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原理的运动生理学论文范文

2024-01-07

反馈原理的运动生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生物学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概念迁移应用能力。教学设计中的策略要做到既保障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又能遵循掌握知识的心理学原理,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概念教学的目标。

生物概念 策略 因素

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概念和命题,知识的掌握在于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概念的接受和占有。生物学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概念教学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策略性地做到既保障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又能顺利地有效遵循掌握知识的心理学原理,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概念教学的目标。

一、把握住学科逻辑和学生认识逻辑不一致的关系

学生的经验型思维逻辑和学科逻辑是有着落差的,例如,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动物行为是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学科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而学生认知特点是先对动物有什么行为感兴趣,再对其结构、功能感兴趣,从而在好奇中开始学习生理功能。如按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物行为来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的品质、动机水平都会徘徊在较低的水平。那么,为能激发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较好的注意品质,并能使概念教学在适合他们的范畴内开展,应如何设计呢?

例如,将鲸、老虎、老鼠、海豚、蝙蝠归于同一类群(哺乳动物)。该部分动物形态特征迥异,各具奔跑、飞翔、毛色、大小、体形等非本质属性。如何依据其本质特征归类为一个种群?

可按如下策略设计:展现动物的行为,引导学生联系到动物的生理功能,进而展示形态结构。借助直观的、具体的、科学的、形象化的教学资源展示本质特征(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等)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精确性、准确性、科学性,又能帮助其将这些间接经验固化为自己头脑中相应的认知结构以建立概念。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概念的“文本知识”,而且经过二次抽象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从动物的行为出发,再了解动物的生理功能,进而展示形态结构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解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体验和建立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物行为的辩证统一的学科观念,有助于学生增强分析、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以达到教学设计中深入浅出的效用,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概念教学的螺旋形上升。

二、善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强化形成有效和足够强度的学习动机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能自发完成概念的理解,课堂上体现为学生凭借已有基础知识和思维工具不足以解决学习任务,不足以对事物的特征和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此时学生这种心理困境会使其对原有的知识积极地开展思考和产生更新的愿望。而概念的学习是一种理性的概括,这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知觉水平上对一类事物的特征与联系进行分析、比对、区分出一般(共有)与特殊(非共有)因素,从而揭示事物的一般因素和本质因素来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探究式”学习模式能为学生在解决上述困境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提供形式上的保障,在内容上为其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其借助于学生日益发展的思维中的批判性、独立性,借助于不满足、不简单盲目信奉书本和教师的解释和论断的好奇心,借助于喜欢探究、喜欢争论的年龄特征,来开展活动并引导其得出学习成果。

面对学生运用相对薄弱的基础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正在逐渐发展的思维能力做出的简单化、片面化、不正确的命题时,教师需给予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帮助,符合实际的积极归因的评价。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取决于下面三个方面:首先,创设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其次,引起内部心理需要,转化学习动机;再次,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三、厘清生物学概念和生活化用语的本质区别

初一学生从小学的科学课学习中、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学科信息,以学科角度来看,这些表述内容显得浅显、泛化,科学性和系统性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功利性。教学中应避免它们负面的影响,而可借用其直观、形象化的特征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例如,常见的两个词语:“营养丰富”、“垃圾食物”。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词语来了解生活化用语的片面性、机械性、绝对性和局限性。

从食物成分表上看,不存在所谓的营养特别丰富的食物,而且只有针对特定的时间、空间下的特定对象才有所谓的生活意义、医学意义上的“营养丰富”一说。例如,沙漠中缺水受困者,水及含水丰富的食物就是营养最丰富的食物;远洋航行中,含Vc和淡水丰富的食物就是营养最丰富的食物。因此,这两个词语,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定义,其在性质上表现出形而上学的特质,推理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机械式的论断。

