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3

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如何让班主任们变得更加快乐?如何让学校德育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双赢?该文从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常见案例谈起,阐述了创新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是提高管理实效的当务之急,学会“偷懒”是现代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的观点,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班集体建设和家校联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班级德育管理; 艺术创新; 偷懒

班级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基层组织,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以班级德育管理为依托,秉承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等现代德育管理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全面、完整地发展。

传统理念中,班级德育管理的主体即班主任,应该是“三勤”老师:嘴勤,腿勤,眼勤。诚然,爱岗敬业的老师值得尊重,而事半功倍的管理更值得推崇。众所周知,人类因想着“偷懒”而进步,笔者认为,创新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是提高管理实效的当务之急,学会“偷懒”是现代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它将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工作体验。

一、“偷懒”从HOLD住开始

Hold住,这一词来自于网络,表示把持住,掌控住之意。

1.HOLD住你的情绪。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新任班主任在铃声响时踏进教室,可学生们却乱成一锅粥,还真做到了“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一样的混乱。班主任气急败坏,扯着嗓子,用力拍着桌子,大声叫道:“静下来!不许讲话!”小部分学生听到了,停止了混乱,可后排的孩子们并未感知到这股“冲击波”,仍然在高谈阔论。长久以往,班级孩子们的常规并未得到改善,班主任的嗓门却越来越高。

刚接班的班主任,往往相信“一烙铁烫平”的理念,认为不凶一点,声音不大一点,孩子们就无法信服于自己,今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但是,大家要知道,威信不代表大嗓门,在混乱的场面中,教师的突然出现,却一言不发,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奇怪,进而猜测,本来吸引他们的话题,进而转换为揣度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即将会说什么,自然而然的,转移了兴趣之后就慢慢停止了吵闹,这也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在平日的班级教育中,教师也是如此,要多多轻声说话,除了能保护自己的嗓子,远离咽喉疾病之外,老师轻声说话还有以下好处:①孩子浮躁时,老师声音太大反而让孩子们更加浮躁,这时老师声音小,能以静治动。②孩子喜欢模仿,当老师用很轻的声音说话,孩子也会用很轻的声音表达。③轻声说话,让孩子在这种氛围里受到感染,就如同进了图书室,孩子们自然不会大声喧闹。所以,“hold住”你的情绪,你就能“hold住”混乱场面。

2.HOLD住你的手脚。班主任往往是极为辛苦的一个教师群体,曾经有位低年级的班主任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我看他们不会扫地,于是就帮着他们扫,一次又一次,总以为他们会学会的,可是那天课间检查卫生,我们班因为有纸屑,所以被扣分了,在晨会课上,一起讨论扣分原因的时候,有学生竟然说因为我去开会没有扫地,所以才扣分的。我真是哭笑不得!”

对于班级,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管理,这跟父母不能溺爱孩子事事包办是一个道理,当然,放手管理,不等同于放任管理,我们要给予学生地位、角色、活动和建议。设定小岗位,实行岗位负责制,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岗位设定要小,要细,一定要责任到人,不然就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会随着旁观者的增多而大大减少,这种效应极易形成“集体性的坐视不管”和“集体冷漠”的局面。比如,老师把本子放在讲台上,然后对着班级的同学说:“待会把本子发一下。”结果是下了课没有人去发本子,胆子大一点的拿了自己的本子就走了,因为大家都不认为老师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也就没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但如果把每一块的地方都包干到人,那他们也就成为了此块地面的负责人,当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关注,这比老师批评要有用的多。因此,班级的事情,老师们不要处处插手,“hold住”你们的手脚,也就“hold住”了班级管理

二、“偷懒”以适切为基准

现代班级德育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德育活动中的参与者和自我管理者,这是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1.适切的电话联系。很多班主任都把“打电话给家长”当成是自己的法宝,上课讲话,打电话;作业拖拉,打电话;下课调皮,打电话;午饭捣乱,打电话……忙碌的班主任们,赶着打各式各样的电话,积极地做着家校联系与沟通,一一细数着孩子们在校的零零总总,生怕忘记了什么。面对没有起色的“顽固学生”,班主任们不禁恼火,抱怨家长连自己的小孩子都管不好,怎么能胜任父母的角色。殊不知,在反复接到“投诉电话”之后的家长,也在挂掉电话的那一刻深深叹息:“老师怎么连自己的学生都教不好,什么事情都要我们来管,那要老师又干嘛?”

