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

2023-10-23

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产品设计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本文从儿童产品现有的状态,对儿童产品的需求、以后的发展进行分析,并重点从儿童产品设计的造型、色彩、材料、外包装等四大方面详细阐述儿童产品设计。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于儿童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儿童的产品设计也应该格外的费心。一个出色的儿童产品设计一定要兼顾到美观与实用两大方面,既可以满足儿童视觉上的需求,又能带来良好的实用性。

儿童对产品的需求

儿童对产品有所需求,不仅仅是有乐趣,还需要人性化。现在的儿童还不具备自己单独购物的能力,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进行选购,那么在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家长的需求,家长从孩子的安全健康出发,从而选择材质上面舒适的产品,这就是当今儿童产品设计的不易之处。怎样既能够让儿童满意,也能让家长满意,所设计之物不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也要满足视觉,材质等方面的要求。

儿童产品设计的要素

1.设计的和外观

在儿童产品设计早期,设计只是单方面的注重于产品的功能设计,并没有兼顾到外形,所以当时的设计很单一化,没有乐趣。儿童对有着鲜艳颜色和有一定趣味性的产品有一定的偏爱。从而儿童产品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可以围绕着这个点进行设计。为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现代儿童产品设计在设计中可以把动物,人物,卡通的形象运用到设计中。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个很好的案例,通过儿童对动画片的喜爱,根据他们的卡通形象设计出了毛绒玩具、游戏玩具等很多儿童需要的周边产品,从而大受欢迎。

儿童产品的造型设计要多元化,不要局限在一种或者某几种上面,造型上的多元化,会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面的人,比如成人购买这些儿童产品,也会因其独特可爱的造型而被吸引。所以,儿童产品设计应运用独特的造型、外观去吸引儿童好奇目光的同时,也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从而说服家长购买。

2.设计的色彩

任何东西,人们可能最先感觉到的就是色彩。除了有趣的外观造型外,色彩是儿童产品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儿童对于色彩更是敏感。儿童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美好的。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喜欢单纯、艳丽、明快的颜色,所以在产品色彩的运用上就可以大量使用饱和度和亮度非常高的色彩。在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就需要把握儿童的心理,多在色彩的方面下功夫。儿童赛车、拼图等玩具产品,都是以鲜艳、醒目的色彩抓住人的眼球,使其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从而吸引小朋友。最近热播的少儿节目《飓风战魂》就是在儿童玩具陀螺的色彩上大下功夫,将小朋友们喜欢的黄色、红色、蓝色、金银色等对比鲜艳的色彩运用在陀螺上,并配上一系列响亮的名字让人过目不忘,记忆深刻,由此将色彩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3.设计的材料

材料对儿童产品设计而言也非常重要。材料的好坏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儿童玩的开心的同时,身体健康也有所保障。那产品的材质就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市面上有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设计师在注重外观的设计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材料方面的选择和运用。

儿童产品的材料选择上,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要有足够的强度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也就是要有耐用的特点,还有就是要有一定的质感、手感。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环保的社会,在选择材料上也尽量选择环保材质,儿童的心理生理周期都成长很快,因此在选择材料上更应该注意这点,应选用可回收,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也就是绿色材质的运用,这也是绿色设计的概念。

4.设计的外包装

儿童设计的产品中,包装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是作为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出来了很多新颖的包装方法,动态包装在一些进口的儿童产品包装上已经出现。例如:有的包装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色调。这样的包装能让儿童联想到可爱的变色龙,会使儿童对这个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儿童产品包装色彩的分析研究发现,现代的儿童产品包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装,它已经是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色彩和材质都是和包装密不可分的,这些元素和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包装中来。所以设计人员要多从这些方面去思量,去考虑,在色彩与造型的配搭上,采取新的配搭尝试,积极开发新的材质与色彩配搭,这样设计才会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儿童产品以后的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中,关于儿童的产品会层出不穷,更加多元化,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发展、完善。随着人们对事物的需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产品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使用者的心理了,一个物品多种功能已经是现代产品设计不可或缺的,然后再讲求多功能的同时,能不能同时达到产品外观的保障,这是设计者所需要平衡的。

相信在社会不断的进步中,对于儿童产品设计会更加重视,从而使儿童产品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满足更多实用、美观需求,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黄鑫(1982—),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本科,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油画、美术教育。

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所接触到的事物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儿童活动空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之一,不能单纯地看作一个普通的活动场所,是需要从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几方面进行考虑的综合性空间。其中安全性是所有涉及到儿童这一群体的相关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家具结构是否合理稳定,造型是否科学安全、符合儿童的生理尺度,以及材料是否稳固、绿色环保无污染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种特点可能会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危险,所以要从儿童的生理、心理角度出发,实行人性化的設计。在进行儿童活动空间家具设计时,首先要保证的是其结构的高度稳定性,确保儿童在爬上爬下、嬉戏玩耍等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安全问题;其次要避免结构上的防护功能缺失,比如要考虑滑梯的扶手高度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地防止小朋友们受到意外伤害。

儿童在活动中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玩耍上,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感知能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儿童家具应避免出现棱角分明、毛糙粗劣等情况,应尽可能地选择造型流畅圆润、触感细腻舒适的家具,防止对小朋友造成意外伤害。例如在家具的设计上采用弧形或圆形边角,并与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植物等形象相结合,这种设计在保证儿童活动安全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趣味性。

除造型设计的安全性外,儿童活动空间家具材料的安全性也至关重要。首先要考虑的是材料本身的坚固性、稳定性,应避免选择玻璃制品和其他易碎材料,尽可能使用稳固结实、不易崩塌的材料,防止儿童活动时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此外,还要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材料,采用无毒、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材料。在家具表面涂饰的选择上,应减少色漆的使用,采用无毒或低毒环保的有机溶剂,如水性涂料等,或采用直接打蜡的方式。

