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

2024-03-16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1 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如:讲距离问题时我让学生记录下从家无风时到学校的时间, 逆风时、顺风时行驶所用的时间, 然后让学生利用有关量自编应用题。这是一道开放型题,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 可以是肤浅的, 也可以是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感知自己学的数学不是死的知识, 而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实例应用到数学中的有很多, 如:商场买东西打折问题, 搭车问题, 出去旅游哪个旅社价钱更优惠问题, 装修平铺地板问题, 在两个村修一个电站, 修在哪最省料问题, 奥运会国旗升起则蕴含着图形平移问题, 飞机的螺旋桨、雷达的转动则是数学中的旋转问题,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抓住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引起共鸣,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让学生搜集生活实例,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会显得精彩。我讲完轴对称一节, 让学生搜集轴对称图片, 起初以为他们搜集不到几个,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 他们居然搜集了很多, 我将图片整理分类:有京剧脸谱、国旗、汽车车标、各种商标、花卉图案、各类建筑、风景图片等, 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第二节课, 我把图片展示给同学, 他们不仅掌握了轴对称知识, 同时也从中获取了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再讲平均数知识时, 让学生统计一周中每个人的零花钱, 课上设计一个题目: (1) 汇总全班同学一周的零花钱, 并求出一周平均每个同学的零花钱。 (2) 如果40元钱就可以资助一个失学儿童, 一年你们的零花钱可以资助几名失学儿童?让学生亲自调查整理数据, 学生身临其境, 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教学中最后问题的设计, 又触发学生的心灵, 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学习环境的优越, 不能浪费, 要奉献爱心。类似这样的活动, 能使学生获取知识, 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3 教师从课外书、网上自选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有些学生数学知识学的死, 不善于变通, 对单纯的算式题:解方程、解不等式、解不等式组等掌握的非常熟练, 但是遇到应用就不知所措, 缺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 我们就应把数学还给生活, 让它为生活服务。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萌发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愿望, 学以致用。

例:小亮的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蛋糕店, 现有10.2千克面粉和10.2千克鸡蛋, 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致糕点共50盒, 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加工一盒精致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

(1) 设加工一般糕点X盒, 则加工精致糕点几盒?

(2) 有哪几种加工方案?帮助设计。

(3) 若销售一盒一般糕点和精致糕点的利润分别为1.5元和2元, 那么按哪种加工方案, 小亮妈妈能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是一道方案题, 利用不等式组知识。学生只要考虑到在现实生活中, 鸡蛋和面粉可以用了, 也可以有剩余, 就能想到用不等式组而不是用方程知识, 教学中多选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实例, 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 学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出示了一道作业题:有一块三角形地, 要平均分给四户农民耕种, 你有几种分发?学生此时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 纷纷动手操作, 得到了许多答案。用到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等底等高、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知识。再如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板报、手抄报, 同学们涉及的图案多种多样, 利用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让学生扮演装修工, 为自己家的地面设计精美的镶嵌方案, 学生通过动手画, 动脑想, 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亲身感悟数学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引例, 章节后的读一读等内容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课本中的引例, 而是挖空心思找课外的习题, 教科书是教学的依据, 里面的一些内容都是专家们多方考虑后选定的, 有它的数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章节后的读一读, 是对本章某个知识点的引申或应用上的举例, 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应用数学能力。

摘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应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把所学能应用于社会。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抓住学生身边实例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搜集生活实例, 用数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课上多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题, 让学生亲自操作参与到教学中,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1 高中数学应用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在工作和调查过程中针对高中数学应用,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2]。

(1) 在各级、各类数学统考中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纯数学题, 在数学各种题型中是得分率偏低的题型之一。

