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送教上门是安置重度残障儿童、落实“一人一案”的特殊教育主要方式之一。在首轮送教上门的过程中,承担送教服务工作的普通学校送教教师遇到了具体实践难题。特教指导中心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积极与普通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做好送教上门工作,让残疾儿童教育“零拒绝”和“一个都不能落下”的送教政策得以真正实现。

关键词:送教上门;问题;成因;对策

近年来,特殊教育推进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融合教育实施途径,有效地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指出,“对于个别无法进入机构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由当地教育、民政部门和残联联合制订送教上门办法,提供规范、有效的康教服务。”送教上门服务能够有效缓解重度残障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对提高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特教指导中心按照属地管理、普特融合、就近送教的原则,发挥专业指导作用,与普通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送教上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送教上门是安置重度残障儿童、落实“一人一案”的特殊教育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首轮送教的过程中,承担送教服务工作的普通学校遇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难题。

(一)送教学校对送教工作认识不到位

有些学校管理者和送教教师虽然在送教工作开展前接受了一些集体性的政策辅导与培训,但头脑中仍先入为主地认为绝大多数被列入送教上门重度残疾学生的是不可教的,尤其是极重度情绪障碍儿童、极重度脑瘫儿童、极重度智障儿童等。他们认为这类残疾儿童的主要需求是慰问,常态化的每月一次送教没有实际价值。

(二)送教教师不适应与送教学生的互动交流

有些送教教师对于送教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在个人情感上难以接受,不能积极主动地靠近送教学生实施送教。特别是在重度情绪性障碍儿童面前,送教教师往往是无所适从,缺少对于特殊儿童的有效互动交流。

(三)送教学生的家长不接受送教服务

一部分送教学生的家长已经适应了孩子长期在家护理、监护、放任自流等生活方式,觉得没有必要由专门的老师进行送教。他们认为,送教上门并不能给予孩子实质性的成长帮助,接待送教教师反而是一种不合理的负担。

二、送教上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实施与国家要求有差距

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相应的特殊教育政策,各级各类政策学习层层推进,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者所理解与接受。但是,特殊教育政策聚焦重残儿童在“最后的一公里”要得到落实,转化为具体的特殊教育行动却存在着空泛的形式。就送教上门而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全覆盖、零拒绝、一个都不能落下。”但在实际的送教上门工作中,仅满足于培训与行政分工是远远不够的。普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认识模糊、不重视,认为各种考核与实际待遇没能与特殊教育指导教师得到同等对待,造成政策实施受阻。

(二)理论应用于送教实践存在客观困难

送教上门工作作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从教育与康复的要求出发,形成了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基层送教教师的送教网络并落实了责任。同时,整体送教上门对象的一般核查及其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也已经到位,初步的巡回指导工作得到推进。然而,送教教师就每一个送教学生开展常态化的教育与康复指导,客观上还存在实践困难。更重要的是,普通学校的送教教师通过培训所学到的特教专业理论还远远没能转化为每一次送教的行动方案,更不用说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重度残疾儿童,在送教课堂中的基本流程与内容上缺少一个示范性个案的学习与借鉴。送教的方案起草与实践感受的交流也没有普及到具体的每一位送教教师。

(三)送教过程的节奏及其规律难以把握

送教上门工作的起步阶段,重点是排查了解每一位需要送教的重残儿童,紧接着跟进送教行动的落实。通过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整体行动,面向所有送教學生按户籍所在地的巡回指导全面铺开。困难的是,每一学年度后续送教过程的落实在组织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加之融合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送教工作时有时无,从学校管理者、送教教师到学生家长都只有应付招架,远没有达到送教上门工作步入规范轨道的预期,导致整个送教过程的节奏及其规律难以把握。

(四)引领专家、送教教师与送教对象之间存在断层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对重残儿童在普教系统中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实践操作的经验少,而专家引领的观念没有能够及时完全被他们领会接受,无法有效用来指导送教教师。