与室外儿童活动空间相比,室内活动空间能够避免交通意外、不良天气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但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时,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儿童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家具、设施是否安全合理,保证儿童在安全无忧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我国儿童药品包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情感化设计,本文通过对现有儿童药品包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设计案例,从图形、色彩、造型、障碍化、交互式等方面探讨了儿童药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要素和方法,得出了情感化设计将是未来儿童药品包装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包装给予用户情感关怀和心理安慰,并与用户进行交流,在内心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药品包装的各个因素都能给儿童带来温暖和喜悦,从而实现真正的情感化设计。

【关键词】儿童药品 包装设计 情感化

儿童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与孩子的生命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系着每一个家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包装设计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药品的使用和销售。具有情感化设计的儿童药品包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对吃药的排斥心理,它以患者的心理感受作为出发点,在对患者身体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能在精神上让其得到美的享受,心理上得到情感的关怀,也能增加儿童药品品牌的附加值。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市场竞争的调整和改变,情感化的表达将越来越受到消费群体的关注,这也是整个药品行业向人性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1 情感化设计的定义

情感化设计是指以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为目的而进行创作的行为活动。设计师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法,对其产品的材质、颜色、造型和外观等元素进行整合设计,使产品可以通过声音、形态、触摸、喻意和外观形象等各个方面,影响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从而产生相应的联想,以达到人与物的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各方面都以人为核心,寻求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产生一个比较新的设计领域,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人、机、环境完美和谐的结合。

2 儿童药品包装的设计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渐渐地开始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而我国目前在儿童药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儿童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研究,其包装设计一直处于支配的地位,忽视了消费者在情感、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儿童误食药品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使得儿童药品的包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希望重新审视现有包装,发现不足,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其包装设计,从而减少儿童对药品的排斥心理,在对患者身体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能在精神上让其得到美的享受,心理上得到情感的关怀,增加儿童药品品牌的附加值。

3 儿童药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方式

儿童药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方式主要从图形、色彩、造型、障碍化、交互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3.1 图形的亲和化设计

分析目前的儿童药品包装可以发现,我国儿童药品包装在图形设计方面多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很少在图形上进行创新设计,这让孩子一看到药就心生厌恶,产生痛苦的心理,从而拒绝吃药,给家长带来不少烦扰。而优秀的图形设计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给患者传递出美好而积极的正能量[1]。设计师在进行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儿童心理,尝试改变药品的单一风格,设计适合儿童心理需要的图形,满足儿童和家长的共同需求。

在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那些具有亲和力的图形通常能第一眼抓住孩子的眼球,在吃药时也能减少对这类药品的惧怕和厌恶感,对父母而言也能减轻些负担。在进行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时如能抓住儿童对卡通或动物造型喜爱的心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必将促进儿童药品的消费[2]。例如,3只小猪的药片设计(图1),包装图形采用的是三只可爱的小猪,在每只小猪的耳朵、鼻子和手上都运用泡罩式包装安放药品,需要时取用即可,这样一来,既能与家长产生共鸣,又能减少儿童对药品的恐惧。

3.2 色彩的联想运用

色彩作为视觉传达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作为一种造型语言,随着科技进步和艺术的繁荣,色彩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3]。有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感官在观察物体最初20秒内,色彩感觉占总比例的80%,形态感觉只占20%,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迅速的。儿童药品包装中的色彩设计利用色彩的心理因素来向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间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让人对此产生依赖[4]。人对不同的色彩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联想也不同,如消炎、降热和镇静的药品包装采用蓝色和绿色来设计,给人凉爽和安静的感觉。又如保健滋补的药品包装采用红色和黄色系列设计,给人以活血、健康、滋补养生的感觉。儿童药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可以从儿童的色彩心理出发,例如儿童喜爱的水果色彩、花朵色彩、季节色彩等,可以让儿童消除对药品的心理排斥,产生香甜、美好、快乐等心理联想。如葵花药业生产的健儿消食口服液的包装采用绿色进行设计,并结合小葵花的卡通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春天里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景色,从而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图2)。

3.3 造型的趣味传达

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获取时,83%的印象来自眼睛,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5]。造型作为儿童药品的外观形态,起着重要的情感促进作用。对孩子来说,一个造型独特的外形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玩具,所以拥有一个好的包装造型,不仅能拉近孩子与药品的距离,还能给孩子精神上的抚慰,带给孩子玩乐。例如花朵造型的药品包装(图3),通过改变药品排列方式,并在每板药片末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小机关,只要将预先切割好的小塑料片抠出来就能当支架,摆在桌上就像一盆花,而且花朵由药品组成,每片药背后的塑料板也染上了颜色,每吃完一片药,背后的塑料片便翘起来就像绽开的花瓣。这样的包装造型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3.4 开启的障碍保护

儿童药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在消除儿童身体疾病的同时,也隐藏着危险,给儿童造成致命的伤害。在我国,儿童因中毒引起的死亡已占儿童总死亡率的50%左右,造成这样恶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药品市场中95%以上的药品都不具备儿童药品功能,安全提示也只有极个别的保健药和儿童止咳药具备[6]。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进行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时,为了防止儿童误食,可以给包装添加一些障碍性元素。如按压式障碍化瓶盖包装设计(图4),采用增加药瓶开启难度,它拥有一个内螺纹盖和一个外盖,只有同时按压并旋开,瓶盖才能被开启。如果不进行按压,只是旋转外盖,就会听到“咔哒、咔哒”的空转声,从而达到向父母发出警报的效果。

3.5 交互式体验沟通

交互式包装的目的是为了在人与包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沟通渠道,使人与包装之间形成一种对话模式,信息不再是从包装单向传递顾客,而是通过使用者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的交流,使用户体验达到深层次的生理舒适、心理愉悦层面上[7]。如今,智能化包装正在儿童药品中得以运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凭借智力开启的迷宫式盖的设计、单剂量药物防童包装设计以及卡扣片防童瓶设计等。由于智能化包装技术的运用,使得商品包装设计更具有亲和力,使商务信息的人机交互式沟通也变得更为简捷[8]。这对于未来儿童药品包装将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结语

儿童药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以图形、色彩、造型、障碍化、交互式为立足点,给予儿童群体以情感关怀和心理依赖,既消除了儿童对药品的恐惧与排斥心理,也更好地保护药品,增加其附加值,打破了以往儿童药品包装与成人药品包装之间雷同的机械化设计模式。包装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其功能,还需给予消费者人性化的关爱,这在未来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越来越重要,也是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的设计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倪情,江璐.药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4):13-16.