教学中面对上述类别的生活词语,要与学科概念区别开,特别注意阐明学科概念的科学性、概括性、逻辑性,以使学生获得辨析两者的生物学素质。渗透这种认知于教学中,是最困难的,但也是必要的,更是应该的。其意义在于:可以使被动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时间转化为主动性更强的自我学习时间和实践活动,真正地开拓了学习环境、学习机会和条件。

学生在近似活生生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学习和探究,在往返的辨析中,加深对生活的关注、深入地理解社会实际问题,形成更加积极的、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和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和提高公民素质都极为有利。这种学习经历有利于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坚持真理和勇于反思等科学素养。

四、理解概念的相对真理性、避免绝对化

概念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们的科学观初步地形成于学校中的学科学习,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在对概念进行自觉的反思和必要的更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其科学观念也在不断加深和拓展中。

我国有着厚重而深凝的非科学文化传统和方术思想,泛灵意识充斥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因此,教学活动有必要在科学性质上加强经典科学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在初等教育阶段,尤显必要。在学生心智还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教给学生们一个经典的客观真理的科学主义概念,这是成长的阶段性、发展性决定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不久的将来,当学生随着长大,心智渐开,会像人类的自然科学认识过程一样从绝对化到相对化,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局限性、阶段性、发展性,从而最终建立起积极、科学、具有辩证精神的唯物主义科学观、方法论、价值观、情感态度。

另外也不要轻视并要避免机械论调对学习概念的毒害作用。如一个人依据“在一楼居住的人比在二楼居住的人承受的万有引力要低一些”,而推断“居住在一楼的人要比居住在二楼的人长寿”这样的结论。这种看似合理科学的解释,却充斥着机械化、绝对化、片面化、简单化的谬误的逻辑推断,得出了一个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命题。其危害性在于有较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其割裂了事物间的联系,孤立地采取单一的标准去分析一个复杂的现象。

教学设计中要通过围绕实例来组织学习活动,科学地运用逻辑思辨能力对其给予明确和严谨的辨析,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具有迷惑性的命题时能明辨是非、洞烛先机。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勇气和智慧去辩驳,利用已有的学科素养和有效的、有力的思维能力去认识这种机械论命题的危害性,洞悉该机械命题论证过程的绝对化、机械化、片面性,洞悉该机械命题论证过程推理方法上的错误。

五、认识、遵循掌握概念的内化定型规律

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就是把具体事物的知识经验加以抽象化,从中区分一类有关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本质的要素,经抽象化形成抽象定义,从而确认本质属性的过程。

学生建立概念的心理过程开始于感性概括,是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直觉概括不经分析、抽象,而是依靠事物外表特征的强弱对比,强要素泛化来掩盖弱要素而实现的,这种概括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性概括上发展,不能停留或局限于此。尽可能超越感性概括,引导学生进入概念掌握的抽象化概括阶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辅导,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学习活动来了解概念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上升到抽象定义,从抽象定义出发,以辨析、例证等思维活动,来确认本质属性,逐步地构建起科学概念。

教学组织程序可按系统论分析方法创设的概念模式来实施和开展。依下图所示,抽象化概括是为了揭示概念的一般本质特征与联系的活动过程,不只是识记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一类具体事例或表象进行分析,要在解析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不可或缺的本质要素,再依据确定的本质要素及其形成的联系,对这一概念提出初步的假设,经同学教师的反馈,对初步假设进行修正,以形成概念。

如未能如期修正或出现偏差,需要再引导学生回到起始的阶段重新进入上述进程开展学习,直至完成概念的心理结构的构建,形成概念。

教学设计和教学进程中遵循概念形成过程的心理学原理,重视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保障学生自主地完成概念形成的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对学生今后持续性地学习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有着支柱性的支撑作用,并为后续的学习在方法论范畴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实现概念教学的螺旋形上升,实现概念高效的教学,实现教育最本源的目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概念的把握,结合现代心理学原理等各种因素,积极地进行探究,综合分析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有利因素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利用各种策略性因素,主动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生物学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肖巧玲.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前科学概念转变实践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 姚宝骏.一般教育环境下生物学概念形成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朱元森.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概念建构的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4] 孙勤.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理解偏差的分析及解决对策.生物学教学,2012(11).

