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2024-02-20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1 鸡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鸡疫病防治主要存在3大问题:消毒不当、免疫不当和用药不当。下面将对这3大问题进行全面仔细的阐述。

1.1 消毒不当

一些养殖户为了节省开支, 仅在小范围内进行消毒, 而不曾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且消毒方式极其不科学, 要么单撒一些生石灰, 要么就长期不更换消毒液。一些养殖户不重视对鸡舍环境的清扫和管理, 导致粪便随意堆放、病死鸡不及时处理等行为时有发生。在对消毒物质的选用方面, 倾向选用廉价的消毒药物或者长期依赖使用一种或一类消毒药物[2]。前者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抑制疫病的发生, 但是却严重的影响了鸡的免疫能力。后者则会滋生病菌的抗药性, 降低药物对病菌的抑制能力。在使用消毒物质时, 一些养殖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知识, 不根据说明书对药物进行稀释, 随意增大或者缩小药物的稀释倍数, 或不采用说明书指定的稀释液进行稀释, 此时若稀释液中含有病菌或者含有降低疫苗效价的物质, 将导致药物有效性大大降低, 从而严重影响鸡疫病的控制。在采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毒时, 部分养殖户将3~4种消毒物质进行混合使用, 而不顾消毒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颉颃作用, 造成药效降低甚至起不到消毒作用等恶劣后果。

1.2 免疫不当

部分养殖户缺乏家禽免疫的基础知识, 未曾对当地疫情进行科学判断便盲目套用免疫程序。主要体现在:1) 选用疫苗时, 不根据鸡群抗体水平确定免疫日龄, 不判断病原类型、病原变异程度;2) 饮水免疫时, 对水质、水量和饮水器使用不当, 出现免疫麻痹等问题;3) 免疫接种时, 乱用磺胺类、呋喃类等抗菌药物, 造成免疫功能性抑制等问题;4) 使用过期、污染等质量不合格的疫苗, 不根据要求存放疫苗, 导致疫苗效价降低从而失去疫苗原有的抗病能力;5) 疫苗使用混乱, 在预防疫病时没有考虑不同厂家的疫苗可能存在制作工艺、毒株采集的不同, 而同时使用多家疫苗生产厂家的疫苗, 忽略毒株的同源性差异, 而造成散毒、毒株增多, 防疫复杂化甚至免疫失败等问题[3]。

1.3 用药不当

一些养殖户在鸡发病未确诊时, 就盲目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或加大药物剂量进行治疗, 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 影响鸡的生长发育。或者一些养殖户用药急于求成, 不按规定用药, 期望投服一两次药便能药到病除, 否则就以无效之名换用其他药物。结果不但疗效不佳, 反而增强了病菌的耐药性, 增加以后用药的难度[4]。此外, 部分养殖户不用抗生素或者是滥用抗菌素。不用抗生素如治疗呼吸道疾病时, 因为鸡呼吸道中同时存在细菌与病毒性病毒, 在混合感染只使用了抗病毒药物, 而未将抗生素与抗病毒的药物结合使用。滥用抗生素则可能致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并且抑制肠道内有益菌的活动。还有一些养殖户不按疗程给药, 当看到病鸡状况好转后, 为了节省费用便立即停止给药, 不按药物的最低疗程治疗。

2 防治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可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治。

2.1 加强消毒

加强鸡舍管理, 搞好养殖场的环境卫生, 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尤其在鸡出栏后, 应将场地内的可移动的所有用具均移至场外暴晒消毒, 并彻底清除场地内杂物及垃圾;必要时, 可采取挖松表层泥土后洒上一层新鲜生石灰或喷洒消毒药的消毒方式, 并对场内及其周围10 m范围内的树木及牧草也要用新鲜生石灰刷白树干或喷洒消毒药。定期灭除虫害及更换消毒池中的消毒液, 切断传播途径。妥善处理鸡粪, 如有病死鸡, 应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选用消毒药物时, 应尽量选用不会对鸡群造成伤害的药物, 同时为避免产生抗药性, 不能长期单独使用一种消毒药物进行消毒[5]。在进行药物稀释时, 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遵从兽医人员的指导, 并采用指定的无菌稀释液进行稀释。熟知各类消毒药物的消毒原理, 选用多种消毒物质混合使用时, 应排除药物间的颉颃作用。

