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

2023-10-22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来我矿检查并指导工作!

一、矿井基本情况

甲龙煤矿位于荔波县城西南,距荔波县城17KM,属荔波县方村乡管辖,为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企业性质为私营合伙。走向长约3.5KM,倾斜宽约2.2KM,面积约5.7KM2。

井田位于北北东向的方村向斜西翼,区内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方向,单斜构造。区内断层不发育。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中等复杂类型。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吴家坪一段,分布在井田中西部,主要为海相碳酸盐组成。该地层从上至下含M

1、M

2、M

3、M4四层煤,其中M1煤层厚0.35-0.86米,平均厚0.83米。属大部分可采煤层,煤类为贫煤。属高灰、高硫、高热值煤。煤层结构简单,其它煤层均为全区不可采煤层。

该矿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矿井按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进行设计和管理。M1号煤层无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然倾向等级为不易自然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为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采用斜井开拓,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生产中经实测,矿井正常涌水量约为50m3/h,最大涌水量为200 m3/h,矿井按设计要求除排水、供电系统有待进一完善外,其余井上、下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今年12月底申请联合试运转。

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地质

地表水:矿区内水系属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樟江上游支流,矿区南部发育有一条小河一把查小河,把查小河由西向东方向径流,该河流主要是地面雨水汇集而成,其流量受大气影响,随季节变化,一般在5~20m3/h、最大50~100m3/h。

2)、地层含、隔水性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罗楼组及第四系,根据其岩性组合,含隔水性等特征划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

茅口组灰岩强含水层:主要出露在矿区的西部,岩溶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为良好的含水层。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

吴家坪组微晶灰岩(夹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中等含水层:主要出露在矿区中部,岩溶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为良好的含水层。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

大隆组灰岩中等含水层:主要出露在矿区的中部,岩溶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为良好的含水层。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

罗楼组泥晶灰岩(夹钙质页岩、粘土岩)中等含水层:主要出露在矿区的东部,岩溶裂隙发育,含水较丰富,为良好的含水层。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

3)、煤层赋存及最低侵蚀基准面

M1煤层,分布标高一般为+850~+300米,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最低排泄面标高为矿山南东面的把查水库水面)为+780米。

4)、补给关系

大气降水渗入矿井上覆含水层中,通过煤层顶板裂是隙进入矿井巷道。因此,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来源,水量的变化受大气降水控制,

根据地表勘探及生产过程中掌握的资料,矿井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煤层顶板裂隙水、采空区积水、老窑积水。

三、排水系统工程情况说明:

在主井井底开拓的主水仓已掘进约80米,副水仓掘进约40米,目前采用临时水仓储水,2台40KW水泵排水。

四、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

1、矿井聘请《水文地质报告》。

2、2010年,聘请贵州四维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有限公司对我矿井田进行水文地质探测,并编写了《地球物理勘探报告》。

3、根据采掘工程进展,及进填绘采掘平面图,水文地质图、充水性图等图纸资料,指导生产。

4、成立了以矿长为首的矿井防治水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和解决防治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负责防治水工程验收和落实专项资金专项使用情况,定期组织全矿防治水安全检查等。成立有专门防治水钻探施工队伍,人员2人,探水钻机3台(ZJY—270/170

架式液压回转钻机),主要负责井下防治水钻探工作,

5、进一步完善防治水规章制度

为提高矿井防治水工作管理水平,落实各级防治水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从根本上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结合我矿实际,我们制定了以下防治水管理制度:防治水岗位责任制、水害隐患排查制度、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报制度等,通过严格落实以上制度,确保了我矿的防治水工作正常开展。

6、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则

我矿防治水工作始终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7、地面防治水

查清本矿界内及邻界的地表水、老窑水、老空水等,并绘制上图。雨季或暴雨后,派专人检查矿区及其附近的地面、变电所并制定地面防治水措施。

近年来,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给我矿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会认真地抓好煤矿防治水工作,加大防治水资金投入,加强现场管理,将防治水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存在的问题;

1、因政策因素,我矿在建设过程中,技改工程不能正常进行,长期处于半停建状态,致排水系统至今不能提前完工,给矿井防治水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

近年来,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给我矿敲响了警钟,我们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要加大防治水资金投入,加强现场

管理,将防治水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力争在12月底申报联合试运转后成为达标矿井。

汇报完毕,欢迎各位领导指导!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附:实施细则)

为加强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我院经院委会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防治方案:

一. 成立慢性病防治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成员职责: 组长职责:

督导完善慢性病防治工作体系,以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 各成员职责:

1.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诊断工作。 2.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3.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方式行动。 4.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

5.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三.成立慢性病防治办公室: 主任: 成员: 职责: 1.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2.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3.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

4.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5.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做好保障措施。

XXX人民医院

二零一三年三月四号

慢性病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2.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关节炎风湿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3.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实现的是慢性病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全程连续性服务、有效便捷性服务、信息化服务、经济廉价性服务、公平性享有服务、家庭式服务、遵循不断发展的医学观服务。

4.慢性病管理严格按照慢性病的分类进行专门性、有差别性管理。 5.积极发扬传统中医药技术在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

6.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对慢性病人群的随访和督导管理。

7.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情况以及病人的需要,在必要时启动双向转诊机制;实施对慢性病病人的必要转诊和接诊;严格按照转诊管理制度做好转诊实施过程。

