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

2024-04-03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第1篇

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打来打去。这种运动不仅在修道院中盛行,而且也出现在法国宫廷。法国国王路易十世在位时,宫廷中就经常进行这种以消遣为目的地网球运动。1358-1360年,这种供贵族玩的古式网球从法国传入英国,英国爱德华第三对网球发生很大兴趣,下令在宫中修建一片室内球场。当时球拍的拍面改装成羊皮,球由布面改成皮面,球的大小、重量没有详细记载。15世纪发明了穿弦的球拍,16世纪古式室内网球成为法国的国球。以后,古式室内网球有了自己的规则,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近代网球起源英国。1873年,会打古式网球的英国少校M.温菲尔德在羽毛球运动的启示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户外的、男女都可以从事的网球运动,当时叫做司法泰克。1875年,随着这项运动在8字形球场上风靡起来,全英槌球俱乐部在槌球场边另设了一片草地网球场,紧接着,古式网球的权威组织者玛利博恩板球俱乐部为这项运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从此,草地网球正式取代了司法泰克。1877年,在英国伦敦郊外温布尔顿设置了几片草地网球总会,草地网球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同年7月,举办了首届草地网球锦标赛,即温布尔顿第一届比赛。亨利琼斯同另外两个人为这次比赛制定了全新的规则,他本人担任了比赛的裁判。当时的球场为长方形,长23.77米,宽8.23米,至今未变。发球线离网7.92米,网中央高度为0.99米。发球员发球时,可一脚站在端线前,另一脚站在端线后,发球失误一次而不判失分。采用古式室内网球的0、

15、30、45每局计分法。可以说,亨利琼斯是现代网球的奠基人。

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罗得岛纽波特港举行第一届美国草地网球的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采用了温布尔顿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有26人。单打冠军是理查兹西尔斯(他连得7年冠军);双打冠军是克拉克与泰勒。

1887年,开始举行美国草地网球女子单打锦标赛;1890年举行女子双打锦标赛;1892年举行混合双打锦标赛。 因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爱上了网球运动,他不仅积极支持修建网球场,举行网球比赛,而且还经常邀请陪同他骑马散步的朋友们在白宫球场上打网球,所以人们称他为“网球内阁”,美国的网球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的网球都停赛了,惟独美国没有停下来。相反,美国的网球运动还出现了令人惊异的高峰、极盛时期,竟有4000万人参加网球运动。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第2篇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宗艳梅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09-1班)

【摘要】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后来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从原始海洋一直到现在的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十几亿年前,在各种自然外力的不断作用与影响下,生命悄无声息的来到了地球。也许生命早已存在于其他星球或者说生命的诞生本就随着宇宙的大爆炸而应运而生。我们人类只有几十万年的到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不过是近几百年的积累。以下讲述了生命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

【关键词】 生命起源、原始生命、化学演化、新生命

【正文】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经科学研究,地球的早期环境恶劣,到处都是火山和岩浆,地壳每天都在剧烈的运动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出现了山川和河流以及海洋,才变成了一颗可以诞生生命的星球,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孕育出了最初的生命。

- 1 -

2010-11-2

现代科学认为,在地球最初形成的时期,表面充满着原始大气层,后来这些原始大气发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内部不断的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气体,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火山和雷电等巨大能量不断释放,这第二代大气又不断的变化,形成占大气99%的氧气和氮气,有了这个大气层,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就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初步具备了形成生命的条件。地球诞生初期,形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就已经存在了,这样蛋白质和氨基酸、氮和氧、铁、磷、硫等基本元素,经过漫长时间的相互作用,生命的基本形式出现了。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陆地和空中发现了大量生命基因物质。1969年澳大利亚发现了著名的默契森陨石,它的表面布满了氨基酸。中国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多细胞生命物质,存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美国国家太空总署的U2高空侦察机,在10000米的高空,收取到了从大气平流层向下飘落的彗星尘埃,发现里面充满着有机物质,和漂浮着的生命分子,美国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1934-1996)认为,生命的初始物质就是这样来到地球的。这些生命科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可能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从地球诞生开始,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就广泛地分布着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生命基因物质;第二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基因物质,伴随着外太空陨石和风雨雷电,不断的降落到地球上。但不管是来自哪里,这些生命基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必然是有高级和低级、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高级的生命基因不断向高级人类形式过渡,低级的生命基因在相对低级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

