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

2023-09-19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第1篇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传发文章)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把话筒传递到部分学生嘴边。)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感受你们跳跃的那颗心。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为此我感到非常痛心。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

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第三种感受:看到结尾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地球了,我的一腔热血已经涌了上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颤抖的波浪姆,那是心灵的颤抖。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你印象最深的,心灵越颤抖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对人们的无耻行为感到十分痛恨。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生: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坏。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生:美国用珊瑚岛作实验,因为核污染,不能再生活。

生:太平洋上有一段“死亡之谷”,海面上有一种受污染而生出的藻类,让这一段失去了生命。

生:森林被伐,没有人住。

师: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生:土地变成了沙漠。

师:沙漠肆虐,(指板书)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再读一读,大声读。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师:我听得出你非常焦急。

(再指名读)

师:你不仅感受到这种威胁,而且你有一种呼吁的想法。

(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的声音里饱含着一股义愤,想说吗?齐读吧。

(齐读)

师: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能高兴吗?高兴得起来吗?能轻松吗?轻松得起来吗?还想说吗?继续。

生:(读“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一段,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短短的三分钟,“不加节制”这个词用了三遍,值得划一划。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着矿产资源看出了什么?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师:不能漏啊。几百万年(板书)

生:几百万年才能形成,却这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破坏了,人类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同学们,几百万年,向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的资源被贪婪的无知的人们破坏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感觉到妈妈正在被破坏。

(指名读)

师:女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含蓄的语调背后绝对是不平静的心情。

生:读到这里,我非常惭愧,这是地球妈妈几亿年的努力工作才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几百年、几十年就能破坏掉。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生:(读“慷慨地--”一段)地球如此慷慨,人类却随意破坏。

师:地球的慷慨和人类的贪婪,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读“地球很小很小--”一段)我从“只有”、“只占”可以看出地球的空间太小了。

师:不对呀,书上有问题呀,地球应该“很大很大”,改吗?

生: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中一棵。

师:你管太阳系干嘛?地球有一亿平方公里呀。

生:地球人口很多,人均面积很少。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生:60亿。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生:90亿。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生:30亿,40亿,10亿,80亿。

师:80亿。再过五十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有10亿将生徨地饿死。地球大不大?再读一读这句子。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再读一读我们的心声。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新闻人物了吧。再读一读。

(生读)

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友谊。

生:问题。

师:(转向那个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读,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这个地方有真问题。

(生读书质疑)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有三四个问题的同学提你最疑惑不解的,提到十个问题,我们就停。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师:答案百分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连打两个问号,一个比一个大)

生:是什么地质变化使地球矿产资源形成?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书上没答案,在课上干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来。到课外找课外书。(板书:地质变化?)

生:地球离我们多遥远?

师(板书:遥远?)

生:为什么就像一叶扁舟?

师:(板书:扁舟)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形容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

生:为什么40万亿公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师:(板书:40万亿?)

生: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充满愤慨的“凭什么”。(连打三个问号)

生:可以建设海上城市,范围不就扩大了吗?

师:你对“很小很小”产生了质疑,大胆地质疑。(板书:很小很小?)

生:月球上有多少人可以去居住呢?

师:(板书:月球上可以有多少人居住?)

生:今天,我们在保护地球,那些不法分子在破坏我们的精心保护,是不是一种浪费?

师:(板书:精心保护?)十个问题,是同学们在认真读书后产生的,古人告诉我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不想再进一进?十个问题,只要再读再思考就可以解决。王老师完全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每个人只要挑选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行吗?

(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好,好,王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期待,想和你们分享智慧的喜悦。

生:(回答中,师引导学生再读)

师:这样下去,地球怎么能够活多久?闭上眼睛。(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段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洪水,看到了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喊着。

师:现往前看。

生:他们在那砍树,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了。

师:然后村庄怎样?

生:村庄被风沙包围了,被洪水淹没了。

师:桥梁怎样了?

生:桥梁被水冲断了。

师:人们怎样了?

生:在包围在水中,有的爬上树上,有的在屋顶上,他们哭着喊着。

师:喊什么?