[2]杨明朗,张芳兰.药品包装中的符号消费[J].包装工程,2005,(2):125-126.

[3]林振扬.包装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4]徐燕.基于患者心理需要的药品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08,(8):139-141.

[5]徐燕.从患者需求谈药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原则[C].包装工程编辑部.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重庆五九期刊社,2010.

[6]朱慧,黄志刚,张宇东.关爱弱势群体-儿童药品安全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06,(4):157-165.

[7]王一博.交互式包装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1.

[8]曾凤彩,张媛媛.智能化技术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与分析[J].设计,2015,(3):108-109.

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专项,是景观设计从业者常常会接触到的场地设计类型。文章简要阐述了在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儿童游戏场地的现状,并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剖析,进而深入分析可以让儿童在游戏中健康成长的场地设计理念。强调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遵循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创造启发和社会体验,结合国内儿童游戏场地的现状分析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剖析,充分说明在游戏中健康成长的儿童游戏场地设计新理念。

关键词:儿童 ;游戏场地 ;游戏 参与 ;创造;体验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游戏玩是儿童的天性,既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崇尚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设计的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背景下,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受到得到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从业者的关注和重新思考。国内传统的游戏场地上的游戏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个体的身体活动,儿童孤立地完成任务式的游戏活动,的活动与他们游戏场地以外的生活经验很少联系,孤立的完成任务式的所谓游戏活动场地,只是给儿童提供一块场地,而且设置的游戏也很少能给予启迪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对生活的感悟与启迪。如何才能设计好的儿童游戏场地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性,以健康安全为底线,表现自然意趣美,力求通过参与、体验创造与创造体验启发智力,迎合儿童的需求来营建属于儿童自己的游戏场地,使其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1 儿童游戏场地设计基本原则

1.1 安全为前提的场地选择

儿童游戏场地的场地选择,首先应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底线,保护儿童游戏场地免受不良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污水、城市废气及城市噪音等的干扰,保证场地及其外环境是安全的、健康的。其次应考虑儿童游戏场地所在的还要保证外围交通条件的安全程度。儿童游戏活动的“自然中心性”性使之在游戏时往往不注意周围车辆与行人,因此儿童游戏场地的选址要避免大量交通穿越地段[1]。

1.2 简单明确的园路布置

儿童游戏场地的园路,简明安全首当其冲简单明确很重要。主路与次路要分明:主路起辨别方向,寻找活动场所的作用;道路交叉处设标志牌,大型场地的园路设置为以环形为佳。考虑童车等交通工具的方便使用方便等,主路不设台阶、踏步。次路中交通性不强的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汀步。可以选用彩色的PVC(聚氯乙烯)覆盖铺地,既保护学步幼儿摔跤伤害受伤,同时也丰富铺装色彩。

1.3 富有意趣的空间构成

儿童游戏场地中各种元素的有机构成目的在于应致力于合理利用地形,创造功能明确、富于变化的空间。合理利用地形,形成丰富的游戏空间。对于大型的儿童游戏场地更应注意各区域的合理划分、巧妙布局,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调动儿童的感官神经,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将儿童游戏场地的意趣美充分展现。例如:瑞士苏黎世海尔费尔德儿童游戏场(图1),空间布局堪称精品[2]。场地为南北轴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西面以整块的疏林草地为主,表现绿意盎然的自然意趣美。东北面是一个至高点为4.5 米m的小山丘,栽植有较大的乔木和大片的灌木,有遮阴的功能,两条东西走向的小径蜿蜒绵长,顺势而设。汇合之处是位于丘顶的亭塔,俯瞰全园,起到控制点的作用。东南面是儿童游艺区,设置了戏耍设施。整个空间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疏密有致,活泼生动。

2 在游戏中健康成长的设计理念

儿童对外界知识的获得获取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备七种智能:数理逻辑分析、语言技巧、音乐智能、身体运动、空间位置、人际关系、认识自己。这些能力既和儿童的成长阶段有密切关系,日常游戏行为也的进行对此对这些能力的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而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手段。游戏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锻炼感觉、直觉、思维,语言、记忆等能力,培养基本运动技能,如走、跑、跳、投掷、攀登、平衡等[3]。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人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户外游戏经验是童年最重要的生活经验之一。皮亚杰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因此,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跳出传统的几样固有设施的简单摆放拼凑模式,力求通过设计出具备参与和体验功能的场地来启发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迎合儿童的需求来营建属于儿童他们自己的游戏场地,使儿童他们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2.1 参与和创造——奇遇式游戏场地的留白设计

作为发达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丹麦政府和社会历来都十分重视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与建设,把它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市民福利事业,并在法律和资金上予以大力的保证保障与支持,使其不论在规划和设计方面,还是在维护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4]。

