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

2023-09-23

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该研究取肿瘤放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 女56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为45.5岁, 其中39例为鼻咽癌、26例为肺癌、11例喉癌、9例直肠癌、8例乳腺癌、7例宫颈癌。采用QLQ-C30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结果发现肿瘤放疗患者在其个人生活质量方面呈总体下降趋势, 且患者的角色、认知、躯体以及社会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 其临床多表现出恶心呕吐、疲乏、疼痛、失眠、气短、腹泻、便秘以及丧失食欲等。此外, 生活质量另一重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困窘。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50例, 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见表1。

2 肿瘤放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

在肿瘤患者中, 大部分患者都会滋生悲观、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 且难以避免。而在肿瘤治疗方案中, 放射性治疗是其主要手段, 随着治疗时间不断延长、放射剂量也随之增加, 患者治疗期间对日益加重的放射不良反应的恐惧心理也不断加深, 常担心会对自身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同时兼有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担心, 导致病情持续加重。同时还有一些患者对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知识缺乏足够理解, 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 严重影响其认知、心理以及社会功能。而在放疗过程中包括呕吐、疼痛、失眠、气短、腹泻、便秘以及丧失食欲等在内的不良反应也会对患者社会人际关系、家庭生活、躯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2]。除此之外, 由于较长的放疗持续时间, 过高的治疗费用, 家庭经济条件较为窘迫的患者往往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有些患者由此中断治疗, 或者放弃最佳方案, 严重影响了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

3 护理对策探析

在上述调查分析中, 该研究浅析了肿瘤放疗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现阐述其护理措施如下。

3.1 心理护理

院方以及医护工作人员应重视医患沟通的加强,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 对其实施人文关怀, 努力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医院氛围, 确保病房环境舒适、整洁。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 并引导其熟悉医院环境, 使其陌生感得以尽快消除。同时还可利用宣传画册、健康教育手册、知识讲座以及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宣讲疾病基础知识, 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以及治疗措施有基本了解;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述各类操作的目的和意义, 从而使患者能够对疾病有正确认知。除此之外还应将放射治疗的基础知识、临床效果、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等逐一向患者讲明, 在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的同时, 能够科学认识肿瘤以及相应的放疗措施,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从而与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积极配合[3]。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展开积极的交流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导患者, 对其实施包括催眠、分散注意力以及放松训练等在内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 并积极引导患者参与各类活动交流, 以利于患者不良情绪的消除, 进而使身心保持愉悦。上述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提高以及躯体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4]。

3.2 重视社会支持

在生活上, 医护人员应不断关心患者并予以足够帮助和支持,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应重视家庭-社会支持并予以不断提高, 应重视对患者家属和朋友加强思想工作, 引导其常来探视患者, 与患者展开交流, 有利于调整自身心理状态, 降低其心理压力, 树立治疗自信心和健康向上的乐观情绪。此外针对出院后患者的护理计划, 应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制定, 并展开适当的功能锻炼, 患者由此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 有益于其生活质量总体性的提高。

摘要:该文以肿瘤放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QLQ-C30) 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调查评定, 旨在通过调查结果对放疗期间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并探讨其护理对策, 希望能够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合理、有效的改善, 促进其快速恢复。

关键词: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碧玉, 李艳辉.护理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2) :44-46.

[2] 胡君娥, 陈红宇, 徐炎华, 等.肿瘤康复学校对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4) :54-56.

[3] 韩立丽, 高伟.心理护理对食管癌放疗合并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8) :36-37.

