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17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助于突出小学生在概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就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夠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符号化的特点,对于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讲,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问题驱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一、数学问题在小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问题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小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通常遵循着从问题到理论,再到过程的循环、螺旋式上升的程序,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也将会逐渐加深,因此,数学问题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而且,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数学概念加以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率。

(二)数学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纵深,让学生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改善自身的思维品质,逐渐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加快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进程,从而对具有抽象性和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问题驱动下逐渐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数学问题有助于构建思维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中离不开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教师构建的问题环境中,学生将对问题进行分析,借助问题的引导,学生将会激发探索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概念深入挖掘的动力,从而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具有深入的理解,达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设计问题情境

1.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概念是对数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小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需要借助于教学情境的影响,加以形象化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问题教学情境,利用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对数学概念加以形象化的说明,并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引导到本课的教学主题中,引导学生对生活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结合已有经验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往往需要将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和认知特点,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将新老知识的结合起来,设计问题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直线”概念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概念,了解了线段的特点,因此,“线段”已经成为小学生已有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线段”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直线”的概念。

教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习到了“线段”的概念,哪位同学能够说出“线段”的特点?

学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是一条直的线。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线段具有两个端点,那么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原有知识“线段”的特点之后,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直线和线段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已有知识和新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而加深学生对“直线”的理解。

(二)设计问题串

基于问题设计基础上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概念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每个问题贯穿起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思考过程中,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和掌握,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图片,利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

教师:“在这些图片里,有我们学过的图形码?”

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正方形和长方形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四个角都是之间,对边平行。”

教师:“你们看另外两个图形什么特点?”

学生:“一个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一个虽然对边平行,但是四个角不是直角”

教师:“你知道这两个图形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用到了一连串的问题,利用问题方式,将学生从已有知识层层深入地引导到新概念上,而且,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概念的关键词,都能让小学生距离新知识更进一步,这样的问题串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让学生在逐层解答问题中体验到概念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探究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生活元素和原有经验在问题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层层深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蒲汉.基于数学概念的本质设计问题串[J].数学教学通讯,2018.

[2]徐良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42.

[3]李华萍.基于问题驱动教学的小学数学概念问题设计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105-105.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总目标,对于依法治理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草专卖管理在我国长期处于一种垄断管理的状态,针对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的适用,进行了以下的分析,主要从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的适用的体现。在我国近年来,烟草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经济来源的渠道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烟草行业的兴起也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要严格把控烟草买卖,这也是我国将烟草专卖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烟草专卖进行管理,能更好地将行政许可应用于烟草专卖管理的适用中,严格把控烟草专卖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许可 烟草专卖管理 适用

1 主要概念分析

1.1 烟草专卖

烟草专卖的含义在于国家对烟草事业进行统一的生产、销售,包括雪茄、烟丝、卷烟等在内的烟草的生产、销售,并且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垄断管理的主要方式,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违反了相关的规定,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受到相应的处罚的。

1.2 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内容一般来说是国家禁止的活动,对一定符合条件的人解除禁止,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要求,允许这部分公民进行特定的活动,同时也享有某些特定的权利。并且这种许可行为也是需要申请的,如果没有人申请,行政机关是不会主动许可这部分这些行为的。

行政许可主要涉及到法律规定,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准许公民进行某种特定活动的行为,需要进行特定的审查,颁发相应的许可证、执照等形式,确认公民可从事某种活动。行政许可的设定,是在遵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发挥公民、法人代表等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的维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行政许可适用的主要法律效力

2.1 证明力

行政许可适用的法律效力之证明力,主要是指烟草经营者需要行政部门颁发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和执照等,这些相关证件经过审批颁发之后才能证明其经营的合法性,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烟草经营者才能进行烟草的生产、销售等工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证明自己的权利是合法的有效的,保证了烟草经营合法正规的运行。

2.2 确定力

行政许可适用的法律效力之确定力,主要是说,在行政部门为烟草经营者颁发经营许可证、执照等证件时就确定了烟草经营者进行烟草管理的权力,这些证件一旦颁发就确定了其经营的性质,是无法随意进行更改的。如果要进行更改,必须是烟草部门行政主管的法定程序做出了更改的决定,相应的行政主管才能通知经营者进行证件的撤销、变更,这样的处理流程保证了这一行为的有效性,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查。

2.3 约束力

在烟草专卖领域,相关的许可证、执照等赋予了烟草经营者相应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了相关的义务。这些证件规定了经营的范圍和方式,也规定特定的公民和法人代表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公民和法人代表将会承受同样的法律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也正是行政许可适用的法律效力的约束力的主要体现。