1943年,丹麦风景园林设计师索伦森的在哥本哈根郊外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奇遇式游戏场地,占地6 000平方米。这种游戏场地强调培养的是儿童的参与和创造能力。选址合理,通过园路等将空间功能构成划分成明确的几块,在遵守满足儿童游戏场地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看似未作精心设计施工随意、不太正规,仅用篱笆围起来的场地上有各种建筑材料以及废旧工业设备和木料,并用一间小屋储存各种工具。这样的留白设计反而能引起儿童极大的游戏兴趣。场地上有专职人员带孩子们开展各种自然活动,如建造小屋子、垒或堡、砌墙、种植、爬树、挖洞、挖水沟、饲养小动物等。他们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游戏场地进行重新规划。倡导者认为,这种游戏场地有几个长处:一是可以根据需要不停地变化,比较灵活;二是有助于通过自选活动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三是鼓励儿童想象与创造;四是注重儿童的动手参与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五是鼓励不同群体的交往与合作。这种游戏场地给儿童提供了许多可移动的器具、材料或半成品材料。儿童喜欢这些松散部件,因为他们可以对此进行控制,能改变这些东西,能进行创造想象。儿童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仅仅去适应环境与设施。这种游戏场地还给儿童提供了各种接触自然料的机会,这对当今生活在当今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环境中内的儿童尤为可贵。

反观国内很多的儿童游戏场地设计,我们会发现多数都是设计精良的儿童游戏器械的堆放。这些游戏场地虽然在布局形式上很新颖,但实质上还未摆脱传统的游戏场地的本质框架。在这样的儿童游戏场地上,儿童的活动与他们游戏场地以外的生活经验很少联系,他们的语言交流更侧重于设备如何使用以及他们在干什么。而在创造性与奇遇式游戏场地上,儿童的语言交流涉及相当广泛的内容,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着紧密联系,这种参与创造参与无疑会提高儿童的创造力。虽然奇遇式儿童游戏场地出现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时间,国内却鲜有类似的场地出现,这种场地正是设计值得在国内进行试验与逐步推广的儿童游戏场地。英国建筑大师盖奇曾说:“把多种复杂的游戏设施聚在一起并不能激起儿童参加活动的意念;而采用半成品的组件或素材,以鼓动儿童积极的创造性,可能更有价值。”这种看似简单,没有设计的场地,把更多的可能留给参与其中游戏的儿童来进行发挥与创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留白设计的奇遇式游戏场地上,儿童可以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游戏以及更多的认知与社会交往活动。

2.2 体验和探索——自然而生活化的游戏场地设施

亨尼格在一个研究中运用画画和讨论的方式让115位大学生来表现表述他们最喜欢的童年游戏经验,结果发现户外游戏比户内游戏更容易保留在人的记忆中,有70% 的大学生描述了他们童年的户外游戏[5]。儿童喜欢户外游戏,可能因为在外面有更多的空间与自由;能跑、跳、叫和大笑;能接触和探索大自然中各种生趣盎然的事物;能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像大人去学习去探究这个社会。然而,我国目前的儿童的户外游戏场地设计过于精心于与小心,设计的目的仅仅在于使其成为一个儿童游戏场地,而不是深入的地考虑真正为儿童设计的游戏场地喜欢。城市的发展、住宅的变迁使儿童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与自然接触,、与邻居同伴共同伙伴在户外游戏的许多宝贵机会,而目前户外游戏场地设计的设计简单地为了纯粹为了游戏而游戏的设计,缺乏生活气息和社会信息,使得现在的儿童尤其是城市中的儿童严重缺乏生活经验的历练。我国目前的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基本上注重的是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设施。事实上在户外游戏场地的设计中应考虑如何增加儿童与自然、与社会生活接触的机会,让儿童通过各种材料来进行体验与探索生活,发现自然真相与社会生活原则规律,使他们在游戏中积累生活经验,自然而然的地学习知识,从而不断健康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里的儿童游戏场地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游戏场地(图2),公园的儿童游戏场地以主题花园的形式呈现,包括“镜园”、“风园”、“水园”、“葡萄园”、“竹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龙园”等。在这里的儿童游戏场地上,看不见溜滑梯、荡秋千等这种常规设施,也看不见那些在大厂商所订制的儿童游戏套装成品设施,这些游戏场地的每一项游戏设施都是设计者的新发明。在这里,稍微大点的儿童可以在波浪形的塑胶场地上玩滑轮、爬坡等,波浪形的侧面有攀爬架、滚筒等,还在有些地方还设置了望远镜、高度各异的坐凳等游玩设施。小一些的儿童在另一个区域由家长陪同,可以在沙坑上、大气垫床,还有及边上的组合器械上玩耍。龙园有抽象的龙型雕塑在园中穿梭,儿童在龙的上面上窜下跳蹦跳。空中杂技园有许多大小各异的下装弹簧的弹跳圆凳,儿童在上面蹦跳,为找到身体的平衡,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杂技动作。这些儿童活动设施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激发他们对生活、对未知的一些探索,儿童会可以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地了解自然、认知社会,学会合作与互助。

韩国蓓蕾儿童交通公园(图3)是一个以学习交通法规学习为目的的游戏场地[6],场地中模拟了公路行车道划分、红绿灯路口、铁路道口等的场景设计,提供可供儿童驾驶的汽车,通过可以在整个的模拟的交通环境中的驾驶来了解公路安全行驶原则,加上此外还有色彩鲜明的场地小品与取材用心的游戏设施,如废旧轮胎做成的秋千等,容易使令儿童一下愿意乐于进入场地来去感受与探索,在游戏中学习交通法规,加深对社会秩序的体悟。

其实在国内曾有过类似的设计,上世纪哈尔滨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游戏场地实践——哈尔滨儿童公园的儿童铁路。1956年6月1日正式通车的哈尔滨儿童公园儿童铁路,围绕公园一周,全长2 公里,分别有北京站、哈尔滨站两个火车站,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不断更新:1995年,儿童火车由原来的汽油机车更换为柴油机车,车体改成了流线形,车厢由硬座改为软席,1997年新北京站落成剪彩,1999年新建了“山海关”儿童火车隧道。但火车的工作人员始终全部由13--14岁的儿童担任,通过完全仿真的场景化的游戏参与,培养了儿童对铁路服务工作的客观认识,同时对铁路、火车运输行业有了非常直观的一个认识与理解。这一类的自然而生活化的游戏场地设施,对于儿童增加社会生活体验、收获,健康成长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正是值得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在儿童游戏场地设计中应该着重去思考设计的一些场地类型加以借鉴。

3 结语

人们常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健康成长,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在遵循一般性景观场地设计原则设计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准确抓住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贴合安全至上的设计原则,在道路设计、空间形态上都体现充分考虑儿童特性的原则。我们可以从欧美及一些较为发达国家在儿童游戏场地设计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带给得到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现实,充分考虑游戏场地的参与性、,通过独特的设施设计和场地类型设计,把最美好的景观呈现给儿童,让他们在游戏参与中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体验创造的乐趣,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场景对社会生活有所领悟,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儿童在游戏中健康成长,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俞孔坚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邓述平 ,王仲谷主编.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Henniger,M.L.Planning for outdoor play[J].Young Children.1994(5):10-l5.Henniger,M.L.(1994).Planning for outdoor play[J].Young Children,May,P10--l5.