8.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情况以及病人的需要,在必要时严格按照家庭病床管理办法启动建立家庭病床机制;实施家庭病床式服务管理,仿效医院查房制度建立查床制度,严格查床。

9.根据慢性病病人的病情状态,在征得同意的基础上,在必要时必须及时启动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做好临终关怀服务管理。

10.根据具体慢性病的发病病程以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实施对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特点,实施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计划性措施;做好社区诊断和社区干预性措施。 11.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外的慢性病筛查工作,制定筛查工作方案和实施工作步骤,做好筛查处理干预措施。

12.结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核验开展慢性病管理核验工作。 13.慢性病的管理是一项连续性的工程,必须做好及时记录、及时反馈、有效并且准确,保证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好慢性病人群的档案,实现档案辅助研究和决策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政策、科研教学的价值。

14.慢性病管理必须要有专(兼)职人员,必须加强对专(兼)职医务人员的培训。

15.必须开展对全体医务人员关于慢性病防治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慢性病防治的业务水平。

16.慢性病管理要实现慢性病管理的统一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可及性管理、方便快捷性管理、经济有效性管理;对重点慢性病人群严格实施系统管理。

17.建立慢性病管理系统,严格慢性病资金专款专用,严格随访制度,严格专(兼)职人员职责,严格中心主任和慢性病项目负责人职责。

二:慢性病人群建档

18.慢性病人群建档就是针对存在和有可能存在慢性病的人群建立基本健康档案,实现对慢性病人群三级预防管理。

19.凡是在就诊过程中发现有存在慢性病的或者怀疑有可能患上慢性病的、处于高危反应的(高危环境、对环境有高危反应、高危疾病)、以及其他特殊人群的,都必须要及时建立档案或者病历。

20.建立的档案必须包含如下几个重要内容:个人基本材料、危险因素、健康问题。

(1)个人基本材料包含:姓名、年龄、性别、民族、住址、有无过敏史、身高、体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保类型。其余的血型、职业、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医保号码可以选择填写。 (2)危险因素调查必须包含吸烟和喝酒史、有无药物依赖、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家族病史、居住条件(所处的社区环境)、既往史、作息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

(3)健康问题主要包含目前主要的健康问题和临时健康问题。健康问题的书写必须包含主诉,既往史、现病史包含检查出来的客观材料,评价或者诊断,针对健康问题提出的治疗措施和保健指导。总之写健康问题时必须包含SOAP的材料。

(4)在健康危险因素中如果遇见的是高危反应以及特殊人群的病人时要注意填写出现的影响健康的生活事件以及影响程度,危害程度,影响长度等。 21.在建立档案的同时必须把当日的病程流程记录在档案里面,以便查阅和管理。

22.在书写病程流程的时候,首先必须针对35岁以上测量血压和45岁以上测量血糖的测量结果写进档案。必须把今天基本的体格检查的各个项目写进档案,纸质档案必须附带所有检查的检查和化验单。 23.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必须在病程流程中书写适于的中医技术。

24.在病程流程中必须写明目前疾病的状况,诊断,治疗措施和保健指导;如果是残疾人或者是需要保健的需要写明保健康复指导措施和具体康复保健流程以及量的多少、持续时间、程度等等。

25.在输入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健康问题的时候必须填补SOAP资料以及随访日程记录、评价、常用药物指导、疾病级别、合并症等。病程流程中必须把检查的项目以及诊断结果、治疗措施、保健指导等写入档案。

26.健康问题的疾病编码全部采用国家(ICD)标准或者电子系统标准。 27.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后发现居民来就诊等就必须把病人当日就诊的具体情况及时记录在档案并且输入电脑。在随访过程中必须把病人的主诉等及时记录在案以备在随访后及时入档备查。

28.属于慢性病尤其是重点慢性病的人群的健康档案必须在每年更新一次SOAP材料。

29.每一个慢性病人建立一份档案,进行专人专案管理。可以和家庭档案放在一起。 30.必须保证每一份健康档案的真实可靠,杜绝假档出现; 31.必须保证每一份档案的有效性、有参考价值性; 32.必须给予每一份档案及时更新,杜绝死档;

33.必须保证每一份档案的完整性,杜绝空缺漏项。必须严谨细致地填写,杜绝张冠李戴,杜绝逻辑出错。

34.每年年初必须做好本建档工作计划,包含建档份数、建档质量所要达到的程度。年底做好建档工作质量总结。定期开展建档质量评估。

35.卫生局社区办、中心专(兼)职、项目组负责人要做到监督责任,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检查建档情况、建档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指导建议。

36.专(兼)职人员必须开展建档自查工作,保证第

29、30、

31、32条的贯彻落实,定期督察建档,作出建档计划和工作总结以及小结。

三:重点慢性病的管理

37.重点慢性病主要指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恶性肿瘤等。

38.高血压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能引起动脉、脑和心、肾等脏器的损害。凡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连续两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具有二者之一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性(症状高血压)两大类。

39.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病早期以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状症为主,后朗则表现为心、脑、肾功能不全所致的症状。预防本病要注意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宜清淡、少食动物脂肪,勿过嗜烟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0.对高血压管理进行分级三级管理(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三级高血压)、系统管理和随访管理。管理要求对高血压一级实现随访管理不少于4次、二级高血压管理不少于6次、三级高血压不少于12次。

