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1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人才不仅可以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阶段企业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培养我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的高职学校,要积极的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加强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走上工作岗位。现阶段,高职学校针对医用化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高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同其他课程不同,医用化学课程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作为纽带,它能够将化学与医学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的知识进行连接。高职学校在进行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补充。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职学校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较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职学校应及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角度。同普通的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比较薄弱,同时他们拥有较窄的知识面和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然而在进行医用化学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化学知识,同时还要兼顾医学方面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医用化学学科的学生要学习更多的教材内容,同时知识的内容拥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大的跨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影响,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质量下降。另外,由于学生对于医用化学教学目标的不了解,认为临床医学的相关内容与化学知识没有关系,所以导致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角度。高职院校在选择医用化学教师的时候,重点从拥有专业化学知识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当中进行挑选,然而这些教师的医学知识却很缺乏,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医学知识与化学知识进行结合,不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医用化学知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得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应用实际想脱离,不利于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很容易出现过于侧重化学知识讲解的现象,偏离了教学目标,更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角度。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医用化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过于重视化学知识的现象,同时化学原理又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都更加侧重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医用技术的讲解。这种现象造成了基础医学知识与医用化学教学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裂缝。同时,很多学生还对医用化学教学内容不够重视,认为过多的化学知识对于医学的学习不会有促进作用,所以会从思想上对医用化学课程产生轻视,严重影响了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是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讲解。因此高职学校医用化学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积极主动的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医用化学教师应将相关的医学知识,如药物分析、临床医学等知识和技术进行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促进医用化学学科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能够提高自身应用先进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只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促使医用化学专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强。因此,只有在科学的教学目标下,学生才能够逐渐掌握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在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过程中,要以化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中心,既要能够系统的阐述化学本身,还要注意将不必要的化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删减。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医用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可以运用大量的生活内容来对知识进行讲解,这样能夠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们意识到医用化学的多种用途,从而产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可以大量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增加学生们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举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如在进行对映异构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葡萄糖的变旋光现象和环状结构的讲解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感知,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结论

高职院校在提高医用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努力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抓住其根本特点,有效的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目标,并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们对医用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能够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小青.高职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0-82.

[2]周石柔.掌握学习理论在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中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彭彩云,李顺祥,张春桃,盛文兵,傅榕赓.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探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3,09:108-110.

[4]王江云,阎芳,韩玮娜,潘芊秀,韦柳娅.多种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1:89-92.

(作者单位: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 教育观点落后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校教学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教学为辅, 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学生也深受影响普遍认为书本知识比实验重要甚至认为实验课可有可无, 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就够了以致实验课前不做任何预习和思考, 做实验时敷衍了事, 甚至伪造实验事实, 并且许多学生害怕实验, 尤其是对具有污染毒害和燃爆危险的化学实验, 使得他们在实验中缩手缩脚。这些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较差, 畏惧实验课, 实验课越加不受重视。

1.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们的医学化学实验课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 实验内容多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 陈旧落后, 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极不协调, 学生在未完成实验时就已知道实验结果, 不能产生应有的吸引力。同时由于教学学时紧张, 实验经费不足, 导致实验内容多是单项操作, 缺乏系统性, 而且实验内容的安排缺乏与医学相联系, 学生热情不高, 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效果。使得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1.3 教学方法欠佳

高职院校的医学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 缺乏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 难以很好的将化学教学贯穿于医学教学体系中去, 常导致化学与医学的脱节;另外实验课大都是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学生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 且实验内容是验证知识型的实验,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所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其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 高职医学专业的化学实验课存在以上问题, 唯有大胆改革, 才能建立与化学理论课相适应的新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的高职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1 重组实验课内容

现在实验教材内容大多比较陈旧, 以验证性实验居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教材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补充。根据职业教育特点, 精选实验内容, 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 对实验内容要进行筛选, 保留基本操作实验, 删除重复内容, 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 如乙醇的生物合成、水的硬度测定甚至比较前沿的与生物学相关的酶的提取与功能研究等实验以及增加些比较先进的仪器如电化学工作台、荧光光度计,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此外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 实验应向微型化发展, 以期降低成本, 减少实验室污染, 这些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操作能力, 又使教学内容更能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

