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2023-09-18

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1、读教科书、做练习题、看“标准”答案

“上课听老师讲课、讲卷纸答案、下课做做不完的练习册”已经成为了语文甚至其他重点科目的基本模式。“‘读书人’不读书, 全成了‘习题人’”, 这句话是复旦附中一位教了30年语文课的高级教师面对如今的教育现象所发出的感慨。他还提到, 在他参加上海高考阅卷的10年时间中, 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因为试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问题而与阅卷的人吵、与出卷的人吵, 然而这位老师所说的情况并不仅仅出现于高考阅卷中。

在学生们反复咀嚼课本, 苦于提高自身成绩而埋头于题海战术时, 他们很少能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没有所谓的放松时间, 更别提什么娱乐项目了。所有升入大学甚至是已经脱离学生时期步入社会的人, 让他们回想自己的初、高中, 大概都会说自己是从无数本练习册、卷纸中“熬”过来的吧。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标准答案”, 不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学校等一系列的办学教学理念都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到了实际教育中, 却变成了依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的情况。这使得很多学生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与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个固定的、死板的结果否定了, 也使得大多数学生们在这种既定的思维与现象中被同化。所谓的创造性培养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毫无作用与意义。

2、应试教育的主流趋势

中考、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 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一大特点。更有一些地区还举行“小升初”考试, 这些考试所带来的的并不仅仅是什么精英人才的选拔, 而是带给学生甚至家长们难以抵抗的压力。除去这些较为大型的考试, 各个学校还会时常举行一些小型考试, 例如: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学校寄希望于这些考试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甚至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划分等级, 施行一些学校或班级的“政策”。这种情况下, 学生会格外看重自己的考试成绩, 也使得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 带他们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给他们买一些自己认为能够提升孩子成绩的练习册等。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 教师认为自己采用了最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学生们则将分数看作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多一份无线欢喜, 少一分则捶胸顿足。学生过于看重自己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 例如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3、音、美、体课全“不见”

我国的基础教育要求学生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发展, 并在学校的课程中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实际情况却是, 因为音乐、美术、体育这样的课程很少纳入中高考项目中, 因此学校对于这几类课程并不加以重视, 时常随便找几个理由就会被班主任老师或者学校征用或替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是语、数等几门主要学科的教材和练习册等充满了学生的书包。这样的教育状态实在谈不上发展素质教育, 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就更无从谈起了。最让人无奈的是, 因为学校对这些艺术兴趣课程的不够关注, 导致一些希望孩子多才多艺的家长就会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才艺班。这样的做法不但无形中给原本就课业繁重的学生们增加了负担, 同时也滋生加剧了学校占用这些课程的不良行为。

二、发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导与理解

对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很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其意义的理解是存在问题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 认为定期举行一些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就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强化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由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 因而为了解决这些弊端, 难免会出现片面性的理解, 用错误的方法来发展素质教育。

2、国家教育现状、社会形式的制约

不论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还是开展素质教育都需要有适宜的环境与发展背景。如果学生没有想学校、教室以及同学这样的学习资源与伙伴, 有时候是很难通过自学获得成功的。所以, 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一样需要这些条件。但是, 素质教育发展到如今, 依然没能够得到全面实行, 从社会层面来讲, 原因无非以下两点:一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无法支持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二是社会形势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

三、如何发展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变社会风气, 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虽然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传统思想想要改变是很困难的, 但是如果不真正扭转目前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还是会遭到阻碍, 半路夭折。因此, 这就需要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与加强实施力度, 并从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入手, 制止通过考试等行为进行类似人才选拔等活动, 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综合的角度看待人才水平, 给每个人同等公平的机会。

2、加强学校对相关课程的实施与机制转变

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以外接触最多的地方, 也是受影响最深的地方。学校应当取消一些不必要、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试或比赛,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另外, 像美术、音乐、体育以及计算机等课程要进行设计, 不能敷衍了事, 更不能无故取消, 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学习中得到知识, 获得能力的提升。

