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2024-02-10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甘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1、基本特征分析

建筑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造物活动之一, 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实际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而建筑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便是居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 从最开始的穴居建筑便可清晰的体现该特征。不管是在东方, 还是西方, 住宅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其对于后来很多建筑物类型的产生, 都具有着十分深远和直接的影响。而园林、寺庙以及宫殿等其他类型的建筑, 同样也是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活动需求和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才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因此, 在建筑的布局、装饰以及结构等各个方面, 对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产生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1]。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审美特征和内涵

在封建社会中, 建筑装饰具有美化建筑物的作用, 但其更多的则是房屋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代表。该社会发展阶段中, 等级制度森严, 只有层次较高的人才有权利和能力来进行建筑装饰, 普通百姓并无此权利, 且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均远远不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对于建筑装饰也都具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因此, 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应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 以砖木材料为主, 商人、财主等虽家财万贯, 但也只能在石雕、木雕上下功夫。目前, 我国现存的相对完整的宗教、宫殿等建筑在装饰上, 最大的不同点便在于更加注重木、石等构件的精细雕雕琢, 但对于色彩却未给予过多重视。

其次, 阶级性, 从目前我国现存的民居建筑看, 规模性的民居建筑装饰的主人基本上都是社会的上中层人士, 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宦, 同时也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最后, 功能性, 中国的传统民居一般以砖、木以及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装饰则与建筑功能和构建紧密结合, 一方面可体现建筑物的美学价值, 另一方面, 还具备了支撑建筑物结构的功能。因此, 以石雕、木雕等代表的建筑装饰元素也逐渐成为了民居建筑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 还很够满足当时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此外, 传承性也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艺术风格一般也都会随着地域、宗教以及民俗的变化而改变, 但该变化并非无规律可循, 而通常都是在一个较为统一的体系中进行。也可以说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 不可超越其地域和民族的本质特征。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建筑装饰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别, 但在装饰手法、主体以及思想上, 均保持着统一性和稳定性。

二、天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1、审美特征

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以及传统的伏羲文化, 天水传统民居也传递出一种尤为特殊的审美特征, 在伏羲文化的影响和滋润下产生了太极结构以及南北方融合的民居建筑装饰特点。其主要的装饰艺术风格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兼备粗狂和秀美

在我国的南、北两大建筑流派中, 天水传统民居建筑, 既具备了北方建筑的豪放和粗狂, 同时也兼具南方建筑的秀美和柔和, 这两大特点在天水民居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通过当地的特产土坯墙、单坡造型等, 可充分展示出西北建筑装饰艺术的豪放、粗狂之美, 但从某种程度看, 也同样受到了北方建筑的影响, 如院落中既有西北特有的单坡性建筑, 同时也斗板雀替、隔扇门窗的装饰的细致之美, 还常以花草植物等装饰庭院, 使整个庭院透漏出一种诗意和幽静, 具有着浓郁的江南庭院氛围[2]。

2) 繁复和简约相融合

青色砖瓦、土坯、木材的搭配, 可使整个建筑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一种朴素大方之美, 细节处的雕刻也尽显华丽和精细之美, 同时, 也充分体现了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未经涂刷的木材上进行精雕细刻, 可达到粗狂中透着精美的目的。而这样的艺术装饰手法, 在西北民居建筑中尤为少见。

3) 可反映当地风俗情趣

在天水传统的民居建筑中, 多次出现过太极图结构和八卦结构的砖石图形, 就与当地的伏羲文化以及其其他的民俗文化之间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2、建筑装饰表现手法

1) 文字

借用文字进行建筑装饰是天水民居建筑装饰中以为较为常见的手法, 通过汉子的形和意可直接表现人们的美好愿望, 既美观大方, 又直观明了, 且可体现房屋主人的文学修养。

2) 谐音

例如, 天官和梅花鹿中“鹿”和“禄”同音, 故便有了天官加爵的含义。在锦鸡上配牡丹, 就具有了锦上添花之意。由三只羊组成的图案, 由于“羊”和“阳”同音, 为此, 便有了“三阳开泰”的含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文章主要以甘肃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为例, 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看来, 传统的民居装饰不仅要保护, 更应该注重继承和弘扬, 其对于现代的新农村建设、艺术设计、建筑装饰等均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保护是基础, 借鉴和研究是手段, 使其能够为人类提供服务才是最终的目标。

摘要:民居建筑装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是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经济、政治状况、人类造物理念的直观反映, 也是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文章主要对甘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甘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木雕