3 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的适用的具体体现

3.1 办理烟草专卖的准运证

烟草专卖品的准运证的办理程序体现了行政许可的证明力,对于相应申请烟草专卖的经营者,烟草专卖局会要求其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专业的审查,筛选出符合承办条件的经营者,对其发放相应的证件,并允许准运证的办理。对于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要及时通知结果,并且告知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资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烟草专卖准运证的办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为这些相关证件的办理提供了便利,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证件的签发流程也更加规范,省去了很多人力物力,也是行政许可适用在其管理中的体现之一。

3.2 依法行政许可的基本要求

行政许可是在法律允许的条件进行的,有其中五点基本要求,一是事实清楚,主要表现为清楚了解所要查证的烟草专卖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细节问题,然后再确定烟草专卖经营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二是证据确凿,主要是说在行政许可的过程中,要确保有更多的人证、物证,能够说明目前的问题。三是定性准确,这一点主要是参考烟草专卖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相关行动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这样才能有效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四是手续完备,主要是说烟草专卖所必需的证件以及其他证明材料需在审批颁发之后才能进行营业。另外处理恰当、程序合法两个基本要求也是需要执法人员在处理过程中遵守的。因此,依法行政许可的基本要求也是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的体现之一。

3.3 相关人员的管理

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适用的体现,一部分表现为对烟草专卖人员的管理,对于烟草专卖人员的管理,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定期管理,这样的话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人员素质的管理,加强烟草专卖人员的素质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而且烟草专卖经营者的素质培训,对于自身经营理念和发展意识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避免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行为管理,主要是指对烟草零售户的销售地址和销售信息要明确,系统分析市场检查所发现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落实服务和管理的理念。四是绩效管理,这种形式是在专卖执法行为中产生的,是一种体现业绩的形式。

3.4 相对应的责任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责任,包括烟草专卖行政许可责任和法律责任,首先烟草专卖行政许可责任,这部分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烟草专卖的行政管理机关,按照行政许可的标准为烟草专卖的申请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合理的审批,并且在审批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另外行政许可的存在也保障了烟草专卖的行政管理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其能够进行有效的烟草销售工作,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烟草专卖的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国家法律保护的前提下,烟草专卖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烟草专卖管理的长期有效发展。其次是烟草专卖的法律责任,这一责任是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的,是有关烟草专卖具体实施的法律法规。

4 结语

就目前来说,烟草专卖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和挑战,既有烟草生产经营方面的,也有烟草专卖体制方面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烟草专卖以及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其中,行政许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烟草专卖的体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以上对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的适用的探讨分析,能够有效加强烟草专卖的市场秩序,稳定了烟草专卖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能够应对未知的挑战。对烟草专卖进行管理,使得国家能够有效规范行政许可的行为,维护了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为烟草专卖使用带来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超.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人员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2):35-36.

[2] 吕斌.试论行政许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的适用[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3):84-89.

[3] 杨亮.论烟草专卖管理依法行政及执法安全[J].科技与企业,2013(18):108.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概念教学的过程,即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因而要把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上日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概念教学策略。本文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出发,分析了概念教学的三个步骤,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概念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是深化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升华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概念,数学教学基本相当于空谈。关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提高的影响,以及开发正确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是最基础不过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其思维就会出现混乱,概念教学应当得到教育者的重视。数学概念,是小学生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正确的教学思想,利用有效的沟通理论,实施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的骨架内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的概念比较模糊的话,那就很难对现有知识进行理解,也很难快速接受新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只有学好数学概念才能为数学学习打好地基,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越学越容易。

1、丰富数学概念的引入方式

一个良好的课堂引入,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起到高效的调动,促进他们融入课堂活动中来。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手段进行课堂引入。

(1)新课程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理念与策略,它同样可以延伸在概念的引入方式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来减少数学的距离感。比如,在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时候,教师可以拿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像尺子、毛线、电话线、课本等,问学生这些物品哪件最长。这样类似于游戏的课堂引入方式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他们自然地想到了运用尺子、课本这样不易弯曲的物品,去比较揉成一团的毛线、电话线长度的办法。在比较中,学生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够自主地利用一些长度单位。在这个时候向学生呈现长度的数学概念,不但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也能够使他们快速融入课堂中来。

(2)教师可以通过对情境的构建做引入。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乐于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个提问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总结答案的时候去归纳数学概念。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在黑板上画出几个问号,以这种方式创设了提问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马上,学生们便在课堂上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一些学生提出“什么东西用克表示重量?”“他们两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等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提出“千克就是1000个克吗?”“爸爸的体重应该用克,还是用千克呢?”等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克与千克的概念,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改善,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念内容。