普通学校送教教师虽然在心理上接受了融合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接受与理解融合教育还是存在种种定势心理的阻碍。大多数送教教师是学校依照送教学生应在班级临时指派的,他们工作的重心还是放在了占班级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而对于送教学生只满足于表面情况的了解,不能完全把握送教学生的送教需求,不知道应该送去怎样的教育与康复内容,更谈不上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解决送教上门问题的策略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区域特殊教育质量管理。其中包括视导区域内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上门工作,协助、指导普通中小学校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工作;同时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的专业辅导与支持。为此,解决送教上门实践难题,需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做好以下几点策略。

(一)担当送教上门的指导主体

在开展送教工作过程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充分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力量,采取有效对策,担负起总体策划组织送教上门工作,面对实际困难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形成实践难题的成因,研究解决对策。将送教上门工作困难的化解作为指导中心职责担当的重要标志,作为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工作的关键举措。

在首轮送教上门工作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担当解决送教上门困难的主体,采取特殊教育理论培训、送教现场体验式指导、送教交流三者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送教教师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分析解决送教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特教巡回指导教师与送教教师围绕重残学生的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本身,开展融合教育送教上门的必要性与方式方法的交流学习。同时,邀请康复、医疗方面的专家,以及直接参与送教上门教育与康复的人员参加交流活动,提供多方面的专业支持,为后续进入行政指导下的自主送教上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明确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的底线

承担送教上门巡回指导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具体实施送教的普通学校管理者、送教教师都要充分明确送教上门是保障适龄重残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安置方式,应统一纳入学籍管理。

1.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全体成员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明确了重残儿童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的法规性、合理性与可行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国家、省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关于每一位残疾儿童都享有教育权利及其教育安置形式等政策内容充分理解并加以阐述,为基层指导中的告知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的底线要求提供政策依据。

2.普通学校管理者

针对普通学校管理者面对重残儿童实际情况产生的疑惑,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要告知其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的底线要求,同时统筹规划本区域送教上门的各项工作,落实送教教师待遇,不断改进和加强送教师資力量。管理者要摆脱以往那种只要将重残儿童纳入学校管理名册并到送教对象家中去过就算完成教育关照的偏见,需要明确的是高质量完成重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确保每一个适龄重残儿童少年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安置。所有重残儿童入学都须建立学籍,纳入教育教学管理。

3.送教教师

针对送教教师面对重残儿童实际情况产生的疑惑,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巡回指导时要告知其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的底线要求。送教教师需要明确的具体内容包括:深入掌握送教上门对象的基本情况,在巡回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选择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内容,选择适合家长学习的教育康复指导内容,面对特殊儿童的情绪理性应对,合理选择康复、学习器材教具等。

4.重残儿童家长

针对重残儿童家长对孩子自身实际情况产生的疑惑,也要告知其送教上门教育安置的底线要求。送教家长需要明确的具体内容包括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长有让孩子接受送教上门的义务。家长应当明白,孩子经过教育康复的实施,其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而且会收到较好的影响。对于确因身体原因与家庭原因无法接受送教上门的重残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提出申请,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备案。

(三)落实“一人一案”要求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设计简单易操作的送教上门手册作为实施重残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过渡方式,落实“一人一案”,确保送教工作顺利开展。

1.送教对象基本情况的调研与建档

为送教上门的重残儿童进行调研与建档,是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的前提条件。以此为目的,让送教教师零距离接触送教上门对象,了解重残儿童的基本情况。同时,也是落实每一位送教对象真正进入教育管理范围的要求,实现从建立学籍到实施特殊教育的跨越。更是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实施“一人一案”管理的最为基础的材料。

2.送教上门实际情况的摘录与简单分析

送教教师对于重残儿童的直观感觉及其分析判断有着一个从观察建立印象到接受实施康教的过程。通过实际情况的摘录与分析,送教教师逐渐领悟到重残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内心世界。比起简单特殊教育理论学习要更直观、易接受。

3.送教对象诊断材料与结果的搜集整理

送教教师不仅要搜集重残儿童出生初期到医院诊治的第一手资料,还要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儿童诊治过程、家庭的护理及其康复的情况。在交流过程中,做好谈话内容的实录,从中发现儿童实际生活成长环境的每一个信息源,做好材料整理,为实施送教打好基础。