参考文献

[1] 张宁.明清民居装饰艺术研究——以甘肃天水为例[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6, 01:244.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 代表了当地文化的时间凝聚, 是艺术的精髓。而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 装饰和造型必不可少, 空间形态的表现。所谓的建筑装饰目的是用来美化民居建筑, 是对建筑做艺术的处理。很多时候, 民居建筑中的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 还蕴含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等特色。在一座民居建筑中, 装饰和造型, 可以算得上是房屋的精髓所在。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 包含了民俗文化, 民间特色,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反应人们了精神向往。我们可以了解到,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本文以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例, 对于装饰艺术和造型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当地的民风民俗, 了解其中的文化特色, 以及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历史背景, 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怎样想法。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进行探索研究并总结分析出来。

1) 对于装饰艺术的形态分析

传统的民居建筑并不仅仅是一个房屋住所, 也代表了一种艺术, 可以算得上是用石头累积的历史。建筑内的装饰和造型, 集合了当地人民的文明成果。房屋的造型从简陋, 到精致, 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 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其次才是满足人们对精神的需求, 人们把自己的期望, 精神, 依附在建筑造型中, 通过装饰艺术表达出来。这种现象早在人们居住简陋房屋甚至是山洞时就已经表达出来了。

2) 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 我们把装饰和造型从功能形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两种结果。第一, 把文化物化作为装饰, 文化依附在装饰中, 表现文化。在传统的民居中, 主要体现了礼仪。也就是礼仪来表达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的等级制度。这些都能从传统的民居建筑中表达出来。我们可以从建筑物的方位布局, 形态结构看出。第二, 用装饰有功能的作用, 这些装饰造型都有实用性, 是以是否实用来定位的, 例如, 房屋的门窗, 高高的屋脊, 房檐等, 虽然都有装饰的作用, 但有其实用性。关中地区的这些民居装饰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中装饰和造型的共同体现。

例如, 门窗, 屋脊, 房檐, 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关中地区的文化特色, 和自然环境, 都在这些建筑物中体现出来, 代表了当地的民间特色。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第一, 墙面的装饰, 作为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墙。墙和屋顶地面, 三者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建筑物, 供人类栖身。可以让人们避免风吹日晒, 狂风暴雨严寒的侵袭。还可以防止一些猛兽昆虫的侵害, 保护人们得以生存繁衍下去。传统的民居建筑中, 墙体被称为花墙。这种装饰过的墙, 大都是用瓦片拼接起来的, 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承重, 而是为了装饰美观。花墙上很多几何图形装饰, 这样不仅美观, 还可以节省一些建筑材料。把单调的墙体, 变得更加美。[1]

二、装饰艺术和造型在传统民居建筑的意义

1) 我们中国人对于居住的建筑物环境选择, 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 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要求中国的传统古建筑要和自然相和谐, 表现出劳动人民尊重大自然, 热爱自然的特点。因为如果把居住地建筑在大自然中, 就好像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 是受到儒家的礼仪制度思想的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中, 我们能够看到墙体色彩多是白色黛色这两种颜色。虽然很单一但是非常和谐, 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宁静淡泊, 以及诗情画意。这里的建筑能够让人感受到宁静淡泊悠闲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江浙地区居民的人生态度。从建筑物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回归自然, 和自然对话。江浙地区的水乡古镇, 就像一本历史书, 记录的当地人们的生活, 用它独特的建筑造型, 以及装饰艺术, 展示劳动人民的期望。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感受江浙地区的宁静致远生活。[2]

2) 我们从这些人居住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和自然要相协调。这些民居在选择建筑地, 进行布置, 对整个居住地的设计都体现了天人合一, 要求人和自然香和谐。从物质的层面体现精神, 提升居住环境, 提高居住品质。我们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当中的装饰和造型可以看出, 装饰和造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 可以作为文化的符号。[3]

三、总结

这些民居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国情, 又自己民族的特色, 体现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信仰, 期望。这些古建筑的装饰造型, 并非是仅仅为了构图结构完美, 也体现了构图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的是整体思维, 要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 保持自己。要不断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把它延续发扬下去, 让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能够传承。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悠久, 很多传统的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和造型历史悠久, 其中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殷切希望。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 装饰艺术和造型是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装饰艺术的背后, 蕴含着民俗民风, 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底蕴。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 有不同的装饰和造型, 都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是我们研究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特色的考古依据。传统的民居建筑外在的装饰和造型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包含了多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改变, 有所变化。本文以关中地区和江浙地区为例, 研究传统民居建筑中装饰艺术和造型的意义,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装饰艺术和造型,传统民居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颂、冯波:《河南民居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以刘青霞故居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第33期.

