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言范文

2024-04-29

南京方言范文第1篇

2、伊宁方言连读变调实验研究

3、略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4、徽语地名字“源”“洞”词义新探

5、固始方言中的“的”字词缀

6、安徽太湖方言地名探析

7、汉语语境下的普通话和广东话探析

8、闽语中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及其历时含义

9、南通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研究

10、从“大嘴咥西安”辩方言电视节目的魅力和价值

11、浅谈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和教学对策

12、论《何典》的语料价值

13、现代汉语方言[i]>[?尢]音变研究综述

14、中国儿童语言培养的家庭语言规划研究: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例

15、网络环境中我国方言传播的特点与路径

16、汉语目部动作词的比较

17、浅析贾平凹《高兴》的语言特色

18、论音韵学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作用

19、成都地区高校开设方言课程的思考

20、浅谈幼儿园如何对幼儿开展本土方言教育

21、大学生方言与普通话间语码转换及认同研究

22、元认知策略在赣方言区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23、浅谈江苏方言的儿化和儿尾

24、基于亲属称谓词看官话词汇特点

25、幼儿语言态度研究述评

26、实践语言理论,生动语言学教学

27、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28、抢救方言与抢救地方风俗文化

29、藏语方言学研究与语言地图如何看待“康方言”

30、南充方言——长乐方言现状研究

31、方言语法研究:语料、方法、体系

32、重庆方言在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33、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

34、辽宁阜新方言特点概述

35、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时体问题研究述评

36、汪涵:一个“策神”的抢救方言之路

37、元明方言学史研究综述

38、“语言资源观”在幼儿园故事教学中的应用

39、兰陵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义差异

40、维吾尔语和田方言墨玉土语的特有词汇及特点

41、闽南口头传统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形式研究

42、略谈语文教学中方言的作用

43、影视作品中的方言成因及影视用语规范化

44、关于吴语中泰州方言语音特点分析及其内部差异探讨

45、“锁定”在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

46、论清代圣谕宣讲在民间之演变及其文化价值

47、多民族、重方言地区高校双言现象分析

48、悬诸日月而不刊之著——《方言》

49、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

南京方言范文第2篇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年变迁,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而南京方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京方言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南京话在魏晋时期以及魏晋以前都是隶属于吴方言的。本文从南京方言的起源开始,通过史料记载的纵向对比和其语言特点与周围的吴方言的横向对比,在几个重点历史时期找出南京方言的历史变迁,论证南京方言是由吴方言向北方方言转化的。并探求出影响南京方言转变的外部原因,分析南京方言的现状,寻求保护南京方言的方法。

关键字 吴方言;江淮方言;历史变迁;语言融合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南京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南京,其文化和语言也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断,南京话最早是属于吴方言的,而目前南京话被划分为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这其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还原历史面貌探求个中缘由并提出可靠有力的证据。而追溯南京方言的变迁和发展也对现代南京话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 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

商代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逐渐发展壮大,领长江下游两岸地区。春秋时期吴国强大,向北扩张,最早的南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据《建康实录》里记载:“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一里半废越城是也。”淮水指秦淮河,废越城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右侧,越城筑于周元王四年,这是南京城最早的起源。随着城市的建立,人口的聚拢,南京本土语言在此繁衍发展起来。三国时,吴称建业,西晋灭吴后改称建邺,又因避讳司马邺讳,改称建康。隋唐以后有蒋州、江宁、上元、白下、升州等名称。明代始称南京,历史上通称金陵。和南京的称谓一样,南京话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

(一) 六朝前期南京话属吴方言,同时存在一种外来方言

据有关史料记载,六朝前期的南京方言属吴语系统。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类题为“吴声歌曲”的民歌,这类民歌,多流行于长江下游一带,是用吴方言传唱的歌曲,温柔敦厚、婉转缠绵,歌词中有相当部分保留有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汇

“侬”。据统计,吴歌《华山畿》二十五首之中,用“侬”的有五首,占五分之一,《读曲歌》八十九首之中,用侬的有二十二首,几乎达到四分之一[1]110。孙吴西晋之时建业城绝少有外来居民,人口变动极不明显,无论普通百姓还是统治者及官兵都是当地土著,据《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奇,唯闻作吴语耳。”王丞相指王导,东晋初年大臣。刘孝标注云:“吴人以冷为渹。”这件事发生在建康,王导王丞相会见刘真长,刘真长名惔,字真长,沛国相人。刘是北方人,王导和他谈话仍用吴语,可见当时的建康话也是属于吴语区的。袁家骅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写道六朝时期“金陵方言似属吴语范围” [2]232。