生:他们喊着“救命--”。

生:我看到了动物在拼命地逃跑。

师:非典就是地球对人类滥吃野生动物的惩罚。

生:我看到了妈妈把我们遗弃了。

师:那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呢?

生: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惊恐。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我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哪有什么上天?根本就没有上天,是人类在毁灭自己。再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

师: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点击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师:你有什么想说?

生: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生:人类在毁灭自己。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王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请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听过,但不知是什么曲子}

(生写)

生:保护母亲吧,否则人类最后的表情便是哭泣。

生:***水源是人类的源泉,***天空是我们的外衣,--

生:人类不要再胡闹了,最后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师:(挨个梳理那十个问题,擦去解决的,留下没解决的)我们的这些问题就像地球的问题一样,困挠着人类。只要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灵魂开始闪光,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下课。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第2篇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传发文章)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把话筒传递到部分学生嘴边。)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感受你们跳跃的那颗心。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为此我感到非常痛心。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

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第三种感受:看到结尾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地球了,我的一腔热血已经涌了上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颤抖的波浪姆,那是心灵的颤抖。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你印象最深的,心灵越颤抖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对人们的无耻行为感到十分痛恨。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生: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坏。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生:美国用珊瑚岛作实验,因为核污染,不能再生活。

生:太平洋上有一段“死亡之谷”,海面上有一种受污染而生出的藻类,让这一段失去了生命。

生:森林被伐,没有人住。

师: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生:土地变成了沙漠。

师:沙漠肆虐,(指板书)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再读一读,大声读。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师:我听得出你非常焦急。

(再指名读)

师:你不仅感受到这种威胁,而且你有一种呼吁的想法。

(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的声音里饱含着一股义愤,想说吗?齐读吧。

(齐读)

师: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能高兴吗?高兴得起来吗?能轻松吗?轻松得起来吗?还想说吗?继续。

生:(读“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一段,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短短的三分钟,“不加节制”这个词用了三遍,值得划一划。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着矿产资源看出了什么?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师:不能漏啊。几百万年(板书)

生:几百万年才能形成,却这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破坏了,人类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同学们,几百万年,向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的资源被贪婪的无知的人们破坏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感觉到妈妈正在被破坏。

(指名读)

师:女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含蓄的语调背后绝对是不平静的心情。

生:读到这里,我非常惭愧,这是地球妈妈几亿年的努力工作才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几百年、几十年就能破坏掉。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生:(读“慷慨地--”一段)地球如此慷慨,人类却随意破坏。

师:地球的慷慨和人类的贪婪,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读“地球很小很小--”一段)我从“只有”、“只占”可以看出地球的空间太小了。

师:不对呀,书上有问题呀,地球应该“很大很大”,改吗?

生: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中一棵。

师:你管太阳系干嘛?地球有一亿平方公里呀。

生:地球人口很多,人均面积很少。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生:60亿。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生:90亿。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生:30亿,40亿,10亿,80亿。

师:80亿。再过五十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有10亿将生徨地饿死。地球大不大?再读一读这句子。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再读一读我们的心声。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新闻人物了吧。再读一读。

(生读)

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友谊。

生:问题。

师:(转向那个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读,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这个地方有真问题。

(生读书质疑)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有三四个问题的同学提你最疑惑不解的,提到十个问题,我们就停。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师:答案百分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连打两个问号,一个比一个大)

生:是什么地质变化使地球矿产资源形成?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书上没答案,在课上干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来。到课外找课外书。(板书:地质变化?)

生:地球离我们多遥远?

师(板书:遥远?)

生:为什么就像一叶扁舟?

师:(板书:扁舟)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形容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

生:为什么40万亿公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师:(板书:40万亿?)

生: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充满愤慨的“凭什么”。(连打三个问号)

生:可以建设海上城市,范围不就扩大了吗?

师:你对“很小很小”产生了质疑,大胆地质疑。(板书:很小很小?)

生:月球上有多少人可以去居住呢?

师:(板书:月球上可以有多少人居住?)

生:今天,我们在保护地球,那些不法分子在破坏我们的精心保护,是不是一种浪费?