[4].杨滨章..快乐的天地,成长的乐园————丹麦儿童游戏场地设汁艺术探析[J]..中国园林.2004( 5) .p:57—62.

[5].Henniger,M.L.Enriching the outdoor play experience[J]. Childhood Education.1993(04):87-90.

[6].韩国建筑世界有限公司编.郑志宇 ,朱玲译.韩国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亚萍(1979- ),女,江苏张家港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

Email:zhangypzsh@126.com

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康复景观是一个景色宜人、清新幽静的生态环境,在此环境中的病患者能得到优化的治疗,患者家属也能够融入其中精心照料病患者,并且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本文通过对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的需求分析,提出了康复景观环境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够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个适合病患者康复的环境氛围,让生活其中的病患者能够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功能,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综合素养的提升,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优美的景观环境与人们心理及生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机构大多还处于一个单纯治病、看病的场所,对于病患者的康复只会依靠药物和医疗器械的配合,缺乏适宜患者主动积极康复的环境。医疗机构往往只考虑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房的增加、医疗设备的更新等,却忽视了医疗机构的景观环境,病房中的空调取代了自然通风,能够提供怡人环境的景观绿地也让位于泊车位,医院的景观环境成为无关紧要的摆设,将其置身于医院规划蓝图之外。在中国的许多医疗机构,对于塑造具有康复功能的景观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人们面对当今社会城市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各类疾病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等社会现实,如何改善医疗机构的环境,充分利用景观环境的康复作用来服务于病患者、医护人员及其探访者,显得更具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

康复景观的概念界定

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源自西方,而日语中这个词汇被翻译成“更生”更加恰当的涵盖了康复的含义。医学中的康复是指尽可能去除由疾病或外伤所引起的身体或心灵的伤害,为了能够使病患者回归社会,康复不只是包括医学方面的康复,而且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康复。

康复景观是指对人类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环境,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的人工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根据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的需求,有意识地将户外景观中有益因素发挥出来并作用于需求者,辅助病患者在该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心理等机能的景观环境。

康复景观是运用环境设计理论来达到防治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要求,设计有治疗功能和疗养功能的空间环境。康复景观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通过环境整治来治愈某种疾病,而是集中在精神方面的一种治疗手段,辅助医疗技术和环境氛围,帮助病患者改善整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精神面貌。康复景观设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其目的在于创造舒适宜人、功能性强、助人康复、疗养生活的各类场所,主要是解决环境设计规划与健康康复治愈之间的关系,它涉及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如医学、美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设计学、生态学、行为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必须在康复景观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相互依托的原则。

康复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分析

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五种主要需求,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人们各种需求的强烈程度会有所不同,总有一种占优势地位。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可能使追求另一层次的需求得以实现。这五种主要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

社会对康复景观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应满足病患者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其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大量陈旧的医疗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新模式的要求,急需获得改造利用。因此,一座能够满足现代医学新模式的医疗机构,以及“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的康复景观环境营造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康復景观是设计师根据需求者而量身定制的景观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促进需求者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恢复。在康复景观中的人主要为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三者构成了整个康复景观的设计对象。因此,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其对环境的需求因素也不同,深入研究病患者、医护人员、探访者对医疗机构景观环境的各种需求,掌握需求者对康复景观的诉求,可以帮助景观设计师有针对性的创造适合需求者康复的环境,使康复景观的价值凸显出来,从而增进需求者对医疗机构的信赖感,增强病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

1.病患者对环境的需求

依据疾病的概念,病患者可简单地分为生理上有残疾、缺陷及脏器受损的人群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的人群。生理上的疾病可能会引发心理上的障碍,而心理上的障碍也可能诱发生理上的疾病。综合不同病患者的疾病特点,病患者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首先,病患者去医疗机构诊疗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健康,不会只希望借助于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或是医疗器械的物理治疗来达到康复的目的,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清新、适宜温湿度、没有噪音污染的景观环境。其次,大多数病患者由于身心承受着病痛的巨大压力,在医疗机构中难免会产生如恐惧、孤独、烦躁等负面心理,需要被人们尊重和理解,需要人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或是调节适应的场所,需要一个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相对私密且可供人际交往的场所,让他们能够在亲人朋友的陪护下,尽快融入医疗机构的环境以达到最佳的诊疗和康复效果。再次,很多有肢体残疾的患者、老人患者及儿童患者,在医疗机构中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他们希望有一个舒适宜人且具有安全保障的就医环境和一个标识系统明晰、识别性高的康复环境。这样不仅能帮助病患者到户外环境中接受治疗,而且能唤起他们对恢复身心健康的信心。

2.医护人员对环境的需求

医护人员是康复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对象,作为医疗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其工作环境也决定了他们多数时间几乎都是在医疗机构中度过的。由于医护人员通常情况是在室内接触各种病患者,且在医疗工作中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面对人类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复杂疾病,医护人员通常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就要尽快进行临床决策,因此,医护人员都会有虽然无能为力但由于职责所系不得不做点什么的心理感受。这些长期形成的压力是每个医护人员无法避免的,如果医护人员的这种压力长期积存无处缓解,也将危机医护人员的生命与健康,因此,医护人员也需要一个私密性和领域性较高、适宜休息的户外环境,让他们消除压力并集中精神去应对自己的工作。同时,康复景观环境对于医护人员的积极影响也能够提高对病患者的诊疗效果,让病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3.探访者对环境的需求