【责任编辑 郭振玲】

反馈原理的运动生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汽车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变速原理的教学在现代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行星齿轮机构变速原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汽车自动变速器 课程教学 方法探究

汽车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变速原理的教学是汽车自动变速器课程教学的第一个难点和重点,如果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掌握不好,对液压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行星齿轮机构这三者之间的工作关系更是难以理解,因此对学习自动变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将无从谈起,整个教学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行星齿轮机构变速原理的教学,对于教师汽车自动变速器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非常关键。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汽车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变速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就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希望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汽车自动变速器课程教学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的教学内容分析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明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内容。它的知识点有单排行星轮系的组成(图1)、单排行星轮系和行星轮系的简图、单排行星轮系的变速原理、辛普森式行星齿轮变速器变速原理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的教学重点是单排行星轮系的组成、单排行星轮系的变速原理。

图1 行星齿轮机构外形

1-齿圈轴 2-齿圈 3-行星架 4-行星轮

5-行星轮轴 6-太阳轮 7-太阳轮轴

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的知识特点

作为自动变速器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的知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抽象性

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属于自由度为2的周转轮系。众所周知,自由度为2的机构的运动情况是不确定的,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一直是一个难以理解、抽象性很强的知识难点。

2.理论性

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具有十分强的理论性。在推导速度传递特征、传动比、可适用的挡位时,都需要有很强的数学推导能力,这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最具理论性的部分。

3.实践性

行星齿轮机构是由一个一个的零件构成的,我们不可忽视这种实践性的特点。它在自动变速器上的使用也是由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切不可以只学理论,也不可以只学实践,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4.思维跨越性

行星齿轮机构相对于手动变速器采用的斜齿轮传动,他们的变速原理有很大的不同。斜齿轮传动的变速原理相对来说非常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推导,而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则不同,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在进行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的讲授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跨越性思维想办法克服由于斜齿轮传动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探索

靠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的教学任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完全摆脱了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手段越来越结合学生和生产的实际。

1.采用实物课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实物课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广泛。教师把一个物体放在手上讲授,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它与实践教学相比,其不同点在于不需要过多的操作。在学生首次接触一个部件时,教师采用实物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每一个零部件的名称、结构特点和相互间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等。实物教学对于行星齿轮机构变速原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介绍行星齿轮的结构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采用实物试验

实物试验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在讲解单排行星轮系变速原理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有一个单排行星轮系,然后进行以下三个实验:一是先让学生用手将太阳轮、齿圈和行星架三个元件中的任何一个按住不动,然后让另外两个元件中的一个作为主动件,用手转动,另一个元件作为从动件,并观察传动情况,重点观察转向是相同还是相反,速度是增速还是减速。二是让太阳轮、齿圈和行星架中的两个元件连在一起同步运动,观察另外一个如何运动。三是不制动也不连接在一起,让一个元件主动,另外两个元件从动,观察运动关系。教师让学生将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思考:如何设计制动器对元件进行制动?如何设计离合器控制动力输入和输出?这几种情况能否在自动变速器上使用?可以用作什么挡位等等。

3.注重课堂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和分析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分析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一般做如下推导。

图2 单排行星轮系的变速原理

如图2所示,设太阳轮Z1=17齿,齿圈Z2=34齿,行星架齿数等于太阳轮齿数+齿圈齿数(这里的转化要向学生讲解清楚),行星架齿数Z3= Z1+Z2=51齿。

(1)太阳轮固定,齿圈为主动件(输入),行星架为从动件(输出),如图a)所示。此时,n1=0,根据试验课可得结论:转向相同,减速,可以用作前进低速挡,一般用作前进低二挡。