生物的进化大体趋势始终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但是在生物的演化进程的某个片段,我们也会发现某些个例。它们的诞生本身就开创了一个进化奇迹,它们并不遵循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似乎它们本身的诞生就是为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创造其他适合的更有效率的模式。还有一些生物,当突发的宇宙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时,由于它们的进化里程没有足够的效率,或者没有足够的防危机能力,也消逝在地球生命长河中。

反观人类社会,生命的进化规律似乎又隐隐约约在应实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律,种种法则,种种悲剧,或者即将上演的喜剧。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诗文中,把人类起源的复杂历程概括为一句话“人猿相揖别”,把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经历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高度地概括为“几千寒热。

从现代考古学的发现中,我们知道人类诞生的过程极其艰辛,前后历时3000多万年时间。先是诞生了森林古猿,之后又诞生了拉玛古猿,此后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问世了。

400万年前人类诞生了,从此地球进入了人类阶段,地球经受着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变化。

人类的诞生是在其他物种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生物进化技术积累的再创新。人类的诞生也是遵守着生物进化的一般法则。

从以上我们能了解到,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但同时,物种的进化大体上还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它需要自然条件的突破与时间的累计。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积极的有目的的行为。

所以,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充实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位梦华,《从宇宙到生命》,知识出版社,2006.9

【2】 郝首刚、马学平,《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3】 陈蓉霞,《进化的阶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

【4】 达尔文,《物种起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第3篇

近些年共享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越来越被广大创业者所追捧。共享经济以其独有的发展特点与互联网行业紧密结合, 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 能够广泛地吸收用户, 扩大消费群体, 做到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

共享经济这个概念雏形来自于1978年美国学者Marcus Felson和Joe L.Spaeth在《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一文中首次提到的协同消费, 即一人或多人为了满足日常需求, 而联合他人进行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活动。共享经济是指短时间转让某一事物的使用权以获取一定报酬或经济收益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出现的主要意义在于对闲散物品的合理利用, 以便于提高物品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物品的价值。

共享经济自进入我国以来发展迅速, 尤其是近几年, 各个领域的共享现象层出不穷, 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房屋租赁、互联网金融等。共享单车就是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制造, 所有权归政府或企业, 通过押金、缴费的方式将车辆的使用权暂时租借给个人的经济现象。

最早在1965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现了政府免费提供的“Witte Fietsen”公共自行车, 这批自行车无锁、无固定站点、且无人监管, 最终被大量损毁、偷盗以致项目停止。意识到管制公共自行车的必要后, 丹麦的哥本哈根于1995年推出了定制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系统。1996年, 英国Portsmouth University推出的“Bikeabout”则采用特殊磁条卡追踪、定位自行车。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1998年, 法国雷恩增加市民登记个人信息登记手续, 并在超出30分钟后收取少量费用。2005年, 匈牙利布达佩斯结合手机端App, 投入内置GPS、智能锁等电子设备的付费车辆, 取消固定车桩, 随用随还。2007年, 法国巴黎投入24小时租用自行车, 通过广告置换获取资金支持, 有效缓解交通堵塞、遏制环境恶化。随后, 美国蒙特利尔、华盛顿、波士顿、丹佛相继出现公共自行车, “Citi Bike”“Divvy”等公共自行车系统层出不穷。

公共自行车的浪潮也蔓延到了我国。2007年, 国内开始引入国外公共单车模式, 多以有桩单车为主, 并由政府主导建设分城市统一管理。2008年5月起,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获得较大成功, 典范效应迅速扩展至全国。2010年, 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城市有桩公共自行车项目, 成为我国企业承包公共单车建设的开端。随后, 企业纷纷涉足单车市场, 仍以有桩单车为主。

2012年9月, 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2013年12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 明确开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工作。2014年至今,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OFO、摩拜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个人无桩单车兴起。2016年至今, 至少有25家公司涌入单车市场, 我国共享单车发展进入高潮阶段。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中国, 共享单车从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的有桩单车, 发展到企业承包模式的有桩单车, 目前以企业主导的无桩互联网单车模式为主。企业在与政府的合作下自主经营, 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公共区域, 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 借助互联网、GPS系统、App移动终端等手段, 向用户提供服务并根据使用时间或路程收取费用。

(一) 市场竞争激烈

互联网单车模式从兴起到呈现井喷式发展, 仅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企业一方面加快融资步伐, 一方面企图利用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据企业公开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上半年, 互联网单车出现22起投资事件, 共吸引104.33亿人民币。巨大的融资金额折射出资本对市场的信心, 也反映出大部分互联网单车赢利点不明朗、仍处于亏损期的经营问题。