的确,与家长联系沟通,能够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如果把打电话告状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依托,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频繁的电话,无论给学生还是给家长都会带来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也就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要适当:首先是频率要适当,过度频繁,必然物极必反。第二是时间要适当。家长也是,适切的电话,就能使家校联系成效最优化。

2.适切的权力下放。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班主任整天事必躬亲、忙忙碌碌的,学生干部往往缩手缩脚,管理能力较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不强。因此,下放班级管理的权限,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成了班级管理的必须。

班主任理所当然是班级德育管理者队伍中的首席,而介入这支队伍的不仅有学科教师,还有家庭的教育力量、社会的教育力量,更有受教育者本身,为此,我们应该把班集体建设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

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班主任,都会把诸如早读、值日、作业收发等工作交给班中表现好或学习好的学生去管理,并配以一定的评比、记录等制度。多年实行下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管理效果好的班干部群众关系日渐恶化,有些家长甚至会和老师提出不要担当班级干部的要求,因为这些班干部在班中很孤独。

细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只涉及一小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被管理者,也就是你班主任找了一个你的替身去管理。因此,只有让全体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者,都拥有班级工作的知情权、决策权、评价权,才能使班级德育管理真正井然有序、卓有成效。

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时说:“我从十七岁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了。可是,后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创新班级德育管理让我们从学会”偷懒”开始。

参考文献:

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得好,就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联系各科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好管理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因此,本文对提高教育管理中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校貌,还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作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班主任,做出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为社会孕育出合格人才。

一、诚实守信,以心换心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教师会最先得到学生的尊重。虽然诚信看不见,摸不着,但相处久了,自然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标准,留下印象。平日里,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总喜欢居高临下面对学生,觉得这样自己就显得高高在上,有威信,殊不知这样的态度最易让学生反感,他们会从心底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教师不尊重他们,没有把他们的想法、行为当作一回事,久而久之,会慢慢疏远教师,走向极端。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在各地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恶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班主任工作不到位所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解,加之繁重的学习压力,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干一些成年人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只有热情诚恳,处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把学生当作朋友,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得他们喜欢和教师相处。

二、尊重学生人格,要有宽容之心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可见,对学生的最高奖励莫过于对他们的尊重、肯定和信任。初中时期也是最易发生情感波动的时期,很多学生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自尊心很强,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师生关系,不尊重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很可能导致其失去自信心、自尊心。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是化解矛盾的一副良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更好地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消除顾虑,解除因犯错误、挨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有的学生犯错后往往情绪激动,甚至认为错不在自己,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急于批评,态度强硬,就会使事情更加严重,不如等学生冷静后再进行疏导教育,这个时候学生就比较能听进去了,也避免了当众指责带给学生难堪,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师生产生隔阂。这样效果会更好,也能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

三、公平公正,不偏不袒

对待学生,必须平等而又民主地对待学生,班主任对全班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优差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更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所以,当老师初次与差生谈心时,一定要放下架子,否则,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因此,对差生教育时,必须坚持平等原则,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可亲、老师可敬。从而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时班主任要尽量给所有的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公平的。在课堂提问时,也尽量多提问后进生,并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遇到班级搞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们出主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人都有主人翁的姿态。

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家访

建立家校互相访问制度,班主任与家长应经常保持电话或信件联系,随时反映学生动态,共同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举行家长会,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双方互相交换教育意见,等等。还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到两次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到校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状况,学校的管理状况。另外,家庭访问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联系方法,它不会过时,永远不能为电话联系所取代。因此,如果条件允许,班主任应该家访,深入各个家庭去了解学生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配合家长去促进学生的成才。教师与学生家长谈话,应包括学生的各方面,诸如平时生活、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心理情况等,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准确地了解孩子,增强有的放矢的教育效能。在日常学习中,不要把访问的面局限于那些表现差的学生,否则会在学生和家长中造成一种错觉:班主任来访问了,出问题了。家访的谈话要以肯定成绩为主,在这前提下指出不足之处。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还要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的意见,以便随时改进工作。

总之,班级的管理需要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班主任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树立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与学生共同建立这一个全新的家。

参考文献:

[1] 张云生.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J].职业与教育,2009(1).

