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

2023-09-23

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第1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文桥中学

吴园田 课题: 太阳光与影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经历实践、 探索的过程, 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影子。

2、 通过观察、 想象, 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3、 了解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经历实践, 探索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2、 通过观察、 想象, 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不

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大量存在,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

2、 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平行投影的含义; 物体在太阳光下影子的确定; 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操作与观察、 演示与想象、 直观与推理等过程,自己归纳总结得出有关结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想象法, 实践推理法。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的设计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本节课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探究, 集中教授。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引入: 太阳光与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大家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我们通过众多实例进一步讨论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 形状、 方向等。

新课学习

1. 投影的定义 师: 大家肯定见过影子, 你能举出实例吗? 在太阳光下人和树有影子; 在有月亮的晚上, 人和树也有影子;建筑物在太阳和月亮下也有影子.

师: 大家对于影子是司空见惯了, 那么, 有没有想过影子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呢?

生: 我爷爷在田地里干活时, 经常根据他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早晚; 我奶奶在家也经常根据太阳照在门口的影子的大小, 来判断是否是晌午了。

师: 很好. 现在我们确定时间

时, 是通过看表来确定的, 但在古代并没有表, 勤劳的古代前辈利用智慧制造出了日晷.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它由“晷面” 和“晷针” 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 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 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 以此来显示时刻。

其实不止在太阳光下, 只要在光线的照射下, 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 这就是投影现象。

像上面提到的晷针的影子, 以及窗户的影子、 遮阳伞的影子都是在太阳光下形成的。

2. 做一做

取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 矩形纸片, 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改变小棒或纸片的位置和方向, 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 大家先想象一下, 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 矩形纸片, 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 生: 影子的形状应该不变, 只是大小发生变化而已. 因此, 影子分别是线段、 三角形、

矩形。

师: 大家的想象是否与现实相符呢?我们一齐来做一个试验。

生: 试验的结果与想象不一定相符, 三角形的纸片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有时是三角形, 有时是线段; 矩形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有时是平行四边形, 有时是线段。

师: 现在来想象第二个问题。

生: 由人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大小不同, 可以判断小棒或纸片的影子也是大小不同。

师: 请大家再进行试验, 互相交换意见后得出结论。

生: 当改变小棒或纸片的位置和方向时, 它们的影子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师: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刚才在做实验时有一种特殊情况, 当小棒或纸片与投影面平行时, 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形状的特点呢? 生: 当小棒或纸片与投影面平行时, 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体全等。

师: 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 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上面讨论过的小棒或纸片的影子就是平行投影。

3. 议一议

P122 图中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

(1) 在三个不同的时刻, 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不同, 请将它们按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并说明你的理由。

(2) 在同一时刻, 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 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 顺序应为(3) (2) (1) 。

因为在早晨, 太阳位于正东方向, 此时树的影子较长, 影子位于树的正西方向, 在上午,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 树影的长度逐渐变短,树影也由正西方向向正北方向移动。

(2) 因为大树的影子较长, 小树的影子较短, 因此应该有大树的高度与其影子的长度之比等于小树高度与其影长之比。

生: 我认为应该是大树与小树高度之比等于大树与小树影长之比。

4. 做一做 某校墙边有甲、 乙两根木杆。

(1) 某一时刻甲木杆在阳光下的影子如 P124 图所示, 你能画出此时乙木杆的影子吗?(用线段表

示影子) (2) 在上图中, 当乙木杆移动到什么位置时, 其影子刚好不落在墙上? (3) 在你所画的图形中有相似三角形吗?为什么?

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第2篇

知识》 (梳理摘要)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积累、政治统治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等条件的具备,学校——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始产生。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主要标志。根据考证,人类最早的学校大约萌芽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不过,叶澜等学者也明确指出,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埃及,而欧洲最早的学校也是出现于欧洲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希腊。

根据传说,中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不过,有学者也指出,我国真正的学校正式出现于商朝。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据说孔门弟子三千,可见规模之大。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齐桓公时期有田齐主持创办的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促进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我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是指弘文馆和崇文馆)。此外,在唐朝最早产生了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由此构成了之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三种主要形态——官学、私学、书院。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不仅成为宋代及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人们不仅在思想上受到钳制,而且文学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二)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政治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最强大的三股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现代社会的教育呈现出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创新性)、国际性(全球性)等全新的特征。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这一特征的基本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

(5)现代教育的革命性(创新性)是指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或创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

(6)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全球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进行的最早表述出现于1919年英国针对成人教育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中。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利克利出版了第一本终身教育的专著《终身教育》,初步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同时也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架构的初步设想。20世纪60~7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保罗•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引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终身教育思想自1960年代形成以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赫钦斯于1968年出版的《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的。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罗毕会议上所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5年,我国在颁布的《教育法》中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活到老,学到老”的非制度化教育正是顺应了教育终身化趋势的要求。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