2.2 科学免疫

正确使用正规疫苗。在选用疫苗时, 应该结合抗体监测情况, 全面考虑鸡的品种、疫病流行的情况等, 选择针对本地区流行病的疫苗,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根据疫苗种类选择适宜的免疫接种方法, 避免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以达到最好的免疫效果。使用疫苗时, 不得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或者变质、过期、失效的疫苗。此外, 养殖户还应掌握疫苗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免疫。免疫接种时应避免加入抗菌素类药物。饮水免疫时, 要保证饮水器具的清洁, 不得使用铁质饮水器具。最好是使用无菌蒸馏水, 并在免疫前2~3 h断水;如果使用自来水, 则需要先静置2 h再添加药物。同时, 注意停水时间, 避免鸡群因饮水量不一而造成免疫不均匀。在进行滴鼻、点眼免疫时, 应确保药液完全滴入鼻、眼内。肌肉注射免疫时, 必须首先对注射器、针头进行消毒, 并将药物混合均匀, 注射后避免药液外漏。此外, 养殖户在购买疫苗时, 要根据疫苗的运输要求做好疫苗的运输工作;在购买疫苗后, 要根据疫苗的存放要求做好疫苗的保存工作, 以保证疫苗的效价。在对同一鸡场或相临的鸡场进行同一时期的同种疾病进行免疫时, 应尽量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的疫苗。

2.3 合理用药

鸡患病后要请专业人员及时进行诊断, 并根据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病死鸡及时剖检以便做出初步诊断, 并对鸡群进行治疗, 以免造成疫情扩散和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失败的不良后果。养殖户在用药前应查看药物有无失效、变质, 在用药时须注意药物特性和药物禁忌, 并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严格遵照说明书进行药物稀释和使用药物, 不能依据个人经验盲目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治疗时可适当与其他抗生素类药物联合使用, 也可考虑使用中草药进行辅助治疗。此外, 还应当加强乡级兽医站的设备和技术力量, 对养殖户进行免费培训, 增强养殖户的用药常识。

摘要:近年来, 我国养鸡业发展迅速, 但在鸡疫病防治中普遍存在消毒不当、免疫不当和用药不当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鸡疫病,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居锦霞, 周秀芬.浅谈规模鸡场疫病防治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 2012 (3) :72-73.

[2] 苏举鹏, 万喜太.浅析规模养鸡疫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 (6) :79-79.

[3] 杨连勋, 魏志久, 陈红彩, 等.目前鸡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分析[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04 (6) :36-37.

[4] 岳建文.规模化鸡场疫病防治的关键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5) :58-59.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1 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1.1.1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目前我国仍处于依靠农药、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药用量达140万t, 其中杀虫剂占70%, 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 而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占70%。化肥的施用量为4700万t, 其中氮肥施用量高达到2400万t左右, 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由于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左右, 绝大部分挥发到空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 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污染, 进而通过呼吸或食物链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1.1.2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 目前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已近4万多家, 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t, COD (化学耗氧量) 产生量6900多万t, 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 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然而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 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 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 而是直接排到土壤、河道中。由于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因此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土壤、河道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源的污染危害极大。

1.1.3 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农用薄膜已成为一项农业常规技术。我国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 年残留量高达45万t。大部分农膜不易分解, 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 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 降低了土壤肥力, 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 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铅、锡、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 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1.1.4 秸秆焚烧

