术是生活的具体体现,在基层娱乐文化活动中,拥有一批专业的创编队伍,他们对当地人民大众的生活以及历史文化都有全面的了解,这些队伍当中有很多专业的舞蹈创作人士,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在创作中有独特的感悟。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素材和源泉,舞蹈创作人员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用独特的艺术眼光看待生活,发掘生活当中的艺术元素,并将其运用到舞蹈当中,从而创作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基层群众舞蹈作品,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积极参与到其中。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人士在创作的过程中要选择生活中合适的题材,选取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题材进行创作。

在编排基层群众舞蹈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选择适合大众的作品,这很大程度上会对舞蹈自身的韵律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群众们的表演热情。而缺乏情绪释放的舞蹈表现,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形态。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同时结合基层舞蹈自身要对音乐进行合理的选择,充分关注舞蹈自身结构,保证所有的人民群众能够充分的理解到其中的内涵,易于听懂,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更好的进行舞蹈的表现。例如在一些新创作的群众舞蹈上,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积极意见,贴近生活,才能够创作出更好的基层舞蹈作品,同时要注重同音乐的完美结合,将音乐同舞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确保基层舞蹈作品的统一和完整性,使基层群众舞蹈兼具娱乐和美感。

(二)对舞蹈进行认真的构思,注重表现手法

选择合适的音乐之后,要在舞蹈结构上进行全面的构思,考虑到各个方面,挖掘生活中的多种元素,通过舞蹈将这些元素表现出来。在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元素之后,要对各个动作进行创编。基层群众舞蹈是民间艺术的体现,其每个动作都是劳动的具体体现,这些动作或是想象出来的,或是生活当中已经有过的动作,不管怎样的取材,都是人民群众劳动美的充分展现。

在基层舞蹈的创作以及音乐的选取上,还有人民群众的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上,都要具备时代感,充分体现出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基层群众舞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舞蹈艺术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这种艺术形态主要是由姿态、动作、脚步以及身体的摆动来实现,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美好的舞姿将舞蹈艺术完美的展现出来,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抒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吸引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基层群众舞蹈保持恒久的魅力。

(三)注重舞蹈的合理组合,加强文学特性

舞蹈的重要因素就是动作的表现,通过动作将舞蹈艺术完美的展示出来,而基层群众舞蹈往往有一个中心思想和主题,通过各种动作的组合将人民群众的心理和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因此基层群众舞蹈在创作中要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以及中心思想即美好生活的完美展现。通过动作的艺术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对新创编的基层群众舞蹈能够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充分地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积极参与到其中。

同时,一个好的基层舞蹈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提升全民素质。目前,一些基层群众舞蹈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存在一种误区,开始向贵族化发展,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过于追求豪华的排场,同时也没有很强的文学性,使得其偏离了基层群众舞蹈的初衷。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基层群众舞蹈作品的创作普遍缺乏经费,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注重贴近群众,在创作中加强作品的文学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层群众舞蹈是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追求的表现形式,也是民间文化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精神生活的需求,在以后的基层舞蹈创作中,要注意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把人们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全面提升人们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云霞.浅谈如何发展社区群众舞蹈[J].大舞台,2012,(02).

[2]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2013,(02).

作者简介:

李杰,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

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群众舞蹈文化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国民文化,同时对于国民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想进一步的推动群众文化舞蹈的发展,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方面,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 舞蹈 创作

在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中,群眾文化舞蹈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有效激发群众参与舞蹈活动的热情,让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本文将对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方法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增强群众对舞蹈文化的认知,提升其艺术修养。

一、提高宣传力度,强化创作意识

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宣传力度是重点,而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核心是创作意识,特别是融入创新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迸发勃勃生机,并在创作创新当中获得更大发展。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征。在舞蹈创作工作的实施当中要重视宣传和创新,使得群众意识到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作意识的必要性,促使他们在实际的创作当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群众文化舞蹈的长远发展服务。在培养群众的舞蹈创作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市场以及时代的意识,因为当前正处在市场经济时代,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以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够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让群众文化创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创作队伍

要想推动群众舞蹈创作的持续性发展,必须有具备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作为根本动力和人才支持,而且舞蹈文化必须要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色彩,这就需要专业的创作队伍对舞蹈创作进行逐步的深化,以便更好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风貌。群众舞蹈的创作队伍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也就是说,创作队伍在正式创作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群众的实际生活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利用舞蹈动作等展现人们的真实生活,让舞蹈动作更加富有生活气息。除此以外,创作队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编舞技能,拥有极强的创新和创作意识,善于在创作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群众生活当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不断提高创作的质量,呈现出更多优质的舞蹈作品。另外,创作人员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并且善于思考,特别是要独具艺术眼光,能够挖掘潜在舞蹈元素,并將企业和群众舞蹈文化融为一体,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推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创新发展。

三、注重表现手法,紧贴群众生活

要想保障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质量,应选择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的创作题材,以便能够在舞蹈作品当中更好地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情。在具体创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把适合人民群众并且紧贴群众生活作为核心编排准则,注重表现手法,努力调动并培养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及舞蹈表演的主动性,让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要为群众文化舞蹈作品搭配恰当的音乐,在选择音乐时必须贴近舞蹈作品要表现的主题,还需要对舞蹈结构进行恰当的安排,让群众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体会舞蹈的内涵,加强对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解。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当中尤为需要注重表现手法,善于吸取以及征求群众意见,保留传统元素,做到地域和人文特色的统一,实现传承传统以及开拓创新。

四、科学组合舞蹈,表达人物情感

舞蹈动作的编排将会直接影响到舞蹈的表现力,而能够体现出群众文化生活热情以及活力,迸发出积极的艺术情感,则必须要注重优化舞蹈创作当中的动作安排,善于运用人体不同器官的不同动作来表现舞蹈艺术,并且呈现其中所包含的浓厚的人物情感。每一个群众文化舞蹈的作品在创作时都会有一定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主要是为表现人物情感服务的。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人员要注重科学恰当地对舞蹈动作进行组合安排,运用生动形象的动作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特别是要展现出群众对于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态度。另外,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要善于加入艺术化动作,确保群众在对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当中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主题思想,激发群众参与舞蹈实践活动的热情,引起群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群众文化舞蹈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的创作以及创新发展是群众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素质和综合水平。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分析和重视力度,进行有效的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宣传,注重创作队伍的培养,贴近群众生活,用舞蹈更好地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情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于平.新时期舞蹈评论的职业化取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2).