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该院住院分娩的12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自然分娩40例, 剖宫产26例, 初产48例, 经产18例;对照组自然分娩37例, 剖宫产23例, 初产44例经产16例。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全部产妇均予基础护理和指导, 包括产后护理常识宣教、建议清淡饮食等。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按照“落实基础护理、完善整体护理”的要求, 同时给予产后出血干预和睡眠质量干预。

1.2.1 产后出血干预

(1) 产前教育:采取包括印发温馨提示卡、观看录像等宣教方式,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分娩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2) 产程护理:产时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第三产程时进行子宫按摩, 随产妇腹部有节奏地挤压下腹部, 帮助产妇放松宫底及左右侧壁, 30次/min, 以产妇无不适为宜[1]。 (3) 母婴同室:母婴同室护理, 新生儿出生断脐处理完毕后即裸放在母亲胸前, 通过婴儿的吸吮过程反射性地促进产妇分泌催产素, 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发生几率。 (4) 巡视观察:高危产妇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发现出血量增加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2 睡眠质量干预

(1) 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 详细、耐心地向产妇解释良好的睡眠对于母婴健康及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重要性, 通过健康宣教缓解其对于分娩预后等方面的过度担忧, 了解其心理紧张的原因, 视情况进行全面心理评估, 针对性地予以心理抚慰, 帮助其稳定不良情绪, 舒缓心理压力,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方式[2]。 (2)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通风和适宜温湿度, 光线尽量柔和;限制探访次数、人数及时间, 减少孕产妇相互间的影响;医护人员巡视病房注意举止, 尽量减少对产妇的影响。 (3) 改善生活习惯:鼓励母婴同步休息,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少食或禁饮浓茶、咖啡等易兴奋饮料, 指导产妇舒展肢体、深呼吸, 进行适当运动, 促进产后恢复。

1.3 判定标准

(1) 产后出血评估:采取称重法计算产后24 h内出血量, 24 h出血量≥500 m L为产后出血。 (2) 睡眠质量评价:记录产妇分娩后住院期间平均睡眠时间, 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h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作为睡眠质量的评价工具, 量表评价项目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 共7项23题, 睡眠质量指数总分≤7分为无睡眠质量问题, 随着分值的升高, 睡眠障碍情况逐渐严重[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ɑ=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临床观察发现, 观察组产后出血1例, 对照组4例, 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产后24 h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睡眠时间延长, PSQI评分降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一个自然正常的生理过程, 但对初产妇而言, 却是一次极为重大的应激反应, 加之产妇受角色转换、家庭经济负担等压力状态的影响, 极易导致产妇分娩后发生剧烈的心理变化, 发生睡眠紊乱, 并刺激机体大量分泌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应激物质, 造成宫缩乏力, 诱发或加重产后出血[4]。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助护理治疗来预防产后出血、纠正睡眠紊乱, 应是护理人员亟待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组资料研究发现, 基础护理只能应对产妇产后护理的一般情况, 对于预防产后出血及改善产妇睡眠质量显得严重不足。通过比较基础护理与优质护理模式在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也可以证实这一结论, 与应用基础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降低, 睡眠时间延长至 (265.8±25.0) min, PSQI评分降低至 (6.30±2.45) , 无睡眠质量问题, 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究其原因,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使护理人员对产后出血风险及睡眠质量重要性形成了更高的认识, 规范了产后护理干预措施, 提高了干预效果。 (2) 通过密切护患沟通和产前宣教, 产妇对围生期护理知识形成了较系统、规范的认知, 可在分娩时有效配合医护人员操作, 减少意外的发生, 使生产过程更加顺利, 对减少出血风险也具有积极意义。 (3) 实施产程护理, 按摩子宫可不断刺激宫缩, 让子宫壁血窦闭合, 减轻产后疼痛, 降低产后出血风险[5]。增强母婴交流, 术后30 min协助产妇做早吮吸工作, 也可起到促进子宫收缩和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 (4) 改善病房环境、严格访视规定可以为产妇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鼓励产妇学会和婴儿同步休息可使产妇感到舒适、放松, 较快进入睡眠状态, 提高睡眠质量[6]。 (5) 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 提供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消除产妇的负面情绪, 减少因不良情绪而引起的睡眠紊乱、宫缩乏力等不良症状, 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结果显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睡眠质量,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睡眠质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该院住院分娩的12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 全部产妇均予基础护理和指导, 观察组同时给予睡眠质量干预和产后出血干预。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产后24 h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睡眠时间延长, PSQI评分降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 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 改善产妇睡眠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产妇,睡眠质量,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4-249.

[2] 关玉兰, 刘丽静, 赵明霞.产后出血的护理评估与对策[J].河北医药, 2012, 33 (23) :3672-3673.