2.2 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

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方式进行改革,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力措施。这些改革一方面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 明确实验的目的, 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 注重指导基本操作规范, 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动性,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样一则可以将一些毒性较强或成本较贵、仪器条件难以达到的实验, 通过视频加以解决;二则可以通过观摩录像了解实验全过程, 突出重要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 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 改变了以前的教师“填鸭式”讲授, 学生机械式的动手的教学方式, 奠定了学生掌握理性知识的基础, 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2.3 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它既能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以往是依据出勤、表现、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的, 可操作性差, 缺乏严格、统一的考核标准, 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因此, 需要根据医学化学在高职医学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实际情况, 对考评方法进行完善。我们尝试着对实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 具体做法如下:

(1) 完善医学化学实验大纲, 把学生要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条理化、标准化。

(2) 将实验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如30%, 计入医学化学的总成绩之中 (理论课占70%) , 促使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

(3) 实验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综合实验考评, 各占50%。平时实验成绩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期末综合实验考评主要是随机抽题并现场操作来综合考核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完成、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实际工作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法全面、公正、可操作性强, 既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够反映学生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高职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做实验的自信心,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的认识。当然, 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我们更要更新观念,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摘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实验现状, 探讨从实验课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办法方面进行改革, 来提高高职院校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以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高职医学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用化学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新颜, 陈俊国.浅谈医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10~11.

[2] 金建忠.大专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及实验体系改革设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65~66.

[3] 田能瑾.面向21世纪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4) :5~10.

[4] 佟国祥.谈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J].辽宁高职学报, 2004 (2) :92~93.

[5] 郑琪.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4 (2) :23.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提高教师自身的医学素养, 以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

教师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 关注与医用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与临床组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经常与他们探讨或讨教医学方面的知识;参加校内的专题培训;进行网上视频学习;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那些非医学类毕业的化学教师淡化系统性较强的化学理论.按医学专业的需求重新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使医用化学这门基础课对医学专业课有铺垫功效。

2 做好教学引导

由于卫生学校的生源录取分数比较低, 生源质量不高, 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使化学这门基础性很强的课程处于艰难境地.而医用化学又是医学教育必备的一门基础学科, 但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主动性, 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第一节课, 上好绪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开启一个良好的序幕.例如: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 护士须将药物溶解在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里, 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的浓度是不是标准的?它们的浓度是多少?如果浓度不标准的话会给病人造成什么不良后果?通过一连串的疑问, 引出溶液的渗透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能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3 以专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我校开设的医学专业主要以护理专业为主,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 认真研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对所用的教材大胆取舍, 直接删除一些对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 降低内容难度, 对理论知识适当介绍, 不要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过程要适当简化, 重在实际应用。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了会用, 学了有用, 力求使所学的知识贴近学生, 贴近岗位。针对护理专业, 精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 并结合相关的临床应用知识。护理专业所要侧重的化学知识是溶液的浓度表示法、溶液浓度的计算及换算, 溶液的渗透压、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等内容.根据教学的进程, 适时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化学知识, 比如临床上, 哪些消毒剂用于环境消毒, 哪些消毒剂用于器械消毒;讲酮酸时介绍酮体的产生、如何检查尿中的丙酮, 进而来判断是否是酮症酸中毒。这样就体现了化学的医用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并解决了一些基础服务的临床问题。在实验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对护理专业增设不同的实验, 以达到学以致用。护理专业要将重点放在溶液配制, 观察出离子反应发生的现象, 学会临床配药的最基本的配制。

4 扩展专业知识, 渗透医学理念

这几年医学发展很快, 很多实际应用比之前有了迅速地发展, 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根据大纲的要求, 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 尽量做到各知识点与实用医学结合起来, 既体现了医用化学的实用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样, 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很好地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医学问题。比如:为什么在临床上可以用NH4Cl溶液来纠正碱中毒?这涉及到盐的水解的知识点, 它既是化学的知识, 又体现在临床上, 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要搞清这个问题, 得先把以下几个问题弄清楚:盐的水解含义是什么?常见的哪些盐能水解?水解后其溶液是呈酸性还是碱性?掌握了这几个问题也就掌握了盐的水解的整个内容。