[2] 莫贤超.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探析[J].科教文汇,2014.(12).

(作者简介:刘畅,女,本科,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文舞蹈)(责任编辑 葛星星)

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化素养对于编导者是必须的沉淀要素,它包含不可推卸的专业责任。在民间舞蹈创作层面上,民间舞编导还需要一份民间文化的积淀和依托来支撑编创。通过对民间舞创作现状的了解,提出民间舞编创中需重视文化性、民族性问题,并对民间舞蹈文化在民间舞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文化素养对于一位编导来讲既是知识的积累,又是不可抗拒的重要责任,特别体现在民间舞的编创上。民间舞的编导更是需要一份民间文化的依托,来支撑自己的编创。没有如此的修养,就不必勉为其难地去编创民间舞。本文通过对民间舞创作现状的思考,与民间舞编创中需重视的文化性,谈一谈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创作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民间舞蹈编创事业的发展。

一、民间舞编创现状

(一)从目前某些民间舞语汇风格来看,编导多采用元素混搭进行创新

编导采用元素混搭进行创新较为常见,如藏族舞穿上芭蕾的足尖鞋、傣族舞掺杂肚皮舞的元素等。对于这种现状的行为价值判断,笔者认为若编创者稍加对已提炼的民间舞蹈元素的原生形态之生成条件——民间信仰与地域文化进行学习与研究的话,就会明白这样的创作是否是有价值的创新。以傣族为例,在地理环境上“傣族人民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在水文化的积淀下,傣族人民就将“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率”[1];最重要的是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崇拜“唯我独善”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和平、善良的性格。而肚皮舞则源于中东地区,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用来祈求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颂扬生命的舞蹈。19世纪末,欧美人发现了这个以腹部、胯部、腰部抖动为主的舞蹈,很有性感的色彩,于是肚皮舞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了一种娱乐舞蹈,变为更加华丽、性感、妖娆的风格舞蹈。一种是“内省”性格的舞蹈,一种是“外放”性格的舞蹈,拼凑在一起能否和谐?若是说这就是“舞蹈艺术”,那么编导们则需要先弄明白族群文化的形成再来定夺语汇的搭配。

(二)从题材表达来看,创作的观念比较模式化

一提及维族舞蹈,就会立刻使观众想到热情、洒脱的维族姑娘小伙的形象,近期一批维族舞蹈作品如《一朵可爱的玫瑰花》独舞版与群舞版、《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系列表达爱情主题的维族舞蹈剧目,作为编创者,是否思考过维族舞蹈还可以用哪些题材来表现?同样是在新疆地区,其宗教信仰先后有: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比较含蓄、内敛,也受炎热的生活地域影响,她们除了脸部外露,其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被包裹着,只能回到家中给自己的丈夫看,而表现她们端庄、安详、沉稳性格的维族舞蹈少之又少。再看“刀郎舞”,其实了解维族的历史我们便得知,很久以前,刀郎人居住在人迹罕至,到处是杂草滩,红柳丛生的地区,“刀郎”是麦盖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自古以来,勇敢骠悍、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刀郎人经常狩猎,所以刀郎舞的最初是表现出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的舞蹈。而现在舞台上的“刀郎舞”多为兴高采烈的为男女互送秋波而服务,很少有表达维族人民原始生存状态的舞蹈作品。

(三)从民间舞蹈的服装来看,编创者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高”是永无止境么?笔者认为在民族文化中一定是有限度的。如今看一看舞蹈赛事中民间舞作品的舞蹈服饰,便可知一二。如上文中提到的伊斯兰教的妇女们无论跳什么舞蹈,永远都是长衫、长裤,用纱巾裹住头发,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而眼下维族舞蹈,几乎一律坦胸,文胸式的上衣,毫无遮挡的肚脐,下配几乎透明纱质的低腰裤。“服饰是舞蹈的重要伴同物,也是作用于舞蹈的‘生态项’之一。它的质地、样式、色泽都直接影响着舞蹈的审美效应,传统的民族服饰,甚至对于舞蹈的原初功能有印征与解释作用。舞蹈对于形体美的展示,不一定都要通过强化裸露度来实现,它应服从于不同舞种的审美特质”[2]。对民族宗教信仰与地域文化有了解的编导,就会杜绝此类舞蹈服饰在舞台上的运用,特别是在面向普通大众时,这样的东西只会使受众的审美趣味下降,是对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摧毁。

上述在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编导缺少对民间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没有注重和意识到自己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是一味按照个人的喜恶和迎合某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创作的快餐作品。所以,重视民间舞蹈文化的积累对于编导的创作而言非常重要。

二、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及思考

(一)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它们各自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都有显而易见的部分和难于发现的深层文化因素。”[3]

“显而易见的部分”在民间舞蹈文化中称为“表层结构”。是指民间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符号象征物。“物质性”和“动态性”通常就是我们所说以身体为媒介,身体语言的展示,通过服装、道具、饰物等等“符号象征物”的表达,属于民间舞蹈表达的一切形式。