(2) 难度一般不影响应用题的得分, 而难度对纯数学题的影响却较大, 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应用题失分属于入门障碍, 他们就根本没有掌握一般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就纯数学问题而言, 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己经适应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对纯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解题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纯数学问题的学习是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的问题。而应用题的调查现状说明, 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认知水平、对应用题的处理经验和规律探询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认为是入门障碍, 只有进行逐步输导和解决之后, 才可能去提高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认识可能有助于改变我们急于求成强制提高的教学现状。引导我们进入先解决入门障碍, 循序渐进的正确道路。

2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应用意识的提高

学生要有“用数学”的意识, 首先得对数学感兴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教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不强。当前的动机理论指出动机是个体积极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先天的能力和倾向, 是人内部所固有的, 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首先, 拓宽视野, 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爱因斯坦是学生们都要非常敬仰的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到他的时候, 我就把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介绍给学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以后, 由于一直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而无法建立广义相对论。直到有一天, 他发现了黎曼几何。于是, 黎曼几何便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主要的数学工具等等。其次, 创设理论联系实21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强调层次的问题求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这一变化促使中学数学教育应强调数学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 又因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指数函数的概念, 课本就是从一个“细胞分裂”的模型中学习的对数概念是从“复制问题”的模型中引入的等等。第三, 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 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动力, 智力再好的学生, 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智力条件的配合, 智力这部机器终会因缺乏动力而停止运转。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 重视课堂教学, 逐步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也绝非靠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课堂教学是关键,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经过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 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的状态, 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2.2.1 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和现象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其中的数学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比如, 罐头饮料外观设计问题。一般情况下罐头和听装饮料的外观都制成圆柱形, 而没有做成方形,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分析, 当圆柱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相等时, 圆柱的体积较大, 因此圆柱可节约材料, 所以圆柱形器皿符合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2.2.2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 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数学的应用不仅存在于生物技术、核能利用、石油开采、现代通讯、密码编制与破译等高技术领域中, 而且在人口计划、资源开发、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市场预测等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也涉及到。这些未经抽象和转化的原胚型问题, 以其丰富的背景材料所蕴含的刺激因素, 对学生构成认知上的冲突和挑战, 激起问题解决的动机与驱动力, 并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跃的探究氛围, 促使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2.3 构建多种教学模式, 强化应用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教学策略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要构建并实施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 改变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

2.3.1“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由“问题解决”模式发展而来的, 应该遵循“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问题解决过程可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四个步骤。而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实质上是主体在数学元认知监控下, 摆脱情节结构, 建立并处理数量关系结构的一种数学认知活动, 其认知过程可分为用模 (意识) 、建模、解模、验模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环节。

2.3.2“数学探究”教学模式

“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 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并给出解释或证明。“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模仿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创造的激情, 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对数学应用予以重视, 配合现行教材, 采取适当的措施,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生在数学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 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分析, 重点分析了高中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应用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 赵珊, 李忠如.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8.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 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

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创造新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他们参与再创造的欲望。这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后,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例如,老师在教授《生日快乐》这节课时,在课程的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猜谁的生日而导入,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进行打下了铺垫。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过程,而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建构过程。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和研究者。因此,教师要防止过多的铺垫和指导过滥的倾向,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如, 在《今天我当家》中, 让学生通过买东西计算价钱来自主探究数学中加与减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的进行计算,我想只有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中孩子才能真正的学会。

2 组织开放式教学活动

2.1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不仅只局限于书本,还可以让数学走向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应确立“以课本为基础,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图书馆”的理念。这是因为学生一生中学到的东西,大量的不是从教科书中学到和老师教给的。引导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片,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推荐阅读书籍,让学生在大课本中去学取知识,形成社会综合知识观。如在教学一年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就是让小朋友们寻找数在哪里?让小朋友在生活中找找在哪里见过这些数 (0~20) 可以寻找身体上的数;可以寻找教室里的数;寻找校园里的数,寻找自己家里的数,在教学中由于孩子还不具备书面表达的能力,只能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来完成,因此,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2.2 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数学课的技能目标可以通过小制作、小实验形式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去实现。有些活动项目或研究的时间要求多,教学时间必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完成课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中让学生调查家里每周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说说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先是让学生收集材料,然后再集体交流等等。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一课,让孩子利用五一长假的时间去找生活中的数学,在课外时间让学生感知、体验、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同时,增加语文、英语、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实践的综合性。