探访者能够给病患者带来恢复健康的信心,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慰藉,从一定程度上让病患者保持与外界正常生活的联系是病患者身心恢复的必要条件。但大多数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室内外环境并不利于探访者与病患者的交谈,探访者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倾听病患者对于病疾的诉说。许多处在康复期的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许可下,也希望探访者陪同前往户外景观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从而加快病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医疗机构的景观环境应具备良好的导向性,营造一个舒心顺畅的环境氛围,并在景观环境中适当提供一些供肢体恢复的活动设施,让病患者在探访者的陪护下,做一些帮助肢体恢复的运动,从而促进病患者的康复。

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论研究

环境设计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在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师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把造景提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也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康复景观设计正在向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重视艺术性。在重视医疗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康复景观环境,使生活在医疗机构中的人们,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平衡。

康复景观环境因病患者情况的复杂化以及景观形式的多元化,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将园艺疗法植入景观环境,打造生态化景观环境

所谓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及园艺让病患者从某种心理障碍中走出来,恢复到未发病前甚至比病前更佳状态的治疗方法。园艺治疗法主要是让病患者参与照料花草、浇水,等待植物生长、开花到结果的这样一个过程,不仅让病患者通过培育花草得到收获,还可以让病患者从中了解到生命的规律,从而营造人与植物的亲密感,甚至能让人找到情感上的依附。当病患者在培养花草过程中投入精神、希望、期待到看到收获,植物己经在潜意识里进入病患者心中,帮助病患者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达到治疗与康复的效果。

科学研究表明: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同时,如果能够再配合自然景观、观赏植物、温暖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辅助治疗要素,可以减轻病患者承受因病痛产生的心理压力,恢复身心健康,缓解心理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渴望;病患者与植物接触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舒缓精神压力,人们置身于充满植物的环境中,血压和恐惧感会降低,同时肌肉也可得到放松;植物的颜色与气味也有其疗效,不同的颜色会使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感受,如红色会令人心跳加快、蓝色使人放松等;一些带有芬香气味的植物如薰衣草可以舒缓头痛、失眠的情况,天竺葵可以缓解焦虑及疲劳的状态。因此,景观设计师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应倡导生态景观环境对于帮助病患者康复的辅助作用,推广园艺疗法,实施园艺疗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园艺活动。

2.认真落实无障碍设计理念,打造人性化景观环境

由于康复景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因此,通向康复景观的任一空间的道路都应具有易达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康复景观中的每一个景观空间应尽可能让病患者到达,同时,每一个空间都应设置紧急按钮供病患者和探访者求助时使用。为了满足各类型人群能够以快速且安全的方式到达自己所需的空间区域,铺地应尽量采用防滑且平整的路面材料;安装的门也应该方便打开且不会自动锁上;散步道应避免有较大的斜坡和台阶;适当考虑一些空间专门放置可供病患者恢复健康的设施;合理布置开敞性景观空间和半开敞性景观空间;各空间的指示标识一定要清晰可见且识别性高;空间陈设的雕塑和一些艺术装置也应选择和谐的造型、色彩和肌理。总之,景观设计师应在追求艺术品位的同时,充分考虑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的切身体验和身心感受,做到真正的无障碍设计,并对未来使用过程有一定的预见性,才能营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景观环境。

3.康复景观环境设计艺术化,打造精致型景观环境

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可以让人陶冶情操,缓解病痛所带来的痛苦。康复景观环境创造,既要求用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及形体、色彩、质感等设计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还要求把这种陶冶情操和缓解病痛等积极因素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例如,利用地形改造、引水造景、土石假山等来营造山水地形美;利用亭台廊榭、门墙栏杆及各类建筑小品等来营造建筑艺术美;利用景名景序、门楹对联等来营造文化景观美;利用姹紫嫣红的灯光、蓝天白云、花红叶绿等来营造色彩灯光美;利用昼夜交替、四季循回、日月雨雪造景等来营造天象景观美;利用花草天然的香气与能量来营造芬芳馨香美;利用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气氛来营造联想意境美。最终,将康复景观打造成精致型的景观环境,创造出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自然环境,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达到缓解病患者疼痛、消除压力的目的。

4.加强景观环境的维护保养,确保可持续景观环境

一个良好的康复景观环境,即便有设计师精妙的设计和施工方精湛的施工,但如果没有后期良好的维护保养,那就不可能形成宜人的可持续观赏的景观环境,也就丧失了康复景观应有的实用价值,无法给病患者带来康复的信心。因此,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观环境的维护保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康复景观的生命延续,如落实设计、施工或维护景观的员工应接受专业性的教育,充分了解植物生活习性、材料特性、景观设置如何有美感等知识,使他们懂得如何科学地对植物进行栽培、养护和管理,如何定期地对硬质景观(如铺装、雕塑小品等)进行清洁和更新等等;另一方面,建立一些自助式园艺工作坊,为病患者提供一个园艺治疗的场地,并引导病患者独立栽培园艺植物,从而增加病患者对康复景观的使用兴趣和提高园艺活动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病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

结語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一生命过程,人们习惯用医学的手段来抑制疾病的发展,并用医学的理念来改善人类的身心健康,但却忽视了自然界能够促进身心恢复的潜能。其实,人们运用医学上的物理治疗手段获得康复与通过美好的景观来获得身心的康复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整个社会需要康复的人群不只是病患者的专属,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导致人们普遍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康复,具备康复性质的景观环境不仅是专属医疗机构所需要的,更是城市建设中应考虑和提供的重要设施。康复景观环境的服务对象也不仅仅只是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为了避免大众身心的“亚健康”状态频繁出现,设计师应该把康复景观这一理念,从医疗机构的范围扩展至更多的景观环境中,如校园景观、办公区景观、居住区景观、旅游区景观、城市广场等,让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充满恢复和保持健康的机能。