2、改善数学概念的建立方法

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小学生需要对数学概念进行直观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再去了解其本质属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教学规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1)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抽象规律的结论。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中的案例多是抽象的数学图形,缺乏与生活中感性材料的联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增加了课堂学习的难度,还容易泯灭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于是,在课前准备时,我拿出了自己上学时压箱底的好东西——蝴蝶、蜻蜓标本,还有几片秋天的落叶,它们统一的特征就是有着极强的对称性,是组织“对称”这一概念教学最好的教材。此外,我还精心准备了几张对称的剪纸、脸谱,还有加拿大国旗的图片,以及汽车、军舰、飞机的模型等等,使得学生对“对称”这个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家长还反映,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不时地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具有对称性的事物,为此我深感欣慰。

(2)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客观存在的事物,加强数学概念表象的建立,从直观的融合中认识抽象思维,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形象,从形象到抽象地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体盒子先引导学生认知面积,再引导学生过渡到对面积的抽象认识,了解面积的数学意义。

(3)从表象建立过渡到抽象总结,帮助学生得出一个面积的概念。在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开展扩展性学习,引导学生对面积的数学概念内容进行深化,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像“单位1”的具体意义等词汇的解释,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弄懂数学概念,从而把学生从过去的被相关概念牵着走,引导到后来的主动把握,进而享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

三、结语

想要把握概念本质,除了对概念进行学术解构外,还应对其进行教学解构。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教育形态和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概念。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一方面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数学概念的特点和要求,整体把握数学概念体系,为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好准备。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只有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概念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4.

[2] [冯光庭,刘忠君.对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艺术在线,2010(4):55-5.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基于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认知的访谈结果发现,目前针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观点是分散和不统一的,共识较多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包括公共受托责任、独立性、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共识较多的国家审计定义为:对受托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独立的监督活动。本次访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形成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的共识,构建国家审计基本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审计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本概念;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话语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本土化意识,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概念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概念的创造及其系列组合构成理论、学科与知识体系[1]。一个学科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2]。因此,概念对于学科的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需要从概念入手。

近年来,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作为目标,将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概念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遗憾的是,这一任务的完成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还有一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要做。例如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认识现状如何,比较公认的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有哪些,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次访谈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在查阅以往文献资料中发现,对于“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與“国家审计的定义”的讨论常常是一起进行的,有的论文甚至将二者不加区分地混淆在一起或者将二者等同起来。事实上,概念与定义是有区别的。概念(Concept)是人类思考的出发点,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定义(Definition)则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鉴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国家审计定义在以往研究中具有的“天然”联系,本次访谈研究中,也将二者一并进行了访谈和讨论。本文以下所讨论的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若干词或词组,是指那些能够说明国家审计并为国家审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国家审计的定义是对国家审计这一事物或概念所作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对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进行研究,需要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首先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回答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答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的角色和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而深入研究国家审计的定义,理论上也需要在明确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法,研究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认知情况,访谈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国家审计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既有观点简要回顾

(一)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主要观点简述

对于审计基本概念的讨论,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研究相对多些。早在20世纪60年代,莫茨等[3]在《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出了5个审计核心概念:审计证据、应有的职业关注、公允性、独立性和职业道德。1978年,尚德尔[4]出版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认为,审计概念有4个:目的、标准、判断、证据。陈汉文等[5]2019年在其主编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简述了莫茨和夏拉夫提出的5个审计核心概念。由刘明辉[6]主编的《高级审计研究》专章讨论了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提出了包含4部分和15个具体概念的审计基本概念体系,如表1所示。

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专门研究和阐述并不多见。1997年出版的由郭振乾[7]主编的《中国审计学》是我国较早专门论述国家审计的著作,该书18个章节目录所涉及的重要审计概念包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审计规范、审计职责、审计权限、审计的法律责任、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等。1998年出版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提出了由审计动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主客体关系、审计运行五大理论板块构成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框架,每个理论板块都导出了若干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受托责任、独立性、权威性、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结果等[8]。2005年李金华[9]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在前面五大审计理论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审计环境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管理理论,当中阐释了审计环境、审计规范、审计管理等概念。2015年刘家义[10]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共9个专题,涉及的重要审计概念或者话题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功能、审计目标、审计特征、审计方式、审计管理、审计规范化、审计信息化、审计文化等。2019年胡泽君[11]主编的《中国国家审计学》作为当前的国家审计教材,虽没有对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进行专门阐述,但从其12章节目录中可以看出,该书涉及的国家审计概念包括审计特征、审计地位、审计作用、审计类型、审计规范、审计职责权限、审计程序、审计标准、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报告等。

