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

2023-09-20

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第1篇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 在高中数学中也不断涌现出全新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通过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 达到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中数学知识。在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纷繁复杂, 难度较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沮丧的情绪,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要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以下主要论述了在高中函数的教学中如何使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

二、函数概念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

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 函数概念的学习是其他函数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函数教学时, 要注意对学生函数基础的教学。具体来说, 在高中数学函数基础的教学中, 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函数知识的概念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适当的总结在函数概念课程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从这些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函数基础概念知识进总结和运用, 也便于学生在今后探索更加高深的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来说, 函数基础概念课程上所提出的问题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函数概念的内涵内容; 其二是考察了函数概念的外延内容; 其三则是要求学生运用函数概念进行问题的判别。

在具体的教学实例当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首先是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之前关于函数的知识提出来, 让学生再次回归和复习关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础内容。

然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相关教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观察等式:

y = x, y = x2, y = x3, 学生分别对其进行回答, 为一次函数或者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然后让同学们观察y = x2, y = x - 1, 以上两个函数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函数。然后将上述讲解的五个函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共同观察其中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最终由教师将其中的特征进行引导表达出其中的共同点即: 幂的底数是自变量, 指数则是常数, 并在最后引入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的, 类似y = xα ( α∈R) 的函数都被称之为幂函数, 其中, α 为常数。

其次就是对函数概念的讲解,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当中, 教师可以将自己任务概念中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特别讲解UC胡来, 然后让学生提出需要注意和忽略的地方, 教师再进行概念上的补充讲解,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函数知识的基本概念。

三、函数定理或公式中问题解决式的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当中, 概念是其基础, 而定理和公式则是内容的核心。在高中函数知识当中, 定理和公式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函数知识当中尤其是三角函数的部分, 有许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公式。学生只有记忆下这些需要明确的公式和定理, 才能在学习当中遇到函数类型的题目时运用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问题。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函数定理的内容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的熟悉和了解函数知识当中的公式和定理, 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使用时机等;其次是要让学生明确该项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和思路,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解题思维; 然后是要让学生了解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并且记忆下来, 教师要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 让学生根据其中的联系来进行记忆, 为今后的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终是要总结公式和定理的解题技巧, 这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际例题来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实例当中, 如下图图1 - 1 所示, 首先在单位圆当中, 作出∠α, 然后以逆时针方向在∠α 上作∠β, 以顺时针方向在∠α 下做∠β, 那么∠AOC = α + β, ∠BOD= α + β。当A的坐标为 ( 1, 0 ) , B的坐标为 ( cosα, sinα) , C的坐标为 ( cos ( α + β) , sin ( α + β) ) , D的坐标 ( cosβ, -sinβ) 。

得到:

利用该式子, 将其中的 β 替换成- β; 通过一系列的推理, 可以得到六个公式。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高中三角函数当中的核心内容。

四、函数课程中问题的问题解决式教学

在函数问题的解决教学当中, 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其次是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问题, 对数学函数知识进探究; 然后要做到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让学生创造更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最后是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探讨, 归纳函数问题解决方法的中心, 将其概括成为一般定理。

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例如在解决关于圆和直线联系的问题方面,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个会动的圆 ( 见下图) , 让其在直线上运用并且归纳出其中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和例题的了解圆中的轨迹问题。

五、结论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能够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 帮助学生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知识内涵, 达到深入探究高中数学知识的成效。以上主要是通过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知识来展示了具体的教学实例, 说明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也希望能够为今后高中数学开发更多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经验。

摘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并且在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为例, 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 希望在今后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经验。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高一函数教学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1:21-26.

[2] 任兴发.化归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12:45-49.

[3] 汤勇, 修建伟.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以函数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 2015, 12:37.

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数学本身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 中小学的数学学习的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 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要求不高。而高等数学就不同于以往了, 高等数学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要求非常高, 很多习惯了中学数学的基础教学模式的学生, 到了大学就无法适应和理解高等数学的高难度教学内容了, 原本还算良好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后面的教学难以开展。

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有:

1) 教学知识难度跨越大。原因分析:高等数学的教学知识与中学数学的教学知识难度跨越较大, 在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中间缺少一个衔接点。没有这个衔接点就犹如一道鸿沟将学生的学习难度拉得很大, 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自然也就问题重重。

