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8

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一些道德出现了滑坡,包括感恩这一中华美德,也逐渐在人们意识中淡化掉。感恩,是一种别人在自己困难时给予帮助,自己要心存感激,想着回报那个帮助自己的人。作为初中学生,是道德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但是,当今的初中生对这一品德的认识非常少。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教育较为落后,素质也比较低,因此,本文对农村初中生的这一方面的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解决方法,具体如下:

关键词:感恩教育;农村初中生;途径

感恩是我国民族一直重视和推崇的美德,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的东西。作为初中学生,是道德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所以,要在初中阶段着重的去开展这一教育。在我国农村,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缺乏家庭的一些教育,而且父母常年不在家,孩子根本不能理解父母是为他赚钱。所以,在农村更要重视这一教育,让孩子首先学会感恩父母。

一、农村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以及如何去感恩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发现,我国农村的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以及如何去感恩的结果如下:

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等;有十分之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偶尔说一些口头的感谢;有十分之二的学生,父母给钱,他才会去帮父母洗碗或者打扫;有十分之四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感恩。综上所诉,我国农村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太少,对如何去感恩的做法也少。

二、产生上诉现象的原因

1.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长的关心和教导

农村的就业的单位少,仅凭种地收入,难以支持家里的开销,所以大多数夫妇都会选择去外地打工,几乎所有夫妇出去,都是过年才回来,甚至有的夫妇为了省路费,只是往家里寄钱,好几年才回来一次。这样孩子的世界里,很少有父母的一些照顾,这样长时间下来,孩子就开始恨自己的家长。然而初中生这个年龄,正是需要父母的鼓励和照顾。

2.学校老师不重视这一教育

农村的学校,对学生这一方面的教育不在乎,学校依旧只是看重学生的成绩,老师,也只是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没有重视到学生的这一教育。农村的学生们,本来很多父母就不在身边,学生也就缺少家庭上面的教育,这就更要求学校和老师去重视这一教育,多去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孩子的状况,在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学生身体和身心上面的发展。

3.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科技的的发展,互联网进入到家家户户,而互联网既有它的有利影响,又有它的不利影响,初中学生对一些是非分辨不清,而且父母又不在身边,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去网吧上网、电竞游戏等。还有的学生看一些视频,模仿别人去抽烟,模仿别人打群架等。

三、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

1.在课堂上设计角色扮演环节

如果想要初中生学会感恩,首先就需要让初中生知道什么叫感恩,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感恩。这一教育,老师不能只是嘴巴上说一些理论给学生听,要让学生实际去做,去感受感恩的真正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老师的辛勤教导、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父母的不容易。所有代课老师合作表演,扮演学生父母在外没日没夜的打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住,通过这样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外面的生活情况。同时,让学生相互交流,他想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并且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比如,等父母回到家里时,给父母洗一次脚。

2.组织开展一些有关的班会

初中老师多组织一些有关感恩的班级活动,比如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国家等。让学生在这班会上,学会去感恩身边的所有,树立正确的三观。

例如, 班内举行“与爱同行”,老师首先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引入班会主题,之后,向学生进行提问“你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你最想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什么呢?”“你认为如何才能报答自己的爸爸妈妈呢?”……然后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抽学生代表进行回答,老师做一些适当的评论和纠正。最后,让学生回去把自己想对爸爸妈妈的说的话,亲自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3.带学生走出校园,去一些养老院

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还能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周边的一切,让学生变得有爱心,多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帮助他人,帮助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

例如,老师可以在周六组织学生去养老院,让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学会去感恩,知道如何去感恩,从而教会他们感恩自己的父母,从小事上就可以做到,比如帮助父母洗碗扫地等。让学生捧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4.家长要关心教育孩子

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只是去赚钱,而忽视自己孩子的存在。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孩子会学着模仿自己爸爸妈妈的行为举止。所以,父母在生活重要注意自己的举动、语言等,多做一些好的示范。