“深层文化因素”在民间舞蹈文化中称之为“深层结构”。是指民间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上述的“显而易见的部分”背后深藏着的文化要素。这就是我们主要谈论的部分,也是编导所需深入学习与研究的部分。

作为民间舞蹈编导虽然不可能像舞蹈理论家那样掌握非常全面的知识,来对民间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在这里所提出“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民间文化是创作与创新的依据与根基。编导们在创作的同时要介入对他们的了解以及深入地学习。

使民间文化成为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也可以理解为是尊重民间舞蹈的文化品格……我们在对民间艺术进行创造的时候,需要特别尊重它们的信仰习俗,从信仰与审美的两端认真寻求民间宗教与民间艺术的文化通融,使剧场民间艺术中的信仰意识、宗教心理与理想追求更为具体地得到文化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多重证明。”[4]

著名民间舞蹈文化学者罗雄岩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民间舞蹈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并流传至今的舞蹈形式,它鲜明地表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表现出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在编导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性是民间舞蹈的个性所在,是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也是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所以,民间舞蹈编导在编创一个作品时除了要运用编创技法对其艺术化的处理之外,首先要以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为根基,得到族群的认同为基础。然后再延伸到对舞蹈思维的构想包括作品主题、编创动机、整体精神内涵等进行考虑。如胶州秧歌作品《扇妞》,在吸收了民间表演中“扇女”和“小嫚”的舞蹈语汇基础上,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蹈动态,刻画了一个小巧玲珑、淘气可爱,富有山东女孩俏皮活泼的性格特点。

对于民间舞蹈舞台再造的时候,如果丢弃了民间舞蹈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创作的精神核心。那么,长此以往“民间舞”的民间性便会在舞台上销声匿迹,民间文化的传播途径也只能由其他艺术门类承担,舞蹈在中国的“艺术之母”地位,我们就不知从何谈起了。

(二)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素材创作的准确把握

同样是以“孔雀”手型为象征性符号而创作的傣族舞蹈作品,空间位置处理得不同,获得的反响也不同。用“孔雀”手型表现两只小孔雀在嬉戏的《孔雀飞来》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奖项,却在傣族当地的舞蹈比赛中,得不到认可。因为傣族人民不能接受“孔雀”手型放置在胯部与臀部部位的表演,认为是对神灵(孔雀手型表示神灵)的不敬。而作为20世纪经典之作的《雀之灵》,编导杨丽萍将其孔雀手型放在头顶与心间,就有了“人神合舞”的高度境界。其实,从表现的体态和动律特征来看,前者“三道弯”更加突出,更加像傣族舞蹈;而后者弱化了傣族舞蹈的痕迹更强调对“神灵”形象塑造与强化。在这里,民间素材也只是作为一个表现的工具,关键是看编导对素材创作时的观念体现。而观念的表达,是在出动作之前,创作思想的整理,这就需要编导对民间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有准确的表达,或者再艺术化的创造。杨丽萍作为白族的舞蹈家,从小对傣家文化耳濡目染,在族群文化的影响下,对其艺术的加工与提炼,才创造出永恒的“孔雀”形象。

(三)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民间舞蹈情感内涵的开发

我国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由于其自娱性、群众性、广场性的特点,它所抒发和表达的也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情感,其内容也与民俗活动紧密相关。而作为表演形态的民间舞也需要表达一种集体的共识,才能打动观众的情感。这种共识一定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情感上可以有喜有悲,在情节上可以家长里短等等。总之,笔者认为当今的民间舞编导更应该把创作视角转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寻求个性的情感抒发。当然,对生活情感表达的依据通过对民间文化的采集而得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与创造。如:舞蹈《猎鬣趔》,将少数民族人民在原始生活中狩猎的过程表现出来,短短的4分钟舞蹈,没有任何民间舞蹈程式的羁绊,没有任何民族的标识框定,有的只是原始风情舞蹈的自由、奔放、雄健、质朴与艺术幻象的创造。用舞姿动律渗透出对生命的赞扬;藏族舞蹈《牛背摇篮》,从低重心的藏族舞蹈语汇创作出发,将藏族人民雄健粗犷的民族气质和牦牛的坚韧沉稳的动态融合在一起,运用拟人手法,将牦牛的动作人性化,并设计了一系列情景动作:小姑娘的在牛背上的远眺、戏耍、牦牛似大哥哥一样照顾呵护小妹妹……作品用生动凝练的语汇表达出藏区民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依存关系。这些反应的是在民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却是永恒旋律的个性表达。

(四)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主流文化的民间舞蹈正是因其文化内涵的包容性才能长存于历史的流变中。对于民间舞蹈作品的编创而言,除了让表演者来展示舞蹈动态形象、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负载着传统文化地本质。在舞台上的民间舞,虽然表演者不再是民间的艺人,跳的样式不再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粗粝的动作形态。然而在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编创者始终是要以中国文化精神与各民族审美心理为依托编创,从而开拓当代青年编导们在民间舞蹈文化方面精神的督导。

由此可见,民间舞蹈的素材、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方面,迫切的需要编导们广采博收民间文化。关于民间舞的编创存在稳定和变异两种方向是必然的,是在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创作要有理可依,有一定的积淀再进行创作。

(五)积极开拓民间舞蹈文化积累的途径

1.实地采风:寻找原生形态的舞蹈原貌

实地采风,是直接从民间舞蹈文化养分提取艺术元素的基本途径。民间舞编导应该经常进行民间的实地采风,到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去寻找在课堂中没有的舞蹈动作、舞蹈样式,参与民间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活动体会当地的人情风貌,核实自己创作的动机是否能与民间文化达成共识。这样一来为创作建立了第一手资料库,也夯实自己的民间舞蹈文化基础,为编创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提炼了大量民间舞蹈文化素材。

