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

2024-03-18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微波通信技术是采用定点传输的方式,相隔一定距离就会设置一个中继站,由于其是使用L、S、K、X诸频段,具有超大容量、超高安全性以及可以传输极远的距离,不会受到高楼、山体的阻隔影响,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手段,也被广泛应运用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之中,在网络传输及现场直播方面有着突出作。随着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微波通信技术的特点,深入探究了广播电视微博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微波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深入,微波通信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广播电视领域有着突出作用。微波通信技术是使用L、S、K、X诸频段,呈现直线传播状态,不仅传播速度快,且信号丢失少,安全性能高,还不会受到高楼、山体的阻隔影响,解决了广播电视直播难题,全面提高了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效率与质量[1]。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充分应用微波通信技术改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全面掌握此技术将有效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让人民享受到最优质的广播电视服务,丰富人民生活。

一、微波通信技术的特点

微波通信技术受到空气和传播的损耗较少,应用在广播电视中优势比较明显,本文着重从传播能力与安全性进行说明。

(一)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

在广播电视中运用微波通讯技术,可以明显地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微波通信技术是以微波作为主要传输信号,而微波通讯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即使在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充分保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同时应用于广播电视的微波通讯技术,也可以减少成本。

(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微波通信技术的安全性是指对人体无辐射伤害。现在的微波通信技术主要采用的是L、S、K、X诸频段,此频段波长短、频率高,与光波相近,且是直线传播方式,能被人体吸收的较少,几乎对人体没有损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广播电视中应用微波通信技术,能讓用户放心使用。

二、广播电视微波通讯技术应用研究

(一)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的有效应用

广播电视发展的核心就是确保数据集的稳定传输,而微波通信技术受到空气、高楼、山丘的阻隔影响较小,为广播电视数据稳定传输提供了技术基础与保障。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通常是将SDH应用在干线上,并设置备份传输网络,双重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在使用SDH的时候,由于它是一种数字分录终端,具有更高的应用灵活度,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数字分录终端,向网管系统报告相关的数据,充分保证了电路的运行质量。此外,在线路中采用STPC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精准度。当微波通信各线路连接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数字微波站将网络通信信息传输到固定的通信线路之中,然后运用事先设置的设备进行转换[2]。在广播电视云应用微波通信技术的时候,其必须依据微波频率调整发射站的功率与变频数值,以更加符合微波传输需要。此外,该传输技术也能实时监测节目的质量,及时传输现场信号,方便服务车能及时获知现场情况,从而快速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有效应用

应用微波通讯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可以有效地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通过微波通讯技术将信号首先采集,然后再将其转化为传送信号,再将其传输到控制中心。而控制中心则在接到传送信号之后,将信息传输到卫星上,从而实现信号传送任务。微波信号传输不局限于某一种信号形式,使之能依据实际需求对信号进行音频或视频的转换。在微波通讯技术应用中,信号可以以多种形式传播,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地面、卫星还线路的形式。正是由于微波通信技术的优势,逐渐在广播电视大型转播现场被广泛应用,此充分保证了现场信号的稳定与画质的清晰[3]。同时运用微波通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广泛覆盖,还能充分保证信号完整,从而大大改善收听的体验。

(三)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直播中的有效应用

电视直播技术对信号传送技术有较高要求,而微波通信技术能满足广播电视转播、直播等各项需求,为广播电视信号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广播电视直播采用的是卫星微波通信传输的形式,或者是通过网络线路进行转播,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更能保证画质,充分提高民众观看体验[4]。此外,广播电视可以事先做好系统备份,以更好地应对直播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充分保证直播正常运行,同时,能预留出时间来修复故障,全面保障了直播信号的稳定与安全。

(四)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广播电视中运用微波通讯技术,要注意信号源匹配的问题,减少对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干扰。在广播电视应用微波通信技术的时候,可以安装多个信号源及信号接收设备,以确保信号处理设备与端口信号符合。同时,在微波站设置监控系统,以便通过在线监测对信号码流实时进行掌握,若是出现信号传输异常情况,则可以运用提高信号强度的方式来稳定信号传输,并及时检测微波站覆盖的传输网络。同时,应完善外接电源的设备装置,使微波信号的传输效率更高。在选择应用外部微波电源通讯电路技术设备进行微波信号发射传送时,必须严格确保不具有发射无零配电和无中断的安全问题。因此,备用微波蓄电池等外部微波供电通讯设备的正常工作持续时间一般应不得低于8小时,以利于保证外部微波通讯电路正常运行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巨大提升,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与画质清晰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广播电视直播与转播过程中,运用安全、高效的微波通讯技术,加强研究微波通讯技术,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提高信号传输效率、质量,为广播电视直播与转播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更为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9):168-169.