4.送教上门年度与学期的简易教育康复计划

这里所说的“简易”是指计划的内容立足于围绕送教上门儿童残障实际,从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出发,能够安排的教育康复内容。避免送教初期送教教师在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与个别教育计划框架面前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指导中心教师深入浅出的现场指导,逐步渗透课程标准与个别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

5.送教上门基本的组织安排及其职责

指导中心的巡查指导与送教教师的送教指导是不同的,前者涉及专家参与的团队阶段性督查指导,包括前期对送教上门教师进行重残学生教育和康复等理论的培训,以及中期为送教教师答疑解难等;而后者主要是常态化的直接对送教学生给予教育康复影响。针对每一位送教学生,都要明确一位具体负责的送教教师,同时配以其他辅助教师。每一次送教活动中的观察、指导、交流、记录等都要做出具体的分工,做到协同进行。

(四)组织送教教师开展经验交流

送教教师以身说教,更能够形成现实的影响力。在融合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送教上门的实践交流,以培训的方式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

1.说具体学生,论具体对策

送教教师就一个具体的学生进行送教上门全方位的解析,说明送教的可行性、送教的组织、对待送教家庭的态度、送教氛围的营造、送教内容确定的依据、资料的搜集、自我评价送教的效果与反思,等等。以案说教,既深化了培训者的送教认识,更让参培者领悟送教的具体操作实践方法。

2.说一次送教,论基本组织

送教教师由一次送教活动说明所需要的人员组织、车辆要求、人员配合要求、人员基本素质、送教协调准备,等等。延伸思考要维护好后续的送教活动所必需的基本保障条件。从基层送教教师的视角来审视送教活动开展的现实条件与要求,更能够为教师自身所接受。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还要思考送教的指导实际效果如何,以及面对实际还需要引领的关键内容是什么。

3.说一期计划,论现实依据

送教教师由送教学生一学期的具体计划内容,说明制定这样一个计划必须掌握哪些要点,吸纳了哪些融合教育的理念;要完成这样一个计划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尤其是计划中哪些是自己的思考,准备做出尝试、有待实践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计划的制定跟送教教师所熟悉的普通教育计划进行比较,更多地强调了哪些特殊教育的内容。

4.说内容安排,论康教合一

在融合教育培训指导过程中,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谈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内容如何安排组织,而结合具体的送教学生说明具体内容的安排,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教育内容安排与康复内容安排是如何更好地贴近送教学生,能够为其所接受,尤其是如何顺应送教学生既有的教育康复状态。送教教师通过分享内容安排,可以使大家体验到康教合一的实践意义。

送教上门工作中遇到的实践难题是普遍存在的,对策研究也还需在今后的送教上门工作中继续实践验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履行职责,指导普通中小学校送教上门工作,让残疾儿童教育“零拒绝”和“一个都不能落下”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善亮,王玉兰.融合教育框架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6(4).

[2]张海滨.教师专业化发展 助力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施[J].辽宁教育,2019(4)(下半月).

(责任编辑:赵昆伦)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 发展途径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特教与职业融合的教学体系

融合发展观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结合,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同时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将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双向的交融,达到职特融通状态。

1.职业高中的课程将特殊教育的理念与知识技能等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开设了家政、美发、美甲、计算机、串珠、编织、手工制作等课程。

2.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使学有所依,教有所据。学校组织相关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和摸索,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串珠、丝带绣、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依据,使学校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标准的教学体系。

3.学校申报了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聋生职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我们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好职业教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搞好职业教育课的课题研究,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特教与职教互动的基地建设

学校积极与残联和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训。

1.学校与残联充分发挥自各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学校与松原市残疾人就业中心联合办学,成为松原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和残疾人就业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参加残联组织的美发美甲培训,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发美甲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进行技术练习。

2.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选择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起实训,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主流社会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组织学生到校外美发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练习。学校与“我型我塑”美发店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店里观摩学习,并进行洗发、护发、造型等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学习了各种美发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个人礼仪,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具有了责任意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特教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启动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技能,进行定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谋发展。