2.经典研究:在舞台艺术中寻找民间再现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学习与分析。揣摩经典剧目的是如何将民族、地域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其作品的文化品格是否反映准确,也可通过与民俗学家们的探讨与交流获得一些准确的信息。经典剧目是对民间舞蹈风格把握较为准确的实例,正如上述分析的那些作品一样,都有值得借鉴与采纳的编创方法。

3.理论学习:把知识的积淀作为创作的动力之一

理论学习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对于民间舞编导来说若深入对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的学习,将会打开对民间舞蹈编创的新认识,把知识的积淀作为创作的动力之一,就会使民间舞的编创在探索中不断地前进。

三、结语

当中国舞蹈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的时候,当中国舞蹈面临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对话的时候,民间舞蹈文化的积累将给创作者拓展出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所以,珍贵的民间舞蹈文化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文化瑰宝,民间舞蹈编导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和珍视这份瑰宝与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并以此来尽快突破编创上的困境。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国民间舞的创作事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64.

[2] 资华筠.舞蹈编导“大腕儿”与“舞八股”[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4):24-27.

[3]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5.

[4] 邓小娟.当代中国民间舞创作探析[J].舞蹈,2005,(9):22-23.

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伴奏,少儿舞蹈作为体现少儿生活的舞蹈,其表演内容直观易懂,能够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很好地表现出来,儿童普遍可以理解,乐于欣赏。少儿舞蹈所需要的音乐伴奏也要与之匹配,符合少儿的天性。文章分析了少儿舞蹈的音乐创作编排。

【关键词】少儿舞蹈;音乐;创作编排

少儿舞蹈作为少数适合儿童表演和欣赏的艺术形式,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少儿舞蹈能够很好地体现儿童天真活泼的特性,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共同发展,在少儿舞蹈音乐的创作编排中,也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性,突出儿童的性格。

一、少儿舞蹈音乐特征

少儿舞蹈的表演者是儿童,儿童对于舞蹈动作、音乐节奏之类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什么了解。因此,在创作编排少儿舞蹈的音乐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少儿舞蹈音乐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节奏清晰。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必须和舞蹈时刻保持同一节奏,在舞蹈排练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出舞蹈动作,然而在少儿舞蹈的排练中,这是比较难的。因为儿童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相对而言是比较差的,在排练时,时常会出现抢拍或拖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方便儿童把握音乐节奏,少儿舞蹈音乐的创作编排应当尽量让节奏变得清晰强烈,儿童对于较为安静婉转的音乐,很难良好地把握节奏。此外,节拍是音乐的基础,舞蹈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舞蹈编排时,要引导他们学会数音乐节拍,只要儿童能够将节拍点把握好,就能更容易地掌握音乐节奏。

第二,曲调简单。少儿舞蹈音乐为了方便儿童记忆和掌握,曲调和音乐结构都比较简单,而且一般存在童声伴唱。儿童在排练舞蹈时,伴随着曲调做出舞蹈动作,就会更加容易记忆。

第三,充满趣味性。少儿舞蹈音乐为了具有更佳的表现力,常常会伴奏很多具有儿童特征的特效音,例如,泡泡声、儿童的欢笑声、小动物的叫声等等。这些有趣的声效一方面能够增加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够起到提醒儿童的作用,因为有时音乐节奏不明显,儿童难以把握舞蹈动作,或者出现其他打乱节奏的因素,这時音乐中的特效音就可以帮助儿童找回节奏。此外,儿童作为少儿舞蹈的表演者,其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充满趣味性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儿童的欢乐情绪,有利于儿童的发挥。

第四,情感鲜明。儿童舞蹈主要体现的是儿童的活泼天真,其音乐大多都非常欢快,很少有更多的深层含义。音乐在表达某种情感时,也会以儿童的角度思考,儿童的思维很直接,喜怒哀乐都会直白地表现出来,因此少儿舞蹈音乐的情感也非常鲜明。

第五,具有时代感。儿童舞蹈的内容编排顺应时代的需求,致力于表现新时代新一代的精神面貌。无论是什么主题和形式的舞蹈,大都包含了反应当前时代儿童的生活心理,舞蹈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家庭、学校、游乐场等常见的地方。例如曹尔瑞老师所编排的儿童舞蹈《大书包》,虽然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童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今时代儿童的生活状态:学习负担重,在家有父母要求上补习班;在校有教师要求学习,失去了很多玩耍的自由时间。

二、音乐在少儿舞蹈中的作用

舞蹈必须伴随着音乐,缺少音乐伴奏的舞蹈是不完整的,看起来少了一些情感和趣味。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如果没有音乐伴奏,舞蹈动作很难将情感表现出来,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少儿舞蹈中,音乐伴奏不仅要能引起观众共鸣,还起着吸引儿童兴趣的作用。儿童其实对舞蹈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大多数都只是觉得跟着音乐扭来扭去很有意思。所以,儿童对于少儿舞蹈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关于舞蹈动作,而是受到音乐的牵引,随之起舞。在创作编排少儿舞蹈音乐时,既可以根据舞蹈动作来设计相应的音乐,也可以先选定音乐,然后再设计舞蹈内容。在少儿舞蹈中,合理编排的音乐能够发挥很多作用。首先,音乐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的表演热情。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在听到旋律优美的音乐时,发自内心地做出动作。在少儿舞蹈的音乐创作编排中,要充分发挥这一点,让音乐能够带动儿童的表演情绪。