(2)齿圈固定,太阳轮为主动件(输入),行星架为从动件(输出),如图c)所示。此时,n2=0,根据试验课可得结论:转向相同,减速,可以用作前进低速挡,一般用作前进低一挡。

(3)太阳轮固定,行星架为主动件(输入),齿圈为从动件(输出),如图b)所示。此时,n1=0,根据试验课可得结论:转向相同,增速,可以作为前进超速挡。

(4)齿圈固定,行星架为主动件(输入),太阳轮为从动件(输出),如图d)所示。此时,n2=0,根据试验课可得结论:转向相同,增速,可以作为前进超速挡。

(5)行星架固定,太阳轮为主动件(输入),齿圈为从动件(输出),如图e)所示。此时,n3=0,根据试验可得结论:转向旋转方向相反,可以作为倒挡。

(6)行星架固定,齿圈为主动件(输入),太阳轮为从动件(输出),此种传动旋转方向相反且增速,在汽车上无法使用。

(7)太阳轮、齿圈和行星架三个元件中的任何二个元件连为一体转动,则另一个元件的转速与前二者等速同向转动。即行星齿轮机构中所有元件(包含行星轮)之间均无相对运动,传动比i=1。这种传动方式用于变速器的直接挡传动。

(8)如果太阳轮、齿圈和行星架三个元件没有任何约束,则各元件的运动是不确定的,此时为空挡。

以上8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分析其中几种,其余几种由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效果会更好。

4.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四、行星齿轮变速原理教学过程

在对行星齿轮变速原理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组织。如果教师不联系学生实际,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程序,将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行星齿轮变速原理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是实物感性认识阶段。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认识实物,可以分小组,拆开自动变速器,认识简要结构。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仅仅是感性认识,不要求很细、很深入的讲解,学生只对自动变速器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基本结构和装配关系。

二是行星轮系识别阶段。这一过程可以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将行星轮系在学生面前展示和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认识行星轮系的组成、名称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每位学生都清楚行星轮系的基本知识。

三是行星轮系实物与简图的转化绘制阶段。行星轮系实物与简图的绘制转化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将来使用资料、研究行星轮系变速原理、分析变速器的工作、维修变速器都具有重要作用。行星轮系实物与简图的转化如图3所示。

图3 行星轮系实物与简图的转化

1-太阳轮 2-齿圈 3-行星架 4-行星轮

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楚行星轮系零件的位置关系和简化原则,使学生能读懂并绘制简图。简图可以使用计算机绘制,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绘制。教师在绘制简图时,要求学生一起绘制。在学生掌握绘制简图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把相关学习内容的简图做一些介绍,以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图能力。

四是单排行星轮系的变速原理分析推导过程阶段(如前所述)。

五是辛普森式行星齿轮变速原理分析阶段。辛普森式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中的行星齿轮变速器一般是采用2~3排行星齿轮机构传动,其各挡传动比就是根据上述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传动的特点进行合理组合得到的。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如果过多地从理论推导上去讲授,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取舍。首先要教会学生分析如图3所示的简图,然后会读辛普森式三速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规律表(表),重点要结合辛普森式三速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规律表(表),并将各元件与挡位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其次只要结合图3掌握各个挡位的动力传递原理就可以了。如表1,我们结合图3,让学生掌握各个挡位离合器、制动器、单向离合器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分析图3中各个挡位的动力传递路线。

表 辛普森式三速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规律

选挡杆 挡位 离合器 制动器 单向离合器

C1 C2 B2 B3 F1

D 1挡 ○ ○

2挡 ○ ○

3挡 ○ ○

R 倒挡 ○ ○

S L 或2 1 1挡 ○ ○

2挡 ○ ○

注:○——接合、制动或锁止。

六是知识的拓展阶段。行星轮系、液压控制系统和电控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其他行星轮系变速及挡位的方法属于知识拓展内容。我们在处理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多采用挂图、资料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实物进行学习,尤其要学会自学,开阔视野。