康复景观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医疗机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非功能性康复景观环境在医院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具有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的设计特征。只有对康复景观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促使设计师坚持“以人为本,物以人用”,认识到病患者心理需求和环境行为对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才能使康复景观环境更为有效、更为合理地为病患者服务,从而协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瑾,李坷,蒋桂香.医院疗养院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胡海棠.疗养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苏晓静,王岩.关于医疗花园与园艺医疗[J].景观设计,2006(5)

[5] [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洛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与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艺术学院)

作者簡介:郭晶(1982-)女,彝族,云南石屏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徐钊(1966-)男,云南昭通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学历:硕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材料与空间构造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系统工程思想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C139)

儿童房装饰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交流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打造帮助提升其交流效率的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采用实地调研法、用户访谈等用户研究方法,对其现有的交流模式与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现阶段的交流渠道主要是通过语音与视频通话,但交流模式平面交流内容单一,沟通效率低下。设计一种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通过新兴技术打造交流场景,实现亲子双方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交流,提升沟通效率。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情交流 沉浸式 沟通效率

引言

沟通对于儿童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在孩子成长路上一路伴随。而沟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如果沟通存在问题,则会使两代人代沟越来越大,甚至造成儿童心理不完全健全,影响儿童的发育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经常回家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互动,想要了解到孩子的状况,常常通过手机电话视频与孩子进行交流。然而,这种交流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得不到有效沟通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现有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课题。为此,文章欲探究影响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沟通效率的因素,寻找一种新的通讯方式,打造一个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帮助提升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沟通效率,使其交流更为自然生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感情提升与升级。

一、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交流现状分析

首先,经调查研究得到结论: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基础交流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当下留守儿童家中已基本配有电话等基础通讯设备,交流渠道愈发多元化。基本所有留守在家的儿童,在周末或节假日都会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定期的语音通话或线上视频通话。还有部分儿童会持有父母给其配备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与手表。伴随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的亲子交流沟通模式基本已经摆脱了长时间难以对话交流、长期无法见面的困境。父母与孩子的通讯渠道已然拓宽,见到彼此以及与彼此对话也已不再是现阶段的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迫切需求。(如表1)为调研所得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交流情况样本模型。

其次,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交流平面化內容单一,使得沟通效率低下。家长的倾听在沟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下亲子沟通的内容模式更偏向是父母方的单方面交流[1]。儿童在家庭语境下的交流表达,往往是由自我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类似于“要不要”、“想不想”、“喜不喜欢”这种口吻的表达方式。即以自我个体为依托,表达个人意愿与情绪陈述的自我语言。而父母与儿童的交流,则会将儿童置于家庭关系中“孩子”这一角色,由此产生的形如“该不该”、“行不行”、“对不对”此类话语,由儿童在家庭中“孩子”这一角色出发,对孩子行为举止进行束缚的角色语言。现阶段的亲子交流模式往往是父母的角色语言对抗孩子的自我语言,矛盾与理解的偏差便也由此产生。父母希望通过与孩子对话,了解到孩子学习情况、生活状态以及身体状况,除此之外较少有话题的延伸与深入,孩子向父母吐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一种定期例行的流程,交流的效率越来越低。(如图7)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交流模式分析。

另一点可引起注意的是,留守儿童更期待父母带自己出门游玩。在亲子出游的过程中,留守儿童能在场景中与父母产生互动,在互动中自然地交流,在交流中沟通谈心,从而促进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感情,真正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全。

二、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的必要性

现有的语音通话与视频通话基本普及,但其交流模式多为单向度的语音与视频交谈。对于长期分隔两地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来说,双方在彼此生活中的参与度低。交流沟通时,既没有一个共有的环境作为背景设定,亦没有可引发深入的话题。通讯交流模式扁平化,缺乏场景感与代入感,双方除去基本的语言、表情以及少量的肢体动作,难以进行多维度的互动。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渐演化成一种定期例行的流程,低效甚至无效沟通过多。

长期的低效甚至无效沟通不只会使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情感难以得到行之有效的表达,造成亲子间的隔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晦涩贫瘠的亲子交流还会加剧双方沟通理解上的偏差,产生冲撞与误解时难以及时合理地解决,使留守儿童更易产生留守的成长隐患。再者,学校对儿童的教育也需要家长在课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辅助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而在现阶段,这种很单一化的交流模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再者,这个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是在外务工父母希望了解自己孩子,参与自己孩子成长教育的需求,也是学校希望家长能辅助学校引导好孩子价值观的需求,更是留守儿童与家长在交流时需要情感表达的合理渠道和方式的需求。当现下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幸福指数的大问题之时,如果能找到合理的渠道,削减留守儿童问题带来的过多负面影响,对于社会发展和提升这部分人群的幸福指数,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因而,要调和与疏通留守儿童与其父母间沟通的隘道,亟需构建一个以交流为目的的沉浸式亲情体验平台,使其能在有限的交流时间内进行更自然、更高效的沟通。

三、设计研究

(一)易用性设计原则

针对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沉浸式亲情交流平台,其用户主体有两个,分别是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父母。

留守儿童群体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儿童群体,对儿童群体的产品设计一定要遵循易用性设计原则。儿童产品的设计目标是要让儿童易用、适用、好用。研究儿童不同认知阶段的行为普遍性及特殊性是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2]。考虑到用户是未成年人,行为与认知水平均未达到成年人水平,所以在产品的使用方式设置上不应过于复杂,而应当足够简便易用,且能贴合儿童的思维模式与使用习惯。如果是涉及人机交互的电子类产品,在使用流程与界面设计上,要符合儿童的使用习惯,流程不应繁琐,应尽可能一步解决,界面图形语言要生动有趣并且符合儿童的认知。

