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17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3、同工同酬,维护幼儿教师生存尊严

4、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残障儿童成长与教育 的现状与建议

6、选才用人出巧招擘画教育新图景

7、乡村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与缓解

8、“十四五”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

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10、重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提升策略

11、“好校长”成长记:行走戈壁荒原

12、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美好教育

13、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对策

14、全面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5、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促进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16、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综述

17、以精神论输赢 以道德比高下

18、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

19、聋校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教研现状的比较

20、把优质教育搬到老百姓家门口

21、写稳“奋进笔” 当好“答卷入” 奋力谱写玉溪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22、芬兰中小学校的组织管理(二)

23、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24、浅谈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25、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26、ERG理论视角下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

27、“框架”理论视域下教师自我心像的形成过程与优化策略

28、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

29、高师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0、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与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31、政协委员:城乡教师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32、特教改革背景下教师能力发展新思路

33、论中职教师的积极期待

34、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35、浅谈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与提高

36、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初探

37、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增进策略的研究①

38、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39、河西教育:探求发展真义

40、“疫情”中如何提升心理幸福感

41、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4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启示录

43、开放大学师资队伍状态与教师成长实现路径

44、“一票否决”能否遏止师德滑坡?

45、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状况探析

46、2017,教师队伍建设将实现新突破

47、普惠、编制、立法,为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48、国内教师心理资本研究进展与趋势

49、积极心理学在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培训工程,政策层面的机制创新、师资培育的渠道创新、教学资源的内涵创新,都是推动培训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研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的现状基础上,多维度、深层次提炼其内因,进而提出发展路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办好特殊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均特列专项章节规划发展特殊教育,明确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内因及路径抉择的研究,是进一步完善当前湖南省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存因与机制体制——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需求内因的审视

(一)宏观引领——师资培训需要有序管理

当下,国内的特殊教育组织管理归属分为两支。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组织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类同于普通学校的基础学科学习;残联主要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听力和智力的康复训练,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二者在培训的内容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厅以相关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为龙头,在全省有重点、分批次地着力搭建特殊教育培训基地,不断夯实和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水平,完善长期固定的培训计划,以保持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中观融合——师资培训需要多元支持

培训的经费短缺是制约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湖南省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持续得到了财政的支持,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师资培训的缺口短期内仍然存在。虽然可以按照教师的需求进行分类培训,但是因为工作量与经费投入等因素的顾虑,培训编班以大班为主,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互动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微观发展——师资培训需要“双材”并举

一是人材。受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史发展的客观影响,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的师资,来源比较复杂,且具有不稳定性。22.7%的受访者表示,少数的培训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论陈旧等缺陷。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使得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

二是教材。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构建。在教学科研方面,还缺乏来源于实践反馈的上层设计的系列教材,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教学研究的成果倾向于形式化、标题化,实际成果与教学一线的课堂指导、实训实操技能提升脱节。有14.15%的受访者表示,培训教师或专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培训内容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距离。

二、创新与突破——适应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路径抉择

(一)观念更新,教康结合适应特殊教育新形势

特殊教育是涵括教育培养、医疗康复训练、社会用人机制体制的系统工程。教康结合的“康”,重在“医治”和“康复”。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残疾患儿身心疾病进行專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医学康复手段,减轻并逐步消除残疾患儿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其正常的身心功能,不断促进人体各方面技能的全面发展。21世纪以来,欧美特殊教育开始将医教结合的方式用于对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逐步普及到群体教育范畴。在我国,医教结合的教育康复课程也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康结合趋势下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创新:一是培训目标。要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要掌握必要的听障、自闭症、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技能;要能独立快速地完成对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的评估和诊断,并制定和实施教育康复计划。二是培训内容。要以生理和病理学理论为主要基础,加大听觉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和运动功能康复三大板块的培训内容比例;要持续巩固语言、认知、学科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康复技能培训。三是培训形式。要针对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的现实特征,科学设计理论学习、技能操作、案例分析、临床实践、经验交流、总结提升等有效环节。