3、教师要认清素质教育的概念, 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们大多对老师的话“惟命是从”, 这也从侧面说明,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对待素质教育的观念, 会对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所影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呦全面的了解, 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发展每个人的特长。其次, 教师也要重视各门学科的设计, 做到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后, 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

摘要: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和思想在我国已经传播了许久。所谓素质教育, 虽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大多数具有如下特点:1) 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 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3) 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重视心理熟知的培养。目前, 在中国,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后, 我们所能看见的依然是各种令学生们应接不暇的考试。基于这种情况,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提供帮助而不是通过考试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笔者将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摘 要:语文能力影响着教育客体思维形成,关系到社会个体的生活质量,承担着民族文化振兴发展的重任,提高教师素质则是一个始终不能有丝毫淡化的课题。

关键词:教师;语文素质;素质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备课、授课、批改、辅导、考试、知识的有序传授、能力的逐步培养,思维深度的发掘,个性发展方向的指引,这些目标的实现均是以语文能力为前提,其目标实现也均是以教材的透析为中介,但其实现的可能性或者说其实现程度则全面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教育的主体客体在共同尊重素质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将是教育过程中质量方面的决定因素。其次,“善教者,学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愚教者,学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者有术,学者得法,教学双项的相得益彰,才构成有成效的教育。达·芬奇从师的经历便是这一点的有力说明,而佛罗基奥则是高素质教师的典范。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素质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首要条件。

一、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时间的不可复制决定了教育的不可复制。因而作为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精神,给予教育对象全面而充分的关注,诸如思想的成长、思维的开拓、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思维方式的习惯性选择和突破性建设等等。应该说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对教育客体、对国家、对民族的负责行为,应是首要具备的素质。

二、具有认知能力

语文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剖析,对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标准的建设。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语文教师就需要认知社会现象,掌握正确的观念,确定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光辉。

三、具有及时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要想使语文真正服务于当代、未来,面对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的风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不至于抱残守缺。

四、不仅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更强调综合能力

教育客体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所具有的细密、繁复、多变的特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避免同化教育不利之处的先决条件,其表现主要为教师从教中的方法性选择。只有教师具有综合的协调能力才会使教育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大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优劣。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 张 俐

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1 加强教师素质修养, 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新理念来教育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素质教育, 发挥主导作用, 就必须不断加强素质修养。

1.1 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 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 弘扬民族优良传统, 继承孔孟优秀文化, 做到爱岗敬业, 强化师风师德建设。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 如果他很有威信, 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既然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教师通过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内容, 提高了素质修养之后, 必将顺而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在课内、课外, 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默契配合的开放性、和谐型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理念。

1.2 热爱每一个学生, 注重每一个细节

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即做得更好, 把微笑带进课堂,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善于表扬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实现自主性学习, 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 从而达到师生关系和谐,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的问候语和提问要用“请”字, 对学生要有亲和力, 不能冷嘲热讽, 对学生的质疑要用询问式的口气反复引导, 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 不能经常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 时间一久, 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 创造各种机会,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 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1.3 增强敬业精神, 提高业务能力

教师的梦想和天职就是要教育、引导、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还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深入了解该课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 多方收集相关资料, 编制出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教案,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教师还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和长处, 取长补短,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适应新课改的创新要求, 为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采用多样教学形式, 创设高效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传统的历史教学, 方法单一, 方式死板, 使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敬而远之。尽管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多样, 场合有异, 但是历史课堂教学, 始终应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而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 如何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 就成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围绕这个灵魂, 我做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些经验, 现总结如下。

2.1 尊重正确史实, 展开历史教学

教师要认真查阅史实和资料, 在正确史实的基础上展开历史教学, 不得以改编的影视作品、历史演义为依据。例如, 讲到某些历史英雄人物时, 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生动有趣、学生熟悉的故事中, 既让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使学生引人入胜。例如:在讲到“楚汉相争”时, 可适当补充“霸王别姬”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小故事。