但是,自四世纪初晋安永嘉之乱以来,怀帝愍帝相继被俘,北方人民遭到巨大灾难,争相南逃避乱。到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北方的世家大族更是大举南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谢两家,居住在今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内。建康是京城,是南渡客户最集中的地方,随着大量北方人的涌入,北方官话开始在建康流行,特别是从旧都洛阳南来的人带来了洛阳话,结束了有史以来吴方言垄断江南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吴方言被彻底取代,南京方言在此就彻底向北方方言转变。事实上东晋时期,吴方言仍在南京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晋郭璞注《尔雅》《方言》,其中称“今江东人呼某为某”、“今江东呼某”、“今江东音某”等,共一百七十余条。但是建康是江东首府,地位十分重要,郭璞在区分方言时并没把这一地区另外处理,可见当时的建康话在吴语范围中[3]38。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南方土著居民中的士族阶层颇为时兴说北方话,吴方言与北方方言在建康并存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描述当时建康方言状况时说:“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皆操吴语,所以‘数言可辨’;北方士庶皆操北方话,所以‘终日难分’”。语言成为区分南北士庶的一个标志。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时期的南京城内存在着两种方言并存的现象,一个是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另一个是南京土语为代表的吴方言。

(二)隋唐、宋、金、元时期南京方言进一步向北方方言靠拢

南京在六朝三百年间,经过历代的建设,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很发达,到梁武帝时期,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但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建康一百多万居民大量减少。隋兵灭陈后,隋文帝又下令“建康城邑,平

荡耕坑”把南朝偏安的基业彻底根除[4]123。建康经历这两次大破坏,人口变动很大。隋唐两代对金陵都采取抑制政策,但是由于金陵的重要地位,还是逐步恢复,南唐建都南京,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其中当地居民中不少是来自北方。南唐后期,宋兵南下,金陵人又经历了一次大聚散。北方人参与其间,推动金陵话继续向北方话转变。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方人民又大量南来,早期多集中于建康,随后金兵破江宁,次年抢掠烧杀而去,建康遭毁灭性破坏,遗留下的居民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次浩劫后,大批北方人逃来,而且多为汴洛人,后来建康又逐步繁荣起来,在这一人口聚散过程中,南京话自然又向北方话进一步转变。元初金陵人口只有九万五千人,比南宋《景定建康志》所记载四十三万人大为减少,由此可见其中人口变动之大。

(三)明清时期南京方言结构有所变动

明朝时期,朱元璋建都南京。据史书记载,明初南京人口变动很大,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三云:“初明太祖之下金陵也,虑反侧,尽迁其民于云南,而徙南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命户部籍天下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徙其家实京师,曰富户。”时至今日,昆明、西宁等地有许多人都说她们的祖辈是明初从南京迁来,昆明方言到现在还和南京方言有某些共同点,在风俗习惯上也很相似[5]43。而迁来的富民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来自江浙地区。他们的语言极其复杂,由于吴语区的语言较多,可以推测,当时的南京话中的吴语成分有所增加。由于南京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南京话也被作为官话广为传播。明初官修的《洪武正韵》就是以当时的南京话为主体,“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基础上编订的。由于南京话在前面历朝的演化中已经趋近于北方方言,而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因此为了更好地行使官话的职责,南京话被官方修订为更接近中原汉语。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就是学习了以南京话为主体的明朝官话。他们回国后著作的《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了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的南京话的。直至清代,南京话的官话地位才被北京话取代。清代直到民国期间,南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经历了几次战争涂炭,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日军大屠杀,都给南京本地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随后填充来的人口大多来自江淮方言区的苏北一带的人

民,南京方言的北方话成分又大大增加,对向北方话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这样漫长得历史变迁,南京方言已然逐渐的脱离了吴方言向北方方言靠拢。

三 南京方言中的吴语痕迹

虽然目前南京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已经与吴方言相去甚远,特别在语音上,已经很难寻找到吴方言的痕迹了,但是通过研究词汇,我们还是能发现不少南京话与吴方言相通的地方。【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6]8,有方言一篇,所举皆明代中叶流行南京之常用语。“南都方言,言人物之長曰‘苗條’,美曰‘標誌’,蠲曰‘乾淨’,不蠲曰‘齷齪’、曰‘邋遢’„„;其不聰敏者曰‘鶻突’、曰‘糊塗’„„”其中所列的词语如“龌龊”“鹘突”是吴方言也在使用的词汇。

《江苏省志 方言志》第五章[7]43常用词对照表中江苏各地的方言词汇都有列举,其中一些词汇,南京方言和吴方言区的苏州方言有着相通之处。如“正宗、地道”苏州话会说“道地”,而南京话即说“地道”也说“道地”。形容不错,苏州话说“蛮好”,或者“勿错”,而南京话也习惯用“蛮好”,等等。

不难看出,南京方言中还和吴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吴方言相对稳定和保守,而南京方言经过几次动荡变迁,相对易变和开放,和吴方言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远了。

四 探究南京方言演变因素

(一) 空间因素

又可称作地域因素,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靠近东南沿海地区,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且地势开阔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人口流动量大,相对开放和包融的地域。因此在南京这里,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新事物新思想的复杂文化,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也带动了语言的开放和包容性。我们知道南方方言,如吴方言、闽方言等等许多词汇到现在都沿用自古语,保留的相当完整。而南京话中词语的更迭十分频繁,从古流传下的词汇几乎没有了。易中天在其著作《大话方言》中解释道:南方坑坑洼洼,重重叠叠,云遮雾障。南方更向往“鸡犬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生活[8]24,而南京通便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也使得其很难保持吴方言的语言特点。