41.糖尿病是一种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人体血液中糖分含量居高不下从而引起多饮、多食、 多尿、乏力等症状,控制不好将引发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病变,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脑中风、失明、双足溃烂等并发症。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其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2.本细则糖尿病系统管理主要是针对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实施管理。要求Ⅰ型糖尿病一年随访4次以上,Ⅱ型糖尿病要求每个月随访1次;并且时刻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尿糖。

43.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44.脑卒中管理要求每个月随访1次。对于发作期的患者要增加随访次数或者建立家庭病床或转诊到综合性医院,并且做好随访记录或查床记录或转诊登记。

45.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可分为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肌梗塞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

46.冠心病管理要求每一年随访不低于4次;对于发作期的患者随访要进行连续性、不间断性随访,并积极建议病人转诊治疗或给予建立家庭病床。

47.恶性肿瘤即癌症,是与良性肿瘤相区分的,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并且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48.恶性肿瘤管理要求每一年至少随访2次,开展健康教育一次,积极引导病人的乐观治疗、保持心理平衡,积极引导病人心理状态良性发展。对于晚期病人在征得同意下适时开展临终关怀。 49.对于重点慢性病要求专(兼)职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应的健康督导计划并且督促其执行计划。计划包含如何规范正常的行为生活、生产方式,适当运动,平衡心理,以及合理饮食、引导其恢复自理生活能力和康复训练。 50.建立和使用重点慢性病的统一卡片和登记记录本,对随访过程要进行及时登记入档,及时加入信息档案,实时更新。

51.提高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45岁以上测量血糖的覆盖率。 52.对重点慢性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管理每一季度按照计划开展不少于1次。

53.实现对重点慢性病干预治疗的经济、便捷、有效性、可及的服务管理。

54.对重点慢性病人群实现电子病历化管理,每年对其开展控制评估高血压1次、糖尿病4次以上。

55.大力开展社区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高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56.专(兼)职要对重点慢性病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及时核实核验,对病历和处方的合理用药进行核查核验,杜绝不合理用药。

四:人员与培训

57.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慢性病管理人员,并且得经过培训并且取得慢性病管理培训证书和资格方可上岗任职。 58.慢性病管理专(兼)职人员的职责是:

(1)熟悉并掌握责任社区各类慢性疾病的患、发病情况、患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以及变动情况,社区内主要慢性疾病的患、发病趋势。 (2)严格遵守慢性疾病相关的管理规定,负责制定并落实慢性疾病病人的随访、体检、康复治疗指导和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 (3)遵守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的有关规定,切实按计划做好随访、体检、长期用药和接诊记录的规范书写并录入电脑。

(4)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做好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相关的生活行为因素的监测工作。

(5)按照各类慢性疾病系统管理要求,做好资料的分析、统计工作,及时上报中心(站)信息资料室。

(6)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认真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

(7)积极开展慢性病质量管理自查工作。包括档案质量、合理用药、随访质量、督导质量、规范治疗等。

59.定期开展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

60.加强专(兼)职人员继续再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其在防治慢性病的业务技能水平。

61.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并且做好培训的考核和档案的记录。

五:慢性病档案的管理

62.慢性病管理的档案包括慢性病人群的个体档案以及慢性病工作的档案。

63.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档案包括慢性病和季度工作计划、总结;慢性病管理培训登记本、培训材料、考核指标、考核方案、慢性病筛查方案、慢性病管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辖区慢性病发病、患病情况,辖区社会经济以及医疗、人群行为生活生产方式;各项工作指导和政策。

64.慢性病人群档案包括健康档案、病历、调查或者筛查表、慢性病登记本、检查化验单、随访记录本、健康教育处方等。

65.对于慢性病人群进行分类建档时,必须使用统一的卡片和登记本。 66.对于慢性病档案的管理要进一步依托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的信息化。

67.对慢性病管理使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并存,纸质档案在进行及时录入电子档案的同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

68.必须要用保存纸质档案的档案盒或者档案架子,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年份或者病种进行分类归档。

69.对慢性病有需要进行体格等检查的,必须把检查结果单黏贴在档案后面。

70.要妥善管理好慢性病档案,实现慢性病档案的价值性以及疾病的监测作用。

71.针对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档案按照进行装订,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对于政策、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规范等公文保存期限不少于公文规定的年限。

72.在装订慢性病人档案时必须要仔细认真,杜绝出现档案差错。 73.每一都要对慢性病管理的档案进行核实核验,准确无误后方可入档。

74.必须要注重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杜绝电子档案的遗失和泄露,尤其要严格保护慢性病人的个人基本材料以及一些设计医学隐私、个人隐私资料的不外露。

75.慢性病人群同样具有卫生法规定的权利查阅、复制客观性档案和病历。

76.对于慢性病人群的病历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专门管理。 77.对于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好总结和计划。

六:慢性病的健康促进以及三级预防

78.积极开展慢性三级预防,重点在于一级预防。

79.在对慢性病筛查过程中积极开展一级预防,在一级预防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现对慢性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引导居民健康的行为生活生产习惯。

80.积极开展早治疗与预防并发症的二级预防。对于慢性病人群积极引导其接受治疗、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复检。目的在防治病情的恶化,使得病情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对慢性病的控制率、规范治疗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81.开展慢性病的康复与防止病情复发的三级预防。对于慢性病病人督促其按期服药,积极开展康复期健康教育,引导良好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范生活生产行为。目的在逐步实现慢性病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防止病情复发等。