2) 教学方法的差别过大。原因分析:大学里对数学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教学方法相差甚大,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以高考为最终目的, 注重学生对数学题型的掌握。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多以题海战术让学生熟悉每一种数学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是最基础也是最笨拙的教学方法。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就更偏向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以及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别也是导致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遇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教材上的知识与讲师所教授的内容有出入。原因分析:高等数学教材更新不及时, 教材内容的落后直接拉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面对讲师教师的内容与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出入时不知道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在确定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过程中就会浪费掉一些学习时间, 而且在学生的关注点被这个问题所吸引时, 就会打断原本的学习思路, 跟不上讲师的教学进度, 久而久之就会严重脱离讲师的教学进度, 这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又是一大难题。

4) 对应用数学的实际应用没有落实到根本。原因分析:虽然大学对于数学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中学阶段有所突破改善, 但一直强调的对于应用数学的实际应用却一直没有落实到根本, 对于应用数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 没有实际实施出来。学生在应用数学的学习上就缺乏了参考依据, 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学问题也就屡屡发生。

二、对于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点

前面说过, 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的难度跨越较大, 需要建立一个衔接点将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连接起来, 让学生不再觉得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科, 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只是中学数学的深入理论知识。大学讲师在教授知识点的时候, 可以提及一下这个知识点是由高中某一个知识点演化而来的, 顺便再温习一下高中这一知识的内容, 唤起学生的记忆, 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高等数学中的新知识点。

2、将应用数学重视并实际运用起来

大学讲师在进行高等数学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将知识点联系到实际的问题中来, 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大量的定理公式需要学生去记忆, 这些定理公式是“死”的, 但是学生们不单单要去记忆, 还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定理公式。往往老师在教授定理公式时, 不要干巴巴地讲, 而是将应用数学的知识结合例题, 在题目中运用定理公式,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与学习。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有着其枯燥的一面, 如何让学生能投身到这枯燥单调的学习中,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幽默的语言表述。在学习一些定理的时候, 不要只教给学生定理的内容, 要引经据典的讲解这些定理身后的小故事, 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求知的过程, 在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诸如知识点难以理解、公式引用错误等问题。在这种时候, 就要培养学生对于遇到问题后先自己进行思考, 在思考后发现确实不能自己解决问题, 就需要将问题提出来由教师组织分析探讨。

三、结语

数学学习是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的,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中遇到了问题, 就要学会从根本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从中学到知识。

摘要:数学是一门教学较难的学科,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数学需要学生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这些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作为条件, 而高等数学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更是要求甚高,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 本文从高等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学问题出发,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应用数学,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夏军彦, 齐艳丽.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 (教育) , 2012, 02:79.

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让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发现搜集数学信息, 形成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就会加深, 这样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年级刚教学的“年、月、日”中,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上课就让学生背大月、小月及平年、闰年的概念, 学生的头脑中对于这些就比较抽象, 短时间内在做套用这些定义的题目时正确率较高, 但稍微遇到活点的题目 (例如叔叔40岁了, 为什么只过了4个生日) 或者长时间下去, 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感到困难。如果在教学大月和小月时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准备好年历卡, 从中找出每个月的区别, 引导出大月、小月。在教学概念“平年”时,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明去年出生的, 今年过一周岁生日, 为什么我在今年的年历卡上找不到他今年的生日?让学生们对比, 不仅能深入地体会“平年”, 而且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一些调查发现,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认识, 许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去创设有趣、合理的情景, 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教师如果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 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 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 才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 把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孩子们, 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景教学,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孩子多接触生活, 加强应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解决问题多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是通过一些练习发现学生缺乏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例如有一道解决问题“以下的商品按半价出售”好多孩子就不知道“半价”什么意思, 导致了在做这道题目时就比较被动, 无从下手。

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也可以根据所教知识经常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练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刚学完, 而当时学校刚好要举行运动会, 因此我就问到各种数学问题, 比如: (1) 运动会几时开始, 几时结束, 一共经过多长时间? (2) 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 (3) 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这样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还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加强应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渗透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是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如何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这需要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启迪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 从而顺利解决各类具体的实际问题。

首先, 解决数学实际问题通常要从纷繁的生活信息中进行取舍, 选用有效的、便于解决主要问题的信息资源, 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结果应当正确并符合实际。

如:小明的妈妈去服装市场进了50套儿童服装, 其中红色的有28件, 黄色的有22件。回家后, 妈妈进行了一次核算。如果按销售价打九折出售, 赢利600元;如果销售价打八折出售就不赢利也不亏本, 这批服装进价多少元?