例如,在邻居或者自己的亲人,遇到苦难时,多去帮助他们;在路上看见老人摔倒时,去帮助老人,去扶老人起来等,通过这些事,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去帮助别人。

四、结语

综上所诉,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一教育的含义,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如果想要学生在这方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就需要家、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来合作,不能只是依靠学校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父母也是学生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很多时候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社会对于学生这一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社会要保护这些未成年。多方面合作,让学生在这一方面得到很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司慧珍.谈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才智.2019年(36):183

[2]欧阳柳.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06)

[3]宋娜仁图雅.初中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及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01)

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存在“教育性”,而且还要富有“趣味性”。二者兼顾才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通过论述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若干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教育,即教學育人。对于小学教材来说,首先,要求教材具有教育性,教育性是多方面的,比如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等。其次,小学教材必须具有趣味性。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有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前提,只有把学生带入学习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性,才有教学育人的作用。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1.1教材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是指课堂上教师对语言的多义性等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从中吸收传统语文知识,并形成基础的语言认知。“教育性”通过语文课本的内容来体现,同时对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很容易从授课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察觉到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进而对语文知识甚至文学领域充满向往。

1.2教材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不仅包含幽默、游戏、想象力等儿童式的情绪因素,还延伸至背景文化思考、文字内涵等更深一层的内容。“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从侧面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本身,例如,诗歌或文章中的故事性,在学习文字、词语、句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找到阅读课文的乐趣及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只要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语文课文产生兴趣,就会激发他们主动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可见,在语文教材“趣味”的引导下,对于语文教学过程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3“教育性”与“趣味性”是统一的,非常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而“趣味性”恰好是与“教育性”相对的另一特性,是与小学生天性一致的特性。在教材中融入“趣味性”,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因此,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不可或缺。

2.如何贯彻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2.1培养学生灵活的理性思维。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建议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地指导,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到大胆质疑,如此便可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及理论,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2整合多种资源,深化语文课堂的内涵。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多种资源,在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内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促进小学生对生活、自然的认知。譬如,在讲解家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是带领学生外出游览,增进小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并能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家乡。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家乡名人、特产、特色节日等用自己的方式演讲或是讨论,深化其对历史人文的理解,进而为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2.3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不但有“教育性”,而且还在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趣味性”的文章,为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一抹绿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材,如此才能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忘记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要时刻谨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此同时,还要注重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新.教育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小语教学[J].教学科研,2015(5).

[2]李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趣味性”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卷五,2016(4).

[3]赖艳华.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实践[J].科普通话,2015(9).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城南小学)

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政渗透、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教育需求等问题,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措施:构建“1+N”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团队、挖掘中职语文蕴含的思政“触点”、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教育 实践 思考

思政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向导。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以及常规的思政教育活动两种开展方式,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实效性不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课程思政”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根据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探索、实践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中职学校应在各专业、各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立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思政的功能,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寻找“触点”与“融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形成语文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

语文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富含人文精神,呈现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知识,凝结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政治情怀、道德以及价值观、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灵魂,是有思想感情的,易于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资源,具有思政教育的独特功能。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都精辟地阐释了语文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只有相互融入渗透,才能提高其育人功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版)》也指出:“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两个大纲都说明了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相融合符合教育的根本要求。