(二)政府主导,先行先试构建师资培训网格体系

一是加强基地梯队建设。制定与完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培训全省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加强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加强市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强化师训职能,确保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培训任务的完成。加强龙头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积极推进以片区教师培训学校为基础,加强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机构的整合,构建研训一体、相对稳定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基地引领+高校带动+地区培训机构辐射+行业企业参与”的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培训检测评估制度。建立符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特点的检测与评估制度,明确特殊教育学校所在的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责任,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制定强制措施,要求特殊教育学校选派教师参与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在教学和培训的时间协调上给予制度平衡。以一定时间段内参培教师和参培学校的教学质量、竞赛水平和科研成绩作为培训实效的主要衡量标准。要通过制度积极促进培训团队建设,将课堂质量检测和团队培训实效检测结合评价。强化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把教师职后培训作为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提升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内部挖掘、整合优势,逐步建立完善起现代的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形成整体教育培训优势,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三是提升龙头特殊教育院校引领作用。形成中心突出、多点开花、全面联系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合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全省龙头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高校特殊教育王牌专业的作用,把龙头学校、王牌专业办成全省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校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其次,以各地区特殊教育龙头学校为辐射点,在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资源传输、技术传输的基础上,通过各地区教师进修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习中心教研室和各地的科研教育机构,面向本地区开展分层培训、分步培训,重点倾向于偏远地区,使得师资培训能够常规化、普及化,解决各地师资培训数量少、分布散、不同步、不均衡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强化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1+55”特殊教育联盟的凝聚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尽快出台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具体实施办法,促进特殊教育教育联合体在资源整合、技术服务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为重,三管齐下加强培训主导新内涵

人才——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管理——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障。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进一步推进教師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课程——课程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形式和门类应该注重多元化、时效性与实效性。形式上,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端正认识,激发兴趣,注重互动启发,合作研讨,深入反思。要通过知识拓展,把课堂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起来;要通过项目建设,把培训学习和学以致用联系起来。门类上,要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应坚持特殊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和国内外最新的康复理念相结合,尽可能开设新的前沿课程,使教师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应鼓励优秀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本土教材,或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开发,更应该建立培训教师定期定点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实践的对口帮扶制度。培训机构或学校应加大制度倾斜,将教材开发建设与师资待遇紧密挂钩,将校本教材的实践使用效果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 29613660-10.html,2017-10-28.

[2]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3]孟万金.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特殊教育研究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06(1).

[4]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通讯作者:李晖)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历史发展久远,早在1890年就已开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一直紧随美国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台湾地区和内地特殊教育政策作一梳理,更多地了解内地和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异同,为今后的可持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综述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的高级检索上以“台湾特殊教育”为主题、篇名分别搜索出文献15篇、21篇,以“我国特殊教育政策”为主题搜索出文献41篇,以“台湾地区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搜索出文献0篇。在独秀的中文期刊高级检索上以“台湾特殊教育”为全部字段,搜索出图书5本《台湾教育四十年》、《台湾社会教育》、《今日台湾教育》、《台湾省教育现况》《台湾教育简史》,期刊相关文章23篇,报纸2篇,相关文档9篇,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我国特殊教育政策”为全部字段搜索出期刊4篇,相关学位论文1篇。在万方数据上,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外文会议为文献类型,选择高级检索,以“台湾特殊教育”为主题,搜索出相关文献28篇,以“我国特殊教育”为主题,搜索出相关文献75篇,以“台湾地区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搜索出文献0篇。

可见,在现有的论文成果中,涉及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论文不少,但以“台湾地区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为主体的论文甚少。涉及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论文多执于一端,仅探析了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如《台湾“特殊教育法”立法背景及其启示》(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第2期),或只研究我国内地特殊教育政策,如《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研究综述及立法建议》(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4期),《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以“台湾地区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比较”相关的文章比较少,如有《黑龙江与台湾特殊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12期)。学者对于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政策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方面:

(一)关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特殊儿童的养育、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发展,积极制定、修订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相比内地有领先和值得借鉴的方面。

1.关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演变的历程

研究表明,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也在逐步完善,根据立法情况及学者的不同研究成果,对台湾特殊教育立法进程有不同的分法。

2.关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内容的研究

研究表明,1980年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界人士倡议制订《特殊教育法》,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分总则、资赋优异教育、身心障碍教育及附则4章,共25条。总则对特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特殊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原则、特殊学校体制、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师资培养培训以及特殊教育实验等项作了规定。