在历史上, 我国秸秆多作为替代薪柴使用, 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 煤炭、液化气等开始作为农村燃料代替了秸秆。此外, 以秸秆为原料的小造纸厂全部被取消, 也使大量秸秆成为无用废弃物。我国每年秸秆产生量为7亿t, 其中有约40%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由于这些秸秆未能很好利用, 又无处存放, 压占大量土地, 所以农民只有一烧了之。每年夏秋两季就会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秸秆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 而且严重地污染大气环境, 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 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 还造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的交通事故。

1.2 农村生活污染

目前,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现在还基本处于“污水靠蒸发, 垃圾靠风刮”的现状。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 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t, 露天堆放量超过30%, 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 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 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 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t, 平均处理率15%左右, 其他均就近排往农舍附近的沟渠, 因此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

1.3 乡镇企业污染

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 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 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由于进入乡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 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 产品技术层次不高, 在加上监督管理不力以及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等原因, 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 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目前, 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 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 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乡镇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67%和89%, 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2 防治对策

2.1 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对环境保护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 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是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二是要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 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三是要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 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2.2 多方筹集资金,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就必须落实好资金, 纵观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来解决资金问题。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 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其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筹集的资金要要优先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村庄区域区分, 制定不同标准, 分类组织实施。把农村垃圾处理等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由政府投资建设, 采取“村收集、镇 (乡) 中转、市区处置”的运行机制, 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的陋习。二是建设中心镇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防止城镇污水污染。从现有城市水处理厂处理情况看, 城镇工业、生活污水处理后一般能够满足农灌用水的要求, 既能防止污染水环境, 也能够节约水资源。

2.3 依靠科技力量,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 采取秸秆还田、作物倒茬轮作和生物固氮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地力。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提倡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逐步取消关闭小型饲养场, 支持创办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 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走循环经济之路, 这样既解决面源污染问题, 又带来经济效益, 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 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2.4 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系,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环境监管工作基本处于真空无人管理的状况, 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 要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 努力形成“层级职责清晰、面上责任落实、运转制度保障、防治公众参与”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各级农村环境监管部门应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执法, 认真抓好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减排, 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直至关闭。严格环境准入, 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防止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5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目前, 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出台了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环保实绩考核办法, 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 将农村环保工作完成的好坏作为地方政府领导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之一, 坚决实施环保目标一票否决制。通过推行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 能够促进各级政府领导层层对本辖区农业环境质量负责, 并通过量化指标考核, 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化, 并切实得到落实。因此这样将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因而应予以推广。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的污染,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五项对策, 指在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 2009 (7) :5~8.

[2] 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 2008 (11B) :31~33.

[3] 刘菁.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 2008 (10) :32.

[4] 曾鸣, 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90.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制不完善

首先, 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体制不健全, 各级农业部门没有先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检测仪器, 没有充足病虫害防止经费, 未能及时结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和种类做出有效的长期的预警、预防措施, 没有一套灵活有效防治体制。这种体制的不完善, 直接影响农作物受病虫灾害程度加深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其次,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相关农业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造成服务力度不够规范和服务内容单一。在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发生时, 导致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节凑, 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最后, 没有相应的国家政策支持, 使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1.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不足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我国相对落后,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也十分薄弱。现阶段, 很多地方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都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比较单一, 与国外先进农作物防治技术相比, 我国病虫害防治技术相对落后。由于相关部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够重视, 很多地方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力度小, 使农民对先进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了解有限, 造成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 这对我国的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1.3 农业部门待遇低, 工作苦, 留不住专业人才

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很多专业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技术的缺乏[2]。现有技术人员专业理论知识老化, 所在的农业部门由于资金不足, 致使技术人员知识得不到系统更新、培训, 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制

