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

2023-11-17

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第1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1

今年暑假,我爱上了读书,我最爱看的书是《小狐狸发明记》,这是一系列的动画故事书。一共有13本,我每天都翻看书本,不时乐得呵呵笑,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样的暑假真写意。

《小狐狸发明记》主要讲述森林边的胡萝卜小镇上,生活着一只古灵精怪的小狐狸,他酷爱发明,乐于助人,非常自信,但常常惹出乱子。和他一起的还有一群古灵精怪的兔子,他们身怀绝技,神通广大,却又调皮捣蛋,总是麻烦不断。这是一套好玩又好看的动画故事书。 在这套系列书里面,我最爱看的一个故事是《长老的秘密》里面讲述了小镇将要举行歌唱比赛,长老要求所有人都要积极参加,乐于练习,不能随意偷懒。虽然“叮咚”他嗓子很大,但是大家认为他声音很难听,所以他告诉长老,要求退出歌唱比赛,长老说:“谁也不能退出比赛,你要回家加强练习!”。

叮咚在茂密的森林里面练歌,没有想到长老也在那里散步,当叮咚咿咿呀呀地开始练歌,长老听到后吓了一跳,以为有妖怪,长老从丛林房子的楼梯上绊倒了。叮咚看见长老跌倒了,立刻过去扶起长老,长老见到叮咚说:“我真的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难听的歌声。”

叮咚心里想:“我的歌声真的有那么难听?”

叮咚就是说:“求您了,只要不要我参加歌唱比赛,您让我做什么都愿意。”

于是长老给叮咚一个机会,要他这几天去监督其他兔子是否有练习唱歌。叮咚想法设法用毛线连接两个纸杯,发明了聊天机,及时地告诉长老大家在家练习唱歌的情况。但是却遭遇其他人的`不满,说他是告密者,叮咚知道了非常惭愧,于是他向大家道歉,得到了大家的原谅,后来,叮咚对长老说:“我也要积极参加歌唱比赛。”

这本书有生动的故事、爆笑的情节、幽默的对白,让我在笑声中领略科学发明的奥秘和创造成功的快乐。 它更告诉我:对于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勤奋练习,不能偷懒,更不要出卖自己的朋友,做为一名一年级生,我在这个故事中学会了很多。通过暑假读书活动,我更爱读书了,我要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小学生。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2

读过的书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法布尔先生写的《昆虫记》了。这本昆虫记虽然比语文书还要厚。但我想这必须是法布尔先生的心血之作。里面写的昆虫有很多很多,比如:毛茸茸的狼蛛,可恨的菜青虫,美丽的蝴蝶,好帮手七星瓢虫等等。

在这儿,我先给大家讲讲那可恨的的菜青虫吧!菜青虫大家可能会在蔬菜上见到过几次,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却是十分熟悉,在他们眼里菜青虫是厌恶至极的大坏蛋。农民伯伯通常嘴里嚷嚷着:“看那,这个卷心菜的叶子被菜青虫啃得七零八落,好恶心啊!这个时候,菜青虫往往就躺在那片菠菜叶上饱餐一顿呢!他爱啃食所有蔬菜,是蔬菜的克星。菜青虫妈妈一般都会把卵产在那些新鲜,完整的大青叶上面。

他们不会像辛勤的.麻雀妈妈,离开巢穴去给自我的子女们找吃的。他们一产下卵就一走了之。那片新鲜菜叶便是充足的营养。农民总是把菜青虫一一除掉。但擒贼先擒王。大王没有抓住,就会繁殖更多的下一代。但是,高尔基先生听说农民们有一种祖先留下来的消灭菜青虫的有效办法。先在阳光最猛烈的地方设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在头顶上摆上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距他们的祖先说:“菜青虫最喜欢呆在有光亮的地方,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能够透过阳光放射光线。它们爬上了骨头上面。那里晒,热,干,最关键的是没食物。一,二个小时就能晒死一条菜青虫。农民只是说偶尔在头骨上见到过几条菜青虫被晒死。祖传下来的办法只能消灭少部分的,大部分都呆在自已那一片大菜叶上睡觉。此刻烂菜叶少了,价值更加高了。