[2] 周海萍、谷言:《苏州古民居生态价值浅析》, 《山西建筑》, 2010年第33期.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徽派建筑门楼,以其精美的砖雕艺术和别致造型,成为徽派建筑的一个亮点,苏州园林建筑门楼在中国五大地区的砖雕中是影响较大的之一,其雕刻手法特点可用“细、动、巧、空”四个字来概括。徽州门楼与苏州门楼在造型与结构上都沿用了木建筑的部分造型,苏州门楼重雕刻的同时又注重匾额题字,徽州地区的门楼则更重视雕刻的一面。

关键词:雕刻;门楼分类;异同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uizhou?and Suzhou?Entrance Tower?of?Brick Gatehouse

PAN Wen-min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Key words :carving; bar classification; difference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徽州是古时安徽南部的行政区域,长期领有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徽州人在这片土地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其中徽州建筑成为徽州的一大标志。明清时徽商兴盛,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基础的支撑下,在古徽州地区诞生了很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群,独特的建筑形象和精湛的筑造技艺,成为皖南及皖东南地区的建筑代表,其中徽派建筑门楼,更以其精美的砖雕艺术和别致的造型,装点在建筑外立面上,成为徽派建筑的一个亮点,给徽州建筑带来特有的精彩。

一、徽州门楼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世人眼里“粉墙黛瓦”“马头翘角”是徽派建筑形象的显著特点和概括,徽派建筑外立面平整、朴实、高大,外墙开窗很小离地很高,高大的粉墙上没有其他装饰层次。而门作为住宅的主入口,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防卫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同时还有一定的界定空间的功能。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徽州大门结构很简单,大门的装饰主要集中在门头,精致的砖雕装饰密集于门洞上方,成为徽州建筑中特有的门楼。相对于朴实的外立面,门楼上层次丰富的砖雕装饰与墙面产生很强烈的对比,她很明确的突出了建筑入口的位置,使入口成为建筑外墙面中最瞩目的装饰区域。同时高挑的门楼屋檐,比门洞尺寸宽,可以将雨水抛的更远,有效地保护了门免受雨水侵蚀。

此外丰富的造型艺术,使朴实平整的外立面,有了集中体现的层次,门楼精雕细刻的“密”与外墙面朴实平整的“疏”产生强烈的对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美感。例如潜口民宅中的汪顺昌宅门楼,花纹布局紧凑,雕刻精细入微,相对于高大的粉墙来说,灰色的砖雕门楼成了墙面的主题,一个粉白疏朗,一个精致细密,呈现出视觉反差的同时又能和建筑融为一体,巧妙体现徽州建筑“黑白灰”三色的朴实形象。

二、门楼造型及装饰特点

(一)徽州门楼分类

门楼初始功能只是为了保护门框,门扇以防雨淋日晒,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人们对装饰要求的提高,木质门楼逐渐被砖质材料代替。徽州门楼形式多种,建筑专家朱永春将徽州建筑门楼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门罩式”“牌楼式”和“八字门楼式”三类②,其中门罩式门楼又可以分为“水磨青砖式”“垂帘柱式”和“云栱式”③,牌楼式又可分为“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其中三间四柱三楼的形式居多。而八字门楼是牌楼式门楼的变体,在平面上大门内退少许,形成八字形。

(二)门楼造型的木构架特点

徽派建筑门楼紧贴墙壁,出挑不多,但很多构成元素具有建筑结构特色,在门楼结构中依然可以找到类似建筑中的檐、椽、瓦,垂莲柱等构件,由于门楼由木质结构演化而来,所以在门楼结构中遵循延续了木构件的建筑结构形式,例如“垂帘式”门罩,对称排列于门两侧的垂帘柱,穿于垂柱之间的横枋,以及出挑于墙面的翘角屋檐,这俨然就是一个贴于墙面的简洁的垂花门造型,这些形式于垂直的墙面产生对比,尤其是飞挑的屋檐,给朴实的建筑带来活泼的元素。

(三)形制庄重,风格朴实

徽派建筑中的牌楼式门楼,形制庄重气派,结构上中间高,两边低,错落有序,檐下有叠涩出挑的线脚,雕饰布于檐枋间,有疏有密。例如徽州民居牌楼式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中间高,两边低,依次递减,形制大气而庄重,雕饰的线脚与图案布置有序而简洁,体现出平静、大气、质朴之风。

三、门楼装饰遵循材料本质

徽州民居中的门楼虽造型有多种,砖雕细致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多样,但在建筑用材上一律以体现材料的自然美为主旨,门楼装饰中一律使用当地特制的水磨青砖,其砖是取河道漩弯处多年沉积下来的精细土,和清水拌合成泥浆,经过滤和牛蹄反复踩踏成泥筋,再成坯入窑烧制而成。此砖质地细腻,杂质少,其上所雕刻内容无论是人物,建筑,花草,飞禽以及图案均不饰以彩色,全部以青砖本色体现。