[2]李军,特木日朝日格.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106-108.

[3]张海刚.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探析[J].数字传媒研究,2020,37(01):40-41+45.

[4]王辉.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数字微波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20(20):208-209.

作者简介:

许骏,1966年12月5日,海南省万宁市,大学,电子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微波传输。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主要特征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出方便人们生活使用的工具。目前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就是一项重大的研究发明和应用,其主要是利用卫星信号传播来进行广播节目的播放。该文主要从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出发,简单阐述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关于影响我国该技术运用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 卫星传输技术 现状趋势 对策

1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

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在传输中主要有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地面接收器三大模块来进行信号的传递。首先上行发射站是将经视频处理后的相关视频信号和伴音处理电路处理后的视频伴音信号混合处理在一起,形成最终基带信号,该部分完后,要对中频载波的波段进行调制,将基带信号调节为70 MHz的中频调谐波。然后将中频信号变成规定的发射频率。最后是将最终调成的频率由发射站的发射天线传输给卫星。其次就是星载转发器在接收到地面发射站发射来的信号以后进行信号中转转发至地面接收器。目前的电视广播卫星上都有C、Ku等不同波段类型的转发系统,在星载转发器工作时,就是由它来接收上行发射站发射的信号,随后向卫星电视广播的地面接收站进行下行信号的转发,其中工作实质就是转换机。最后就是地面接收站来进行信号的接收,转播成电视有上行发射站最初发射的视频信号。地面的卫星电视接收站主要是由天线、卫星接收机以及高频头这三部分组成。天线负责接收卫星信号,通过天线上的高频头把电磁波信号处理放大,将其频率转换为950~1450 MHz的第一中频信号。随后,转换后的中频信号通过电缆输送到卫星接收机来调节至广播电视适合的波段。最后将其转化成最初原始的复合基带信号进行加重处理。

2 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1)首先是人为操作不当引发的问题。这主要是该设备的安装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由于自身素质和责任心问题导致操作失误以及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挽救措施。此外,还由于维修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在维修中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所以,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首先需要制定出比较完备的维修管理和施工管理制度,确保在全面细致的制度监督下最大程度的规避施工维修失误现象。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设备建设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意识。另外,为确保施工、维修工作的有效落实,还要制定现比较科学规范的施工、维修工作指导办法,确保设备建设的合理以及维修中遇到问题时能做到及时解决。

(2)电磁干扰,电视广播节目信号在传输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类型电磁波的干扰,这样就会导致传输中的电视信号波中的不同波段都受到影响。最终会导致节目信号的质量下降或者有的地区根本接收不到卫星信号。其中最为常见的电磁干扰主要是中、短波干扰、手机信号塔干扰以及各种设备上的雷达干扰。其中中波主要是干扰基带处理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短波主要是干扰高速数字基带系统以及L波段窄带传输系统;雷达主要是对卫星C波段中的下行信号(4 GHz)进行干扰。

所以,受中波的影响,需要确保整个传输系统的工作状态良好以及设置机房屏蔽或者屏蔽接地系统;对于来自短波的影响,比较有效地措施是设置机房屏蔽和馈线屏蔽系统,此外还可以采用半钢(钢皮屏蔽)输送电缆,这都能很好做到对短波干扰的规避;对于雷达的干扰,由于雷达的干扰信号是直接由接收天线传输到卫星传输系统,所以,地球站或者卫星单向接收站对此根本无法克服。这种问题的出现只能和国家无线电输送相关管理部门来进行频率协调解决,此外,如果地球站以及卫星单向接收站距离强干扰信号源较远并且这两种装置都有一定夹角,可以适当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来进行解决。