[2] 陈宏宝.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J].中学课程辅导,2011(13).

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学年级是学生成长发育的起步时期,在此时小学生身心、智力发育速度加快,对于外界事物探索好奇心增强,现阶段的班主任进行知识教导的同时,更加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有计划的对小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教育,使其能够养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但由于当下时段部分小学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开展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从而威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对此,班主任应及时改观自身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导的同时注重班级管理教育,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意识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班级管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使其无法准确判断自身行为以及成长环境会对产生何种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才应及时开展班级管理教育,从多方便入手,为小学生塑造未来成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而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开展视频教学,培养卫生意识

卫生意识即为小学生对于自身卫生、环境卫生的清洁保护意识,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能够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视频教学是指班主任通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使用为小学生展示具体的教育视频,以更加鲜明的视频观看强化小学生的视觉体验,为小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促进卫生意识的培养。

例如:班主任播放由于卫生问题而产生的危害,以反面教材强化小学生的认知。卫生问题主要包括了个人卫生以及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方面,班主任可以为小学生播放由于不注重个人卫生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同学们,我们平时咳嗽、肚子疼大多都是因为卫生问题引起的,细菌通过口腔进到我们的身体中,从而产生痛苦的病症”班主任结合视频观看进行讲解。环境卫生方面则可以展示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沙尘暴、土地盐碱化等等,由于人类向大自然排放过多垃圾以及过度挖掘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进而以极端天气等各种异常现象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在视频教学中,班主任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既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在生动的视频影像观看中提升小学生对于不注重卫生引发问题的了解,进而培养小学生清洁自身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二、深化案例分析,树立安全观念

安全观念即为小学生对于周围环境潜在安全隐患的预防、预判,以及面对安全事故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案例分析是班主任以生活实际案例进行解析讲述教导小学生其中包含的各种知识点,有利于让班级安全教育有据可依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透过案例现象看到生活安全隐患的本质,增强小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理解的同时,促进小学生安全观念的树立。

例如:班主任带领小学生分析具体生活场景案例,判断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场景一湖泊、河流的堤岸,“同学们,这个场景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班主任结合场景提出问题。一名小学生表示:“老师,河流附近的地面很湿滑,容易跌落河中”。另一名小学生进行补充:“老师,无人看守的湖泊、河流下水游泳容易出现溺水事故且没有人可以及时进行救援”。场景二城市中的施工场地,“那这个场景又有哪些安全隐患呢”班主任更换场景并再次提出问题。第三名小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施工地区容易出现高空坠物的现象,而且施工区域内部各种器械摆放凌乱,还容易发生磕碰事故”。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班主任由小学生自行判断其中隐藏的各种危险,在安全的环境下培养小学生对于危险系数较大地区的预防能力,从而实现小学生安全观念的树立。

三、拓展课外实践,塑造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即为小学生受主观意识引导、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的能力,它不僅是小学生个人素质的体现,还是小学生良好品格培育的前提。课外实践是班主任让小学生通过在校园内部及校园附近各区域进行社会活动,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社会的经验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锻炼小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在亲自历练的过程中,塑造小学生的道德思维。