四、苏州建筑门楼特点

作为历史名城的苏州,自古文化经济发达,尤其是明清以来,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苏州园林及建筑达到很高的层次,苏州园林建筑砖雕门楼在中国五大地区的砖雕中是影响较大的之一。其不但雕饰内容丰富而且造型也较多,有“牌科门楼”“衣架锦式墙门”“单门面门楼”“双面门楼”“单坡屋面门楼”“四坡飞檐翘脚门楼”。苏州砖雕门楼出现于明代后期,衰落与民国后期,其雕刻手法特点可用“细、动、巧、空”四个字来概括④。“细”主要指其砖雕精细入微,刻画传神。“动”指雕刻表现曲线流畅,颇有动感,如苏州东山明善堂,其门楼右侧塞墙上的牌科抛方贴角中的飞鹤砖雕,颇赋动感,栩栩如生。“巧”指雕刻内容组合构思巧妙,寓意讨巧。如“宝俭堂”门楼兜肚上的富甲天下寓意的表达,就是用牡丹与螃蟹放在一起组合,取其巧妙寓意的。“空”指砖雕技艺中透雕艺术的运用,使苏州砖雕门楼表达层次丰富,虚实得当,立体感强等特点。

五、徽派建筑门楼与苏州建筑门楼特点之异同

徽派建筑和苏州园林建筑都是享誉世界的精品,其建筑门楼砖雕艺术更是令人赞叹,她们在建筑中都极好的突出建筑入口的重要地位,并在造型上都有选择地继承了建筑结构形式,在雕刻技艺上也都综合运用平雕、立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方式。皖南和苏州地位位置同属华东地区,相距不远,但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的建筑门楼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异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门楼与建筑的关系上

徽州建筑门楼主要位于建筑主入口,设立于外墙之上,相对于平朴的外立面门楼是外墙的点睛之笔,正因为外墙上有这精雕细刻之处,才使徽州古建筑有了疏密对比,丰富外立面的层次。另外不同建筑类型其建筑门楼形制也很有讲究,往往也是身份地位的彰显。而苏州门楼大多藏于深宅大院内,多处于建筑的纵轴线上,往往处于第三进第四进院落,常与主建筑相对应,如网师园中的“藻耀高翔”门楼对应的就是万卷堂。这与苏州人不喜张扬,谨慎处事的为人作风有关。

(二)在建筑结构沿用上的不同

虽然徽州门楼与苏州门楼在造型与结构上都沿用了木建筑的部分造型,但具体沿用的内容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徽州建筑中“垂莲柱”门罩,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紧贴墙面的砖雕垂莲柱,长不过门洞,在两柱之间穿插横枋形式。再如徽州牌楼式门楼可以很清楚的辨认出是几间几柱几楼,并遵循中间高两边低的尺度,可见徽州门楼侧重于继承建筑的大体形制的尺度把握。而苏州门楼在建筑装饰中对于建筑装饰构建的继承更加有延续性,例如网师园的“藻耀高翔”(图1)门楼在檐下有序排列并依此向外支出的斗拱,并设有昂刺,衬托出门楼屋檐更加有份量,又如网师园后的“竹松承茂”(图2)其形制与雕刻相对于“藻耀高翔”显质朴简单,但檐下也依次排列六组砖雕斗拱装饰,再如耦园的“诗酒联欢”在其门楼檐下也均匀排六组斗拱砖雕,可见斗拱这一建筑构件在苏州门楼装饰中很受重视,被广泛运用。而这种斗拱装饰自明代至民国一直被延续下来。相对于徽州地区的门楼建筑,喜用青砖叠涩出几层线脚将屋檐挑出墙面,屋檐出墙不多,并“元宝”装饰取代檐下的“斗拱”装饰,每一个元宝上都雕刻有完整画面,这在徽州地区是运用较普遍的门楼装饰元素。可见徽州门楼在继承木构架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发展和演变。

(三)雕刻疏密布置不同

在门楼装饰图案的处理上,虽然徽州门楼与苏州门楼同样都考虑疏密分布,但徽州门楼在考虑图案布置时很注重体现材料本色,密的部分精雕细刻,而疏的部分直接露出“水磨青砖”本色,图案布置上做到雕刻与青砖的有序排列,对于复杂门楼设多层梁枋,雕刻也疏密相间,有的特意在砖面中留出几处粉墙,显得特别醒目。相对于苏州砖雕门楼,其留白的区域不多,大多门楼都只在中枋匾额处留出砖面,其他等处都被多层次砖雕覆盖,如东山陆巷的一砖雕门楼,只在中枋处留白,其他地方都有密集雕刻装饰,疏密对比强烈。

