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文本的教学范文

2024-03-30

议论性散文文本的教学范文第1篇

冯骥才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完美的句号才会在前方等待你。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个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一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了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问题】

11.请你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答:

12.广开言路加点的两个“句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 】;后者是指【 】(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4分)

13.谈谈你对画线句“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话话的理解。(3分)

答:

14.作者说要“拒绝句号”,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这一观点?为什么?(请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回答。)(5分)

答:

【参考答案】

11.(3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中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12.(4分)前者: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

后者: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13.(3分)人生不能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应该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把每一点成绩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

议论性散文文本的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改以来,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成为各科教师的重点教研话题,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文章基于此点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小学阅读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培养及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认知基础、阅读经验等因素,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收获对阅读内容的更多理解与认识,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这些阅读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当中更加有效的进行阅读,还能够促进学生将阅读知识与个人情感互相结合。不仅如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进一步带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自身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及今后的学习当中。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与学生的运用意识有着较强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孩子尚未养成主动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将这部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一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例外。小学阶段是學生接触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段。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以及全面发展都能够起到巨大的助力作用。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锻炼思维能力及逻辑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情绪较为浮躁,仅依靠学生自身,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是分数占比大且重要的板块,阅读与写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都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们对作文并没有充分的理解,对写作更没有一定的认识与掌握,尤其是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写作基本上属于流水账作文,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汲取优秀的写作内容与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当中,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有重要的帮助。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学中没有挖掘阅读的魅力

根据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分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阅读内容的挖掘,而带领学生对文本词句的深度推敲与品析有所欠缺,学生在阅读中仅仅局限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在品析中感受文学的魅力以及阅读的魅力,这也就代表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来感受语文文化气息、提升阅读素养。

(二)学生的自主合作阅读流于形式

虽然现在教师会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但是这一环节的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并不大。教师在教学中所开展的合作阅读学习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阅读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节课堂氛围,还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及讨论积极性,但是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也就无法抓住文章的重点,在充分阅读以及深层次阅读方面有欠缺。

(三)课堂阅读教学方式效率低下

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详解与剖析,只是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更多时候都是在自问自答,学生对阅读内容无法获得整体上的感知。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教学效率及效果不足。

三、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阅读兴趣是推动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动力,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等方面,根据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创设饱含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氛围的带动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情感层面的体验。尤其是对中低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尚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实体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细心观察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例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结合小学生出生于2008年后的实际情况,没有亲历祖国申奥成功以及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的举国欢庆的场面,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悟,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来获得极度兴奋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北京申奥的纪录片,以及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举国欢庆的景象,来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欢庆气氛。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分别代表各个申奥国,教师扮演奥委会的领导,创设贴近现实的北京申奥时的场面。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这篇文章,并浅谈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感受情感体验由浅至深的过程,并且能够在感受与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二)学法指导,掌握方法

对小学生是否具备阅读能力的首要衡量标准就是小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并运用这些阅读技巧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但是小学生尚处于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阅读经验积累有很大程度的欠缺,而且思维理解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抽象的阅读内容以及阅读理解后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应当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将正确且有效的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阅读技巧来辅助阅读效率的提升,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其中的规律。同时,为了保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传授阅读方法,教师应当紧抓教学机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适应新课改要求,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充分突显出来,进而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在教学时,学生首次阅读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成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首次阅读后根据“为什么、怎么样、结果”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二次阅读时,学生要抓住文章的关键部分深入阅读并思考。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可以对文中的某句话进行仿写,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含义,还能够掌握分层阅读的方式,而这种阅读方式能够使学生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每一次阅读当中灵活运用。

(三)抓住精华,领悟内涵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蕴含在某一段落或者一句话、几组词当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紧抓这一关键点,就能够找到领悟文章内涵的突破口,还可以通过文章的精华所在吸引学生,调动其阅读兴趣。在学生进行初步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标注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讨论,并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想要通过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涵义。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紧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由点带面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卖木雕的少年》这一文中,当作者因为飞机超重的原因选择放弃购买木雕时,作者在文中用到了两个“遗憾”,分别表达了作者的情绪以及卖木雕少年的情绪,学生从这两个字推敲能够得出作者因为无法将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带回国而遗憾的心理,也能够理解卖木雕少年因为卖不出去而失落的心理。而这两个“遗憾”又与文章最后的“高兴得喊起来”和“感动极了”形成了鲜明的情绪对比,这种先抑后扬的方式能够将文章的整体气氛烘托到高潮。另外,前面卖木雕的少年询问作者:“您是中国人吧?”又为文章最后少年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一场景埋下了伏笔。学生紧抓文章的重点语句,就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架构,也就推动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另外,学生在阅读时将“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象墩、沉甸甸、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生疏的字词标注出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读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因此,紧抓文章的精华所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閱读能力。