虽然思想政治课程与中职语文课程在思政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和途径有所差别,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都不可或缺。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拔节孕穗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内在人文资源,做到“一科多教”,“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积极担当中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中有机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品格的人才。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中职语文具有其他课程没有的特点与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对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重视度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比重不合理,课时安排相对不足,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政渗透;部分师生对中职语文的定位错误,认为中职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另一方面,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对国家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的研究力不足,在教学中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传统死板,普遍依赖一块黑板,或几张PPT传授课文的基础知识,没有碰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教育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1+N”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团队。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关键,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研究力、教学力、学习力。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个体素质有待提高,知识能力较单一,缺乏语文专业知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等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挖掘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和敏感度不足。学校应成立“课程思政”教改委员会,将同一专业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和语文课教师组成对口帮扶教师团队,构建“语文课程负责人+课程共建人”双负责人模式,形成“1+N”的教育教学团队。“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方面帮助语文教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特色,挖掘思政元素,合理嵌入生动、新鲜、能动、创新的教学育人要素,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挖掘中职语文蕴含的思政“触点”。语文基础模块教材中很多文章蕴含着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丰富的思政“触点”,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思政教师团队需找到思政元素和语文教学间的“熔点”,进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1.感恩教育。部分中職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不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及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强感恩教育。中职语文课程中有较多关于“恩”方面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需抓住“恩”的触点,有机融入感恩教育。如《我的母亲》中有如下描述:“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这些都体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老舍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触点”内涵基础上,教师应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或他人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并反省自己是否为父母做过“孝”事,或是否帮助过他人,最后布置“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

2.爱国主义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或讲述仁人志士、英雄人物爱国爱民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研讨,在掌握课文基本知识基础上,升华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壮观之景,《南州六月荔枝丹》中“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飞向太空的航程》记录的“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壮观场面,《荷花淀》中我国民众英勇抗敌的故事。教师应抓住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3.生命意识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生命情感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赏析,让学生不仅感受文中的音韵与音乐之美,而且感受其中关注与尊重生命的情感和哲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比如,《像山那样思考》听到了“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呼唤,《离太阳最近的树》认识了人类的无知而造成的悲哀。同时,教师可通过“珍爱生命,绿色环保”的课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

4.其他传统美德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少谦虚、虚心好学等传统美德的教育素材,教师可依此开展美德教育。如教学《好雪片片》,融入善良教育;教学《师说》,融入谦虚上进教育;教学《项链》,融入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哲学观教育:我们要否定与批判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但要肯定她面对困境时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学习她勇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構建“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为了增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中,依据找到、找准课文中的思政“触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灵活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三维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1.“课前三分钟思政”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提前两三天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主题教育素材,比如相关的感恩故事、美文、新闻时事等,以“点兵点将”游戏方式,让点到的学生(每节课前只点一名学生)在每节课前用三分钟时间,上台朗读、演讲或时政宣讲,使学生展现才能、增强自信心。如教学《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感人至深的台湾版《感恩的心》真实故事,或诵读《弟子规》中的“孝”篇;教学《飞向天空的航程》时,让学生讲述中国航天大事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对太空的探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课前三分钟思政”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每个话题蕴含的道理,洗涤了心灵,教育了思想。

2.课中构建“互联网+”与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互联网+”与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指在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任务”情境,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互联网+”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是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使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地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现结合,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雷雨》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戏剧时,课前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发布任务:观看电影《雷雨》,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戏剧中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存在哪些矛盾冲突?他们的结局怎样?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等问题,进行话剧排练、展演、师生评价。学生通过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把对人物的理解诠释到角色扮演中,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到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激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人物形象片段,然后抛出任务,诸如“请用词语或一个句子概括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纸条做好记录,在规定时间比赛哪组说得多(不评判正确与否),最后用多媒体展示。用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撞击出思想火花,发挥集体作用,培养团体合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又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求职信”等应用文写作时,视频播放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成功的求职面试案例,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模拟招聘场景,学生互相扮演面试官和求职者。学生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既可把握面试官的心理需求以及求职信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又可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观。

3.课后积极开展思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后思政教育活动,是中职语文课前与课后思政的有效延伸。如举行改正错别字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磨砺学生竞争向上、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 助我点燃信念的灯》综合实践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以互联网作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班级 QQ 群、微信群上传《最美少年》《道德与法制》等栏目内容引导学生观看,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推荐学生阅读社会名人的博客,或阅读优秀书籍,写出观后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举行古典诗词朗诵、词语接龙、“感恩祖国”或“爱我家乡”等资助征文大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培养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德育实效。

