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范文

2023-09-22

主观幸福感范文第1篇

“什么是幸福?”在《辞海》中查到的解释是“心情舒畅的生活与境遇”。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王海明认为:“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 是长久或巨大的快乐, 是对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1]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基础、社会地位、价值观念都各不相同, 那么对于幸福的理解自然也不能同一而终。

幸福原为伦理学的范畴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 幸福概念表述为“福”、“福德”等, 《尚书·洪范》中指出“福”的五个方面:“一日寿, 二日富, 三日康宁, 四日攸好德, 五日考终命。”, 把福的形式和内容都讲述的比较具体化。《韩非子;解老》则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礼记;祭统》说:“福者, 备也。备者, 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而后世的“五福”又指福、禄、寿、喜、财。

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着许多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古希腊兰尼学派将感觉作为幸福的唯一来源, 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追求快乐;伊壁鸠鲁也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 而幸福也是应当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 同时他也阐释了关于幸福与劳动的关系, 指出幸福不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2 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幸福感, 又称作主观幸福感, 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客观条件作为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人自身的主观感受性, 由此可知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是指: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 是一种情感体验, 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一个人觉得幸福或是不幸都是由其自身的主观感受决定的, 很少受外界其他人看法的影响。

既然幸福感是主观的, 那么我们也有必要研究哪些因素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首先是遗传因素。从生理方面来看, 个人的幸福感就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综合反应, 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 而神经系统大部分则是天生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遗传对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甚至有科学家直接检测出了“幸福基因”,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2011年5月17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 人类的幸福感的强弱主要是由5-HTT基因决定的。

再就是生活经历, 生活中各种生活事件对幸福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可将这些生活事件划分为积极事件、消极事件和中性事件。不同的人的身上会发生不同的生活事件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了。一般来说, 积极的生活事件会让我们产生美好的体验, 而消极的事件则会引发不良的情绪, 且消极事件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远大于积极事件。

另外还有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性格、认知也与幸福感有关。

3 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

在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一书中提到, 获得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 即“幸福是一种能力”[2]。那么究竟如何习得这种能力呢?在下面我们以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为依据, 从设定目标、重构认知和改变行为这三大方面来具体谈谈提升幸福能力的方法。

3.1 设定合理目标, 靠近幸福

幸福的生活不只是拥有短暂的好心情, 还包括许多能为我们生活赋予意义的东西。有目标感的人生更加容易获得幸福感和充实感, 可见目标对于幸福的重要性。那么一个合理的目标是怎样的呢?我个人认为好的目标应该是与自身价值观匹配的, 能发挥自身优势的, 具有挑战性但有能力实现的, 能助于提升自我成就感和效能感的。树立好的人生目标有助于个人成功, 自然对于获得幸福有很大帮助。

3.2 重构正确认知, 获得幸福

生活中的环境千变万化, 但同样的境遇却可能给不同的个体带来不同的感受,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认知。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是消极的, 那么心理和躯体也会产生消极倾向。但是消极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可以培养积极的思考方式, 比如在生活中学会感恩、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 多尝试向下比较等, 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重构认知从而感受幸福。

3.3 培育良好行为, 提升幸福

在改变认知克服消极情绪之后,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行为去巩固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何为幸福?人们因何而感到幸福?我们又该如何获得幸福?本文将试从三这方面做简要探析以加深对幸福的理解。

关键词:幸福,幸福感,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67.

主观幸福感范文第2篇

[摘要] 通过对211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和50名辅导员的访谈,发现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要增强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需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许多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是高校培养“四有”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深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实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但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思考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的欲望不强烈,以及主观幸福感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从福建省13所本、专科院校中随机抽取220名辅导员作为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并从中随机抽取50位辅导员进行访谈,被试特征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

2.2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组成。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包括 5个项目,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意度,要求被试评定对这 5个项目的赞同程度,分值在 1 - 7之间,1表示强烈反对,7表示强烈赞成,量表总分为各题分数的平均分。情感平衡量表由 Bradburn等人编制,用于测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该量表由 10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回答在上一周里,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如果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 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以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再加一个系数 5。在本研究中测得量表总体α系数为 018306,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 0.8966、0.17352、0.6717 。