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没有一个健全的体制是不行的。首先, 农业部门应建立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制度,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长期有效的制度, 对防治组织机构组建、服务方式、收费标准和机械配置等问题进行规范。其次, 要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 完善管理部门机制, 明确部门职责, 实行对当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管理,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加大基层农业人员队伍的组建, 规范管理部门的各项服务标准, 保障后勤工作的顺利进行[3]。最后,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如加大防治人才的引进, 增加防治经费等。设立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 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到我国农业的产量和效益, 农业部门应该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意识;同时, 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宣传力度, 不断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 采用墙体宣传、报纸宣传、电视宣传等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 培训群众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意识, 让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深入农民的思想。努力提高农民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 从根本上解决了病虫害的发生, 达到防治病虫害, 保证农产品安全, 保质目标。

2.3 加强农业工作者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要保证这些技术人才的稳定和技术水平, 就必须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定期为这些技术人员组织专业培训, 以讲座、热线电话、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等形式对种植户的进行技术指导, 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病虫害防治意识, 调动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出贡献。同时, 政府也要保障技术人员的生活品质, 保证其收入水平与能力相吻合, 防止技术人员因为薪酬问题而流失, 从而更好地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3 结语

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出现问题的研究, 对农业相关部门在制度上的完善, 意识上的加强, 人才上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制度既为日后的解决纠纷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也为病虫害防治技术人才提供了培训机会, 提高了技术人员专业理论技术和收入, 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服务。总之, 病虫害的防治不仅要以效果为目标, 还要兼顾农产品安全和环保, 保证农民种植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 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平衡发展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 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植物保护为重要前提, 在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要注意保护农作物本身。在追求农产品产量和效益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会柱.求真务实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 2009 (3) :43-45.

[2] 李绍杰, 鲁秀芝, 李华, 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2) .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国企薪酬存在的八大问题

国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关键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将大量的资本、资源、经营权力授予了国有企业,这就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国有企业兼有企业和公共组织的双重特点,这是我们思考国有企业薪酬改革问题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然而,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恰恰是走到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和水平,相对突出的矛盾、容易解决的矛盾都已经解决了,改革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深水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加深刻,解决起来也更为艰难。这,就是今天国企薪酬改革所面临的现实。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着八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付薪依据不明确。多年以来,国有企业的付薪依据主要是行政级别,兼顾资历;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的提出,职称、学历也逐步跻身为分配要素;竞争的加剧使得大部分企业开始将绩效也作为分配要素之一。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和愿意说明,为员工付酬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很多企业都会模糊地回答;根据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根据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而什么是价值、如何评价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又是说不清楚的事。现代薪酬理论的付薪依据非常明确,就是为岗位价值付薪、为能力付薪、为业绩付薪,而真的要把这个理论摆出来,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可能会伤害老员工的感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这也是许多国有企业不能旗帜鲜明地亮出薪酬主张的原因。

(2)通道单一,等级观念主导分配。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声称在薪酬分配中考虑了级别、年功、职称、学历、绩效等多种因素,看起来好像已经非常科学,但仔细推敲会发现,级别仍然是分配的主导要素。因为,基本工资、福利都是跟级别挂钩的,绩效工资的基数往往也是按照岗位级别划分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科级”干部当了经理,结果比“处级”干部的收入还要高,这种现实大部分国企干部是难以接受的。对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改良版的等级工资制仍是主流。要想获得高收入,就要向金字塔的更高一级攀登,其他方式的通道,或者缺乏规划,或者流于形式,都不是主流。

(3)内部层级差距不合理。为了保持团结,避免冲突,大部分国企仍然采取较小的层级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固定工资,也体现在绩效奖金的分配,例如,某企业年终奖金的分配采用系数法,全部管理人员和员工最高的系数为1.3,最低的为1,这样的差距显然不能体现岗位价值的差别。同时,在薪酬的增长过程

中,多数国企采取“齐步走”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薪酬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所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国企的基层岗位如普通职员、驾驶员等在当地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平均工资水平,而企业中层包括部分高层的收入在行业内则明显偏低。近年来,对国企高管薪酬方面的管理有所松动,层差小的现象目前主要体现在中层与基层之间。