(二) 人的因素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能轻易的发现,南京不仅仅在空间上人口往来频繁,在历史的时间层面也经历了多次人口聚散。人口的巨大变动带来的是对南京原有文化和语言的冲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9]177。因此虽然南京话早在六朝末期就已经存在两种语言并存的现象,但是真正的完全脱离吴方言转而投向江淮方言也经过了极其漫长和反复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点: 1 人口迁徙导致外来方言在同化本地语言的同时留下了原住民语言的底层

根据史料记载和语料资源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六朝时期南京方言是属于吴方言区的,随着永嘉之乱北方人口大举南迁,带来了包括洛阳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在接下来的数百年时间内,随着一次次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北方方言,南京方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经属于了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虽然南京方言已经由当地的吴方言转化为了江淮方言,但是在今天我们仍能在今天的南京方言中发现吴方言的痕迹。可以说,形成现在的南京方言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迁徙,同时也离不开在人口迁徙前的原住人口的语言作为现在南京方言的基础。 2 多层次、多来源的移民层层叠加,形成了层叠型的方言结构

南京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人口聚散,补充到南京人口既有北方方言区的人口,亦有来自南方吴方言、赣方言等方言区的人口,同时人口迁移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多种方言与南京原住民方言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方言层叠的现象,构成了现在南京方言的形式。

3 人为的设立通语促进了南京话的转变和传播发展

南京在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是多个王朝的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其语言必定会作为官方语言广为传播,特别是在明代,南京话作为全国通语的基础为全国通用甚至流传海外。但纵观历史,中国帝都多建在北方,除南京外通行的通语也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因此南京方言要成为全国通语其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语法上都要受到北方方言的影响,被人为的加以规范和整理并大面积推广使用,使

得南京方言不仅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发生转变也在成为通语的过程中受到规范和转变。

目前的南京话,虽然已经不再是全国通语,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南京方言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已经逐步在向普通话靠拢。

南京方言的现状

在今天的南京市区,并存着两种南京话,称为“老南京话”(被称为“地道的南京话”)、“新南京话”(一般所指的“南京话”) 。所谓“新”、“老”,也仅就当代而言;相对于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不断变迁的话音则没有意义。目前南京城区同时并存着老南京话社区、新南京话社区和普通话社区。普通话和新南京话之间很容易沟通,而和老南京话则较难沟通。老南京话,即一般所指的“地道的南京话”,俗称“白话”,是明清两代南方官话的代表方言,它和北方官话的最大不同在于保存了入声系统,往往被称为“真正正宗的南京话”。老南京话主要通行于老城区的南京本地居民社区,流行于城南及城西的老南京居民中。此外,古代南京居民移居外地而传统保持较好的群体,如西南地区屯堡“京族”的屯堡话,和老南京话有接近的地方。老南京话和新派的南京话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派的南京话有尖团之分,而今天60岁以下的南京人已经不能够区分。如,老派南京话中,“江”和“浆”,“千”和“牵”都是不同音的,而现在它们都同音。

2.老派的儿化音很丰富,新派的儿化音在消失之中,这可能是受附近扬州、镇江、芜湖以及南京郊区的江浦、六合方言的影响(这些方言都无儿化)。

3.老派的卷舌音zh,ch,sh ,r有区分,如:“张”与“脏”,“竹”与“足”都不同音。而新派的卷舌音只出现在i和e前。如:“迟”和“词”能区分,而“张”和“脏”不区分。

4.老派的an,ang不能区分,如“关=光”,而新派受普通话的影响,则能够区分。

5,.普通话中读e的非入声麻韵字今天的年轻人都读成如普通话的e,而老派则读[E]或[EI];普通话里读e的果摄字,老派都读[o],而新派[o]和[γ]任意

读[10]20。

以上是语音上的差别,新、老南京话在词汇上的差别也很大。对于许多老方言词,使用新南京话的年轻人都会感觉陌生,比如“手勒儿-手帕、捋绳儿-窗帘、孟浪-冒失”等等,同时老南京话中常用的儿化词和以“子”结尾的词,如“筷儿、小孩儿”等,如今在新南京话中也很少使用了[11]86。今天南京城区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说纯正的南京话了,这一点就连南京人自己也承认说的是“南普”。而江宁,江浦等地还保留着比较正宗的方音土语,但是由于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的缘故,郊区人到了南京市区也会改说不纯正的带有普通话味道的“南普”,或者直接讲普通话。如果再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久,这种正宗的南京白话就再也听不到了。可见新老南京话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并且老南京话迅速衰退,新南京作为主要方言已经成为目前南京话发展的趋势。