总之,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教学力、研究力,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站位和新要求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用好“课程思政”教育这关键一招,真正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轶筠.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活动课有效整合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工业大学,2011

[2]范 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3]游 芳.读中职语文课德育教育的渗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

[4]王周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2015(5)

[5]黎 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1(4)

[6]祁仲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J].学周刊,2017(6)

[7]蒋永华.中职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3(3)

【作者简介】徐 蔚(1971— ),女,汉族,广西昭平人,文学学士,贺州市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学前教育专业教法等教学与研究。

(责编 江月阳)

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感恩是人类传统优秀品质的象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之间的感恩情怀日益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祖国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职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不知感恩的恶流,对中职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孕育,培养。

(一) 引言:

2011年,9月2日上午,湖北武汉的以为88岁的大爷在离家不足100米的菜市场摔倒后,无人敢上前搀扶一把,最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再加上社会上沸沸扬扬分“彭宇案”更是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的中职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正处于情感特征塑造的关键时期、敏感时期,如果他们自身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不能对自己、对社会、对周围的世界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付出、不懂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味的抱怨社会的不公、有的甚至在社会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仇视心理,那么。这样的一代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等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站在一个普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的职责。

(二) 感恩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关于感恩教育的实践很多人都做出尝试,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从平时的教学中进行点滴的渗透,结合教学进行实践。

2.1、提升语文教师素养,为感恩教育奠定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主题是每一位教师,感恩教育能否在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要看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人格魅力、综合素养等。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自身素养并不高,很多中职学生都是一些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思想一直不坚定,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树立积极、健康、完整的典范形象。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才是一位值得学生感恩的教师,才能用自身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首先,中职教师应是知行合一的教师,中职语文教师都是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作为教育者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十分关键,即: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也不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来要求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其次,要做海纳百川的语文教师,这是对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的最独特要求。中职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覆盖面进行扩展,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技巧的运用等知识外,还必须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旁征博引、深入挖掘人文内涵,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提升奠定基础、最后,要做激情飞扬的中职语文教师,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买很多文章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具备很多可以挖掘的感恩认知资源。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文章中的情感体验,就无法用文章中的这些情感体验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从而使那些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投入到教学中,在对作品的深刻感悟后带着激昂、悲愤、忧伤的情绪,运用教师充满的号召力、感染力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感恩心灵的洗涤。

2.2、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资源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与实施,中职语文教学也受到了深入的影响,语文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对多元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渗透都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内涵。虽然中职语文教材的版本很多,但是不论如何变化,教材中对学生感恩情怀、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始终不变的主题。中职语文三年、四年的教材中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包罗万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秀美的山川、亮丽的风景、动人的故事、优秀的人物、科学的说明、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面对这样的语文教材内容才,从中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效果一定非常好。

2.3、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向家人、社会回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感恩情感的体验,通过学习、生活的世间情感体验,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美德、什么使感恩,如何感恩、如何回报。另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欢迎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来表达学生的心声,将学生的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高层面。

总之,感恩作为人类的优秀品质,对于培养亲社会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碍于责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努力渗透感恩教育,不要以为的苛责学生,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状态性感恩情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志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2(09).

[2]左兰英.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09).

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引言: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科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在设定的教学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都积极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使得打造高效课堂并非易事,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亦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枯燥,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多是围绕考试安排教学,实行题海战术,主张死记硬背,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一人主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听课专注度低,课堂教学质量差。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有效沟通

虽然,现在学校一直提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很多出初中语文教师仍然以主体自居,也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课,便是让学生做题,根本不和学生进行沟通,为此,教师也无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三)评价手段落后

现在,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客观地认识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在教学方式上吃大锅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基本上是无效的课堂,反过来,高效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语文课堂要注重教师教,更要注重学生学。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課堂上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分享的亮点,甚至对这些亮点进行放大,来表扬学生并鼓励学生。一旦学生善于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因此大大提升。