在指导学生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 必须让学生懂得取舍信息, 服装的套数、不同颜色的服装的件数与所求问题没有必然联系。在方法的选择上,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观察、思考, 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销售价×90%—销售价×80%=600;也可以启迪学生找出与数量相对应的百分率, 直接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认真比较销售价、进价的异同,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

其次,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 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公式、方程、几何图形及概率、统计等方面的数学模型。

如:李伯伯家的蔬菜大棚是半圆柱形, 两侧墙的高度为r米, 用去塑料膜的面积约是s平方米 (埋在土里的不计) 。求塑料大棚内部空间的大小V。

解决这一问题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个半圆柱形, 思考塑料膜的面积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侧面积的一半) , 墙的高度相当于什么? (圆柱的半径) ,

求塑料大棚内部空间的大小就是求什么? (圆柱体积的一半) 。接着再让学生联想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 得出一个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公式模型:

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第4篇

1 整合必须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

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对教师教学及水平的提高、在职进修、转变观念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信息技术是一种需要一定的设备,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设备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高中开设信息技术50~70个课时, 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数据库及数据处理、VB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内容, 进行会考, 这样的课时要完成那么多内容是无法做好的。县级中学计算机及多媒体投影教室设备相对好一些, 很多农村中小学还不具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硬件条件。由于信息技术的条件还只能用于部分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 基本上没有提供给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加之班级学生数较多,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资料较少, 从软硬件来说当前还不具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模式很多, 有在传统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投影方式、多媒体机房师生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等,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 较好地是师生都用信息技术设备, 不仅教师在教学中应用, 更主要的还在于学生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践, 师生在教学中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作用和效果。在美国, 整合是由专业组织或机构提出标准体系, 提供案例, 进行培训, 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整合和创新[2]。由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设想, 每7个教学班有一个多媒体投影室, 有一个机房, 从硬件上创造一个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条件, 一个班每天有一次课在计算机房上, 每天有一次利用多媒体的环境。创造一个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环境。那种看似应用了信息技术, 但只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了展示工具, 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的整合不是有效整合。

2 整合必须具备较好的软环境

2.1 师生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师生的信息素养及相互配合是关键,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 师生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并能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 而不是学习数学的同时还要学习计算机, 师生的关注点是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来学习和理解数学, 挖掘信息技术在学习数学中的方式方法。

2.2 学校具备较好的整合资源环境

学校信息技术的资源环境是做好整合的必要前提, 充分发挥学校团队的优势作用, 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的资源环境, 除有专人管理外, 学校定规划目标, 用3~6年时间完成各年级教学点的整合材料, 每位教师不仅在数学教学中探讨和进行整合, 而且添加整合资源, 营造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

2.3 网络具备较好的整合资源

网络整合资源是做好整合的重要保证, 网络也可是全国、省、市不同级别, 网络之间的资源是有差异的互相补充的, 网络资源的汇集方式可以采取各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竞赛、教学比赛、专业人员的有赏服务、教育工作者上传、学校资源的共享等多种方式, 目前已经形成这样的太势, 同时网络资源是丰富的、广泛的、但又是不系统的、时时更新的。

2.4 数学教育教学的评价需有较大 (根本) 改变

信息技术那么好, 作用那么大, 效果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 但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另一个原因是对数学教学的评价, 除班级学生人数多以外, 数学教师感觉困难大的是课时压力, 升学压力, 学生学好教材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升学中不能考一个好的成绩, 不能就读好的学校,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学生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教师要保证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率, 不得不补充教学内容, 加大深度和广度, 让学生做更多地练习, 选用教学辅导书, 甚至利用双休日进行补课。好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不是教师们不想在教学中应用, 就现有的条件应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需要普通课的3~10倍的备课和准备时间, 还要请其他老师帮助开多媒体或机房, 教师偶尔使用一下可以, 经常性的就非常困难, 也不具备经常使用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主体就是各个具体学科的教育工作者。

新课程全面实施也有近5年的时间, 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部分得到落实, 部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认可, 但与最初的目标差距很大, 根本原因是升学教育还在起决定作用, 优秀学校太少, 好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升学这一实际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办法:一方面加大投入, 建设更多地教学条件好、教学效果好、受到社会欢迎的学校, 落实教学的公平性, 使更多学生都有机会上好的学校;另一方面, 好学校多了, 大家都有机会去想进的学校, 就能降低升学考试的难度, 减轻升学考试的压力, 学校、教师、学生都能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教、学、评、升都能按新课程标准进行, 学生能顺利进入上一级学校, 学校、教师的评价不受影响。再一方面, 加大升学考试改革的力度, 增加数学应用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增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考试内容。教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的结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侧重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3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软硬件环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整合的效果也将在师生共同实践下实现, 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将会更有利于整合的内涵挖掘, 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总结, 长期积累, 开拓创新。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整合是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及数学教学的现状, 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解决的3个问题, 如果这几个问题能很好解决, 整合就一定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软硬件,评价,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华, 武艳, 马东艳.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第5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尽量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练习,并且习惯性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开展好这个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紧紧的扣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每一册教材的编写中也都凸显了这个特点。教师使用好教材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操作,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当中去,是顺理成章的教育教学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期过程。本身就不能与现实脱节。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分别是: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解方程。