通过史料的记载和后人的推断以及南京方言中残存的吴方言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断南京方言最开始是属于吴方言的,经过长达千年的历史演变,及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变迁,南京方言逐步向北方方言靠拢,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并有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普通话的推广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许多方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逐步向普通话靠拢,这并不利于文化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目前来看,在南京青少年中,老南京话已经很少人使用了,出于对本地方言的保护,建议在提倡普通话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对青少年南京方言的教育,加强他们对家乡语言的认同感,这将不仅仅是对语言的保护,也是对南京古城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保护。

参 考 文 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南京方言范文第3篇

到了初二,我又交了些新朋友,在初二没有什么事情好回忆的,可能有但是我不想说,因为在初二我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学习 生活等等各种方面,不想再提到伤心处,我怕我会哭。

初三,新的并且与初一初二大不同的是我开始有了暴力倾向。上学期还好,有什么事还可以忍,但是到了下学期我实在忍不住了,有一段时间我简直是在学校惹事生非,最严重的是我一天竟然打了两架,一天进了三次办公室,为什么进三次呢,因为还有一次我是在前一天晚上惹的事,把一个同学的耳膜差点打破。

你们一直奇怪我谈在学校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直没有提老师吧,是因为初一初二的老师没有让我可值得怀念的,尤其是我在初二,老师们有时候的行为好像就是只针对我一个人,让我有点恨他们。我现在重点讲讲初三的老师,不 准确说是我的班主任,他是我在上学以来最让我记忆深刻的 甚至是一辈子也忘不掉 也是我最值得讲的一位老师,他在我需要帮助时即

及时出现我眼前帮我排忧解难 在我犯错误时及时帮我改正 而且非常严厉 并且没有抛弃我 在老师们眼中我是个坏孩子都爱搭不理的 但是班主任还是在帮助我 他让我懂得了做人的一些道理 让我懂得了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知识而不是拳头 只要有了知识才让人看得起 光靠拳头是不会让人看得起的 一辈子也不会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班主任,你是我的人生一大转折点的重要导师,我会履行我们之间的诺言的,一定会实现的!请相信我!

南京方言范文第4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下册)

执教者:吴世华 甘草店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能力与技能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知识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动画激趣:同学们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吗?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这部动画片用我们的家乡话进行了配音。是啊,(课件出示)(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板书课题《家乡的方言》

二、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现在就让我们用家乡的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或者介绍我们的学校。 2.播放兰州方言歌曲《快乐兰州》

3.刚才大家用方言介绍了自己┅┅,听了用方言演唱的歌曲,你感觉用方言说话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讲方言

亲切顺口

传递浓浓乡情

家乡

4.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方言?

5.小结: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6.你还知道哪些方言?

小组交流收集的方言词语幷说出对应的普通话完成课本29页表。然后全班交流。

7.出示课件,补充方言资料。

过渡:但是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

两个重庆人到北京旅游,在公交车上看地图,甲说:“我们先杀(重庆话中走的意思)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中南海...” 乙:“要得,我们就按到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走过去)。”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N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甲乙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无语.....甲忍不住:“你浪个(怎么)不开腔(说话)也?”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也?” 话音刚落,两个便衣警察扑上来,于是这两人又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勒哈安逸(这下没事)了,包包都整空老,哪点去搞点子弹(钱)嘛?”......门口的武警听到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读了上面这则笑话,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书:讲普通话 标准通用 打破沟通障碍 )

3.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在家乡要讲方言,那在什么情况下讲普通话呢?

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可以打破语言沟通障碍。

四、拓展

播放《大话方言》

五、总结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板书设计:

家乡的方言

讲方言

亲切顺口

传递浓浓乡情(家乡) 普通话

标准通用

打破沟通障碍

(公共场合) 附:

《家乡的方言》前置性作业

1. 预习课文

2. 用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或者介绍自己的学校。

3. 搜集方言词并写出相应的普通话词语。

有几个敦煌人到兰州来,上了公共汽车,一块买了车票,其中的一个人离开大家到了车厢的另一头坐下,售票员查票查到他,他拿着车票的伙伴看到了,就赶紧用普通话喊:“同志,我们是‘意大利的’”,售票员一听火了:“你就是联合国的也要买票,还意大利的呢!”

“意大利”其实是敦煌方言中“一块儿”的意思,写出来应该是“一搭里”,在敦煌方言中读作yi3da1li4,他以为普通话应该读成yi4da4li4。把声调改了之后在普通话中成了另一个词。

5.尖(jian)——聪明。例:人家的娃娃都尖得很。 6.绍(shao)——同傻,“尖”的反义语。例:近亲结婚,养了个绍娃子。

7.炊(chui)——贪吃。例:那人炊得很,见了东西就狠命地吃。

8.眊(mao)——瞧,看。例:妈到医院里眊病去了。

9.泅(xiu)——调皮。例:那娃爬高上抵,泅得很。

10.衤老衤老(lao)——棉布鞋,手工做成。例:天冷了,把衤老衤老穿上。

11.撩襟——衣服前襟。例:把撩襟揭起来,用撩襟兜上。

12多呼——即多会儿,啥时候。例:姨夫多呼过来的? 13.晚(wai)夕——关夜。例:今个晚夕浇水去哩。 14.辙腋——谓人的性格随和,和睦,投脾气。例:他是个好人,辙腋得很。

15.玍(ga)咕——顽劣,环心眼多,爱找茬,背后捣鬼。例:那个小玍咕透顶了。

16.节儿——时间。例:你们啥节儿走呢? 17.现滑——不中用。例:我们那个现滑鬼啥都干不来。

18.属迷——倒霉。例:哪个属迷鬼把书拿去了? 19.赶早——早晨。例:今个赶早去把那块苞谷地锄一哈(下)!

