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23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首先概述了生本教学模式的内涵,其次就生本模式下化学概念教学方法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包括运用分组实验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概念认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化学概念构建、通过反馈评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化学概念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旨在提升化学概念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模式;化学概念;教学方法

我国大部分地区化学课程设置大多集中在初中三年级阶段。在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接触课程,很容易出现对化学学习的迷茫感。而此时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化学概念相关内容的教学成为了打开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关键钥匙。文中针对生本模式下化学概念教学方法实施效果这一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希望对化学教学效果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一、生本教学模式分析

生本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所涉及概念灌输式教学方法置换掉,将学生放置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仅在课堂之上充当一个教学指导者的角色。这种模式促使学生真正回归到原本的学习角色设定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通过组别的不同让学生成为各自学习小组中的主角,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努力下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借助互动的形式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好化学。

二、生本模式下化学概念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分析

(一)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构建

应用生本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前置性教学准备工作,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掌握到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概念。例如,在进行“纯净物”和“混合物”这两种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前准备任务,了解空气与水两种物质哪一种是混合物、哪一种是纯净物。在准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认为空气是纯净物,而冰水是混合物。为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这一化学概念的印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围绕两种物质所属类型进行探讨。最后得出由于空气是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多种物质共同构成,而冰水混合物是由两种不同形态的水构成,所以空气为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才是纯净物。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两个化学概念的内涵,而不是凭借生活认知片面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习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分组实验演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概念认知

在应用生本教学模式开展化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分组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形式的展开,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念理解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演练后,实践操作的过程会让学生内心充满好奇心,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地學习化学。

例如,在进行“物理变化”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生本模式教学。教师给每一组的学生发放蜡烛这一实验器材,观察其由最初的固态转化为液态最后又回归固态的变化过程,然后由小组针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是否生成新物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得出无新物质生成之后,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并在实验室中演示镁条燃烧的实验。学生会在镁条燃烧的过程中观察到白光,然后镁条生成白色固体,引导学生将此时生成的固体与蜡烛燃烧所生成的固体相比较,两者在新物质生成的结论上是否相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化学课本相关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学生会得出结论,镁条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变化,生成的白色物体为“氧化镁”,从而更好地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本教学模式的使用,能够充分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不断的分组实验、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这一循环中加深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化学探索激情,为后续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三)借反馈评价的形式锻炼学生化学概念的应用能力

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教师除需要做好上述教学工作外,还应对教学反馈和评价工作重视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现状进行反馈信息搜集,及时掌握学生个人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工作补充更多、更有效的化学概念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对全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学生经常会出现对抽象概念的认知错误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积极应用生本教学模式,开展分组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指导学生避免对化学概念理解形成误差,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优化相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淑敏.浅谈生本课堂模式的创建:观摩县化学生本课堂展示有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2]张延华.基础教育课业改革导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6(1).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本理念下初中理化概念知识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0831。

编辑 高 琼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现代软件工程不断地发展,软件开发的效率更加变得重要。如何高效的开发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软件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热点。软件开发技术局限于传统的方式,开发工作过分依赖于文档,缺乏更加成熟的灵活性[1]。本文通过描述形式概念分析方法这种新型的设计方法,对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定义和抽象思路进行分析。并将其置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系统设计和Web环境下应用开发等软件方面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软件开发的优化。

关键词:形式概念分析;软件工程;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现代软件工程开发项目已经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这样的项目已经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开发成功的了,因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库、便捷的网络传输,还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合作开发,研究合理的开发技术和合作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开发的合理技术就更加变得重要。对概念分析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2]。

形式概念分析,即是指建立在数学基础上,对组成软件本体的概念、属性和关系等用形式化的语境表达出来,然后根据语境,构造出严格的本体概念格,从而清楚的表现出本体内部的结构。形式概念分析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改善开发的灵活性。下面就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 形式概念分析