例如:班主任带领小学生到安全的路段进行实况演练。教师首先选择一个很少有车辆经过的路口,然后安排若干学生来扮演街道上行驶的车辆,随后挑选三名小学生分别扮演“腿脚不便的老人”、“有位少年”以及“不良少年”,剩余小学生则扮演路人。在“车流”涌动的街道上,“老人”想要过马路但却无人帮助,此时两位少年同时入场,“不良少年”选择视而不见,“有为少年”则主动上前帮忙。通过该场景的实际演练,班主任可以传达尊老爱幼以及帮助他人这一良好道德观念,还可以通过“不良少年”的行为促进小学生对于不道德行为的理解。班主任带领小学生以演练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一来可以确保小学生不会在实践中受到伤害,二来可以为小学生留下“乐于助人”良好道德体现的印象,从而使小学生在日后的成长中可以真正落实这一道德行为,进而促进小学生道德思维的塑造。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心智成熟程度尚且较低,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教育时更加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确保所有小学生都可以在“白纸”的阶段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保障小学生未来发育可以拥有良好的思维意识作为引导,为小学生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身体、心灵、精神都可以健康、安全、快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慧.以生为本,灵动管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J].中华少年,2018(24):208.

[2]王冬.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方法探讨[J].新智慧,2018(21):35.

[3]苗钟国.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学周刊,2018(21):166-167.

柳州市洛满中心小学

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并依据其自身特点,越来越被高校教育者所重视。无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逆反心理状态,能够全面覆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无意识教育;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具有高文化水平的群体,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普及,以及受社会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意识越来越突出,老师简单化的灌输教育方法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对于此类教育方法有种逆反心理。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被大家所重视,无意识教学的主要内涵和特点又称“隐性教育”,它是不被受教育者自身能意识到的教育新模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指借助于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提前在学生们的周围安排好一些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样可以使得受学生们能够被动地去感受和体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而愉快的情景中发展他们的智慧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一、无意识教育的特点

在我们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如果用有意识和无意识相比较而言,无意识的教育可以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教育方式的渗透性。相对于有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对学生们的影响是通过测方面的,当然了,也更不是通过一些硬性的规章条例和制度来强制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党建、法学等情景来产生无形的力量,从而达到约束受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随着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教育载体也随着时代而进步,这样就可以使得许多的教育者们能够施教在每时每刻,这样也更有利于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2.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现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也具有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以往我们用直接说教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受学生的排斥感,其原因是在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时间上相对集中,在道理上也过于绝对,这样会令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原则,灵活处理学生问题。

3.教育环境的快乐性。无意识教育既然是以人的无意识心理为发端,就本质地要求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是感到轻松、愉快的,满足其自身的心理需求,使其樂于接收,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学生们的想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在我们班级管理的无意识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人们的情绪体验,然后再设计和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可以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从而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幸福的正向情绪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想要学习,喜欢学习,进而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适当运用无意识教育于班级管理工作之中

1.寓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班级活动是有多层性和目的性的,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从而确定活动的内容,进而再开展多种内容的活动,班主任要善于把多层次和多目的性的活动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展。首先根据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计划和内容去选题或根据形势的发展与要求去选题。在选题过程之中,我们班主任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内容上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这样结构才符合学生理解和发展提高的规律,因为学生思维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2010年我院团委组织学生进行我国西南五省干旱的捐款、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的捐款,我班级学生踊跃捐款。在这两次捐款之后,我班一学生的同学在南京上学时患了白血病,我班学生知道后又主动进行捐款,这么多的事情使他们深知生命的宝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榜样的力量实现。在无意识的教育中,榜样教育就是在对于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我们班主任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且要在班级中通过宣传来树立这样的一个典型,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其他学生的目的。我们所选的榜样之所以有力量,那是因为榜样是产生在学生之中的,像这样的事能够具有真实性,也更加地有吸引力,所以榜样才更加地容易使人感动和接受,从而达到使人效法和模仿的目的。我们班主任可以通过宣传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先进,带动中间,教育后进。在选择、树立榜样的同时,班主任应注意对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正强化”教育,这就是说班主任应时刻注意对他们正确行为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把正确的行为习惯巩固和保持下来。

3.无意识教育融于环境教育之中。人的思想品德均形成于一定环境之中。一种环境是指客观环境,即是人们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如在图书馆中,读者安静地读书,悄无声息,为什么没有人去喧哗?这是因为有一个无形的管理者在监督和约束着他们,这个无形的管理者就是图书馆内安静的氛围。如加强班级教室纪律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形成一定的奖惩制度,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这样的氛围,就自觉地去遵守这种制度,会保持教室和宿舍环境的优美。另一种环境可以是指人们通过种种活动相互交往,发生着各种关系。在这些交往中,人们常常是互相成为一面镜子,不自觉地充当着正面的或反面的教育者,相互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对方;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希望班级学生喜欢他、接受他,获得班级群体对他的认可,追求内心的平衡,在班级里的学生个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约定俗成的班级群体风气靠拢。即一个班风好的班级,班风就是一股强大的约束力量,全体学生会积极地按照班风要求去做,自觉地维护自身班级的荣誉和班纪班规。