2.2 改变固有教学模式, 重点培养学生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一言堂, 满堂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时, 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别, 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搞一刀切, 一言堂。给学生读史料的时间,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敢于让学生发言, 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 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 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 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行合作型学习, 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讨中,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问题的规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 创设高效课堂

为实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 减少枯燥感, 就必须在历史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可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历史探究争议法。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答案的开放性、多样性。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引导性地提出有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进行深入探究。针对历史中的同一个人物, 同一个事件, 由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或所持立场不一样, 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内容的差异性不妨碍其正确性。例如, 根据历史史实, 评价李鸿章是卖国贼, 是历史罪人, 还是时代英雄, 是腐朽清王朝时代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强的功臣?

(2) 历史现实对比法。读史可以明智, 以古可以鉴今。历史教学可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对比, 以调动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兴趣。例如, 宋朝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交子的产生与人民币的变化进行联系对比:人民币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大面额为10元, 由于改革开放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在100元面额人民币已广泛流通。说明了什么?

(3) 历史情景再现法。历史教科书描述历史的主要方式为文字叙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其它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描述和再现历史, 创新学生思维, 激发师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遇到很多艰难险阻, 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和看过的影视资料, 以图画描绘、模仿表演等形式, 再现历史场景, 从而感悟革命胜利的艰难, 体味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历史再现法, 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模仿创造能力, 增强历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影音兼备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尤其是创设历史情境、展示历史材料、解析思维过程等难题。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设备, 再现历史事件和背景, 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但播放时间不可过长, 要结合教师精讲、点拨以及学生讨论, 注意搜集学生反馈信息, 促进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考, 达到历史教学之目的。

3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 学生必须具备健全的现代人格。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唐宰相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镜子,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 联系现实, 达到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人格健全的学生才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历史教学就是学生优良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3.1 人格熏陶法

教师可列举、剖析杰出历史人物的人格, 以对学生进行熏陶。例如, 西汉司马迁虽遭残刑, 但凭着坚强的意志, 编写出《史记》, 该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孙中山先生为了振兴苦难的中国,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败, 他永不言败, 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地探索救国之路、强国之路;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十分关注和热心, 一生不断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而奔走呐喊。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磨炼意志, 热爱祖国, 树立崇高理想, 为全人类的和平、进步而不懈奋斗。

3.2 名人名言熏陶法

杰出历史人物的经典话语是其对于时代或人生的深刻体会, 是历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优秀资源。例如, 南宋宰相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之“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有助于学生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之“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有助于学生培养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操。

3.3 反面历史事件和人物衬托法

教师适当地利用一些违背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事件、人物, 对学生进行“反衬”式教育,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 腐败的晚清政府采取“闭关自守”政策, 不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不重视国防建设, 导致了甲午战争惨败, 八国联军入侵。南宋秦桧向入侵中原的金人卖国求荣, 残害忠良, 遗臭万年, 在西湖边的岳飞墓前, 至今还有生铁浇铸的秦桧跪像。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疯狂发动侵略战争, 对犹太民族实行种族屠杀政策, 激起全人类的反对, 受到正义的惩罚, 最后以自杀了结其罪恶一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立志做一名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 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善恶, 使学生明白, 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荣辱、国家兴亡和人类安危联系在一起, 才能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 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科教兴国”重担的教师, 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不断优化历史教学, 以趣味、高效的历史课堂为载体, 培养出素质高、责任感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新时代的学生,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如何提升教师素质和创设灵活多样的课堂两个方面阐述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内容新颖, 方法可取, 是一篇长期在教学一线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结晶。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历史探究争议法、历史现实对比法、历史再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名人熏陶法、反面人物衬托法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完善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使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求真务实,锐意创新。文章对邯钢能源中心创新培训素质的提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见解。

关键词:教育;培训;素质提升

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各级各类人力的培养和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