我们还要组织其它形式的学习, 来渗透医学知识.比如组织课堂讨论, 建立师生之间多向沟通渠道, 通过分组讨论的互动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 再通过教师的指导, 节奏的把握, 归纳总结, 使学生互相启发,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不仅如此, 还要重视对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指导, 因为这些材料主要是生活或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有助于将本章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有助于知识上产生迁移。

5 利用多媒体进行医学知识的渗透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今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更突出了直观性、趣味性,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在临床上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 例如:在疾病诊断时, 常要对患者的血、尿、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要诊断是否是酮症酸中毒患者, 就要通过对患者尿中葡萄糖、丙酮的含量测定, 这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化学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有密切关系, 这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介绍一些临床上的实例, 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为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对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进行全面认识。在预防医学中, 利用化学手段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进行监测, 以便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观看验血、验尿的全过程, 使其通过观看对临床操作有初步了解,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医学理念。

综上所述, 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并利用各种辅助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围绕医学知识,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 让学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为临床医学打下基础。

摘要:如何使卫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学科意识, 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将相关的医学知识渗透到《医用化学》的教学中;本文从几个渠道进行了教学上的改进, 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基础服务的医用人才。

关键词:医用化学,医学知识,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舒雷.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 68-69.

[2] 周芸、周菊峰.突出医学专业特色, 搞好医用化学教学[N].湖南学院学报.2004, 6:2.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化学;认知角度;模型认知层级;能力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11.018

衔接主要指不同知识点在某一阶段或相同知识点在不同阶段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1]。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阶段的教科书编写以及目标要求差异,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时,知识构建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断层的现象[2]。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更好地适应每个阶段的学习,教材的编排和教师教学应该做到更好的衔接。

“电化学”主题是理解化学学科、培养化学思维和形成化学观念的主要载体之一[3],还蕴含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多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电化学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对化学观念的形成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电化学主题认识的连续性研究,主要是对教材呈现、课程标准等进行分析,关注教学内容知识的进阶,对初中和高一年级、高中和大学的教学内容衔接研究,很少将初中、必修、选择性必修、大学这四阶段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学生认识角度的分析更少。因此,本文从电化学主题的进阶性和连续性的整体视角出发,梳理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下册[4](以下简称初中)、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5](以下簡称必修)、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6](以下简称选择性必修)及宋天佑等学者编写的无机化学第四版上册(大学无机化学)[7]中有关电化学的内容。

通过对于认知角度的三种表征水平和模型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学生在高中电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思维发展变化和能力发展变化,并且针对这一变化,提出相应的衔接教学策略。

一、内容深广度递增

学生在初中阶段了解到水的电解的宏观现象,掌握常见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形成感性认知,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必修阶段还会从单液原电池、常见化学电池等学习过程中,初步将原电池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结合起来,进行宏微结合的分析,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学习了双液原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电解池,电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等概念,侧重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电池原理,开始书写电极方程式进行简单符号表征,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电化学概念体系,内容逐渐转向复杂性和理论性。大学无机化学在高中的基础上从电池符号书写,电极电势计算,能斯特方程,分解电压,超电压,元素电势图,自由能-氧化数图等学习中,定量认识电极电势、分解电压等,形成系统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将电化学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初中阶段、必修阶段、选择性必修阶段、大学无机化学阶段这四个阶段(如图1)。其中原电池、电解池、金属电化学腐蚀这几个基本概念贯穿整个电化学的学习阶段。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电化学学习阶段的升高,电化学相关概念的内涵逐渐扩大。

二、认知角度层层递进

认知角度主要包括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电化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中,教材中知识的认知角度呈现什么样的变化?以原电池概念学习和电解池的概念学习为例来进行分析。