第二,音乐能够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想象力非常强大,其想象空间广阔无边,音乐能够很好地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会随着所想到的事物做出动作,表现自己,少儿舞蹈的音乐创作编排要抓住这一点,根据舞蹈动作来设计最合适的音乐,或者根据音乐来设计舞蹈动作,让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活跃性。第三,音乐可以帮助儿童记忆舞蹈动作。儿童的接受能力较为低下,纵然非常简单的舞蹈动作都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去记忆,而音乐则相对更容易被儿童记忆理解。所以,伴随着音乐做出舞蹈动作,能够让儿童更快地理解相关的舞蹈动作,掌握舞蹈的节奏。第四,音乐能够在儿童的艺术修养培养上起到很大作用。少儿舞蹈也是一种艺术,而音乐的存在则能让这种艺术更富有内涵,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此外,音乐还能够为舞蹈创造一定的氛围,有利于舞蹈情感和内容的表现,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集中精神在表演上,提高少儿舞蹈的表现力。

三、结语

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有着优秀的音乐伴奏,音乐的存在,让舞蹈具有更加丰满的灵魂。在少儿舞蹈中,对于音乐的创作编排要考虑到少儿舞蹈音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儿童更好地记忆舞蹈动作,把握舞蹈节奏,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曾凡冰.儿童舞蹈创编过程中的主体与选材[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14(7):34-35.

[2]曾凡冰.儿童舞蹈创编中结构的编排与运用[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15(5):23-24.

[3]屠阳,陈蓉晖.谈儿童舞蹈音乐的选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2):19-20.

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少儿舞蹈不仅能够锻炼少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够在舞蹈学习、表演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活跃少儿的思维和情感,对少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帮助。教师在进行舞蹈编创时,要注意结合少儿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少儿舞蹈中保留童真童趣,确保舞蹈内容和形式受到幼儿的喜爱,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最终发挥舞蹈表演对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少儿舞蹈童趣重要性创编儿童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正是由于儿童的这些特点,才使得少儿舞蹈独具魅力。但是在当代儿童舞蹈创编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儿童的情感体验,仅从个人角度或是按照个人理解创编舞蹈,少儿舞蹈有严重的成人化和模式化倾向,儿童只能按照教师教授的动作,机械式的完成表演,毫无审美价值和艺术性可言。文章首先指出了现阶段少儿舞蹈创编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少儿舞蹈编程过程中保留童心童趣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少儿舞蹈编创时存在的问题

1.少儿舞蹈的技巧化

掌握舞蹈动作技巧可以使舞蹈表演整齐划一,带给观众良好的观赏体验。但是对于少儿舞蹈来说,如果创编教师刻意追求技巧化,忽视了儿童的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就会导致舞蹈表演机械化和刻板化,少儿舞蹈的美学特点也就无从体现。之所以会在少儿舞蹈创编中出现过度技巧化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创编教师没有将儿童作为舞蹈表演的主体,对少儿的生活习惯、审美特点、身体发育情况不够了解,仍然存在以自我经验为主的问题,因此所创编出来的舞蹈不能适合儿童的表演特点,即便是经过长时间的排练,也难以带给观众良好的观赏体验。

2.少儿舞蹈的成人化

少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变化多端、五彩斑斓,并充满着梦幻色彩。相对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儿童舞蹈创编虽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存在相异的地方。儿童舞蹈创编的独特性要求舞蹈创编者在舞蹈排练和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舞蹈的新奇性、亲近性与温馨性等特点。少儿舞蹈的创编者往往是成人,所以在实际的舞蹈创编过程中,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忽略了诸多因素,对儿童天性理解的缺乏、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来替代少儿的思维习惯,这正是儿童舞蹈创编成人化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用“少儿的容貌,成人的心思”来形容这一创编缺陷所造成的结果。这在舞蹈的表演上无疑是失败的。

二、少儿舞蹈创编保留童趣的重要性

保留了童真童趣的少儿舞蹈,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少儿的内心世界,儿童也能够带着兴趣投入到舞蹈训练和舞台表演中,给少儿舞蹈注入了活力与灵性,从而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1.有利于激发少儿的参与热情

儿童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并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因此舞蹈也受到了多数儿童的喜爱。但是如果舞蹈内容过于复杂,或是动作过于呆板,往往很难让儿童保持长久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在舞蹈教学中经常会有儿童“半途而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创编少儿舞蹈时,要在舞蹈中保留童真、童趣,带给儿童一种良好的舞蹈表演氛围,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的表演欲望和创造能力,而且也可以逐步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和舞蹈表演习惯,对今后舞蹈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2.有利于提高舞蹈的观赏价值

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虽然在表演技巧上略微逊色,但是胜在淳朴、自然,往往能够带给观众别样的观赏体验。在少儿舞蹈创编时保留一份童趣,可以使儿童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更加流畅和自然,这也是观众在观赏儿童舞蹈时希望看到的。从舞蹈创编角度来说,教师应当将童趣融入到舞蹈的各个方面,包括舞蹈形式、伴奏音乐、舞台道具等等,营造一种童真、童趣的舞台氛围,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幼儿消除舞台紧张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表演中,二来也让观众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提升了舞蹈的观赏价值。

三、少儿舞蹈中童趣的表现方式

1.舞蹈选材的童趣性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通过艺术手段用舞蹈形式再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选材时,应更多的关注儿童的生活,这样才能创编出儿童感兴趣的舞蹈,从而使他们更投入的训练和表演。例如,儿童对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有强烈的喜好,教师在舞蹈选材时,可以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舞蹈编创。例如,以生活中的蚂蚁为题材,创编了题为《快乐的小蚂蚁》的少儿舞蹈,生活中的蚂蚁为了搬动比自己大数倍的食物,往往会成群结队、共同合作。在舞蹈中,儿童分别扮演一只小蚂蚁,在舞蹈中展现了互帮互助、相互友爱的这种良好品质。这种富有童趣性的舞蹈題材,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保持高涨的情绪,舞蹈训练效率也得到了成倍的提升。