[3] 王玲.护理干预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6) :65.

[4] 钟士銮.护理干预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效果的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8) :55-57.

[5] 李香芹, 刘玉环.早期护理干预减轻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6) :19-20.

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第3篇

如果肝脏功能发生异常,就会出现糖类代谢障碍现象。 有实验证实,对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可以起到促进疾病转归,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效果。 为了在根本上证实该理论的公允性,结合实际情况,该研究选择2014 年11 月—2015 年11 月该院收治的140 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治疗过程中,对部分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1 月—2015 年11 月该院收治的140 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和病理实验检查,患者确诊,符合卫生部最新制定的关于肝硬化临床诊治标准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关于2 型糖尿病临床诊治标准。 该实验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执行,患者与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在此其中男患者共计84 例,女患者56 例,年龄区间为42.95~84.62 岁,平均年龄为(62.35±2.58)岁。 病程区间为0.95~6.35 年,平均病程为(3.52±0.84)年。 现依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实施常规治疗。 在此期间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详情为以下几方面。

(1)饮食干预。 糖尿病合并肝硬化者的饮食原则应遵照少脂肪,适当糖类,高纤维素与高蛋白饮食。 患者的日糖供给量应比健康人稍高,这样对疾病康复极为有利,平日里推荐使用胰岛素。 蛋白质每天摄取量应为1.5~2 g/kg,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多进食新鲜书蔬果。对于存在少量肝腹水者,每天控制好氯化钠与水的摄入量。 食盐摄入量每天应该控制在1.2 g以下。 水摄入量保持在1000 m L以下。 进食原则以细嚼慢咽为主。 食谱应多元化,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与坚硬食物。 治疗期间戒烟戒酒,以免刺激肝脏,导致病情恶化。 值得说明的是,一些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次数较多,对于部分患者,应做好营养支持工作,营养不良者可口服营养液。

(2)心理干预。 糖尿病合并肝硬化者在得知自身疾病后,内心负性情绪会增多。 不良情绪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食欲造成不良影响,且焦虑情绪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进而加重病情。 糖尿病和肝硬化为两个门类疾病,治疗上存在一些矛盾,因此,患者会表现出丧失治疗信心的现象,严重者产生轻生念头。 对于此,护士应仔细为患者解释治疗目的,增加与患者沟通的次数,使用有效方式,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舒缓内心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 如有必要,可以邀请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使用这种方式,鼓励患者参加治疗。

(3)疾病观察。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者的病情通常较为隐匿,相关症状和单纯性肝硬化相类似。 如果在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口干,食欲增加,尿量上升等体征变化时,必须在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生。 每日定时为患者测量血糖和尿糖。 以进行早期诊断。 对于已经明确比病情的患者, 必须全面观察是否存在低血糖症状,特别是在特殊时期,护士尤为要引起重视。 如果在检测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糖,应叮嘱其多进食糖类与高碳水化合物从视频,如有必要,推注高浓度葡糖,并在注射30 min后,查看其相关临床症状是否缓解。

(4)药物指导。 对于糖尿病合并肝硬化者,尽可能的不对其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含糖药物。 在使用降糖药物之后,必须检测肝脏功能变化。 胰岛素可以强化糖原生成,临床效果不俗,安全性强,因此推荐该类型患者使用。 但值得说明的是,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护士依旧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这样做的原因在于肝脏硬化会呆滞糖代谢紊乱,因此必须依照患者尿糖的变化情况,全面调整胰岛素使用量,同时还要查看患者的血糖值,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

(5)运动与休息干预。 在肝硬化先期,因为肝脏处于代偿期的原因,患者乏力现象并不显著。 在此期间内可进行适当活动,以不累为原则,比如轻缓体操,太极拳,门球,中走等等。 在中期或者晚期的患者必须卧床休息。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在其履行时,可以在一旁指导,全面提升患者身体素质。 对于病情转归患者,要求其进行2 次/d运动,以散步为主,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基准。 对于丧失行动能力的患者,护士应定时为其更换体位,并给予床上按摩,使用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患者排便与吸收消化,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适感觉,提升舒适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疗效判定