你看《昆虫记》给我们讲了多少昆虫。比如我们上初中时要上生物课可能会用到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又增长了一些知识。比如我外公种菜时也会遇到菜青虫啃食蔬菜的时刻。但他们不明白怎样预防,用农药呢,卖出的收获少了。自已吃怕对身体有害。自从我看了《昆虫记》,明白了高尔基先生那里的农民祖先有种消灭菜青虫的有效方法。我外公使用了一下。还真有效。看多书好啊!我外公常赞叹道。

我爱看《昆虫记》,更加爱看课外书。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3

暑假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对于我来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和知识。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绝佳拍档之成长不烦恼》,这本书的作者是商晓娜,出版社是明天出版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马一左和马一右。书中讲的就是他们和家人、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两个吵架了、运动会前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商量、晚饭后他们的爸爸妈妈争吵谁洗碗、马一右有了微博后到处去找“粉丝”、他们的妈妈要参加考试……

在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他们帮老奶奶发传单的事情。一天,马一左和马一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发传单的老奶奶,他们看见老奶奶的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传单,于是上前问道:“老奶奶,您要发多少张传单啊?”“500张,”老奶奶说,“我还得发完才能回家去呢。”老奶奶的话让马一左和马一右大吃一惊,他们觉得老奶奶好像买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可怜,小女孩要卖完火柴才能回家,老奶奶要发完传单才能回家。于是,马一右从老奶奶的手里抢过了一半的传单,老奶奶愣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马一右说:“让我帮你发一些传单吧!”说着,他就跑了。马一左也抢过一点传单,一起帮忙派了起来。不到20分钟,传单就全派光了。第二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放学后,他们突然发现,在他们后面跟着一串“小尾巴”,这条尾巴是班上的大部分同学排成一列而组成的。到了昨天发传单地方,马一左和马一右发现老奶奶又在发,于是就想过去帮忙。谁知,那些同学竟然都跑了过去帮忙。老奶奶愣了在那里,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时,传单已经被发完了;马一左和马一右眼睛直瞪着那些同学,那些同学抢了“属于他们”的好事……

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第2篇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

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

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贺倩倩简介:

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第3篇

—读《带一本书去巴黎》感想

作者林达带着雨果的《九三年》,穿游于塞纳河畔,穿梭于法国大街小巷,寻找法国当年的遗迹,仔细倾听历史带来的各种声音,对革命的反思,对艺术文化的赞颂,让读者的心在他的笔下,缓缓地疼痛,细细地叹息。 对已一个不甚熟悉法国历史的我来说,法国经历得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波旁王朝以后,不断地革命,不断地建立共和国,到现在已是第五共和国。法国所曾经历过的暴动和混乱,是我以前所未想过的。但是,无论当时多么地混乱,民众多么地不理性,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似乎从没中断过。或许,这得益于法国人或巴黎人骨子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崇拜。 在法国路易王朝时期,虽说路易王朝对言论自由的困惑一直萦绕心中,但还是放松了言论自由政策。法国思想家以笔作枪,不断地攻击和讽刺路易王朝的统治者和摄政者,虽然被逐出巴黎或送进监狱,但起码的生存权并未剥夺,流亡在外或是在狱中,还可继续创作,也就是可以继续骂当时的执政者。并且,过不了多久,这些思想家就又可以回到巴黎,回到太阳底下,继续光明正大地写着,畅快淋漓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作者提到的伏尔泰便是这样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当权者也想着要把他们严惩一番,但是,这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阻挠。这些人便是当时的贵族。思想家们提出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新鲜的,是刺激的,但另一方面又深深切中了他们的要害。因此,贵族们对思想家们是又爱又恨,“这种情况简直就像一个小孩子在那里着迷地玩火”。