而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其多为进城务工人员。考虑到这个群体因为受教育水平有限,所以对于复杂的操作可能表现出明显的耐心不足,甚至具有抵触性。因而针对这类用户的产品必须易于使用,操作方式简单明了不复杂,尽量减少用户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操作和使用困惑。

(二)注重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交互体验

在沉浸式体验中,当体验者达到一定的沉浸程度时,其对于相关媒介存在的认知程度会随之降低,从而实现忘我式的沉浸体验[3]。人对物体的感知和获取是全方位的,要打造沉浸式体验,对体验者多感官的综合触动必不可少。在亲子互动平台中,运用技术就亲子双方的感官能力进行扩大与延伸,对五感体验的设置尤为重要,其体验也是客观上影响沉浸程度的最大要素。尤其是对于留守在家的儿童,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单一的乡村生活中,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的好奇与专注。让其得到感官满足甚至感官盛宴从而实现深度沉浸,能够帮其更快速地进入到设定的场景中,完成高效的交流互动。同时,满足视听等多感官交互也是实现沉浸式体验的基本保障。

(三)增强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趣味性交互体验

仔细分析现在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交流方式的不足,就会发现枯燥的交互体验也是现有交流方式一大弊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因为交流方式的单一化,会使得双方降低交流欲望。久而久之,打电话或者视频通话沦为一种“形式”,对双方的亲子沟通没有益处,反而甚至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在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平台时,应当将趣味性交互作为产品的主要亮点之一来考虑。如果能力口入一些有趣的亲子交互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沟通交流的有效性,更是可以缓和他们之间由于长久不能相见而逐渐生疏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利于亲子关系融洽,促进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给家长带来高涨的情绪状态[4]。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可以有一种方式陪孩子一起玩耍娱乐,对于彼此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会有很大帮助。

趣味性交互的实现可以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其具体的实现技术也可以参考现在一些比较成熟的体验技术,例如肢体动作感应、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为这样的群体打造一个更具趣味性的交流互动平台。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现有的视频通话层面,而应该有更多、更有创意的交流互动方式。

(四)考虑话题带入与场景带入

除了通过媒介来强化体验者的沉浸感受,要引导体验者认知层面的沉浸,还需要优质的内容作为载体[5]。心心理沉浸为切入点,营造話题与场景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长时间分隔两地生活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而言,由于双方在彼此生活中的低参与感,其对话内容基本停留在生活状态与身体状况的询问。除却单薄的基础问候外,难以进行交流的延伸与深入。而利用现有的技术营造特定虚拟场景来开启话题,是一个使其能共同处在一个环境下的契机。在营造的场景与人的交互中,增加亲子对话的真实感、减弱不自然与尴尬。与此同时,创造话题与机会,让亲子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有效交流中,也为孩子营造一家人相伴出行的体验们

(五)增强亲子双方在彼此生活中的参与感

留守儿童与其父母在生活中长期处于两地分隔的状态,因而双方对于彼此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缺乏基本了解。且双方在日常交流中也很少会涉及类似话题。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父母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中去,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没有足够的参与感和角色感。其二,孩子对于自己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没有认知,不能理解这种形势下自己父母作出这样决定时面临的无奈,无法体会父母,容易对父母不能陪伴自己的这件事产生责怪心理。

因而在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时,应当设计一些机制或者功能,提供一些话题或者场景,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参与了孩子的成长,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贡献。毕竟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引导儿童在成长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6]。同样的,让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场景或者话题,了解到父母在外务工的环境和生活状态。让彼此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中,会有更多更加具体的、易于交流的话题。这样不仅是让亲子双方沉浸在交流中,更是让他们沉浸在彼此的生活中。

(六)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平台现阶段可采取的技术

打造沉浸式场景,现阶段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参考。

首先是VR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用头盔显示器来封闭使用者的视觉、听觉,形成虚拟的视觉环境,尽可能形成一种实时沉浸的高仿真环境[7]。可以通过将实体场景数字化,以VR虚拟现实技术为平台,将这样的场景和内容展示给用户,把留守儿童与其父母双方放到一个VR沉浸式场景中去,同时赋予这个平台即时通讯的功能,让双方可以在这样一个沉浸式平台中完成交流。

其次就是体感识别技术。体感识别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双方完成一些体感交互活动,而这种活动会明显增强双方在共同执行某件事情上的沉浸感,让人全身心投入到彼此的互动中去。因而体感识别技术也可以运用到这样沉浸式交流体验平台打造中。

再有一些为主要功能服务的基础技术,比如通讯技术。未来5G通讯技术将逐渐实现商用,对于之前提到一些技术数据的上传和下载会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一些数据的即时与高效传输变得完全有可能实现。在5G商用之前,依托光纤网络,也依然可以实现大批量数据的即时上传和下载。

结语

当今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无法取得联系的问题,更多的会转向亲子交流是否能达到目的、交流的体验和感受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问题上。所以,基于现有单一的语音通话或者视频通话这类交流方式的弊端,探索出让他咭门更加沉浸于交流沟通的方式显得十分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尝试运用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提升这一群体在亲子交流过程中多感官全方位的交流体验,通过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让他们不仅沉浸于交流沟通,更是可以进一步了解彼此,增进亲子感情,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中。做到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感情需要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徐勤玲.与孩子聊天的艺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51

[2]刘小路,杨婧.亲子互动儿童家具体验性设计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6(06):84-88

[3][5]杨浩婕,邱雅慧.关于沉浸式传播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策略分析[J].设计,2017(19):113-114

[4]张瑛,沈林明.关怀童心——亲子互动空间设计必要性分析[J].设计,2016(13):52 -53

[6]汤文成,李嫱.儿童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研究[J].设计,2017(22):102-103

[7]刘键,彭莉.基于心流理论的沉浸式VR旅游产品设计[J].设计,2018(19):136-138

上一篇:历史科高考评价论文范文下一篇:微电影广告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