师:(板书:精心保护?)十个问题,是同学们在认真读书后产生的,古人告诉我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不想再进一进?十个问题,只要再读再思考就可以解决。王老师完全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每个人只要挑选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行吗?

(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好,好,王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期待,想和你们分享智慧的喜悦。

生:(回答中,师引导学生再读)

师:这样下去,地球怎么能够活多久?闭上眼睛。(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段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洪水,看到了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喊着。

师:现往前看。

生:他们在那砍树,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了。

师:然后村庄怎样?

生:村庄被风沙包围了,被洪水淹没了。

师:桥梁怎样了?

生:桥梁被水冲断了。

师:人们怎样了?

生:在包围在水中,有的爬上树上,有的在屋顶上,他们哭着喊着。

师:喊什么?

生:他们喊着“救命--”。

生:我看到了动物在拼命地逃跑。

师:非典就是地球对人类滥吃野生动物的惩罚。

生:我看到了妈妈把我们遗弃了。

师:那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呢?

生: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惊恐。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我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哪有什么上天?根本就没有上天,是人类在毁灭自己。再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

师: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点击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师:你有什么想说?

生: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生:人类在毁灭自己。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王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请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听过,但不知是什么曲子}

(生写)

生:保护母亲吧,否则人类最后的表情便是哭泣。

生:***水源是人类的源泉,***天空是我们的外衣,--

生:人类不要再胡闹了,最后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师:(挨个梳理那十个问题,擦去解决的,留下没解决的)我们的这些问题就像地球的问题一样,困挠着人类。只要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灵魂开始闪光,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下课。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第3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 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好听。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后鼻音很到位。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你可以当小小播音员。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柔和。好,大家齐读—— 生:威尼斯的小艇。

师: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纯矗?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它里面的小艇与众不同。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生: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我们这里的汽车。

师: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小艇有什么与众不同?威尼斯和小艇有什么关系?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投入,课文读完以后,老师想问一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生:威尼斯真伟大。

生:威尼斯像小孩一样,早上快活玩耍,晚上就睡觉了 师:天才的比喻!

生:我想去坐一坐小艇。

生:交通工具跟我们与众不同。

师:(因为开始有个学生说到小艇与众不同)证明你理解是正确的,读了课文,刚才我猜对了。 生:我在小艇里看书,拉开窗帘,很美。 生:威尼斯的船夫驾驶技术真好呀! 师:你也想当一回船夫。 生:景色优美

师: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真的看到了那里的桥梁,看到那里的人们,看到那里的月光,看到那里的一切,你带了照相机,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大家读读课文,找找看。

生:(读课文)

师:带了照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相机,最想将什么拍下来? 生:最想把威尼斯的小艇拍下来。 师:在课文的哪里?念给大家听听。 生:“威尼斯的小艇„„蛇”

1 生:我想把街头夜景拍下来(„„等于街头汽车„„你觉得特别美。„„)

师:你得把那种感觉读给大家听,让大家都睡着了,读读看,是不是让大家都睡了。 生:(从开始的念变成读,从读变成有感情读) 师:谁也想把夜景拍下来? 生:(读课文)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 ,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地(再读一次)

师:王老师也想读读这个地方,你们看着王老师,把书放下(等读书准备就绪,师范读) 师:咱们一起像王老师这样读好吗? 生:齐读

师:真好,谁想拍得跟这些同学不一样? 生:我想把威尼斯的人拍下来(读)。

师:哦,你想把商人及各种各样的人拍下来。同学们,咱们走了一趟威尼斯,看了一趟威尼斯,拍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再认真仔细读一次这段话,谈谈你的新感受,等会交流,注意把自己读懂了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一划。 生:读

师:好,停!这两段话大家都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都读懂了一段话,把你的感受跟同学交流,做一下分享。 生:„„行动起来„„仿佛一条蛇。

师:你读懂什么?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新月。 师:真的读懂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刚刚发现的月亮

师:那今天晚上我刚刚发现又大又圆的月亮是新月吗?那是满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呢? 生:月牙儿是新月