(四)鼓励质疑,深层阅读

正所谓有质疑就等于有思考,只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明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初步思考。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该篇文章的认知情况,这有助于教师下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质疑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阅读当中找到答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中寻找答案。例如,在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首先,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去进行初步阅读:①谁欺骗了谁?②为什么欺骗?③怎么骗?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进行初步阅读,并从文章当中寻找答案,进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与架构。其次,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别饿坏了那匹马”,每一次出现的场景和背景故事是有所不同的,让学生分别理解每次出现这句话的用意,也能够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学生从略读到精度的转变,也是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深层次感悟文章内涵的关键。

(五)融入德育,培养思想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讲解与传授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必须要保证小学生能够在阅读书籍或文章的过程中,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编入教材的文章,普遍蕴含着处世道理、警世名言,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最好的素材。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文章中所蕴含的一些德育内容,从而利用适宜的素材对小学生展开德育,促使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生字词、文章结构等较为基础性的知识,还能够使思想观念、言行举止获得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对《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展开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文章内容,向小学生提问:“在文章中,小男孩的做法为什么会让保罗感到非常震惊?”之后,引导小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从而获取“因为小男孩并不是想要哥哥送他圣诞礼物,而是希望自己这个哥哥能够送给弟弟礼物,也不是想要和同伴炫耀坐了车,而是想告知弟弟他将来要努力送弟弟这样一份礼物”等答案。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回答,告知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仅索取和得到是快乐的,你真心为他人努力、为他人付出,同样也是快乐的。”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能够促使小学生在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树立起乐于给予、乐于分享的美好品德,进而为小学生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转变模式,以辩引思

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以往阅读教学的模式,对小学生阅读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以此为班级中的小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辩论活动。在辩论期间,引导小学生思考,并且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组织语言,进而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例如,在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以后,教师可以把讲台作为中心,把学生划分为左、右两个“阵营”,并且围绕“我们应不应该多读书”的主题进行辩论,一方支持多读书,另一方支持多学习技能,双方就此问题带来的结果展开辩论。如:

一方:“我认为多读书是正确的,能够丰富知识视野,了解大千世界,同时,只有多读书才能够有文化、有见识,有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我认为现在的社会处处有机遇,多读书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技能,以后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教师不仅能够了解了小学生阅读后感悟文章的实际情况,还充分锻炼了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达成有效阅读的目标。

(七)课堂延伸,课外阅读

教师引导小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有效丰富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达成延伸语文知识的目标,协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素材。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小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以后,会达成知识使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小学生的有效阅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力以及表达力,因此,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能够使小学生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获得有效锻炼,实现其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更深入地感知阅读书籍或文章的乐趣。例如,在小学生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以后,为了可以实现课堂的延伸,引导小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知识以及精妙语言,强化小学生理解能力,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一个“伟大的祖国”活动,引导小学生阅读更多爱国题材的文章,了解更多我国的发展历史,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感,进而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在阅读课外文章后采取撰写读后感的形式,从而对自身的写作能力予以锻炼,并且养成良好的组织、表达语言能力,实现其阅读能力与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技巧的掌握。但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他们的阅读习惯养成需要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手段来提升其兴趣的方式实现,他们的阅读技巧的提高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所以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阅读内容的推敲以及学生认知基础与阅读经验的充分掌握,以及阅读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任兴伟,雷春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31):234-235.

[2]青格勒.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刘东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7):91-92.

[4]周浩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11):42.

作者简介:王文贵(1967~),男,汉族,甘肃崆峒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清街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议论性散文文本的教学范文第3篇

1高职文学教育中应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文学教育应该重视文本, 对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决定着教师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和方法。笔者以为, 文学史的核心应该是文学作品, 没有文学作品的深入阐释的文学史叙述是空洞和虚无的。对于文学作品与文学史关系的理解, 陈思和先生有一段精妙的描述, 他说:“构成文学史的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 是文学的审美, 就像夜幕降临, 星星闪烁, 其实每个星球都隔得很远很远, 但是它们之间互相吸引, 构成天幕下一幅极为壮观的星空图, 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学史。当我们在讨论文学史的时候, 就不能不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样类似‘星’的文学名著上。换句话说, 离开了文学名著, 没有了审美活动, 就没有文学史。”的确, 我们只有对文学作品, 尤其是优秀的作品进行反复的细读、不断的阐释, 才能揭示出文学史的内在奥妙, 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同时, 文学教育从根本上是一种审美教育, 文学中所具有的智慧、感情、经验、个性、想象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等等, 使文学作品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美丽,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阅读的快乐, 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是想象力最活跃最自由的时候, 也是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候。

