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2024-01-11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语文老师一般对讲读课文倍加重视,而略读课文如何教好往往被忽略。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现依据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有限的一课时里,我们可以采用“三读”的做法,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也可先抓重点,再谈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编写了“提示语”,这种“提示语”提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联系,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要点和方法,便于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我们要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这篇课文的略读重点。

例如,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的提示语写道:“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登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来读下面这篇课文,看看槐乡的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提示语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这两则“提示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的共同点是第一步都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区别之处是前一则是先谈感受,再重点赏读;后一则是先抓内容重点,再谈自己感受。

略读课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但要避免模式化。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做到“常中有变”,让略读课文教学也富有情趣。比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二、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

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三、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

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探寻略读课文的常态教学策略

福建省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巫永荣

翻开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其中“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中首次出现的。课文类型的增加,折射出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更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从原来比较关注教师的教逐渐转变为更关注学生的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学习,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而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五年级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1:1的状态,达到了六年级略读课文安排超过了精读课文。从略读课文的数量以及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我们不难看出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略读课文的常态教学策略。

一、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略读课文一般是故事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强、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相对于精读课文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更集中、更简约一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略读课文提出教学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要求也正是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这说明了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具体到教材中编排的每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要注意综合考虑《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如《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目标可定为:⑴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渗透缩脑”等词语;⑵用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了解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⑶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明珠的兴趣。

二、依托“课前连接语” 设计简约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求简已成为教学的趋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因此,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略读课文的“略”要求略读课堂结构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课前连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略读课文的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连接语”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拔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拔,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拓视野。这样,简单的课堂结构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

连接语中的阅读要求有时是隐性的,宽泛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整合。如《桂花雨》一课课前连接语:“„„„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再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连接语交代了几个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有了主线,从初读了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么样的入手,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整体感知文本,再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把握教学的动脉,提炼出简约的课文教学结构:初读——感悟——交流体会,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导向。

三、大胆放手 留足时间 引向自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意图之一。略读教学最佳效果表现在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提纲挈领,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精当的点拨,将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增进、学习方法的迁移。例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火烧云》一文第三自然段,我们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师:火烧云那绚烂的色彩已经深深印进了同学们的脑海,请大家自己再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从这段话的表达中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是啊,咱们自己再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生1:我发现“金灿灿”、“红彤彤”是ABB式的。

生2:我发现“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ABAB式的。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这些表示颜色的词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就像歌曲拥有节奏一样,读起来多有味道啊。男女生合作再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现在咱们把这些词语送到语段中再读一读,感受感受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神奇。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发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获得自我发展,为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奠定了基础。

四、聚焦重点 略中有“精” “精”当点拨

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裁剪,取舍,重组是阅读教学材料处理的主旋律,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应这样。不同的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短于精读

2 课文,就更要很好地对教材进行取舍,聚焦重点。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探寻与文本主题内涵紧密联系的“精”读点,引导学生有层次的阅读,在文本的重点、精彩之处,细细品读,做到略中有精,互相融合。叶圣陶先生谈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可见,略读课略的是教师指导学生所花的时间,而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紧扣导语,以单元主题感受父母之爱为基点,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母亲外貌和语言感受母亲的深情。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哪个画面让你心头一颤,将重点放在母亲外貌、动作描写的句子,周围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重打细敲,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研读“震耳欲聋”、“我的母亲”、“立刻”这些词语,品味作者表达母亲深情写法上的精彩处,,凸现略读教学中的“略中有精”。

五、架设桥梁 整合资源 拓展延伸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提示中的问题,满足于教材本身,采取单调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整合资源、架设桥梁,进行宽广的课堂延伸,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1)搜集资料,加深理解。许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可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当时作者家庭情况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的补充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2)广泛阅读,开拓视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为学生最终脱离教师走向课外阅读打好基础,它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如《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在学习“探水帘洞”一段,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花果山腹地,水帘洞洞天的奇异、壮观,以及石猴的机灵勇敢,将原著引入课内,进行对比阅读,不仅利于课文的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也可以选择性地提供课外阅读的内容,如学习《景阳冈》后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或自己感兴趣的回合。阅读拓展作为教学的延伸,并不是盲目的整合资源,应着力于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年龄入手,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3)综合实践,引发探究。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鼓励教师结合教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略读课文以其广阔的空间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一位教师在三(上)第四单元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结束时,安排了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感受。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吧!好好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发学生探究,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总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略读课文也不是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潜心会文”地去学。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2)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小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报刊社.2007年6月

(3)王乐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联系方式: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教好和学好略读课文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透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

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 ,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

2、略读课文泛读化。 ,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 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

3、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课堂上 ,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二、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

1 我认为编者编排略读课文旨在发挥略读课文的两大独特功能:

1、巩固迁移

正如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定位,略读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单元中略读课文都紧随精读课文后,人教版教材总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正好说明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到写景文章的特点:即抓住景物特点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掌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后,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而且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叶圣陶曾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确实,读为写服务,读能促进写,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四(下)《麦哨》一课,课文第3小节关于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选用了典型的夏季农作物,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和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巩固和迁移的。再比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

2 言非常细致,学生从读学写,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就能达到巩固和迁移写作方法的目的。

2、拓展延伸 。

方法的拓展。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拓展,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步骤如下。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1、简化目标 。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上或是表达方法上归纳出,不管从

3 那一个角度确立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语文的丰富多彩,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执教者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再让学生结合写作实际,谈谈写作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2、粗化结构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3、活化教法。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1)捕捉重点,精略互融。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

4 理想的效果。

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 (2)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开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第九册《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4、宽化拓展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汇报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