20.饭罢——上午。例:饭罢过了,那个人还不见来。

21.晌午——中午。例:精光晌午的太阳晒死人呢! 22.后晌——下午。例:忙啥哩,等后晌再干。 23.鼻凹(wa)——鼻头两侧。例:鼻凹里有颗黑痣。

24.懒弯——腿窝(膝关节后面)。例:累得人懒弯里淌汗哩!

25.孤拐——踝子骨,两脚内外高出的骨头。例:再乱跑把孤拐给你砸平!

26.尻子(读沟)——屁股,也指肛门。例:顺尻子踢给了一脚。 27.脖郎——颈部,脖子。例:那孩子脖郎里挂了个银锁锁。

28.胛花——肩膀。例:胛花上扛了一杆枪。 29.扯呼——即打鼾。例:他爱扯呼,没人跟他一搭里睡。

30.提铃嚓啷——很紊乱的响声。例:棉裤上冻了冰,提铃嚓啷地响开了。

31.难肠——困难,艰辛。例:唉,他的日子过得真难肠啊!

32.爬场——凄惨,寒怆,还包含做事对对付付的意思。例:孩子多,爬场得饭也吃不饱!

33.苶(nie)障——可怜,令人寒心。例:那娃瘦得皮包骨头,苶障得很!

34.日胀——吃的贬义语。例:快把肚子日胀饱咧下地干活去!

35.日噘——批评,斥责。例:今个出工迟到,叫王队长日噘了一顿。

36.不尿——小瞧,看不起,不理睬。例:好心好意去看他,谁知人家根本不尿咱!

37.磨囊——行动迟缓,磨蹭。例:那个是个磨囊鬼,跟不上趟。

38.利麻——手脚快,办事麻利有条不紊。例:年轻人干活利麻得很。 39.麻缠——形容事情复杂,头绪繁多。例:那件事情还麻缠着哩!

40.麻达——祸事,乱子。例:听说那娃又惹下麻达了。

41.腰食——在正餐之间临时补充的食物谓之腰食。例:农忙时节,一天吃三顿饭还要带腰食。 42.皮实——身体结实,能经得起摔打。例:这娃没害过啥病,皮实着哩!

43.泼实——泼辣的同义语。形容敢创敢干。例:这娃泼实着哩,让他干没问题!

44.泼烦——麻烦的同义语,或内心烦恼。例:为这事天天来人摧,泼烦死了!

45.掏撇——破费。例:亲家母来就是了,还要带礼物,掏撇啥哩!

46.倒磨——反刍。例:老牛卧在槽边倒磨着哩。 47.伶干——指事情办得很顺利,没碰到障碍,很快就结束,完毕。例:他一出面就把这件事弄伶干了。

48.临完——临近结束,最后。例:直到临完他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49.跄(cang)门——走人家,串门。例:他领上婆姨娃娃跄门去了。

50.谝传——聊天。例:几个人坐在一起谝传着哩! 51.喧谎——喧谈,凑在一起说话。例:厂长说了,干活的时候不准喧谎。

52.丧搪——骚扰,打搅。例:来了几个醉汉,把人丧搪了半夜。

53.日眼——剌目,看不顺眼。例:来了几个那个小子咋看咋日眼!

54.机溜——指机警,伶俐,敏捷。例:人家那娃子机溜得很,没等人看见,早就上了汽车。 55.打捶——打架。例:弟兄两个打捶哩!

56.嚷仗——吵架。例:为这点小事嚷仗划不来。 57.砸拐——进谗言,说坏话。例:不要在上司面前给人砸拐。

58.著袄子——棉上衣。例:扯上些布缝个著袄子穿。

59.羊尾(yi)巴——衣服后襟下部。例:羊尾巴甩上跑得欢。

60.当窝子——当场,立刻。例:他一听这话,当窝子就把脸吊下来了。

61.膊来盖——膝盖。例:膊来盖上钉掌呢离蹄(题)太远。

62.胳肘子——肘。例:他把人顶了一胳肘子。 63.脑杓把——后脑部。例:只看见了他的脑杓把。 64.天门盖——面部上额。例:流鼻血时用凉水拍拍天门盖就止住了。

65.鼻窟窿——鼻孔。例:他两人一个鼻窟窿里出气哩!