1.1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定义。形式概念分析是应用数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和概念理论之上的。一个概念就是最大限度的收集对数学概念上的“集合”有帮助的元素,并且运用有关形式概念的分析方法,实现、构造和展示属性与对象之间有机关系。因此,由于形式概念的这种特性,形式概念分析的方法已经运用到软件开发中的众多环节之中。

另外,线路图是形式概念分析法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工具,线路图是概念格的图形化表示,在线路图包括语境中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语境中的另一种等价有形的表现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包含着类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查看相关有形的线路图,能够容易的发现相关属性和对象之间的依赖和关系。

1.2 形式概念分析的抽象思路。形式概念分析方法是一种数学上的分析方法。将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软件分析过程中,在将这种分析方法实现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软件项目,通过概念构造算法实现整合,形成软件项目特征集。然后形成概念类,通过概念分析算法进行系统概念格整合,最终形成系统设计。根据这种分析方法的运行过程,软件项目特征集的构造就是通过对软件需求分析后所实现的各种功能的一个系统分析总结,从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相关的各种具体特征的集合,同时,将各种特征集合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从而构造出一些新的、具体的、详细的概念格式。

2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由于形式概念分析是新兴的一种软件分析方法,形式概念分析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形式概念分析在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和在Web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需求分析就是指软件在各种需求中的应用分析,即是通过研究软件的各种应用环境,收集各种软件应用信息[3]。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实现软件在各种实际应用中得心用手,形式概念分析方法中的语境和属性集概念在需求分析中作用很大。

通过对软件工程中各个传统模式所应对的部分工作集和其属性的对应关系,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得到相应的项目特征集合,从而也为相关软件的需求分析奠定基础。

2.2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软件的结构设计主要是针对软件的数据结构的改革,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化的组织加以分析设计,从而得出设计的合理方法[4]。

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说明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概念构造原理,通过相关的分析器计算分析每个项目在每一个项目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在形式概念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个项目特征以形成相关的概念,最终形成系统的概念格[5]。

2.3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形式概念分析应用在软件工程系统设计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是构造系统的概念格,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多的著名的概念格构造算法,这些算法计算出了格的所有概念和相关的层次关系。分析各个项目集合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分析算法之核心。通过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继而得到相应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系统的概念格。相关专家使用一系列的计算方式计算出了概念格的具体数值范围。实现了软件应用范围的最大化[6]。

2.4 形式概念分析法在Web上的应用。一方面,随着Web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Web应用的质量问题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Web的应用和构造已经成为软件测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Web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分布性、平台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在Web应用软件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Web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一样一般存在着开发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特点[7]。如何在这种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调试和应用测试给当代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新兴形式概念分析法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应用突破了Web网页在差异性和分布性上的局限。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Web应用环境下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是与实际的生活和应用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传统的自动化的测试中,填充表单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Web网页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通过Web应用实现各种需求,在电子商务、电子教育和安全性测试中都会出现Web应用的相关概念。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Web环境下应用下,突破了原有测试环境下的局限,实现了技术和现代人民生活需求的统一[8]。

3 结束语

综上,在介绍过后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概念分析方法作为相关问题的基础性理论,其他具体工程的工作阶段都需要相关的详细说明。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看出,在运用概念分析方法过程中还要更好的对相关软件和条件进行合理开发,以实现能够清楚表达软件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目的。然而,在软件开发的其他阶段,如何更加优化合理的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法是今后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9]。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域的分析人员进行系统的分析,将进行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陈杰.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12-14.

[2]刘树鹏,李冠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本体合并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04):09-12.

[3]乌弘毅,黄映辉.模糊概念格构建的Bordat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10):15-21.

[4]蒋平.基于Eclipse的概念格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04):01-05.

[5]张云中,徐宝祥.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信息系统建模理论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02):12-15.

[6]丁海昕,陆林生,吴庆波.通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框架架构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12):08-11.

[7]纪彤坤.概念格Chein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2(09):09-13.