2.3 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完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主观幸福感总体比较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见表6)。

3.2 高校辅导员性别差异的比较

高校男女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7)。

3.3 高校辅导员编制类型差异的比较

高校编制内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高校编制外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正负性情感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8)。

3.4 高校辅导员专兼职差异的比较

高校专兼职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9)。

3.5 高校辅导员年龄差异的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0)。

3.6 高校辅导员职称差异的比较

不同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差异(见表11)。

3.7 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不同专业类型差异的比较

所带学生不同专业类型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2)。

3.8 高校辅导员不同工作年限差异的比较

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数据显示,工作5-8年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日益减弱(见表13)。

3.9 不同学校类型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差异的比较

不同学校类型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差异,专科院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最佳,其次是本科院校辅导员,最后是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而且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负性情感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但正性情感差异并不明显(见表14)。

3.10 所带不同学历学生的辅导员差异的比较

所带不同学历学生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5)。

3.11 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们从被试中随机抽取50名辅导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中,我们发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印发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做到辅导员工作有条件、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特别是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这与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有很大关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师群体, 他们在学校中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工作时间长、强度和压力大,工作成效难以及时显现。这不仅使他们感到身体疲惫,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的持续作用,导致生活满意度不高。辅导员往往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并且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综合素质和生活阅历也决定了他们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对较少,所以辅导员的正性的情绪相对较多,负性的情感相对较少。

4.2 辅导员在性别、专兼职、年龄、职称、所带学生专业、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在性别上,男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无太多差异,这不同于其他的职业,男女往往分工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差异。在年龄上,辅导员队伍以年轻的干部为多主,年龄多数在三十岁以下,工作年限基本上也差不多,职称多数为助教、讲师,差别不大,所以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高校兼职辅导员,多数是由在校的研究生来当任,由于工作要求高,他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并不比专职辅导员少,所以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

4.3 高校编制内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高校编制外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正负性情感却没有显著差异。编制内辅导员从待遇、地位、职业发展等许多方面状况都好于编制外辅导员,编制外辅导员往往自己我评价较低,与周围编制内辅导员相比,往往对前途迷茫、悲观,这些消极的情绪,足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5 对策与建议

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要提高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需要从辅导员自我调整和建立辅导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着手,关键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5.1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职业认知是产生职业认同和归属的前提,是克服职业发展自发倾向,养成职业自觉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重要因素。当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感还不强,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确,影响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所以,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一是强化职业意识,真正理解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升职业认同。辅导员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认清自我价值, 提高自信心、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实现职业价值。辅导员要通过进修培训, 扩大知识面, 提高工作水平, 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 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此外,辅导员也要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热情,降低工作压力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5.2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让辅导员真正找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找到事业发展的奔头,是提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关键。一是进一步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二是建立辅导员的职业领域,建立辅导员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建设。三是要建立专门的准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真正选拔愿意并且有条件从事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并淘汰一些不愿意或不合格人员。四是要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学校、省、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分级承担、分类培训、衔接提高的覆盖网络和制度完备、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模式。

5.3 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一般都是针对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的, 很少有针对老师的心理辅导措施, 但是我们知道, 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 尤其是辅导员, 他们长期从事这样一种奉献的职业, 高投入低回报容易使他们丧失幸福感。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一是建立辅导员心理咨询制度,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和心理疏导;二是建立工作督导制度,让辅导员在专业化的督导中健康成长;三是定期举办辅导员成长训练营,用团队的力量和专业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

5.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工作支持系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宣传力度,发掘、培育和宣传辅导员中的先进典型,提高其工作成就感;要及时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强化工作导向,加强工作动力,每年评选优秀辅导员和各种单项奖;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其次要建立个人支持系统,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辅导员自身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安全感;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融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河川,李润仙.中年教师身心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3):13 - 16.

[2] 王陈.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5.

[3] 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A].李培林,覃方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邱秀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5] 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ll5一ll6.

