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

2024-03-18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的不协调问题刻不容缓。以苏州古城为实例,从经济与文化的角度切入,借助统计分析法,对两者的互动机理以及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互动,推动苏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区域文化;苏州;互动系统

1 引言

当今,旅游业在经济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产业地位,由于其众多积极的经济效应,能够有效带动城市地区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旅游业增加值对全球GDP的贡献居于首位,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旅游业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在这一背景之下,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客源范围不断扩大,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其中,苏州市旅游业为其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苏州按照国家旅游局统一部署,省旅游局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017年,苏州市文化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成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

本文以苏州古城为例,借助统计分析法,以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为切入点,探求苏州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协调互动问题。把文化自身的特征与经济现象以及经济自身的规律相结合 ,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以及两者协调互动的制约因素,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做出两者协调互动的对策,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本文第一部分是有关苏州旅游经济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的互动系统分析。第三部分通过数据查找与分析,对苏州旅游业现况进行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现状,对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间的制约因素以及目前苏州旅游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第五部分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具体有效的解决对策。

2 旅游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系统分析

旅游经济系统由客源系统,产品系统,供给系统所组成。三者关系相当于需求,供给,产品三者之间的联系,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文化系统由显性文化系统与隐性文化系统两部分构成,二者都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保障系统又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根基。只有将三者合理巧妙的相结合,才能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3 苏州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3.1 现状综述

2017年苏州市接待国内游客总量达1.23亿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总量达175.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7.58亿元,同比上升12% 。苏州市旅游业实施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旅游建设新机制,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务。 苏州旅游服务总入口建设,被吸收进国家旅游局发布的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与此同时,苏州作为首批中国休闲旅游示范城市,被美国权威媒体评为亚洲仅五、全国唯一的50个最佳旅行目的地。

3.2 客源系统分析及旅游收入概况

3.2.1 2013-2017年苏州入境游客接待总数

海外客源分布主要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模块。其中,来自非洲与美洲的客源总数总体呈递增趋势,但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的客源数的变化趋势却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旅游业近年来暴露的诸多问题与隐患,其中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发展不协调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应引起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及时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

3.3 产品系统分析

3.3.1 文化旅游产品

苏州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文旅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7年,苏州市文化类旅游景区游客总量超过50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其中,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和历史街区位列前三,受到广大游客好评。与此同时,苏州部分酒店开展了文化特色化的创新,具有吴文化特色的酒店数量不断增长。文化已成为苏州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3.2 农业旅游产品

近年来,苏州加快了农旅融合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打造了 “沿湖、沿江、治古镇村落” 三大乡村旅游名片。例如环太湖乡村旅游集聚区,以 “江海文化” 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江南水乡古镇古村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等。苏州已完成47个省级乡村旅游区,100余规模型乡村旅游的建设,总投资达300亿元。

3.3.3 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同样是旅游产业极为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苏州市体育局签订了《大力促进体旅融合框架协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苏州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持续宣传体育精品赛事,以此强化了旅融合精神,并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3.4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2013—2017苏州市旅游业总收入。

2013至2017,苏州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由2013年的1522.9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327.58。旅游GDP占比也表现为上升趋势。从此角度看,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优良态势。

3.5 苏州旅游的文化现状分析

3.5.1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附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于丝绸、刺绣、工艺制品等物化形态,体现于昆曲、评弹、吴门画派等艺术形态,以及文化意识的完整、文化氛围的浓重等。深邃博大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苏州旅游业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苏州评弹,是苏州的一种说唱艺术,及用吴语演唱地方曲目。吳歌,及吴地的民歌民谣,是吴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与柔软的格调,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苏州话,作为汉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之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其发音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韵律,因而被赋予“吴侬软语”的称号。

3.5.2 苏州文化形象

苏州傍湖枕河沿江,是知名水乡。水既是苏州的生命之源,也是苏州文化的发源之流。因而水乡文化便成了苏州的总名片。这一文化名片作为苏州精与气、灵与肉、形与神的结合,反映了苏州古城的独特魅力与现代城市精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文物之邦”等美誉都与其密切相关。

4 苏州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的交互性分析

4.1 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在如今,文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旅游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益于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旅游经济也反作用于区域文化,使文化的弘扬获得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应得以有效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4.2.1 周边地区的冲击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近年来,苏州周边城市即长三角地区通过自身发展,旅游产品不断丰厚,旅游业日趋兴旺,并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使苏州传统旅游产品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威胁。在长江三角洲这个旅游集中网络内,苏州的旅游竞争力和优势地位都有所降低。

4.2.2 文化形象的坍塌

蘇州虽然拥有水乡文化的品牌文化形象,但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其的保护与建设。苏州近年不断加强商业中心、城市广场、娱乐场所等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旅游经济成果,但因此造成了水体系统的大量消失甚至水体污染,江南水乡文化的韵味不断消退,品牌形象逐渐坍塌。

4.2.3 旅游产品的缺陷

文化旅游产品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一味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却掩盖了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深入,开发形式了静态浮于表面,缺少旅游产品与文化内涵间的联系。

5 苏州旅游经济与文化系统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5.1 制定合理战略,科学可持续发展

实现苏州旅游经济与文化的持续发展,需推进长三角地域旅游战略的统一规划,利用长三角各城市旅游资源的互补优势,立足于境内外旅游市场的局度,优化区域旅游文化形象和竞争力,立足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此促进苏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5.2 加大对苏州水乡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力度

深度挖掘水乡文化的内涵,依托水为载,推进江,河,湖等临水生态的建设,丰富旅游文化资源。譬如将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等区域打造成特色休闲度假区等等。以此发扬苏州品牌文化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3 保持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对旅游经济的开发应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上,开发的同时应维持生态与经济间的平衡。避免过度开发旅游项目以及过度商业化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对于已遭受破坏的水体系统应立即采取修复措施。

5.4 实现对旅游产品的深度挖掘与创新

旅游产品应作为文化内涵的载体,象征着苏州文化,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可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如VR等加强旅游文化氛围并且丰富游客体验,将江南水乡文化理念融入旅游产品之中,以突出旅游产品个性化、地域性与多样性,以此彰显吴文化深厚底蕴,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晨,李繁,孙小杰,赵明.苏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22).