66.膈涝洼——腋窝。例:他的膈涝洼里夹了一本书。

67.尻(读沟)蛋子——臀部。例:老汉瘦得尻蛋子上都没肉咧!

68.项(读夯)嗓窝——脑后哑门穴处。例:项嗓窝里痒痒得很。

69.月娃娃——未满月的婴儿。例:月娃娃都这么丑。

70.下(ha)巴子——下颔部。例:与其望人的下巴子,不如自家挣着吃(民歌)。

71.腰节骨——腰椎骨。例:腰节骨错了位,疼得下不来炕。

72.腰梁杆——脊椎骨。例:腰梁杆挺直做人哩! 73.嗓葫芦——喉咙。例:嗓葫芦眼里卡了个剌。 74.咽舌子——悬应垂。例:他把话压到咽舌子底下没说出来。

75.呼噜爷——雷声,旧时把雷称作神,俗称呼噜爷。例:呼噜爷响得口格巴巴的。

76.直股子——形容液体外流如注。例:辣子把人辣得眼泪直股子淌。 77.毛楚楚——低头缩颈,胆颤心惊的样子。例:男人一声吼,女人就毛楚楚地不敢吭气咧。 78.苶(mie)兮兮——表情木然,目光呆滞的样子。例:这老汉苶兮兮的,怕是快不行咧。

79.不日气——小瞧,看不上眼。例:人家不日气咱那几个小钱。

80.卵(luan)传子——胡说八道。例:不要惹得人家卵传子。

81.刀巴子——馒头的一种,呈长扁形,蒸熟后仍留有刀切的痕迹。例:一顿吃了五个刀巴子。 82.蒸剁子——馒头的一种,呈扁圆形。例:蒸剁子刚出笼,还热着呢!

83.馕尕食——形容没本事的男人,只会吃不会干。例:跟上个馕尕食男人,一辈子受穷呢!

84.稀溜溜——实在支持不住。例:扛着重物上山,腰酸腿困,把人累得稀溜溜的咧!

85.臊兴——害羞,不好意思。例:干了错事人前头臊兴得弄不成!

86.抬笆杆——心术不正,不走正道,做呈蛮横。例:那个人是个抬笆杆,打不成交道。

87.绵囊囊——虚软,柔绵。例:铺了个新褥子,绵囊囊的。

88.尕争争(或尕扎扎)——形容物件极小。例:买了些尕争争的果蛋子!

89.装花鬼——不诚实,假充富有,家装面子。例:做事要实打实,不要当装花鬼!

90.立猴猴——盯住目标,急切等待的样子。例:那小子立猴猴地等着升官呢!

91.小拇尕子——小拇指。例:他连我的一个小拇尕子都不如!

92.指甲皮长——形容一个人专好抠搜别人的财物,爱贪占小便宜。例:张三那个指甲皮长得很。 93.能牙牙——傲慢,清高,好卖弄自己。例:别看他能牙牙的,其实肚子里没真货。

94.挖眉纵眼——形容面部表情痛苦的样子。例:老五患有胃病,经常挖眉纵眼的。

95.肚目脐子——肚脐眼。例:娃娃的肚目脐子上贴了快膏药。

96.立马下桩——形容行动极其迅速。例:听到消息,他立马下桩就来了。

97.听事麻汤——快,利索。例:请你听事麻汤把那件事给办一哈(下)!

98.乌眉日眼——形容事情干得乌七八糟。例:尽弄些乌眉日眼的事。

南京方言范文第5篇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保护方言有必要,根据辞海定义,方言指的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而保护的定义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今天我们这里所说的保护方言不仅仅就是使方言不受损害,更多的是为了方言的更好的发展。今天我们说保护方言,保护的是所有的方言。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有即为存在,必要指的是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即今天我方主张,存在使所有方言不受损害以及更好的发展的必要。下列我方将从三个角度来论述我方的观点。

一,首先,方言,作为一门语言,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语言的产生之时。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藏着这样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二、方言作为一门沟通工具,不同的方言有其不同的表达特色,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区别于标准语言的正式,方言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同时方言的语态语调极传神,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方言架起了同一地区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给与了当地人名一种地区归属感。无论是因为工作漂泊在外,还是因为求学进取在外,还是从军驻守在外,一句家乡话往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所以保护方言,就是尊重多样化的沟通,是保卫地区归属感。

三、方言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家族的重要媒介,象征的是说方言者这一群体的共同精神寄托。 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表达价值和研究价值。(社会的角度)

对于当地人来说,方言是生活的维系,是当地人精神面貌的反应,是他们个性特征的象征。(家族关系)

同时方言也是家族传承的关键媒介。(家族)

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精神寄托,也就是传承地区特色。

今天我们说保护方言有必要,不是说就是要让方言一成不变。也许今天对方辩友会说,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择优淘劣,被需要的语言自然会存在下去,这无可厚非,但是保护方言与方言自身的择优之间并无矛盾,但是今天,就发生在我们中国,有百分之二十的方言以及濒危,有40%的方言正在走向濒危。而这些要消失的方言也具有极高的价值,有保护的必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方法为方言的发展保驾护航。这些方法就是对方言的保护。由此,我方认为保护方言有必要。