在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的特征时,我们要注意下面的问题: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告终止,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终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统一所有阶段的教育,而且全面地看待教育;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儿童与它接触时开始的;中小学、大学和训练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不过是终身教育机构的一种;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终身教育与拔尖主义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它主张教育的民主化;终身教育的特征是,在学习的内容、手段、技术和时间方而,既有机动性,又有多样性;终身教育是对教育进行生动有力的探讨,它促使人们能够适应新的开发,自行变更学习内容和学习技术;终身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资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终身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这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通过终身教育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终身教育实行补正的机能,克服现行教育的缺点;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改善生活的质量;实施终身教育有三个主要的前提条件:提供适当机会、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把所有的教育组织化的原理;在付诸实施力一面,终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的体系。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状态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其内涵包含四个方面:人即目的(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在我国现阶段,关注与促进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属于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的变迁的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特点。教育的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目标和最高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而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6)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教育组织的影响日趋增大,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开始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就教育国际化问题立法。

不过,在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教育的民族性。我们既不能视教育的国际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地在国际化大潮中迷失自我;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数典忘祖。我们既要追求世界的“和”,又要保持各民族的“不同”。教育是一种民族性的事业,它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民族性的教育是无源之水。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和教育的独立性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具备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7)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教育的信息化背景下,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教师将丧失之前的“知识拥有者”形象。师生之间将会出现更加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观点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有研究者认为,人类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发展的,并将原始社会的教育称为“自在教育”阶段,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社会的教育称为“自为教育”。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 教育学基本原理。 15分

1、了解教育的本质。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就是本题/固有功能

三、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5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答:1)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学生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学生,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或自然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共有的普遍现象,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遗传素质。所谓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等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学生心理发展必要的自然前提。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学生心理获得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给心理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使人不可能任意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心理品质,同时又给心理发展带来某种内部倾向性,使每个人具有和遗传素质最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因此,遗传素质不仅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潜在的因素差异是很微小的。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本身的数量和质量的水平上(如有没有某种遗传信息或某种遗传信息的强弱等等),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上。从受精卵细胞开始,每次分裂出的细胞核里都出现专一的、特异的、一定数量的、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每个染色体内都贮存着一种遗传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以一定的顺序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它具有遗传信息。由于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在交换过程中控制着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就形成了在遗传素质上的某些变异。许多研究资料指出,在人类中很难找到在遗传结构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见人在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承认并研究这种差异的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地挖掘他们遗传素质的潜力。

“遗传决定论”者和我们的观点相反,他们否认其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决定作用。例如,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法和对四百名左右科学家的家史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非凡的才能主要起因于遗传因子。又如奥国儿童心理学家彪勒(K.Bühler)认为:“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我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都是遗传决定论的表现。最初,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心理学家滥用智力测验,对白人和黑人子女进行了测验,企图证明资产阶级的子女聪明,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子女愚笨,从而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本国劳动人民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制造理论根据。对于这些理论必须坚决批判。

现在的问题是,遗传决定论的流毒有时还在影响我们的某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的认为学习和品德不好的学生本性难移,不能改变。这种观点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都是极端有害的。很多优秀教师取得的教育成果证明,遗传决定论的思想是错误的,是毫无事实根据的。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的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同样,我们既不能完全抹杀社会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社会环境的作用。 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只有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他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离开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例如“狼孩”、“豹孩”、“熊孩”等,就是天然提供的实验证明。

社会环境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家庭、邻居、亲友、公共场所、学校、民族风俗习惯、社会思潮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精神状态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心理的发展方向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影响是密切相关的。至于学生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更容易从他们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的环境影响中得到有力的证明。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差别。我们承认并研究社会环境在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他们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环境决定论”者和我们的观点相反,他们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完全抹杀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各国家,不少心理学家用同卵双生子进行实验,证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当双胞胎出生后,有的在同一家庭受教养,有的分开在不同的家庭抚养。结果发现分开抚养的双生子智力发展并不一样。据此,他们声称人的发展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否认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环境决定论者,鼓吹资产阶级家庭和帝国主义社会“文明”,劳动人民家庭和殖民地社会“落后”。因此,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子弟聪明,劳动人民子女愚笨,这是赤裸裸地为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效劳。 现在环境决定论的流毒依然存在,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有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主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过分地责怪家长未尽到责任,甚至对这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了教育学生的信心,看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采取粗暴生硬的方法进行“教育”。这种观点和做法对教育工作都是极其有害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的心理面貌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说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排除发展心理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增强发展心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能根据学生遗传素质的差异和他们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的发展上起着主导的作用。 我们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但是绝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比如,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决不是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也不能任意决定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育万能论者的错误就在于抹煞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公开吹嘘:“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转引自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页。他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给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他忽视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四)主观能动因素