3 广泛参与和交流

3.1 解放学生

数学的探索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要真正发现问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概括抽象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说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探究。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精心设计,制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在宽松的氛围中,维持学生思维处十高速运动的状态。如《有趣的搭配》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质疑方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将各种搭配情况清楚地记录在纸上呢?十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开始活跃起来,找到了连线、列举、算式等各种记录方法。

3.2 解放学生的大脑

当学生明确了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把整个活动的进程交给学生自己把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依据材料、工具、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自己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小实验。如让学生画一个圆,有的用用圆规,这是习惯思维指导下的实践行为。可有些同学也有的就用一元硬币做模型画出来一个圆。

4 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4.1 在评价主体上,由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的,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新的教学课程评价理念则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因此,我校部分年级在评价中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性的多方协商评定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熏陶和教育。

4.2 在评价内容上,由过去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而以往的评价内容,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考试的内容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学期我校的期末评价与考试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评价的内容除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依据课程标准,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非学业方面进行评价,丰富了评价内涵,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考试的内容上,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注重了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5 结语

总之,在实践和综合应用的教学方面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当今的信息社会直接用到原来学校的知识将会越来越少,因而, 让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提高数学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活动的落脚点,让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和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 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原则, 然后重点讨论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设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翼文, 陈道远.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内容选择的艺术[J].小学数学参考, 2004.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1 素质教育观指导下的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认识已达到统一,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关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旨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1) 在知识层面,作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践能力的必要基础。我国现行数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的。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形成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方法培养的一种综合效果,日常教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对形成建模能力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反过来,只学习应用题建模,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应用题解题教学,并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普及建模知识,一定要在学习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2) 相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来说,数学思维显然具有更高的层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建模离不开思维。因此,教师应从教材所含数学材料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心理要求出发,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使学生具备数学辩证思维与广义的辩证观念,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素质教育这一整体性的教育思想与数学建模教学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因为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的思维作为一个主要学习目标。许多抽象的数学量、数学思想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如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作为正、负数的模型;探照灯、手电筒的光束可以作为射线的原型;直的铁轨、麦垅可以看作平行线的原型,等等。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构造数学问题的实际模型,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所以说,数学建模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是体现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过程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3)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与情感对学习效果及日后的科学素质有直接的正负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在数学建模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等以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讲究效率、实事求是、追求完美、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使之形成现代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2 数学建模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实际数学建模教学中,不能将所说的“素质”等同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几方面的简单组合,或只是给传统的数学教育简单地贴上“素质教育”这样一个新标签。应当深入认识和发挥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1)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现代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数学建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建模的主体,学生在进行建模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完成建模任务以及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互相协作。因此,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尽量为学生提供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环境和动脑、动手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教学中注意对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加工过程,注重数学工具、方法、模型的选择和分析过程,以及模型的求解、验证、再分析、修改假设、再求解的循环过程。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实践时间,使学生在亲历这些的过程中展开思维,收集、处理各种信息,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建模学习应该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过程必须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要支持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突破常规、超越习惯的想法,充分肯定学生正确的、独特的见解,珍惜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失败价值,鼓励他们保持敢于进行各种创新。 (2) 在构建数学建模中注意学生转换能力的培养。实际问题往往是极为复杂的,因而, 只能抓住主要方面来进行定量研究,这正是抽象和简化的过程。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经验的初始概念和原理有意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使得一些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日趋遥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所学的理论知识,构造出实际的数学模型,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转换能力。 (3)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模就是构造模型,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强的创新能力,而创造性地使用已有数学知识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给出的材料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进行思考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仅旨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要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注意学生转换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章武.高职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 2006, 14.