[8]梁冰.基于RCP的FCA原型系统XDCKS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01):07-13.

[9]金腾辉.基于CUDA的概念格并行建格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17):09-17.

作者简介:何丹丹(1979.10-),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信息科学系,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几何。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十八大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扩大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实现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当前,要优化调整高校的布局和定位,努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把吉林省高等教育推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轨道。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

内涵式发展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确道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第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对马克思“扩大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内涵”和“外延”是一对逻辑学概念,人们通常用它来定义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量范围。马克思首次将它们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用来描述扩大社会再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深刻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不难推出,不论外延上的扩大还是内涵上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来说都是一种增长、成长和发展。所不同的是,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增加人力、增加投资、增加材料、扩大生产场所来实现,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益,是一种集约型发展模式。这两种发展方式本无所谓优劣,它们的存在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其必然的选择;但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经济规模充分扩张、资源约束到难以为继的时候,就必须转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第二,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是针对传统上我国高等教育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提出来的。它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这种发展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比以往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和缺乏竞争力的;只有提升了质,量的发展才会更加具有效益。二是更加彰显实力加特色的发展。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它就难以准确定位,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就难以形成重点,也就难以取得关键性突破。三是强调不急功近利,注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曾做过一个统计,在1520年前西方国家建立的机构中,目前仍名实俱存的尚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其余15个是教会或议会。这充分说明,高等学校的生命力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稳定性。任何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都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办学经费的增加、国家政策的推动,向主要依靠国民旺盛的求学意愿、高等学校内在发展需求的拉动转变;二是在发展途径上,从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转变;三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只有明确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特点和实现途径,才能增强我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提高质量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二战”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规模扩张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许多国家都采用增加投入的方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需求。但在80年代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共同提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从而在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今年年初,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全民伊拉斯谟”(Erasmus for All)计划。这是一项涉及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领域的全新计划,其内容包括“欧洲透明度工具”(学分转换积累制度、学位学历资格框架等)、跨国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等,旨在推动欧盟范围内的学生流动、项目合作和政策改革,强化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影响,发挥教育对经济与就业的促进作用。这些动向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目前,我国正处在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样也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艰巨任务。只有立足我国实际,认真吸取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避免掉入质量下滑的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陷阱”,避免重蹈他国的覆辙,维护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要求。十八大提出建成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依据,就是要在2012年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百年梦想,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而我国继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但是,从总体上看,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决不是个别指标的突破,也不是个别高校的一枝独秀,而是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近10年的努力,在我国形成一个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各类高校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拥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好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从而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核心是提高质量,基本途径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去年出台的《高教质量三十条》也明确要求: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只有在这样总要求、总目标下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战略,协调自己的行动步骤,才能将我们的工作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正确轨道。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突出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世纪之交,我国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举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依靠扩大规模发展高等教育的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所带来的学校债务沉重、贫困生增多、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不断曝光的考生“弃考”现象说明,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兴趣和热情已经减退。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一再受到公众的质疑和诟病,大学的形象和公信力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下降到一个危险的境地。当然,把这些全部归因于“扩招”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失衡、质量标准混乱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国家重点高校除完成各种国家重点建设任务之外,常出于各种原因而涉足一般的职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声望;一批地方高校在某些不适当的指标甚至政府“政绩工程”的引导下,盲目追求所谓“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把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获得与建设作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而一批高等职业学校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盲目追求本科教育层次,热衷于学校的提格和“升本”,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方向。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质量标准的模糊不清和严重趋同化。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设想

就我省来说,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优化调整高校的布局和定位。根据我省实际,今后原则上不应再上新的高校,而要立足于办好现有的每一所高校。按照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学院等不同类型,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帮助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省的“985”高校、“211”高校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应当致力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退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其他本科院校也要调整办学结构,扩大应用型本科教育规模;高职高专院校则要坚持职业教育特色,不单纯追求升格“升本”,而要在打造特色,搭建打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桥”方面下功夫。