2.背景音乐的童趣性

在舞蹈表演中,背景音乐影响着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表演进度,甚至通过渲染舞台氛围对整个舞蹈观赏价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契合舞蹈主体的背景音乐也必须具有感染力,符合少儿舞蹈活泼、快乐、轻快的特点。对于比较感性的儿童来说,这种富有童趣的背景音乐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表演欲,从而在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天性,对于提高舞蹈表现效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舞蹈创编教师在背景音乐选择上,也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旋律欢快、节奏感强,能够让儿童跟着音乐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二是简短重复、朗朗上口,冗长的音乐会导致儿童找不准节奏,舞蹈表演中容易出现错误动作。因此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应当加强重视。

3.舞蹈语汇的童趣性

(1)舞蹈中的动作形态。儿童具有爱玩的天性,在舞蹈中加入一些嬉戏的内容,不仅可以营造活泼的舞台氛围,而且能够减轻儿童的紧张感。教师在创编舞蹈时,可以在儿童的动作形态中保留童趣,利用儿童天真烂漫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提升舞蹈的观赏价值。例如,在少儿舞蹈《奥运会》中,儿童分别做出一个体育动作,有的儿童表演一个武术动作,有的儿童表演一个体操动作,在使得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儿童活泼可爱的情趣。

(2)舞蹈中的服装道具。舞台之上的服装道具可以对儿童的表演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服装道具的选择和布置,也需要舞蹈创编教师根据舞蹈内容进行调整。另外,这些形式各异的服装道具,还能够满足儿童好奇、求异的心理,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资金扮演的角色,将这一角色的精髓展现出来。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前征求儿童的意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服饰,喜欢哪种颜色等,然后在分化服装时让儿童得到自己喜欢的服装,对于激发他们的舞蹈表现活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创编时,不仅要从个人专业角度出发,合理进行舞蹈设计,而且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喜好,确保舞蹈形式和内容保留童趣,受到儿童的喜欢。这就要求舞蹈创编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学会与儿童做朋友,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使少儿舞蹈富有童趣,带给观众别样的观赏体验。与此同时,儿童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舞蹈训练和表演中,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激发儿童舞蹈表演欲望和培养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婕,刘海栋.少儿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记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J].舞蹈,2017,(09) :20.

[2]叶青.从“题材”视角探析少儿舞蹈的“童趣”——基于青少年宫少儿舞蹈创编的实践与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 (01) :64.

[3]孙宏,王丹,李亚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5,(22) :79.

舞蹈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6篇

近日,我对日本初中音乐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从中发现《中学生的音乐》(日本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市川都志春主编、日本教育艺术社出版)这套教材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十分具有特色,它可以为我国的音乐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该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介绍与分析

该教科书1991年12月31日通过日本文部大臣审查鉴定,1994年4月开始使用。共分为四册:《中学生的音乐1册》、《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一至三年级共用的器乐教学课本1册。

在这套教材中,音乐创作作为一个独立内容进行集中编写,在每册中所占页面不多,但编写目标十分明确,将音乐创作的几个重要要素作为教学重点,力图通过教材展示出音乐创作的方法和需要重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对音乐创作的全面认识,并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教材的音乐创作内容包括歌曲创作和器乐曲创作两个方面,通过举例、练习、应用和拓展几种形式,循序渐进地实现音乐创作知识和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最终实现对小型歌曲和器乐作品的创作,每册的具体编写内容分别为:

《中学生的音乐1册》

《中学生的音乐l册》包括三个创作内容:从节奏节拍与旋律的关系、歌词与旋律节奏的关系、调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

[创作1]使用了一个4小节的旋律及其变奏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节奏、节拍对旋律造成的变化,同时也了解不同节奏、节拍的表现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对教材例子中的4小节旋律进行其他节奏的变奏,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节奏型。

2 要求学生体会如果以这个旋律为基础,创作曲名为《快乐的星期天》的音乐作品,音乐情绪应该是什么样的?

3 要求学生续编例子中的4小节旋律,结尾要有终止感。

4 要求将作品改为3/4拍。

“应用和拓展练习”要求学生以《闪烁的小星》旋律为基础做变奏练习。

[创作2]以一个乐句为例,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了解歌词与旋律节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朗读教材中给出的歌词,划分出歌词的重音和节奏。

2 要求学生在划分出歌词重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创编旋律并演唱。

3 要求学生创编旋律时注意歌词中“飞呀”的旋律感及歌曲后半部分旋律应体现的起伏感。

4 要求学生用五线谱记谱。

[创作3]列举了两条节奏,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模仿教材中列举的节奏,并用乐器或身体击打节奏,比较音色的效果。

2 要求学生用教材(A)包含的“1、2、3”三个音用列举的节奏进行音的组合,用乐器演奏,每两小节交替一次。

3 要求学生用创作的前两小节做节奏,进行全曲的演奏。如没有前奏,要求学生看指挥。

“应用和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练习,创编两条3/4拍的节奏,并用教材(B)和(C)中的音进行组合,创作分别具有小调音阶和大调音阶感觉的旋律。

《中学生的音乐1册》的几个创作练习都是以节奏为主线进行贯穿的,在节奏的基础上附加部分音高,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创作,初步对节奏与音高的结合有所认识,并了解节奏、音高在表现音乐作品情绪时的作用。

《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

《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也包括三个创作内容:从和声、小型歌曲和器乐曲的写作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

[创作1]列举了一条二声部附加和声伴奏的谱例,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的和声声部为参考,在主旋律上方配置一个声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练习做出两点提示:

1 配置声部的音可以从和声声部中选择。

2 可以配置更多的声部或和声。

“应用和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上述练习后,用打击乐进行伴奏,用键盘乐器演奏和声或低音声部。