人不论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或学校教育的影响,都总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心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观能动因素也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之一,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可以起延缓式促进的作用。因为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与个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人的智力和品德都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不从事某方面的实践,就不会形成相应的能力,智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优良品德也就培养不起来。知识的多与少,才能的高与低,秉赋的智与愚,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化的主要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的勤奋努力,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许多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学家、革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通于进取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形成正确的师德观,进行科学的师德评价,规范良好的师德行为,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尊师爱生,相互促进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四、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5分

1、 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整分合原理/全员参与原理/实践锻炼原理/调节控制原理/整体育人原理

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第一,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三,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工作,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督促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等各方面进步,

第四,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

共青团活动类型:思想教育活动/学习成才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娱乐/生活服务活动

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激励法

(二)扬长避短法

(三)惩罚法

(四)谈话法

(五)心理暗示法

(六)批评法

(七)行为强化法

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五、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二部分:教学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二、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

1.育人功能

即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2.发展功能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乃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再次,教学过程也是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慧和能力,而且发展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三、教学内容。10分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教材、学生、教师以及其他课程资源。

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包括: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

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四、教学行为。10分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

(1)是否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利用 (2)是否科学设计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3)是否合理筹划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节

总之,充分将这些理论贯彻运用与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五、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特点:

①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②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③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势: ①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②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③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③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④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⑤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⑥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⑦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⑧不利于因材施教。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形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此类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2至3次,重点放在寒暑假。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 要求:

1、明确学习目标。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学习目标要明确。

2、认可既定目标。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和认可既定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把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

3、恰当选择内容。教学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考,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操作,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演示等等。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一般说来,对于那些空间较大的问题,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4、提前进行指导。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告诉学生。

5、控制小组差异。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

6、同等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享有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7、积极相互帮助。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分配给每一个小组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让学生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集体,谁也离不开谁。

8、当面直接讨论。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

9、掌握社交技能。要求学生要学会与别人积极交流、友好相处,学会处理问题,学会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学会妥协和谈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正确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技能。

10、加工内部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一系列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部知识加工任务,如理解、解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赋予含义、组织数据和评价所学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11、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是必须考虑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学内容知识内容的重点学习目标和考试内容一致。

12、保证学习时间。教师必须提供每一个学生和小组应有的充足的时间以便完成学习目标,否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13、完成个人职责。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因而事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分配给他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学习研究任务。

14、表扬学习成果。对小组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进行认可和表彰。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给与学生认可的实质性的鼓励和表扬。

15、总结学习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指导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的如何;(2)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怎么样;(3)在小组中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好不好;(4)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六、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七、 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教学评价的种类编辑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捷克的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教学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类学》(此书的中译本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一书。俄罗斯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于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体系,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使桑代克成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20世纪60 年代至今)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二、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

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 8个阶段如下:

1、 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 任务: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 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

任务: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 主动感——内疚感(3-

6、7岁)

目标: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

任务: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 勤奋感——自卑感(6-12岁)

目标: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

任务: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 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目标: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同一性拒斥——把选择权交给父母或其他人,接受他人对自己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同一性迷乱——未能严肃的考虑选择或没有做出成功的选择,能力与期望出现失衡,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产生迷乱。同一性延迟——由于内心斗争而未能在本时期产生同一性。

注:前几个阶段冲突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

信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的面对各种选择,从而获得角色同一。

6、 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 繁殖——停滞(30-60岁)

目标: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 任务: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

前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

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①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1] 。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①上课听讲方式

② 作业完成情况,甚至做题详略步骤 ③ 课下学习情况(假日)

④除作业外的知识补充情况(例如课外书)

三、 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1)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缔造者。

教师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当好这个首席,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扮演好多种亲情角色:在生活中像母亲——慈爱;在行为规范中像父亲——严格;在行为示范中像兄长——典范;在课外活动中像大姐姐——亲切;在传授知识时像哲人——博识;在讨论问题时像伙伴像朋友——平等;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时要像老奶奶——耐心。还要学会扮演保护人、公正的裁判、心理辅导员、倾听者、同情者、欣赏者等角色。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让师生双方共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2)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3)教师是合作者。

工作方式应从孤独走向合作。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教室里跟学生很隔膜,在办公室里也很孤独:班里事羞于向同事启齿,还有更大的孤独:家长和社会不理解。 教育应该延伸到生活世界,教师应与家长和社会合作。教师有义务听取社区的成年人关于教育变革的意见。一个老师作文改革,需要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和家长平等面对面沟通,赢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老师与学生,更是一种合作与共享的精神交往的关系。