3.关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特点的研究

臺湾地区特殊教育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重视本土化,考虑弱势群体,注重教育公平,对特殊儿童的范围鉴定、入学、升学、服务、福利等有详细的规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体现出极强的本土化特点。

4.关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实施的研究

研究表明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政策实施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在特殊教育安置方面,有学者研究,台湾地区根据就近入学原则、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需求原则和弹性安置原则,由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委员会按程序开展特殊儿童发现、筛选、鉴定、安置等工作。

(二)关于台湾地区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1.关于台湾地区对内地特殊教育影响的研究

通过对台湾地区和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研究,从台湾地区教育立法的过程看出社会的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都在改变着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同时也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台湾特殊教育立法对内地特殊教育的影响有:(一)提高对残疾人的认识,增进残疾人社会生活能力;(二)加强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残疾人的康复;(三)完善特殊教育立法,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台湾地区与内地某地区的特殊教育比较研究

有学者对黑龙江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涉及到特殊教育政策的某些方面,比如特殊教育的对象的确认,在特殊教育对象范畴的确定方面,黑龙江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比较笼统,但是特殊教育的范围广。而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主要侧重学龄儿童,并且分类特别详细。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黑龙江特殊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是政策的保障上,需要借鉴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实施的经验。台湾强调了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支持,同时应倡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特殊教育事业,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不同层面上的台湾地区和内地特殊教育政策比较

研究表明,在立法方面,台湾地区对特殊教育工作十分重视,通过一系列特殊教育会议、咨询报告和官方《身心障碍教育报告书》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政策。而目前,我们内地尚未制定单独的《特殊教育法》,只在《残疾人保障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涉及残疾儿童教育问题。

(三)关于台湾地区与内地特殊教育政策比较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者对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内地特殊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有些方面尚待深入:

第一,对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及实施各方面,大多研究只是从台湾地区进行阐述,根据台湾地区发展的突出点得出一些启示,或只是研究我们内地特殊教育政策及实施存在的问题,应该把两者放在同一问题层面,分类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得出启示进行借鉴。

第二,对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和内地特殊教育政策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应该多视角的对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及实施进行研究。

第三,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拓展对台湾地区和内地特殊教育政策及实施的比较研究,尽可能发掘新的资料,丰富研究成果,这将对以后两岸的学术研究和特殊教育发展有更加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13][30][31]兰岚,兰继军,吴永怡.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

[2][12]商秀梅.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制体系建设简述[J].博览,2006(10).

[3][9][28]赵德成.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2).

[4][27]冯伟雄.法律保障、理念引导、社会参与—台湾特殊教育的经验与启迪[J].广东教育,2014(9).

作者简介

靳凯姣,河南三门峡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王小丁,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由于从三级师范到一级师范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必须创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素。基于培养目标体系理论,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特殊教育教师

一、从宏观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看,宏观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它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性质而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一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二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适用性遭到某些学者的质疑。有学者认为,“高级专门人才”的表述存在着“易导致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办学模式而忽视人才成长的个体差异、易导致一味强调专业技能和‘现成专家’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等问题”。该学者同时指出,从社会实践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高级专门人才”范围只限于硕士学历以上,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基层和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部门的劳动者,并不属于“高级专门人才”[1]。该学者的观点得到其他学者的支持。另有学者认为,此培养目标是“基于精英教育理念提出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一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心整体上要降低,更多地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多样性。”[2]

至于这些学者的观点正确与否,暂不评价。但是,他们提出的观点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改革理念,比如,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主体个性化、培养模式多样化、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并重等,却极具有时代感。尤其是,坚持重心下移原则,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仅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使命,更是本科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从中观学校层次的培养目标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高级专门人才”是一个十分抽象、概括度较高的概念,其是不同层次类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总称。“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包容所有的专业领域”[3],它们只是选择其中某一层次类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对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对“高级专门人才”进行分析、分类,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于大学“是以知识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学者的社团”[4]。因此,从知识生产过程的视角审视人才类型符合本文研究目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生产过程始于新知识的发现,止于新知识转变为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其生产流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客观规律→科学原理→设计方案或图纸→产品。根据知识生产的性质不同,整个知识生产过程可以分为知识发现和转化运用两个阶段。知识发现阶段是指,从客观规律到科学原理阶段。转化运用阶段是指从科学原理到产品阶段。据此,我们可以将人才分为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性人才是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其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5]。“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其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5]。其中,知识转化阶段包括将科学原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图纸以及把设计方案或图纸转化为产品两个阶段。相应地,应用型人才又可以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负责将学术性人才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等。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负责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其中,后者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图纸或方案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前者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组织管理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才”[5]。