[创作2]延续了一年级1册中歌词与旋律之间关系的练习,但这册的练习重点在于了解歌词与旋律音高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列举了两个乐句,让学生体会歌词语言韵律和音高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1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教材中出示的歌词,从语言韵律角度感受歌词的节奏。

2 要求学生注意歌词的起伏。

3 要求学生根据歌词的结构反复思考旋律,归纳成4个乐句。

4 要求学生用五线谱记谱、演唱并录音,反复听录音并进行再修改。

[创作3]是一个节奏合奏的创作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声部合奏的创作能力。教材通过5个步骤展示了创作的方法,并对每一个步骤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这5个步骤为:

1 分组。比如:将学生分为3组,每组3~6人。

2 创作1~2小节节奏。比如4/4拍节奏,选择其中合起来效果好的进行合奏。

3 确定乐器。选择合适的乐器或用身边的物品击打节奏,比较音色的效果。

4 设计演奏方法。举例:对合奏中乐器使用的顺序、合奏的方式、结束的方式、演奏的速度、强弱的变化做设计,明确重音的位置。合奏可以采用轮奏的形式或独奏与合奏相结合的形式,教材中用图示对不同合奏方式进行了提示。

5 学生相互展示自己设计的合奏,要求学生倾听合奏效果。

“应用和拓展练习”在完成上例合奏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要求学生制作不同节奏的节奏卡片,从中自由选择进行合奏。对创编作品的节拍提出要求,包括四拍子、三拍子、六拍子等常用节拍。在完成曲谱的创编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乐器,随合奏即兴击打节奏。同时,提示学生关注不同音色的效果,对不同的音色进行安排,如木质音色、金属音色等。

《中学生的音乐2、3上册》的创作练习延续了《中学生的音乐1册》中以节奏为中心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高创作难度,让学生对多声部歌曲和器乐曲创作有所认识,并能分析歌词结构、创作简单的歌曲。

《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

《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包括两个创作内容:一首小型歌曲和一首小型器乐曲创作,是对初中阶段音乐创作的总结。

[创作1]通过5个步骤,将创作过程的讲解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歌曲创作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参与完成歌曲创作。

编写者从作曲者的角度分5步陈述了歌曲的创作过程:

1 请学生读教材中作为范例的歌词,思考歌词的结构。范例的歌词分为两段,上段包括歌词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下段包括歌词的第三行和第四行。上段歌词是说明性的内容,下段歌词是整首歌词的重点。这首歌词从整体印象来看,上段情绪比较轻柔,下段情绪比较高涨。

2 注意第一行歌词的重音,创作第一句旋律。再根据音的走向,创作第二行歌词的旋律。

3 第二行歌词的旋律受歌词结构的影响,应采用反复第一句旋律的方式。但要注意教材中标出的部分歌词的重音有所变化,旋律高低应该与第一行旋律相反。教材中标出的部分歌词音节数和第一行歌词相比有变化,因此旋律也会不同。

在此,教材中出示第一行歌词和第二行歌词的示范旋律,并针对示范旋律对学生提出创作要求:

(1)要求学生在()中填入和弦记号。

(2)要求学生参考和弦,从教材展示的a、b、c三个旋律片段中选择一个相符的旋律添加到教材指定的地方。

(3)要求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旋律,用吉他伴奏。

4 按最初描述的感觉创作第三行的旋律,将作品推向高潮。要注意第一段的两句旋律采用了反复的手法,两句旋律之间对比不大,旋律比较轻快。所以,第三句旋律要考虑到歌词的宽广性,要创作和前面有对比的旋律。

5 为使第三句开始的情绪延续下去,整首作品的最高音应放在第四句中。同时,加入休止符,构成带有紧张感的高潮。教材中出示第三行歌词和第四行歌词的示范旋律,并针对示范旋律要求学生哼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的旋律,体会休止符在旋律中造成的紧张感。

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教材又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创作要求:创作以学校为题材的歌词和旋律。

[创作2]包括一个器乐欣赏内容和一个器乐创作练习。

器乐欣赏的内容是《图画展览会》的选曲《未出壳小鸡的舞蹈》,要求学生欣赏作品时注意音乐是如何通过速度、音高、音型、音色的变化表现主题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了解,为后面的乐器创作练习做铺垫。

器乐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图画中的人物创作音乐。这个练习的标题为马戏团的小丑,以小丑为主人公,针对小丑表演时的不同情况创作相应的音乐。教材中共提供了六幅小丑的图片,并对音乐的创作进行了提示。

·第一幅图:愉快的小丑登场了。创作提示:表现很愉快的心情,可以用“X·X X·X”、“XX·XX”两种节奏。

·第二幅图:小丑用有趣的动作跳来跳去。创作提示:使用跳跃的音程,注意节奏的使用。

·第三幅图:小丑突然停下,很悲伤地蹲下。创作提示:采用下行旋律,用小调进行创作,注意节奏。

·第四幅图:小丑精神饱满地走路。创作提示:体现行进的步伐,要有威风凛凛的感觉,可采用“XXXX”的节奏。

·第五幅图:小丑在空中荡秋千。创作提示:注意使用弧形的旋律。

·第六幅图:小丑演出失败,不好意思地退场。创作提示:可以用休止符表现小丑从秋千上掉下来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旋律进行的变化,并针对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奏法:要求学生用连奏和断奏的方式演奏同样的音型,比较效果。

·强弱: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增减演奏人数,改变音量,体会强弱变化的效果。

·记谱: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注意音符的记号和图形的记录方法。

·演奏:要求学生将为1—6幅图创作的音乐连起来演奏,形成一个组曲。另外,也可以根据1—6幅图的内容创编故事,配合音乐进行表演。

《中学生的音乐2、3下册》的创作内容综合性较强,是对学生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整体考量,通过音乐创作实践与演奏实践使学生对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对我国中学音乐教科书