(4)学生成长中的欣赏者。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好资源,组织好教学,“歪理”也能歪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老师要善于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倾听学生说话,在倾听中教育,接纳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保持专注和警觉,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创造。 (5)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创造过程。 (6)教师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

首先,教师队伍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学生的入学高峰慢慢过去,对教师的需求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趋向开放,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从事教师工作;其次,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希望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先做“学生”,才能做“先生”。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娱乐,是一种美容术。“我学习,我快乐”,“我学习,我存在”。 (7)教师是反思者。

反思以下几个方面:你已有的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教法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你在课堂上是否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合作?(3)你是否留心你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你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差距?(5)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你的教?(6)你有没有在意你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7)你面对学生时是否公正、真诚、热情?(8)你用了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9)你有学习计划和反思记录吗?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

(2)理解教学效能感: 在理论上,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教师控制点: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教育/激励/调控/社会功能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一)日记反思(二)从学习者角度反思(三)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中反思(四)从学生征询意见中反思

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四、 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其作用。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eonneetionism) (1)亦称 “联结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美国 心理学家E .L.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感觉和动作冲动反应之 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心理行为的基本单位。 (2)主张编辑

主张:①联结有两类:一类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 即本能;另一类是习得的联结或反应 趋势,即习惯。联结,人和动物都有。 ②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三条学习律,即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其中练习律还包括两个副律,分别是使用率和失用率。③ 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在 动物联结形成中观念的作用,只要把可能的情境及其元素或复合物和与之 相联系的反应的各种复杂表现加以归 类编目,就可以了解人的整个心理活动。④强调人与动物心理的连续性, 差别仅仅在于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 动物学习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 而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首创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动物 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问题,从发生心 理学的层面开辟机能心理学的一条研 究渠道,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 提供重要前提。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心理学也存在机械论倾向和本能决定 论的生物学化倾向。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

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 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上的需要▪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超越的需求

(3)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用启发式教学、 控制动机水平、▪ 给予恰当评定、▪ 维护学习动机、▪ 处理竞争合作

(4)了解知识: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技能的含义: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

(四)酝酿效应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它就是灵感与动力的结合,其特点;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展开“幻想”的翅膀(2)培养发散思维(3)发展直觉思维(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7)学习策略: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至今任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被用来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被用来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领会、监控等;有的被用来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

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元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五、 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自学──辅导式

探究式教学

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第四部分: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 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品德:品德,谓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学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德育的意义: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 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 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 在这里德育目标分类,是依据我们对思想品德结构的理解而划分为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小学德育目 标:小学生要初步 培养起爱祖国、爱 人民、爱劳动、爱 科学、爱社会主义 情感;树立基本的 是非观念、法律意 识;初步养成孝敬 父母、团结同学、 讲究卫生、勤俭节 鹭礁 黔瓣攀 北京小学生用零用钱买来应急灯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 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 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学德育目标:中学生要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 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 ......

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政治、知识、思想、道德教育

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任务: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

①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②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③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智、情、意、行

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三、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它受德育内容、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所选用的渠道。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及其他各科教学;班级德育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等,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教育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①方向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③继承和创新的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

④整体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

⑤层次性原则。坚持德育目标,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注重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⑦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各项管理、服务中要贯彻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应以敬业精神与良好作风去影响学生,并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⑧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片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两个积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

4、了解和熟悉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品德修养指导法 5.陶冶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四、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

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基本要求: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三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四是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五是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学生为本

理念之二:“师德为先”

理念之三:“能力为重”

理念之四:“终身学习”

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第3篇

接下来说一说在面试中两大主要考查方式试讲和说课的一些面试技巧。 1.试讲

试讲在考试中主要考查五大领域的相关内容,对于试讲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在试讲中我们首先要会写教案,写好教案才能为你之后的试讲作铺垫,才能有思路、有信心在试讲过程中精彩演绎。在试讲过程中内容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导入要新颖,这样才能吸引考官的注意,才能在整个考试中拿到出采的成绩。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谁的演技好,谁就是最后的赢家,”所以在面试过程中外在也占很大分值。试讲时我们的一个教姿教态,对待幼儿的方式方法和跟幼儿互动时候的样子都有可能成为考官评判的依据。同时试讲还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编自导自演,就是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都是由考生独立完成。试讲的内容是由考生自己在备考室准备好,并让考生在自己的考场中进行展示;那么在展示的过程中考生既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好幼儿的角色。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自己的语言、体态等对真实的课堂情境进行模拟再现。那么在这里就需要考生自己的一个状态的体现了。