(4)薪酬市场化程度不足。国有企业薪酬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首先体现在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所采取的相对封闭的薪酬体系,企业按照自己的节奏调薪,按照自己的资源确定薪酬水平,这就导致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失衡-有的远高于社会薪酬水平却还在不断调高,而有的与同行业的差距已经很大却还在不紧不慢地“微调”,导致人员严重流失。就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和业务序列而言,有的岗位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4倍,而有的却不到一半。应该说,社会平均的薪酬水平,代表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薪酬策略,在平衡点附近移动;但过于巨大的偏离,或者说明了劳动力成本的浪费,或者说明了企业对劳动者价值的过分低估,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国有企业却非常普遍,年年增长、只增不减的薪酬体系使得这一矛盾日益加剧。

(5)薪酬、福利科目复杂,缺乏统筹。为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体现对各方面力量的重视,国有企业的薪酬科目可谓名目繁多,有的企业薪酬、福利科目加起来有40多种,有的是国家颁布的、有的是行业颁布的、还有的是企业改组之前存在的,总之,多多益善,来者不拒。这样的薪酬模式之下,很难明确区分,薪酬的哪一部分是为了激励什么样的行为,员工也不会关注各部分的区别和导向。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国有企业的薪酬不像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灵活,福利好一点,大锅饭的东西多一点,实际上是对薪酬的一种补充。但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由于非弹性薪酬、福利科目的大量增加,对员工的激励效度在下降,企业的刚性成本在增加,一但经营形势有所变化,企业沉重的负担将马上凸显。

(6)多种用工形式,身份影响收入。近年来,部分国企意识到了自身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较多地采用聘用制、劳务派遣制等灵活的用工形式,且对上述人员采用市场水平的薪酬标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成本压力,但是,企业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受薪群体,俗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当前的情况下,“新人”在有些企业已经是事实上的业务骨干,而“老人”则坐吃身份的优势,却拿着比新人高数倍的收入。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如果不给新、老人员公平发展的通道与统一的薪酬标准,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无论从生产力的角度还是合法性的角度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对于某些企业来说,这部分员工数量众多,薪酬差异巨大,并轨难度较大。

(7)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作为配套。目前几乎所有国企都实行了绩

效考核,考核的情况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类企业主要实施财务目标的考核,对业务部门考核财务目标,其他部门取业务部门的平均数,对于员工采用360度评议,这类企业大概占到国企总数的30-40%;第二类企业则导入了比较严格、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流程,实施全员的战略绩效考核,这类国企大约占到10-20%;第三类企业的考核则基本是流于形式,半年或年底简单填表评价一下,大多数企业甚至不知道要在考核周期开始之前确定目标,而坚持认为只有季度、半年末的填表才叫“考核”,这类企业大约占到40-50%。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管理团队讨论确定员工的考核系数应该是0.8、0.9或者1.1,具体到部门或基层,轮流坐庄或平均主义的情况更是比较普遍,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全面表征员工的贡献和表现,绩效工资自然也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随之增大,加之农村地处分散、偏远,交通不畅,远离消防队,房屋建筑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建筑材料耐火等级低,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组织不健全,火灾防控能力明显薄弱,消防工作管理不到位,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导致全区部分内很大的火灾都发生在农村,给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昭阳区农村消防安全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一、昭阳区基本概况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和国家“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的腹心地带,距昆明381公里,距成都、重庆、贵阳均在500公里左右,全区国土面积2167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83.3万人,居住着汉、回、彝、苗等24个民族,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教”俱全。昭阳区辖3个街道、3个镇、14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境内有两大山系横亘境内,东边,乌蒙山脉绵延而至,山势雄奇,高耸峻拔;西边,是横断山脉凉山山系五莲峰分支的尽头,山山陡峭,峰峰兀立。地势西高东低.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最高处是大山包乡独石包包,海拔3364米,最低处是海拔494米的金沙江边的茅坡,巨大的海拔高差,导致了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220天,年均气温11.7℃,涵盖了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境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部,地势西高东低,为滇中凹部的东北端,有较完整的高原地貌。由此可见,昭阳区农村多部分为远离城市的山村,道路交通极不方便,消防基础设施十分匮乏,村民防火安全意识不强,消防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昭阳区农村存在的火灾隐患