二要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今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规定》,对指导我省高校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以落实新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契机,组织我省高校对现有的本科专业点进行对照整理,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通过这次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淘汰一批严重重复设置、招生困难和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重点学科群和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超前部署一批与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与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培育与成长,增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我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契合性。同时,要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成立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咨询和论证,逐步克服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三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全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教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我省及各高校的配套措施,形成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国家、省、高校三级政策体系。坚持以推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支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示范校或创业基地建设,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要加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我省所有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公布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实验实习和招生就业等方面情况。建立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方案,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政府主导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要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体现注重内涵导向,体现分类评估要求,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五要切实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推行高端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吉林振兴学者”等高端人才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开展优秀人才海外研修工作,有计划地选派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研修学习,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懂得国际规则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评选表彰高等教育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通过评选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一批高职院校的骨干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高校分配制度,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加强师德建设,在我省高校中树立风清气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凝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共识和正能量。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从直观化教学方法、形义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比明晰的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索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微课程;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几何画板

1 微课程与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含义

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借助于信息时代的视频录制、编辑、处理技术,录制加工得到的一种微型的课程。它具备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时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1]。微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讲解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是讲解一个典型的例题,或者是讲解一个典型的概念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含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概念背景的情境化导入、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概念的具体使用[2]。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概念。

2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微课程这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微课程既符合学生喜欢观看视频的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3]。学生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随时暂停、回放,对于部分后进生,也能够提前做好预习[4]。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缓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概念的压力,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解决以往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死记硬背的问题,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因此,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非常有必要灵活应用微课程教学。

3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非常符合当前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的特点,能够满足高中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终端、iPad终端、手提电脑、台式电脑等设备开展移动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现实需要,非常符合学生对于在学习中应用新技术的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良好的微课程的设计。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时间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时间应该尽量控制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太短,不能够明确表述清楚数学概念;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5],导致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观看微课程,这也使微课程丧失了短而精的特点。因此,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标设计原则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并非将概念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教学资源来循序渐进地发现和感知概念,逐步深入理解概念[6]。因此,教师设计微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同时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微课程中涉及的相关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密切联系教学目标。

内容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针对性,教师不能为了设计微课程而设计微课程,不能应付形式、敷衍了事;而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数学概念来进行设计,做到重点突出、逻辑分明。

美观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课件必须做到美观,才能够吸引学生认真观看和学习,应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一体,不能够有过多的文字赘述,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微课程的厌倦情绪。

微课程中的视频也应该做到美观。微课程的视频畫面需要在课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后期的编辑加工,保证视频画面颜色和谐、清晰流畅;与此同时,对于视频中主讲人的声音和语言,也应该保证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自然和谐、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学习和观看微课程,并从微课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

4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高中数学概念非常多,涉及函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极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且其中有许多概念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从未听说过的,很难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利用微课程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直观化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概念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其教学需要经过由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过程。所谓直观化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以具体直观的实际物体、自制教具、数学模型、动态画面等方式展示出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

具体来说,在进行函数概念的讲授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函数知识,而高中的函数概念则更为复杂、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直观化教学方法,在微课程中展示出函数的模型,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变化模型、日常生活中的烧水时间和水温变化的模型等;同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刻画函数概念。利用微课程来逐层递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标注出函数的概念特征,并设计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形义结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几何相关概念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例题和图形,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常会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手工绘制图形会出现准确性、数量、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微课程在高中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就能够通过将几何图形插入进去的方式达到形义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图形深入掌握几何概念。

具体来说,异面直线的概念是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到平面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强,不容易理解立体几何中的异面直线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微课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形,同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立体空间中的一些直线并非在同一个平面内,让学生能够结合日常生活深入理解异面直线概念。