(3)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由于卫星通信是一个几乎完全开放的传输系统,所以,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很容易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干扰。其中影响其传输的主要因素有通信信号之间的干扰以及太空天气对传输空间信号传输链路的影响等。其中太空的天气因素对卫星传输的影响主要是对卫星自身运转的影响、信号传播途中环境的影响以及地面站发射端和接收装置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太阳活动中放射大量的高能粒子会致使装置中的存储器运行程序混乱、以及导致绝缘材料被电击穿而造成的装置元件损坏;信号在输送中穿过电离层或者对流层时,会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导致法拉第极化旋转装置降级,造成地面接收站收到的信号不好。

所以,要想规避来自电磁波对传输信号的干扰,除了要进一步加快对卫星信号输送设备的抗电磁波干扰技术外,还要注重对太空天气以及太阳活动等对卫星信号传输中干扰较大的外在天气因素的监测,来及时做出应急规避方案,减少对卫星信号的干扰。此外对于那些早就投入使用的卫星来说,不仅仅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更应该考虑的是自身会不会因为年久而失去自身轨道参考,所以还要做好对卫星以及信号传输装置的定期检修。

3 结语

目前在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主要是模拟电视信号和数字电视节目技术并存、Ku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和c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并存以及数字加密电视和数字非加密电视传输技术并存这三大主要现状。但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发射容量小、广播节目类型传输较少、覆盖率低等,所以需要在科学进步的步伐中加快对新的卫星传输技术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问题做总结以及及时提出解决对策,来保护卫星信号在输送中不受到外界干扰,保证信号输送质量,提高电视节目可观性。

参考文献

[1] 奚向涛,范建明.卫星接收信号的干扰和抗干扰[J].有线电视技术,2007(2):51-53.

[2] 余英.广播电视卫星传输[J].卫星与网络,2006(8):48-56.

[3] 刘洪才,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技术.第六章.卫星直播到户(DTH)[J]中国有线电视,2008(9):986-987.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也不断发展更新,并逐渐建设成为一张可承载多业务的综合信息网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5G信息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新一代的广播电视运营商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5G通信技术及其特点,讨论了5G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5G通信广播电视技术;4K超高清;C波段

由于5G采用的通信技术具有比以往几代的通信效率更高,速率也更高,延迟率低,容量也较大的特点。可以这样说,这是目前民用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之一。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已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颁发5G业务牌照,标志着5G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式迈入高速发展轨道。目前,中国广电5G商用市场正在加快布局中。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正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逐渐向媒体融合、IP化、大数据、智能化、模块化方向迈进。如何实现5G通信技术与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更好地融合和发展,使党的主题、党的声音通过5G+广播电视传输得更加响亮、范围更广、老百姓使用更方便,这也是我们身为广播技术人员身上的责任所在。

1. 5G通信技术给广播电视带来的影响

5G通信技术与传统4G技术相比而言,具有高传送速率、大传送容量、低时延等优势。在速率方面,5G的网速是4G网速的10倍以上,在5G网络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一个1GB的文件只需几秒钟就能下载完毕,最高不会超过10秒钟。

5G技术在处理人的延迟感受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人类正常的眨眼时间是100毫秒,而5G技术的延时是以毫秒级计算的,可以达到4G的十分之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比普通4G用户的下载速度迅速很多,在语音以及视频方面的交互体验也更为流畅。除此之外,在容量上,5G网络的连接容量更大,同一个连接单位可以支持50以上终端的使用。同时,还可以保证100Mbps以上的下载速率体验。

客观来说,4G通信技术已经可以满足广播电视的相关服务。而5G技术下的高传送速度给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体验,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些全新,全面的交互与体验是传统广播电视无法满足的。事实上,现实当广播电视发展上述视频等服务时,会面临终端用户对音视频、图像等服务需求量增加,导致对流量的需求成几何指数型增长。因此,势必会降低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移动宽带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5G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例如,通过采用5G技术实现电视终端用户增加方案,抑或是采用5G的邊缘计算技术,通过在边缘设备上执行数据分析,可有效应对数据爆炸,减轻网络的流量压力。边缘计算能够缩短设备的响应时间,减少从设备到云数据中心的数据流量,以便在网络中更有效的分配资源,达到流媒体高效传输服务的目的,进而提高广播电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5G通信的关键技术与其优势