(二)关于国家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简述

最早的比较公认的审计定义是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在《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中對审计的定义,即审计是一种客观收集、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的认定(Assertions)的证据,以确定其与既定标准之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相关方的系统过程[12]。这是关于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的最权威的定义。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国家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探索。中国审计学会在1989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基本理论研讨会上,将审计的定义表述为: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13]。1995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定义研讨会,将简明审计定义概括为“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7]。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可见,这一国家审计定义与前述两个定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迄今为止最新且最为权威的国家审计定义当属胡泽君[11]在其2019年主编的《中国国家审计学》中给出的定义,即国家审计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独立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分配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活动。

此外,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国家审计定义进行了探讨。蔡春等[14]对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进行了讨论,董大胜[15]发表了探讨国家审计定义的论文,孙宝厚[16]在其主编的《国家审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中专门对国家审计定义进行了讨论。本次访谈研究过程中,国家审计研究领域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都是我们的访谈对象,在此对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再赘述。

(三)简要评论

总体上看,对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概彼时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立的初期,为开拓审计工作局面,迫切需要对“国家审计是什么”和“怎么做”进行回答,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撑,理论研究工作者为满足实践需求,集中精力对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回顾既有观点,还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深入研究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国家审计定义的成果并不多,即使对于上述远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仍然是既有观点的主要部分,是今天继续开展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定义研究的重要基础。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历史不长,从建立至今还不到四十年,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对审计的认识和审计规律的把握还不够深刻;二是审计的实践性较强,以往多数的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要么是对制度机制安排等开展研究分析,要么是从工作层面针对审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多,关注不够;三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于国家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不深入,或者受到研究范式的影响未对国家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予以应有的关注,缺乏构建概念体系的逻辑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深入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首先需要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概括提炼出国家审计的概念体系和广为接受的国家审计定义。

三、访谈过程与结果

笔者就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国家审计定义进行的结构化访谈,首先设计了统一的访谈问题,然后向目前我国在国家审计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其中包括来自审计机关的领导和专家5位,来自高等院校讲授和研究国家审计的7位教授),发出征询专家意见函,请各位专家每人列出国家审计的重要基本概念(不超过8个)和国家审计的定义,同时简要说明所列示的每个重要基本概念的涵义以及作为“重要基本概念”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与专家进行了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收回全部专家意见后,对12位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取其中共识较多的8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并对专家提出的国家审计定义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如下:

(一)共识较多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及其涵义

本次访谈的12位专家共提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49个,对它们出现的频次进行了统计,并且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图1所示。其中共识较多的排在前8的概念是:审计目标、独立性、公共受托责任、审计对象、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证据、审计程序。

专家对提出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涵义进行了说明,其中对上述8个概念涵义的说明情况如下。

1.审计目标

认为审计目标应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专家共有8位,他们对于审计目标的回答大致分为两个层面:有的专家从理论上将审计目标界定为审计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指向和要求,是审计过程的起点,它决定了后续的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也有的专家从现阶段国家审计工作的层面,提出国家审计的目标是监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国家安全,改进民生福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独立性

认为应将独立性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6位专家中,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教授居多。他们一致认为,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受那些危及或按理性预期会危及其做出无偏见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独立性既是审计行为活动必须秉公实施检查、调查并提出客观公正专业判断、做出专业报告的职业特性,也是独立、客观地调查和报告结果的条件和状态。对于独立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内在独立性,也称为精神态度上的独立性,是指实施审计行为活动的主体必须在精神态度上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做出公正无偏的判断、意见和报告;二是外在独立性,也称为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关必须具备组织地位独立、经济基础独立、工作过程独立和伦理关系独立,不受外来干扰和影响。

3.公共受托责任

共有5位专家提出将公共受托责任或公共责任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且他们对于公共受托责任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成为基本概念的原因基本一致。公共受托责任指的是根據法律授权受托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源,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或人员,遵循特定规范并向公众(委托人)报告其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全部活动情况及其结果(包括规划、控制、结果、财务状况等)的责任或义务。在我国,国家和政府因接受人民的委托,管理、使用(运用)、经营公共经济资源(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而成为公共受托责任的组织载体,公共受托责任就是国家和政府及其组成部分按照特定的要求和原则,包括受托管理、使用(运用)和经营公共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状况的义务。国家审计以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为首要前提,以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为本质目标。

4.审计对象

认为审计对象应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5位专家,对于审计对象的内涵表述不尽一致:有的在表述时与其他概念交叉重叠,认为审计客体包括了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回答的是“审什么”问题;有的认为审计对象是国家审计监督内容和范围的具体概括;有的将审计内容称为审计对象,是国家审计所监督的审计客体的行为事项;有的专家认为审计对象影响着审计的法定职责和权限,它包括了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经济责任、公共责任、“一公两国”(即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等。

5.审计本质

将审计本质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4位专家一致认为,审计本质就是对“审计是什么、为什么产生审计”的回答。它是国家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范畴的内在的规定。然而,专家们对于国家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没有说明。这与目前关于国家审计本质尚未达成共识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现状一致。