[2] 潘劲松.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科教文汇, 2007, 3.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更需要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角度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学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可以说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主阵地,而思维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只有在一个宽松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很多人都觉得创新是天才才有的,实际上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给予恰当、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为学生创造一个敢说、敢问、敢想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最基本的几点:第一,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让学生有温暖的感觉,这样就能够拉近老师和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学生也就更加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了。第二,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师要放下身段,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心态去对待学生,不要总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第三,要懂得适度的幽默,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下来,也就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了。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点燃思维之火,汲取更多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拓展思维有着很大的好处。

二、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因素,语文教师要对这些创新资源善加利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描写的都是具有创新性的事物,比如说巧妙绝伦的“核舟”,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塞腰鼓”,惟妙惟肖的“泥人张”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动力的极好教材。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极具创造性的事情,比如说墨子劝说公输班放弃制造武器攻打宋国的故事、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饱含着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必然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另外,语文课本中还讴歌了许许多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地理学家徐霞客、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这些人的创新精神也必将会影响到学生。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创新宝库,里面蕴含着无数的创新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意义与快乐,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发挥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和进行自主创新呢?

第一,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加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例如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教室走进生活,去生活中搜集写作的素材。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写真人真事,要抒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人或者事中挖掘出优秀的品质,从而能够热爱生活。在传统作文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写作方法、布置题目、读范文,然后让学生来写。这样的作文模式就束缚了学生们发挥的空间,学生们也难撷取更加生活的素材,从而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千篇一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生活和自然中选取写作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灵感。

第二,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语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且要想说就说,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提问时间,不论提出的问题价值大小、有无价值,都要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进行很好的解答。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不要拘泥与传统的正确答案中。例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来评价愚公精神。大部分学生都从愚公坚忍不拔、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等角度来进行评价,这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愚公太傻了,愚公精神也不值得提倡,没有效率。既然在山里居住不便,为什么不搬家呢?那岂不是更方便?效率也更高?”还有的学生提出:“愚公精神就意味着没有效率。”这种观点提出后,学生们顿时争论起来,思维特别活跃,思路也更加开阔,又有好几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发展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课堂,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也才可能激发起学生们创新的火花。

四、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鲜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爱岗敬业,还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不断地钻研和吸纳新鲜知识,认真研究创新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并积极地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也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秀琴.语文素质化教育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2]金素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J].硅谷,2009(14).

[3]黄桂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硅谷,2009(16).

[4]李翠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硅谷,2009(16).

[5]魏学林.如何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硅谷,2010(07).

(编辑:龙贤东)

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数学阅读是一种规范化的逻辑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严密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具有较大帮助,是提高学生智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反观当前中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于数学题常常感到难以下手,不明白题目的意思,而这些都是因其数学阅读能力较低所致。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学习效果,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应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给予重视。

关键词:中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中培养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要错认为阅读是语文、外语这样学科的专利,数学同样需要个体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运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数学阅读能力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变广,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所以说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适应日益“数学化”的社会。事实也证明,具备普通阅读能力的人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当遇见一些特殊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应对不足的状况,当前社会需要具备数学阅读、语文阅读、外语阅读、科技阅读等综合能力的人才。

随着近几年数学考试中阅读题比例的增加,教育者对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亦不断提高,并且在我国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给予了明确的阐述,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会阅读,针对阅读能力培养设立专题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在近些年取得了部分成功的经验,譬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然而作为我国课程体系中的“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理论认识和把握尚不够系统、深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课堂中学生不愿读、不会读、不习惯读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数学阅读概念界定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信息输入并进行加工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思考、理解、收获的过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数学阅读过程与其他阅读之间有着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语言符号(文字、数字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信息)的感知和认读过程,同时,数学阅读也是一个对于阅读材料不断分析、推理、假设、想象的认知过程。