师:问题听清楚,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要不要老师告诉你们?农历月初的时候叫新月。 师:新月像什么呀? 生:眉毛,镰刀,香蕉,小船,小艇„„

生:老师我要说体会。(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你再读给大家听,把感觉读出来。 生:读(努力找感觉)

师:这句话真的读懂了吗?王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板书:

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 生: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轻快、灵活用一个词连起来。 生:既轻快又灵活。

师:那我把它说成这样 板书:

2、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 生:齐读

师:能不能改? 生:行

师:好,那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先确立专题讨论讨论,如果把书上的句子改成1或者2到底行不行! 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每个小组议论纷纷,气氛活跃。研究第一个专题的举手。 生:我觉得用仿佛好一点,好象就很不一样。

生:仿佛比好象要像一点。其实仿佛就是好象,好象就是仿佛。

2 生:仿佛深奥一点,好象就是好象。 生:课文前面已经有一个“像”了„„ 师:读,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点像独木桥„„也有像„„就这里跟前面都不一样。„„像沙发。 师:真好,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呀。

板书: „„有点像„„ „„像„„ „„仿佛„„ „„像„„一般„„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回答)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比方都不一样

师: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段。

师: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我们来读课文里的这句话。 生:齐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不行 (指名读 )

师:不行 ( 轻快、灵活得读好) 指名读

师:不行,听老师读一读。(轻快,灵活加速) 生:齐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黑板上的这句话 生:读

师:感觉既不轻快又不灵活。看文章写得那么好,生动、形象、优美,再来读读。 生:读课文

师:读课文时把它独特、轻快、灵活读出来。 生:再读一次

师:读到这样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你最想做什么? 生:拍照,看风景,坐小艇去感受一下,去威尼斯转一圈。

第二课时

师:准备好了吗?语文书打开了吗,笔没放好的都没有准备好。 师:同学们真聪明。 生:老师真聪明。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 师:同学们再接再厉。 生:老师再接再厉。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一定深深印在心上。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是死的,没有了人,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 生:船夫

师:自己读一读写船夫的那一段——(指名读) 咱们一起读,王老师读开头,你们接下去读。 师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 生:船夫,你的驾驶技术真好。 生:船夫,你辛苦了。 生:船夫,开慢一点

生:船夫,你能教教我吗? 生:船夫,下次我还会光顾的。

生:船夫,小艇开慢一点,我想看看风景。

3 师:船夫最想说什么?

生:请上船,我会开你们到处走一走的。 生:小朋友,快来坐我的小艇吧!

生:不用怕,我的技术很好,不会翻船的。

师: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世界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讨论

师:做船夫的举手,请上台!你是一号船夫,你是二号船夫,你是三号船夫。下面都是游客。 师:咱们有请一号船夫,——掌声有请。

生:各位游客,我可以到很多景点,我的驾驶技术很好,我的小艇也很漂亮,有皮垫子,象沙发,你可以坐在里面看书,不管什么地方我都能快速驶进去。

生:我是二号船夫,大家快来坐我的船,你要快点,我就开快一点,你要慢,我就开慢一点。 生:表演(小朋友自己请一个同学合演)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就问。 生:请问一号船夫你的船免费吗?

一号船夫:(想了想)我的技术很好,如果你满意就给,不满意„ 生:请问二号船夫,你的船会不会涨价?

二号船夫:这个呀,那就看你的路程有多远了,太远了当然要加钱!游客重的话,也要加一点。 生:三号船夫,你是个女的,你有力气驾驶吗? 三号船夫:我都已经当船夫了,当然了。

师:愿意上一号船的举手,上二三号的分别举手。

师: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那么威尼斯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威尼斯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地方用笔划出来。 生:划,读

师:独特风情,优美风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能读个大家听听吗?