[2]李磊.世界遗产地旅游经济与文化协调互动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2010,(5).

[3]徐慧.试论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学术论坛,1987,(04).

[4]权计举,王艳平.浅谈江苏省旅游业的地位与旅游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4,(06).

[5]葛全胜,席建超.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07).

[6]黎宏宝,康鹏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苏州旅游业的提升策略[J].中国商论,2017,(10).

[7]童潇.关于苏州旅游文化形象的思考[J].社会,2001,(12).

[8]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23-28.

[9]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5):47-49.

[10]任宝莹.杭州市旅游国际化进程简析[J].浙江同济,2005,(11):45.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过总结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训练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指出了高职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会展旅游管理;工作过程;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

作者简介:陈菲(1983-),女,湖南祁东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教育;陈平(1964-),女,广西梧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随着城市会展业的日益繁荣,会展旅游快速发展,会展旅游项目策划、管理岗位人才严重紧缺,这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扩展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为适应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要求,满足会展旅游策划和管理人才严重紧缺这一形势需要,改革《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成为摆在教学一线教师们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是基于会展旅游的策划、管理工作岗位而开设,有明确的岗位对应性,而这些岗位工作通常围绕某个承接项目开展,有固定、清晰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来确定《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选择一个真实职业活动中的工作项目为实训载体,用分解的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考核,以达到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教学目的。依据这一创新思路,我们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

一、在岗位工作分析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课程改革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而这一任务的基础是全面的职业岗位调研和详尽的岗位工作分析。我们通过参观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美食节等著名国际会展和亲身体验会展旅游,走访广交会国际旅行社、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十多家著名会展旅游策划和服务企业,与他们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展旅游策划、管理岗位一线工作人员访谈、查阅和分析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工作规范等资料,明确了会展旅游管理岗位人员必须熟悉会展旅游业务的运作,能用会展旅游的策划、管理技巧及管理知识编写一份合格的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并能成功营销、制订相关有效合同、管理旅游服务、有效救治危机和处理旅游纠纷及客观进行项目评估。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与这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要使学生熟悉会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和重点环节,掌握设计活动主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活动初步方案的内容;熟悉会展旅游的可选广告宣传媒体、主要公关营销、人员推广方式,直接发函方式中寄给目标公众资料的内容,掌握进行会展旅游广告宣传、公关营销、人员推广的步骤;熟悉常见会展旅游项目的收支科目,掌握收支平衡分析法、多阶段定价法、零基预算方法和编制财务预算的步骤;熟悉编写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步骤、基本内容,掌握策划书的编写技巧;了解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的原则、依据和方式,掌握会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纠纷处理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会展旅游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和方法、会展旅游评估的作用,熟悉会展旅游评估的内容,掌握会展旅游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方法、意见反馈和改进方法、会展旅游评估的工作步骤。

课程的职业技能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拟定会展旅游活动方案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活动宣传推广、公关营销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项目定价和财务预算编制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项目策划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服务指导和过程管理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活动满意度调查和评估的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有计划性、细心、全面考虑问题的职业素质,培养细致到位、针对性服务、合作、高效的工作习惯。

二、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

从《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摆脱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式的理论说教,以能力训练为目标,选择一个真实职业活动中的工作项目“一次××展览会旅游的策划与管理”作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大型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依据实际岗位对一个会展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着一项具体的能力训练目标。如图所示: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左边的表格表示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内容涉及策划、财务预算、营销、合同管理、过程管理、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及项目评估;右边的表格表示的是《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单元,分别与左边对应为拟定某个会展旅游项目的初步方案、编制财务预算、营销会展旅游活动、制定和签订会展旅游合同、管理会展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处理危机和旅游纠纷、评估此次会展旅游活动几个部分,特别的是,我们还在课程最后设置了一个完善会展旅游策划书和进行答辩的教学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仿真模拟实践整个项目策划、组织、管理工作过程之后,重新对之前所作的策划书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课程整体设计,将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与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真实的岗位工作内容与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即是通过操作一个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实现,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三、引入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例如,拟定××会展旅游初步方案这个教学单元,我们设计了4个学时,要求学生以团队作业(5-6人一组)的形式完成五个具体任务:一是分析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会展旅游组织者自身、旅游产品供需和社会背景信息;二是确定一次会展旅游活动及明确活动目标;三是分析目标公众,要求初步圈定活动的参与者,分析目标公众的主要来源地区、行业、年龄和性别结构等群体性情况。四是设计活动主题,要求需要重点考虑几个因素,包括活动目标、信息个性、地方特色和公众需求等。五是拟订初步方案,即要求对整个会展旅游活动的形式、创意、思路及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使总体构想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自主完成这五个具体任务,达到能设计出适应、引导、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会展旅游活动主题、拟定一次会展旅游活动初步方案的目标,由老师先以广交会旅游活动主题和初步方案为例做示范讲解和展示上届学生的作品,然后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搜阅资料、“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讨论、综合分析信息、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期间老师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进行启发和指导,任务完成后安排一个成果交流环节,老师进行点评和知识的归纳,学生课后再进行方案的完善和知识的总结。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在确定了一个学习内容和解决具体任务之后,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而老师也不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角色,而是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变为配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线索、思路和支持,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为了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还灵活运用了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顶岗实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比如充分利用春秋广交会,将教学内容和进度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用人需求紧密衔接,安排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现场为广交会客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及参与六个要素的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四、采用突出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检验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效果,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实操中,必须在《会展旅游管理》课程中打破单一的知识考核、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而应突出能力考核、过程考核、职业现场考核和企业介入考核等科学的新型考核方式。因此,我们将原来《会展旅游管理》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的课程考核方式改为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实训考核(成绩占40%)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30%)的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综合考核方式,实训重点考核广交会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与管理、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策划书的编写与答辩三个实训项目。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训过程表现和考核实训效果(成果)或测试实操能力来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例如,我们综合考察学生在广交会期间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过程中的态度、综合表现和服务效果来评定该实训项目的成绩。在三个实训项目考核中,始终有企业专家的参与,及时向我们反馈教学效果。