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哪种人才?潘懋元教授的高校分类法给出了答案。潘懋元教授将我国的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研究型的综合性的,大体是我们国立的重点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和“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6]。显然,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根本所在。如果按照所受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进一步分类的话,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属于本科层次。那么,地方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关于本科教育学业标准的规定来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定位于技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

三、从微观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看,地方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特殊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特殊教育教师)

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再结合专业性质等作出进一步的具体规定”[7]。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特殊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师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是特殊教育职业本质特点的要求”[8]。那么,特殊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规格?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考察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特征。

1.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有别于高职高专面向岗位或职业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属于专业应用型,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9]。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具备‘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特征”[10]。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表现为:

第一,在知识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不仅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管理、法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形成复合性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在满足“够用”和“实用”要求的同时,还要达到“基础扎实,增强后劲”的未来发展需要,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操作性要求的知识,还要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以保证他们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在能力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复合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前者包括“以成熟的技术、专业规范为基础,具有某行业或职业群所共有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后者是指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三,在素质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因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责任心、世界观、道德观、身心发展等非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2.特殊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表述及解读

专业形成的依据是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特殊教育专业即是通过整合有关特殊教育学科知识,培养特殊需要教育社会领域需要的师资。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以及特殊需要教育领域的特点,特殊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如下:

培养目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备较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养的特殊教育教师。

培养方向:特殊教育教师

使用规格:应用型

规范与要求:

(1)知识:系统地掌握特殊教育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特殊教育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特殊教育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方法;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对本专业范围内的新发展有一般的了解。

(2)能力:具备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具备符合高等教育专业要求和特殊教育需要的基本文化能力和操作技能;具备特殊教育教学必需的能力和操作技能(精通某一专业方向(学科)的教育教学,能够胜任其他专业方向(学科)的教育教学);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正确的特殊儿童观和良好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玉祥.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吗?[J].江苏高教,2007,(5).

[2]雷庆,赵囡.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3]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6.

[4]柯文进.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社会定位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5-03-05.

[5]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7]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0.

[8]丁勇.专业化视野下的特殊教师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9]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和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

[10]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去年冬天,我们赴英国考察特殊教育,先后访问了伦敦、布列斯特尔、曼彻斯特等市的特殊学校(班)和师资培训单位。英国的特殊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据了解,过去英国特殊教育的对象,仅限于生理有缺陷、学习有严重困难的残疾儿童,如盲、聋、肢体伤残者等。而近几年来,特殊教育的对象已发展到对一些在学习上有暂时性特殊需要的儿童,如病弱、行为问题、孤僻症等。这种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约占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20%。其中,因生理缺陷,学习上有严重困难的约占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2%左右。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政府实行一体化教育的政策,要求学校必须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以相应的帮助。对因有生理缺陷、学习上有严重困难的学生,仍然可以进入特殊学校或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殊班学习,并要求学校尽可能采用各种形式,使他们有机会多和普通学生进行交往。例如,对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殊班的学生实行上课和普通学生分开,活动合在一块;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参加活动等,借以促进了解、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与社交能力。

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政策,英国政府对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一项规划,要求在十年内为每所小学配备一名,为每所中学配备二至三名特殊教育顾问教师。规定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必需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课程。如果教育行政当局和师范教育资格委员会发现某个师范院校没有按规定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权提出批评意见。如果在提出批评后的一年内仍未开设,有权将学校关闭。

第二,英国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权利。对残疾儿童,按照政府规定,和健康儿童一样实行五至十六岁的义务教育。国家为残疾儿童上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特殊学校每天有交通车接送残疾学生上学,午餐减、免费供应,给学生配备必需的学习辅助用品如助听器等。英国现有特殊学校(班)的学生共十五万四千九百多名,占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2.5%。这个数字表明,英国残疾儿童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