内容上我们在试讲的过程中有技能的考生在考试中要间接的展现技能,特别在导入部分我们可以用歌曲、律动、手指谣等新颖的导入,展现一名幼儿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从而让考官眼前一亮,起到首因效应。其次在环节过程中可以绘画的图片作为教具,更好的展现你的绘画技能,最后在结束部分考生可以通过儿歌、游戏的结束放松既能凸显技能,又能在活动结束用创新的方式进行巩固主题内容,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以提升,更好体现考生作为幼儿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

2.说课

说课在考试过程中相比试讲是有难度的,说课是在试讲的教案基础上设计说课稿,考生在说课之前所做准备就是要撰写说课稿(有能力的考生可直接说课),在撰写说课稿之前,考生需要对理论知识熟悉记忆(纲要、指南、规程等理论),只有有理论作为依据的说课稿才能使你的说课更加有内涵和更加专业化。

在说课过程中要整体流畅,不要像作报告似得,在说课中要有条理性,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目标、说活动重难点、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说活动评价9个方面来说课,在说活动过程时可进行技能的简单展示,从而说课增加闪光点。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过程中考试方式通用技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面试中常见的出题方式以及针对不同的方式有技巧的应对后,要有针对性的全面备考,才能顺利通过幼儿教师招聘面试考试。最后,预祝大家顺利通过幼儿教师招聘面试! 以上是幼儿园教师招聘面试通用技巧,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可查看广东中公教师考试学频道。

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第4篇

二、对“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的理解是:

1、教师是人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2、是教育工作的意义、性质、对象决定的。教育工作的意义是传承文明、改造灵魂;教育工作的性质是充满研究和创造;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充满求知欲的学生。……。

3、一个人的思想(灵魂)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教育得好是思想家、科学家、领袖人物……;教育得不好是犯人、社会渣滓、……。所以,教师确确实实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三、一天,王老师在班里督管学生做作业,当她转到小美身边时。发现小美的字写得非常不端正、难看,于是王老师教了小美,并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了示范的字,可还没等王老师转身走远,小美就把王老师的示范字揉成一团扔在了桌子。王老师当场气得牙齿直哆嗦。如果你是王老师,谈谈你的想法与做法。

―――我的想法是:

1、我有不当之处:不注意场合,当了许多学生面,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了示范的字,伤其自尊心。……

2、小美不是写不好字,是态度不端正,应做思想工作。……

3、小美有不尊重老师之嫌,需要思想教育。……我的做法是:在适当的场合两人平等谈心,交流思想,进行正面思想教育。……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万众一心 民族精神

二、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名话是对的。

1、教育就是通过来育人,即在帮助人接受各种知识;同样要规范人(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和法律行为(准

1 则)……。

2、有一句话:你这个人要教育教育,意义是说需要适度惩罚……。

3、我国的教育制度中,有惩罚的内容……。值得提醒的是:这里“惩罚”不是体罚、心罚,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和程度就超高”。让人无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四、据报载,前不久有一城市某初中的社会学科实行了半开卷考试,即卷一为闭卷考试,卷二为开卷考试。考试一结束,许多监考老师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学生竟然不会开卷考试了!闭卷考试时学生胸有成竹,答案如流;而到开卷考试,学生首先是发愣,不知从何下笔。其次,整个考试过程中学生出现焦虑不安、顾此失彼、缺少统筹和不能合理安排考试时间等问题。对此,请你谈谈看法。

―――1.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当教育偏离了良好的轨道,我们的学生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当我们的教育环境扭曲的方式去适应。在扭曲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会的是依赖、顺从,习惯于被管,他们几乎失去了自主的能力。……2.改变考试制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信息社会 瞬息万变。

二、对“老师是红蜡,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的理解是:这是上世纪末,我们教师要发扬的一种精神。“照亮别人,燃尽自己”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无畏牺牲精神,没有考

2 虑老师的发展。……这句话是有弊漏的,而现在我们追求的,要有服务于人的奉献精神是远不够的,像红蜡那样燃尽自己,没有更多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太可惜了。……我认为:教师应是长命灯,不断发光,不断照亮别人,但永不燃尽自己。(用名句作结束)

三、有这样一封信:“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都恨您。您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理解,但我们不能原谅。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在您手下被操纵的机器。如果读书和牺牲是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宁可不读书!”请你谈谈看了这封信的看法。

―――

1、教师辛辛苦苦整天为学生操劳,学生却不领情。在这里我们不必怀疑教师没有爱,但这中间加进了太多的教师个人意志。

2、我们只能说这位可敬的老师对学生投入的是一份“糊涂的爱”,其表现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忽视,对学生自主权的剥夺,一味按自己的“好心”,办学生眼上的“坏事”。

3、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空间……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和谐社会、教育均衡。

二、请简要说说你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几个理由。例举三个以上。

―――我能成为好老师的理由是:

1、丰富的知识,我有扎实的教育 3 理论知识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及高超的教育技能(水)……。

2、爱心,我有慈母之心,关爱之心……

3、我虚心、勤奋、好学、责任感较强……

4、表决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而且一定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名优教师。

三、杨老师曾几何时:当有学生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而引得满堂哄笑时,仍只见他坚定地说“很好,请坐下!”问其为什么,他回答“新课程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请谈谈杨老师的评价如何?