五、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

通过以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我校06级、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体验完整的“一次××展览会旅游的策划与管理”工作过程,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之后,对现实会展旅游管理岗位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与05级学生相比,实操能力大大增强,《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校外高职教育教学专家的好评。因此我们认为,与职业岗位对接、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高职课程依据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引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尝试还表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做好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把握好项目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中,始终应该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岗位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这样才能使课程得到科学地设计、高效地实施,同时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责任编辑谢荣国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找到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而科学发展观就是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将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融入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带来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新创举,促进我国社会繁荣有序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公路职工 思想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新时代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五个”统筹以及体制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贴近时代精神,加快公路行业的发展,从而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指导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

1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理论成果,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科學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将科学发展的精神运用到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中,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最终能够取得长期、稳定、有序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是继承了先辈理论和实践的精华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如今国情的深刻洞察,总结了中国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吸收了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被确立为党的又一行动指南,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以其深刻的内涵基础对于我国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是一种具有新兴思维和新方法的思想教育过程。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抓住党中央政策、方针的重要内涵,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社会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只有各项工作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一个拥有较好思想内涵的群众基础上展开各项建设,才能完成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过渡和发展。公路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基石,有着分布广、单线长、员工层次多等特征,因此在针对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中,就必然要考虑到公路职工的特色,从而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既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能兼顾到公路行业的一个现实状况。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 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3.1 灌输、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要想提高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就是要不断加深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在群众中贯彻、落实思想教育工作。在开展工作中,要结合职工的差异以及个性要求,在求同存异的统一下去深入到职工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潜能和个性差异,造成了个人在处理工作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开展针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不断去开挖人的潜能和了解到个体差异性,培养四有新人,从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真正结合职工的个人因素,而最终能让职工干好本职工作,并且拥有较高的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

3.2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 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文化、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就是要在开展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运用到其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明智而迫切需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去鼓励职工对于这一观念的接受理解,努力将之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应积极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过程中坚持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坚持环境保护。而以人为本是强调人这个核心因素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的一种倾听和保护。对于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坚持对职工个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下开展的,是要能够符合实际情况的。

3.3 建立适合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体系 涣散的、混乱的思想教育过程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也是不利于公路职工道德及科学文化素养真正提高的。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什么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下,给予公路职工可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平台,才能将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得彻底,带来职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真正进步。

4 总结

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以及对于公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下,将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方针落实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保持思想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之路。带来公路职工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的真正进步,促进公路行业的建设,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斌.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见[J]. 改革与开放,2011(04).

[2]项水.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9(12).

[3]余健玲.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如何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5).

作者简介:

苗红超(1979-),女,陕西宝鸡人,大专,助理政工师。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数控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扩展,许多发达国家对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这种技术以国家总体规划为导向,随着数字控制设备的发展成为战略物资。引进先进、先进的国防数字控制系统。同时,数控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重要性更为重要。因此,充分利用数字控制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加快先进控制技术的开发优化,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有效策略

1数控加工技术的概述

数控加工技术是在机械生产制造加工期间,应用数控技术,以使产品生产制造更加稳定,而提高生产效率,也能够实现精密仪器设备加工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引入,并融入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和新型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一般来讲,使用计算机传感器、网络通信、光机电技术,而且这些特色的技术也是高精密自动化技术。由此可以看出,在计算机设备控制下,完成各类智能制造加工任务,生产人员要按照既定的工程方式和程序模式完成设备的制造加工。对于传统生产模式来讲,应用数控加工技术可以体现出明显的灵活度,而且也会使操作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微电技术快速发展,在数控加工时,引入微电子技术,要保证整体生产制造更加稳定,提高生产的效率。目前,施工技术逐步被用到各行业,伴随着各类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数控加工技术也会在机械加工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2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工作人员自身能力

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两者在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上都起到重要作用。数控加工技术虽然是依靠科学技术,但是也需要技术人员的正确操作,从当前的职业发展趋势来看,操作人员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后期维护当中更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对于操作人员来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身能力发展,例如,企业可以与当地的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每一年或者每一学期定期挑选高技能、高素养的优秀人才,进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习,从而实现吸纳人才目的。对已经就业的操作人员来讲,企业可以安排其继续教育或者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完善自身能力,从而了解当前常用设备在运转当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并且根据这些常见问题制定先行预案,有效规避未来风险。开展培训活动时,企业可以邀请当前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士开展系列讲座,从现代化角度以及企业当前的机械运转情况,为操作员工分析当前如何更好地操作数控器械,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专家的观点,并且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全面分析的自身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也可以邀请专家对当前的加工数据进行细致化分析,并且制定出有效的维修方案,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一方案对操作人员进行具体培训,根据器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操作人员在维修的过程中注重这些差异,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维修。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下,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得到了综合提升,数控加工器械的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平稳发展。