护理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时间为出院前,共分为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级别,计算总满意率。 治疗标准参照我国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糖尿病合并肝硬化临床诊治标准,对患者进行结果判定,详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级别,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该实验使用SPSS20.0 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方式计算,当P<0.05 时,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情况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7.14%;观察组护理质量总满意率为97.14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结果比较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4.29%,观察组为81.43%,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肝硬化属于典型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肝脏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形成假小叶。 肝脏在代谢过程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一些与肝脏有关的疾病均会引起糖代谢异常,肝硬化者出现血糖异常现象,临床上将其称之为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和单纯肝硬化相比,DM合并肝硬化的预后情况不良,在治疗上相对困难,该疾病的临床护理也并非单纯性两种疾病叠加式护理那样简单[4]。 由此能够看出,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极具现实意义。 实施合理护理方式,对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来讲尤为重要。 因为该疾病有着病程长,康复慢的特征,因此护士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合理使用药物,可促进疾病转归,实施药物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良好饮食与运动干预,对患者疾病转归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该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护理满意率上,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在根本上证实,对于糖尿病合并肝硬化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起到满意效果,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出院前观察患者治疗结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护理满意率上,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合并肝硬化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起到治疗满意效果,全面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硬化合并糖尿,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 于爽,兰红艳,刘彦彦.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1(22):71-72.

[2] 钱红梅.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伴发感染患者的护理[J].安徽医学,2009(12):1476-1477.

[3] 李宁,杨茂君.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生物治疗的护理体会[C]//2014年河南省糖尿病教育暨规范化管理学术研讨班论文集.2014:4.

[4] 迟丽梅,齐晓红,苗娜.大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用草酸铂后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9):61.

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第4篇

一.全院各科室护理质量统计指标完成情况: 1.消毒隔离100% 2.基础护理合格率平均分98.00分 3.一级护理平均分97分 4.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100% 。 5.三基训练考核合格率100%。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褥疮发生率“0” 8.护理投诉为“0”次。

9.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满意率98% 二.各临床护理质量考核平均分

宏伟分院99.5 内科97外科97 妇产科97.5 血透室98.5 供应室99 外二科99.5 烧伤科98.5 生殖医学科99 三.1-3月份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1.举办护士长、主管护士管理培训班,加强护士长、主管护士法律法规、制度、职责、护理应急预案、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与考核,考核合格率100% 2.完成护师、护士“三基”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率100%,提升年轻护士基础护理服务技术水平。

3.完成内科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通过现场体检、示教、

1 提问,提升年轻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

4.组织护理质量检查,行政查房,护理质量基本达标。试点病房分级护理内容落实基本到位,住院病人对责任护士护理服务比较满意,病房环境清洁整齐,护理工作实行弹性排班,最大限度保证临床工作正常运行,护理安全管理实现“0”投诉,全院未出现因护理方法不当引起的护理并发症。护理文件书写基本符合要求,急救用物管理逐步规范,安全管理意识逐渐加强,手术科室都使用了手术病人转交接记录单。

5.统一规范急救车内药品的摆放及急救车检查记录本的填写。 6.协调院内护士和新护士调配。保证临床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7.满意度调查:10个临床科室及手术室、供应室共发放满意度调查表200份,调查项目4058项,患者满意4055项,总满意率99%。病人提出表扬的护士3人,分别为段晶晶、周旭、尹虹。

四.1-3月份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1、基础护理:存在部分住院病人入院宣教落实不到位,主要反应在内科、烧伤科。生殖医学科输液病人无输液卡、巡视卡。烧伤科、外科病房床头柜物品摆放杂乱。

2、护理文件:

(1)临时医嘱取消护士未覆盖。 (2)有的科室对置管病人,无拔管记录

(3)体温单中大便灌肠记录与医嘱不相符,4∕E应记为4∕2E。 (4)首次护理评估单中专科情况未填写, 卧位与医嘱不符。护

2 理记录单中记录时间错误0:00应记录为24:00,24小时出入量记录总结错误,7:00总结尿量护士未签名。

3、消毒隔离主要缺陷:有的科室氧气湿化瓶无消毒及更换日期,无吸氧卡。生理盐水无开瓶日期、责任人;供应室部分消毒包外层包布破损,部分器械清洗消毒不符合规范,止血钳轴节未打开。大部分科室护士站环境卫生较差,工作台面、呼叫器、电脑桌表面、打印机后面灰尘较多。治疗室治疗台配药后清洁不及时,杂乱,地面上污迹、棉签,病房床头柜不清洁,有污渍。

4、满意度调查:不满意3项,(1)7位病人提出不了解护理级别及相应的护理内容。(2))1位病人提出入院后责任护士未进行卫生处置(修剪指/趾甲、刮胡须)(3)5位病人提出不了解吃什么合适食物。

5、护理管理:有的科室未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三基训练,护士基本技能水平低下,服务态度生硬,接人待物不热情,不文明不礼貌现象。

6、护理缺陷:1-3月份上报护理缺陷仅1例。科室对护理缺陷上报不重视不及时,有的甚至未组织科室护理安全讨论会议。 五.原因分析:

1、个别科室护士长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科室质量管理监督力度不够。质控小组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认真负责。

2、个别护士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业务素质较差,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也不够踏实。

3

3、消毒隔离、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存在的问题的科室,说明未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

4、满意度调查存在的问题说明责任护士工作职责落实不到位,未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内容,缺少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技巧。

5、个别护士长对安全管理风险意识不强。

六、改进措施

1、护理部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加强对护士长风险意识教育,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护士长要认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班职责,抓重点、重细节,切实履行护士长职责,做到长督促、勤检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2、严格执行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调动质控小组人员工作主动性,采取不定期抽查、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质量管理。

3、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基础护理内容落实与监督,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内容,责任护士要负责做好卫生处置和健康宣教。对于每月护理质量检查中指出的问题,护士长应高度重视,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分析,组织质控成员学习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整改到位。

4、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护士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5、加强护士综合素质教育,通过业务学习,业务查房,三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4

6、护理部定期组织质量安全讨论会,讨论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制定工作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全院护理质量水平。

航空工业襄樊医院护理部

2013年4月

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坚持质量第一,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护理质量管理进展的研究,揭示了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

科学管理

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医疗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人群健康需求日益提高,质量管理更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护理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改进的过程,故应该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作者经过对近来几年护理质量管理进展的研究,综述如下: 1 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

1.1 我国护理质量管理初步发展

近几年,我国在护理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护理管理者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实行护理质量科学管理,越来越注重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管理理论融入我国传统的经验管理之中。在1992年,解放军总医院牛小林等就总结运用了PDCA循环管理方法,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的体会,这标志着我国护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完善【1】。随着质量意识的不断强化,不少医院护理管理者已逐步将系统论、行为科学理论与方法广泛地运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如我国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在我国综合性三级医院通过建立由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和科室质量控制组长组成的质量控制网络结构,并充分发挥三级质量控制管理的整体功能,通过自查、抽查、普查,形成了严密的“自我控制”、“同级控制”、“逐级控制”质量控制网络,实施前馈质量控制、环节交叉控制、终末全面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2】。部分医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树立“三全”的指导思想,既全员、全过程、全部工作,建立群众性的质量控制小组,护士通过参与质量控制工作,不断增强质量意识,自觉地参与质量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