一辩稿之外的东西

保护濒临消失的语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物多样性”

2009年2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绘制了一个《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并分为5个等级:不安全的、危险的(明确要灭绝的)、濒危的(严重濒临灭绝的)、垂危的(极度濒临灭绝的)、已灭绝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组织同时发布的等级量表显示,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其中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濒危语言的数量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85岁的满族老人赵玉兰正在手工制作绣花鞋。 (CFP/图)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语言学家迈克尔·克劳斯(Michael Krauss)教授就在美国语言学会的年会上发出过警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类语种灭绝了,那么语言学就是历史上惟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当时他预测,世界上的语言有一半将会在一个世纪内逐渐消失。如今他的预言正在被验证。

UNESCO前任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博士曾经说道:“一种语言的消失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特别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团体——不必说诗歌和传说,更不必说谚语和笑话——传统和口头表达组成的珍贵传承。语言的消失同样损害人与生物多样性之间保持的关系,因为语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以及宇宙知识。”

97%的人使用4%的语种 UNESCO的统计显示:全球——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同时,只有不到1/5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4/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为突出。

关于濒危语言的数据触目惊心:全世界目前有15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0人;有8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5人,其中28种属于极度濒危语言,只剩一人会说,而且只会说单词或简单句子。去年中国台湾最后一个会说巴则海语的人——97岁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这一语言随之消亡。由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显示: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在母语遗失方面,澳大利亚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在澳大利亚人的语言遗产中,有95%已消失殆尽。由于受殖民运动的影响,土著语大幅度减少,现在普及下来的是白人殖民者留下的澳大利亚土著口音英语。在白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大概有250种语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种,如今却只剩下不到50种。那些经过年深日久累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载体——故事、传说、歌谣、诗歌、谜语等,因语言消失而严重摧毁。

澳大利亚土著语严重遗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个国家早期的殖民政策造成的,但也有由于现代经济生活使不少土著语失去用武之地所致。不过,澳大利亚政府上个世纪70年代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措施来抢救和保护当地土著语。例如,1985年创建中部土著人电视台,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没有为当地人准备土著语电视台;鼓励和资助广播电台和网站办土著语频道。通过这些途径,一些土著语得以保留下来。一些民间基金会也对土著语的保护工作给以资助。例如,今年68岁的查尔里·孟克达是目前唯一会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土语——阿莫瑞达格语的人,他是从已经去世的父亲那里学会这种语言的。为了保护阿莫瑞达格语,在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孟克达好不容易才招到两名学徒;但其中一人觉得这种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很难学,不到一个月就退学了;看来这一土著语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傲慢与偏见

拉美国家约有4000多万印第安人,共有600多种印第安语言,其中250种目前濒临消失的危险。主要原因是不少拉美国家政府的政策是不鼓励使用印第安语言,而是要求必须得学习西班牙语,如果某一个人不会讲西班牙语,就会被视作没有文化。不过,近年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通过的新宪法已明确规定,该国的印第安语言已同西班牙语一样,都是官方语言。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苏里尔·莫夫(Suriel Mofu)博士2010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最东端的巴布亚省偏远丛林渔村中发现一种名叫杜司内的古老语言,并将它公布于众。当时只有两名60多岁的女性以及一名70岁左右的男性居民会说这种语言。杜司内语从未被书写,它是以口头形式借由传统故事和生活经验在当地代代相传下来的,只在一些庆典中被人们使用。

目前由牛津大学语言学家玛丽·达林普(Mary Dalrympl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该渔村进行一项为期14个月的项目。据她介绍,这项记录和存档杜司内语的项目非常紧迫,因为有一名杜司内语使用者已经在去年底去世。她表示,家长们都喜欢用马来西亚的主要语言——马来语来教育孩子,好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和找工作时能够有优势,但这样的情况已经让杜司内语渐渐消失殆尽。“目前还活着的那两名杜司内语使用者都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并不教孩子杜司内语,所以在他们去世时,这种语言也将被他们带进坟墓。”达林普教授说。

现在渔村的村民和村长对保护自己的语言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他们十分担心一旦剩下的两名杜司内语使用者去世,他们将永远失去自己民族的传统语言。为此当地社区的居民给予达林普教授等人的科研工作大力支持。

成功的例子

美国建国以来,已有150多种印第安人的土著语不复存在。目前尤奇语这一土著语的使用者只有5个人,且年龄全都在75岁以上,他们生活在俄克拉荷马州。这是一种与世隔绝的语言,也就是说,它同地球上其他任何语言没有联系。美国政府现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以录音和录像的方式将尤奇语保存起来,同时在儿童中间进行普及,期待这种语言走向复兴。 历史经验表明,语言的保育并非只是学术上的空想。例如,19世纪对希伯来语的复兴,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掉了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犹太人被逐出家园流落世界各地,他们被迫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其母语——希伯来语走向濒危。希伯来语一度只被少数的土耳其人和英裔巴勒斯坦人使用,而现在以色列就有超过700万人说这种语言。这是世界语言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语曾一度濒临灭绝,上世纪80年代只有8个人能说这种语言,并且均为高龄老年人;后来日本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建立基金会,开办文化馆,出版辞书等,让当地的后人学习自己的语言;目前阿伊努语正在慢慢恢复,其前景看好。

