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

2023-09-23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评估中心”) 于2009年12月揭牌成立, 是重科院的九大中心之一, 也是重庆市技术转移体系的核心支撑机构之一。拥有2100平方米办公及服务场地, 以及技术项目发布系统、评估系统、专家支持系统、技术项目储备数据库和需求数据库, 以及连接港澳台与海外、市内外企业、园区和商会的业务合作网络。主要开展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代理、项目可行性论证、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技术转移与交易后援等六大类专业服务。旨在重点解决目前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评估缺位的问题, 以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量化和规范交易。

1 打造技术及项目信息集散平台, 着力破解技术供需的信息瓶颈

供需信息不对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 有鉴于此, 我们依托互联网, 打造以技术项目储备数据库和技术项目需求数据库为特征的成果供需信息集散平台。设置专用机房, 配备服务器和大容量存储设备, 引入光纤宽带;研制既有信息自动归类, 又有项目搜索、匹配功能的系统软件;设置成果信息标准模版。以此形成技术手段完备、服务功能强劲、运行模式先进, 入库成果数量超过10000项的信息集散服务平台。

在信息供给方面:一是通过规范信息标准, 建立收集、整理、筛选、分析、录入业务流程, 形成自身的信息资源;二是邀请供需各方在平台上发布成果供需信息;三是通过整合、依托方式, 引入国际国内成果信息资源。

在信息扩散方面:一是建立700平方米的成果信息及技术交易大厅, 配备LED大显示屏、成果查询台、信息发布厅及商务中心;二是供需各方在平台上搜索、下载成果信息, 让供需信息无障碍、快捷流动;三是确立工作通讯、技术情报定制、项目对接会、工作坊、广告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扩散方式及渠道。

2 建立科技成果评估系统, 实现成果的价值量化, 有效化解成果转化风险

成果价值难定、转化风险无法把握是成果转化的又一瓶颈, 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是化解这一难题的利器, 我们的科技成果评估系统由评估指标体系、专家库、评估流程管理、评价资源库构成, 可实现网络评估、会议评估。较好地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与专家的智力资源有机、快捷、大范围地融合在一起。可为委托方提供成果产业化项目、投融资项目等的可行性评估、联合研发项目的立项评估, 以及技术成熟度、技术生命周期、技术价格的专项评估。

我们开发的科技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涉及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9个三级指标, 指标权重由专家独立判断和集体评议确定, 根据该体系可依照具体评估指标产生指标列及其权重集;技术价格评估采取研发成本法、成本补偿+收益提成、预期收益法等;评估流程管理系统拥有资料发送、专家打分及意见汇总、报告生成及修订、专家业绩管理等功能。

3 以重庆产业需求为导向, 拓展成果源头, 形成技术资源洼地

依托重科院人才优势和渠道优势, 由评估中心吸纳有实力的服务机构, 共同搭建服务平台, 设置产业“需求分析——成果筛选及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交易与转移服务——产业化配套——项目落地服务——跟踪分析”流程, 联络重庆大型工业集团、特色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等, 促使技术资源流向重庆, 以此凸显技术资源洼地效应, 为重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组建国家科技项目 (重庆) 产业化服务平台, 瞄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 B类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以此发掘国家项目的产业化价值, 整合重庆产业配套资源, 形成国家项目产业化的便捷通道;二是搭建军民两用技术 (重庆) 产业化服务平台, 以信息服务为手段, 紧扣我国十一大军工集团的军民两用技术源头, 推动军工技术和重庆产业的融合;三是组建重庆国际技术转移孵化平台, 依托重庆科技孵化服务体系, 瞄准欧美发达国家技术项目和人才优势, 以国际企业孵化为手段, 促使海外技术的转移;四是搭建优质专利转让服务平台, 将我院发明创造的优质专利优先转让给重庆市企业, 推动企业成为专利运用实施的主体,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对国内外优质专利的遴选评估, 加强对国内外失效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和挖掘, 并积极跟踪有效期内的专利应用情况, 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优质专利进行转让;建立优质专利数据库、交易系统和展示厅, 为专利转让方和受让方提供优质服务。