编写的启示

《中学生的音乐》中音乐创作内容对我国中学音乐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具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1 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理解和定位

作为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定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作为编写者首先需要明确的。

音乐创作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感受是音乐创作的准备及孕育阶段,是对生活经验体会和积累的过程。创意是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也是基本乐思形成的过程。塑形是使内容音乐化的过程,是将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并符合形式美的过程。

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对音乐的感受,并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初中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应该集中在创意和塑形两个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乐思和基本乐思展开的规律和方法,对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有所认识,最终实现用音乐塑造形象的目的。

2 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需要遵循的原则

初中音乐教科书是面向普通初中学生编写的,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音乐创作需要在一定音乐能力基础上进行,并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原则,这也就决定了初中音乐教科书中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情况对练习的设计进行精心编排,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又注重教法的可操作性。《中学生的音乐》在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方面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原则。

(1)专业性

音乐创作建立在一定的音乐能力之上,要求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有一定的了解,这体现了音乐创作的专业性,是其他创作不可替代的。

音乐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强弱、力度、节奏、音色、调性等,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如:

·高音可以表现明亮、光辉的对象;低音可以表现黑暗、灰暗的对象。

·强音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弱音可以表现平和、安静的情感。

·长音使人产生物体大、重的感觉;短音使人产生物体小、轻的感觉。

音乐创作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表现规律,它们如一座房子的一砖一瓦,了解了它们,才能建筑起一座大厦。

(2)系统性

系统性是教科书应具有的基本特点,知识的获得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这样的过程,这是由音乐创作本体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决定的,而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系统性的知识建构完成的。

音乐创作需要的音乐理论以乐理知识为主,乐理知识本身就具有体系性,这自然决定了教科书对乐理知识的编写具有系统性,一般体现为:学习音符、节奏、音高、强弱、音程、和弦、调性、调式、曲式等。

音乐教科书中创作练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练习的设计受乐理知识体系性的影响,也需具有系统性,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围绕乐理知识线条编写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体现出对单项乐理知识实践的系统性,如节奏练习、音高练习、音程练习等;二是结合自己学过的乐理知识设计的综合练习,体现出音乐创作能力不同阶段的系统性,如节奏与音高的结合练习、音程与节奏的结合练习等。

(3)提示性

音乐教科书中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必须具有提示性。

音乐创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科书需要用提示性的内容展示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提示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文字和图片。

文字主要通过陈述方式进行提示,提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方式、方法进行解释,提示学生理解这些规律、方式、方法的音乐表现作用以及如何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它们;另—方面是对要求学生创作的对象特点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这些特点的特征以及用音乐要素表现它们的可能性,进而选择合适的音乐创作手法。

图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或图示进行提示,提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体现音乐创作特点的线条或图形提示学生对这些特点产生感性认识;二是用具体的情节性图片创设音乐创作的情境,从审美的角度提示学生注意音乐创作对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作用;三是用图示展示音乐作品的结构或演唱演奏的方式,提示学生不同音乐结构和演唱演奏方式需要采用的相应的音乐创作手法。

(4)趣味性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创造性,这就决定了音乐创作的结果具有抽象性,仅用逻辑性语言对抽象性的创作提出要求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要注重趣味性,趣味性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教科书中对创作内容的描述或呈示应能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欲望,让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无数可能性产生向往,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带人到音乐创作的情境中,去发现音乐创作给予他们的无穷魅力。

最后要实现趣味性与创作性的结合,使学生的创作热情具有延续性,通过一个个趣味性的阶段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对音乐创作的认识一步步地深化。

(5)实践性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音乐创作更是音乐实践的重要环节,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理解理论。

音乐教科书是通过练习来实现音乐创作的实践性的,具体实践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音乐创作技巧的实践。通过实践学会运用不同的音乐创作技巧,并认识到这些技巧的音乐表现作用。另一方面是对音乐创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表现。如创作完成的作品是歌曲,就要求学生通过演唱表现作品;如创作完成的作品是乐曲,则要求学生通过演奏表现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检验音乐创作的成果,增加有关音乐创作的感性积累,并为进一步修改作品提供参考。

(6)拓展性

音乐创作能力是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音乐创作的完成需要多种音乐能力的支持。因此,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需要具有拓展性。以音乐创作技术性问题为基点,以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为外延,以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手段,最终实现音乐创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音乐教科书中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合音乐创作手法欣赏具体的音乐片段,并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感性认识;二是针对已学习的音乐创作技巧设计拓展性练习,结合已学的创作技巧和练习,独立创作新的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创作技巧的运用能力;三是结合完成的创作作品进行拓展性的实践练习,可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灵活调整和组合,采用独唱、独奏、合唱、合奏等形式自由组合并表现作品,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并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有所认识。

尽管《中学生的音乐》教科书对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可以为我国的音乐教科书编写提供很多可以参考的规律和方法,但它的编写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它采用集中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集中、陈述比较充分。但从教科书整体的教学角度考虑,这种编写方式却存在练习量过少、实践间隔时间长的缺点。

因此,我以为对于初中阶段音乐教科书音乐创作内容的编写一要注意音乐创作内容应该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但要遵循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教科书编写规律。二应注意练习数量和实践频率,以我国初中音乐教科书为例,每学期至少应在两个单元中加入音乐创作知识和练习的内容为宜。

结语

中小学教科书编写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国外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进行翻译、整理与分析是为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的《中学生的音乐》作为日本初中阶段的音乐教科书,其编写方式和内容选择是以日本音乐教育背景为基础的,我们在分析、借鉴的同时要冷静对待,取其所长,以利于我国音乐教科书编写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提供更合适的蓝本!

上一篇:社工资源链接范文下一篇:4s店售后接待服务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