(一)建筑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达不到要求,村(镇)农村消防规划严重失调。受历史、民族习惯和建筑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昭阳区农村建筑多为纯木制结构或土木结构的瓦房,并且依山而建,连排布置建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随意性强,很多房屋建筑建在离树林非常近,更没有安全的隔离带或消防通道,多呈梯田式分布,没有防火间距,而农村总体规划布局失调、消防通道、消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同时农村水源分散,消防用水十分缺乏,遇旱季时很多地方连日常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给扑救火灾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惨剧;加之地区交通不便,一些村庄至今还是泥巴路或是坑坑洼洼的简易石子路,加上大部分乡镇远离城镇,距公安消防队距离较远,消防车辆到达火场需很长时间,一旦发生火灾后,消防救援到达现场后往往是无力回天,农民将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

(二)由于经济、生活习惯等因素,多数农村仍以烧柴草来做饭和取暖的主要燃料。在大部分农村地方,村民把生活用的柴草以及喂牲口的草等杂物堆放在一起,特别是秋季过后,粮食作物所留下的大堆小堆的各类秸秆乱堆在房前屋后乱放现象及其常见,若用火不慎或者疏于防范极易引起火灾。部分村民家庭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生火做饭改变了原有的方式,家庭使用上了沼气、液化石油气等,但由于部分人不按正常的安全程序去操作使用,往往由于忘关阀门漏气等原因,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燃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交通道路、消防设施建设基础及其薄弱。昭阳区农村地处分散、偏远,交通不畅,远离城市消防队。离城最远的乡村有百十公里,而且崎岖、狭窄、不平山间公路居多,可想而知,从接到报警到火灾现场扑救需用几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现场火灾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不假现实。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农村,信息不畅通、无灭火设施、水源匮乏等,还有很多村庄没有通上自来水,农村水源分散难以较大数量的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因初期火势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处理不力而错失灭火良机,常常致使小火酿成大灾。

(四)农村电气线路敷设不合理、不规范、线路老化、房屋建筑内线路质量差等因素,是一个很大的火灾隐患。农村很多村民为了节省钱财,许多电线未能及时更换,即便有意识更换的多部分也不会在意电线的质量问题,因此电线陈旧老化、绝缘破损现象极为普遍,同时农民安全用电常识的缺乏,电线乱拉乱接、接头松动等现象尤为明显,铜、铝丝代替保险丝等现象也较为普遍,虽然国家电网改造基本覆盖所有乡村,但农村房屋建筑内部用电线路仍然为能得到有效的规范,随着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各类家用电器日渐增多,造成电线超负荷现象严重,给农村消防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五)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昭阳区农村普遍存在。由于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和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致使农民接受消防知识的渠道相当有限,多数农村缺乏防火、灭火和消防常识,数农村缺乏防火、灭火和消防法律知识;由于利益驱动,农村小作坊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生产经营,防火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现象更为普遍导致;农村机动车辆不断增加,村民在家存放日常使用的汽、柴油,造成一定火灾隐患;留守老人、儿童有曾无减,小孩疏于教育与管理,玩火致灾事故时有发生。

(六)消防监督检查力量薄弱,监督管理跟不上。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城区的消防工作,但消防监督人员少,各项工作任务重,加之点多面广较为分散,很难深入到各乡村进行消防监督检查。从而使农村的消防工作出现漏洞,在日常的监督检查管理中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给消防工作带来了影响。同时,由于各地公安警力严重不足,主要精力只能用于治安防控,无暇顾及消防指导、监督检查,派出所监督管理消防工作趋于形式,更影响了对农村地区消防工作的监督管理。