1.学生开办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开”。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时地上传图片,每收到一笔订单都欢心雀跃,每一句温馨的评价都是对学生们最好的鼓励。通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学生在展示着自我,在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2.学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绣挂毯、钻石画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们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为馈赠感恩的礼物回赠给社会各界的爱心团体和人士。

3.学校目前有家政、美发、美甲、手工制作等职业实训教室,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市场调研,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方向,开办洗车厂、广告设计、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职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践场所,使学生在学校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谋出路。

4.学校与仁和饮食公司联合办学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开创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河,为残疾人就业打开一道成功之门,真正做到为残疾人家庭分忧、为社会减轻负担。

四、结语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只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特殊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苏芬.建构聋生三合一职业教育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6,(11).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蜂拥而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全球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特殊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聋哑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中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和其他正常的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甚至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因此,聋哑学生更应该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领域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聋哑类学校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极少。作者通过对河北、山西省内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了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跟班观察”的方式检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最后总结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聋哑类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翻转课堂;特殊教育;聋哑学校;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对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在全球开始盛行,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理念。

聋哑生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觉和语言器官的障碍,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途径上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并且他们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结构。鉴于聋哑生的视觉补偿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科目及教学内容,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特教群体。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样化手段加大对聋哑生的感官视觉刺激,使接受教育者通过清晰、逼真的多媒体资源感受信息化教学,进而启动聋哑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达到更深更快理解的目的。

本文通过问卷分析探究了翻转课堂的普及情况,并通过具体实践情况归纳了聋哑学校应用翻转课堂的有利因素。笔者希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科学地融入到我国聋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二、特教学校聋哑生认知特殊性分析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而丧失语言能力,这给他们感知外界事物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导致他们只能单一地用眼睛摄取信息,因此,聋哑儿童常常会表现出缄默状态。其反应表现出迟滞或异常,其实聋哑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视觉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观察力极其敏锐。

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特殊教育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特殊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翻转课堂成为了目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特教领域将会是一大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布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立足于教育公平,要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为了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山西和河北省内几家聋哑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山西聋人学校、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邯郸市特殊教育学校等。问题的设置是根据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目前信息技术水平等多维度结合;聋哑学生的问卷是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来设计的。

主要调查对象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数学、英语这四个科目任课教师。并对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的高三信息技术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访谈,通过实际访谈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结合各个学科自身特点,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卷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学校的利用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计划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6份。下面笔者将逐一对本次调查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图1为任课教师所教科目是否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从前期的数据中得知,部分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困难,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等。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有43.4%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来说,一方面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在课上实施翻转,达不到让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关注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多维度结合。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否达到了教师们的期望值,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所调查的10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显示:仅有11.32%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并且达到了预期设想;47.17%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还有少部分教师甚至觉得其效果非常差。这并不代表翻转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不可实施,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也表明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视频制作、答疑解惑等过程中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图3是对该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图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58.49%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利于聋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学生之间的沟通特别少,仅仅局限在课外活动中。

而在课堂上,只有老师问问题,学生才能和老师有交流讨论,学生缺乏主动交流互动的机会。但是通过课上翻转,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观看视频,这样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而有13.21%的老师表示翻转课堂对学生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也有极少数教师觉得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因素。存在这两种极端反应,不仅和教师授课方式存在联系,这也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有密切关系。

由于各个学校师资条件不同,特教老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普遍存在差异,对于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应用时的理解和优势体现。

本题型为多选题,从图4中的数据显示:很多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及其优点的理解是很贴切的,45.28%的特教老师认为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该是短小精悍,并且42.45%的教师认为教学信息及内容要清晰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约一半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近两年来,翻转课堂在普通中小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聋哑学生缺乏自主性。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以教师课上教过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课下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业余时间比较多。将翻转课堂运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将其恰当地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视频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设计好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

特别是对于个别学困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学习自主性都弱一些,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各类学生都加以激励,同时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适当降低要求,在课堂上交流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促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有利于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的“一对多”教学模式,面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达到的高度也是统一要求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极分化: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获取成功;而多数学生成绩处于中等,课上时间有限他们不能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导致一些学习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一些学困生因长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很难再坚持学习下去。