4 发掘产业需求, 强化成果转化的准确性和快捷性

以评估中心信息集散平台为载体, 借鉴创新驿站“信息集散+需求导向+专业服务”的业务方式和成功经验, 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专家的智力和现有的技术成果有机、动态地融合, 强化成果的转化准确性和快捷性。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抢抓“东桑西移”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 以实现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个翻番”为目标, 以大乡 (镇) 、大村、大组、大户为重点, 走公司+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加快推动蚕桑生产由副业向主业转变, 由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努力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2) 农民成立合作社搞鲜茧收烘, 只要符合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就应当允许, 这也从根本上保护了蚕农利益的途径;还有对蚕丝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经营监管和税收调控都需要改进和加强。

(3) 优势及机遇。一是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适宜栽桑养蚕。二是群众基础良好。蚕桑生产在我地历史悠久。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且从中得到了实惠, 生产积极性很高。三是生态效益明显。四是市场前景看好。目前, 世界茧丝绸市场虽然暂时处于低潮, 但是国际对丝绸需求趋势并未改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 蚕桑产业一定要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从国内市场看,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回归自然”、绿色生态等消费意识的形成, 丝绸产品作为天然纤维其消费量将大幅增加。五是政策机遇良好。国家“东桑西移”及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 为发挥蚕桑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稳定蚕茧生丝价格。为稳定蚕茧产量, 避免蚕茧价格的大幅波动, 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及时、有效的蚕茧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平台, 完善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 引导蚕茧生产者与需求者对蚕茧价格进行科学预期。

(5) 创新机制,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搞好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 继续完善合作社制度, 发展和壮大现有合作社规模, 做好合作社员的扩局工作,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 与广大蚕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守信誉的利益共同体, 共同遏制市场波动,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6) 创新服务, 健全体系。在现有蚕桑科技服务队、乡镇蚕桑工作组的基础上, 整合林业、龙头企业及乡镇干部、蚕桑大户等技术力量, 发展壮大蚕桑技术服务队伍, 逐步建立健全市级有蚕桑技术推广站、乡镇有蚕桑技术服务队、村有专职蚕桑辅导员、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四级服务网络结构。切实加强对蚕桑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 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努力建设好一支素质过硬的蚕桑技术队伍。积极创办行业网站和专业杂志, 为蚕农提供政策指导, 适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与院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 逐步实现社会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技术先进化的要求。

(7) 创新技术, 增加效益。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资金投入, 引导构建产学研联合开发蚕农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省工、低耗、优质、高效是整个蚕业的发展方向, 蚕桑产业在众多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是要打破传统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坚持依靠科技走集约化的现代蚕业发展之路。在养蚕方面重点普及推广省力化养蚕、小蚕温育箱养蚕和小蚕共育技术, 推行多批次养蚕模式, 以减少养蚕劳动强度, 节约养蚕物资消耗;在上蔟技术上, 大力推广使用方格蔟上蔟技术, 提高蚕茧质量。通过召开专题培训会、播放技术光碟、印发技术资料、现场指导和实验示范等方式, 全面普及蚕桑新科技。

(8) 创新经营模式, 整合生产要素。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骤增, 出现大量桑叶和蚕室、具闲置浪费问题, 帮助蚕农树立资源就是商品的意识, 按照“自愿协商, 有偿使用”的原则。有目的地将桑园及蚕室具向大户流转, 使生产要素在流转中优化组合, 在流转中发挥最大效益。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 整合发展蚕桑产业。西部现是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提升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东部仍是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中心, 主要任务是提升丝绸加工的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和品牌创新, 提升丝绸产品的附加值。

(9) 创新思维, 拓展产业链条。加大蚕桑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药用、食品、保健、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招商引资, 积极引进桑枝培养食用菌、桑椹饮料、桑叶制茶、桑根制药、蚕沙叶绿素和保健枕、蚕蛹高蛋白食品、蚕蛾酒、蚕丝棉被和棉枕等加工企业, 推动蚕桑生产向初、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提高蚕桑产业化程度, 实现农民增收, 财政增长。

(10) 加快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走蚕桑产业多元化道路。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开发和利用蚕业生产的废弃物, 如桑枝条、蚕沙、缫丝废水等, 变废为宝;二是对已应用的蚕业资源如蚕蛹、蚕丝等进行深度开发;三是根据蚕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 开发桑园、蚕房、蚕茧干燥设备等蚕桑生产资源, 提高其使用效率。

(11) 改革茧丝绸产业体制, 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应改革茧丝绸产业体制, 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各环节,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均由一个部门管理。同时, 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 全面放开蚕种和蚕茧购销渠道, 建立茧丝绸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总之, 要把企业推向原料生产第一线, 尽量让企业的主体作用放大。随着国际经济的好转、国内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及蚕桑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国内外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基于产业转移、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科技进步, 我国茧丝生产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