(四)门楼造型的区别

苏州门楼造型十分相似,并且有统一的比例标准,自明代以后一直保持垂帘式门楼造型,整体结构变化不大,基本上是上枋、中枋、下枋,中枋匾额处题字,两边设有兜肚,上枋处大多排列斗拱,斗拱之上设有屋顶,斗拱以下部分保持方整外形,门楼两侧虽有垂莲柱,但纵向线条的造型不多,门楼横向造型占主导。而徽州建筑门楼,造型可以分为好几种,光门罩式造型中就分为3种,而且不同的建筑其门楼形制也有所不同,如普通民宅和商宅中用垂莲柱门楼较多,朝廷官宅用八字门楼的较多。门楼造型中横向造型与纵向造型相互穿插,造型端庄稳定。

(五)中枋匾额处理的不同

门楼的中枋匾额是视觉的焦点,徽州地区和苏州地区对题字匾额的处理也有区别,苏州对于门楼题字非常重视,往往请知名书法家,状元、学者来为门楼题字。如苏州宋仙洲巷13号门楼“锡兹祉福”是状元陆润痒题,题额内容往往出自历代名著。苏州门楼重雕刻的同时又注重匾额题字,可谓“雕书并重”。徽州地区的门楼则更重视雕刻的一面,有的门楼中枋匾额处会题字,有的则在匾额处留白。

徽州和苏州地区的建筑门楼的砖雕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继承了一定的建筑结构形制后都有所发展,并形成一定特色,两个地域的门楼装饰或古朴大气或灵秀典雅,但都雕工精湛,令人叹止,都集中体现了建筑背后的地域文化,民俗艺术和审美,这些经过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门楼装饰艺术为室内设计、建筑装饰等多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参照。

参考文献:

① 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96.

② 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50.

③ 方圆.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④ 杨耿.苏州建筑三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33.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陕北民居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研究陕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分析“三雕”的艺术特色,有利于挖掘出它的传统艺术文化内涵,总结出陕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

中国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上,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窑洞作为陕北民居的主要建筑模式,几乎占陕北民居的80%之多,窑洞的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同时还展现出了当地独特的艺术形态。自古以来,陕北就是边陲重镇,长期的征伐战乱以及历史上众多名将重臣的驻扎间接上造成了陕北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陕北建筑装饰不但具有淳朴大方、粗犷奔放的特点,而且透露着热情豪爽的个性,装饰作品中也大量保留了本土艺术的基质和古老的传统艺术纹样,这些建筑装饰除了体现出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特征外,还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

一、“三雕”的特色

陕北三雕历史悠久,在中国雕刻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主要表现形式有木雕、砖雕、石雕三种。陕北的民居大多是独门独院的形式,因此对装饰的处理也大多集中在人们的视觉落点上,主要是对门楼、窑顶、窑面以及室内的装饰。窑洞建筑装饰在本土文化、民族征战文化、戍边文化、蒙汉边商文化的交错发展下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和美化了建筑本身,同时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陕北民居建筑装饰中的图案纹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具有粗犷简朴、大气豪爽的特点。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民居的额枋、雀替、斗拱和门窗上。陕北人对额枋的雕刻十分细致,大多雕刻镂空的“万”字纹、植物花草、琴棋书画、祥云等图案;对雀替的雕刻更是费尽心思,大多采用隐雕和通雕的雕刻手法,常用卷草纹、祥云、凤凰戏牡丹、大海出扶桑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门窗是窑洞最抢眼的地方,因此正窑的门窗比较复杂繁琐,也最为讲究,门窗纹样的各种图案相互纵横交错,千变万化,有“工”字格、“万”字格、枪头梅花格、双龙戏珠、三交嵌石榴、寿字纹等;厢房门窗相对比之下做工简单规范,多以方格或斜方格为主。

砖雕在陕北装饰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名气,其中汉画像砖更是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陕北民居砖雕主要集中在脊饰、影壁、神龛、墀头、瓦当、吻兽等建筑部位。其中脊饰大多采用高浮雕和局部透雕的手法来增强美感,纹样多以连续的牡丹、蔓草、莲花或几何图案为主,隐含生生不息、富贵不断的美好寓意;影壁除了屏障的作用外,还用来寄予主人的情感思想,因此纹样内容也都采用具有吉祥和教育意义的图案;墀头具有极强的装饰感,雕刻十分讲究细致,纹样多以象征意义的图案为主,如富贵在前、喜鹊戏石榴、松鹿竹鹤、狮子戏绣球、蝙蝠捧寿等,有实力的人还在墀头下部做雕饰,一般雕刻有莲花、蔓草纹、“富贵不断头”等纹样。