―――

1、从评价的价值取向看,他的本意是表扬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

2、从评价方式看,他的用语过于简单,产生了误会;……

3、从实际效果看,他只用了“一元评价”,而且丢舍了最主要的评价指标(问题的内容)。……(作归纳结尾)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 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团结协作 不屈不挠

二、请简要说说你能让学生喜欢的几个理由。例举三个以上。

4 ―――我能让学生喜欢的理由是:

1、我有幽默感……,

2、我有渊博的知识……,

3、我有高超的教育技能……,

4、我有爱心、耐心……,

5、我与学生年龄相仿……,6……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让学生喜欢。

三、有多年教育经验的班主任李老师,发现本班(201班)男生张勇伟与女生俞小琴有谈恋爱现象。假如你是李老师,如何处理此事。

―――假如我是李老师。

1、跟这两位学生分别谈话,了解确切的信息……,

2、尊重学生个人隐私,注意保密……,

3、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各位考官,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有理有节在处理好此事。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抗震救灾 齐心协力

二、简单谈谈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如何实现?

―――

1、从备课中体现三维目标……;

2、从上课中实现三维目

5 标……;

3、在教学结果(评价)中达成三维目标……。

三、在全国上下“汶川大地震”捐款活动中,班主任李老师响应学校红十字会号召,组织学生捐款。捐款结果:生均31.5元,有50元的,有60元的,„„最多的200元;班中平时每天要用零食钱10多元的小皮只捐了1元,为最少;而特困生小美也捐了5元,为倒数第二。对此,你准备如何找小皮谈话?

―――我找小皮谈话有三方面内容:

1、了解情况。了解小皮近来的家庭生活情况,了解小皮捐款时身边所带钱情况……。

2、进行正面引导。如何用钱,让钱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与小美相比,让钱用在刀口上……。

3、动之以情。让小皮深知“汶川大地震”灾情,在内心知道灾区小朋友多么需要……。各位考官,通过我的谈话,我相信:小皮一定会捐更多的钱,献上他自己一份爱心的。(语言自己组织)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抗震救灾 多难兴邦

二、在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教师要有承担百分之

6 一百责任的勇气,即使是对方先有错,即使是对方全错。这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你认为呢?

―――

1、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份不一样,……;

2、教育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3、教育的本身是求真,……。

三、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季老师气坏了,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当这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他举起手中的选票说:“这就是证据!”如你遇到此类事会怎样做吗?

―――我会认真调查,收集合理、合法的有效证据,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查出真正的小偷。我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青少年学生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理事情要合理合法,不能认为自己的所言所为就是法。我清楚意识到:教鞭下有牛顿、有工程师、有航天员……他们是祖国的栋梁,不能随意处置。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万众一心 重建家园

二、对“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学习”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

7 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1.接受学习(老师讲,学生听)与机械学习(以简单的重复的方式学习)是两个概念。……(分别讲概念)。2.接受学习有时可能是机械学习……(举例)。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举例)。

三、成绩优异、从不缺课的初二学生郑小灵,竟在2008年5月15日、16日连续两天不来校上课,此事急坏班主任严老师。与父母联系,说是:小灵昼夜不睡地在看汶川大地震电视滚动新闻。假如你是严老师,该怎么办?

―――假如我是严老师,我会:

1、亲自家访。了解其各方面的详细情况……;

2、正面引导。肯定他的优异成绩、从不缺课,……肯定他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心……;

3、明确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他来校上课……。(语言自己组织)

面 试 题

注意:这些题目答案都是开放的,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破折号后文字仅为命题人观点。

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含准备)。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二、上海北郊学校校长郑杰说:“教师职业让我的灵魂安宁,我从职业给我带来的安宁中尝到幸福”,请你说说教师职业

8 的“安宁”来自何处?

―――

1、教育工作是伟大的,让教师灵魂得到安宁。教育工作的意义:传承文明、改造灵魂;教育工作的性质:充满研究和创造;教育工作的对象: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2、教师职业实在,也实惠,让教师灵魂得到安宁。与其它相比,教师工作安全,无危险;工作保酬适中,比下有余;工作有时间,生活有规律。……。郑杰校长说得好:“教师职业让我的灵魂安宁,我从职业给我带来的安宁中尝到幸福”。

三、有一位数学老师,发现一学生竟然一道都没有答对。她感到非常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但随即觉得不妥,于是她重新审视了这张试卷,在上面写道:“„„”。假如你是这位教师,你会写什么?为什么?