2.2在实际的机械数控加工中合理地选择生产设备

要想切实地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整体水平,就要对进行加工的设备的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这也是进行机械数据加工工作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国内外的机械加工企业使用的机械设备都在朝着大功率、高速度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机械数据设备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与要求,这也就需要相关的机械设备能够拥有更强的加工环境适应能力,并且要能够有更高的抗损伤能力,以便切实地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

2.3完善加工程序

对于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来说,还需要对具体的加工程序进行完善。也就是说,需要相关编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编写出更加适合生产过程的加工程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确保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工的步骤进行优化,还需要对加工的生产周期进行缩减。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促进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数控机床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输入重复性的机械性命令,促进加工环节的环环相扣,这样也能进一步实现缩短生产时间的目的。并且,促进这道工序向下一道工序更加快速的转化,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4强化数控技术得到智能化应用

机械制造企业要想不断提高数控技术应用的效果,必需要积极改进数控技术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应用,在机械加工环节中,确保数控技术的智能化特点得到充分利用。数控技术智能化优势的发挥,对机械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控技术的智能化促进了机械加工的信息化,利用机器替代人工来进行操作,通过编辑及控制设备来有效控制机械加工过程,不仅大大解决了人力资源投入,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减少了因人工操作而引起的误差,显著提高了机械加工的质量、效率。所以,机械制造企业要积极改进传统机械加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来创建数控操作系统,利用信息操作系统平台来对机械加工的各项流程进行操作。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要对数控操作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精准设置,保证数控机床能够早精确数据程序的有效控制下,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加工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机械加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随着现阶段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机械加工企业对于现有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机械加工的相关企业要想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住一定的地位,就需要对自身拥有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年得君.试论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有效策略[J].时代汽车,2020(17):141-142.

[2]胡志远.探究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有效对策[J].冶金管理,2020(13):34-35.

[3]朱輝,高增光.提升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J].农家参谋,2020(12):109.

[4]郭喜旺.提升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措施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0(07):52-53.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会展物流业是对会展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业,在中国会展物流业方兴未艾,但制约因素也不少。分析制约中国会展物流业发展的诸因素的基础上,继而提出解决方案,试图为中国会展物流业的发展找出适宜的路径。中国会展物流业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而方兴未艾,但仍不能掩盖总体发展上的困难重重。

关键词:会展物流;发展障碍;对策

会展物流即为满足商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流动。会展物流是关系到会展成功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会展业的发展为会展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优质的会展物流服务又促进了会展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中国会展物流业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而方兴未艾,但仍不能掩盖总体发展上的困难重重。

一、阻碍中国会展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中国会展业管理水平尚不尽人意。会展物流作为一新兴的物流分支,它的发展与会展业是互动的。中国会展业近几年虽是蓬勃发展,但地方保护、政企不分、缺少跨地区交流之弊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弊端反映到会展物流业则是客户提供的是初级的、低水平的运输、搬运业务,而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却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不能快速成长,严重制约了中国会展物流企业的成熟壮大。

2.价格透明化。由于海运、空运价格的透明化,使得原来在会展运输上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利润与成本平衡倾斜。

3.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引进很多新产品、新技术,国际展商来展较多,很多外商选择境外“上门”接货方式,环节很多;而且会展业一直推行价格双轨制,内外有别,所以当时针对国外客户的价位基本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很可观的利润,但随着国家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很多国际企业在国内设厂、设办事处,国内代理商也越来越多,许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移至中国,使得这些公司参展以国内合资公司为主,以降低参展成本,国际展报关量也相对减少。此外,根据WTO有关规定,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从2005年6月1日起,任何法人和自然入公司都可以从事展品报关,国内运输企业原来拥有的报关垄断权被动摇了。

4.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在会展物流企业经营流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或明或隐地存在着诸多非运输成本的支出环节,海关、防疫、治安等部门的收费让企业避之不及各种手续费繁杂,非运输业务成本居高不下,造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滑。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展览运输市场原有秩序被打破,运价一跌再跌,企业叫苦不迭,竞争日益激烈,使得行业前景暗淡。

(二)内部因素

1.缺少专业会展物流服务商。目前,中国几乎还没有专业的从事会展业务的物流供应商,国内许多小有名气的物流企业也仅是将会展业务作为自己服务的内容之一。目前,一些展会在解决当地地面的快速运输面还是个缺口,数量不足,有的甚至依靠搬家公司来帮忙。会展方希望能很容易地找到这样一家富有经验的会展物流专业公司,他们不仅提供展品的巡回展出运输及展品的线路往返配送,而且能研究、协调、解决会展物流中的一切问题,能提供全程服务。

2.服务质量及特色都有待提高。快捷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会展物流业务是参展商对物流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在物公司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服务质量问题。

3.缺乏专业人才。物流业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符合参展商要求的会展物流经理人选更是凤毛麟角。会展物流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有广博的商贸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物流服务人才一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毕业的新人,二是物流相关专业转向物流服务的人员,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有许多东西要学。而会展物流人才除了掌握一般物流专门知识,具有一般物流技术与管理技能外,还必须对会展业有所了解。

二、中国会展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会展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会展活动的运营效率和参展企业的市场形象,同时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参展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对参展的信心。总的来说,只有在会展物资流通过程中做到“货畅其流、货逢其时、货适其量”,才能保障会展活动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会展活动在良性轨道上的突进。综上分析,笔者试提出以下对策求教于方家。

(一)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现代会展越来越国际化,跨国境的会展物资流通活动越来越频繁

对此应以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为主导,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组织、引导、协调、管理,可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出入境政策应更具灵活性;展品临时进口时限应放宽;关税方面更应给予支持。