对比明晰的教学方法 所谓对比明晰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在微课程中展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相互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概念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深入理解概念。如在进行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程中展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二者的函数表达式、函数图象、函数性质,让学生在学习对数函数时能够与之前所学习的指数函数相区别,不至于发生混淆,从而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又能够对于之前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进行巩固。

5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步骤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步:

首先,搜集与高中数学概念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生活实例、典型例题、图形图像、自制教具、实物模型等;

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最后,将设计好的微课程发送给学生,安排学生提前观看微课程,预习相关数学概念。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微课程中提到的数学概念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虽然高中数学概念非常抽象,但是它们的来源都是有相应背景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以数学思维来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2)微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已学知识与要学习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此为依据,向学生展示微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深入掌握新概念。

3)微课程的设计应该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数学概念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数学概念。

4)微课程的设计中融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教师应该具备历史和现实的眼光,通过引入数学史来为数学概念的教学创造丰厚的文化底蕴。

5)微课程的设计应该具备较强的趣味性。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入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名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7],保证微课程的幽默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杜绝以往概念教学中存在的灌输式教学,缓解学生所面临的高考压力。

6 结束语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概念,尤其是在新授课时能够发挥出非常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微课程的应用日益推广的新形势下,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推广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计微课程和应用微课程,相关教师和研究者应该实施有关方面的更多案例调查研究,以促使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惠及更多的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切实提高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同时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建雅,张凤琴.基于微课程的数学分析拓展资源建设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5(6):1-4.

[2]房廣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2,34.

[3]陈海鸿,杨芳萍.利用微课激发学生高数学习兴趣的应用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8):98-99.

[4]赵银善,董海茵.高职院校高数微课程建设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6):24-26.

[5]周丽霞.基于学生主体论的微课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69-70.

[6]袁虹,李巧莉.微课录制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分析:初中数学微课制作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6):64-66.

[7]郑美秀.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3):55-57.

概念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金融产业是具有较高风险性的产业,并且一旦发生风险损失不可估量,传统应对金融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金融单位的自救和市场调节,但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这种调节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金融企业的需求,需要从法律角度对风险进行全新解读,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对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金融;应急机制;法律规制

法律规制主要是从法制观念出发,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对金融行为进行控制。在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制规制中,需要对金融企业的基本运行状态和金融理论进行学习,参照其他企业或者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应急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金融管理模式建立起具有独特风格的金融应急管理法律机制。

一、金融应急管理法律规制的概念分析

1.金融应急管理的含义

金融应急管理是针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的。所谓金融突发事件是指在金融领域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危害性,并且影响到了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的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为了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要采取金融应急管理措施。金融行业比较常见的突发事件有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汇率的突然下滑、股市的暴跌等等,在使用应急管理措施时,需要对紧急事件的严重性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对事态进行平息,恢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金融事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并且一点发生,破坏力极大,会给社会和公民都造成极大影响。例如,200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全球也发生金融危机。对金融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就是金融应急管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可能出现的金融事件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金融应急管理投入更多的关注力度,构建起金融应急管理方面的完善措施。

2.金融应急管理法律规制的含义

金融应急管理和法律规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法律规制是运用法律的原理和概念对市场主体活动进行约束,使市场行为符合法律要求,凸显出法律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这种法律规制所起到的作用必须以有法可依为前提,不能是国家或者企业意志力的随意使用。金融应急管理规制是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法律监督和法律约束等手段对金融机构、投资者、管理者进行管理。金融应急管理法律规制主要包含法治环境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针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法律层面的补充,避免因政府单方面的管理存在过多漏洞使金融市场的管理处于失控局面。法律规制在金融应急事件管理中相对于其他方式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規制对全部金融行为进行控制,它不是针对某一机构或者某一团体,它能让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规则,引导金融市场形成规范的秩序。其次。法律规制是一种制度形式,并不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相反是对政治手段的补充,给予政治生活一种固定的框架。最后,法律规制其实质是全力对权利的控制,法律的强制性必须建立在权利基础上,然后让这种权利之间的限制延续下去,成为国家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和框架。