4.增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教育要“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简单地说就是班主任要与学生交朋友。首先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了解、熟知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待他们无伯仲之分。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于无意识教育形式活泼多样,寓教于无形,因而能很好地适应班级管理工作,适应形势变化对班级学生教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无意识教育获得的认知往往是比较直观的、零碎的,因而这种认知不是持久的,带有易逝性。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利用无意识教育配合有意识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史蓉.无意识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0,(5).

[2]王石磊.无意识教育:高职院校“两课”开展的新途径[J].黑龙江史志,2009,(12).

[3]张佳.浅论无意识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文教·历史,2006,(6).

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艺术性

0067-01

当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大家庭,要管理好一个大家庭,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并且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为此,笔者改变了班委会“一做到底”的方式,实行班委会轮换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例如,新学期开始,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然后请各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工,每个小组轮流担任班委一周,管理班级事务。自从实施了班委会轮换制,平时纪律散漫的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后变得自觉多了。笔者在学期中和学期末两个时间段分别开展了两次“人人评好班委”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及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奖励方式上,笔者除了给予精神奖励,还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奖励学生文学名著、作文选、故事书等。获奖的学生对奖品具有所属权,全体学生具有阅读权。在管理班级工作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将班级管理的权利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好的班级环境要有良好的班风和班级文化,因此,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风的建设。首先,营造文明的语言环境。比如,在“讲文明、懂礼貌”方面,笔者引导学生见到长辈、老师时主动问好。平时,笔者看见学生会报以微笑并主动对学生说“你好”;上课时,笔者会先向学生们问好,学生们也会向笔者问好;课中,笔者提问学生时会用“请举手”“请回答”“请坐下”“谢谢”等礼貌用语。学生在笔者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其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黑板报、手抄报、图书角等要力求做到既美观大方又突出教育功能;班主任可以指导班委会成员组织开展背古诗、读名著、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促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最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去年9月,班里的学生买了一台“尊师扇”送给老师。有一天,天气非常热,笔者来到教室查看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时,科任教师正边擦汗边回头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发现风扇正定向吹着“小捣蛋”张振豪(化名)。此时,同学们都注意到了科任教师的动作,不约而同地看着张振豪,张振豪的脸红了。对此,科任教师假装没看见,继续上课。此时笔者看到张振豪移动着手指,把风扇遥控器悄悄地按了一下,风扇很快吹向科任教师。为此,笔者悄悄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而张振豪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见,班主任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

三、树立师表形象,做到言传身教

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要做到言传身教。假如教师言不雅、行不正,那么学生就不会敬佩老师,这对班级管理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班主任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为人师表。比如,当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时,教师就不能随便迟到、早退,并且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否则就无法起到表率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好样子。教师以身作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以开展“美丽广西清洁校园”活动为例,笔者要求学生讲卫生、爱清洁,不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对此,笔者说到做到。每天早晨进入教室,笔者把讲台收拾整齐并擦拭干净,看到教室地面有废纸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科任教师来给学生上课,心情愉悦,常常表扬学生的清洁卫生工作做得好。渐渐地,学生学会了讲究卫生,在教师来上课前主动把讲台收拾干净,打扫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可见,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做到言传身教。

总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勤练“内功”,积极探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将爱心献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促进班级的发展。

(责编 欧孔群)

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双重视角阐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学生、高校、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以及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等不同角度提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策略,从而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问题,促进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社会服务  专业建设  双重视角  小学教育专业  社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的亲职教育较为落后,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广泛开展亲职教育。