(二)大力完善会展物流的配套设施

目前,各行各业都要与国际接轨,会展物流也应在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以停车场为例,必须设置足够容量的停车场,如著名的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就设有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而我们的会展中心尚不具有如此硬件,其他硬件的情形与此大同小异,尚需完善。

(三)合理定位,打造品牌

会展物流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个物流企业要在会展物流市场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握这个行业的特性,针对客户需求,采用差异化竞争手段,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展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货物对运输的要求不同,国外老牌展品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如德国的BTG以运输重大件展品为特长。国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优势选准一类或几类展品作为主营方向,努力成为该方向专家,争取成为该方向的名牌企业。在目前的国内展览物流市场,“中展运”、“中远物流”已经打造出一块响当当的专业品牌。

(四)狠抓服务质量,稳定客户群

1.与客户要有充分的沟通。在展前阶段,确定参展后,参展方、组展方和物流代理三方之间要就货物情况和参展事项进行沟通,其中展品的包装、运输及搬运细节都要提前协调好;在展中及展后阶段,展品的撤展、回运或继续运至其他展览地参展等去向问题要与代理方及时沟通好,若是国际展会,对于海关监管的产品,还存在报关转关的手续,这些都需要当事者之间充分协调。

2.控制细节。细致的工作要渗透在会展活动的每个环节,对细节进行指标性控制以保证整个会展物流过程高质量完成。具体而言:

(1)包装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要在货物的包装箱上将标签填好,企业名称、展览会的名称、展台号、日期、货物名称等细节都要写清楚。(2)展会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具体事项落实到人。(3)须灵活应对意外情况发生。(4)会展物流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必须着眼于细处,如运输环节的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利用率;仓储环节的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仓储日成本等。

(五)运用多元化的物流手段

在中国,目前广泛运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主要有列车、汽车、船舶、飞机以及其他民间运输工具等,这些工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

现代会展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根据运送距离、要求和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物流手段的不同组合,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以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六)进行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创新是指在会展物流服务中通过对于服务内容、方式、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为顾客提供有创新性的物流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指通过服务创新等手段为特定顾客提供独特的服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客户的营销策略。

(七)加强信息化管理,开发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先进的物流组织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已是开展物流的关键,反之,对整个会展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构建综合性企业用户;(2)基于信息技术构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业务系统;(3)加强软、硬件系统整合,提升数据质量;(4)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造全程订单管理;(5)尝试能大幅度提升运营绩效的新技术应用。

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论文旨在对汉英和英汉交替传译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首先基于吉尔(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做出假设,汉语为母语者,汉英传译比英汉传译的书面性偏移更显著,亦即英汉传译比汉英传译口语性偏移更显著。然后确定衡量口语性/书面性特征的10项参数,以第二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新闻发布会的转写稿为例,通过对各参数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交传方向性与口语性/书面性偏移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假设。为进一步探究其原因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分别用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和顺应论等理论给出可能的解释。

关键词:交替传译;方向性;口语性/书面性偏移;描述性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研究综述

口语性特别强调即席发言的意义,是口译的一个本质特征。口语性/书面性偏移这一现象由Shlesinger (1989)首次提出。口语性偏移是指译语的口语性特征比原语更显著,而书面性偏移则是指译语的书面性特征比原语更显著。本文将口语性-书面性偏移视作一个连续体,也就是说书面性偏移增强就意味着口语性偏移减弱。Shlesinger (1989)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并发现英语-希伯来语同声传译过程中,口语-书面语连续体的幅度变窄。该结果表明同声传译的过程会改变一篇讲话的口语程度,也就是说同声传译会将一篇口语性强的讲话变得更加书面,将书面性强的讲话变得更加口语,缩短其在口语-书面语连续体上的变化幅度。鲍刚(2005)也曾探讨过口译的口语性,他的论点和Shlesinger的口译“中和作用”(equalizing effect)有类似的地方,但没有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作出区分。北京外国语大学周亚楠(2014)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振兴(2015)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分析不同语料,研究了在英汉同声传译中,口译对译语语篇口语性特征和书面性特征的影响,得出了与Shlesinger类似的结论。

既然同传可以使篇章的书面性/口语性发生偏移,那么笔者借此提出问题:对于交替传译来说,是否存在类似的偏移现象?导致偏移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对此,洪磊,王斌华(2011)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描述性研究》的论文,论述了汉英交替传译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得出的结论表明交替传译中也存在与同声传译中相一致的偏移趋势,并在结语中提出可以就不同口译方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第二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新闻发布会交替传译录音转写稿为案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交替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的偏移与其方向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研究,并探讨导致此种偏移的可能原因。

1.2 语篇的口语性/书面性分析使用的参数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衡量篇章口语性/书面性的特征参数。Shlesinger (1989)选择了四个参数作为衡量篇章口语性的基础,即计划程度(degree of planning)、共享的内容和知识(shared content and knowledge)、词汇(lexis)和参与程度(degree of involvement)。Shlesinger (1989)提出的参数一是计划程度,一般情况下书面语中高于口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书面语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更高且书面语中不流畅的地方较少,而口语不流畅的地方则较多。参数二是共享的内容和知识,口语的理解对语境承载的背景知识的依赖性更大,而书面语的理解对语境中的背景知识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参数三是词汇,一些词汇口语性较强,多在口语中出现,而另一些词汇则书面性较强,多出现在书面语中,这些词汇的使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语篇的口语性/书面性,在分析语篇的口语性/书面性时也应当加以考虑。参数四是参与程度,如果一个语篇越是强调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口语性就越强。