七是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阶段。在完成课堂理论课程教学后,教师安排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动变速器的拆装和分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并且要安排学习任务,要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主动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北京市市政管理学校)

反馈原理的运动生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运动生理学正逐渐由一门单纯的基础理论课程向应用基础课程方向转轨。本文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实验仪器状况,对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学会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实验教学 就业 改革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深化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我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培养中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和体校教练。因此,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学生情况、仪器设备状况,对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进行了调整,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利用生理指标指导教学和运动训练并开展研究工作,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开设的实验课属于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学时为18学时,在总成绩评定中占30%的比例。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共同开设的实验课见表1;应用性实验课程在两个专业开设略有不同,见表2。应用性实验课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1 改为录像观看的实验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关系、负荷对骨骼肌收缩影响三个实验,应用性不强、基层应用不多,操作较复杂[1]。学生通过录像教学,可以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这几个实验与理论知识关系密切,可以放在理论课上,也可以放在实验课上。运动生理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篇内容为肌肉活动,其中第二章内容为肌肉收缩。这章内容非常难懂,常常让学生刚接触这门课就因为太难而失去了兴趣。录像的播放如果能在多媒体教室,放一段实验,讲一段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另外,血红蛋白的实验室测定需要微量采血,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所以采用录像观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2 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

验证性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只有掌握和熟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才能够进行复杂的实验。只有建立在正确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和合理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心率、血压、肺活量、肌肉力量、皮肤空间阈、反应时、最大吸氧量和视野作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除皮肤空间阈和视野外,其他几个实验指标是生理指标中的较为常用和实用的指标,这几个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和实验操作都较为简单。

2.1 实验前的准备以往的实验安排常常滞后于理论教学,学生到了做实验时,先前的知识往往已忘记。每次实验课前我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但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学生在对实验原理、步骤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实验,导致实验中出现大量错误。现在我们通过课前对实验的理论知识和步骤进行提问督促学生的预习,再通过多媒体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有时安排学生帮助从事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在进行实验准备时对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

2.2 操作要求实验操作全过程实验前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实验时播放给学生看。在实验中教师注意加强指导,及时检查,测定时要求学生反复操作,直到能够熟练操作。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我们每周选择两天晚上和周六上午为实验室开放时间,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时间到实验室练习,练习时有教师指导。

2.3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学生对实验过程更清楚,实验的分析部分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实验报告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掌握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知道学生如何用所学的理论去解释、分析实验结果。

2.4 实验的考核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反映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劣。在考核方式上,该课应当区别于理论课考试。我们把实验考核的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其次是实验报告、出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反应的预习情况。

3 演示性实验

我们选择了运动心率遥测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安静时心电图的描记、乳酸无氧阈的测定作为演示性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大体了解操作过程。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例如:心电图的描记实验,将实验结果(心电图)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辨认基本波形,并根据R-R间期计算心率;乳酸无氧阈的测定实验,将递增负荷运动各阶段的血乳酸数据交给每个学生,让他们画图分析,找到乳酸阈。同时让学生对功率自行车的使用有初步的认识。运动心率遥测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可以放在应用性实验中演示。

4 增加应用性实验

对教练员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结果表明,98%的现任教练认为极有必要开设运动生理学实践课,让学生在运动现场亲自实践[2]。我们根据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实验的开设。实验只给出主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来查阅资料,由学生自己写出设计方案,以检查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情况以及理解程度、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教师只准备必备的实验仪器、设备,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以减少其依赖性,同时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实施具体流程见图1。

4.1 体育教育专业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学校体育教学和指导大众健身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利用心率监测运动强度、体质测定仪器的原理与使用。