一、对亲职教育现状的调查

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2018年暑假期间针对本地中小学和幼儿园亲职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以幼儿园为主要调研对象,顺带对小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幼儿园中有少数公办幼儿园对外宣称或实际设置家长学校,但私立幼儿园中没有设立亲职教育机构的占95%。宣称设置有家长学校等亲职教育机构的幼儿园亲职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通过每学期固定时段的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简短的关于应该如何关注并指导孩子的教育。就小学的调研结果看,小学亲职教育的工作落实得也让人担忧。调研的小学中有91%的学校实际或对外宣称设有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挂靠在学校德育、思政或政教部门,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单一,即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总体上从幼儿园与小学仅有的这些亲职教育形式上看,亲职教育实效也令人担忧。首先,家长会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可能仅有的亲职教育机构,开展亲职教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每学期一次左右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交流的内容远比亲职教育的内容多,亲职教育往往是走形式。其次,家长会上的亲职教育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以安全教育为主,对家长如何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子女的内容涉及不多或者没有涉及。最后,家长会的参会人员并非都是学生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哥哥姐姐或其他亲属参加家长会的现象很常见,家长会在参会对象上不具备典型的亲职教育的特点。

亲职教育的承担机构中逐步出现了国家公检法机构。公检法机构举办的亲职教育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教育对象多是涉罪未成年的家长,主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目的,有强烈的“专业”或“行业”特色。这种形式的亲职教育属于亲职教育中的特例,同时这类亲职教育开展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也都很小。

社区亲职教育开展的情况是课题组调研的重点。课题组对本地几十个社区进行逐一走访,通过与物业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的交流,发现仅有不到10%的社区举办过亲职教育或类似于亲职教育的活动,在社区内专门或者在社区其他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安排讲座或咨询的方式开展亲职教育活动。亲职教育的专家和教师团队是临时组成的,有些活动是政府公益机构,例如妇联,在儿童节或妇女节的时候,以政府公益活动进小区的方式开展的,活动的时间短、过场性等临时性特点非常明显。

课题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在社区开展常态亲职教育是亲职教育活动的最好形式。与学校亲职教育相比,社区亲职教育具有方便就近的优势,家长不必专门抽空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形式的亲职教育活动。与政府或民间机构举办的临时性亲职教育活动相比,在社区的支持下,社区亲职教育可以做到常態化。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具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利用自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社会职能,是高校的使命所在。高校教育类专业虽不一定能像其他专业一样通过专业服务直接或显性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利用教育类专业的资源和优势,服务地方教育的发展,却是高校教育类专业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国内亲职教育大体可以从政府工作的层面考察,政府出面组建的包括小学教育和相关专业与领域的专家在内的各类亲职教育机构中,非常态化的多,常态化的少;活动的形式以散为特点。少数的民间机构主导的亲职教育,与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类亲职教育形式相似,以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为目的,“一过性”的活动多,一般也都难以常态化。我国亲职教育的现状呼唤社区亲职教育,尤其是常态化的社区亲职教育,因此,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在目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等角度考察,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建设所需,以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完全可行的。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小学教育专业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专门关注并潜心研究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教授学生传统的小学课程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上,还体现在亲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上。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能确保社区亲职教育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不走弯路。同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自从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以来,在校非毕业班学生基本保持在1500左右。这么多非毕业班的学生,分散到本地各大社区,可以保障每个社区都有较为稳定的学生亲职教育团队。学校即将调整毕业生实习策略,允许学生既可以去小学实习,也可以去亲职教育机构实习,这样的话,社区亲职教育的学生力量会更大。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固定蹲点或巡回指导的方式,进驻社区,与学生一起开展社区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确保开展社区亲职教育有充裕的人力资源。

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五条都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同一部法律以两个条文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这在我国是非常少见的,可见服务社会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就高等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法律与政策既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出要求,也给予支持和鼓励。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其他职能的试金石,同时也是高校的最终使命。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铸就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强大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发挥自身专业的强项与优势,完全可以像其他专业一样,很好地服务社会。