而洪磊,王斌华(2011)则选取了十个汉、英语共有的、较有代表性的口语/书面语特征作为衡量篇章口语性的标准。他们将这些特征分为两大类:语言表达类和语法类。表达类的口语性特征包括有:有声停顿(filled pauses);更正(correction);冗余啰嗦(redundancy);语气助词(modal particles)。语法类特征包括名词化(nominalization),从属连词(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并列连词(coordinating conjunction),句子结构破碎(broken sentences),插入语(parentheses)和语法错误(grammatical mistakes)。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以及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对现场真实语料第二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新闻发布会交替传译录音转写材料进行案例分析。交替传译中既有汉英方向的传译,也有英汉方向的传译。译员是中国人,为汉语母语者,是一名职业译员。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列出了10项与口语性、书面性相关的特征,并将它们用作研究中衡量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程度的标准。统计这10项标准在交替传译原文和译文的出现频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项标准在译文与原文中出现的频次,从频次变化的显著与否可以看出英汉交替传译和汉英交替传译中分别出现的口语性或书面性偏移,以期探讨交替传译方向性与书面性/口语性偏移间的关系。

3. 语篇口语性/书面性分析使用的参数

以下10个参数为本研究所选取的作为衡量语篇口语/书面性的标准:有声停顿、更正、冗余、语气助词、名词化、从属连词、并列连词、句子结构破碎、词汇和语法错误。

Shlesinger提到的四大参数包含的内容较多,很难进行量化。另外,各参数之间也存在重叠。不过可以在各大参数的基础上细化成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参数。洪磊、王斌华(2011)选取的参数是英、汉语中共有的,易量化分析,而且与本文研究的问题相呼应。他们选取的10个参数作为衡量语篇口语/书面性的标准,是英汉语中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笔者旨在研究交替传译方向性与偏移现象之间的关系,选择的参数应兼顾中英文各自的特点。因此,综合Shlesinger与洪磊、王斌华提出的参数得出本文的10个语篇口语/书面性的衡量标准。

对这些衡量标准做进一步概念阐述。有声停顿,通常被视为言语产出过程中不流畅的一种表现,如:“um”,“那个”等。更正,是因为口译员在很快的时间内作出的反应可能出现偏差,此时译员便会改口进行更正。如:“It helps you to help us to..”冗余啰嗦,是当译员想要获取更多思考或反应时间采取的一种方法或导致的结果。如:“Mr. Salami has made it very clear.”语气助词,译员在口语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语气助词,以表达他们的心情或态度,如“oh”, “呢”等。名词化,书面语中大量的名词化使得书面语具有比口语更高的词汇密度。比如说,“congratulate”通过名词化,可以变得更加书面,即“extend my congratulation to you.”从属连词,一篇明显书面化的讲话通常含有许多从属连词,其作用是使得句子结构更加清晰有条理。常见的从属连词包括“since”, “因为”,“就像”等。并列连词,口语中大多的句子都是由“and”,“so”等并列连词连接起来的,在限时的压力下,大多的讲话人在口语都会更多地使用并列连词连接句子。句子结构破碎和语法错误均是衡量篇章口语性的重要指标。词汇,一些词汇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而另一些词汇则具有较强的书面色彩,这些词汇的使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语篇的口语性。“拿任何一种语言的书面语和口语来比较,书面语总是更精密更丰富的。”(胡明揚,1957:27)所以,书面语要求在恰当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而且表达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如:相比于“告诉大家”,“透露给大家”书面性更强些。

本文将以上述特征参数作为衡量标准,通过统计比较各个特征参数在原文和译文中出现频次的分布,考察交替传译过程中译语较源语口语性/书面性是否发生偏移。在这10项特征中,名词化,从属连词和词汇(主要指书面词汇)体现书面性,其他7个特征都是口语性的特征。按方向性分为汉英和英汉交替传译两组,译语与源语相比,如果口语性特征出现的频次增加,书面性特征出现的频次减少,就意味着交传使篇章的口语性增强,发生了口语性偏移;而如果书面性特征出现的频次增加,口语性特征出现的频次减少,就意味着篇章的书面性增强,发生了书面性偏移。

4. 交替传译中语篇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Gile (1995)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或称为精力分配模式(An Effort Model),最初是针对同声传译提出来的,之后才发展出交传中的精力分配模式。交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阶段,也就是听和记笔记,精力分配模式可表示为Interpreting = L + N + M + C. 二是言语产出阶段,模式为Interpreting = Rem + Read + P + C. 当处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中听和分析所需的精力增加时,就需要减少笔记量以腾出足够的精力。也就是说,在进行交传时,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精力分配都会影响到口译效果。总结以上两个阶段的精力分配模式并进行简化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Interpretation = L + M + P + C. 其中L指聆听并分析的精力;M是记忆精力;P是产出精力;C是协调精力。延续以上思路,比较交替传译中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口译方向,基于以上提出的10个标准,根据Gile提出的精力分配模式,以汉语为母语者聆听汉语,听取,分析并记忆汉语时分配的精力较少,便可以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产出和协调上。因此可假设同样是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汉译英时可以花费多一些精力修饰自己的语言使其变得更书面。反过来说,在英译汉时,目的语与源语相比变得更口语。总结一下就是汉译英比英译汉的书面性偏移更显著或者说英译汉比汉译英的口语性偏移更显著。

4.2 案例分析

用于本研究的案例为2000年在广东举办的第二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新闻发布会录音的转写稿。笔者转写时根据本研究特点,尽量还原录音的原貌,把讲话者和译员的语气词都进行了一定形式的标注,以便在分析时能够顺利完整地提取出具有书面性或口语性特征的参数,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各类偏移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所分析的转写稿一共约20个交替传译模块,每个传译模块均包括发言人和专业译员的讲话。这20个传译模块中,11个为汉译英方向,8个为英译汉方向,一共7000多词。

4.2.1 汉译英

交替传译汉译英方向一共分析11个模块。统计了上述10个口语/书面性特征在原文和译文中分别出现的频次后,得出结果如下:

表1 汉英传译口语/书面性特征参数频次变化①

类别

频次 源语 目标语 偏移趋势 显著水平(P)

有声停顿 67 6 0.000

更正 10 29 0.002

冗余啰嗦 10 10 =

语气助词 25 1 0.000

名词化 4 7 0.366

从属连词 5 8 0.405

并列连词 7 31 0.000

句子结构破碎 5 0

书面词汇 1 4 0.180

语法错误 7 20 0.012

各项口语性/书面性特征在原文中的出现频次和译文中的出现频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从更正,并列连词和语法错误这三个特征来看,译文比原文口语性增强,而且变化也比较明显。而从剩下的特征来看,几乎都显示译文比原文的书面性增强,以有声停顿,语气助词两个特征最为明显。这样一来,整个篇章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许多。从某些特征来看,结论符合之前的假设,以汉语为母语者,目的语与源语相比有书面性偏移。而从另外的一些特征来看,目的语与源语相比有口语性偏移。但是,如果将这些特征分成口语性特征和书面性特征两组,且考虑到各参数偏移的显著水平(P<0.05)的话,书面性特征包括名词化、从属连词和书面词汇,三者偏移均不显著。其余为口语性特征,偏移显著的特征参数在源语中频次之和为116,译语频次之和为87。结果表明,汉英传译方向译语较源语书面性增强,发生了书面性偏移。

接着笔者对偏移显著的一些特征参数进行实例分析:有声停顿,语气助词,并列连词。如:

(1)那么也想请王岐山副省长介绍一下广东省在开展这项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And the next question is to Vice Governor Wang Qishan on the Guangdong side, what preparation has Guangdong don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ject for the re-organisation fund?

有声停顿这一特征的书面性偏移最为显著,从(1)中来看,是由于源语中有声停顿非常密集,讲话人即兴发言中带有很多的有声停顿如“那么”等,而译语则尽量避免这种有声停顿。源语的有声停顿“那么”有时也会由译语中的“And”代替,and在本文被归类到并列连词,因此并列连词这一口语性参数的频次增加,减弱整体的书面性偏移。事实上,有声停顿“那么”和并列连词and起着相似的作用,那就是缓和说话速度,争取更多的思考时间。再如:

(2)那么,因为这个um人数呢,我们去年呢,是20位,今年是25位。

We notice that last year there are 20 people advisors, right now the advisory board has been enlarged to 25.

大量语气助词“呢”出现在(2)中文发言中,译语则几乎完全避免了语气助词的出现,使得译语听起来更加顺畅一些。因此,结果使得口语性特征频次减少,出现书面性偏移。其中原因可能是译员为了避开发言人不好的说话习惯,将语气助词剔除,使译语听起来顺畅流利,更容易让听众接受。虽然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语气助词,如“oh”,“uh”等,但是中文原文中的语气助词主要起到舒缓语气,给说话者提供思考时间和引出话题的作用,译员在翻译时只需要达到促进双方交流这一目的即可。如果译员将这些语气助词一一对应翻译过来,将会耽误很长的时间,在口译活动中,译员应该在促进双方交流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省时间。

4.2.2 英译汉

汉译英一共分析8个模块。统计了上述十个口语/书面性特征在原文和译文中分别出现的频次后,得出结果如下:

表2 英汉传译口语/书面性特征参数频次变化②

类别

频次 源语 目标语 偏移趋势 显著水平(P)

有声停顿 34 30 0.617

更正 6 7 0.782

冗余啰嗦 4 5 0.739

语气助词 2 74 0.000

名词化 4 4 =

从属连词 13 3 0.012

并列连词 23 5 0.001

句子结构破碎 2 2 =

书面词汇 5 3 0.480

语法错误 8 4 0.248

同样地,各项口语性/书面性特征在原文中的出现频次和译文中的出现频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有三个特征显示译语相比于源语有书面性偏移,两个特征显示无偏移,五个特征显示具有口语性偏移。整体来说,偏移现象比较复杂。但是,笔者同样将其分成两组进行分析,即书面性特征和口语性特征。就书面特征而言,偏移显著参数(P<0.05)在源语中频次总和为13,译语中频次总和为3。就口语特征来说,源语频次总和是25,译语频次总和为79。结果均表明英汉传译方向译语较源语口语性增强,发生口语性偏移。

接着笔者对偏移最显著的特征进行具体例句分析:语气助词。如:

(3)a. Over the past year, um we have worked with the province.

一年来呢我们与广东省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b. We have had meetings with the Guangdong Development Bank.

那么现在呢我们这个项目呢重组基金呢是跟发展广东省发展银行做的。

(3)a和b中,英文发言中几乎没有语气助词,而汉译中则出现了大量的“呢”,这也说明之前发言人说话时带有很多语气助词并不是发言人的个人原因,而是有章可循的,这一现象可以用汉语独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因为汉语与英语不同,其表达人际关系的手段更加丰富,其中一个手段就是语气助词的使用,语气助词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际关系。在此汉语译文例句中,可以发现“呢”的频繁使用有其特点,即“呢”一般用于不同的意群之间,因为这样能够让听众更清楚发言人想要传达的信息,更好地促进发言人,译员和听众的人际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何译语较源语发生了口语性偏移。值得注意的是,源语和译语中出现的有声停顿“um”次数相当。这样一来,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汉译的口语性偏移。

对偏移较为显著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属连词。如:

(4)As province described its plans, um we have a variety of di-laboratory scientists um visit the province and went into collaboration with people in university and in industry.