―――我会写道“一切从零开始,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1.因为这个学生一题没有答对是事实,但不应该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这样会让学生悔心伤气,没有学生自信心,2.我是这位数学教师,就会鼓励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3.当然作为教师还反思,杨思中学有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学生一题没有答对,我有没有教的责任,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语言自己组织)

面 试 题

一、请你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激发兴趣,鼓励求异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它的危害面是面向少数学生,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违背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是个给教育对象加载过程。所以,有悖于“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个给教育对象加油发展的过程。它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健康的个性特征

9 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

区别在于:培养目的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过程不同┅┅总之,教育思想不同。因此,教育必须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三、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小李,6月份分别接到研究生、公务员、公办教师录取通知书。但是在“三喜临门”给他带来了烦恼:选择那个工作好呢。假如你是小李,怎么办?

假如我能有这三份通知书,这是我的骄傲、我的荣信、我的人生以一次成功。我毫不犹如的选择公办教师这份职业。因为:第

一、公务员固然工资收入高、职位声望高、前途无量;但是不合我的性格,不符我的志向,不切合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第

二、研究生虽然能学到更多知识,丰富我的内涵;但是目前找工作难,可能会在人的一生中,又减少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时间。第

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第5篇

一、学校要组织去科技馆参观,由你负责,你怎么组织。

学校组织去科技馆参观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增长一些科普知识,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更好地观察社会,认识中国科技的腾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营造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因此,我会这样组织这个活动:

首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活动前召开年级领导会议,布置相关准备工作,各负其责。活动前召开班主任会议,讲清活动目的、意义、纪律,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做好一份应急预案。并对班主任提出具体要求。对本年级各班参加活动的人数及任课教师安排到班。并确定好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出行路线等。与此同时,需要与科技馆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作以及联系车辆。

其次,外出前提醒学生相关注意事项。如:安全、纪律等。 出发前清点学生人数。参观过程中,积极与其他老师组织好学生进行参观并邀请科技馆导游负责科技馆相关知识的解说。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记录。征求科技馆工作人员同意后,对此次参观进行拍摄记录。在此期间随时随地注意清点学生人数以及关心学生身体状况,并注意强调有关的注意事项。

最后,参观结束后,感谢科技馆相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随后组织学生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并清点人数,保证学生如数安全返回。要求学生回去后写下参观科技馆后的观后感。同时自己要总结此次活动相应的经验并汇报领导,并将相应资料整理存档。

二、在参观的过程中你清点人数时有位学生找不到,你怎么办?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走失,事关学生的个人人身安全。作为一名老师,需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学生。应立即调动各方资源来确保学生安全找回。

首先,我会保持冷静并安抚其他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不要担心。与此同时询问在场学生是否有人知道未到场的学生在哪。如果那名未到场的学生只是因为上厕所这类个人原因暂时没能与大家集合,那么我会和其他学生在原地等候。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去向,那么我会第一时间拨打他的电话,通过通话询问他的位置,并告知集合地点。如果电话无法接通,那么我会借助科技馆广播等方式来寻找这位学生。 其次,如果通过以上方式都无法找到这位学生。那么我会请其他老师维持现场学生秩序,让学生不要乱跑。然后我会与科技馆工作人员以及剩下的老师一起先原路返回寻找。在必要情况下,我会通知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

接下来,在采取以上措施还是无法找到该名学生,那我会请求警方协助调查监控录像进行寻找。

最后,在找到这名学生后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安全思想教育,告诉他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也非常令家长与老师担心。希望他以后有事情能够事先告知老师或者同学。以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之后也要自己做一个反思,在以后的组织学生出行过程中要总结此次的经验与教训,以供借鉴参考。

三、校园解题APP的盛行你怎么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解题APP的盛行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青年使用解题APP有利也有弊,需要加以引导。

我认为解题APP是学校的课业负担过重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减少了购买书籍资料的纸质成本,也提高了学生搜索与应用的能力。但是,APP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第

一、它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难题求助解题APP,缺少思考的过程,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第

二、长期使用解题APP,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会打击那些独立思考的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我认为应该对此现象加以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己应该学会正确借用学习工具,不能遇到难题就立马借助解题APP,应该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再使用解题APP去完善自己的思路;

二、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难易适度,适当的给学生减负,不能经常布置过难的题目使学生不得不借助解题APP,与此同时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

南京教师招聘数学范文第6篇

核心用户上传

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按音的分组

三个音,应标记为(

)

A.c

1、e、e2

B.c

1、g

1、e 2

C.c

2、e

1、c3

D.c

2、e

1、e3 2.下列各拍子中,属于混合拍子的是(

d)