6.审计职能

共有4位专家认为审计职能应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其中从事审计实务工作的领导专家居多。专家们对审计职能的涵义解释不一:有的认为,审计职能是指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担负着怎样的职能;有的认为,审计职能就是审计功能;也有的认为,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发挥的作用,主要职能包括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还有的认为,它是国家审计能够满足需求、实现目标,对审计客体的行为事项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专家们在对审计职能这一概念的界定中,存在与审计功能这一概念混用的现象,对二者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

7.审计证据

认为应将审计证据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4位专家一致认为,国家审计行为活动(审计工作)中以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为重心,所有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都是以客观地收集和评价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为依据的。有实务界专家进一步提出,当前审计实践中,审计依据的多元化、审计获取证据的方式多元化和审计判断领域的多元化,使得审计证据应具备充分性和必要性外,还需要考量其合法性和安全性等。

8.审计程序

认为应将审计程序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4位专家对于审计程序涵义的解释一致,都认为审计程序解决的是“怎么审”的问题,是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具体步骤及有关要求。审计程序作为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原因是:在实施审计中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明确并严格遵守审计程序,是依法审计、保证审计质量、界定审计责任的重要保障。

除这8个概念外,12位专家还提出了41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其中有3人同时提出的只有1个,即审计范围;有2人同时提出的有12个,包括权威性、审计关系、审计主体、审计依据、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准则、审计判断、审计权限、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国家治理、公允表达。其余的28个概念均只有1人提出,包括审计假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价值取向、审计特征、正当怀疑、应有关注、合理谨慎、胜任能力、积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经济监督、审计类型、财务审计、遵循审计、绩效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管辖、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责任、审计职责、国家审计制度构成要素、监控机制。

(二)对专家提出的国家审计定义的分析

在传统逻辑学中,定义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常用的定义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被定义项=种差+属”,其中“属”反映了被定义项具有的共性;“种差”是被定义项具有的个性,即能与同一属性下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有属性。本次访谈共收到10位专家给出的13个国家审计定义(其中1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4个定义),基本上都属于“属加种差”式定义。这13个定义可归为三类,即“独立的监督活动”“控制机制”“系统过程”。

7位专家将国家审计定义为“独立的监督活动”,但对这一定义的“种差”即国家审计特有属性的表述各不相同。从监督活动的主体看,有5位专家明确提出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或依法设立的专门机构,2位专家没有界定监督主体;从监督的内容看,6位专家认为是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资金、国产资产和国有资源)的受托责任或公共责任,1位专家认为是监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从监督的目标看,3位专家认为主要是促进国家重大政策落实、维护国家安全、完善国家治理,4位专家没有提出监督目标。从专家们给出的审计定义来看,在对国家审计作为独立的监督活动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进行界定时,有6位专家或明确或隐含地主张了受托责任理论。

2位专家把国家审计归属于“控制机制”或“监控活动”或“监控机制”,其中1位专家同时提出的4个繁简不同的定义最终都把国家审计归属为“控制机制”或“监控活动”。这2位专家对国家审计定义的“种差”的界定比较一致,都认为,与其他控制机制或监控机制相区别,国家审计控制或监控的对象或内容是“受托责任”或“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和保障。他们对国家审计本质属性的看法,依然是受托责任理论,在这一点上,与多数主张国家审计是独立监督活动的专家的观点一致,2位专家的分歧主要是在监督与控制、监控等词语表达上的不同。

1位专家把国家审计归属于“系统过程”。这一定义是在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审计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审计主体、职能和目标等要素后形成的。该定义在描述国家审计定义的“种差”即特殊性时,采用的是操作性定义方式,指称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主体,收集评价证据,对比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报告结果信息,揭示预防整改,最终实现国家良治目标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操作组合”。从所界定的国家审计的目标看,与“独立的监督活动”类国家审计定义的目标基本一致。该定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宜于在审计实务中使用,但抽象性和理论性不够,不利于分析国家审计产生的原因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有6位专家在对国家审计下定义时,使用了“国家审计机关”一词,这种在定义项中出现了与被定义项相同词语的情况,容易导致循环定义;有1位专家在明确审计主体时使用了“依法设立的专门机构”,这一表述虽然避免了循环定义,但与实际情况却不相符,因为世界上也有一些从事国家审计的机构同时具有监察或者主计职能,而非专门从事审计的机构;还有3位专家在定义中没有给出审计主体。

从上述多数专家给出的国家审计定义可以看出,多数专家都认为,国家审计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这里的受托责任指的是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等)的公共受托责任。这一定义涉及了独立性、公共受托责任、审計本质、审计职能和审计对象等5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而它们正是图1中专家共识较多排位靠前的国家审计基本概念。