同时呢我们也协助了广东省的一些项目跟计划,我们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有许多名科学家呢来了广东进行考察,他们与这里的大学和企业进行了合作。

(4)原文中使用的从属连词在译文中并没有直接翻出来,译员根据自己理解的语境意义将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没有拘泥源语的句式,所以从属连词这一特征减弱。此外,鉴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区别,英文是一种形合的语言,依靠逻辑联结词形成篇章,而中文是意合的语言,从属连词使用频次较少。原文的主语只有一个,而译语三个主语,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口语性偏移。

4.3 研究结果

从以上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结果与之前的假设相符。微观上看,本文所选择的10个参数在原文和译文中出现频次发生的偏移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并不是全部往同一个方向偏移。不过总体上来说,对于以汉语为母语者,进行汉英交替传译时,译语较源语有书面性偏移;进行英汉交替传译时,译语较源语有口语性偏移。谈到交替传译的方向性与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关系,可以总结出,在书面性-口语性连续体上,对于以汉语为母语者,汉译英比英译汉的书面性偏移更显著或者说英译汉比汉译英的口语性偏移更显著。

5. 对交替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的归因分析

结合之前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解释以上研究结果。宏观上来看,上文研究假设中采用了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因此笔者试着用该理论解释偏移的原因。从精力分配模式出发推导出,以汉语为母语者聆听汉语,记忆汉语时分配的精力较少,便可以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产出和协调上。因此同样是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汉译英时可以修饰一下自己的语言使其变得更书面。反过来说,在英译汉时同理,目的语与源语相比变得更口语。总结一下就是汉译英比英译汉的书面性偏移更显著或者说英译汉比汉译英的口语性偏移更显著。

微观上来看,分析中提到汉译英中有声停顿在源语中特别多而在译语中几乎没有,或者说是转化成了and这个并列连词。该现象仍然可以用精力分配模式解释:有声停顿与and都能够减慢语速,以提供更多的精力用于产出。译员通过增强译文的口语性特征以获取更多的思考时间。分析中还提到,汉英交替传译中,语气助词“呢”在源语中普遍存在,而译语中几乎没有语气助词,此现象可以顺应论解释。Verschueren(2000)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性就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源语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照搬到译语中会影响对话的流畅性,不通顺的口译令听众感到费解。而且,语气助词对发言人来说有舒缓语气,争取更多思考时间和引出话题等作用,而译员需要考虑的是促进双方交流,则不用依靠英语语气助词来达到这些目的。综上,译语将语气助词这一口语特征弱化了。另一方面,英译汉中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语气助词和从属连词,英语中无语气助词,而汉语中聚集了大量的“呢”。同时,汉译英中汉语源语也存在大量的语气助词“呢”。从属连词在英文原文中使用较多,而在中文译文中这一特征弱化了。因此,这些现象可以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来解释。王力( 1984: 310 )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意合和形合两个概念:“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这不是说汉语没有形合,汉语中有的一些形合手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如:汉语中的语音重叠和语气词等。因此英语中较少有各种语气词,而汉语口语中就特别容易带入语气词,从而增强其汉语的口语性。此外,英语更多用语言形式手段显性地连接起来,汉语则倾向于通过逻辑关联和意义关联进行连接。因此英语中的从属连词较多,而汉语中这一特征减弱,从而增强汉语的口语性。

6. 结语

本研究基于对第二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语料所做的个案分析,在对转写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交替传译方向性与的口语/书面语偏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表明,在书面性-口语性连续体上,对于以汉语为母语者,汉译英比英译汉的书面性偏移更显著或者说英译汉比汉译英的口语性偏移更显著。笔者试着用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Verschueren的顺应论,和王力的形合意合理论来解释该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基于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提出了创新性的不同见解。Shlesinger (1989)以及中国的一些学者都曾证明,同声传译会将一篇口语性强的讲话变得更加书面,将书面性强的讲话变得更加口语。洪磊,王斌华(2011)将这一结论拓展到了汉英交替传译中,证明该结论依然适用。但是前人的研究都是基于口译单向的研究,也许是限于时间与精力的原因,没有对口译的方向性与书面性/口语性偏移现象联系起来分析。本研究着眼于交传的方向性与偏移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了其中的规律,希望能对口译研究有一定的贡献,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探索,但是分析的案例有限,需要今后大规模现场语料的描述性研究加以进一步论证该结论。此外,分析的角度可以更加多样化,就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可以研究对除交替传译以外的其他类型的翻译。就交替传译方向性而言,可以探究交替传译的方向性与某些特殊现象间的关系。研究的方向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留心观察,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以获取更加好的视角。

参 考 文 献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Pǎch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 London: Routeldge, 2004.

Shlesinger, M.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s a Factor in Effecting Shifts in the Position of Texts on the Oral-Literate Continuum [D]. Tel Aviv University, 1989.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鲍 刚.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波赫哈克.口译研究概论[M]. 仲伟合等(译).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荣 波.口译方向性对译语非流利产出的影响[J]. 现代外语,2013,(2): 198-205.

洪 磊、王斌华.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描述性研究—以两场记者会现场口译为案例[J].中国翻译,2011,(2): 73-77.

胡岑卉.Gile 的认知负荷模型对口译质量研究的启示—以物流口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4,(2): 88-90.

胡明揚.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关系[J]. 教学与研究,1957,(2): 27-30.

门冬梅、王一龙.语气助词“呢”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82-86.

王 力.中国语法理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王振兴.英汉同声传译中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以联合国会议口译为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徐 珺.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文化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26-29.

周亚楠.英汉同声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A Descriptive Study of Orality/Literacy Shift in Chinese-English and English-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Based on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D Province

DENG Shuhui

(School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Key words: CI; directionality; orality/literacy shift; a descriptive study

作者简介:邓淑慧,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北 2 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邮编510420

E-mail:dengshuhui2015@163.com

(责任编辑:胡德香)

上一篇: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金融公司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