82.每年必须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不少于4次针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83.针对个别的慢性病个体要在随访过程中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健康促进。

84.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要具体、可操作性、经济可及。 85.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要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居民的需求。 86.定期开展大型健康宣传活动,宣传社区慢性病防治措施,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定期参与开展慢性病防治宣传活动。 87.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做好健康促进方案。

88.定期到居民社区中去宣传发放慢性病防治材料,做好健康教育板块或者墙报,实现慢性病防治知识深入到社区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人心中。

七:慢性病管理的核验

89.每年和每一季度都将开展对慢性病管理的核验。

90.核验的目的在于促进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慢性病管理的家庭化服务模式。

91.核验的指标是重点慢性病建档率以及建档质量、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率、45岁以上人群每一年测血糖覆盖率、慢性病系统管理率、知识防治的知晓率、规范治疗率、血压血糖控制率、健康教育覆盖率、随访覆盖率。

92.如上指标的总体标准是知晓率大于70%,规范治疗率大于50%,控制率大于30%,系统管理率大于80%,测量血压覆盖率大于90%,测量血糖率大于50%,建档率大于50%。

93.建档率将在2010年实现80%的突破,控制率将实现60%的突破。系统管理率将实现96%的突破;规范治疗率将实现80%的突破。 94.慢性病管理合格者即为核验分数达到按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分数140分的60%,84分。

八:慢性病的随访制度

95.对于慢性病的随访将采取严格的随访制度,包含随访登记记录、随访病人签字、随访指导记录等。

96.专兼职人员必须按时到慢性病人群家中或者约好慢性病人群到社区中心(站)开展随访工作。

97.专兼职人员进行随访时必须做好随访记录,记录中必须包含随访者姓名、性别、年龄,随访日期,随访内容,给予的保健指导、治疗措施建议,受访者和随访者到场签到,随访日期必须精确到时刻,随访地点。

98.严禁随访者在慢性病人家中实施挂瓶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医疗活动,违反者后果自己负责,并将追究个人责任。

99.有建立慢性病家庭病床的开展随访以及查床制度将严格按照家庭病床制度和实施办法来进行规范,违反者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理。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责任医生监察制度和签字制度,病人告知和知情同意制度。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一、

认真落实慢病防制指导思想

我院慢病工作在卫生局领导下深入社区,大力开展慢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结合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德医风规范”落实的医疗服务工作中,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医院新形象。

三、

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工作。为了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提升服务中心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制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制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快速互动、灵敏高效的信息采集网络。通过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全年信息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的经济能力有限,我院为医保慢性病定点医院,慢性病签约病人在医院就义取药可享受最高达80%的报销。

3、慢病管理是社区医疗优势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医院距居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

4、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

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5、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点咨询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广大居民传递了高血压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走出了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我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四、

求真务实,科学防治,全面落实慢病预防控制工作

开展慢病的健康教育,举办高血压、糖尿病宣传讲座、咨询、义诊等活动。制作慢病防制健康教育专栏,发放慢病处方。并免费为慢病病人进行体检。

五、工作体会、存在问题、打算

2017年我院慢病防制工作成绩显著,不仅需要每位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更需要居民共同配合完成。在改善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健康素养,从而推广到整个辖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内部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加强、医生队伍建设有待整体提高、随访信息录入不及时到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新的科学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展慢性病预防控制服务的新功能,加强我院医生素质培养和培训,努力开创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局面。

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医院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一、 明确职责,完善县、乡、村三级慢性病防治网络

1、卫生局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协调全县慢性病管理和督导工作;积极开展多部门的合作,落实相关资源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保障措施;将慢性病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卫生院、村所诊疗工作考核内容,评价和发布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

2、疾病控制中心

成立慢性病防治科室,根据上级工作计划安排,制定本县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本县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并进行质量控制、督导、考核、评估;对乡镇卫生院、村所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及提供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探索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开发和制作健康教育的材料;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收集、整理、分析全县慢性病规范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整防治方案,协调解决防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工作结果提出改进策略。

3、乡镇卫生院、村所

具体实施本社区居民慢性病病人发现、诊断、建档、微机录入、常规治疗、随访管理和转诊。根据县计划安排,制订和落实本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实施计划;建立慢性病病人管理信息库,并及时更新慢性病病人信息;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为人群提供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群普遍掌握慢性病防治知识,转变对慢性病防治的态度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本社区慢性病危险因素分布的基本情况,实施分级分层随访管理,并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指导病人采取规律服药及合理膳食、运动等治疗措施;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病人预警,督促病人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发现慢性病人的危急和疑难情况,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对社区居民高血压病规范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4、综合医院

承担急症或疑难重症慢性病确诊工作、并为确诊的急症或疑难重症慢性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接受乡镇卫生院、村所转来的急症或疑难重症慢性病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并将已确诊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回到乡镇卫生院或村所,进行规范管理;承担乡镇卫生院、村所医护人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任务;与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所协助开展工作。