思想家和贵族的相互往来,也确实促进了王朝的开明,也启迪了民智,为解放民众思想铺下了道路,也深深影响了接下来的法国轨迹。

相对于路易王朝,中国古代的文人可就没有这个运气了。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流派繁多,但是到了秦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需要,百姓就开始遭殃了。话不能乱说,书不能乱写,更不能有异端思想,不然,一不小心,连脑袋都掉了。而在清朝,在“康乾盛世”,在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最顶峰之时,文字狱更是兴起得“如火如荼”,空前绝后。君主要的是听话的臣民,而不是老找茬的臣民。通过大兴文字狱,压制那些不听话的人,尤其是文人,给天下人来个大大的警示。就这样,老百姓所有的怨言和不满,都被硬生生地压下,被“康乾盛世”景象所掩盖。老百姓在长期的被压制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思想上对皇权的恐惧,对自由平等的不信任,也就造成他们对革命的袖手旁观。

正是因为中国老百姓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才使得鲁迅发出“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作出弃医从文的决定。鲁迅希望用手中的笔,化成利刃,把国民的思想刺醒。

《药》,老百姓愚昧地相信血馒头可以治病,而对于为他们争取利益,自由的革命烈士的死,只是又增添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这样一群人,能让革命者不寒心吗?在这样的氛围下,革命能成功吗?

思想不解放,就难以革命,但一旦思想偏位,革命也会变味。 就如法国一七九三年九月那场血腥的运动。追求自由,平等,博爱,那固然是好事,但是,这场运动却是违背了其原本的意志。九月大屠杀举着“革命”的旗子,喊着“革命”的口号,却充分地暴露,释放出了人的兽性。

记得以前在历史书上,这场运动被评价为“起义的胜利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三年来的君主立宪制”。

如果我没有看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话,我真的会单纯地赞扬这一次革命,为革命的巴黎群众喝彩,也会认为路易十六在断头台上结束他的生命,是法国制度和革命一次重要的转折。然而,历史书却掩盖了最残忍,最不人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部分历史真相。

巴士底狱,这座在世界人们心中恶名昭彰的监狱,在路易王朝的后期,已经是名不符实了。当巴黎民众在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一举攻下巴士底狱时,里面只关押着七名囚犯,而这七名囚犯却很有可能是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相比之下,在一七九二年,却有着更多的人被关了起来。由于太多的“反革命者”,本来的监狱已经塞不下了,因此,连学校,教堂都变成了监狱。这些被随意抓起来的“反革命者”,在这些监狱中,被毒打,被杀戮。我不知道其他人如此一对比,会有何感受,但我自己就觉得很绝望,感到透不过气来,感到历史的车轮又一次往回压,而且压得鲜血淋漓,触目惊心。英国驻法大使说了一句话:”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一句疑问,带有一种悲戚的心情,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悲惨状况。让我无语的是,法国革命“三巨头”中的两位,丹东和罗伯斯比尔,后来竟以“反革命者”的身份,都是被巴黎群众推上断头台。这些都是对“革命”充满狂热的巴黎群众的行动。我只能说:没有最狂热的革命,只有更狂热的革命。

有人说,历史是后人评价的。但是,我们所学的历史,把真相掩去,是为了什么?我们希望我们可以辩证地理性地去看待历史,而不需要过多的赞颂。可是,回顾我自己走过的二十年,耳边听到的,眼中看到的,几乎全是和谐之音,幸福之象。但是,我知道,在这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真相,而这部分真相,又是最残酷的,就像法国的九月屠杀一样。

因此,我很很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掩盖历史,为什么要美化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欺骗后人。我认为,勇敢地面对历史的真相,才可以看得更清,走得更好,难道不是吗?好汉做事勇承担,学会承担历史真相的承重,学会面对历史真相的残酷,这样,才能不纠结于过去。可能,这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真正成长吧。