1.原电池

在讲解原电池这个基础概念时,虽然四个阶段中原电池的概念都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但是每个阶段对原电池概念的认识角度并不相同。

初中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主要是了解到铁生锈的现象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从实验探究的角度让学生去探究锈蚀的原因,并且根据这些原因去进行防护,只是宏观上对锈蚀这个现象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去了解锈蚀的本质原因。

而到了必修中主要是以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为核心,初步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初步掌握正负极的判断,通过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来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将实验现象与原电池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和电子的移动相结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宏观的感性认识之外,还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电极上的反应结合起来,进行微观推理,初步培养学生宏微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但是必修中引入了原电池的概念,主要以探究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为主,在分析构成要素时主要以宏观实验现象为主,电极反应和电子移动方向的要求相对较少,相对初中阶段,增加了微观层面的分析。选择性必修阶段从离子移动的角度定性分析参与电极反应的离子并且给出了电极反应符号表征,从宏观、微观、符号这三个角度对原电池进行三重表征,而此时的符号表征要求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对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式的书写上,逐步强调了微观层面上的离子移动,在原电池的学习阶段中逐渐形成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素养。

大学无机化学是对同一原电池的反应本质进行宏、微、符号的三重表征,并且可以在这三个表征水平中灵活切换,主要通过对电极电势、分解电压这些特征化参数进行定量化计算,学会运用相应图表来快速判断原电池是否形成来体现。从整体上来说认识角度不断扩大,从单一的宏观现象到微观的工作原理,再到电极反应的符号表征,最后通过计算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输出电能的能力和离子放电顺序,以及运用图表分析从本质上了解到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层层递进,形成系统的原电池概念体系,如图2。

2.电解池

在讲解电解池这个概念,初中阶段和必修阶段只有一些电解池的简单应用,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直到选择性必修阶段才系统地讲解了电解池。初中阶段虽然在探究水的组成那一章节中已经给出电解水的装置,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电解池,但是教材中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负氢氧正2∶1的简单结论,讲解的侧重点在实验现象上而不是实验的原理,关注实验的宏观现象。

必修阶段关于电解池的内容也比较少,介绍了一些电解池的应用,不过都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比如必修一离子反应中试验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就是电解池装置;二次电池中充电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利用电解法来制备活泼金属,这些都是电解池的应用,只不过在必修中并没有提及电解池的原理,主要还是留在宏观层面上观察生活中电解池的实际价值。选择性必修阶段利用电解氯化铜的装置讲解电解池概念,分析离子移动和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并且详细讲解了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和电冶金等。从宏观、微观、符号这三个角度对电解池进行三重表征。

大学无机化学阶段主要是以认识分解电压,超电压,利用能斯特方程进行定量计算来判断某一反应的分解电压和離子的放电顺序,运用图表分析从本质上了解到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整体来说,电解池的概念在教科书的编写中并没有像原电池认识的角度逐渐增大,选择性必修中刚刚接触就要求学生掌握宏微符三重表征,这一看好像十分困难,但是在选择性必修讲解电解池时,学生已经较好掌握原电池的知识,此时再引入电解池的概念,原电池的知识对电解池的内容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电解池的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必修阶段主要讲解原电池,此时增加了电解池的讲解怕引起学生认知的混乱,因此必修阶段弱化电解池的内容也是合理的。大学无机化学中同样也是先利用原电池讲解了电极电势,用电极电势来判断离子的放电顺序后,再提及分解电压,描述分解电压的内容很少,但是原电池的电极电势详细的讲解过程,为理解分解电压打下了基础,如图3。

根据以上分析,电化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中,教材中知识的认知角度发展顺序是从宏观的单一角度到宏微结合的视角,再到宏微符三重表征,学生的宏微结合的思想以及符号书写的能力不断发展。这也是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过程。这一认知角度的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三、模型认知层级逐渐丰富