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与技,寓慢性病预防于日常生活之中,围绕控制烟草、推动合理膳食、促进健身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1、充分发挥我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作用,突出地方特色,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氛围,为大众健康提供帮助。运用卫生宣传专栏,户外卫生宣传广告牌,向大众大力宣传党的卫生政策,健康素养66条,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2、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办好健康教育室、宣传窗、黑板报,确定专业人员负责,定期讲座、更换、刊出。鼓励社会、单位、家庭积极征订健康科普书刊。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分发。利用各种形式,积极传播慢病防治核心信息。

3、充分发挥城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为慢性病健康教育与促进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运用各种健康教育与促进宣传服务形式,推动城乡社区、单位、家庭、个人的参与。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目标转化为社会活动。

4、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等不同人群,“推广简便适宜技术,促进人群健康行动”等系列行动,以讲座培训为主要形式,辅以电话教育、卫生宣传栏、卫生科普展板等,及时满足居民健康保健知识需求。结合“慢性病主题日”宣传活动,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开展慢性病的危险行为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等)的教育,倡导合理膳食与营养,讲究居室环境卫生, “人人知体重(腰围),成人测血压行动”,“家庭、食堂和餐馆减盐限油行动”等方面的家庭健康教育,创建文明卫生社区的宣传教育以及社区卫生公德及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

5、疾控中心每年为乡镇卫生院及村所提供5种及以上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委会(居委会)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资料,普及慢性病防控基础知识和理念,建立和完善社区健身活动场所。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减盐、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引导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每年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学校等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督导,完善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及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记录、资料。通过居民健康素养的测试,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三、加强慢病防治,规范慢病管理

拓展服务,及时发现管理高风险人群。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检出和管理。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免费提供常见慢性病健康咨询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有条件乡镇卫生院开展血糖测定,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加强指导管理。

乡镇卫生院及村所,对健康体检与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体检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39457人、电子档案158032人。共筛查出高血压30263人、糖尿病5772人、共排查精神病患者1624人,接受上级免费服药223人。65岁以上老年人18790人。慢病规范管理率达到了上级要求。指导目标人群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指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用药,实行一人一年一次一般体格检查,四次随访,使慢病患者得到规范管理。

四、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

为了使慢病规范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每年均对乡镇卫生院、村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慢性病知识与技能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从而使我县慢性病综合管理工作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规范有序的开展。

五、督导与考核频度

(一)、卫生局每年要不定期组织疾病控制中心对乡镇卫生院、村所进行督导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村所的绩效考核指标,做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

(二)、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年初制定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负责制定工作要求和考核要点,考核方案,并按照考核方案的要求对乡镇卫生院、村所实施至少6次现场督导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每次督导和考核后应完成督导和考核报告,并上报卫生局及项目办,督导和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接受督导和考核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和综合医院要履行职责,进行内部督导与定期考核,严格按照督导和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开展日常的内部督导工作,并做好内部督导和自我检查记录,严格把好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关。

六、奖惩措施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国家及省级相关考核标准和方法对慢性病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慢性病管理服务补助经费挂钩,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拨付项目资金。对未按要求完成工作量和工作目标的项目单位要追究相关责任,并限期完成任务。对完成目标工作任务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项目医院予以表彰,并作为今后优先考虑的项目承担单位。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期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治疗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观察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在63~89岁之间,平均年龄(72.14±11.26)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症31例、冠心病症18例、高血脂病1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62~8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1.57±12.6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症29例、冠心病症20例、高血脂病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口服双胍类降糖药物,使其增加对患者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作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从而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视情况而定给予胰岛素增敏剂,增强胰岛素,改善糖代谢。也可以单用胰岛素,或者与磺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联用。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的制定:依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及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别给予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指导,讲解内容要通俗易懂,为患者讲解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及其家属明白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用药习惯。2健康教育的常识教育: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向患者及其家属灌输糖尿病的一些医学常识,如诱发因素、治疗方法、饮食习惯等[2]。3健康教育的用药指导: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性疾病,尤其是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来控制血糖。因此,一定要向患者讲明长期服药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指导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明白长期服药对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4健康教育的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还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例如散步、慢跑等,严格控制运动量,如出现心悸则停止运动,可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强度。5健康教育的饮食指导:长期的高糖饮食、吸烟及过度饮酒都是造成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糖、低胆固醇、高钙及高膳食纤维为主,同时控制每天糖的摄入应少于5 g,禁止长期的饮酒,对于吸烟的患者要宣传吸烟的危害,并劝其戒烟[3]。6健康教育的心理指导: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心理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护理的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指标的测量: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学蛋白(Hb Alc)指标。两组患者进行生活习惯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吸烟(每天>6支),盐摄入量过高(每天>5 g),脂肪摄入过高(每天>50g)、缺乏锻炼、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1.4评估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估标准: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共20道问题,每道题5分,满分为100:满意:>80分;比较满意:50~80分;不满意:<50分,总满意度为>50。

1.5统计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BG、PBG、Hb A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的FBG、PBG、Hb Alc指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不良生活习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生活习惯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由表3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8.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3.3%,两组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由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和作用缺失导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通常会伴有高血脂、电解质、蛋白质代谢障碍,长期患病会引发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内脏功能的衰退。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而社区针对糖尿病的防治宣传却少之又少,使得许多已经确认为糖尿病的患者因不良生活习惯加重病情,甚至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健康教育是指在社区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宣导糖尿病的注意事项和防治策略,以便减少、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患者的生活当中,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BG、PBG、Hb A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的FBG、PBG、Hb Alc指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不良生活习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生活习惯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疗效确切,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而且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期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治疗的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糖指标及生活习惯改变情况,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BG、PBG、Hb A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的FBG、PBG、Hb Alc指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不良生活习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生活习惯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改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糖尿病,护理

参考文献

[1] 郑荣斌,杨沈雷,黄美兴.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1-162.