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有这样一个人,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马勒泽布。马勒泽布在路易十六时期,是一位出版发行检察官,他思想开明,在乱世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在路易十六统治时,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百科全书》以及背后一大思想家。《百科全书》是什么书?它是一本“激发思想”,“煽动革命”,“是革命前的革命”的书,对于路易十六来说,就是反书。但是,在大革命时期,当“革命”要处死路易十六的时候,他是唯一的一个主动站出来,要为路易十六辩护的人。结果可想而知,在当时那几乎疯狂的情况下,巴黎民众在砍下路易十六的头时,也顺便砍了他的头。难道,马勒泽布他不知道这样子做,已经是亲手把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吗?他知道,他清楚得很,但是,他心中的良知,他对正义的理解和维护,都使得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马勒泽布,让我们后人回顾这一部分历史时,心中满是盈盈的感动。

我想,人类的历史之所以一直在前进,就是因为我们有许许多多像马勒泽布那样的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还是会逆流而上,不会违背自己的心,去附和那些已经几乎失去理智的人。

说到这样的人,我还想起另外一个人。他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我们的中国人。他,名字叫约翰·拉贝。在日军轰炸南京,一直到一九三八年,他都留在南京,保护南京那些底层的贫穷的人民。从防空洞到建立保护区,从在南京保护他的中国人到回到德国后揭露日军在南京惨无人道的暴行,他都无不尽力而为。拉贝本是德国纳粹党员,本可以在日军拿下南京之前离开战乱的南京,本可以对南京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有很多很多的本可以,但是,他没有。为此,他受到盖世太保的迫害。战争结束后,却又因为纳粹的身份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伟大的人,带个我们的那种人格魅力的震撼,感动,是我们人类精神文化的精粹。

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第4篇

5、一学年的教案(09-10学年或10-11学年的都行,应2本) 要求:按课标,体现课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结合学生特点,切忌填鸭式、满堂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德育渗透,有教学反思。

6、听课记录、业务学习笔记,记分册各一本。

7、批改过的学生作业,一个班的。

班主任需提供的材料:

1、近三年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每学期计划和总结各一份(三年总计6个计划、6个总结),假期准备好,开学交上来。

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第5篇

当你在产房里开始了第一声啼哭,这本书就宣告出版了。但是,你无权为这本书题名,你也不必大费周折请人为你写序。因为你的父亲、你的亲友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最响亮的名字和最动听的序言!

人生就是一本书。奇怪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却在最后一页。如果你没有把前面的一页白纸填满,你将永远无法看到这个目录。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脚印写着这本书,脚印印在你的书上,无论深浅,都不可能更改了。

童年的时代是充满幻想的,一个个童话故事浮现在你的书上。 少年时代是五彩斑斓的,一串串玲珑的小散文在你的书中跳跃。

青年时代是斗志昂扬的,一首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深深地烙刻在你的书上。他们之中,有的如“水中月,镜中花”,有的恰似“长江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胸有成竹的中年时代,一篇篇以“你”为主人公的小说脱颖而出。它们记录下了你抓住机遇时,脸上洋溢着的欢乐;记录下了你遇到挫折时,在月光下徘徊的身影;记录下了你是如何应对出现在你生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你奋力拼搏,你追求成功的脚印,为这书写下了最辉煌的章节、最精彩的部分!

当你的黑发开始变白,当你开始厌烦城市的喧闹,当你流连于公园里那动听的鸟语声时,你便开始用你那缓慢而又执着的步伐,开始了美文的创作。

人生就是一本书。遗体告别仪式无疑就是这本书的后记!如果你已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那么,为这本书就再写一个目录吧!读者会按照你的目录,随时寻找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个真实世界。

一本书的读书观后感范文第6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具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要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蕴含,并不太容易。因此,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为:

1、识记字词,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学会思考人生。

其中

2、3均为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课前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学案的提示,做好学习准备。课堂上,采用导读法和研讨法来解读文本信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老师只做必要的点拨和总结。

三、教学流程 :