一、夯实基础,加强建设

第一,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为确保各项教育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适应建成一流员工队伍的要求,培训基地建设已成为决定企业教育培训工作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使教育培训工作和实践得到紧密的结合,不能满足停滞于原来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完善、充实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已建成的技能训练基地的建设,不断开拓,高标准地完成了煤气培训基地的建设任务,培训设施的不断加强,使培训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培训功能已完成多层次、多形式、动态化、开放式、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新的形式下,要实现教育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在兼职教师管理上,建立专业行家组成的兼职教师档案,挑选和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国内高校教师和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程的讲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通过加强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全体兼职教师不断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培训教学水平和培训工作能力,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虚心学习实践知识,及时学习新知识,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知识、技能互补,一专多能,有力地保证了企业教育培训工作能做得更实、更好,更加卓有成效。

二、规范管理,教育创新

第一,抓好培训体系的创新工作。实现同行领先,员工素质是根本,创新培训体系是关键。始终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到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大系统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重视和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逐步形成使用人才重创新素质、重创新能力的良好风气,充分调动广大员工掌握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定期召开教育培训工作专题会议,检查教育培训工作完成情况,及时总结交流,指出不足,使职教工作始终掌握在调控之中。主动到基层调研、发放培训需求表等多种形势,充分了解一线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结果调整培训计划,科学地制定出年度计划,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进一步创新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了三级培训网络的作用,确保了职工教育工作层层有领导抓,级级有落实,形成班组培训员讲、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帮带、班组成员相互考的良好局面,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第二,抓好培训方式的创新工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培训手段不断更新,运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需要培训方式的创新。作为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培训重点,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促进员工观念更新,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等不同层次需要的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培训内容的差异和培训要求的区别,选择相对的培训方式,从而获得培训效果最大化。如变电站无人职守课程采用研讨培训模式,在煤气等培训中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运用仿真系统强化规范训练、设备故障反事故演练等,在治安人员的培训上,采用个案研讨、角色扮演等培训、先进多样的培训模式、使培训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学员普遍反映一次培训,终身受益。利用各类技能培训基地,采用开放式、双向互动式的培训方式,通过看、问、做、演等多种途径,使学员变被动地接受培训为主动地获取,较快地掌握了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明显提高。

三、素质提升,再创新高

第一,培训教材进一步加强。培训教材建设既是培训实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围绕岗位建设,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积极编写实用化的培训讲义和教材,继续完善模块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快基于能力提升模块化的培训课程研究和开发,创建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编写了适合培训的教材和讲义,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教育培训的跨越发展夯实了基础。

第二,培训管理进一步创新。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管理是搞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目前,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面广量大,而且要求很高,为进一步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培训工作,重视新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提高远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实用化、科学化水平。建立了煤气、水、热力等工种初、中、高级工技能培训题库和培训管理系统,每个培训班从计划开班到结业,整个过程的文字材料从办班到文件、入学通知、学籍到教学日志、考试试卷、效果测评、结业总结等每个环节的资料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标准,实行计算机管理,还重新修订编写了各种相关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培训教学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水平、培训效益的提高。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已进入全新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钢铁企业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终身的教育工程,新形势和新时期赋予了教育培训强大的功能,职工素质提升教育将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邯钢能源中心)

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历史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总结历史特别是我们民族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历史素质和基本素质。

章太炎有“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的高论,龚自珍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忧虑。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领会今天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素质概念是指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和特点,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专门人才接受必要的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促进文理渗透,从而改变专业人才作为某一方面工具的形象,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今天一些实用科学和热门科学那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某种物质财富或实用技术,但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人生、社会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历史知识之下的深层次的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提升我们大学生的素质。

历史知识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了教育界的共识,人们都在谈论素质教育,关注素质教育,试图以各种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本人就历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历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内容有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及与之相关的教化熏陶,培养既专又博、有文化内涵的专门人才。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学到渊博的文化知识。而历史知识是大学生理解与把握文化知识的普遍性基础。