[2] 丁蓓,谭为华,刘丽英,等.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4(22):118-120.

慢性病防治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

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

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

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 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1 高血压可分为:

①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

②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点:

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

59、1979, 1991年进行的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和11.88%,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1.6亿;

②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③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 1. 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也越高。 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

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一8g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 2. 超重和肥胖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 3. 过量饮酒

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 4. 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力口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5.长期精神紧张

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血压升高或高

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rn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

1、

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3一1) 13一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类别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和 或 或 或 或 或 和

<8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舒张压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

1、

2、3级。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1.防治策略

(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针对一般人群;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三级预防针对病人。

(2) 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

将高血压的防治与其他慢病的防治相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 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

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2)超重或肥胖(BMI≥24)。

3)高血压家族史(

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检;“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 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

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 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

强调患者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管理目标和治疗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

二、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10%。

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

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60%, 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58%上升到6.37%,估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

第二,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

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

第四,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 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 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一8倍。

2.超重和肥胖 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不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与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

3.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一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4.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一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

①1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②2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③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

④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损伤(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1999年WHO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

4 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lmmol/L(200mg/dl)。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Ommol/L (126mg/d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lmmol/L(200mg/dl)。 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 7.8mmol/L (140mg/dl),但<11.lmmol/L (200mg/dl);IFG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mmo1/L(100mg/dl),但<7.0mmol/L(126mg/dl)。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在重视一级预防的同时,要重视

二、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以降低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主要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开展对公众,包括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2)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提倡合理的膳食:如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人、改善脂蛋白构成、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戒烟、限酒。

2.二级预防

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残疾。 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

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IGT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一部分保持IGT状态(各约占1/3)。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3.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预防和延缓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伤残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强调对患者的定期随访。

随访的目的在于:

(1) 监测血糖和血脂、血压等代谢控制情况。

(2) 评估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等达到控制目标。

(3) 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行为变化进行指导,督促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4)对易出现并发症的眼、心脏、肾脏、足等器官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以采取针对措施,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求对所有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随访。

三、肥胖

(一)概述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WHO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

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 5 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10大危险因素之一。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 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一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两者之和为23.2%,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一40%。 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

1.进食过量

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使能量的总摄人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

3.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 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和腰围(WC)。

(1)体重指数(BMI):BMI和身体总脂肪密切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BMI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BMI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BMI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BMI二体重/身高z(kg/m)。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

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

1)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25 .0一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2)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月0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BMI在23.0一24.9为超重,) 25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3)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BMI<18 .5为体重过低,18.5一23.9为体重正常,24一27.9为超重,> 28为肥胖。

(2)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cm,女性≥ 80cm时,则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就增加。

(三)防治原则和措施

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1.防治原则

(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变膳食、增加 体力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

(3)鼓励摄入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 膳食。

(4)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人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效益。

(5)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6)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7)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

2. 防治措施

肥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即针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把监测和控制超重与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肥胖症患病率作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进行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重变化,了解其变化趋势。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加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在食物中的比例。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广为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l0kg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要提醒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2)二级预防:即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有肥胖症高危险因素的个体和人群,应重点预防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并和预防出现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危险因素包括: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等。对高危个体和人群的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目标,是增加该群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减少或消除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措施包括:改变高危人群的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学校、社团、工作场所人群的筛查发现高危个体。要强调对高危个体监测体重和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三级预防:即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主要预防其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有所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监测体重,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减肥的信心;在医疗单位的配合下,监测有关的危险因素;引导重点对象做好膳食、体力活动及体重变化等自我监测记录和减重计划的综合干预方法,并定期随访。

四、肿瘤

(一)概述

7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我国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约占全死因第3位,在城市中占第2位。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我国城市前5位癌症死亡率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2003年末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一2010)》,2005年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癌症预防与控制的决议。肿瘤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决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癌症防治中应立即采取行动,加强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对晚期患者治疗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二)流行特点

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恶性肿瘤主要的流行特点是:

1.时间分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一200万,死亡140一150万,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尽管社会经济在发展,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业未得到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宫颈癌、食管癌等患病率有所下降。

2. 死亡率地区分布

在我国,有些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如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3. 人群分布

肿瘤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持续升高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 这与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的持续存在有关。鼻咽癌死亡率在20岁开始迅速上升,50岁以后持续在较稳定状态。肺癌是先上升后下降型,发病上升至一定年龄后下降,有的资料显示在75岁后有所下降。乳腺癌呈双峰型,其两个高峰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较高。人群分布特点突出的还有广东人鼻咽癌较高;婚育、哺乳妇女乳癌发生率少于无哺乳者;宫颈癌与多育有相关;石棉、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报告者肺癌发病较高等。

(三)危险因素

虽然肿瘤病种较多,危险因素复杂,但是1/3以上、甚至约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生物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他等几类:

1.吸烟

吸烟与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7.17/10万增至约30/10万。预测2025年,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

2.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

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是仅次于吸烟的第2个重要的、可引起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人类癌症中有1/3与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裕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在贫困地区,低体重和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营养素缺乏也与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如硒的缺乏与食管癌的高发有关。