摘要:种桑养蚕产业是以农民创收, 富农为指导思想的, 紧紧围绕市、县、乡发展蚕桑产业总体的思路。把蚕桑生产当做重点来抓, 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优势, 加大发展蚕桑生产的规模, 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为手段, 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佛山将打造珠江西岸创投中心和珠江西岸融资租赁区域中心,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和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和发展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实现企业裂变式发展。佛山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发展,佛山以科技产业园为孵化基地。佛山在每一个区都建立产业园,利用佛山的中小型企业多的特点,发展佛山的高科技产业,佛山通过加强和国内外企业合作,大力引入外资,佛山大力发展高质量制造业和创新中心。佛山将以中德工业服务区、华南创谷、南海全球创客新都市等开放式平台为基础,推动全球产业资本、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在佛山汇聚。

一、佛山对人才非常重视

创新需要人才,佛山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佛山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佛山政府给人才补贴住房,补贴工资,让人才安定在佛山工作。佛山高新区一方面大力实施“傍大学、傍机构、傍人才”战略,加强与名校名院合作,引入并建成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清华力合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目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3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5个。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全球化发展战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通过举办中国-以色列跨境投资大会、“醒狮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国际化活动,吸引国际项目和团队落户,布局打造佛山高新区海外创新中心等海外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探索“跨境加速器”,同时推动优质企业参与海外竞争等。佛山将对标先进城市,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政策创新,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佛山人才品牌。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创富。探索设立市级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促进重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让各类人才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二、佛山经济结构策略

针对佛山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佛山要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做出以下策略。

(一)大力发展高质量制造业,提升佛山企业竞争力

佛山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拥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佛山的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最近,佛山在制造业生产过程遇到招工难,成本上升等问题。佛山政府应该给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实体经济发展,例如,免税,贷款优惠,人才引进等等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发展,提升佛山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带动佛山制造业质的飞跃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如今佛山大量的企业都采用智能制造。佛山很多企业生产效率都在逐步提升,佛山产品的竞争力很强,现在佛山需要把握时机,利用万物互联,智能制造,5G时代的到来,把高新技术运用在佛山制造业上面,让佛山成为一个知名的制造业强市。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佛山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佛山提出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讲,佛山都完全具备能力和基础。但是创新就需要很多支持,特别是人才支持,一个地方、一个地区无高端的制造业人才是无法制造出新的东西,是无法实现其竞争力所在。佛山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给人才一定的住房安置,工资的补贴,使得佛山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四)发展新业态,新经济,发展未来新型产业集群

佛山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佛山发展新的产业是必然的。佛山拥有陶瓷,家具,钢铁等等传统的产业。现在佛山大量发展高端制造,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制药等等新型的产业集群。未来,这些产业将给佛山带来大量的税收和经济产业效应,同时带动大量的就业和经济快速发展。

(五)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佛山的自身优势作用

佛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明星城市,本身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佛山要经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挥自身积极的优势。佛山对接广州,深圳,香港。广州的设计,深圳的研发,香港的金融,佛山的制造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产业链。佛山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之内,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六)佛山政府要给予佛山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展政策

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给佛山的政策要加大优惠力度,对高新科技的企业给予免税补贴,给高新科技产业人才引进的补助,给佛山企业发展得到大量空间。企业发展好,才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之,佛山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佛山正在打造国家级制造业中心,推动发展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未来经过不断努力,佛山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高新科技产业集群。佛山的成功也给广东和全国其他城市树立榜样。佛山的经验给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很好的经验。佛山代表着新经济的未来,创新科技,人才优势。佛山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城市和创新产业集群基地。

摘要:佛山是广东省的第三大城市,是广东乃至全中国制造业中心。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佛山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创新中心及高新科技产业集群。本文针对佛山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佛山要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做出相应的策略。未来,经过不断努力,把佛山打造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高新科技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调研报告

月 日至 日,我们几名科技副乡镇长参加了区委组织的调研活动。两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企业,考察园区,与、、、等乡镇办主抓经济的领导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了多次座谈,对我区产业发展状况及集聚区的建设运行情况有了些许了解和认识。现将这期间的所忧、所喜、所思、所感汇成调研报告,以期对区领导进行决策稍有助益,对同志们开展经济工作略有启示。