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困生对于该小节知识点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地方,可利用课下时间观看视频,进行二次学习。同时,对于那些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倡导提前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果有个别学生有特殊情况学业耽误,教师也可以将视频和任务单独发送给学生,这样被缺少的课程也可以及时补上,这种学习方法也体现了翻转课堂最本质的初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能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机械;而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活动丰富、灵活化和个性化。课前,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寻求解决策略、成果汇报、参与评价等活动。因此,翻转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模式的改革对每一个教师都会提出新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同时实施个性化教学,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提出较高要求。总之,在特殊教育领域顺利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鞭策教师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对聋哑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特教领域近一两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国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应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通过分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翻转课堂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了其教学效果,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差异,本研究分析情况难免存在不足。

总之,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哑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努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聋哑类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0.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2-63.

[3]王昕,王毅.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听障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制约因素的调查报告[J].甘肃科技纵横,2012(6):149-151.

[4]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聋校教学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15.

[5]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7-28.

[6]邓晓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25-28.

(编辑:李晓萍)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的社会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对于聋人的教育而言,素质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当前聋人学习的课程中,美术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美术教育的特点主要就是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美术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到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残疾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都是极大,这主要就是因为美术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安全并且直接的表达方式,并且聋人学习美术不仅能够促进其成长,还能够对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本文主要针对特殊教育中聋人美育教育的意义以及作用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特殊教育 聋人美术教育 作用以及现状

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残疾学生的美术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对于聋人学生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那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并且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思维能力都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更好的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加强对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学的意义以及发展的趋势

(一)我国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由美术和教育组合而成,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是最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美术那美术教育也就不会存在[1]。美术教育主要就是按照教育的方式以及社会的需求和阶层,然后再以美术作为媒介来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艾斯纳将美术的价值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本质价值,而另一种就是工具价值。其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观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并且还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发展。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以及创造,这也就产生了美术教育,以教育的方式将美术精神向人类进行传播。很久之前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就已经在工具上使用一些图案了,而这也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向往,我们也可以将其认为是最早的美术传播。随着当前社会飞速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美术教育也就成为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特殊教育而言。

(二)我国聋人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的优点。在美术教育理念的支持下,聋人美术教育也是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并且总结出了其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就是职业教育化、公平化以及人性化。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

二、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

(一)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聋人也是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减少残疾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足之处。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与教育也是其中主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聋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聋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差距,这对于聋人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

1.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直观性

聋人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导致动手操作成为其日后最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在语言以及文字的理解上,聋人学生相比较于健全的孩子而言也是比较弱,并且表达的能力也是一样。而美术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直观的学习,并且对于图形的理解以及应用也是能够完全通过手工以及眼睛来完成,聋人学生的特点以及美术的观赏性也决定了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2]。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直观性教学在其中的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都有体现,这也是能够很好的激发聋人学生的创作以及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相比较于其他课程,美术教学的直观性这一特点也是成为大部分聋人学生喜欢美术课的理由,并且这也能够很好的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共同发展。

2.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功能性

美术教育功能性十分的广泛,而本文所讲的功能主要就是指针对聋人学生进行的一种直观的学习功能,一种是能够帮助聋人学生舒缓压力,另一种就是审美功能。当前很多的教师认为,美术给聋人学生带来的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审美,美术教育教会聋人学生发现美、理解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3]。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每一个学生在幼年的时候对于美都是会有一定的感觉,而这也是人们最初的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然后后期通过美术教师的引导,学生对于色彩的造型、感受以及创作等,也是使得他们感受到美的存在,这也是能够有效的提升聋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对于聋人学生而言,他们并不缺乏对美感受的能力,而美术的直观性也能将美术教育审美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当前大多数的特殊学校中,美术学科的地位都是十分的重要,美术教学十分轻松,不同于外语、数学以及语文这些科目的枯燥泛味。并且很多的聋人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也是相对较为困难,而美术教学丰富多彩,大部分聋人学生也都能够接受。