4.1.1 利用心率指导体育教学 心率是运动训练及大众健身中了解掌握运动强度的最简易指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心率指标既适用于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又适用于指导健身运动。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测定一节技术课不同时段的心率变化,包括安静状态、准备活动、基本部分、整理活动等各个阶段。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到运动强度与心率的关系。有些学生还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一起,在实习中学测定一节中学体育课上学生心率的变化,找到中学生有效心率范围。还有的学生在专业队或健身点进行现场测定,并对有关实际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指导。在测试过程中同时使用运动心率遥测系统测试心率,使学生基本了解运动心率遥测系统的使用。在总结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心率这一指标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实验测定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使其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率这一生理指标。

4.1.2 体质测定仪器的原理与使用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25日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并规定从2003年起所有高校都要实施[3]。自2005年起教育部要求小学、中学、大学每年上报体质测定的数据。对于将要进入中学任教的体育教师,了解测定原理、测定指标的选取、具体的测试、根据测试后数据对被试进行健身指导是有必要的。我院购有较先进的体质测定的仪器4套,可以分别对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跑、握力和台阶实验几个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直接在仪器上读取并采集进入电脑中教育部要求的相应软件。我校每年对全校约2万大学生进行测试,让体育教育的学生经过培训后参与到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去,这对其将来的工作会有帮助。

4.2 运动训练专业

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分析综合能力较差,但其思维活跃,尤其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设计性实验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实验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训练中人体机能指标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授课时采用“低起点、慢节奏、循环强化”的教法。因此,验证性实验没有过关的学生不允许进行设计性实验,只有熟练掌握基本指标测试的学生才能进行这一实验。下面两个实验均采用设计性实验,给出学生实验主题后,由学生自己决定实验具体内容。

4.2.1 利用心率指导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校的未来教练,因而有的学生通过测定长期系统运动训练前后的心率变化来评定运动训练效果;有的学生监测非周期性运动项目及健身项目运动中及运动后心率的变化,评价项目的运动强度及了解掌握健身者的机能状态;有的学生连续监测大负荷训练阶段以及健身者基础状态心率,了解机体的恢复状况等。

4.2.2 运动性疲劳的监测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意义。有的学生选择在一次训练前后检测,有的学生选择在周期性训练前后检测,还有的学生选择连续监测。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切实了解疲劳的监测指标并学会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邵强,王海洲,汤丽清等.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学研究,2005.9,(4):72.

[2]郑陆,徐秀英,隋波等.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80.

[3]邵洪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71.

说明:本文内容为2006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编号:JXJG-06-2-372.

反馈原理的运动生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根据散打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的在提高,训练强度增加,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损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散打是一个激烈的对抗项目,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赢取对手竞技激烈的运动。对抗散打是两个人的直接对抗项目,容易造成损伤,损伤会使运动员不能在正常训练和比赛,重伤有可能会结束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本文从培训散打运动的角度来分析,探讨散打运动的损伤原因和规律,提出了一些在散打运动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对策,在训练和运动时应预防和减少运动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并提高训练效果。

【关键词】散打 运动损伤 原因 预防

散打运动可以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达到健身防卫的作用。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一门搏斗的艺术,蕴含踢、打、摔、拿、击、刺等各种攻防格斗动作,讲究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一项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的一个分支,吸纳了武术的精华。散打,以其强大的东方民族传统的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国人乃至全世界的青睐和。成为一个国家官方体育发展自1989年以来,因为其竞争规则,训练方法,取得了一定经验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民健身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散打运动是一种新的现代田径运动项目,也是一种实用搏击术。该项目对抗性强大、激烈的竞争。由于运动性强度大,运动变化多端而又极不规则,加上对抗时是以摔倒、击中对方为主要的目的,所以故损伤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容易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及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散打专业的31名同学在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资料查阅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散打运动现存的问题出发,找到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并从训练的角度找到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从而为散打运动员提供医务监督和理论指导,以便他们在训练中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为了学校武术散打专业的开设以及以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进而推动我国散打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分析调查的散打运动人员损伤现状