二、金融应急管理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1.依法处理的原则

依法处理原则主要是金融紧急事件的处理、权利的行使、监督的落实都必须按照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国务院下发过关于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一预案中提出了对突发事件的依法处理原则。依法处理的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若管理中涉及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法律的授权,政府或者行政机关不能对其实施强制性的管理。其次,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过程中需要代表人民的意愿,这样的法律才具有崇高性,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最后,行政机关或者金融机构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与法律规范相适应,若出现违背就不能进行使用。

2.公开透明原则

金融应急管理的公开透明原则主要包括应急决定的公开透明,也就是说任何涉及到金融应急管理的内容和项目都需要进行公开透明,金融应急管理过程也需要公开透明,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金融应急管理的行政部要对某一类特定的人群进行管理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参与到整个管理过程中。另外金融应急管理透明性原则还包括金融信息的公开性,但一些需要保密的信息文件除外。金融应急管理中中的透明性原则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有特别意义,主要表现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紧急事件中相关权利的顺利行驶,以防止发生滥用私权的现象发生。信息和处理事件的方式公开透明有利于人民群众对紧急事件处理行为的监督,另外公开透明也是消除谣言最有利的工具,以免发生社会恐慌。

3.保障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原则

保障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主要发挥了金融应急管理主体的行政权利,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对投资人和存款人进行了权利的保护。金融突发事件会对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影响,另外有时政府发出的应急管理行为可能也会给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造成伤害,因为政府应急管理中可以对公民的基本财产权利进行限制,但是政府却不能对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带来伤害,保护公民的权益是政府的职责。在应急管理的状态下,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就要保障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为了避免金融突发事件给投资人和存款人造成过大的影响就要对应急法律规制进行原则的建立。在保障投资人存款人这一原则下,应急管理措施需要设定保护目标,并对金融应急管理权利进行重新确认,减少权利的任性发展,以防危害到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

三、金融应急管理法律规制模式及构成

1.对金融应急管理的主要发展模式探析

金融应急管理主题模式主要是指金融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以及它的构成特征。这种模式关系到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的效率,金融应急管理的不同模式使主权职责的分配也不同。应急主体可能会存在多个应急管理目标,这些目标之间也会有不兼容现象的出现,而这种现象会影响到金融应急事件管理的工作效率。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相对单一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多种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和一种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双峰模式;对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进行分业管理的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是国内外常见的金融应急管理模式,它们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风险的预测和监督。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前使用的金融应急管理模式使传统的机构型模式,这种模式采取的是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结合的体制。在随之发生的金融危机后暴露了机构型模式的弊端,这种体制的缺陷是对资本的流动性在要求方面呈现比较低的态势,金融监理单位没有对金融机构的倒闭进行可能性的分析,这样一旦金融机构发生变故,就会引起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而政府或其他主管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有时会存在权力真空的状况,降低监理工作的效率。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新构想,将机构监管的模式逐步替换成目标监管模式。目标监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金融稳定、对金融机构进行冒险的防范以及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在这种模式下,金融应急管理的工作责任便落实到三家机构的肩上,分别是美联储作为金融监管的宏观调控者,主要对金融风险进行维护和稳定;微观审慎金融作为监管者需要对存款客户的保险体系进行维护,这样可以防止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因担保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还会成立消费者监督组织,以此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自己的金融应急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并且在原有模式的弊端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得以度过金融危机这一突发性事件。

2.对金融应急管理构成的分析

金融应急管理权力在金融应急管理体制中处于重要地位。行政机关若要对金融应急事件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就要享有足够充分的应急措施,同时被政府机关赋予足够多的应急管理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紧急事件发生时进行处理。每一个国家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方式都不同,但是综合起来,常见的方法有接管、重构、撤销等等。金融安全网的存在主要是对金融风险起到预防的作用,把一些突发性事件规避起来,如果在预防方面还存在问题,发生金融风险,就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关闭或者整顿等等。金融应急权力的构成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行政救助权力、行政指导权力和宏观调控应急权力等等。这些权力都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