4、多边形的面积。

一、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应用研究,首先应该与以前的整数乘除法相联系,结合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其次,弄清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上的区别和应用,利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1、小数乘法。价钱的计算是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去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一。如果以元为整数,那么元以下就是小数了,角是十分位,分则是百分位。另外,测量单位也很好引入。如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教学都是常见的形式,也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果米是整数,那么分米就是十分位,表示0.1米,厘米则成了0.01米在百分位上。往后依此类推。如果以重量单位千克为整数,那么小于千克的单位则都属于小数,我们试问克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这样时间长了,计算的多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但是,要注意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毛病。

1、 小数除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解决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当用的应用。

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的使用。一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进一法”。二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去尾法”。这也是对传统的四舍五入法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也与之有着很密切的练习。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判断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究竟使用哪一种方法更加合适。

二、解方程。过去,解方程的教学过程是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在的教材恢复了计算禹应用的天然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以实际的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出问题当中的量的关系,这样对等式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也是要求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坚强对问题中量的关系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语言和文字的合理表达。这样在解列方程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

三、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到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结合实际,学会多边形尤其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力。使学生知道多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会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许多生活问题。例如,计算田地、建筑、菜地、纸张、和不规则的某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的抓好知识联系实际的关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和源泉,转化为帮助学生生活成长的有效良好的素质。

小课题研究:利用画图的策略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研究

11:02:46

Post By:2009-10-13 【研究缘由】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要求而采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容易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画图的策略。画图是指用形象的图、实物或表格对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策略。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审题、分析、检验。

不过,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那就是: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他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画图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等目标,是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目标】

1. 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 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研究内容】

从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认识、意识、感受、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选择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利用六年级数学中的部分解决问题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研究策略】

1. 初期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对用画图解决问题这个策略的认识、应用程度。 2. 设立专门的课时,重点讲解如何分析问题,画示意图、草图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草图的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范文第6篇

1结合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注重讲解数学规律和数学习题,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并不加以关注,致使学生感觉数学学科与自己生活过于遥远,没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实际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克与千克”时,很多学生对“克”这个质量单位印象并不深刻,无法有效理解其含义。 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看几张饮料背后营养成分表的照片,如: 在“康师傅经典奶茶”营养表中,蛋白质有0.8g、脂肪1.4g等,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们最喜欢那种饮料? ”“你知道你喜爱饮料中的成养成份各有多少吗? ”等,以此引导学生把数学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促使学生重视数学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用生活实际中的数学现象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2加强双边互动,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高效”,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增加课堂容量,忽视了师生互动的环节,致使学生养成机械听讲、直接套用公式的学习模式,思维方向僵化。 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加强双边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加强双边互动,激活数学课堂。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你们心中100元的面值大不大? ”“人民币中最大的面值是多少? 最小的面值是多少? ”“如果你有100元,你买了一桶油花了42元,买了一箱苹果花了30元,最后你还剩多少钱? ”等,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会积极开动脑筋,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变以往“一言堂”教学所产生课堂沉闷的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借助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注重方法指导,掌握正确解题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比采用“题海战术”好得多。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例题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讲解:“一家商场把冰箱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可获利10%,如果这个冰箱的进货价是2400元,那么,这台冰箱的标价是多少?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分别从条件和问题入手, 可以得出进价和标价之间存在 “标价80%与进价90%相等”、“标价乘以0.2等于进价乘以0.1” 等关系,从而可以列出含有一个未知量的方程等式,这道题便可轻易解答。 这时,学生顺着教师的指导,会初步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以后面对问题时会首先从难题的各个方面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步理清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就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购物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周长是什么? ”、 “正方形有四条边,它的周长是其边长的四倍,那么长方形的边长与其边长有什么关系? ”然后可以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让学生通过对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之处,对长方形周长与边长之间的关系作出猜测, 并分组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就会通过观察图形、分析两者四条边的异同之处,从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引导学生多加探究和创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最新要求。 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是习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致使出现很多学生“高分低能” 现象的出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思维、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从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双边互动、注重方法指导、 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学好数学, 用好数学。

摘要: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理念的今天,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即使布置大量的练习,学生仍不能很好地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双边互动、注重方法指导、创设问题情境四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简要阐述。

上一篇:创业项目考察报告范文下一篇: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