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管理评介论文范文

2024-03-16

历史课本管理评介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章作者将大学英语教学30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恢复阶段 (1978~1984) 、稳定发展阶段 (1985~2001) 和教学改革阶段 (2002~至今) 。教育部在1978年8月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形成的《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于1979年3月印发全国, 提出了“要大力办好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育”为国家“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1], 将科技人员掌握外语工具的问题放到了首要位置, 公共外语长期不受重视的局面发生转变。1983年起高考外语成绩100%计入总分, 提升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起点。1985年3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 》。这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确定的分级教学、定性定量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阅读必修课的设置等都是改进英语教学的重要措施, 进一步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1999年,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为适应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 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改革过去比较单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实用能力。改变过去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指导思想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鼓励开展双语教学, 推动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改革,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 这一系列举措使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出现了崭新局面。

第二章分5节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论述。教学大纲的设计 (Syllabus Design) 是关于教育体系目标的设立、内容、实施及评估的研究。Syllabus指某一科目所包含的具体的教学内容。 (white, 1988) 。Nunan (1991) [2]认为Syllabus侧重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级上。语言教学中, 它包括: (1) 对学习者需要语言的目的的研究; (2) 目标的确定, 大纲、教学法及材料的设计; (3) 对这些步骤影响学习语言能力的评估。在本章作者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1980, 草案) 的内容, 然后分析了原因。该纲强调以阅读为主, 听说写不是教学目的, 要求也比较低。作者分析了原因:当时文革结束才3年多时间, 教育事业拨乱反正, 正处于恢复阶段。但它第一次将大学英语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专业阅读阶段——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这对后来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产生比较大的影响。1985年2月和1986年3月, 国家教委分别印发了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首次提出分级教学, 标准化统一考试等, 首次将听说写能力列入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突破”[3]。考虑到中学阶段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 (1999) 提出“分类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以及“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等思想, 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并将原来处于第三层次的“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提升到第二层次, 第一次将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本纲的一个重要决策”[4]。2004年1月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首次提出将大学英语作为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不再是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 而是强调 (1)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2)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理念、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听说能力的重视, 这与85、86和99版的大纲有了实质性的改变[5]。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为明确地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 不同时期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对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引领和规范作用。

第三章分三节探讨了教学模式及其基本要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理念, 外语教学可分为三大类型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型模式, 以及进入90年代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 在前2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后者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 顺应了时代潮流, 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第四章回顾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历程, 阐述了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1987年第一次实施时大约10万人发展到目前的每年1400万人,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 成了一个民族品牌。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1987~1995年的开发阶段, 着重建立各种保障考试质量的机制, 流程和体系, 确保考试信度。这一阶段的工作为四、六级考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6~2002年的发展阶段, 改革了考试内容和题型, 以提高考试效度为主线。2003年以来是完善阶段。通过考试管理体制、计分体制、内容和题型等各方面的改革, 改进了考试对教学的后效。而1999年四、六级开始实施的口语考试, 被认为是第二阶段最具意义的改革成果, 最具交际真实性。四、六级考务体系的调整以及考试计分体制的改革,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高风险考试给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学英语综合评估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考代评的传统评估目的, 实现评估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 评估手段的多样化, 评估功能的多重性, 充分发挥评估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第五章阐述了教材建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85年) 以语法为主, 强调句型操练, 在选材方面, 开始注意语言的真实性。第二阶段 (1986年至20世纪末) 强调打好语言基础, 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开始注意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时期的教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系列。进入21世纪后, 教材建设进入第三阶段, 以“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为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6], 教材开发出现了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 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教材内容的更新, 教学体系的变化, 对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该章最后, 作者阐述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教学问题, 强调了网络及多媒体在创设有利的语言环境, 解决师资力量不足, 革新教学模式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当然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方面还存在教材编写缺乏理论研究;盲目照搬国外有关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缺少配套教材, 教学软件的功能有待完善等问题[7]。