2016年以来, 互联网单车推出免费骑行、骑行红包、充值返现等活动吸引用户, 各单车品牌的优惠力度也越来越大。互联网单车竞争白热化的同时, 也出现了行业洗牌显现, 2017年6月至8月, 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陆续倒闭, 平均运营时间不足半年。

(二) 市场饱和, 政府叫停投放

随着大规模的迅速扩张, 互联网单车市场在一二线城市趋于饱和, 城市空间对互联网单车的容纳数量已超负荷。据交通运输部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7年7月, 全国共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近70家, 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600万辆, 累计服务超过15亿人次。2017年7月10日杭州率先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投放, 随后扩展至福州、郑州、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 9月7日北京成为第12个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的城市。暂停投放政策背后, 存在互联网单车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而盲目投放的问题, 过度投放不仅导致乱停乱放、挤占公共车道等现象, 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车辆损坏问题, 对城市交通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 市场转向三四线城市及海外

面对日益饱和的市场环境和尚未退去热潮的激烈竞争, 互联网单车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将目光转移至三四线城市及海外。2017年5月, 摩拜单车在80个城市共投放450万辆单车, ofo覆盖数量达100个城市, 投放数量达500万辆自行车。而一向以二三线城市为目标的哈罗单车, 已进驻100多个二三线城市, Hellobike用户达2000万左右。

单车企业在中小城市能更专注于精细化运营,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2017年6月初, 小鸣单车在福建龙海推出电子围栏项目, 车辆必须在特定的范围内骑行、停放, 否则将被收取一定的费用。项目目前做到每天94%准确停放率, 运营3个月只有一辆车辆丢失。然而, 企业也面临中小城市人口较少、老年人口比重较大、通勤压力较小、地方政府设有市场准入门槛、已有本土品牌竞争等难题, 还存在重庆地形不宜骑行、东北地区气温较低等特殊情况。

另一方面, 互联网单车企业积极开辟国际市场。目前, 摩拜、ofo、oBike、小蓝单车、优拜5家中国企业转攻海外, 不仅有扩张规模的考虑, 也有国内市场挤占的担忧。但互联网单车企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内大量投放以迅速占领市场的路径, 而是采取本土化运营策略, 以减轻政府监管压力及舆论压力。

(四) 国外共享单车发展

国内外共享单车市场都出现政府主导有桩单车、企业承包有桩单车、企业主导无桩单车三种模式并存的发展状况。相比中国, 国外市场具有几个明显的发展特征。

(1) 原先运营模式以政府企业合作形态为主,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企业出资赞助。如“Citi Bike”、“Santander Cycles”、“Vélib”分别占据了美国、英国、法国的主要市场。商业模式则以使用信用卡、骑行会员卡为主, 基本为固定车桩。 (2) 市场受限。受人口密度影响, 国外市场发展潜力明显小于国内市场。同时, 除纽约等特大城市对日常通勤要求较高, 单车使用频率较高外, 很多城市的车辆利用率较低, 有效市场不足。

(3) 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政府的支持保证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水平, 如法国、荷兰、英国均有自行车专用车道。荷兰自行车较机动车有绝对的道路优先使用权。澳大利亚还进一步尝试免费头盔共享。

三、总结

目前我国有超过二十家共享单车企业在单车市场进行竞争, 其中ofo单车和摩拜单车是市场中的两个大体量。就目前情况, 两家单车已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无论是一线、二线还是三四五线城市, 将来共享单车领域状况也极有可能与网约车相似。

摘要:近年来,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内突然兴起。继网约车后, 共享单车又成为共享经济领域一大热点, 作为一种积极发展的新业态广泛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 挑战与机会并存。本文对共享单车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梳理, 作出分析。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单车,政府管制,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郑联盛.共享经济:本质、机制、模式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 2017 (06) :45-69+5.

[2] 李佳颖.共享经济的内涵、模式及创新监管的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 2017 (06) :27-31.

[3] 范春蓉.共享经济下我国消费者参与协同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7.