5G通信技术利用更高的频率资源,使其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5G的核心技术和优势如下:

首先,5G网络应用了切片技术。像是一段公路,5G不只是扩展了赛道,还可以同时通过更多的车辆。根据“车辆”的类型、线宽可分为不同的片层,并可指定不同用途的不同片层。在行驶中,它不仅提高了车速,而且防止了交通堵塞。在上一代的通信技术中,他们只是延伸了“道路”,没有很好的规划和分类。另一方面,5G通过这项技术提高了公路的容量利用率,真真实实地做到了迅速。其次,新型网络架构。当前的4G LTE接入网,应用的架构是网络扁平化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系统时延,及降低建网与维护成本。而5G则采用C-RAN接入网架构。该结构是基于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以及实时云计算的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在C-RAN构架下的核心技术方案,是以较低成本的高速光传输网络为基础,通过远端天线和集中化的中心节点间传送无线信号,以此搭建出覆盖上百个基站服务区域,甚至可以将无线接入网系统覆盖到上百平方公里。C-RAN架构的优势很多,它适于采用协同技术,能够减小干扰、降低功耗、提升频谱效率。同时,动态化的智能化组网,可以集中处理信息,有利于降低成本,便于维护,减少运营支出。第三,5G通信也应用了波束赋形的技术。波束赋形是一种使用传感器阵列定向发送和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技术,能实现在所有方向上传输的无线电波固定在用户的一个方向上,使无线传输的方向会随着用户的方向而改变。因此,5G通信采用微基站、波束赋形、多布局等模式,大大提高了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质量。最后,5G通信部分放弃传统蜂窝通信组网方式,也就是说5G不采用以基站为中心的方式实现小区覆盖。因为传统蜂窝通信基站无法实现移动,灵活性上的限制极大。考虑到用户增量的不断扩大,5G通信技术采用D2D技术方式来实现用户多场景、多环境、个性化的需求。由于D2D技术的理念和逻辑是以去中心化来实现终端间通信,进一步完成拓展终端接入。D2D技术特点是通信距离短,信道传送质量高。因此,D2D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率数据传输、低传输延时以及低运载功耗等效果。由于可以利用广泛分布的终端,建立灵活的网络构架,进一步增加覆盖面积。为用户提供更为灵活和稳定的网络服务。

3.  5G技术在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发展

目前,广播平台的网络服务主要通过通信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容易浪费大量的宽带和服务器资源,网络服务质量不高。因此,为了减少宽带和服务器的消耗,提高网络质量,5G采用了内容发布技术,内容发布技术主要包括缓存、基于广播的索引等技术,内容被传递到最近的用户服务点。这个过程是通过整体网络负载均衡技术,通过共享重建机制,通过远程pop来解决用户的需求,并将用户的需求传递到最近的内容服务点,来获得内容源的响应。

3.1 应用5G技术提升广播网抗干扰

目前,移动互联网终端产生了大量的电磁波信号。在空中,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相互交叉。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各种障碍物的影响,许多电磁波在同一端相互干扰,由于5G技术优势在于高穿透力,以及高效能。因此,使用5G技术进行数据汇集传递,再分发至终端,可以减少信号障碍和干扰,使信息传输更加快速准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3.2  5G技术应用模式更新

目前,ATSC编码是我国广泛采用的数字电视标准,各种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多层数据信号和信息传输平台设置采用分层复用技术,这种技术是指在发射端将重叠频谱等多个信号混合,在同一信道中发射。如果能在一定技术支持下提高接收信号的质量,就可以完成所接收信号的分离。进而获得良好质量的多个信号。应用5G技术恰好可以完成高质量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再应用信号分离设备,就可以完成多项信号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播放或传输电视领域的高质量视频,也可以实现提升更多终端上软件的运行效果,进一步完成升级应用技术的效果。

3.3  5G高科技融合设备

5G技术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同时传输语音信息和视频信息,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满足广播行业的需求。与目前的4G技术相比,5G技术具有自动加密功能,可以传输信号和信息;另外,5G设备由于体积小、运输和携带方便,集成度高、安装方便,这种设备质量高,可以长期使用,体验感远高于其他设备。最后5G设备大多属于块类型,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4  C波段广播电视卫星接收与5G干扰