生:大建筑物残破说明历史悠久(读相关课文) 生:„„走到小艇里去„„(戏好看) 生:那里有许多小艇。„„

师:白天,威尼斯冲满生机活力,晚上,寂静围绕着威尼斯入睡,这些情景产生都跟什么有关? 生:小艇。

师: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生:做生意时(找出句子)靠岸的时候就静下来。

师: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来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生:先齐读课文第五段,再想象。

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 生: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

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上船,在朗读课文。 生: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打球。

生:我看见西门豹穿着唐服来考察了。 师:那是科幻片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旅客去游览。 生:小姑娘卖花。

生:提着蛋糕坐在小艇里过生日。

4 生:温州的记者去采访船夫。

师:哈,温州人去卖鞋了。肯定有。

师:好,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过了几分钟) 生:船夫,你怎么不去划船比赛呀?

生:别的城市没有小艇,威尼斯有。我爱威尼斯。

生:小艇小艇你真棒!独特城市由你创!我们生活全靠你!大家都来把你要!(有出入) 生:威尼斯的小艇,你是个愉快的“人”,我爱你! 师:有机会希望你们去威尼斯走走,玩玩。下课。

特级教师钱正权

评课

这是一堂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1、聊天: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

2、五人读课题后,来个小小的探索,“在小艇前加威尼斯你怎么看?”用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3、王老师的教学流程:(1)激发兴趣(2)初读,要求读流利(3)你想说些什么,给学生宽泛的说话要求,没有设定问题疑问(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游客拿照相机拍摄一事,符合课文内容,引学生进入课文,去拍摄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5)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深入字间之中,引向深入,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4、教导小艇象新月时,什么是“新月”当学生不知道王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其实探究式学习不跟接受式对立,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排除接受学习。

5、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改写两句话。“书上句子改成这样行不行?”进一步探索。教师巧妙设计,善于引导,使学习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学生的理解是仿佛真像一点,好象有点不像。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教师及时评价: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板书4个句式,在这前后联系中,学生明白打比方有很多变化,让学生知道后,教师评价引导,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后一句老师采用读中比较方法,分别读:轻快、灵活和既轻快又灵活,后者学生感觉好象不轻快不灵活,老师意图训练学生语感,语言表达形式,跟意思是否一样,学生找到了感觉。

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业。

7、进行活动化教学,先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建议:这里学生运动课文语文不多,因让学生多读以后,抓住船夫“操纵自如”来吆喝,介绍船夫技术,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运动出来)

8、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其他的游客。并且设计活动性作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如果是平时我们可以相应设计基础性作业。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两节课。是传统教学和发展性研究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两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第4篇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长相思》教学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4: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5: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吗?好,继续问。

生3: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第5篇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长相思》教学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4: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5: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吗?好,继续问。

生3: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范文第6篇

王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只有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对课程宗旨的把握准确,对教材的解读独到,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才能评好别人的课,使“所评之课成为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平时的评课,很多时候,甚至对所上之课的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谈不上深入独到的解读了,因而所评之课不过是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而已,于人于己都没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师所评的课,首先对教材的解读准确,独具匠心,真正做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者对话,这样的解读背后的评课才是全面的、深刻的、灵动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评课的书,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观自己教学的问题,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关注如何评课,反而走了神去关注上课呢?其实,因为我很多时候,没有把课上好,也没在课中贯彻很多理念,因而,我认为,只有自己学会上课,才明白如何评课。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在课中,强调了“身在”“意在”“思在”。“如”的境界,强调的是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当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身在”课中,很多时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更不用说“意在”和“思在”了。当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者就凤毛麟角了,再到把课当做一种享受的就……我们很多人,上课是一种受罪、一种无奈地挣钱方式,一种打发时光的痛苦活动。当然这也不能说全怪我们教师,而是跟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建筑对教育、对教师的关爱有关,似乎阳光总在风雨后,而风雨却常年不断。当然,如果教师们看淡一点,真正地投入一点,努力快乐一点,可能教坛的一片死寂会有所改观。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数。他在评叶淦林执教的《古诗词三首》时说:“看„秋风之象‟,造萧瑟之境,入思乡之情(《秋思》);忆„故园‟之象,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长相思》)……”“举象”所举的象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教师启发下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形象、现象、意象等,把象举好了,才能创设好学生由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从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学生之情,塑造学生之情。我认为,这三大招数,不仅在诗词教学时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体悟人物的内心,去感动自己。

上一篇:五心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范文下一篇:物资储存仓库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