四、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基于访谈的情况和结果,对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一)关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研究

本次访谈中,共识较多的8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即公共受托责任、独立性、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基本上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2个有关审计存在的前提性概念——公共受托责任和独立性,类似一种观念①;第二类是有关审计的2个基础性概念——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它们回答了“为什么审计”“审计是什么”和“审计能做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第三类是与审计项目实施密切相关的4个应用性概念,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它们回答了审计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审计什么、怎么审计和如何进行判断形成结论等问题。应该说,这8个概念各有各的“角色”。

访谈中专家们提出的其他41个概念,有的是从抽象的审计理论角度提出的,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价值取向、审计特征、审计假设、正当怀疑、应有关注、合理谨慎等;有的是从我国国家审计现行制度规定的角度提出的,比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构成要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经济监督、监控机制、审计管辖、审计权限、审计责任等;还有的是从目前审计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的,比如审计类型、审计范围、权威性、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审计整改等。这一状况说明,专家们在面对“国家审计的重要基本概念”这一命题时,思考维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专家意见较为倾向于影响审计实践开展的突出问题,有的明显突出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特色,有的则倾向于提出涵盖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内的审计专业的共性概念,而没有限于国家审计的范围内去考虑。

本次访谈的12位专家共提出49个“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和13个国家审计定义(其中1位专家提出了4个定义),可谓见仁见智,这些观点丰富了我国国家审计基本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家们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即使是对于共识较多的概念,不同专家在理解和表述上也不尽一致,甚至有相互解释的现象。这些分散的不统一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国家审计基本概念的研究仍然是审计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构建国家审计基本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话语体系,需要从构建本土化的概念体系入手来完善知识和理论体系。然而,构建概念体系并非易事,需遵循社会科学概念的构建模式。概念必须能够为处于特定共同体中的个体所理解和接受。停留在个人甚至小规模群体中的概念不是真正的概念,因为一旦超出该范围,它便不再被理解和接受[17]。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概念体系,需要审计理论研究人员结合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以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为基础,概括提炼其中的共有认知。本次访谈结果表明,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特别是对于来自审计实践者及有关各方的共识进行概括提炼,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概念体系,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关于国家审计定义的研究

按照最大限度凝聚专家共识的原则,同时考虑国外国家审计的实际情况,本文尝试着简明地将国家审计定义为:对受托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独立的监督活动。这一定义与我国宪法、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审计监督的相关规定保持了一致,同时也符合当前“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此外,这一定义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理念是一致的。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的权力就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国家审计对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也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为深入探讨国家审计的定义,开启了新的思路。传统逻辑学注重对事物或概念的定性,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或概念的内涵。而现代逻辑学把定义的对象扩展到符号,认为定义是关于一个新引进的符号意指另一个已知其意义的符号串的说明,或认为定义是同一种语言中词语互相转换的规则,对符号进行定义的目的在于简化和方便,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论的逻辑结构等,进而提出了许多新的定义类型和方法。语义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审计中的应用就是一个例子。

进一步认为,加强和改进国家审计基本理论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令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价值打了折扣。一种倾向是进行过度的量化实证研究。致力于从现实数据中去发现并验证某种相关关系,强调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研究过度使用模型和数据,轻率地对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变量建立相关性,甚至脱离实际地设计一些奇怪的变量,似乎凡研究必用数学模型、搞样本检验,不回归就算不得学术论文;另一种倾向是就事论事。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对如何解决审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研究在探讨问题解决思路和对策的过程中,浮于问题表面,缺少分析框架和逻辑的深层思考。在与这些论文的作者进行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国家审计基本概念及其涵义,要么不屑于研究,要么搞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审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认识不深,审计基本理论功底不扎实。我们知道,缺乏基本理论支撑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都很难站得住脚,也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重视、加强和改进国家审计基本概念体系和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我们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推进审计理论研究不断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郭台辉.谁的概念史,谁之合理性: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J].学海,2020(1):47-55.

[2] 田心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N].光明日报,2020-05-15.

[3] 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 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4] C. W. 尚德爾.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M]. 汤云为,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5] 陈汉文,韩洪灵.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 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3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7] 郭振乾.中国审计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8]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9]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0] 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11] 胡泽君.中国国家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9.

[12]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St-

atements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3.

[13] 李金华.中国审计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14] 蔡春,黎明,毕铭悦. 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有关探讨[J].审计研究,2013(3):3-7.

[15] 董大胜.审计本质:审计定义与审计定位[J]. 审计研究,2015(2):3-6.

[16] 孙宝厚.国家审计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9.

[17] 郭忠华.日常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互构——社会科学概念的双重构建模式[J].天津社会科学,2020(1):55-60.