根据电视卫星接收系统设备的构成以及目前所使用的C频段LNB工作频率3400MHz——4200MHz,与5G基站所使用的频率3400MHz——3600MHz来看。当卫星接收站的干扰信号总功率超过-60dBm时,低噪声变频放大器将产生饱和干扰。另一方面,经过变频的L频段5G信号到达接收器的功率过高。当5G干扰信号接近LNB功率-60dBm时,L频段输出的信号功率为0dBm。根据广电行业标准,卫星接收功率范围应为-65dBm~-30dBm。过高的电频会造成下级卫星接收机发生饱和干扰以及阻塞干扰。

3.5  5G智能移动广播技术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广电5G技术的融合也将推动智能电台、智能广电设备等模块的发展。5G技術的应用可以促进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通信领域有更多的传感器将广泛应用在智能移动广播行业中,5G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移动编辑系统,使编辑人员在现场接收到信息后,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支持5G的后台系统,使媒体稿件的制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使信息传输系统更加完善形式更流畅、更丰富。

3.6  5G通信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其他应用

最近几年来,广播电视不只在传播领域产生了改变,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以移动优先为核心理念的融合媒体。现在网站上建立了全媒体移动处理系统,使编辑者可以在第一新闻现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真实促成全媒体稿件的制作流程。5G通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稿件制作效率更高。

4. 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保障策略

以上分析表明,5G技术与广播电视的全面融合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成果。然而,要保证两者的融合效果,需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广播行业各公司要通过5G技术和5G技术分析的应用模式和具体路径,加快对新变化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各个公司要在融合5G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以提高5G设备的使用率。对于每一位管理层,都应该全面落实5G技术的战略变革,真正把5G技术与广播电视在战略层面上融合起来。另外,5G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支撑,广播公司要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引进各类5G新技术时,要进行全面的内部培训活动,确保5G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5.总结

5G技术与广播电视的全面融合具有良好的战略效应,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广播业要积极厘清5G尖端技术带来的动态内容,厘清5G技术为广播业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结合5G技术相关内容,实现广播电视的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广电行业的员工来说,要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学习5G技术和广电融合的知识,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对5G技术和广电融合的认识,最终促进5G背景下广电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军.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5):49-52.

[2]王治博.试论5G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19,(3):236-238.

[3]邹峰.5G广播电视演进和主要技术特点[J].广播与电视技术,2020,47(3):16-20.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优越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设计原则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

1.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的优越性

1.1 技术方面优势明显

1550nm和850nm及1310nm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可更好的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播速度、效率、安全、避免失真的要求。

1.2 性价比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视通信技术愈发先进,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各配套设备愈发先进,如发射器、光放大器等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可大幅度降低数字电视网络构建的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实现全光网最后一公里到用户

按照规划,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建设3G基站、4G基站,4G网络的覆盖范围已经实现了全乡镇覆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使用超过20M的网速,满足生活、学习及生产的要求,而且还能提供50M或者100M的具体接入能力。智能手机用户可使用双4G和双百兆的移动网络。

2.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原则和主要指标

2.1 设计原则

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多以当地的广电为中心,其余县区为主要的骨干传传输网络,频带宽度为100MHz,传输距离可达160公里以上。因此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需要为各县区提供16QAM调制发出的射频信号,比如:各县区电视台在进行信号传输中,要先将相关信号传输到当地广电中心的设备前端,再通过相关设备进行编码后,再将信号移动送往各县区。1550nm传输可实现双向长距离传输,和传统的单向传输相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而且建设和运行成本更低,建设速度也比快。比如:广电中心的电视系统完成扩容之后,再进行总前端配制,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升级及维护。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多采用光纤网络,为保证传输的稳定性,发生光纤系统发生故障后无法正常使用,可将数字微波传输设置为备用方案,实现传输网络的全覆盖和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传输。

2.2 主要指标

MER是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此项指标是否正常,对信号接收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功能是用以横梁噪声、载波泄露等对信号指标造成的损伤情况。多数情况下,MER数值越大,则表示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性能越好,数字电视传输信号受到的损伤越小。MER数值越小,则表明数字电视信号发生失真、损伤的程度就越严重。如果MER数值超过一定的范围,则会导致部分机顶盒无法有效调解除电视节目影响用户观看效果。所以,在具体设计中必须科学合理优化MER指标。