二、数学阅读的分类

根据阅读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

1.被动式阅读

被动式阅读是指利用视觉对信息进行搜索,并输入信息,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最终理解信息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看书来获取书中信息,并最终理解信息、掌握结论的过程。

2.主动式阅读

主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能够合理地运用数学的逻辑性思维,对于阅读材料信息进行推理归纳,并最终上升为理论概括,形成结论,然后再与课文中的结论进行对照比较,加以修正,获取知识的阅读。这种方式阅读不是直接从课本中获得、接受结论,而是先主动对材料进行思考,然后自我总结归纳出结论。这种方式的阅读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主动阅读方式可以培养阅读者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职院校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

凭借自身多年中职院校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中职学校学生的了解,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对于学习缺乏动力和进取心的现象。因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从生源角度来看,学生个体知识储备以及知识体系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足,另外,这种现象产生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都是先给出公式或定理,然后再举例说明其应用,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学生主动性丧失,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佳。

四、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

数学语言水平是衡量学生智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对数学课堂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敏感度较差,思维转换节奏慢,并且面对问题经常表现出难以下手的现象。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2.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的认识,为学生挑选适当的数学材料,并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自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主动汲取知识的良好品质,启发引导他们善于在知识的宝库中去选择、体验、思索、追求,自己动手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增添知识又增长智慧,也符合当前教育的总体目标。

五、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

1.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然而,如果学生对于阅读的对象不感兴趣,那又何谈主动学习呢?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预留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加权平均数课例,教师在讲授加权平均数之前,先向学生提问:每学期中学生的总评成绩教师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接着再问:这个总评成绩叫什么?学生表现出一脸的疑惑,这时候教师给出答案,这叫加权平均数,那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在阅读材料中进行搜索,寻找答案。

我们都知道,数学阅读多与公式打交道,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所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例如:微积分课例,笔者选择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中阐述的是“牛顿的长项和爱因斯坦的短板”,且把数学与物理学有机地联合在了一起,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到数学语言的魅力以及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正确选择阅读材料

数学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于学生的阅读训练而言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理解力的现状,以及兴趣爱好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相反枯燥、乏味的阅读材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加强,不利于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实,数学阅读的材料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存在着丰富的实例,比如数学史、名人轶事、趣题妙解、科普文章、背景资料等,但不论什么阅读材料都应该具有可阅读性,比方说,语言可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内容可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这样的数学阅读材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产生求知欲,并通过多方面的阅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蒙思想、陶冶情操,所以,作为教师务必精心挑选适合中职学生的阅读材料。

3.教授阅读方法

中职院校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与不适当的学习方法可能是导致其学习成绩不好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对中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要传授他们阅读的技巧,教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阅读方法,使其逐渐从厌读到愿读、会读、乐读,最终能深入到学习的快乐中,感受到数学中散发的魅力,体验徜徉在数学殿堂中的快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最终形成了一套可行性较强的方案:预读—带读—议读—精读—复读,在多次的反复试验中效果较好。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阅读,应付检查或是随便翻翻等不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目的性、计划性较强的阅读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善于做笔记的一些良好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4.阅读和练习相结合,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方式,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要持着严谨的逻辑思辨、推理的态度,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分辨材料中的信息,搜索材料中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阅读材料进行准确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快速的阅读,在练习中逐步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辨的习惯,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和内在关系,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推理,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与定理,并养成阅读过程勤于记笔记、写注释的良好习惯,通过相应的阅读训练,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良好阅读能力是长期培养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马上就能形成的一种能力,教师与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耐心教导、引领,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及时纠正,通过适当的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采用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后勤于记录,积极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并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历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 (5).

[2]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3]冯?寅.浅谈新课程中的数学阅读[J].数学通讯,2007(9).

[4]章水云.加强对数学新教材阅读指导[J].数学通讯,2007(3).

[5]傅海伦主编.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杜玉祥,马晓燕,魏立平,赵继超.数学差生问题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马?复.试论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J].数学教育学报,2001(3).

上一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课本管理评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