第三,教学组织灵活,工作细微,对师资要求较高。英国特殊教育重视个别教学,因材施教,因而班级人数较少,最少的一个班只有两三人,多的不过十来人。课堂教学形式很灵活,在特殊学校的小学教室里,课桌椅不是一排排地排列,教师和学生都围着一张桌子随便就坐。也有在一个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从一二人到二三人不等,老师巡回到组讲课、指导,这种形式不仅便于个别教学,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较易沟逋师生感情。特殊学校的教学内容,除语文、数学使用普通学校教材外,其它各科教材由教师自己准备。教学计划由教师制订后报校长批准实行。教师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作出课程设计,定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作出教学评价,修订课程设计,使教学工作更适合学生要求。

一般说来,英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质量较高。政府规定,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并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特教师资培训分两大类:一类是脱产的全日制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特教证书。这种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培训,对象主要是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系的学生:二是证书级培训,对象主要是已有教师证书的普通中小学教师或特殊学校尚未取得特教证书的教师:三是高级培训,授予硕土、博士学位,对象主要是有经验的特教教师。获得高级特教证书的教师可以担任特殊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或从事特教的科研工作。各级培训都很重视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各种形式的见习与实习占教学时数的40%。因此,学生尚未毕业即已接触实际业务,毕业后就能独立进行工作。另一类是在职培训,形式很多,有全日制的、半日制的,还有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周的。根据不同形式的培训要求,有的结业后经考试合格可以发给特教证书。不发证书的培訓内容很灵活,只要教师需要就可以举办讲座等。

第四,英国特殊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很多社团,如残疾儿童家长协会、医帅联合会、教师联合会、心理学家联谊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盲人聋哑人团体及财团、基金会等,都从不同方面给特殊学校以支持、帮助。我们在参观中,曾遇到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到特殊学校进行咨询帮助。现代科学技术也进入特殊教育领域。曼彻斯特市设立了“特殊教育微电子研究中心”,专门为特殊学校的教学工作研制计箅机软件。这种社会风气,使特殊教育成为一项颇有吸引力的职业。据介绍,近几年来,大学某些专业的报考人数下降,而特教专业的报考人数是上升的。正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很热爱,丝毫没有歧视残疾儿童的思想。因而师生关系极为融洽。我们在参观中看到一个盲幼儿班的学生,在听见老师和我们谈话的声音时,这些学生象发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高兴地叫起老师来,有的还跑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老师也很亲热地把学生抱起来。还有一次在参观曼彻斯特米兰德学校时,接待我们的女校长,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衣着整洁,风度翩翩,已取得硕士学位,并正在总结经验,准备著书立说。她对学生和蔼亲切,极有感情,主动搀扶学生,毫无校长、专家的架子。

特殊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特殊时期,特殊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特殊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不足,系统性、体系化有待加强。在发布延期开学及“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通知要求后,教育部协同工信部等部委,整合资源,面向全国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服务学生居家学习,供其自主选择使用。平台资源划分了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影视教育、电子教材等栏目。在电子教材资源中,平台提供了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段2020年春季学期的“特殊教育教科书”电子教材及教师用书电子版,但在“课程学习”资源中特殊教育在线资源比较匮乏。

一些地区和组织积极行动,组织开发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如:北京教科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组织北京市多所特教学校共同参与开发在线课程资源,以微视频及任务单等形式,向视障、听障、智力障碍等残障学生提供多个主题模块的在线教学视频,加强疫情防控教育和知识技能教学;有的期刊开设“云中特校”栏目,从全国征集、汇聚一批特殊教育课程教学、康复训练等微课;厦门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开发与汇集资料,以原创、二次开发、相关资源的引用和链接检索说明等多种形式,建成《“停课不停学”特殊教育教学教研网络资源库》,助力特殊学生及其家庭共抗疫情,居家学习。还有一些单位、组织及个人发布特殊教育评优课获奖教学视频等资源,许多特教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这些资源和指导极大地丰富了疫情期间特殊学生的在线学习。但总体上看,比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目前特殊教育在线课程资源还很不足,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性、体系化建设还有待加强。