(七)昭阳区大多数乡镇地处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薄弱,难以开展农村消防工作,难以组建消防队伍,导致多种形式消防力量薄弱。消防基础设施薄弱,装备器材简陋、缺乏。各乡镇因财力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等诸多原因,每年用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很少甚至没有,消防器材严重缺乏。

三、针对昭阳区农村消防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项措施,确保消防工作有序开展。区、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应把农村消防安全工作作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大事来抓,切实重视起来;乡镇政府要与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和住户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新《消防法》及相关消防法规进行部署落实,农村应成立由村主任为组长的农村消防安全领导小组,通过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分级实施的办法,在农村织就一张严密的“消防安全管理网”;另外,各地区要以乡镇或村、社为单位,按照地域位置、村社布局、人口数量组建农村义务消防队,指派专人负责组织管理,与治安联防队、民兵队伍合二为一或形成联动机制;公安消防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措施,紧紧依靠乡、镇政府、公安派出所等农村基层组织,监督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防火工作,加强对农村义务消防队的业务培训,制定村民防火公约等规章制度,并对消防工作进行定期考核验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解决。

(二)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村民防火意识。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村寨的道路、村民活动中心等公众场所以制作墙画、出黑板报、悬挂或粘贴消防宣传标语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向广大村民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等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和“乡镇”两个消防宣传阵地,将消防知识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将消防安全融入中小学生的教育之中;在村庄内人员相对集中区域等设立固定的宣传标语、张贴悬挂防火标志、设置“119”火警报警点;利用村广播播放日常的防火知识、火灾案例和本地区的消防工作情况,将消防知识送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村庄;增强村庄防火意识和防御火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消防力量的整体素质和灭火救援协同能力,加强义务消防队的自防自救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农村防控火灾的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政府要高度重视消防经费的保障投入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安全布局纳入乡、镇、村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加大对消防基础设施的人力、物力投入,通自来水的乡(镇)可合理布局室外简易消火栓,设置消防水池,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水源、深水井等设施应付突发的火灾事故;严格农村规范易燃、可燃材料(秸秆)的堆放;督促学校、乡、镇企业等单位配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并保证完整好用;确保农村消防道路、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为火灾形势较为严峻的乡村配置部分消防装备,以便关键时候起到一定的应急作用,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村民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救,及时保证村民生民财产安全。

(四)积极排查整改火灾隐患,加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各级政府和村民群众要自觉及时地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的各单位、部门、村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要整改,重点解决在消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同时各村委会、乡镇企业、各单位要开展自查自纠,对人员较集中、存放可燃物较多,容易引发火灾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整改火灾隐患。切实提高广大的村民群众防火安全意识,加强生产、生活的用火、用电管理,杜绝和消灭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统计队伍不够稳定。全县10个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专职的极少,大多兼任分包村户、计划生育等乡镇其他硬性工作任务,而且变动频繁,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是统计资料不够完整。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手续交接不及时,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断档现象普遍存在。

三是统计服务不够到位。部分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对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总结《乡镇工作存在问题》。

四是统计任务较为繁杂。近几年来,随着统计制度的改革,乡镇统计调查任务不断增加,各项普查任务日益增多,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乡镇统计员压力较大。

二、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机构建设。成立乡镇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人员,负责乡镇统计工作,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报送有关报表资料。

二、稳定统计队伍。按照编制要求,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专职专岗、专人专用,着力解决力量薄弱、业务不精的问题。

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约束激励机制,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好统计人员,推动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四、强化统计服务。以开展“统计业务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乡镇经济运行、社情民-意、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监测,增强统计服务的主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各项经济指标符合时序进度,客观反映经济运行情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准确、高效便捷的服务。

上一篇:服装设计课程介绍范文下一篇:公安机关调解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