必修中关于原电池这一概念模型的认识是需要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极材料,形成闭合回路,其中氧化剂、还原剂直接接触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原电池,在课标中学业要求(如表1)则要求能够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说明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简单原电池的概念模型。而选择性必修阶段对于原电池的装置中增加了盐桥,使得氧化剂和还原剂隔离开,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盐桥或离子交换膜实现了电子的定向转移,使得原电池能够更加稳定,持续地产生电流,丰富了学生对原电池这一概念模型的认识。学业要求(见表1)中则要求能够分析、解释原电池工作原理,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利用相关信息分析化学电源工作原理,从辨识(认识模型)到解释(理解模型)再到设计(运用模型),学生对于原电池这一模型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且不断运用模型去解决问题,而且原电池的这一模型对后面学习电解池这一概念模型也起着正向迁移的作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到了大学无机化学阶段,形成了对复杂原电池认知模型和理解模型,并且对应用模型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对于认知模型和理解模型更加全面化,由于在中学阶段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但是原电池和电极是多种多样的,仅靠这种办法去判断是不够的,而且往往随着反应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放电顺序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大学阶段引入了电极电势的概念进一步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且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电极,并且补充了原电池的另一应用——可以用来计算反应平衡常数。习题中大多数的题目都围绕着电极电势的计算,需要根据前面所学的原电池的知识,来书写电极方程式和能斯特方程。前面的模型建立是后面大学化学中对电化学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在模型熟练应用下,更好地进行电极电势的计算。由此可见在学习电化学的四个阶段中模型认知层级是逐渐丰富的,四个阶段中对模型的现象和认知是不断完善和增强的,并且逐渐接触模型的本质和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应用。

四、能力发展要求不断提高

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化学理论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关于电化学模块的能力培养是什么样的呢?以原电池为例进行分析。教科书中关于原电池的实验,见表2。

在初中的教材中,将铁钉放在不同的环境下,要求学生每天观察铁钉的生锈情况,从感官上感受铁钉的锈蚀程度,总结出铁钉锈蚀的条件。在必修中实验6-3中锌铜原电池的构建分为三步操作步骤,观察每一步操作的现象,根据现象概括出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实验活动6实验目的为认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及作用,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观察采用不同电极材料和不同装置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归纳出原电池构成要素。这一系列的操作与现象结合,让学生直观地对原电池装置构成要素形成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原电池这一概念。在选择性必修中,思考与讨论栏目就已经要求学生根据实验4-1的图4-1锌铜原电池装置来绘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验4-3中是铁钉吸氧腐蚀的实验,是在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原电池来分析金属的锈蚀中最典型的一种——吸氧腐蚀。在后面的实验4-4中,也是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原电池的原理来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跟在必修中只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条件来归纳总结所要求的能力更高。而到最后实验活动5中,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要设计和制作一个氢氧燃料电池,这样设计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迁移,并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在电解池这一节中出现的方法引导栏目——电化学过程中系统的思想与方法。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比较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同异,由此可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很重要,教科书同样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学阶段无机化学中主要讲解的都是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能够进行三重表征,但是书本中主要的实验活动几乎没有,主要是因为到了大学期间无机化学会开设专门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验的内容和数目增多,并且在高中所进行的实验形成的实验技能,都为了大学进行铺垫,故在这里不进行比较。

可见,教科书中关于电化学的实验活动要求逐步增加,由感官对实验现象形成的感性认知到研究电化学的一般方法,都在逐步地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高中电化学内容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电化学在各学习阶段的衔接特点,教学上更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层次,选择合理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更好地构建电化学这一核心概念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合理扩展教学内容

在电化学的教学中,在九年级阶段主要建立感性认识。运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主题,比如利用常见的共享单车长期在外面风吹日晒为什么生锈情况并不是很严重这一现象,引起学生思考,进行对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在必修阶段可以运用探究栏目中水果电池的制作,引起学生兴趣,进一步探究水果电池能发电的原因,最终形成对原电池的初步认识,选择性必修中可以继续利用水果电池这一情景,提出为什么水果电池能使灯泡亮起来的时间很短,引入盐桥的概念和作用。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但是不过度讲授知识并不是一点知识都不延展。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习原电池中为什么会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电流,为什么锌电极上失去电子要通过导线流向铜电极,可以类比物理中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水位差,电子从锌流向铜是因为这两个电极之间产生了电势差,可以让学生先初步将物理中的电势差类比到原电池上,为后面大学学习电极电势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2.找准知识的衔接点,建立内容的前后联系