[4] 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 2015 (04) :286-302.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第4篇

一、神农尝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二、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上述的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三、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看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幽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即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端,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的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四、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直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在东方云遮雾挡的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来,因此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刚,二哥叫志诚,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见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见回,则由三妹寻找下去。这一天,大哥志刚出发前把祖传的鸳鸯剑拿了出来,对弟妹说:"如果发现剑上生锈,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东方出发了。走了三十六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刚答是,老爷爷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身后传来喊叫声,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这一天志诚兄妹在家中发现剑已生锈,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诚拿出铁簇箭对志玉说,我去采仙草了,如果发现箭簇生锈,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诚走了四十九天,也来到了洞宫山下遇见白发老爷爷,老爷爷同样告诉他上山时千万不能回头。当他走到乱石岗时,忽听身后志刚大喊"志诚弟,快来救我",他猛一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志玉在家中发现箭簇生锈,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老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背着弓箭继续往前起,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龙,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立即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过乱石岗时,她按老爷爷的吩咐,将仙草芽叶的汁水滴在每一块石头上,石头立即变成了人,志刚和志诚也复活了。兄妹三人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于是这一带年年采摘茶树芽叶,晾晒收藏,广为流传,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五、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它的来历传说很多,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六、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产银针名茶,茶芽细嫩,满披茸毛,很早就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从五代的时候起,银针就被作为"贡茶",年年向皇帝进贡。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白鹤点头飞入青天,是表示万岁洪福齐天;翎毛竖起,是表示对万岁的敬仰;黄翎缓坠,是表示对万岁的诚服。"明宗听了,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话自是讨好皇上,事实上,细嫩的君山银针茶,冲泡时,确有棵棵茶芽竖立悬于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极为美观的。

七、松罗茶的传说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第5篇

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打来打去。这种运动不仅在修道院中盛行,而且也出现在法国宫廷。法国国王路易十世在位时,宫廷中就经常进行这种以消遣为目的地网球运动。1358-1360年,这种供贵族玩的古式网球从法国传入英国,英国爱德华第三对网球发生很大兴趣,下令在宫中修建一片室内球场。当时球拍的拍面改装成羊皮,球由布面改成皮面,球的大小、重量没有详细记载。15世纪发明了穿弦的球拍,16世纪古式室内网球成为法国的国球。以后,古式室内网球有了自己的规则,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近代网球起源英国。1873年,会打古式网球的英国少校M.温菲尔德在羽毛球运动的启示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户外的、男女都可以从事的网球运动,当时叫做司法泰克。1875年,随着这项运动在8字形球场上风靡起来,全英槌球俱乐部在槌球场边另设了一片草地网球场,紧接着,古式网球的权威组织者玛利博恩板球俱乐部为这项运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从此,草地网球正式取代了司法泰克。1877年,在英国伦敦郊外温布尔顿设置了几片草地网球总会,草地网球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同年7月,举办了首届草地网球锦标赛,即温布尔顿第一届比赛。亨利琼斯同另外两个人为这次比赛制定了全新的规则,他本人担任了比赛的裁判。当时的球场为长方形,长23.77米,宽8.23米,至今未变。发球线离网7.92米,网中央高度为0.99米。发球员发球时,可一脚站在端线前,另一脚站在端线后,发球失误一次而不判失分。采用古式室内网球的0、

15、30、45每局计分法。可以说,亨利琼斯是现代网球的奠基人。

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罗得岛纽波特港举行第一届美国草地网球的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采用了温布尔顿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有26人。单打冠军是理查兹西尔斯(他连得7年冠军);双打冠军是克拉克与泰勒。

1887年,开始举行美国草地网球女子单打锦标赛;1890年举行女子双打锦标赛;1892年举行混合双打锦标赛。 因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爱上了网球运动,他不仅积极支持修建网球场,举行网球比赛,而且还经常邀请陪同他骑马散步的朋友们在白宫球场上打网球,所以人们称他为“网球内阁”,美国的网球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的网球都停赛了,惟独美国没有停下来。相反,美国的网球运动还出现了令人惊异的高峰、极盛时期,竟有4000万人参加网球运动。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取得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已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印度的梵文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相比其他文明古国的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只为后人留下一个遐想外,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是一种中庸文化。《诗经》中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而“仁、义、礼、智、信、良、恭、让”,更是古人的精神追求。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看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他的人们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文化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

”,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

⑴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

⑵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

㈠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1)结绳记事说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 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 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曾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2)八卦起源说

许慎《说文解字 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已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3)刻契起源说

《释名 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 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帮助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进步性,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4)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 《荀子 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 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 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世本 作篇》:“沮诵,仓颉作书。 《淮南子 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淮南子》(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又曰颉皇。” 《吕氏春秋》(高诱注):“仓颉生而知书,见 鸟迹,以造文章。” 《说文解字 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 《论衡 骨相:“仓颉四目”。 《淮南子 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对于仓颉其人,生活在遥远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为证实其的存在。 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个现象上。