(二)制定特色化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对教师的教学有重要影响。所以,为了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编排教学内容,设计出科学合理而且高效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学的学习基础、学生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等,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力求详细,清晰,步骤分明。例如,教师要在教学方案中具体设计好哪些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个阶段让学生上台展示,哪个地方让学生发言等,只有在课前进行周密详细地安排,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够游刃有余,运筹帷幄。一堂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必定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做足功夫,准备充足。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到以下方面:提出有助于挖掘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应对突发事件。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案上做足功夫,为构建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其所好,让学生因此喜欢初中语文课堂。一旦学生喜欢初中语文课堂,那么,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课堂的态度便不再是被动地,而会积极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举例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很容易发现现在的初中生都会对电脑以及多媒体情有独钟,所以,教师在进行《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便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本来,这篇课文是有些枯燥的,若让学生只读书本,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形状的云的图片或者一些视频,让学生深刻领略云之美,还可让学生针对图片进行分组讨论,看看哪种云对应哪种天气。最后,教师让学生关上书本,利用多媒体随意出示云的图片,让学生猜天气,课堂变得非常有趣,学生也轻松学习语文知识。

(四)融入新型教学方法

对于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语文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多多少少有些差异,最后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切忌每篇课文都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这会让学生不想听课。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推陈出新,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小老师教学法等等,当然,这些教学方法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使用场景,完全在于教师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临场发挥,选择最适合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 《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便可先使用多媒体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讨论等,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最终打造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让学生回味无穷。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需要认真探索,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各方面下功夫,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文教资料,2019(05):46-47.

[2]王文文.打造高效课堂 增强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8(11):109-110.

[3]张秀珠.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7,4(38):315-316.

[4]汪丽梅.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8):169+171.

初中语文感恩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阅读教学的分析和探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阅读如何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对其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阅读 引领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语文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那么如何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通过巧妙提问,引导阅读思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全方位的解析,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以及整篇课文的情感递进方式等进行深层的剖析,然后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储备量来巧妙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采用循序渐进、追本溯源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设计。通过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才能让提问起到引导学生阅读思维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骆驼祥子》这篇课文时,在经过详细的解读课文内容、明确了阅读教学目标之后,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在自读环节,可以向学生提问“《骆驼祥子的》的作者是谁?文章大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细读环节可以提问诸如“文章的基本线索是什么?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而在研读环节就可以根据课文的细节部分进行提问。

二、开展丰富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征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分角色对课文进行情境再现、讲故事等活动。具体的活动形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如一些故事性强、人物角色丰满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一些语言优美的诗歌就可以鼓励学生尽情的发挥感情来朗诵;而一些知识性强的科学教育类课文,就可以进行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的知识小竞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对阅读的兴趣[1]。

三、形成诵读习惯,深化阅读感悟

诵读是指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能做到字音准确、正确断句、对课文的感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诵读的过程中表达出课文所包含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诵读的习惯,因为通过诵读课文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经典的优秀文章,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对文章的修辞、结构、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深层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

四、巧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情境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进步,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阅读课堂上也应巧妙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阅读情境。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情境、人物、语言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方便教师在阅读课堂开展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国各个地区著名的石拱桥的音像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解说,如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通过多媒体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情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

五、布置阅读作业,强化教学效果

为了强化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各种形式的阅读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并写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下一节阅读课开始之前,可以让同学们针对这个作业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或者是对于结构严谨、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表达方式特别的课文,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的活动,这不仅可以强化阅读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觉得经典、精彩、优美、有意义的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并附注阅读体会,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語文阅读素材库。还可以针对课文阅读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读后感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集体评选,将优秀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2]。

【结 语】

对于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突出阅读的作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诸如巧妙提问,引导阅读思维;开展活动,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加深阅读感受;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情境;通过阅读作业,强化教学效果等。只有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敏.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28)

【2】马贵兰.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3)

上一篇: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范文下一篇:会展旅游发展试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