3. 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方法

3.1 合理确定网络结构

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由一个总前端,多个分前端共同组成,可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布设的方法,形成全环开环网络结构,可满足远距离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需求,此种网络结构设计方法,具有很强的自愈功能,为典型的双向开环,从而满足各市县对电视信号接收的需求。为实现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可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分前端进行光插入,此项技术也是实现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的关键技术,主要应用机理为利用1310nm光发射机上存储的数据来实现下行传输,并覆盖分前端向下小于20km的范围。也可采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中的直调式光发射机作光插入,保证分前端在具体运行中,能够使用到光放大器,提升运行功率,以能够分配出更多的光节点,满足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的要求。

3.2 合理选择传输波长

目前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选择的光纤多为标准单模光纤,不但可以实现1310nm光信号的快速传输,也可以满足1550nm光信号传输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促使用户能够按照当地去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之相适的光信号。1550nm的光传输损耗则比较小,平均为0.23dB/km,色散比较大,在17Ps/km·nm~20Ps/km·nm之间,适合长距离传输和大范围传输。在具体设计中,为降低光纤色散对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质量造成的影响,在具体传输中,可适当加入外调制器,提升传输距离。

3.3 合理确定网络性能指标

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当地区域发展趋势,为后期更新升级提供必要充足的余量,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正常使用,要参考“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条件和测量方法”中的相关规定,数字调制后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传输端口位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确定传输光链路是中转站,通常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此公式中,Pi表示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中各分光路器以下第i条支路持续稳定运行所需的光功率(dBm);α表示线路中的光纤损耗系數(dB/km);Li表示个光链路中的光纤长度(km);a表示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中光纤连接器的个数;Lc表示光纤连接器损量(dB);Lm表示光链路中预留的损耗余量(dB);Pr表示接收率。对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而言,α取值为0.25dB/km,Lc的取值为0.5dB/个,Lm的取值为0.5dB。

4. 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应用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多为长距离系统,因此,光纤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系统指标会造成较大的劣化影响。比如:影响光纤飞线性效应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4,其二SPM。其中前者主要发生在65km之前的光路之上,当超过65km之后,SBS就基本趋于稳定,并不会再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主要呈现的是SPM造成的影响,在60km~80km之间,SPM会缓慢增加,但如果超过80km,就会明显增加。光发射机的SBS阈值越大,会导致输入光纤的光功率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CSO发生快速劣化。因此,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预置发射机的SBS阈值,从而合理分配各级EDFA具体输入功率。为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需要可在光纤中插入相应的放大器,对小信号做放大处理,同时对光纤的色散也要合理补偿,最大限度上提升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比较远,跨度普遍在80km以上,为降低色散对数字电视信号造成的影响,输入光纤的功率不应太大,以降低下一级EDFA的光功率。在具体设计中,可按照阐述30个QAM频道进行计算,按照两级光纤干线网进行计算,同轴网则可以按照三级放大器分配网进行计算。

当传输链路的长度超过500km时,就需要进行光纤色散补偿,补偿机理为:常规G.652光纤在1550nm波长附近的色散为17ps/nm/km。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中,如果传输速度超过2.5Gb/s,则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误码率也会随之提升,信号失真也会随之增加。因为,G.652光纤正色散值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致使光纤色散逐步累积,导致1550nm全光网传输特性劣化。有效色散问题,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可采用色散值为负的光纤,以抵消正色散值,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色散控制。负色散光纤就是色散补偿光纤DCF,色散值通常在-50-200ps/nm/km之间,为保证负色散值能够有效抵消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中的正色散值,就要保证DCF光纤的芯轻非常小,增大折射率差。但此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光纤的衰耗,降低SBS的阈值,因此,需要通过特殊的放大器来消减色散补偿光纤的损耗,最大限度上提升补偿效果,保证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视和数据插入业务的Overlay叠加技术的应用,可将输出与前端传来的广播节目经过光复用器耦合进相同的光纤下路,然后一起传输给每个光节点,此种叠加传播方式,不但满足了当前模拟电视广播的需求,也适应数字电视广播的要求。可为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施工最后一公里到用户奠定扎实基础。

5. 总結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探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探讨结果表明,相比于850nm及1310nm,1550nm具有非常限制的优势,可满足二级网的要求。但在设计中工序繁多,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设计效果,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持续性,降低信号失真率,可从网络结构、传输波长、网络性能指标、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同时入手,保证数字电视信号传输质量。

参考文献:

[1]付会恩.1550nm光传输技术在峰峰集团数字电视改造中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世界,2013(24):112.