(一)设疑导入

有谁还记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也许很多人已经把第一本书给遗忘,给丢失了。但是,本课的作者牛汉先生,在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之后,为什么会满怀深情地去追忆他的第一本书呢?他的第一本书为什么会让他永志不忘,难以释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牛汉先生的童年生活,去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屏幕出示作者档案)

设计意图:导入语力求信息量最大化,同时设置悬念,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交流分享 ——

展示预习成果

(生生对话) 预习检测卡 (满分30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0分)

酷(

) 似

掺(

) 和

脊(

) 背

枉(

)读

哄堂大笑(

) 2.成语解释(10分)

翻来覆去:

知书识礼:

3、作者档案(10分) 牛汉(1923—

),原名

,蒙古族是

诗派的重要成员代表诗作《

》《

》我们学过他的《

》。

完成预习检测卡后,请大家大声齐读,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屏幕出示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预习成果以检测的方式展示出来,并进行打分,便于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当然,生字新词音形义的识记也在这一环节得以巩固。

(三)聚焦文本——理解内容和情感(师生对话)

1、整体感悟:本环节提纲挈领,使学生明白:这节课将围绕“书”、 “事”、“ 情”这三个字,来解读文本,解读作者

⑴、请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本文的叙事线索——“书” ⑵、设问: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

2、重点研读之一

——“书”

请学生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

的书”的句式来概括(用文中语句概括) 学生可能有以下答案:

(1).“我”的第一本国语书

(2).裁成两半的书

(3).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4).与众不同的书

当学生答案浮于表面时,需要老师点拨。

点拨语:找找作者直接表达对“第一本书”情感的语句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课堂小结一: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六十年前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实在应当写写的书,如文本中第一段作者朋友的话:“课本有什么好写的呢?”是不是在围绕“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中,作者体会到了哪些别样的东西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阅读能力一项重要标准。

3、重点研读二 ——“事”

请学生默读全文,概括出围绕“第一本书”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体会到了哪些别样的东西呢? 四件事情:

(1).父亲要“我”拿书

(2).“我”找元贞要书 (3).父亲替“我”抄书

(4).“我”带狗背书

学生答案很可能与之不完全吻合,不必强求统一应珍视学生个性阅读,个性表达。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是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此理解,较为容易。

课堂小结二: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艰辛的、充满苦难的,我”把书裁成两半,一半给了爱读书却没有书的乔元贞;“弄不成” 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乔元贞这样聪明好学,却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哪有幽默可言?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也有“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乐在取名,百成与不成的对比,趣味横生;乐在童趣,人与狗之间的默契, “双簧戏”、 “陪背”。

设计意图:语言概括的能力,同样也是考查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阅读方法中,默读法是比较快、也比较适合语言概括题,引导学生选择默读法,省时高效。

4、重点研读三

——“ 情”

过渡语:我们说,这篇课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更是因为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情感。那么,作者在书中蕴涵了哪些情感?请再次细读文本,试着总结出几种情感。 (1)、父子之情 (2)、同学、朋友之情 (3)、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4)、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细读文本品读人物性格,体味情感。 课堂小结三:

作者的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当我们围绕“书”、 “事”、“ 情”这三个字解读了文本,解读了作者之后,我们看文末为什么要说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此时再来研讨“人不能忘本”之“本”有几层含义?

5、重点研读四

——“本”(小组讨论)

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各自对这一句子的理解。 课堂小结四: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一方面指那第一本国语课本,它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书中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因此,“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四、探究提升——借鉴写法(对话作者)

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文章的中间为什么要用插叙手法介绍“乔元贞的父亲“呢?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结尾用补叙手法交代“他一辈子挎个篮子在附近几个村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呢?

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补叙、插叙的作用,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 、课堂回眸(对话自己)

请大家回忆、总结本课内容,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结束语: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点滴,就会积淀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而丰盈的人生岁月。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汉 事

——

——

上一篇:原材料进场报验程序范文下一篇:移动业务办理委托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