陕北石雕可谓民间一宝,其中的绥德石狮更是享誉海内外,具有刚键有力、大气磅礴的特点。石雕大多用于抱鼓石、柱础和栓马柱等,讲究一点人家的抱鼓石做工精美、内容丰富,图案纹样多以二龙戏珠、麒麟、蝙蝠捧寿等为主,石鼓下方的须弥座一般雕刻花柱、狮子、猴子等图案,石鼓和须弥座之间的裙袱更是精致唯美,多以龙、凤、寿字、蝙蝠等纹样为主,裙边则是刻卷草纹或“富贵不断头”等连续纹样收边。

二、陕北装饰中的美学价值

(一)装饰中的教育观

陕北装饰纹样题材多样,除了美化的作用外,有的装饰纹样还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一般体现在匾额、对联、碑文等文字装饰中,不但富有哲理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显要门第荣耀的,如“大夫第”、“骑尉第”、“进士”、“武魁”等;有警示和鼓励后人发奋图强的,如“诗书门第”、“忠孝传家”等;也有追求吉祥美满的,如“福禄寿”、“清雅闲居”、“树德务滋”等。

也有人将这种观念寄予装饰纹样中,比如“喜报三元”是长辈对晚辈的期盼,希望子孙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金猴立顶”寓意人们希望子子孙孙能够加官进爵、代代封侯;还有旭日东升、五子登科等纹样都是用来鼓励和督促子孙发奋图强的。这种隐藏在美观之下的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人们在这种无意识的空间氛围内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经验,也是陕北民居中特有的文化特点。

(二)装饰中的民俗观

陕北民居建筑装饰元素不仅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还体现出陕北人民的民俗观念。陕北人的民俗观具有传统性和原始性,人们借用装饰纹样题材,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由于古时陕北的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人们就期望家族能够人丁兴旺,香火不断。在窑洞装饰纹样中就能够看出人们这种强烈的生育观,比如窑洞门窗窗棂上的纹样“枪头梅花格”,其中枪头代表男人,梅花代表女人,寓意人们阴阳调和、子孙繁盛的观念;“蛇盘兔”原是陕北剪纸中常用的图案,也有人将其雕刻在建筑中,蛇与兔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人们用来表达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期盼;陕北墀头上多有雕刻“鼠食葡萄”的图案,鼠具有很强繁殖能力,在人们眼里代表子嗣兴旺,葡萄具有颗粒多的特点,寄予多产多子的吉祥寓意;还有石榴、莲生贵子等图案纹样来表达人们对家族兴旺的期盼。

在窑洞装饰纹样中,人们用耄耋遐寿、寿字体、八仙过海、天官赐福、凤凰戏牡丹、松鹿竹鹤等纹样来表达多福、多寿、多财的观念,其中“耄耋遐寿”由蝴蝶、猫、桃花三种元素组成,猫和蝶谐音“耄耋”,桃指寿桃,表示长寿延年的吉祥寓意;“天官赐福”多出现在墀头雕刻,人们将天官视为福神,表示受天福禄的美好愿望。陕北建筑装饰纹样中的“姜太公钓鱼”,表达了主人怀才隐居,期盼机会的到来,希望能够大展抱负的心态。装饰纹样中人们借用神话故事和名人故事来寄情意指,不但表达出主人的远大抱负和决心,还寄予着主人能够用之所学、精忠为国的美好向往。

(三)装饰中的宗教文化

陕北建筑装饰艺术不但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还体现了对神兽的崇拜之情。陕北地区宗教文化深厚,民居建筑装饰就受到明显的影响,如“卍”字纹,意为万事如意;“狮子”象征门第富贵,具有吉祥辟邪、多子多福之意;“大象”有太平盛世之意等。灵兽是人们寄予精神寄托所创造出来的吉祥纹样,因此人们将这种纹样应用在建筑装饰中来表达吉祥和辟邪之意,在陕北建筑装饰中凤凰、麒麟、龙、赑屃、螭吻、椒图等较为常见,其中“麒麟”表示祥瑞、“赑屃”表示长寿、“螭吻”表示辟邪灭火等。

三、总结

陕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和地域特色。文章从装饰纹样的多样性、教育性、民俗观等几个方面对陕北民居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使我们对陕北民居建筑装饰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价值评估体系,由此让我们对陕北民居建筑装饰以至于对全国的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艺术民俗学.淄博:泰山出版社.2000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尽管朝代推移,总体而言格调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传统民居布局也非常的广泛,种类也高达四十余种可分划为七大类型七大类型中又可以分化出多种小类型。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很具有意义的,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名族特征以及存在意义。当代城市的发展和传统民居的冲突,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关心的话题,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居;地域;建筑形态;历史;特点;分类