(二)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对于聋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1.帮助聋人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美味佳肴能够使人的口得到满足,人的眼睛也是如此,而这种满足感不仅可以向大自然寻求,同时还可以向美术方向寻求。美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给我们视觉上以及精神上愉悦感。美术课程对于经验性要求很强,并且色彩感也是十分的强烈,它不像其他学科那么理性以及严谨[4]。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及所闻将美术作品创作出来,这不仅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感受,并且还能展示出作者的情绪变化,这对于聋人学生而言也是极为重要。聋人学生由于身体上的障碍,难以直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进行美术创作却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2.培养聋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范畴十分开放,但是也需要不断的去发展。学校不仅是技能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生产知识技能的地方,对于未来的学习更应该注重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能力。而美术教育主要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要求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美术技巧的学习,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新那美术也就仅仅停留在抄袭和模仿。对于聋人学生来讲,在美术的学习过程必须得具备这种创新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中。

三、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社会中,聋人群体是相对弱势的,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导致其只能通过研究来进行学习。所以只有加强系统的学习才能缩小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距离,才能更好的摆脱先天不足的問题。美术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并且也是正常人培养的关键所在。由于特殊教育自身的特点,聋人学生的美术教育在当前也是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学校环境落后、教学条件欠缺以及教学特征不明显等,甚至还有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师都没有被利用或者是直接没有设置美术教室[6]。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材也没有统一使用,使得美术教学没能按照国家特殊教育的标准来进行,这样也直接使得聋人学生的教育与社会脱节。聋人教师和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参加的社会活动以及专业的培训也就更加少,进而使得聋人学生可受益的地方也就很少。除此之外,特殊学校的聋人美术教学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就是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理念的落后,大部分特殊学校的美术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临时担任。由于聋人学生的特殊性,美术教师还必须得学习手语。还有就是特殊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并且交通信息也是较为闭塞。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聋人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只能通过眼睛来观察和了解世界,而美术教育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元素来给予人们视觉享受。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变化多样的材料、大量的图片以及视频等,以此来给予聋人学生别样的视觉体验,提升他们美术学习的兴趣。特殊教育中的聋人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健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还能来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其今后的就业以及社会交往方面带来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梦婷.边远地区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及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2]Patricia,Mudgett,DeCaro等.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08):12-17.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农村特殊教育当前存在的现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视,学校为特殊教育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更重要的是针对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这一话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特殊教育;现状;想法

我是一名乡镇普通小学教师,长期从事普校教育教学工作,2016年由于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的推进,我有幸与特殊教育结缘,经过这几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的实践,收获多多,现将自己对农村特殊教育工作不成熟的想法略述于后与各位特教同仁共勉。

一、旺草镇特殊教育现状

(一)基本情况

旺草镇位于绥阳县城北部,总面积272平方千米。共辖14个村居。2019年,全镇总人口69881人,现有7-15周岁适龄残疾少年儿童74人(听力残疾2人,视力残疾6人,智力残疾30人,精神残疾2人,言语残疾5人,肢体残疾29人),已有11人进入绥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26人在本镇随班就读,8人在外镇随班就读,7人在县外就读,送教上门21人,1人已毕业,入学率100%。

(二)组织重视、领导关心

2016年,为了把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开展得更好,旺草镇中心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安排布置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学校领导认真研读文件,细则。积极主动向绥阳县教育局、绥阳县残联、绥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旺草镇党委、政府请示,得到了绥阳县教育局、绥阳县残联和旺草镇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旺草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到学校关心特殊教育工作。并于2016年6月8日,专门成立了以镇分管教育领导为组长的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旺府通【2016】96号文件《旺草镇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分工的通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县教育局领导和绥阳县特殊教育学校领导及专家多次深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时时为旺草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的开展指导方向,保驾护航。

(三)队伍齐心、扎实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为确保任务落实到位,我们始终把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热切的关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育专干具体负责的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把“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写进旺草镇中心学校工作计划,真正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制定了《旺草镇中心学校特殊教育工作计划》《旺草镇中心学校特殊教育安置实施方案》等。

2、狠抓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

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资源教室具有为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资源教室做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其专业化建设为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3、扎实开展残疾儿童辅导工作