(一)所忧:土地、资金、劳动等要素短缺

我区企业和产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土地和资本两大要素短缺。

1、土地方面。调研中,近郊所有乡镇办提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用地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由于国家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手续报批周期较长,拆迁问题复杂等导致相当一部分项目因土地影响进展较慢、处于停工状态或无法开工建设;二是土地需求刚性和存量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项目入驻,土地问题将由土地指标不足转化为客观上的土地资源严重稀缺。有乡镇办提到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工业园区的方式获得更多建设用地。但是这只能缓解第一个层面的土地问题。长远来看,我区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整合建设用地、获得更多的用地空间的可能性很小,而以茶产业为代表的一产、以商贸物流、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是我区两大支柱产业,其用地面积只

能扩不能缩,这也制约了我区扩大建设用地面积的可能性。可以断定,我区在土地要素使用上能且只能走集约、节约的道路。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好各类闲臵土地,坚持集约用地,鼓励集聚区和企业建多层厂房和复合厂房,引导项目向集聚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

2、资金方面。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提及贷款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承认并不存在银行客意刁难的问题,只是贷款手续确实繁杂,办理周期长,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及扩大再生产。银行出于趋利避害的经济理性,倾向于贷款给信誉好、担保足、财力强、规模大的企业。这是银行机构降低自身风险的考量。这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因贷款难而难以扩大规模,又再导致贷款难的恶性循环。此外,受国债投资规模进一步缩小、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的宏观环境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强。这是我们区一级政府难以左右银行的经营决策,但是可以在企业贷款中积极承担协调沟通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各乡镇办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且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建设工业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平台,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工业项目建设,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创造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

(二)所喜:政府职能发挥到位,中小企业潜力无穷

1、各乡镇办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区发展环境很优越。调研中,各乡镇工作人员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工作热情,都让人印象深刻。全区上下已经树立起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和有效稳定的竞争机制,达成了借助外力发展XX经济的共识,在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中

成绩卓著。JJ集聚区的同志介绍了其企业零阻碍、企业零服务的工作经验,值得在全区学习推广。虽然有个别企业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颇有微词,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政策、法规对办理事务的程序和周期有细致规定,工作人员照章办事而已。吃拿卡要是个案,在XX不具有典型性。如果逾越程序,僭越法律,导致程序混乱,无章可循,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这就好比许多人以为排队的时候插队很快,但是打乱了秩序,影响整体的效率。

2、中小企业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调研中,企业、企业、的等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喜人。这些企业成立时间短,见效快,前景好,都被写入了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在今后五年必将大有作为。XX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达83种,拥有项专利。其企业经营者以炒制茶叶起家,逐渐涉足茶机械制造,亲自进行产品开发。他没有高学历,没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凭借其炒茶的技术,动脑子花心思,研制开发的产品远销安徽、云南等省,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等茶机械企业的迅速成长绝对离不开两个条件:某市毛尖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和品牌效应。以及、等茶机械制造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区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显示出茶产业强大的集聚效应。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为了放大产业发展的外部规模效应,培育形成集聚效应,这是一种政府主导及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模式。而茶产业已经逐渐成熟到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即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在较长时期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与传统产业相配合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东双河的恒信发制品企业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项目,但是目前这家企业产销两旺,发展迅猛。可见,能带来项目、

研发技术的人才不一定很高端,特别是我区目前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三)所思: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园区的水平

这里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产业集聚区和传统的专业园区有什么区别。专业园区是政府出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考虑,为便于管理所划出的特定区域。发展园区其实也考虑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因为经济学上认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但园区的企业只是地域空间的接近,企业之间的发展几乎不存在分工合作等关联关系,所以规模效应不明显。而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则直接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集聚区是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减少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生产链分工细化,形成企业集群,提高谈判能力,获得更稳定的供货和销售渠道。

调研中我们发现,集聚区汇集了、公司JJ物流信息港项目、公司通讯器材配送中心、科技园以及中心等一大些重点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涉及不同的行业,并不存在同类企业分工合作关系。所以产业集聚区吸引资金、人才、客商和企业的磁场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尚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JJ物流产业集聚区2009年正式成立,2010年才正式运行,起步较晚,面临全省100多个集聚区的竞争压力。我省各集聚区每季度进行排名,实行末尾淘汰制。目前我们的排名133位,并不具有明显优