第六章论述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作者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在很长时间内发展不理想的原因。在建国初期大力发展了俄语教育, 忽视了英语和其它语种的发展。这是历史原因。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教师人数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的速度。教学负担普遍较重, 这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提高。这是现实原因。为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育部先后采取如公派留学和师资培训等多种措施。并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首次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接着分析和介绍了教师培训受到空前重视的三大原因以及为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所组织的专家巡讲, 出版社利用假期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等等。这一切都帮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2年4月10号,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341所学校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 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教师中专科人数156人, 占1.2%, 学士人数9702人, 占72%, 硕士人数2955人, 占21.9%, 博士人数46人, 占0.3%。到了2008年, 被调查的教师中硕士有6703人, 占53.5%, 博士有148人, 占1.2%, 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

第七章回顾了研究生教学的发展。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以来, 教育部先后制定三个纲领性文件, 用于指导全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1983年版的《研究生外国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 (试行) 》, 特别强调研究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993年版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突出英语学习为专业服务的思想;2008年版的《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 (试行) 》, 根据不同水平和培养目标, 将研究生英语教学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二个层次。体现了下列两种趋势: (1) 更加重视研究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术交流能力; (2) 研究生英语教学日趋开放性, 多元化。

第八章到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大学俄语、大学德语、大学日语、大学法语的发展过程。从大学外语的恢复阶段到稳定发展、改革阶段, 大纲经历了数次修改。每次修改, 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化。即由结构大纲 (重视词汇和用法等语言知识) 到综合大纲 (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重, 阅读能力放在最重要位置, 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阐述了大纲的几点很重要的作用, 也指出了大纲的局限性。 (由于不能经常修订, 年代久了之后, 难免与时代和社会需求脱节。现实情况复杂多样, 教学不一定能满足大纲的设计要求。) 但尽管如此, 一个好的大纲在指导、推动外语教学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大致上, 大学外语教材的发展也和他们的教学大纲的发展有着相似性。即以恢复阶段的科技外语为中心, 到稳定发展阶段的重视语言共核教育, 再到改革阶段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培养。这样的发展道路, 正是顺应了每个阶段的社会需求的结果, 也是贯彻、执行每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大纲的结果。

综观全书, 作者所构建的大学外语发展报告, 因其完整性、系统性、纪实性和客观性而特色鲜明。

首先是完整性。从宏观上看, 该报告把我国大学外语发展的历史置于改革开放30年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会议精神、大纲内容为语料;以改革开放、大学外语教育发展为主轴;以时间顺序为纽带进行阐述, 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促使了大纲的修订、新教材的不断开发、综合评估体系的完善, 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大学外语教育和改革开放的向前迈进。作者把这30年分为三个阶段——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和改革阶段, 颇具新意。做到了时间上的连贯、通顺, 内容上的客观与完整。有利于对教学研究的融会贯通。另外一大特点是, 本书对每个大纲形成的前因后果、来胧去脉都作了详细阐述, 对各个阶段大纲内容进行了比较。这些有利于读者加深对各时期大纲的认识。

其次是系统性。报告从各阶段大学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入手, 将围绕大纲所进行的教材编写、评估体系的建立串联起来, 阐述大纲、教材和综合评估体系所取得的成就、意义、不足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从而实现了报告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此, 可以说它是一个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地介绍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教育的报告。当然, 因本书是团队合作编著, 虽在大局上坚持了基本的范式与线索走向, 但难免各章质量有失均衡, 有的地方叙述过于琐碎。但瑕不掩瑜, 它对我国高等教育以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摘要:该文介绍了王守仁先生主编的《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一书。该书以改革开放为主轴, 从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材的编写, 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等层面对大学外语30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阐述。全面、系统、纪实性强。对大学外语教育有很好的借鉴、启发、指导意义。是广大大学外语教师必备的参考书。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开放,发展,回顾

参考文献

[1] 李传松, 许宝发.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296.

[2] 高文成.语言学精要与学习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26.

[3] 李良佑, 张日昇, 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外语出版社, 1988:492.

[4]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 高等学校本科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79.

[5] 王健, 杨党玲.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新论[J].外语教学, 2005 (3) :96.

[6] 宫力.开创新时代交互英语[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8.

上一篇: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试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