历史学看似“故纸堆”系,实质上是个跨学科的“全能”学科、素质教育的“先驱”学科。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基本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关于天文、水利、地理等知识;南宋郑樵的《通志二十四略》,包括了礼、乐、刑、艺、天文、地理、食货、灾祥以至昆虫、草木等。历史科学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可见,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十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例如:对于先秦诸子学茫然无知,能说学好了现代的文学和哲学?不知牛顿和爱因斯坦,能说学好了现代物理学?这一事例不仅说明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相互渗透,也说明了历史知识构成了今天人们理解与把握文化知识的普遍性基础。历史知识是大学生理解与把握文化知识的普遍性基础,历史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的具体内容是教育大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忠诚于人民的人。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它内含的信仰、情感、实践三个层面,无不与历史的素养相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培养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中,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正是当前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三)历史教育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求索取,在奉献中求索取,鼓励大学生做到奉献大于索取。同时,还要加强懂礼貌、守秩序的基础教育,加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提高家庭责任感、义务感的家庭美德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脱离并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纯粹的人。历史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前贤往哲的嘉言懿行有益于修身。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左传》强调:“德,国家之基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对人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说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而诚服”;管子则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提到的礼、义、廉、耻恰恰都属于道德范畴的东西)。秦汉以来,历代较为开明、较有作为的统治者,几乎无不重视德治。道德建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如布帛、粟黍一样,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章太炎在谈到历史作用时特别强调“人物事迹”的感召力,他说:中国古代人物,建功立业,那俊伟刚严的气魄我们不可不追步后尘。所以,要增进爱国的热肠,一切功业学问上的人物,选择几个出来,时常放在心里这是最要紧的。比如看了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壮举,能不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不生出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能不产生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精神。看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等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神往?了解了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体悟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看到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能不产生仁爱之心吗?

历史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表现在读史可以使人心胸开阔,上下求索,志存高远,从而提升人的境界。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了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丰厚的历史宝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莫不受益于历史的智慧,历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经邦济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通过历史教育,通过历史学家为我们提供的关于悠悠往昔岁月、关于遥远异国他乡的人类生活图景,我们获得了无限丰富的人类的知识、智慧,体验到了其他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与思想,感受到了遥远世界其他民族的欢乐与痛苦。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

(四)历史教育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摒弃不求上进、消极退缩、知难而退的不良品质,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和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要培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使他们理智从容地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保持身心健康;要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力,使其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历史教育有益于增进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历史蕴含着前人丰富的历史经验,也记载着前人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学史可以汲取前人的正反面的历史经验,丰富人生的阅历,使大学生增加经受风雨的心理承受力。一部人类历史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求生存、图发展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积雪”、“燃糠自照”等勤奋自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故事。而身处逆境和挫折之中,奋发图强终取得伟大成就的也不乏其例,如司马迁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发奋著书,写了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考场失意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精神埋头撰书,始终不懈,写出了光辉的《聊斋志异》一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总之,历史的观念、历史的知识、正确的历史观,应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普遍性基础。历史教育不仅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所必需,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最基础、最朴素,也是最生动自然和长远有效的途径。毛泽东一生非常注重历史的学习。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也反复强调这一点,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史的学习,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这些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认识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学习,提高大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编校:施宇

儿童素质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浅谈舞蹈与素质教育

作者姓名:

所在学校:

间:

浅谈舞蹈与素质教育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是学校面向21世纪的重要任务。而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舞蹈是集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新型课程,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改革实践。对增强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审美能力、道德培养、创造能力、爱心教育等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道德培养;创造能力;爱心教育;美育