主观幸福感范文第3篇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一般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成功完成某项任而逐渐的被大家所熟知, 它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指的是个体在面临新的环境以及事件时, 对于自己能否正确的处理事件或者是完成任务的预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个体行为, 健康状态以及日后发展发的两个主动性因素, 它对个体的行为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 面对越来越多的学业以及社会上的压力, 仅仅具备专业的学业知识以及聪明的头脑已经不足以来面对所遇到的坎坷, 除此之外, 当代大学生还应具备克服压力的信心, 面对压力与挫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挑战困难的勇气。这里所说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就属于文中所指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的自我效能感的指数越高, 那么个体在面对事情时也就能够更从容, 同样的不仅能够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从容的面对, 同样的还能使得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加自信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它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根据申正付等人的相关研究显示, 自我效能感在精神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对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以及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大部分的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自信心, 它指个体在面对事情发生或者是未知状态时本身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认知状态。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的健康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研究比较稀少, 相关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太统一, 所以需要进一步做出实证研究。

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可发现,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高的则主观幸福感相对高, 在面对学业以及生活上的困难或是挫折时, 能够积极的面对, 以一种积极的自信的心态去处理相关问题, 对于人本身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今的社会是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人, 才能很好的面对挫折和应对挫折的社会[10]。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 尽管现在对于此项研究还比较少, 一些相关的结果还没有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认可, 但是根据前文所述的相关研究内容, 依然可以提出一些有关于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假设。第一, 大学生自我效能对于主观幸福感有一种促进作用, 或者称为预测作用, 即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会相对较高。原因在于, 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信念都会较为高昂, 因此即使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遇见困难, 也能够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因此, 大学生自我效能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种预测作用。第二, 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有一种反向地促进作用, 即主观幸福感高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比较高。原因在于, 由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那么对于生活与学习的热情及信心就会比较高, 所以会出现一种反向作用。

摘要: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重要人才一直备受各界所重视, 一些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中。而近些年来,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备受各派心理学家的瞩目。因此很多的心理研都是围绕着大学生来进行的, 而本文同样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总体幸福量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调查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 国内外对于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把自我效能作为一个因素来研究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没有把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们不断地接受着高等学府的教育, 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 仅仅接受学校里学科专业的教育已经不能够应对在发展途中面对的挫折与困难, 同时当代的大学生还应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人生的困难时能够有足够的信念以及信心来战胜困难。在当代社会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 而这样的事件恰恰体现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身幸福感低下, 在面对坎坷时只能够以一种逃避的姿态来面对, 最后的结果就是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 本文将通过探索心理学前辈们的研究来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一些影响因素, 从而找出一些路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主观幸福感,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迎接与日俱增社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高建江.班杜拉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 6:39-44.

[2] 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历史意义[J].心理科学.1992, 4:43-45.

[3] 刘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9卷第10期

主观幸福感范文第4篇

近年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的卫生问题。怎样去合理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虽然有着大量的数据来解释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主观幸福感, 但是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却依然有着大片空白。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 (CNKI) 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8年2月之前收录的文章进行检索:以“关键词”—“青少年压力+主观幸福感”作为检索项, 共检索到35条记录。其中, CSSCI (《2017-2018年来源期刊目录》收录的文献仅5篇。

压力是外在的社会要求或问题作用于人的思想并影响其的心理及行为的一种意识产物, 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信念及人格塑造产生重大的影响。压力可分为压力知觉与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压力知觉反映了研究对象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作为一种具有个体性差异的品质, 心理弹性是指当人们面对挫折、困难或者逆境时能有效应对, 并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能力。心理弹性可分为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已有文献研究表明, 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相辅相成, 影响着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包括情绪和认知评价, 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心理弹性能够有效地抵御压力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进而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将着重研究青少年个体属性变量对于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以及程序

(一) 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文献研究和模型设计, 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探讨青少年个人属性变量性别和是否独生对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现提出以下两项假设:

(二) 研究工具

(1) 压力知觉量表是由Cohen等人编制的自评量表, 用于评估个体近一个月内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 (2)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 (中文版) 由张建新和于肖南根据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 (Resilience Scale) 修订, 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 中文版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 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逆境的积极心理品质。 (3) 采用王玉花 (2008) 研究中主观幸福感量表。该研究中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因素出发, 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简称SWLS) 和Kammann、Flet编制的情感量表二中的10个项目。