在电化学的学习阶段中,会存在一些连接点,重复点,把握这些重复点和连接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必修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图1出现了两个电极分别在两个装了稀硫酸的烧杯中的示意图,对应的问题是图1所示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显然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原电池的能量转换,但是却涉及了类似双液原电池的装置。我们可以在选择性必修中双液原电池的教学开始前,可以先利用这道题目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帮助学生回忆起前知识,在利用这个装置中不会有电流流过,与选择性必修中锌铜双液原电池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增加了盐桥这一装置溶液又可以导电了,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另外燃料电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衔接点,在必修中先是在科学·技术·社会这一栏目中介绍了发展中的燃料电池,了解到燃料电池的原材料和优点以及用途后,在研究与实践栏目对车用电源进行了讨论,认为燃料电池作为车用电池污染小,能量转换高。到了选择性必修中燃料电池那一小节中增加了车用燃料电池的示意图,认为它是绿色发电站,最后又在实验活动4中让学生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到了大学阶段为了测量电动势,引入了标准氢电极,标准氢电极的反应就是燃料电池中负极,属于气体-离子电极,是大学学习多种电极的其中之一。因此可以利用车用电源这一素材进行原电池的学习,增强各个学习阶段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衔接。在学习电解池中也可以利用电冶金这个衔接点,在必修化学课持续发展有講到一些金属十分活泼只能采用电解法冶炼,并且在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到了生产1mol铝消耗的电能,也有铝生产原理的示意图,但是必修中关于对电冶金的原理不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个作为学习电化学的连接点,作为选择性必修中引出电解池的学习。

3.关注中学与大学相异性知识

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不算特别高,电化学相关知识为了避免繁难偏旧,很多知识点的归纳都不够全面,如果教师一味注重学生对电极反应的书写,离子放电顺序等知识的记忆,就会导致学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断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期间对电化学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在必修中探究栏目,建议电池的设计与制作进一步体会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其中“问题与讨论”中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不要让学生简单直观地得出结论——“一定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电极”,这样显然和后面学习的燃料电池中相同的电极材料及大学将要学习的几种电极类型不相同,会引起学生迷思。应该引导学生简单概括为形成闭合回路,有电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学阶段大多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离子的放电顺序,但是原电池和电极是多种多样的,仅靠这种办法去记忆判断是不够的,因为随着反应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放电顺序是不相同的,需要根据电对的电极电势来进行判断,但是中学并没有涉及到大学无机化学电极电势的概念和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因此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时,一定要强调只是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顺序并不是绝对的,以免学生对这个放电顺序形成绝对化的观念,也从侧面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和条件对结论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电化学的四个学习阶段中,内容衔接紧密,认知角度,模型认知层级、学习能力随着电化学内容的深广度的增加逐渐发展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了解各阶段的衔接特点,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电化学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韩水霞,王喜贵.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的衔接性分析——以“醇、酸、醛”为例[J].化学教学,2016(3):19-22

[2]赵国敏,孙可平.概念转变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电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35(13):11-15

[3]单媛媛,郑长龙.我国高中“电化学”主题教学研究现状——基于2008~2018年国内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J].化学教学,2020(4):28-3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宋天佑,程鹏,徐家宁,张丽荣.无机化学(第四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也给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建设教学网站,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工具,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1.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及便于控制等特点,可以使全方位的信息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网络技术可以把大量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影片和录像片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资源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利用超级链接结构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重新组织,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

2.“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除了表现出诸多共性外,还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如每个学生对学习中不理解的方面可能不尽相同,理解问题的角度、感兴趣的方面也可能各有所异,甚至有的学生会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在网上开辟“在线导学”、“互动交流”、“教学视频”等栏目,就可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体验及个性。