我校将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的管理,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是一项比较困难而复杂的工作,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享受与正常人同样的教育,因为,他们也将走进社会,也是国家的公民。正因为如此,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为他们的特殊需要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增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4、初显成效,看到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几年的日子里,在绥阳县教育局,绥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旺草镇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教师的努力,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旺草镇中心学校被评为2018年县级殊教育先进集体。马应涛陈仕洋被评為县级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学生经过老师们的辅导个个都有了改变,旺草小学的随班就读学生通过到资源教室学习,基本学会了有趣的手工创作,陈星宇,骆弟杰同学表现较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配备不足不专业:旺草镇现有完全中学1间,完全小学9间,涉及随班就读学生21人,送教上门对象21人,资源教室3间(旺草中学1间、旺草镇旺草小学1间,旺草镇实验小学1间)。

2、教师参加特殊教育培训少,教学方法不成熟。由于特殊教育这项工作在我们农村开展时间不长,2016年始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的一定的有效的模式,可以说大部分都还在磨合阶段,有的可以说还是一片陌生,从头开始。

3、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师积极性无法调动。

二、不成熟的想法

(一)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教育的发展如此,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当前特殊教育,特别是农村特殊教育方面的人才欠缺相当严重,我们应当借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东风掀起乡镇特殊教育的高潮。

(二)经营基地,培育种子,提升业务,辐射乡村。2018年11遵义市教育局组织了“遵义市特殊教育工作坊主持人培训项目”学习。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要作为坊主组建一个特殊教育工作坊。各地应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组建好,经营好工作坊。

(三)建立健全农村特殊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目标决定方向,态度决定成败,思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切就是空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特殊教育工作管理办法,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经营好家校之间的桥梁。如何经营好,关系到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的完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1]。

(五)经营好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普校是融合教育实施的主体,资源教室是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及平台,当学生有特殊教育需求时,可通过获取资源教室有针对性的支持性服务更好地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使其学科、社会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2]。

参考文献

[1]  龙伟.专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矫正[J].贵州教育(教育教刊),2019,19(10):12-14.

[2]  詹世英.建构资源教室课程,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适合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教育教刊),2019,(09):25-28.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特殊时期,特殊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特殊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不足,系统性、体系化有待加强。在发布延期开学及“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通知要求后,教育部协同工信部等部委,整合资源,面向全国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服务学生居家学习,供其自主选择使用。平台资源划分了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影视教育、电子教材等栏目。在电子教材资源中,平台提供了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段2020年春季学期的“特殊教育教科书”电子教材及教师用书电子版,但在“课程学习”资源中特殊教育在线资源比较匮乏。

一些地区和组织积极行动,组织开发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如:北京教科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组织北京市多所特教学校共同参与开发在线课程资源,以微视频及任务单等形式,向视障、听障、智力障碍等残障学生提供多个主题模块的在线教学视频,加强疫情防控教育和知识技能教学;有的期刊开设“云中特校”栏目,从全国征集、汇聚一批特殊教育课程教学、康复训练等微课;厦门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开发与汇集资料,以原创、二次开发、相关资源的引用和链接检索说明等多种形式,建成《“停课不停学”特殊教育教学教研网络资源库》,助力特殊学生及其家庭共抗疫情,居家学习。还有一些单位、组织及个人发布特殊教育评优课获奖教学视频等资源,许多特教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这些资源和指导极大地丰富了疫情期间特殊学生的在线学习。但总体上看,比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目前特殊教育在线课程资源还很不足,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性、体系化建设还有待加强。

普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对残障学生学习需求考量不足。当前,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的融合教育,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日益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体形式。但目前普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主要还是面向普通学生,很多线上资源对接受融合教育的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考量不足,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以听障学生为例:现有线上录播的学习资源很多没有加配字幕,直播教学及指导基本上没有同步的字幕,这给听力有损伤的同学带来很大障碍。有学生表示:“听不清的同时还看不了口型,也没法问老师和同学。”也有学生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上的语音转文字屏幕,老师的课件都来不及看。”还有学生指出:“视野宽度有限,无法同时兼顾文字和课程,一堂课下来听着累,看着也累。带有听力无障碍功能软件的手机,在音视频转文字时,手机的麦克风不能被占用,一旦占用,这个功能就不能使用,非常妨碍沉浸式听课。”对于视力障碍(如低视力)、智力障碍等残障学生,普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存在呈现形式辨识度低、课程内容缺少调整、课程资源缺少学习“脚手架”等情况,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较大困扰。