1.2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更加完善

纵观护理质量评价内容,经历了由客观到主观、由负向指标到正向指标、由单维评价到多维评价的转变,这标志着临床护理质量评价已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4】。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护理质量的评价内容应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评价。目前,我国的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大部分只是具体的护理指标,局限于对临床护理技术项目和流程的评估,重视形式统一,偏重于对基础护理质量和终末质量的评价,评价目标主要看各类指标能否达标【5】。护理质量指标管理,采用常用的护理工作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来评价护理质量的优劣,尽管还存在缺陷;但这已是向护理质量科学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工作效率指标纳入了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从护理质量、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全面考评护理质量指标,使护理质量评价更具有科学性【6】。护理管理人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对其加以完善。周素鲜等通过设立合理的工作效率指标,客观、求实的评价不同病种、不同编制护士人数、不同护理难度、不同护理工作量的护理单元完成其护理管理的情况,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但具有可控性和说服力;而且,纠正了管理造成的偏差【7】。王红等应用“双重比较计分法”,做到了质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之既能从宏观上全面反映医院护理质量达标情况,又能从微观上具体反映临床科室护理质量达标程度及名次排列【8】。因此,在科室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竞争效应。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也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对护理内容进行质量考评;另一方面,从工作任务、检查内容,以至评分标准上都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评价。李加宁等制订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住院患者的意见设置权重,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促进了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和护理质量的提高【9】。可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达到患者满意的护理效果才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归宿。

1.3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改进

曾经,护理管理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即“家长式”或“管家式”的管理方法,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使护理质量难以保证。20世纪80年代后,目标管理法应用于护理管理中,使质量管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系统管理过程。1989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其中包括护理标准,是我国第一套全国统一性的护理质量标准【10】。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及护理服务内涵的延伸,该标准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护理质量评价的需求。为适应形式的发展,国家卫生部于2005年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11】(试行)》,其中包含了“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质量、安全,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对科学、合理地评价现阶段医院的护理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卫生局在医院评审工作启动后,委托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制定了《北京

【12】地区医院评审标准》,其中包含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该标准对各地区制定质量评价指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王健荣等建立了医院护理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护理技术和护理安全4个方面,强调环节质量控制,突出“以病人中心”的质量管理原则,层次清晰,指标体系可分可合,能满足不同评价目的的需要,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护理过程质量提供了有用的工具【13】。成翼娟等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理论框架进行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形成了涵盖医院护理的结构与组织、医院护理实践、医院护理质量绩效评价三大方面的评价标准,为促进现阶段医院护理质量的建设与提高提供了有价值的标准【14】。 2 护理质量管理的现状及改进 2.1 护理质量管理的现状

传统质量管理认为: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质量问题是作业线的恶果,这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

【15】量的影响,不能追求“零缺陷”。多年来,护理质量管理思想还是没有体现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我们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例如,制定十五项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时,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着眼点是放在了严格的一招一式上,却并没有完全体现患者的舒适与需要,同时,一些质量标准的设定都留有一定余地,比如危重、一级护理病人合格率95%,即是允许出现5%的护理缺陷可能,这无形当中就使护士会认为5%的护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以质量标准适应现行状况,留有余地的管理方法,不仅使病人得不到100%的优质护理【16】,也容易增长护士视工作出纰漏习以为常的惰性,有碍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质量意识。我们的护理质量管理应该吸取先进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护理质量的概念应该从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角度去定义,而不应该局限于对患者日常活动的服务上,也不应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服务态度的优劣。护理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从护士做了什么转向患者实际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否是他所需要的【17】。护理质量的控制应加强前馈控制的行为,克服反馈控制中因时间差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护理缺陷,使控制变得积极而有效。

2.2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应持续性改进

目前,我国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现有的护理质量标准不统一,部分指标欠科学,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和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缺乏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护理行为和健康教育等质量标准。探索建立一套全国统

一、系统完整的护理质量标准迫在眉睫。其次,评价内容大部分是具体的技术指标,缺乏反映患者健康状态改变的指标,致使质量评价的结果往往突出了细节,忽视了内涵;突出了终末检查,忽视了环节质量控制;突出了具体技术操作,忽视了患者身心护理。为了更好地建立适应“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8】,评价指标的发展方向应为采用要素评价指标、环节评价指标与终末评价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增加对患者满意度、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成本的评价。同时在全院护理管理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了全院护理管理体系并有明确有职责分工,实行分管院长分管护理工作,护理部主持护理工作,医院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不断完善了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以完善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

护理质量管理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转变质量管理模式,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切实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以完善和补充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以护理对象满意为目标的新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牛小林,秦力君.强化“五个意识”抓好护理队伍全面管理.中华护理杂志,1992.27(11):482 【2】 朱新青,陈照坤,梁雁芳.临床护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31-33 【3】杨萍,张乐辉,马莉.医院评审与医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0(1):4-6 【4】 于秀荣,叶文琴.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7,40(9):697 【5】 杨翔宇,成翼娟.对我国17所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10(5):13-15 【6】Nicholas G. Castle, PhD, MHA, AGSF*,1, and Jamie C. Ferguson, MHA1.what is nursing home quality and how is it measured.50th anniversary feature,Vol. 50, No. 4, 426–442

【7】 周素鲜.浅论护理效率指标评价.中华医院管理杂志[J],2005,13(9):551.