21世纪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给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1、名族特征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名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三、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1)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乡土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没有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2)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人们对传统很重视。民间的民居也留下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有着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贝聿明的香山饭店设计吸取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它不取宫廷气派,而要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的环境建设项目要以解决现代功能要求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则很难成功。要认识到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精神,对传统要实质地运用,体现传统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传统样式。

(3)强伦理性的可继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

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四、传统民居的结构及分类

木构架建筑体系

散屋式住宅:南方、北方

庭院式住宅:合院式(北方):北京、东北、晋陕、新疆

厅井式(南方):浙江、安徽、闽粤、云南

木构架延展体系:土楼民居、干阑民居

木构架变体体系(密肋平顶木构架):新疆“阿以旺”、西藏碉房

非木构架建筑体系:窑洞民居、毡房民居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五、总结

从古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

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吉林民居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古民居为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列举:陈志华、《诸葛村乡土建筑》

李秋香 《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

李玉祥 《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

《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林家书 《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短提出新的要求。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候, 新农村建设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各地于是兴起了营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乱建房屋、乱拆传统民居、破坏耕地和生态田园风光, 很多新建的村落趋向于城镇化, 失去了乡村田园风貌, 新的建筑形式甚至出现了欧式建筑装饰风格, 并运用在乡村民居建筑之中, 即使不是整体完全照搬国外建筑形式也是建筑元素和装饰配件在来回运用, 这种文化的侵蚀被称为“建筑殖民化”, 出现这些“殖民化”现象, 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后代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对乡土建筑保护意识, 没有了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的韵味, 没有把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相结合, 所以, 如何去规划和营建现代符合本地民居建筑, 如何继承并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精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乡村民居是我们研究的问题, 这里以山西灵石王家大院民居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二、传统民居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于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有关, 又受到气候、地理、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 民居由当地匠人设计、营建, 并运用了当地的材料和自己的技艺和经验。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最能影响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布局、结构方式、外观和内部空间处理。

首先看自然环境的影响, 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灵石县静升镇吕梁山脚下的黄土岗上, 处于背山面的地理环境, 在院落布置上采用是南北狭长, 东西窄小的形式, 主要是因为这里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 冬季很冷, 年最多风向为西北方向, 南北狭长可减少寒风侵袭, 东西窄小可以减少夏季炎热的日晒。早年就开始使用黄土做土坯和烧制青砖, 为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是人文环境的影响, 居住这里的民众, 特别喜欢深院。院落深长, 院中分出多进院, 从前至后, 有上有下, 内外有别, 区分了长幼尊卑, 符合当地人们的宅院理想。民居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的组合形式, 屋顶主要采用人字形和单坡屋顶成了他们家家都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出现主要是房主外出经商, 担心家庭受到外界侵扰, 这样外部墙体也就是屋脊的高度, 高大结实, 院落围合起来就像城堡一样坚固, 同时可以防御冬季西北风吹入。

三、传统民居要传承与表达传统元素

根据我国住宅民居的发展现状, 结合对传统民居的调研分析, 我们要从中提炼民居建筑设计的中的传统元素的表达方式, 总结民居建筑的传统语言现代表达方式, 保持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才能把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精华传承下去, 才能把中国建筑发展之路领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王家大院的传统民居中, 利用传统元素很多, 表现在建筑装饰上最为突出, 这也为今后新农村建筑景观设计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吸收依据。

首先看传统元素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表达, 装饰重点主要集中在门、石柱、柱础、门楼、影壁、照壁、地面铺装、屋脊、烟囱、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 形式多样, 做工极佳。在建筑装饰方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和期盼, 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纹样装饰于建筑之上, 如吉祥图案、祈福图案、子孙兴旺图案等, 以传达人们的精神寄托, 营造祥瑞氛围, 特别是建筑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 结构立体, 形象生动。

其次是传统材料的运用, 这里的民居砖墙主要是青砖, 墙体厚实, 院内的墙体也全是青砖砌筑, 甚至院落、楼板的地面都铺满青砖。呈现出典雅肃穆的风情, 同时也使墙体更加坚固并兼有防火的功能。

最后就是屋顶主要采用人字形和单坡屋顶的形式。这种屋顶形式在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提取它的外在的形进行设计, 利用传统建筑符号进行装饰, 这里不是元素照搬, 通过提炼、变形, 在造型比例上改造创新, 达到形与意的充分结合, 既传统又现代。