3.生物感染因素

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生物因素的暴露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约1/3的癌症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目前,国家非 8 常重视生物感染因素的预防,已将乙肝病毒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计划。

4.遗传因素

肿瘤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1% - 3%。遗传

因素在儿童及青壮年癌症病人身上的作用显而易见,通常患癌症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另外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一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遗传易患性的生物机制可能与抑癌基因、有DNA损失修复作用的基因和影响致癌剂代谢的基因缺陷有关。

5.职业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危害及由此所致癌症呈严重态势。石棉可致

肺癌,苯胺燃料可致膀胱癌,苯可致白血病等已为国内外公认。

6.环境污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30余种。 7.精神因素

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 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张、绝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忧郁、内向、易怒、孤僻等也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8.其他

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癌症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致癌因素作用时间的积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内分泌异常与女性乳腺癌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在阻断卵巢功能后病情可缓解。

(四)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1.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鉴别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努力消除和防止其作用。在全人群开展有关防癌的健康教育提高机体的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常用的一级预防方法包括:

(1)鉴定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剂:尤其应加强对已明确的致癌剂的检测、控制和消除,制定其环境浓度标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对于职业致癌因素,应尽力去除或取代,在不能去除这些因素时,应限定工作环境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尽力防止工人接触。对经常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要定期体检,及时诊治。

(2)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如接种乙肝疫苗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全人群劝阻吸烟以预防肺癌;提倡性卫生以预防宫颈癌; 去除紧张、情绪沮丧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不良作用,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癌、舌癌等;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4)合理营养膳食: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胃癌死亡率下降,多数人认为与饮食 改善、营养摄入量增加及适当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关。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 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 食物。

2. 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 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癌症治疗5年生存率的改善 主要归功于早诊早治。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3. 三级预防

即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要求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要进行生 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镇痛疗法。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 病人的生存质量。

五、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一)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COPD),

9 是一组疾病的统称。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疗规范(草案)》把COPD定义为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即把存在气道慢性不可逆性阻塞和/或合并阻塞性肺气肿统称为COPD。该定义认为COPD应该只包括那些有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肺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及部分气道阻塞不能完全缓解的哮喘,而其他包括有气道阻塞但可完全恢复正常的哮喘、无气道阻塞的某些类型的慢支和肺气肿等都不属于COPD。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COPD在世界范围常见多发。近年来该病因患病人数增多,病死率较高而日益受到重 视。1996年全球死于慢性肺部疾病者高达300多万例,约占总死亡数的10%。据估计我国 目前有COPD患者3000万以上,患病率3%一5%。我国COPD的流行特点是农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列农村死因第1位,城市死因第4位,存在明显城乡差别;地区分布上,地处寒冷的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及中南地区、河南等地区的COPD及肺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华东、华南等地;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因寒冷日气温变化大,其COPD与肺心病患病率亦较高。此外,COP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除少数死于儿童期,95%以上的COPD死亡发生在55岁以后。调查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的COP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COPD主要继发于支气管炎,病程长,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肺呼出量减少,影响健康 和劳动。迄今,CO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目 前已确定或有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与被动吸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环境污 染;吸烟、被动吸烟及家用炉灶造成的居室空气污染;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 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等,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性污染;烟雾和有害气体接触;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肺功能降低等。其他因素如寒冷多变气候、营养 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在COPD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1.防治策略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发疾病,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 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预防控制COPD是减少我国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措施。COPD的预防应坚持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如针对吸烟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开展禁烟和戒烟活动;针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二级预防是 “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和延缓COPD的进展,如COPD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症状期,病人如能在此期间早期检出和处理,则有可能使其病情逆转。三级预防为临床预防,主要任务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与伤残,开展康复工作等,即对确诊为有症状的COPD患者,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发生,减轻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防治措施

(1) 一级预防:包括:

① 健康宣教: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的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群众认识到预防COPD的重要性以及掌握防治COPD的基本技能,这是做好COPD三级预防的基础和前提;

② 控烟:吸烟是COPD发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开展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控烟运动能有效降低COPD发病率。提倡不吸烟,鼓励戒烟是COPD防治工作,尤其是早期阶段防治的主要干预措施;

③ 环境综合治理:已有有力证据表明空气污染是引起COPD的重要环境因素。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城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进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区和生活区;改良炉灶、加强通风、实行集中供热、推行煤气化; 10 重点整治严重污染工厂等;

④ 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多种职业性的接触也是COPD的危险因素,如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人、谷物运输工、棉纺工人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且肺功能较低。针对这些易感人群应该采取相应的劳动卫生措施,并每年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有呼吸功能损害者调离原岗位,力求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

(2)二级预防:主要措施是在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普查、筛检,以期尽早检出有 早期病变者并给予早期治疗。COPD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职业性暴露人群,有家族 史的人群,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者,出生时低体重儿,早产儿,营养不良儿,或儿时反复 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步骤。对筛检出的高危 人群应开展健康宣教,并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鼓励戒烟等。

(3)三级预防:包括:

①继续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针对COPD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系统健

康宣教,使其了解COPD病程的长期性、危害性,以及进行长期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争取患者及其家庭对防治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进行健康教育还可以有效解除病人常伴有的精神焦虑抑郁;