三、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更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亲职教育,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是针对幼儿家长进行的教育。亲职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比较受关注,幼儿园也能认识到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家长提供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规定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需要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这里的科学育儿指导就是一种亲职教育。但正确理解亲职教育,应该清楚一点,亲职教育的对象包括的不仅是幼儿家长,所有未成年人的父母都是亲职教育的对象。与幼儿园关注亲职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的亲职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都忽略了学生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

小学教师与小学学校的工作对象可以认为包括学生和家长两大类,我们可以将与这两种工作对象对应的教师职业角色称为“第一职业角色”和“第二职业角色”。“第一职业角色”是传统的教师职业角色,单纯指从事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类工作;“第二职业角色”则是指教师教育和指导学生家长如何履行家长职责、如何教育子女的角色。

小学教师的“第二职业角色”往往被社会乃至教师所忽视甚至淡忘。为家长提供如何做好家长的教育与指导是小学教师和小学的分内工作。我国早在1998年頒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里提到的家长学校就是小学教师与小学承担亲职教育的一种形式或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既包括教育学生,也包括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承担亲职教育的任务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具备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从亲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关键途径角度考察,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就不仅仅是服务社会的工作了,这一工作已经明显带有专业建设的因素。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主要依据。

(二)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构成应当突破传统的“第一职业角色”的限制,兼顾学生将来担任“第二职业角色”的需求,参与社区亲职教育能切实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并习得从事亲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在高校看来是一种专业建设视角的突破,是一种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改革举措,高校有动力和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的结合不仅给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知识、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支持,也给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机会、教学素材的积累和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使高校在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提升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建构适宜的专业课程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建立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都有动力和能力切实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活动。

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角度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直接介入亲职教育的并不多见,一是因为亲职教育通常针对的是未成年学生的父母,而高校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亲职教育在高校范围内一般实施的必要性较小。二是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考察,即使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亲职教育方面的专业课程,但这类课程也是针对亲职教育的理论以及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的,不代表专业教师直接参加亲职教育活动。从丰富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亲职教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角度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迫切需要有一线的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经历和经验。这也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属于联系高校、社区和学生的关键纽带的角色。高校要确保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都有机会也有动力介入社区亲职教育。为保证该项工作的实效,高校可以将这项工作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建章立制,要求、支持并鼓励教师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成为亲职教育的实施主体,也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活动的观察者,再结合学生在亲职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和感悟,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创新模式和高校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角度

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可以见习与实习亲职教育,他们既可以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辅助者,跟班了解亲职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可以是亲职教育的实施者,实践亲职教育的技能。

除专业咨询或教育讲座等少数对人员要求高的活动外,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中可以参加几乎所有形式的活动。例如,讲座的组织与安排、辅助专业咨询、组织亲子活动、亲职教育课程教学以及亲职教育辅助类课程的教學,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承担。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亲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亲职教育,不仅可以实践锻炼亲职教育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亲职教育,提高亲职教育的理论水平。

高校和社区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亲职教育活动的机会和便利。学生是社区亲职教育的生力军,社区亲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社区亲职教育需要学生作为主力,需要教师作为指导者,需要高校和社区作为支持者,共同形成合力,切实做好社区亲职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学生日常课程的安排上通盘考虑,进行合理调整,为学生安排合适且足够的时间进入社区,不同班级的学生依某种顺序轮流进入社区,以保障社区亲职教育整体上连贯有序,真正实现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

(三)高校角度

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可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都设在小学,学生在小学实训基地实习课堂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这类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的“第一职业角色”。从高校角度看,可以将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建设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一类型的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家长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第二职业角色”。亲职教育技能在各类家长学校里是很难真正得到训练和拓展的,但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学生却有实实在在的机会实习如何指导社区群众做好父母尽到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职责。

建设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社区亲职教育实训基地,高校首先要做好基地的规划。高校可先与部分成熟的社区合作建立社区亲职教育常设机构,以常设机构为基础,挂牌建立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更多社区的合作。其次,高校要在基地的建设上予以必要的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运营资金问题,无论从哪种情况考察,社区亲职教育均非营利性活动,但活动的开展一定都有资金或设施设备上的需求,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愿意在亲职教育方面投入资金或设施设备,高校在这方面需要主动投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本来就需要合作方均有投入,社区为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高校在资金与设施设备上予以必要的投入,也是符合合作的基本要求的。最后,社区亲职教育机构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也有常规管理的问题,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协商,确定双方认可,对双方均有利的管理方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综合优势。