[18] 陈波.逻辑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预测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情况,对企业经济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的运营发展。企业如果没有给予财务预算管理足够重视,或管理方法不当,势必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不堪,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盲目增加,对企业的经济造成的损失不可预算。故此,加大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财务的预算管理体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领导层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具有战略作用。

一、企業财务预算管理的概念分析

财务预算是企业管理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预算的准确与否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运作直接产生影响。预算管理主要是由经营预算——资本预算两部分综合组成的预估现金流为基础,运用价值衡量法对企业年度的工作计划、预测、控制和分析以及决策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财务和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的实时监控。为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证企业的资金流转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压力当中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二、企业要有一个准确的编制预算原则

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对预算进行管理,遵循三点原则是根本。

首先,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第二,要因地制宜地编制预算;第三,遵循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预算。

直白一点来说,企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将预算的可操作性考虑其中,编制出来的预算要符合企业的实际,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真正需求。与此同时,编制出来的预算要保证其稳定性,还要确保预算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改。此外,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企业还要有效控制预算的范围,能合理地解决一些较为特殊的问题。当企业一旦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更加顺畅。

三、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在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及时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都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交换及无缝链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同时,也要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所具备的优势,对预算执行及预算资金的分配等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控制,将市场发展规律及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围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核心,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工作,不断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使财务预算更好地发挥规避财务风险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有利于实现企业预期发展目标。

四、加大监管的力度

新时期下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企业将财务预算管理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是企业推进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企业在制定好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大管理力度,要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真正贯彻实施,而且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贡献。比如,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在经济、精神等方面要给予足够奖励。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出现怠工的人员要给予一定惩处。善于借助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把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投身到工作中的热情调动出来,这样,在提高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使企业科学有序地进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不败之地。

五、不断完善财务考核体系

企业应该定期进行预算考核,唯有如此,财务预算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故此,企业内部应该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小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还需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财务预算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为企业其他员工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到财务预算当中。考核系统也能提高企业内众人员对财务预算的重视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财务预算在企业内实施的困难度。

总体来说,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确保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之一,财务预算管理科学有效执行,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运行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故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切实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企业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究出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方案,不断提高财务的预算管理水平,为企业获得长久、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为天津新世界环渤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国正在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安全困境”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伴随着中国崛起而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不断增强,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冲突不断增多,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并不平坦。论文从“安全困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国和平崛起的原因,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相互信任;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认同的和平崛起措施,致力于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逃出“安全困境”,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关键词:“安全困境”;国家安全;和平崛起

“安全困境”又称“安全两难”,由于国际社会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就不可避免。但是“安全困境”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各国可以通过采取增加信任感的措施来缓解或突破。历史表明,大国的崛起往往会引发安全竞争,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各国造成的恐惧和疑虑不断增多。

一、“安全困境”的概念分析

“安全困境”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早对“安全困境”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说明的是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他把“安全困境”称为“霍布斯主义恐惧”。他认为,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作为主要的单元存在,就像霍布斯描述下的“自然状态”一样,国家之间不了解各自采取行动的目的。在这种局面下,国家之间会彼此存在恐惧感,特别是小国会对大国存在怀疑感和恐惧感,也许一个国家只是做一些普通的事情,根本没有伤害其他国家的想法,但是别国无法了解其真实意图,只能通过其行动揣测其目的,所以他们会加强自身的防御来应对这种恐惧,国家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困境下的产物,双方都以为对方是充满敌意的,是对自身不利的。巴特菲尔德在《历史与人类关系》中认为,即使没有任何一个蓄意出来危害世界的大恶人的干涉,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也可能爆发。它最有可能在两个急于避免任何冲突的两个大国之间爆发[1]。正是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均无意伤害的双方之间最终会爆发战争,巴特菲尔德将此描述为“现代国际冲突中的悲剧因素”[2]。

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赫兹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超国家权力机构的存在,国家的行为不会受到世界性权威的规范与约束,这就会导致国家间不清楚彼此行动的目的,造成相互猜疑与相互不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权国家只能通过采取更多的手段来追求更多的权力以增强自身的安全,从而缓解国家之间的相互恐惧与怀疑。但一国的行为同样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不安全感,迫使其他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采取同样的行动。由于完全的安全自始至终无法获得,所以主权国家之间的安全竞争就难以避免,更无法消除,国家之间就会陷入无限循环的“安全困境”。在“安全困境”这一概念提出之后,由于美苏冷战的继续和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这一著作中对“安全困境”也有一定的描述,他认为“安全困境”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用来增进自身安全的手段往往最终有损其他国家的安全。某国采取一政策或者制造武器时,他们自己认为这属于防御性手段,但是该国的潜在对手却认为该国的这些动作具有进攻性[3]。例如1996年,美国把航空母舰移动到台湾海峡附近,往西太平洋调防潜艇,美国领导人认为这属于他们的防御性措施,但是中国认为这些行动都属于进攻性的包围战略。反之亦然,中国改善其军事能力的几乎所有举措在中国自己看来都是防御性的,但日本、越南和美国却会认为是进攻性的。总而言之,在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中,“安全困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其他国家采取措施应对威胁,使得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国家之间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安全困境”。