2文本细读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推敲, 仔细体会文字所含的内蕴和传达的意境, 品味文本中所具有的美学意蕴。把一部作品的具体阅读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先不要参考任何资料, 从文本自身出发, 以一种轻松、快乐、从容、洒脱的状态进行阅读, 从作品本身获得最感性、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同时要求学生要放松自己的情绪, 感性地投入作品当中, 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拍案叫绝;可以手舞足蹈;可以痛哭流涕。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内心欲望都调动起来, 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 同欢乐, 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 读出自己内心的隐秘的声音。第二个阶段, 教师围绕作品设置几个中心问题, 问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讨论。主要是为了启发同学对作品做独立的判断, 让同学自己去理解和把握作品, 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富有创造性的, 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阅读理解必定也是多元的, 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 并展开相互间不同观点的讨论鼓励他们对老师的分析做出修正与补充, 甚至说出与教师不同的新解。第三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阅读、讨论之后再去细读作品,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创作实践。后两个阶段是进行“创造性”阅读, 即通过参考资料、问题提示、教师引导与讲析之后, 阅读者所获得的对作品主旨、形象、风格、结构等做出的另一个层面的判断。

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教学为例, 初读作品, 学生不难领会里面洋溢着的美的氛围;学生也会轻松地提炼出小说所充满着的自然、健康、美的主旨, 提炼其中的人性内涵。我在带领学生分析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时对两人的感情发展进行梳理, 我们发现在爱、美与善中充满了几个关键的误会、误解、阴差阳错及人物之间的心理差距。往往从一些不易察觉中开始, 在毫无反抗中带上了一种不可逆转性。正如后来沈从文在《水云》中所阐释的:“一切充满了善, 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 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种悲剧意蕴通过这一系列的误会情节展现出来, 到小说的结尾达到高潮。小说的结尾写道:“这个人 (傩送)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傩送到底能不能回来, 作者没有告诉读者。中国的小说习惯于一个确定的结局, 但是沈从文偏偏留下一个空白, 这个“不确定性”的结尾反映了当时的真实, 也体现了作家的善良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留下了极大的想象余地。大家只好一边整理阅读文本以后产生的一块块思维的碎片, 回想翠翠以往甜蜜和辛酸的往事一边进一步的想象:摊送弃翠翠而去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如果傩送永远不回来, 他会怎样?是远走他乡还是像他哥哥一样沉身河底?翠翠又会怎样?是永久的等待二佬的归来, 还是耐不住寂寞嫁作他人妇?如果傩送回来了的话, 他是否会与翠翠结合?如果他们结合了的话, 傩送能否走出哥哥死亡的阴影与翠翠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傩送回来决心不再向翠翠求婚, 他们今后又如何面对对方?他们的后半生又将如何渡过?同时, 《边城》带给我们的伤感和其他悲剧作品并不相同, 不像其他的作品那么沉重, 压抑得使人窒息。于是回过头去体会《边城》中的人们在遇到人生的不幸、打击和死亡的时候态度, 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声, 反而是一个个的微笑, 悲剧的残酷性因为这种“微笑以对”的人生态度化解了, 只有命运的无常和死亡所带来的哀伤与悲冷在我们的阅读中慢慢的渗透出来。这种对《边城》的解读.从文本中来, 经由审美理性的解析, 又回到文本中去, 最后揭示文本的深层意蕴。同时在讨论中让学生重温了人性的温馨和美好,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 他们能够在解读文本中自然而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比起生硬地说教他去认识人性的复杂、美好以及命运的神秘等更富有实际效果。

从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开始, 帮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 切身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使他们真实的体会到“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也使他们认识到经典文本都是有生命的, 有灵性的, 是独立存在的, 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思想去激活、去点燃, 从而激发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力与创造力。

摘要:本文以《边城》为例探讨了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三个实施阶段, 揭示了文本细读教学法在当下高职文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文本细读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全集 (第八卷) [C].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幽默风趣的励志小故事范文下一篇:音乐兴趣小组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