势。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任务十分艰巨。集聚区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营业收入、税收、从业人员数量、环保、投资强度等(未查到全部指标),以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择商选资。集聚区招商引资要有总体思路,总体规划,不能来什么项目上什么项目,浪费集聚区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好项目大项目节约预留空间。选项目时应把好科技含量、效益、集约用地、环保、产业对接关,重视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充分考虑XX发展实际和发展重点,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项目,又要专门针对集聚区评价指标,招引能迅速提升评价指标的项目,即那些有发展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投资强度大的项目。简言之,当前,JJ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处在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变的阶段,我们要在集聚区全省排名中争先抢位,求生存而后谋发展。在这个逐渐过渡的特殊艰难时期,要确保集聚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中升级,逐渐发挥和放大集聚效应。

此外,“十二五”规划当中对集聚区的定位是“辐射南北的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中心”。我区的茶产业发展有基础、有后劲、有前景,并且自发产生集聚效应。集聚区应当考虑重点发展几家大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既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又能助推茶产业再上台阶。

2、JJ物流产业集聚区应当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在对长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我们了解到该企业虽冠名“仓储”,

并且建设了规模较大的仓储中心,但其业务主要针对本公司,满足本公司仓储、配送和流通的需求,是本公司功能和业务的延伸,并不对外提供这种业务。这是当前我区物流业的显著特点,即尚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还不能称为现代物流。目前我们在集聚区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发挥其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易于与其他产业合作的优势,为日后真正完成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型打下基础。“十二五”规划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推进企业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从企业分离出来,实施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的冷冻冷藏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3、乡镇办的应当从事经济服务而非经济管理

在东双河调研时,我们问到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工作人员回答我们:东双河中小型企业比较密集,税收和财政收入不多。但是他们仍然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是小企业发展具有倍增效应,能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就业;二是因为这些企业刚刚起步,出于涵养税源,鼓励创业的考虑,不宜过度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对于乡政府来说,最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非财政收入。各乡镇办应该具有服务经济的职能,而不应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至少县区一级政府才有能力统观全局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整体的思路,才能对产业发展有整体规划,能够以高站位、远视野实施经济管理工作。

我市引进竞争机制对各乡镇办进行定期排名,考核其工作情况,

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入等都是重要指标。各乡镇办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拉项目,扩展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乡镇一级政府面临着既要增加本地项目,又要顾全大局把项目落在集聚区的矛盾,不可能主动把自己招引的项目落到集聚区去,降低自己的指标。只有区级政府有能力谋划产业布局,并且前瞻性、全局性地安排项目落户地。所以,建议不以税收、财政论英雄,而将乡镇办的经济服务能力纳入考核指标,消除其经济管理方面的压力,使其得以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四)所感:戴着镣铐跳舞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强化防控体系建设 打造平安和谐社区 北**办事处楚风社区居委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楚风社区现有常住人口 8000 余人,常住居民 1700 多户,其中原“省改”职工 4000 多人,党员 820 人,地处**大道北端东侧,**路中面南侧的繁华闹市区。辖区有医院、学校、幼儿园、商铺摊位等社会服务性综合设施。管辖面积广、人员流动大、下岗人员多、治安十分复杂。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稳定”的方针。在资金十分短缺、治安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畏困难、想千方设百计、因地治宜,在狠抓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逐步建立起视频监控“管住面”,门禁系统“看住楼”,智能报警“守住点”的技防模式,有效提高了社区自防能力,为建设平安稳定和谐的社区治安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新机制,强化人防网络建设 一是领导重视。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社区党委书记**同志曾经担任过省专汽及楚风社区治保主任职务,既热爱综治工作,又熟悉业务,在综治岗位上作出了不平风的业绩。担任党委书记后,总是亲自过问综治工作,亲自安排人力,组织财力,认真协调、解决综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确定专人负责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为“三防”措施落实奠定了基础。 二是成立专班。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2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5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月4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万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2016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底,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

2016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3319.79万元扶贫资金(其中:中央财政2179.79万元、省级财政1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40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雨露计划”等主要工作内容,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全区脱贫2.4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

2016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27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51个。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41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桥梁建设19座。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

(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自我省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四个坚持,四条路子”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27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27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种植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1座。这些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

2016年,该区计划移民搬迁扶贫2000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该区计划将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348.48万元,安排扶持资金381.48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27个,并已全部竣工。