二、“安全困境”下中国和平崛起的原因

“安全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只要这种状态一直存在,国家之间的“安全困境”就不可避免。虽然“安全困境”难以避免和不可消除,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得到缓解的,这也是困境下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原因。

(一)国际制度的规范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方式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可能会走上争夺霸权的道路,并不能和平崛起。从中国崛起的客观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一定能够实现和平崛起的。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通过社会共有观念的建构,这种无政府状态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文化状态,分别对国家的行为进行不同的建构,即“霍布斯结构”“洛克结构”“康德结构”[4]。“霍布斯结构”侧重于自然状态,强调国家之间是敌人关系,“洛克结构”强调国家之间是对手关系,“康德结构”则强调国家之间是朋友关系。在理论上,只要通过社会共有观念的建构,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最终是会达到“康德结构”的,国家之间原则上是可以成为朋友的。中国的崛起倾向于利用和平的社会共有观念和国际制度的规范最终使国际社会达到“康德结构”状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制度对各国采取行动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另外,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也对各国的行为产生影响,对国家间的行动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得国家的行为更加具有公开性,从而缓解其他国家的恐惧感。近年来,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日益树立起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二)中国外交战略的需要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做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推进周边外交能够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民族复兴持友好态度。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安全困境”下,中国强调要让周边国家通过中国的发展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外交要讲情义和道义,要重视与邻国的友谊与认同。中国的总体战略就是同邻国建立命运共同体关系,努力突破“安全困境”的相互怀疑感,因为命运共同体将加深中国同邻国在经济、安全、政治等多领域的一体化程度。中国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不会因为争夺霸权而发动战争,根据现实主义理论,没有人能够保证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会不会卷入战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底线思维,同时强调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在国与国安全困境的背景下,中国和平崛起是自身外交战略的需要[5]。

三、“安全困境”下中国和平崛起的措施

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全球主导国家往往会通过遏制或制造争端等方式来制止其他国家的崛起,延缓他们的崛起进程,使他们不会影响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和在地区的既得利益。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的战略,趁中国还未完全崛起制造争端,并对中国施加安全压力,造成“安全困境”。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缓解其他国家造成的“安全困境”。

(一)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相互信任

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国家间共同的安全利益是实现国家安全的基础,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就成为了突破“安全困境”,实现区域安全和全球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为了让中国在“安全困境”下能够和平崛起,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与其他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谋求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可以成为中国寻求合作的对象。一是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国家就国际事务进行联合,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的观点和倡议的认同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他們对中国的友好感和认同感。二是寻求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中国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某些国际事务方面与中国存在共同利益的发达国家也应该成为合作的对象,不能因为在某一领域存在利益冲突而拒绝与该国合作。中国需要通过加强与他国合作、积极承办国际活动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增强自身的政治透明度,使他国能了解中国的意图,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能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与尊重。总之,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存在共同利益的各国在国际社会中共同应对国际事务,缓解“安全困境”,更好地实现和平崛起[6]。

(二)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国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连续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的交流会带来创造性的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并与其他国家共同举办“文化年”“交流年”等国际文化活动,使中国的武术、京剧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积极传播。中国需要积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发挥主场优势,例如2019年中国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亚洲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既要积极主动地对外弘扬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增强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感,缓解“安全困境”引发的信任危机,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文化保障。

四、结语

当今的国际体系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间依然存在“安全困境”,导致各国间处于防范状态。虽然“安全困境”无法消除,但是各国可以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它的危险。只要世界各国在合作的基础上增强彼此信任,求同存异,提升双方的友谊感和认同感,就可以突破“安全困境”,建立友好关系。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高,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中国与多个国家间存在“安全困境”,例如中美安全困境、中日安全困境、中印安全困境等,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造成不利影响。中国需要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件下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世界各国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国家间的信任感,努力化解“安全困境”,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积极条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尹树强.“安全困境”概念辨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1):57-61.

[2]李战军.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安全困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53-55.

[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耿进昂.国际政治中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4-47.

[5]王成君.“安全困境”视域中的中国和平崛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15-117.

[6]叶江.试析大国崛起与“安全困境”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37-42.

(责任编辑:李凌峰)

上一篇:体育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民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