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素质教育。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素质教育中它对少儿起着显著重要。可以说舞蹈教育与少儿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是对少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通过舞蹈渗透对少儿道德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少儿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我校为纪念建党90周年排练的由四年级两个班的小朋友表演的少儿情景剧《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虽然小朋友们领略不了歌词的妙处,但对世俗生活的理解却能够入木三分。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全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忆苦思甜”应该成为当今孩子的必修课,让孩子们在每一段歌词描绘的诗情画意中感受旧社会的人民过着苦难的日子,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少儿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通过少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发自内心地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它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少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学习雷锋这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少儿理解的基础上和少儿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少儿通过学习表演,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这些平时需要无数遍说教才能明白的道理。此外,通过舞蹈的学习,不仅使孩子在形体上得到良好的训练,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如“集体舞,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友爱精神,增强遵章守纪观念。”

二、通过舞蹈培养少儿创造力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而舞蹈正是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掌握了一些舞蹈语汇并具备了一定的表演能力,这时运用即兴舞蹈这种形式来激发少儿的创造力,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曾上过《小树叶找妈妈》一课,音乐具体形象,既有风声、雨声,又有树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上课时在我做了简单的提示后,先安排他们欣赏音乐,然后由孩子们讲述出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孩子们情绪激动,发言热烈而且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接着,我便组织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进行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和找妈妈的情景表演,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明显得到了提高,他们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缓慢移动,有的分散或集中原地旋转、自由舞动,像画一样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人大脑活动的结果,因此创造力的发挥与智力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在舞蹈过程中,人会尽力使身体的动作相协调,从而使大脑不断地调整,所以舞蹈能促使少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

三、通过舞蹈对少儿进行爱心教育

在孩子们的心灵纯净如水、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正是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的最佳时期。将爱心教育融入舞蹈,通过舞蹈的表现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舞蹈课本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描述了一个没有妈妈,也没有家,生活充满着艰辛的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生活在那个人剥削人的黑暗社会,既没人来关心她,也没有人来爱护她!通过这样的舞蹈使少儿体会到自己有爸爸、妈妈,有家,有人关心,有人爱,生活得多么的幸福。再让他们和卖火柴的小姑娘的遭遇做对比,从而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使其自发地表现出关心、爱护的情感。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别人,学会在得到的同时,如何去回报,去献出自己的爱心。

四、通过舞蹈熏陶少儿的审美情趣

美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美好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爱美是人的天性,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少儿也不例外,舞蹈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是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良好的形式。如:

(一)舞蹈可以促进少儿的生长发育。运动可以使新陈代谢显着增强,从而促进了身体各部的生长发育。像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骨骼的生长时期,运动可增加骨的血液供给,使骨组织能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运动又能给生长骨骼的骨骺以适当刺激,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因此舞蹈训练促进少儿的身高增长。据统计调查,同样性别同年龄的少儿,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高平均要高4-8厘米。

(二)舞蹈训练能够改善改善少儿的形体,带来美的改变。人体的形态与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由遗传决定。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姿态;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还有助于少儿各围度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年龄的少儿,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匀称。经过舞蹈训练,关节的活动幅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使人的动作舒展优美而协调,从而姿态优美动人。

(三)舞蹈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舞蹈训练过程中全身都在运动,它的跳跃、呼吸的运用能够改善心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心肺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水平,这将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性,降低血压和增加骨骼密度,同时使人精力和体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劳。

(四)舞蹈训练还会使少儿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提高,促进思维与智力的发展,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更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

(五)舞蹈能够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经过舞蹈训练,少儿的力量、柔韧性、控制、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这使少儿能够灵活自如地把握与运用身体,准确无误地完成日常行动或特殊形式的身体运动,做出各种动作,敏捷地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避免身体伤害。

(六)舞蹈能够促进少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使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生命机能得到了总动员。因此,能够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如优美动听的音乐会使少儿在舞蹈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其心理上完全放松,无拘无束,没有压力,有助于少儿的身心健康,再是,少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还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了解到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等,使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这些都是舞蹈对少儿产生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美育功能。

上一篇:劳动节英语手抄报范文下一篇:互联网医疗行业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