新西兰在拯救毛利语时实行了一个政府计划,名叫“语言小巢”,在幼儿园中传授毛利语,不仅拯救了毛利语,也成为抢救濒危语言的典范。

现状仍不乐观

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已经有五百多种语言消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识之士就在奔走呼吁抢救世界濒危语言。为此,UNESCO确定1993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在1999年的一般性大会上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语文化的现状,推动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促进语言及文化的多元发展。从那以后,国际上成立了数十个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组织和基金。然而直到现在,世界各地濒危语言保护的现状还不容乐观。

2003年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丹尼尔·艾布拉姆斯(Daniel Abrams)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给出了一个专门针对濒危语言演化的数学模型,为语言学家对濒危语言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研究工具。

英国剑桥大学最近启动的“世界口头文学保护项目”正在试图抢救一些濒危语言,恢复那些地方的人们对传统及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其主要任务是将世界上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歌曲、诗歌、传说等口头文学用音频、视频及其他多媒体形式予以记录存档。项目负责人马克·图林(Mark Turin)博士认为,全球语言学家的人数,比那些濒临消失的语种多得多,如果他们每人愿意“认领”其中一部分工作,那么他的计划就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他坚信,保护濒临消失的语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极为深远。UNESCO文化处副主任弗兰克斯·里维尔(Francoise Riviere)博士给予这一项目高度评价,并强调指出: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刻不容缓,此事应受到世人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会加快一些语言的“灭绝”,使语言的多样性遭到破坏。由于目前弱势或濒危语言能够进入互联网的可能性很小,而越是不能利用互联网,那么在信息化时代中被边缘化、加快衰弱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侵蚀着语言生态链。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能解决好互联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将会给缓解语言濒危带来极大帮助。

如果满语消失

当今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濒危语言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0000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内的有20余种,它们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

南京方言范文第6篇

谁说考试只有ABC,谁说考试很乏味,其实用心去体会,吸取经验给你们。一、数学考试:气氛压抑两张密密的草稿纸,一次昏天暗地的演算,两支酸酸的胳膊,我终于算出了最后一题的答案:一共5万个人,为财主家每人扛100公斤的大米,正当我放下笔得意洋洋之时,一想,不对吧,先不说财主一个人吃不完这些大米,就是那些人恐怕也被压扁了吧!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边,果然漏了一个小数点,我一边修改一边回味几秒钟前的超级笑话。你会发现,考试也在生活中。二、语文考试:可怕和恐怖的结晶“螳臂挡车,自不量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刘??,字梦得”哈哈,这些都是小意思,难不倒我的`。我提笔直书,不料脚踩西瓜皮:“曹操,字”啊,遇到一头拦路虎,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无意瞥见上一题:“刘??,字梦得”,梦得?好象在那里听过?是……?啊,于是我填上了“曹操,字孟得”。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正确答案。脚踩西瓜皮,有时也能滑到好的地方。三、英语考试哈哈哈,我的天下终于到来了,考英语简直比花花还容易。可是我偏偏遇到了一道难题,怎么想都想不出来,眼看就要下课了,怎么办?这时我脑子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我的英语还可以,我不会的,别人也不一定回会,于是,瞎填了一个答案继续轻松答题。成绩出来时,果然不出我所料,没有一个人答对。放下心中的大石头轻松面对每一种问题。考试趣谈作文2

考试趣谈江苏省徐州第一小学六(3)吴岩谁说考试只有ABC,谁说考试很乏味,其实用心去体会,吸取经验给你们。

一、数学考试:气氛压抑

两张密密的草稿纸,一次昏天暗地的演算,两支酸酸的胳膊,我终于算出了最后一题的答案:一共5万个人,为财主家每人扛100公斤的大米,正当我放下笔得意洋洋之时,一想,不对吧,先不说财主一个人吃不完这些大米,就是那些人恐怕也被压扁了吧!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边,果然漏了一个小数点,我一边修改一边回味几秒钟前的超级笑话。你会发现,考试也在生活中。

二、语文考试:可怕和恐怖的结晶

“螳臂挡车,自不量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刘??,字梦得”哈哈,这些都是小意思,难不倒我的。我提笔直书,不料脚踩西瓜皮:“曹操,字”啊,遇到一头拦路虎,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无意瞥见上一题:“刘??,字梦得”,梦得?好象在那里听过?是……?啊,于是我填上了“曹操,字孟得”。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正确答案。脚踩西瓜皮,有时也能滑到好的地方。

三、英语考试

上一篇:门球介绍范文下一篇:民生民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