5 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培养了学习的基本能力。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要求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帐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略读课文教学以简化的目标、粗化的结构、活化的教法、宽化的拓展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略读课文怎么教学,大家讨论的不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一、规避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审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这样几种误区。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教师把教学环节设计的很精细,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这样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略读课文泛读化,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学生对略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三是略读课文自读化,教师完全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要规避这些误区,明确认识到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之一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有对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也有对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作用之二是对精度课文的拓展延伸,有对内容、思想方面的拓展,也有对文体、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必要手段。

二、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具体来讲,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1、简化目标,便于体悟

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编排,目的是给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也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然如此,制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干扰精读课文的教学,导致“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即可。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依据学情,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目标,这样便于学生体悟语文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简化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看受到了什么启发。

2、粗化结构,利于理解

略读课文教学一般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一是了解“写了什么”,二是说说“有什么感受”,三是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对照这三项基本任务,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就是粗线条的,有个简约的教学框架即可。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可设计“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教学框架来帮助学生自读感悟。进行这样粗化结构的自主学习,不但能利于提高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3、活化教法,保证效果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在各自的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搭配,保证教学效果。

(1)主题阅读,模块整合。

运用主题阅读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和情怀。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可以将两篇略读文章整合在一起运用“主题阅读法”。让学生在精略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哪些事让你认识了一个拥有朴素情怀的毛泽东?”研读文本、进行交流。这就使得毛泽东主席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把握重点,精略互融。

虽然说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在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用精读的手法来处理,让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刷子李》时,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①阅读课文3—11节,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句子体会刷子李的本领奇绝;②联系第1自然段,辩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③重读第1自然段,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了吗?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篇略读课文的重点,彰显了略读教学的精彩。

(3)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再如,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九册《松鼠》,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

4、宽化拓展,形成能力

略读课文一般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语言积累、写法感悟、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探讨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对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出学了课文的感受。如,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布置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做一份访谈记录。对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训练法”,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对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辅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账单》等,可以采用“看图说文法”,让学生借助看图展开想象联想,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教学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

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二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我就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教好和学好略读课文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透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

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 ,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

2、略读课文泛读化。 ,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 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

3、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课堂上 ,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二、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

1 我认为编者编排略读课文旨在发挥略读课文的两大独特功能:

1、巩固迁移

正如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定位,略读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单元中略读课文都紧随精读课文后,人教版教材总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正好说明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到写景文章的特点:即抓住景物特点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掌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后,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而且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叶圣陶曾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确实,读为写服务,读能促进写,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四(下)《麦哨》一课,课文第3小节关于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选用了典型的夏季农作物,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和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巩固和迁移的。再比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

2 言非常细致,学生从读学写,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就能达到巩固和迁移写作方法的目的。

2、拓展延伸 。

方法的拓展。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拓展,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步骤如下。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1、简化目标 。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上或是表达方法上归纳出,不管从

3 那一个角度确立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语文的丰富多彩,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执教者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再让学生结合写作实际,谈谈写作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2、粗化结构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3、活化教法。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1)捕捉重点,精略互融。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

4 理想的效果。

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 (2)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开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第九册《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4、宽化拓展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汇报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

5 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培养了学习的基本能力。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要求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帐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略读课文教学以简化的目标、粗化的结构、活化的教法、宽化的拓展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1指导预习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 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因此,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鲁滨孙漂流记》文本生成于遥远的异域,与学生生活经历距离太远,学生缺乏文本作者的生活体验。课前准备了“布置收集鲁滨孙的资料和正确面对困难和有关成功的秘诀的名人名言”两项作业。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未知生活的需求感;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还扩大了课堂上的信息容量。

“《鲁滨孙漂流记》是长篇小说 ,作于1719年。主人公鲁滨孙因乘船发生海难而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在那荒岛上生活了26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使自己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他是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 ,是个英国的作家。这部小说是海上冒险小说。鲁滨孙在荒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

“上学期学过《向命运挑战》,霍金说‘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的自勉,使他后来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顽强搏斗的精神,他的事迹是感人至深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当他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种思想境界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强音。”

……

教师在课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的策略。

2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显示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的特点,对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大有帮助;可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能促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为一体。创设情境对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情感的投入,落实主体性大有促进作用。

在检查预习汇报结果结束后,出示设计好的导学提纲的“思考与讨论”如下:

1、初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2、细读课文 ,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以后 ;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3、研读课文 ,从鲁滨孙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依导学提纲“初读”、“细读”和“研读”之后,在表格里填上了“无住所、无食物、受野人威胁”的困难,“选地址搭帐篷、搬食物;捕猎,养羊种麦;插杨柳桩、分养羊群、救‘星期五’做伴”的方法,归纳“聪明、勇敢、无畏”的人物本质。这样,就较好地依靠每个学生自己以积极参与的姿态一边与文本对话一边思考,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感悟,以及发现认知、情感和语言形式上与文本的差距。“感悟”是个多层次的而又相互关联的综合性概念,是由学生“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再到“走出”文本所获得的多重感悟所组成。走近文本,是对文本的初识,是整体的把握;走进文本,是对文本主旨的感悟,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走出文本,是对文本的超越,是学生视界的开拓。课堂教学中“初读”、“细读”和“研读”的设置,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策略而制定的。

3课外延伸

语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把眼光放到课外, 放到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上,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意为学生作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教他们如何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所阅读作品的题目、作者、内容简介,并摘抄精彩片段,或写下一些感受等。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汇报会, 激发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生充分自读并掌握了课文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你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了什么?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你认为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这样,略读课文的学法延伸到了课外,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激活了课外阅读求知的欲望,较成功地使“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体现。

上一篇:铁路施工管理经验交流范文下一篇:脱贫攻坚巡视反馈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