(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得到提升。

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雨露计划”,举办专项培训36次,培训2490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402人次。筹集扶助资金1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8313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37万元;帮扶困难学生604人,帮助引进人才35人次,引进技术64项;结对帮扶贫困户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377户;组织劳务输出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90人。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8565户12.4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为此,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产,实现就地致富。针对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等手段,实行就地脱贫致富。?甜柚种植。以甜柚种植为重点,依托等乡(镇)万亩甜柚基地建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种植面积达5亩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政府对其产业实施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油茶种植。对北部山区、赤土等乡镇的种植油茶达5亩以上的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优质稻种植。对北部山区缺少土地的贫困户、种植企业,政府帮扶土地流转,发展优质稻种植,对种植50亩以上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除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④蔬菜种植。以唐江、龙岭、凤岗、朱坊等乡(镇)为中心区域,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扶持蔬菜种植100亩以上大户50户,带动10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种植。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⑥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莲花山旅游区、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等五个旅游点的建设,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移民搬迁,洗脚上岸进城。针对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资源缺乏、生产开发无门路的偏远山区和库区农民,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计划逐步解决1万户共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3.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力。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则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解决2.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一是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进城意愿的,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0.9万人;二是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愿意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就业0.8万人;三是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等培训班,带动就业0.9万人。

4.政府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对象为特殊贫困户(含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加强敬老院硬件建设,扩建增容,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各乡镇社会发展规划,与五保对象日益增加集中供养的需求相适应;整合各类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级集中供养点。二是加强供养经费的动态化管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稳定。为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稳定,应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五保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经费每年进行调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稳定在农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残疾人员参与就业。鼓励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排残疾人员就业,政府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正常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对象识别还不够精确。尽管从6月底开始,该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以及“一申请二评议三公示四审核”的识别程序,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培训、登记造册、初步录入等环节工作,但从确定的扶贫对象来看,还存在对象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一是按照整户识别贫困人口原则,很难把握家庭整体贫困情况,因而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二是对农户收入很难准确统计,存在农户隐瞒部分收入的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分散就业,很难掌握家庭成员各自收入的变化情况,导致少数已脱贫的农户也纳入了扶贫对象。

2.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3.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存在隐患。实施搬迁扶贫进城的这部分农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无论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生产方式,进城后都很不适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产方式无用武之地,“洗脚上岸”后不知所措,无固定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户本来就没有积蓄,有的为购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债,不仅没脱贫还加剧了债务负担。加上城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仅生活保障压力加大了,在新的环境下与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出现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管理和帮扶政策跟不上,不仅这部分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新的贫困,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4.动态管理还有待加强。还约有3万户1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工作复杂难度也大。一是被调查的贫困人数多,加上脱贫户担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隐瞒真实收入,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准确;二是工作量大。各乡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经费,不可能像建档立卡时一样每年都集中大批的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公示上报。因此,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必须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5.扶贫资金缺口较大。2016年,各级政府安排全区的扶贫资金达3320万元,但对于该区的扶贫工作任务来说相距甚远。尽管区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从扶贫资金的人均占有量角度来看,扶贫资金依然不足,缺口较大。按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10万计算,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扶贫资金是332元,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相差较远。资金短缺仍然是贫困地区的“瓶颈”因素,且短期内难有大的转机。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在总结经验、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扶贫,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

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推进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二是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两主四特”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二)抓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扶贫成果。

一是抓好进城民工就业。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设。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进城进镇示范点建设。2016年,加快建设3个区级进城进镇进园示范点,争取蓉江桥口示范点安置800户3000人,唐江九驳桥示范点安置100户400人,家具产业园区级示范点安置600户2400人。四是抓好搬迁后续扶持与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对移民小区设区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帮助、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加快融入和适应城镇生活,让他们在脱贫的基础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

(三)抓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要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术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转“授其鱼”为“授其渔”,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既可以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需要什么就培训,培训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区周边地区对产业工人的技术需求,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既要由企业组织培训,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培训,也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机构学习,只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都可予以经费补贴。

(四)抓典型示范,深化整村推进工程。

在继续巩固村、村整村推进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再选择一个贫困村作为示范点,以优化村庄功能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因户施策,不断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

扶贫工作是否能出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扶“真”贫、扶“准”贫、“对症下药”。要在摸清底数、确保贫困对象真实精准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种贫困户类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即“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对象识别情况单列出来,经民政部门确认后,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二)整合各个资源,不断增强扶贫工作合力。

要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多元扶贫、共同扶贫。一是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要结合帮扶实际,做到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帮扶单位要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落实。二是要切实抓好专项扶贫。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确保专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三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对口支援平台。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政策及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帮扶政策,发挥对口支援单位职能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等支持,着力推进一批对口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一批难点节点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上一篇:电力公司临时用电客户范文下一篇:儿子十岁生日父亲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