二、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

1) 原始文字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如一出现“

”等符号,但这些陶文不易被解读。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呢还是先民的文字呢?裘锡圭先生则指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⑶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而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

⑷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

2)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

中华先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常年累月的基础上,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从出土的文物看器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文字并不容易被辨析。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

一、文字画,

二、象形文字,

三、义字,

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商代辉煌的

⑸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根据研究加固上所刻的文字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古代的一些祭祀宗法制度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痕迹

如“礼”本意指祭祀鬼神,礼的繁体字写作“禮”,甲骨文写作“

”。从豆,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说文 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琥礼北方。”其中的“礼”字表示祭祀,璧、琮、圭、璋、琥、琥等都是玉器,从此可以看出古代以御祭祀。

在商代青铜文化进入初创时期,各种请青铜制品开始出现,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出现,到周代形成高峰。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戌”在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的金文数量较少;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如:“火”的甲骨文写作“”变为“”,这样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但对于书写来说却是极大的提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项,奴隶制动摇,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分封而治,在开始各国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后来文字的形体也有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差异上,字形体结构大体上还是类似。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

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在文化上表现为有诸多的异体字,不利于秦王朝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为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在始皇的强权政策下,六国文字逐渐被经过整理的篆书所替代,这种经过整理的篆书称为小篆。

《说文 叙》中说:“其后(指孔子之后)„„分为六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后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丹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为小篆者也。”秦时书写材料也有甲骨青铜等转变为更为轻便的竹简,丝帛。由于书写材料上的变化小篆较金文要加固的形体则更加简单,字形呈狭长状。象形的意味在篆文中减弱。图形式文字越发展越不象形。这是文

⑹字的规律性的变化。文化决定文字,文字要适应语言的需要。象形字的发展已经式微,相反形声字则取得重要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将占总数的80%左右。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形声字的初期,一个人只要记住九百个有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就可以完全记住这些形声文字。如《说文》的女子部中的字,姞,姚,妘,姺,娸,婆,媳,妹,婶,姨,奶,姑„„等女字旁来表示类属,用其他表示成分的字构成新字。这种表义偏旁是狭小的,而正是由于表达范围的狭小,表意反而明确。因此以象形式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篆书一直被作为一种官方正式的文书而被使用,而在民间一种叫篆书更为书写的隶书则更加流行。至于隶书的形成时间。《汉书 艺文志》和《说文 叙》中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为适应当时忙碌的官狱事务而形成的一种简便字体。也有认为是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此说法并不可靠。裘锡圭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与战国的晚期,隶书基本由六国文字的俗字发展而来。

隶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将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

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可分为汉隶和秦隶,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秦隶残存有篆书的写作痕迹,汉隶中则较少。

这时的隶书已基本摆脱图画的痕迹,走上了简化之路。唐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自改篆以来,渐失本真”。①汉字的实用意味则更加浓厚。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文字状况还是文字观念都发生变化。

到了汉末一种更为简便的楷书出现了,它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写法上,楷书的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这种字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由最初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文字形体,发展到横平竖直。不仅有汉字本身规律的发展,更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到一步步的文明的成熟到辉煌。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中华文化象一种更加理性的一面发展,这种转变直接表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更多的大众有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的普及而对汉字进行了一番简化。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快捷,笔画更为少,形体更加通俗。但是对于汉字是繁是简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对此,余光中先生曾说:“以前大陆为了更加普及教育或写起来更加方便,采用了简化字。我在台湾看报纸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一眼扫过去,猜想他是什么字,谁会睁大眼睛看’凿壁偷光’的‘凿’字是否会少一笔。而且我自己写稿也会用简体字,我的诗往往是手稿就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伤害。可是如果你需要学历史,考古,文字学等,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像大陆到处的碑文,还是固体子,很多人签名也不是简体字„„当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讲还是繁体字更加漂亮。比如头发的‘发(髪)’字上面部分,三撇好像头发,左边部分好像梳子,现在简化之后,出发的‘发’也成为了‘发’”②。从现代社会高频率的省会节奏来看,简体字似乎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但据最初象形也越变越远,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

汉字文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但正是于此,我们对于汉字的了解远没有其内涵的之深,因此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探索汉字。

注释:①、颜元孙.干禄字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

②、 余光中.南方周末[N] 广州;南方周末.2011

参考文献:⑴、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⑵、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⑶⑷、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⑸、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⑹、王白石、马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1995

上一篇:少儿声乐考级曲目目录范文下一篇:三国吕布传完整版攻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