A.3/4拍

B.2/4拍

C.6/8拍

D.7/8拍 3.下列选项中,属于D大调的近关系小调的是( c ) A.c小调

B.g小调

C.b小调

D.bf小调 4.下列选项中,属于钢琴协奏曲作品的是( c ) A.《梁祝》

B.《春江花月夜》

C.《黄河》

D.《长江随想曲》 5.《月亮颂》(选自歌剧《水仙女》)的曲作者是(b ) A.韦伯

B.德沃夏克

C.鲍罗丁

D.古诺 6.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成为( b )

A.雅乐音阶

B.燕乐音阶

C.清乐音阶

D.古音阶 7.体裁“无词歌”的独创者——门德尔松,其国籍是(a ) (1) 德国

B.奥地利

C.波兰

D.挪威 8.威尔第之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是(b )

1.托斯卡尼尼

B.普契尼

C.瓦格纳

D.亨德尔 2.普契尼(吉亚卡摩•普契尼)

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共有12部歌剧作品,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还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代表作:(三大歌剧)《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又名《绣花女》或《波西米亚人》)、《托斯卡》。美声三杰(多尼采地、罗西尼和贝利尼)

9.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首场演奏者是(a ) A.俞丽娜

B.盛中国

C.盛中华

D.刘诗昆 10.我国儿童歌曲《一分钱》的词曲作者是( a )

A.潘振声

B.丁善德

C.马可

D.印青

潘振声(panzhensheng 1932-- )著名作曲家。蒙古族。上海青浦人。1955年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编辑等。曾任音协宁夏分会主席、宁夏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曾获“全国优秀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作有儿童歌曲《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红太阳照山河》词曲及曲作《嘀哩嘀哩》、《雷锋叔叔请听我的回答》、《太阳月亮不能忘》等。出版有少儿歌曲专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Jay_h1218 奉上 【爱文库】

核心用户上传

1.聂耳创作的群众歌曲涉及面广泛,大致分为( abce )四类。

A.救亡歌曲

B.劳动歌曲

C.儿童歌曲D.叙事歌曲

E.抒情歌曲 2.黄自的音乐创作品种多样,主要有( bcde ) A.歌曲

B.清唱剧

C.管弦乐 D.弦乐四重奏

E.赋格曲

3.山歌的音乐形态有( abcd )四个特征。

A.声调高亢嘹亮 B.节奏自由 C.常用自由延长音来抒情 D.乐段结构较简单 E.表现方法比较细腻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四川民歌的是( bcde ) A.《小白菜》 B.《采花》 C.《康定情歌》D.《太阳出来喜洋洋》

E.《槐花几时开》 5.下列选项中,属于威尔第作曲的歌剧有( abce ) A.《阿依达》

B.《茶花女》

C.《游吟诗人》 D.《威廉·退尔》

E.《利哥莱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唢呐、竹笛、笙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属于

类乐器。

2.在音乐史上,

是第一位专写钢琴作品的作曲家,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他的学生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开拓了的新领域,首创了

体裁。他的两部标题交响曲为

3.合唱的声音训练一般为

。 4.《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是 郑律成

5.明朝音乐理论家,朱载堉首创了

(即十二平均律)及其详细计算法。 6.管弦乐曲《土耳其进行曲》是奥地利作曲家

的代表作。 7.《九歌》是春秋战国时期

国人

创作的诗歌集成。他的代表作还有

8.小步舞曲是一种风格典雅的

拍子舞曲。圆舞曲是

舞曲,又称“

”。 9.《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选自歌剧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原名为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合唱的呼吸有三种:整体呼吸、声部之间轮流呼吸和循环呼吸。(T ) 2.合唱排练前的案头工作分为三步:熟悉作品、分析作品和表现作品。( T ) 3.《新课标》表述的音乐课程性质有三点: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T )

4.组曲是由多个奏鸣曲连接起来的音乐。(F ) 5.《我爱你,塞北的雪》有两段歌词,所以是二段体歌曲。(F ) 6.《天仙配》《女驸马》是越剧的代表作。( F )

Jay_h1218 奉上 【爱文库】

核心用户上传

7.民族器乐结构的单曲体一般包括单一重复体和变奏体两种。(T ) 8.格里格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 F )

9.康塔塔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多以圣经为题材,风格偏重抒情。(T ) 10.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T)

五、列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请列举出五个以上我国北方主要的剧种。 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二人转。 2.请列举出五首以上的云南民歌。 《弥渡山歌》、《赶马调》、《放马山歌》《小河淌水》、《耍山调》、《绣荷包》

六、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1小题4分,

2、3小题各8分,共20分) 1.什么是乐句?

乐句是指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故称为乐句。 2.教师如何做到用音乐吸引学生?

3.试述音乐学科教育学、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上一篇:六一游园活动简讯范文下一篇:补习班的感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