【8】王红,邓胜平.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20 【9】 李加宁,耿丽华.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质量评价”的探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14(2):46 【10】 成翼娟,冯先琼,宋锦平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5(4):26-2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EB/OL].[2010-05-12] 【12】 侯小妮,刘华平.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38-40 【13】 王建荣,张黎明,马燕兰等.医院护理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1(10):684 【14】 成翼娟,岳树锦,谷波等.护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护理管理学杂志,2009,5(5):18-22 【15】Koren Mary Elaine,Czurylo Kathryn, Epsom Rita etc.Nurses’ Work Environment and Spirituality: A Descriptiv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 (2009) September-December, Vol 2,118 【16】 Isis Montalvo, MS, MBA, RN.The National Database of Nursing Quality Indicators, Table of ContentsVol.12 - 2007No3:Sept 07

【17】Maria Tsiligiri ; Dimitra Zioga ; Marianna Orfanidou.Nursing Care and Parents Contribution in the Care of their Childern with Hypospadi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010,vol 3:106-109

护理质量总结及分析范文第6篇

【摘 要】目的:妇女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口质量、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是母婴保健工作方针的充分体现。结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注重预防、加强业务学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是提高妇幼保健门诊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妇幼保健;护理质量;影响因素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在医疗质量保证的情况下,竞争成败的关键是服务,未来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门诊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展示医院形象的重要窗口,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而护理质量又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给第一次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予以良好的印象,是门诊护士尤其是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人人都需要关心、爱护、理解与尊重,而妇女儿童对关心、爱护的需要更为强烈。只要我们对患者多一份理解,给患者多一份关爱,护患间的距离将会拉近,护患关系就会更融洽,护理工作满意度就会提高。妇女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口质量、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是母婴保健工作的充分体现。妇幼保健护理工作面对的是妇女与儿童,面对的是由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环境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妇女与儿童,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一种以关爱、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时刻体现在对人的生命与健康、 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如果去除去人文关怀这一核心,任何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的护理病历都可能属于护理实践中冰冷的形式和机械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特别是妇女和儿童流人城镇,城镇基层妇幼保健门诊护理呈现着就诊人员流动快、经济状况普遍不佳、患者素质高低不齐、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新的特点,给妇幼保健医院的门诊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影响因素

1.1 妇女教育程度关系到医患沟通和配合

女性患者是医患沟通、医患矛盾、纠纷发生较高频度之一,尤其是妇产科,关系到母婴两条生命平安。我们在医疗纠纷处理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纠纷所涉及的事件并未构成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责任或性骚扰。我们医务人员由于不善于、恰如其分地与女性患者及家属的医患沟通礼仪造成的。因此,加强如何与女性患者的医患之间的沟通礼仪指导训练是减少医患纠纷重要的基本功课。近年来,卫生部提出护理工作要“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文盲妇女卫生健康意识较差、自我保健能力较低,已成为卫生保健的重点。基层医院门诊护理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低收入者及流人城镇的农村人口,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基本的卫生医疗常识,如有的患者连什么是肌肉注射都不懂,所以患者很难主动配合医师、护士的工作,这给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2 服务对象的特异性增大了护理难度

妇女与儿童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婴幼儿以及孕产妇,除了需要对她们本人进行生理、心理的护理外,同时还应当对其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观念进行指导与相应的卫生传教,改变他们不良的卫生健康习惯与行为。与儿童的有效沟通是门诊护理的一大难点[1]。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身体和精神发生了变化,她们会变得焦虑、狂躁、心烦,不讲道理,甚至会对医护人员横加挑剔,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比较容易发生纠纷。