(三) 调查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 运用问卷星发放问卷, 首先完成了50份问卷预调研, 之后随机抽取了山西省内的5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回收500份, 回收率100%。经检核、剔除填答不全和固定反应卷26份, 共计有效问卷474份, 有效率为94.8%。其中男生179份, 女生295份, 分别占比37.8%和62.2%;241名同学为独生子女, 占比50.8%。

三、研究结果

(一)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包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

1. 信度检验

本文中采用了Cronbachα信度系数法, 将调查数据导入到SPSS中, 得到各个量表的信度系均大于0.7, 通过检验。

2. 效度检验

首先, 对调查数据进行KMO采样充足性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 表3是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度量, 当KMO值越大时, 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 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如小于0.5, 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该表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量表的KMO值为0.865、0.860和0.926, 效度检验通过。

(二) 青少年个体属性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1. 青少年性别对于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为了比较男女在危机知觉、应对能力、坚韧、自强、乐观、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各个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3所示。可以从表3看出,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 男女在危机知觉方面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Sig值为0.098, 大于0.05, 所以认为男女在危机知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理, 认为男女在乐观、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在应对能力、坚韧、自强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在应对能力和自强方面,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而在坚韧方面, 男性显著低于女性。综上所述, 青少年性别对于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对心理弹性影响显著, 假设部分成立。

2. 青少年是否独生对于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为了比较是否独生的人在危机知觉、应对能力、坚韧、自强、乐观、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各个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4所示。

可以从表4看出,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 是否独生的人在危机知觉方面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Sig值为0.144, 大于0.05, 所以认为是否独生的人在危机知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理, 研究数据表明是否独生在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部分假设。

四、结论

本研究分析得出男女青少年在危机知觉与主观幸福感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心理弹性方面同理, 认为男青年以及女青年在乐观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在应对能力、坚韧、自强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在应对能力和自强方面, 男青年显著高于女青年;而在坚韧方面, 男青年显著低于女青年。同时, 研究数据表明是否独生的人在危机知觉、心理弹性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在认为是否应对能力、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独生的显著高于非独生。

摘要:近年来,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提高中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度, 丰富青少年相关心理发展的研究,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及幸福感指数有着重大意义。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 运用T检验分析了青少年个体属型变量对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个体属性,压力,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袁月.中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8) :17-23.

[2] 付启敏, 周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展的社会压力及其根源分析[J].中国市场.2018 (4) :151-154.

[3] 傅亚强, 魏璇.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21 (5) :735-738.

主观幸福感范文第5篇

1.(2013金华模拟)在某市开展的“我为创建文明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四千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许多合理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从而推动了该市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公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2.近年来,郑州市实施了一项名为“领导干部月度工作绩效评议”的制度,由50名人民评议员,每月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干部进行逐个评议和满意度测评。这种“民评官”的“实验”,真正把考核官员的话语权交给了群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把考核官员的话语权交给群众”的认识。

3.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科学发展理念,“中国低碳民星绿手帕全球公益巡演”活动在2013年度联合全球70个热心参与的城市和地区落地推广和宣传。该活动以“重拾手帕、少用纸巾,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号召公众通过弃用纸巾、使用手帕这个容易做到的生活细节,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个城市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一个质的提升。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你对开展“绿手帕”活动的认识。

4.以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为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中“和”的魅力,国产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火遍了全国之后,又在海外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近日在东非热播,当地观众深受感动。有舆论为此提出,文化“走出去”与“走进来”同等重要,要大胆地让美国大片等国外先进文化成果“走进来”,实现“中国梦”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去创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谈谈对文化要“走出去”也要“走进来”的认识。

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有专家指出,“文化自觉”指的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也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一种概括。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6.2012年我国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现象,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态度开始由“大干快上”转变为“有保有压”。同时强调,一要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制度环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7.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2013年山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人民群众常怀敬畏之心,为老百姓办事常抱歉疚之情,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理性。