3.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近年来,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在教学方法上,从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学内容,转向关注学生角色和学习方法。教学网站的建立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网站中放置了丰富多彩、系统齐全的教学课件,学生可以在线浏览,也可下载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学网站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教师可通过教学网站发布学习任务、呈现教学内容和相关练习,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通过自学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内容充实原则。教学网站应围绕“教学”这一主题尽量使其内容丰富,具备大量的教学素材,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学生的需要以及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网站的“在线导学”栏目里放置了“草绘技巧”、“零件设计”、“装配连接”、“模具分型”、“图样输出”及其他的教学课件;在“网络课件”栏目里放置了所用教材全部的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实训课题、练习题库答案及难点解析;在“教学视频”栏目中对学生日常难理解的软件操作步骤作了非常详尽的演示讲解等。

2.服务教学原则。教学网站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在介绍学科知识体系、提供教学参考资料、相关题集和相关链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栏目。例如我们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站中设立“设计展示”栏目,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做了分类的设计作品展示。

3.操作简单原则。在网站设计制作时,一是版面结构简洁明了,网站导航清晰明确;二是操作按钮要清晰易见,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4.模块化原则。模块化能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使得整个教学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模块化便于修改、扩充。采用模块化设计后,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网站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因此我们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中注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强调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做了教学设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导航策略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等工作,利用多种软件编程技术设计并实现了网站的各个功能模块。

5.平台兼容性原则。目前各种操作系统版本的浏览器,都具备相类似的访问网点的功能。用户只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资源。所以在跨平台兼容性和标准要求进行开发时,一方面要注意支持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帮助和插件技术,也可以绕过标准,编写定制附加程序,以满足学生对网页更广泛的特定需要。也可以使用那些可以在多种服务器平台下正常运行的基于数据驱动的Web应用程序。

6.交互性设计原则。交互性是网站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在Web网页的设计中,有这样几种常用的方式:(1)上网访问方式。根据网络课程教学计划,教师在网上发布每门课程的标准化作业题、模拟试题及在线测试等,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完成作业,并将作业发回网站服务器,由服务器直接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发回学生。(2)电子邮件方式。学生注册时,将获得本教学网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通过电子邮箱师生之间可以讨论问题、提取或提交作业等。(3)电子公告板(BBS)方式。学生可以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这样其他学生可以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教师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公布与教学有关的信息以及讨论课程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等等。

三、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方案

网络教学的载体是网络学习平台,重要的组成单元是课程教学网站,所以其建设在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不断深入的实际开发过程中,网站建设的软件系统、传统体系结构与实际教学内容、规律、特点及方法之间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笔者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网站”建设的实际工作,提出将内容管理系统应用于建设课程教学网站的方案,解决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的难题,其应用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笔者认为应用内容管理系统来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可以解决当前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技术和课程教学脱节的问题。基于纯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网站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内容与技术、内容与设计的矛盾。为了解决以上的矛盾,在动态网页系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以动态网页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内容管理思想系统。内容管理系统(CMS)是一种位于WEB前端(Web服务器)和后端办公系统或流程(内容创作、编辑)之间的软件系统。内容管理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并能有机集成到结构化数据的商业智能环境中。内容的创作人员、编辑人员、发布人员使用CMS来提交、修改、审批、发布内容。这里指的“内容”可能包括文件、表格、图片、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视频等一切要发布到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网站的信息资源。CMS的基本思想是分离内容的管理和设计。页面美工设计存储在模板里,而内容存储在数据库或独立的文件中,当一个用户请求页面时,各部分联合生成一个标准的HTML页面或发布时被预归档页面,合成的Web页面可能包含多个数据源。换句话说,可以不用HTML就升级你的内容,或是不影响到内容就改变网页的可视效果和感觉。在一个网站的不同空间里出现的相同内容可以在一个地点被升级,而不必担心它们会发生冲突。这样的结果是,一旦这样的模板被建立起来,即使是一个没有网络技术的课程教师也可以把自制的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面,并能够在不用IT专业人士帮助的情况下就升级自己网页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CMS系统通常有如下要素:①文档模板;②脚本语言或标记语言;③与数据库集成;④内容的包含物由内嵌入页面的特殊标记控制。这些标记对于一个CMS通常是唯一的。这些系统通常有对较复杂的操作的语言支持,如PHP、ASP或Java等。CMS表现和内容分离、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的和谐统一,对站点管理和创造编辑都有好处。它能够使用模板和通用的设计元素以确保整个网站的协调。作者只需在他们的文档中采用少量的模板代码,然后即可把精力集中在设计之上的内容了。如果把CMS引入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中,课程教师能够利用内容管理模块,在无需太多网络编程知识的前提下,有效地编写并管理属于自己的网上课程,他们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能方便地整合到网上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教学,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网上教学的内容和互动方法。如果要改变网站的外观,管理员只需修改模板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页面。管理员与教师在建设网站过程中可以实现独立。同时CMS也简化了网站的内容供给和内容管理的责任委托。很多CMS允许对网站的不同层面人员赋予不同等级的访问权限,这使得他们不必研究操作系统级的权限设置,只需用浏览器接口即可完成。CMS集成性高、扩展性良好、整体高效灵活,许多功能,如搜索引擎、日历、Web邮件等也会以模块的形式内置于内容管理系统CMS内,或允许以第三方插件的形式集成进来。实现面向快速部署和灵活扩展,保证系统整体的高效率和灵活性,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把CMS引入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统一的便于管理的功能页面,使得种类繁多的内容得以快速表现,而在开发成本上却大大下降。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教材建设医用化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高中教材的管理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分析发现,高中化学科学体系非常适用于此教材。目前,科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素质教育更离不开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可以说,化学科学方法对学生体验化学、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理解基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化学科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取代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方法 新课程