普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对残障学生学习需求考量不足。当前,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的融合教育,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日益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体形式。但目前普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主要还是面向普通学生,很多线上资源对接受融合教育的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考量不足,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以听障学生为例:现有线上录播的学习资源很多没有加配字幕,直播教学及指导基本上没有同步的字幕,这给听力有损伤的同学带来很大障碍。有学生表示:“听不清的同时还看不了口型,也没法问老师和同学。”也有学生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上的语音转文字屏幕,老师的课件都来不及看。”还有学生指出:“视野宽度有限,无法同时兼顾文字和课程,一堂课下来听着累,看着也累。带有听力无障碍功能软件的手机,在音视频转文字时,手机的麦克风不能被占用,一旦占用,这个功能就不能使用,非常妨碍沉浸式听课。”对于视力障碍(如低视力)、智力障碍等残障学生,普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存在呈现形式辨识度低、课程内容缺少调整、课程资源缺少学习“脚手架”等情况,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较大困扰。

残障学生居家康复训练受到较大影响。除知识教学外,康复教育和训练是特殊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疫情发生后,中残联到各省、市残联,积极推出在线康复训练课程资源,很多特教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机构向学生提供在线指导,指导残障学生居家坚持康复训练。但限于线上指导并非常态,缺少前期的磨合和家长的培训,在家长配合及学生自觉自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康复教育及训练成效参差不齐。

残障学生家庭支持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保障。对残障学生的在线指导和支持,是与对其家长的在线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自闭症儿童少年居家学习的结构化安排、听障儿童少年居家学习的环境创设及技术支持、智力障碍儿童少年学习辅导与支持、肢体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训练、残障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这些工作在“居家”学习期间,只能由家长来承担和完成。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如何为特殊教育提供助力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期间,线上学习成为主要样态,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成为关键支撑。《学习的通用设计:课堂应用》一书中提到:“技术给予我们许多机会来定制满足个体需要的教育……技术从教学伊始就创造了灵活且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多样学习者的学习成为可能。”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教学融合速度加快,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曾表示,这“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教学指导,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然而在这方面,特殊教育距离普通教育的进度还有较大差距。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体系化构建和逐步建设残障学生教学资源库。落实国家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注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等残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从国家到省市,分级、体系化建设特殊教育优秀资源库,增加残障学生在线学习资源的便利性和可选择性,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宜性。

整合多方力量,加强对残障学生在线学习的技术支持。技术的突破带给教育很多新的可能。读屏软件、字幕制作软件、语音转录软件、辅助沟通系统等技术,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参与到普通教育教学中来。以听障学生为例,从人工速记到语音转文字,从直播的新闻到直播的课堂,帮助听障人士在疫情或灾害环境下获取完整的信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疫情期间,有的企业发挥公益精神,主动为残障群体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未来,政府、社会及家庭应有机联合起来,汇聚力量,推动相关技术实现可获得的便利性,支持残障学生无障碍学习。

加强对课程资源的通用设计,让课程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满足多类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UD)最初是一种工业设计理念,“在建筑、户外空间、产品和通信开发的设计阶段就考虑满足残障个体的需要……从最初设计时就考虑如何增强产品对残障个体的可用性的市政工程或商品,最后往往能够使每个人都获得更好的体验”。借鉴这一理念,教育领域衍生出通用学习设计理念(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其主张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不同个体,从一开始就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而无须事后改进,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和可定制性来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实践。借助数字媒介的“多用性和可转换性”以及“网络化”,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与其他内容相连,通过提供嵌入式的学习支持(比如词汇表或者背景知识概要),让学习者在不脱离任务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从教学伊始,就创设灵活且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满足多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些技术能让残障学生在学习中受益,也能帮助全体学生多通道获取信息、进行深度学习。

加强对残障学生家庭支持和家长培训指导,提高家长指导和辅助孩子学习及康复训练的能力。特殊教育取得成效,与家长的配合密不可分。对残障学生家庭的支持,需要考虑整体性原则和便捷性原则,以最恰當的方式进入残障学生家庭,让信息技术的达成变得更为便捷与轻松;同时,要加强对残障学生家长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其指导和辅助孩子学习及康复训练的能力。

保障教师在在线教学和指导中的参与度。除了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外,我们更应重视教师的作用,要在技术的使用和在线资源的选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停课不停教”并不是把线上资源简单推送了之。尤其对于残障学生来说,熟悉的教师的声音、笑容、鼓励与指导,是别的教师或其他教学资源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教育教师们最好能够亲自录制一定数量的教学视频或音频,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联结与互动,从而达成更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王梦茜

上一篇:高深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维基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