(一)研究对象

在调查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散打专业的31名同学(均为男性)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31份,回收31份。

(二)研究方法

第一查阅了一些关于散打、拳击等等体育运动方面的书籍,以及多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治疗方法的医学书籍和相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检索、分析和利用。其次设计了一份调查表。最后访谈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向运动受伤运动员了解受伤情况和病史。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散打专业方面的31名同学进行有关调查。实际调查表明:在实战训练中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四肢以及头面部;下肢的损伤部位主要体现在(膝关节、踝关节、小腿),上肢部位的损伤主要有(手腕、肘关节)详细请见图表1。

损伤部位 膝关节 头面部 手腕 踝关节 小腿 肘关节 其他

例 数 29 26 24 24 20 19 7

百分比 19.4% 17.4% 16.1% 16.1% 13.4% 12.7% 4.7%

表1 运动损伤主要部位统计

二、分析调查的散打运动人员损伤特征

散打是比较激烈的搏击运动,也是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运动。调查发现,受伤部位以头居多,手腕和腿部次之;损伤性质以轻度软组织损伤方面居多,符合了运动损伤的一般特点,急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占大部分,而脱位和骨折以及颅脑等损伤则较少。此特点可能是与调查对象的训练以及锻炼时间的长短有关系,水平高低也有一部分原因。

(一)膝关节的损伤

根据统计调查来看,膝关节的损伤占到了首位,占受伤的百分之十九点四 。膝关节是身体运动的主要关节,它的主要作用为屈伸运动,屈膝时可以做少许做旋转运动。散打要求的是利用踢、打和摔,等动作以快速有力以及有效巧妙的方法来击倒对手,取得胜利。因此,膝关节损伤情况较多。如果在双方同时起腿的时候,两人判断力都不够,那么就会非常容易产生猛烈的撞击导致受伤。

(二)脚踝关节受伤

在实际散打对抗当中,不仅仅要求我们运动员有灵活步法,还需要在恰当的机会用腿来攻击我们的对手。由于腿攻击时力达部位为脚掌和脚背,足部关节以及结构复杂,小骨块比较多,而且韧带非常的薄弱,在受到暴力打击或者是被打击时,小块骨骼比较多而且韧带薄弱的踝关节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三)小腿的损伤

由于在训练或者是一些比赛中,小腿不仅起到进攻作用,还需要做到防守。在我们实战过程当中双方相撞非常有可能造成运动员的小腿前侧发生肿痛以及出血等。

(四)手腕和肘关节损伤

调查显示上肢部位比较容易发生损伤的是我们的手腕和肘关节。其一半以上是急性损伤。手腕之所以容易损伤,原因可能是运动员技术方面不够全面以及体力的分配达不到均衡。例如,对抗中运动员的体力不足或者是太过于放松,结果在出拳的一瞬间手腕没有能够伸直运动,就会造成腕关节发生严重扭伤。肘关节的损伤主要是在接腿失败被对方击中,或者是被对手摔倒再地时,没能保护好所致。

(五)头面部损伤

调查统计中居第二的是头面部损伤,占受伤的百分之十七点四 ,头部损伤多为被对手打击致伤。面部是在散打实战中最易受伤的主要部位,而且在散打规则中,面部又是对方有效击打的最为主要的部位,且得分值也会比躯体能够高出一倍,为了能够取得胜利,拳手们会以对方的面部为最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当然这是也是面部受伤率高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

三、对散打运动损伤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一)准备活动不足或者是不够合理

缺乏准备活动或者是准备活动做的不好,是散打实战训练过程中受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引起运动损伤中占的比例最高。充分的准备工作的重要作用是把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自我调节到最佳状态,随后运动员才可以进行正式训练。如果准备活动做的不够充分,肌肉伸展性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进入到正式训练时,就很非常容易的使肌肉或者韧带受到伤害。