(四)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角度

父母主体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亲职教育是不能速成的,也是无法速成的。因此,探索如何促使父母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和动力,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需要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从家长主动接受亲职教育的途径考察,在系统、科学的亲职教育缺位的背景下,家长亲职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阅读图书或观看电视节目,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或者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但对孩子性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明显不够。因此,社区亲职教育要考虑这些家长的兴趣问题,注意引导,提高家长对孩子情绪和社会性培养的重视程度。

还有其他一些较为普遍的情形值得关注。部分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有需求,但参与亲职教育的积极性却不高。也有的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常规活动形式不满意,存在一定的挑剔,要求较高。社区居民在亲职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兴趣与需求方面的多元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兴趣与需求,要求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适用不同对象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以提高居民的社区亲职教育参与度,提高社区亲职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五)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角度

首先,应根据社区的条件和其他实际情况选择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也就是开设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具的社区亲职教育课程。亲职教育课程的对应形式是亲职教育课堂。亲职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与一般的学校课堂不同,亲职教育课程教学应主要以互动性课程为主。就课程内容而言,不能全由授课人确定内容框架,适切的做法应该是开发“定制型”教学内容。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内容需求是多元的,灵活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不能单纯依靠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与能力拟定教学内容,由教学人员单方面确定的教学内容通常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正由于有这样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就需要在社区针对亲职教育课程的内容征集或征求意见,将社区居民迫切需要或普遍需要了解或掌握的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纳入课程。亲职教育课程内容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基础,这就是“定制型”课程。“定制型”亲职教育内容的确定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通过教学人员发布若干不同版本和内容构成的教学纲要,供社区居民选择,最后根据选择的情况确定当期或后续各期的教学内容。当然,一些基本的、共通性的亲职教育问题还是必须作为课程内容的,但应当分解开来,科学地融入“定制型”的课程内容。

其次,可以选择采取常态的亲职教育指导咨询形式或者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社区亲职教育的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与课堂形式的亲职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这种方式灵活、机动,不需要固定时段去课堂上课,方便社区居民。二是更容易满足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有些居民对集中授课的方式不感兴趣,但却有需要或意向了解某专项或专门的问题。集体或个别的指导为这类群体提供了获取专门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合适途径。这种方式比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更具操作性。定期的讲座可以由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讲,也可以从其他单位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专家主讲。但集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和定期讲座对负责解答咨询或主讲的人员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除其他单位专家外,只有小学教育专业有经验的专任教师才可以胜任。因此,咨询或讲座的形式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担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辅助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做讲座。

再次,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区亲子教育活动,凭借亲子活动平台,师生通过旁观或参與,评价或指导家长的言行,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和指导子女的技能。亲子活动不只是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简单地玩耍,组织方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或目标,还需要考虑一定的针对性。因此,亲子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每次亲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最好能够不一样,这样既容易吸引家长携子女参加,也便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从不同视角参与活动,从不同的视角评价或指导家长。例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就有很多种可能,有交通安全问题、家庭用电安全等,亲子活动可以以这类问题为主线,模拟相应的情景,组织活动。内容明确具体、针对性强,活动的效果就好。

最后,开设辅助亲职教育课程。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是子职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对象是子女。因此子职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与亲职教育课程对应的,课程以帮助子女了解和认识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及家庭责任为目标。另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则是婚姻家庭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对象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以增强父母或子女的家庭责任感为目标。子职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课程作为亲职教育的辅助类课程,可以强化社区亲职教育的效果。

上述几种活动方式适用场合和效果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社区的支持下,可以选择其中某一活动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选,甚至还可以在这些活动方式之外,创新性地开发更多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促进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无论是从社会服务视角,还是从专业建设的视角,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正确举措,该举措必将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2]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爽,范永强.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A027)

【作者简介】饶满萍(1972— ),女,安徽望江人,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

(责编 王 一)

上一篇:全球卫星通信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商业企业发展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