在这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的革新也在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一个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难以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应运而生,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足以体现出科学方法的重要程度。

一、科学方法的意义和形势

当前,化学科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不仅包括了对化学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当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技能,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渗透化学科学方法,是新课改精神的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方法体系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型、综合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方法体系并且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旨,科学方法体系可以高效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而言,科学方法体系尚不完善,在高中的化学体系中尚处于附属地位,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知道的只是皮毛,这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这个强调能力和创新的时代,高中化学如果失去了科学方法体系,便失去了学习化学的意义,在苏教版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高中化学的教育要求教师深刻研究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作用和概念,明确高中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现状,掌握化学科学方法手段,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化学科学方法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摆正对化学学科的态度,切实地把科学方法体系渗透到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可以说,培养学生建立完善、丰富的科学方法体系是每一个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同时深刻领会科学方法体系内容的精髓,是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必经之路。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事实上,不论高中化学教材怎么改变,并不意味着内容有大幅度创新,而是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实现改变,在新教材中,不论从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教材内容来看,都可以看到科学方法体系的影子,本质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这就要求教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分析教材、走进教材,把一些内容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教导学生科学地运用高中化学的科学方法体系,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

三、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相关实例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内涵,譬如:教材内容包含: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融入热能的充分利用,这充分体现了STSE内容与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又如:“化学平衡常数”的引用,避免了学生片面、错误的理解化学知识,注重了化学知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还注重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内容上的统一和衔接,这点在化学反应的方向和沉淀溶解平衡中充分得到了体现,此外,化学平衡常数、盐类水解的平衡、电离平衡等内容注重了化学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性,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主旨都是要解释科学方法体系的精髓。

四、建立科学方法体系顺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精神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深化建立科学方法体系。教师对学生科学方法思维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改变对化学科学的认知方式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从而高效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当中,科学方法体系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和高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强调学生必须具备通过科学方法体系深入学习的能力。因此,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顺应了新课改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五、科学方法体系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化学科学方法体系反映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进步,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手段,学生领悟化学科学方法更加有利于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加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化学科学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学生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因此,纵观高中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化学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保障了高中化学教学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结:建立和运用科学方法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科学方法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科学化、简单化,避免学生产生思维混乱。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讨论,希望对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 8

[2]郝京华.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3]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梁英豪.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5]吴海霞.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问题串”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05期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