四、我国金融应急管理法律规制的完善措施

1.我国金融应急管理法制规制理念的更新

我国在金融应急管理法律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一些突发事件很难做出有利的回应。金融突发事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生活都会带来困难,对财产权、就业权等也带来巨大挑战,这种金融风险的存在,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管理法律规制来应对。要想进行规范的工作,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我国在金融应急管理法制规制理念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树立对风险的预防理念。金融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是因为经济状态失衡引起的,或者是由于金融机构在运营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为了对这些事件进行预防,要积极的树立起预防的管理理念,将风险打压在萌芽中,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预防理念离不开风险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紧急事件预警机制的支持,离不开金融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完善,另外还要确定金融紧急事件的预防程序以及在处理金融问题方面的有关细则,一旦金融紧急事件发生需要按照已有的程序法则对事件的性质、危险程度等进行确定,然后按照预防事件的程序细则进行危机转化,由大变小,由重变轻。除了预防的理念,还要樹立权利制约的理念,权利制约能够让拥有权利和行使权利的机构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前,曾经发生过在紧急情况下权力失控的现象,发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权力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对权力进行制约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完善金融法律规制和应急管理的要求。

2.我国金融应急管理立法模式的改革

金融立法模式主要是在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应急立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对金融应急管理立法模式进行变革。首先,集中立法。集中立法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形式比较统一、规范,能够集中的对事件进行分析然后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解决,但是它也存在弊端,主要是不能面对全部种类的金融事件,这样在使用过程中便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分散立法。分案立法这种模式的优点正弥补了集中立法的不足,它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对不同案件进行具体特点的分析,然后按照实际情况涉及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不同的金融主体设置不同的紧急权,但是分散立法的缺点是使用多种分散的法律条款,因此在形式上难以统一,缺少程序性。最后,折衷式立法,这种立法集合了集中立法和分散立法的优点,利用折衷立法形成了《金融应急管理法》,在这部法律中,对应急管理的措施、条件、紧急权利、原则规范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另外,对金融应急管理的行政程序和管理监督与事后救济都进行了完整的说明,所以按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我国采取折衷立法的方式比较适宜,这样能够从金融问题发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防止紧急权的滥用和不合理处理方法的出现。

3.我国金融应急管理法内容的完善

我国金融应急管理法在内容上需要对紧急突发事件进行概念的划分和分级标准的定位。金融应急管理法要对金融突发事件对金融业产生的危害以及风险程度做细致的划分,另外还要把金融分线进行危险级别的划分,对金融紧急事件的性质进行规定,以能够让金融单位清楚事件是否属于金融突发事件的范围,该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金融突发事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具有突发事件存在的危险异常性;其次是时间的紧迫性;再次,金融突发事件会对社会生活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广泛性;最后金融突发事件的秩序具有非正常性,这种非正常性也就是说金融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会对金融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金融机构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影响存款人的正常生活,同时金融机构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基于以上这些,金融管理法在内容上加以完善,对事件性质确定以后,还要对采取何种解决措施加以分析,制定金融应急管理程序。程序上主要包含对事件的定性、宣布,然后金融管理机构公开的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及对事件进行处理的措施,确定法律责任主体和法律处理办法,完成金融突发事件的法律监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金融突发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法律的行使范围,法律发生的效应以及法律规制的完善提出了看法,希望我国金融机构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金融突发事件管理法予以应对,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张立先. 金融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2)35:50.

[2]葛德平. 论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D].浙江农林大学,2014(15)15:70.

[3]韩洋. 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6)12:40.

[4]谭朝思. 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行使的法律规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3(2)45:50.

作者简介:叶缅(1976-5-4), 女 ,河北,本科,经济法 。

上一篇:物理概念教学论文下一篇:物理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