残障学生居家康复训练受到较大影响。除知识教学外,康复教育和训练是特殊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疫情发生后,中残联到各省、市残联,积极推出在线康复训练课程资源,很多特教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机构向学生提供在线指导,指导残障学生居家坚持康复训练。但限于线上指导并非常态,缺少前期的磨合和家长的培训,在家长配合及学生自觉自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康复教育及训练成效参差不齐。

残障学生家庭支持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保障。对残障学生的在线指导和支持,是与对其家长的在线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自闭症儿童少年居家学习的结构化安排、听障儿童少年居家学习的环境创设及技术支持、智力障碍儿童少年学习辅导与支持、肢体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训练、残障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这些工作在“居家”学习期间,只能由家长来承担和完成。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如何为特殊教育提供助力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期间,线上学习成为主要样态,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成为关键支撑。《学习的通用设计:课堂应用》一书中提到:“技术给予我们许多机会来定制满足个体需要的教育……技术从教学伊始就创造了灵活且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多样学习者的学习成为可能。”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教学融合速度加快,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曾表示,这“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教学指导,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然而在这方面,特殊教育距离普通教育的进度还有较大差距。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体系化构建和逐步建设残障学生教学资源库。落实国家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注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等残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从国家到省市,分级、体系化建设特殊教育优秀资源库,增加残障学生在线学习资源的便利性和可选择性,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宜性。

整合多方力量,加强对残障学生在线学习的技术支持。技术的突破带给教育很多新的可能。读屏软件、字幕制作软件、语音转录软件、辅助沟通系统等技术,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参与到普通教育教学中来。以听障学生为例,从人工速记到语音转文字,从直播的新闻到直播的课堂,帮助听障人士在疫情或灾害环境下获取完整的信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疫情期间,有的企业发挥公益精神,主动为残障群体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未来,政府、社会及家庭应有机联合起来,汇聚力量,推动相关技术实现可获得的便利性,支持残障学生无障碍学习。

加强对课程资源的通用设计,让课程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满足多类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UD)最初是一种工业设计理念,“在建筑、户外空间、产品和通信开发的设计阶段就考虑满足残障个体的需要……从最初设计时就考虑如何增强产品对残障个体的可用性的市政工程或商品,最后往往能够使每个人都获得更好的体验”。借鉴这一理念,教育领域衍生出通用学习设计理念(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其主张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不同个体,从一开始就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而无须事后改进,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和可定制性来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实践。借助数字媒介的“多用性和可转换性”以及“网络化”,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与其他内容相连,通过提供嵌入式的学习支持(比如词汇表或者背景知识概要),让学习者在不脱离任务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从教学伊始,就创设灵活且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满足多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些技术能让残障学生在学习中受益,也能帮助全体学生多通道获取信息、进行深度学习。

加强对残障学生家庭支持和家长培训指导,提高家长指导和辅助孩子学习及康复训练的能力。特殊教育取得成效,与家长的配合密不可分。对残障学生家庭的支持,需要考虑整体性原则和便捷性原则,以最恰當的方式进入残障学生家庭,让信息技术的达成变得更为便捷与轻松;同时,要加强对残障学生家长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其指导和辅助孩子学习及康复训练的能力。

保障教师在在线教学和指导中的参与度。除了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外,我们更应重视教师的作用,要在技术的使用和在线资源的选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停课不停教”并不是把线上资源简单推送了之。尤其对于残障学生来说,熟悉的教师的声音、笑容、鼓励与指导,是别的教师或其他教学资源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教育教师们最好能够亲自录制一定数量的教学视频或音频,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联结与互动,从而达成更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王梦茜

上一篇:外商投资企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工商管理学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