(二)运动量过大

当长时间的进行了大量的训练或者是比赛之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而且又接着进行其他剧烈的运动,此时身体的功能已经大幅度的下降。由于在长时间的运动当中体外出汗非常多,水分丢失很大,导致人体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了肌肉兴奋性增加并且可能会发生肌肉痉挛。与此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在散打实战训练中,运动量安排不当造成局部负荷过大,导致学生过度疲劳,造成损伤。运动量过大,会使练习者身体过度疲劳,进而全身发软、没有精神不兴奋。

(三)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抗项目的损伤都会受到运动员心理状况的影响。在我们对抗中因为其杀伤性较大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练习者在出动作时往往有恐惧、惊慌的心理现象,尽而使自己的思想方面太过紧张、同时身体的各部位肌肉基本也都在处在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造成了动作缓慢而且暴露性大,此运动状态必将会使运动员受到损伤。

四、对散打运动损伤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及建议

散打运动中的运动性损伤与运动员相伴而行,这不仅是长期困扰运动员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制约系统训练和水平发挥的关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散打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对散打运动损伤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也就成了散打运动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减少散打运动损伤的出现,如何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提高训练水平和技能的保障。下面作者就根据自己在平时训练中的体会和感悟对预防措施提出自己一些建议,为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一)准备活动要充分

准备活动做的不好或者是不够正确、不够科学的准备活动都是引起运动受到损伤的主要因素,积极科学的的准备活动不仅仅是能提高人体的兴奋度,也能充分的调动起我们的神经系统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使运动员能够更好的积极投入到训练当中,进而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的产生。

散打是一项紧张、快速和勇猛的运动,对人体的各部位的要求都非常的高,尤其是运动器官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地做好各项准备活动,让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以及伸展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在运动中避免受到伤害。柔韧性的好坏是动作完成的关键,同时柔韧性练习是减少损伤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在准备活动中还应加强灵敏性、协调性练习。

(二)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随着我们不断提高的攻防技术,在散打教学以及训练的过程当中,引发运动损伤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多了。为了避免损伤的发生或或者说是减少受伤的概率,合理安排教学并且科技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散打教学和训练理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于运动员有着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技术水平,所以应当对运动员进行不同的教学以及有效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和运动强度等其他一些方面也要有所不同。并且要严格执行竞赛的规则,不同的级别和技术水平有差异的运动员,应该避免双方进行对抗性练习和比赛。除了以上,运动的场地以及器材也是引起运动员受伤的一个不小因素,所以平时要对场地和器材的安全必须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只要我们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以上这些方面都有了重视并且能够做到提早预防,相信伤害的事故是一定能够避免的。

(三)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减少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有些运动员因为运动技术比较粗糙和不够全面,在比赛过程中只会盲目的进攻但却没有注意防守的严密性,因此就会非常容易被对方直接击中而导致自己受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技术全面和动作准确以及攻防兼备等方面,绝对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

五、结语

散打是两个运动员直接对抗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在运动对抗中非常容易引起损伤。比较轻的伤,可能会使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和正常比赛,受到重伤的运动员可能会直接结束运动生涯。所以由于散打项目对抗性强,训练者、比赛者容易受到创伤。如何做好减少运动损伤的防护工作是散打运动项目的重中之重。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身体机能,正确的掌握散打技术,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对已受伤的部位进行细心的防护。这样才能正确的提高训练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散打运动的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勇志,冯巨涛,张明强.普通高校开展散手运动中运动员损伤的预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2]陶海军.散打实战训练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研究[J].体育与艺术,1994, (8).

[3]蒙华.武术运动中柔韧性训练的探讨[J].武术科学,2005,(3).

[4]范谋德.散打课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3).

[5]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

[6]卢鼎厚.人体运动功能和肌肉损伤[J].体育与科学,2006,(5).

[7]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33-374.

[8]洪泰田.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9]马燕红.邹本旭.我国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股权分置改革实证检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