四、宗族观念在民居形态中的影响

明清时期, 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度为主的、家庭经济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以血缘纽带为联系的, 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封建体质已形成和巩固。这种体质在住宅中提倡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道德观念, 崇尚几代人同堂共同生活, 以此作为宗法制度和家庭兴旺的标志。还有就是崇天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反映, 在天井进深、堂高、檐高、脊高的尺寸和做法上。这种宗法制度和道德观都在王家大院体现的比较明显, 它对民居的布局, 房间的构成和规模大小有着深院的影响。

如王家大院的建筑群的总体布局, 隐一个“王”字在内, 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 为顺应地形, 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 城堡内设有公共游园, 在大院内设置多个庭院式花园, 为院内的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院的正房多为二层供家中长辈使用, 二层南设外廊, 楼梯间设正房东西两端。后院东西两侧为带楼厢房, 厢房较低, 供未成年儿女居住。后倒座供仆人使用, 厕所设在院内的西南角夹道内。整个建筑设制, 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 尊卑有序, 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 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 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 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 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五、风水理论在民居设计中的影响

风水观来源于阴阳五行说, 原是古代选择定向中考虑气候地理环境因素的一门学说, 传统风水认为民居选址应取山水聚会、藏风得水之地, 山是地气外来表现, 气的始终取决于水的限制, 所以处于山地丘陵地带的王家大院侧重于气脉, 修建于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 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 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 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 无水灾之患, 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 居高可以望远。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在大门的设置上王家大院更为讲究, 把大门设置在东南角, 人们认为大门放在东南方向上, 不犯风水忌讳, 是稳妥的一种住宅布局方式。

六、传统民居对现代新农村建筑设计的启示

我国进入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要多吸收地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和传统元素, 尊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 把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继承和发展新农村建筑文化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放在首位, 传统民居所体现出来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和精美的建筑艺术, 传统民居建筑的环境对现代建筑环境的影响, 是值得今天的建筑师认真挖掘和继承的。

1、建筑创作和艺术创作可以借鉴各种形式

要多吸收民居特征, 结合地形, 就地取材, 强调选址和环境, 重视自然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宗族观念和风水理论在民居中的影响, 抓住民居景观设计的区域性特点,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所以我国传统民居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根据地域气候来定屋顶的形式和墙体的高低, 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 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 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对当今建筑在建筑形式和结构上值得借鉴, 把原有的乡土建筑形象造型、功能分布与建筑语言进行归纳, 使当代建筑含有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特征, 多吸收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图案和造型, 表现出创造性和形式感。同时融入地域文化, 借鉴地域文化功能型, 融入本土景观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 乡土景观设计不追求形式上的复制或是表面的文化符号, 而是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乡土的奥妙和韵味.为创作提供素材和设计的源泉, 使建筑的形与意达到有机的结合。

2、适合人居环境与人们生活、行为的关系

所以创造适宜生态环境需要分析居住区的朝向和风向, 考虑建筑的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阳光与阴阳的影响, 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 最大限度地将民居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 , 充分发挥民居周边背景环境的有利因素, 如在民居建筑群中营造公共空间, 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划, 要考虑注意民居动态和静态休息不同场所的设计, 注意开放空间与半开敞空间的合理利用, 结合以及立体化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所以, 民居的公共场所要有适合人闲庭信步的景观环境, 方便的服务设施, 能提供人与人之间精神交流和运动的环境和方便服务设施。

3、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

建筑材料就是采用地方本土的土木材料为主, 用于建筑构建和装饰, 使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达到切实的环保节能的目的, 采用低碳无污染的建材,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改,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建立

我们国家正在被外来文化的影响, 建筑的间接殖民化, 直接影响了后代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 所以传统建筑环境保留意义重大, 我们要继承和保护即将要消失的乡土建筑, 才能更好的建设现代建筑, 因而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 使各处有代表性的乡土建筑不为现代建筑环境所遮蔽和破坏, 保留传统建筑原貌。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发展有特色的民居生态旅游乡村景观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村文化、农家生活、村落古镇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性旅游, 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 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七、结语

中国传统民居体现了我国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 也体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建筑工匠们为适应当地地理气候, 就地选用建筑材料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的高超技艺。我们应该从传统民居中吸取营养,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在适应气候方面采用最新的建筑技术, 创造出高技术生态建筑。我们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新认识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和建筑风水理论对当代建筑环境的影响和价值, 使我国在新的环境下,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 营造出具有符合中国审美和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利用传统建筑元素和形式, 把我国新农村的民居建筑设计既有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节约型的当代民居建筑有着重要历史意义。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 疆域辽阔, 在不同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下, 逐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形式, 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是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缩影, 民族文化内涵丰富, 建筑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保护、继承和发展其独有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特别是对新农村建筑景观借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新农村,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漆画艺术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陶瓷装饰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