题型八 认识类主观题

1.【解析】本题考查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认识,可从为什么能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途径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公民积极参与上述活动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3)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政府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2.【解析】回答“认识类”题目,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的答题思路。回答本题可围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的原因和意义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有权对官员进行监督。

(2)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地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

(3)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4)让公民来考核官员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解析】本题以“绿手帕”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绿手帕”活动,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营造了良好氛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低碳环保理念。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开展“绿手帕”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绿手帕”活动,会对人们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绿手帕”活动,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可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作答。

【答案】(1)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

(2)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注入时代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3)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深入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魅力。

(4)文化在交流、传播、融合中发展。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

5.【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解答时,可遵循“先原理后材料”的答题格式和思路来组织答案。

【答案】(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前提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由此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局面。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借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6.【解析】本题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解答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准确寻找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1)政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情况改变了态度,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启示我们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态度的转变过程及尊重市场需求、避免重复建设等,启示我们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限定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设问的主体是政府,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政府的价值选择等角度回答。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观。

主观幸福感范文第6篇

此类题目是因果关系类题目,其突出特点是答案各要点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联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的原因理由”“„„的意义”等形式呈现。“原因”类试题在答题过程中既要分清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往往得分也是要打折扣的。

1.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材料一 2012年,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4.5%,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德、英、法等国超过了90%。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1)概括上述图表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三个力度的原因。

材料二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条例;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

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的原因。

材料三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10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理性总结。

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

答案 (1)经济信息:2008~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总支出大幅增长,说明我国的三农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原因:①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农村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力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就是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体现。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科技驱动力度。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党和政府必须在征地时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②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保护。所以必须维护农民在土地征收补偿等方面的合法权益。③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所以,我国政府要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

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他们的生活与生计。

(3)①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10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侧重点各有不同,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回答第(1)问的经济信息,注意图表的标题与图表内容的变化趋势,不难作答。关于加大三个力度的原因,要结合“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的材料信息,分别调动相应的经济道理即可。第(2)问考查党和政府做某事的原因,可以国家性质、公民权利、政府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等说明即可。回答第(3)问,要紧紧扣住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就可准确调动实践的相关知识。

2.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动员大会。大会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在大会上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六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 答案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这是党科学执政的体现。

(2)政府应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3. 材料一 下图是2008~2012年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

注:近年来,我国税收年均增速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近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税收占GDP比重超过19%,分别快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8.4%和11.4%的增速。

材料二 税制改革关系国家发展和民众利益,我国政府在调整税收政策时,坚持既考虑当前,更兼顾长远;既注重量的变化,更注重结构优化;既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协调,更坚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根本利益的原则。注重民众参与,广聚民心民智,通过网络等媒体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使我国以结构性减税为主旋律的各种税制改革得以积极稳妥地推进。

(1)材料一(含注)蕴含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吸引民众参与税制改革,广聚民心民智的政治意义。

(3)简要概括我国调整税收政策坚持的原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答案 (1)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收增幅超过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税收占GDP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通过完善税收制度,依法征税,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障;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分配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从而起到调节收入、促进公平的作用;通过税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通过网络媒体吸引民众参与税制改革,有助于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增强政府权威。

(3)国家调整税收政策时,既考虑当前,更兼顾长远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既注重量的变化,更注重结构优化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协调,更坚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根本利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解析 回答第(1)问的经济信息,既要看到税收增收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因而,如何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以及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来分析。第(2)问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可以从对公民、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政府的角度加以阐述。回答第(3)问,要将材料信息与辩证法的相关道理结合起来。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摘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材料二 五年共解决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投入267亿元开展国土整治1 267亩,集中解决1 7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8.2万公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19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1.36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摘自H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 新一届政府工作扎实开局,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靓丽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稳步提高,社会管理取得新进展。——摘自H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做好“三农”工作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增加对“三农”投入的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正确履行职责对于人民群众的意义。 答案 (1)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和改革的积极性的需要,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粮食产量的增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3)①政府正确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久治安的职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权。②政府正确履行经济职能,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③政府正确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发展的需要。④政府正确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上一篇:短篇历史故事范文下一篇:员工素质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