1.3 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影响着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康复,另一方面,护士的职业素养、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以及对患者的关心和帮助,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影响着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一般来说,作为妇幼保健工作的护理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妇幼保健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当具备遗传优生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地理学、宗教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对诊断学的基本知识与妇科、儿科、内外科的仪器操作规程以及护理常规具有一个非常熟练的掌握。通常因为医院护理分科都比较细,所以可能仅仅要求各位护士只对单科进行护理.但是患者的病况却是各种各样,所以遇到护理内容通常比较复杂。都需要全科护士,需要扩充护理技能跟知识,能够独立一个人完成各种比较复杂的护理任务,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4 查对制度的执行影响护理质量

护士在执行查对过程中,因为输液室患者比较多,环境比较嘈杂,患者同名同姓或名字音同字不同等客观原因,造成护士在叫患者姓名时,容易出现错误应答。特别是患儿家长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患儿身上,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护士确认患者也不够细致,极易造成相互交叉错用药物的现象。

1.5 医院设施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基层妇幼保健医院规模比较小,设施不是非常健全,门诊没有专门的急诊室,急诊与门诊在一起,患者病情复杂,突发情况多,护士的急救意识不强,容易发生医疗卫生事故。

2 改进措施

2.1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指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和咨询是保健工作最基本手段、花钱少、效益大,是最好的预防工作。它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围绕妇幼保健工作需求,加快健康教育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妇幼保健专家深入基层讲解妇女五期劳动保护知识、各种妇科病的防治等,使广大妇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各种妇科病的發生。

2.2 坚持面向群体,注重预防为主

妇女与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口质量、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是母婴保健工作方针的充分体现。为此,我们把关注健康人群作为母婴保健工作切入点,从基础抓起,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防治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我们主要从群体着手,围绕妇女经、孕、产、哺、更五期保健及优生,母乳喂养,儿童生长发育,口腔保健、弱视防治等保健服务项目及其延伸项目去开展保健专科,开展妇女疾病普查治、集体儿童体格检查等,及早发现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及早治疗。

2.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建立和完善业务学习机制,每月至少组织1次业务学习。在组织学习时,尽可能多的安排护理新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护患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突出技能培训重点,严格按新下发的护理技能操作标准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改变患者、陪护人员对护士的偏见,赢得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以此提高护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2]。

2.4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了防止因名字而错用药的现象发生,我们特制一种输液鉴别卡,在收取患者的药物和输液单时,将标有序号的输液鉴别卡发给患者,并将这张卡的序号写在患者的输液单上,执行静脉注射的护士除对姓名、性别、年龄外,还要对序号,这样重重查对就避免了交叉用药的错误,保障医疗用药的安全。

2.5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对门诊注射室进行了重新装修,使得注射室布局更合理、更明亮、更温馨,可根据不同病情安排患者,防止患者之间交叉感染。为保证医疗质量安全,输液室设专人管理,安排优秀医务人员操作,努力打造妇幼科品牌。如为满足广大孕龄妇女的需求,基层妇幼保健扩大服务范围,增设了孕产妇保健门诊,根据每个孕妇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保健计划,由专人负责,定期追踪回访,并有详细档案;儿科临时输液室与病房剥离,简化了就医流程,改善了临时输液室的诊疗环境,同时也为儿科病房创造了安静的修养环境,极大方便了患儿。给患儿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还可以利用墙壁粘贴卡通画、利用闲置空间安装卡通车,电视上播放动画片或儿歌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3]等等。

3 小结

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转变服务模式,是新形势下母婴保健工作的特点,其内涵无比丰富,外延相当广泛,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积极研究和探索妇幼保健技术服务新项目,如生殖健康、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等,强化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不断开创妇幼保健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淑华.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的工作特点及护士应有的素质[J].吉林医学,2010,31(12):1718.

[2] 楊春玲.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10-4811.

[3] 甘兰.基层妇幼保健院门诊护理的难点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59-60.

上一篇:国旗护卫队工作职责范文下一篇:酒店洗衣房设备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