②规范化管理与治疗:对确诊的COP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治疗,制定详细的管理及诊疗方案。对COPD患者要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登记确诊的病人、为病人建立完整的病历及随访记录本,长期监测病人肺功能进展情况等;

③戒烟:戒烟减少吸烟者气道痰液分泌量,有利于改善病人症状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④康复锻炼: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组织缓解期COPD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尤其是早期阶段进行锻炼效果会更好;

⑤家庭氧疗:对于严重低氧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天保证12一15小时的给氧能延长病人寿命;

⑥避免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避免接受香烟烟雾及环境污染物刺激,减少气道痰液分泌量;为预防感染,可每年秋季接种一次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等。

第三节

筛检的基础知识

筛检是早期发现病人和高危险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提高医疗保健质量的一项重要 的、应用广泛的方法,是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筛检是 健康监测收集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及健康指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筛检的概念

1951年美国慢性病委员会提出的筛检定义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 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人,与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 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确诊检查,确诊后治疗”。

二、筛检的主要用途

筛检试验或筛检方法应当简单易行、敏感、廉价和有效,且要应用广泛。筛检的主要用 途有:

1.筛检最初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病人,以进行早诊断和 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如检查空腹血糖筛检糖尿病,对空腹血 糖升高者进一步确诊检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近年来筛检试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 生。如筛检高血压以预防脑卒中,筛检高胆固醇血症以预防冠心病等。

3.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从1959年开始,我国共开展四次全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在 1959年、1979年、1991年和2002年分别为5 .11%、7.73%、13.58%、17.65%,呈现逐渐 升高趋势,为提出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4.了解疾病的自然史。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筛检,可以了解疾病处于不同病理生理变 化及不同临床时期的状态变化,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如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之 前,一般都要经过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减低的时期,在此时期进行正确的行为干预和/或 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接受健康管理的人筛检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患者和发现高危 人群。如果是对集体单位人群的健康管理,筛检目的还可以包括了解该人群某病患病情况的 变化等,以制定应对策略,进行集体干预。

三、筛检方法的评价

筛检疾病可疑病人的试验方法应该符合快速、简便、经济、安全及真实可靠的标准。但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后者要保证诊断的病人准确无误,不应被漏诊或误诊,误诊和漏诊 都将使病人丧失治疗的良机。但筛检应在保证可行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科学性,选择真实性 好、可靠性强的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的真实性评价指标是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是指总病人数中筛检阳性者所占 的比例,又称为真阳性率。灵敏度反映检测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灵敏度高,假阴性率就 低,灵敏度=1一假阴性率。特异度是指全部非病人中筛检阴性者所占的比例,又称为真阴 性率。特异度反映检测试验发现非病人的能力,特异度高,假阳性率就低,特异度=1一假 阳性率。理论上灵敏度和特异度越接近100%越好,但任何一项筛检试验,不可能实现灵敏 度和特异度同时达到100%,一般情况下,一项筛检试验提高了灵敏度,就会降低特异度。

四、筛检的类型和方法

(一)筛检的类型

医学筛检有多种形式,各有其目的,按筛检对象的范围分类,可分为群体筛检和选择性 筛检。 群体筛检是指当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时,需要开展普遍筛检,筛检的对象可以是一定范围的整个人群。选择性筛检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在高危险人群组,如在40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群中筛检糖尿病。

(二)筛检的方法

1.单项筛检

即用一种筛检试验检查某一种疾病。如阴道细胞学涂片查宫颈癌。

2.多项筛检

多种筛检方法联合使用。例如同时进行胸透、查血沉、痰中结核菌检查 发现可疑肺结核,然后再进一步检查作明确诊断。

五、筛检的应用原则

制定筛检计划时,要明确目的,估计效果,不要浪费卫生资源,不给病人和社会带来压 力。何种疾病适合进行筛检,一般考虑以下原则:

(一)合适的疾病

1.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当前对公众危害大的疾病或缺陷,如发病率或死亡率高,易致 伤残的疾病。

2.筛检的疾病应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症状期。

3.对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疾病结局的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

4.对被筛检和诊断出来的病例应有有效而易被群众接受的治疗方法。

(二)合适的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的方法必须快速、简单、经济、有效,且乐于被群众所接受。

(三)合适的筛检计划

1.筛检计划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对可疑病例提供方便的诊断、治疗。对筛检试验阴性者,还应进行定期检查。

2.要考虑筛检、诊断和治疗整个过程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以上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有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从以上原则考虑,建议目前筛检慢性病,主要考虑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慢性 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宫颈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鼻咽癌等筛检方法比较成熟,早期 发现治疗效果较好,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肿瘤。

思考题

1.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 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是什么?

2.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 三级预防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本章讲解的这几种主要慢性病,每一种病的流行特点、危险因素与防治策略、措施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4.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如果一个人 同时具有这几种疾病,作为健康管理师你如何给出预防控制的建议?

5.高血压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血压分类是什么?

6.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分哪几种类型,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是哪种类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在糖尿病的前期,有哪两种血糖异常?

7.肥胖分为哪两种类型,有哪两个判断肥胖的指标?说出世界卫生组织、WHO 西太区和我国体重分类的体重指数分界点。

8.简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定义。

9.在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中,二级预防很重要,简述肿瘤二级预防的主要 内容。

上一篇:光辉岁月中文谐音范文下一篇:马斯洛需求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