[2]郭尚谊,韩业文,王勇,etal.县级数字电视1550nm光纤传输[J].有线电视技术,2012,019(012):104-105.

[3]谢锐,李怀森.数字电视1550nm光传输网建设实践[J].有线电视技术,2018,No.339(03):53-57.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三网结合的模式越发明显,运营商和广电之间在业务合作上的频率逐渐增加。因此,本文对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传输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应用现状提出有效的维护方法,从根本上增强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光纤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有线电视的信号水平。

关键词 光纤传输技术 有线电视信号 传输 有效应用

现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信息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光纤技术通过载体形式对光波进行转换,使其变为信号,在诸多领域都使用了光纤技术,并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光纤传输技术至关重要,只有对光纤传输技术进行全面研究,才能够推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对光纤传输技术的科学应用。

一、光纤传输技术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的有效应用

(一)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的应用方式

有线电视信号的不断传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思路进行压缩传输,把高清的信息输送到有线电视画面中。无论是压缩还是非压缩的传输形式,都存在着价值和弊端。在传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通常情况下对压缩和非压缩传输的思路进行融合,从而确保电视信号在传输上的效果。

非压缩传输方式,在线路中将光波予以引入,并完成对于非压缩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操作。针对非压缩性传播而言,直播信号才是其面向的对象,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传输距离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为了确保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信号传输质量,针对属于公共类型的信号,工作人员可充分利用并借助电视信号传播的理念,实现与用户信号端口的直接连接。这一理念的应用既能够为光纤传输的速度予以保障,又能够发挥双光缆的重要作用,为广播信号的传输可靠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针对传输设备所采取的及时转换予以保障,从根本上实现稳定传输信号。

(二)有线电视HFC宽带数据网应用

在有线电视中,基于光纤传输技术所发挥的传输作用,实现更为广阔的平台创建,被视为宽带业务网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我国广电单位当前的工作现状,传输网络的优化与升级成了当前各个单位的工作重心,巧妙地利用传输载体的HFC网络取替原本的树型体系。之所以选择应用HFC网络,是因为该网络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又具备抗干扰能力,可作为双向网络应用。从实质上看,HFC属于光纤同轴混合网络,将光纤传输至相应的服务半径内,使用户的有线电视电缆中可以接收到传输的信号。这一应用不仅能够在多种节目中完成信号的传输,也可完成其数据的传播操作,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也具有抗感染能力。

二、光纤传输技术应用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的维护思路

(一)日常维护光纤传输技术

在对有线电视的光缆采取维护的过程中,将测试发射光的实际功率作为工作重心,并对其传输体系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予以判别。在针对光缆予以有效维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能够对其损耗的进程予以全面的掌控,并将检测结果在文件中予以录入和存储。以竣工记录的数据为对象,利用定期测量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明确是否存在损耗状况,并对季节的更替予以高度关注。除此之外,记录光纤传输中的故障位置,并针对其实际问题,开展具体的优化工作,为光纤线路的完整性提供良好的保障。常常会发生对光纤线路的抢修现象,因此,抢修团队应具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对其产生的问题予以快速、有效地处理。一旦光纤出现故障,用户的有线电视将无法正常使用,其电视信号的安全性传输也无法得到保证。

(二)接收端线路侧

首先,当发射光处于正常状态,而与初始记录的数值相较,接收端口的线路光功率较小,甚至为零,则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光纤线路中的损耗相对较大,也不排除信号传输过程中被迫中断的原因造成的,可测试反射仪来加以判断。往往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例如管道光缆处损坏等,其产生问题的区域位于非接口区域。与此同时,之所以会出现传输消耗数值偏大的现象,是由于所选用的光缆并不具备优良的质量,出现了弯曲变形等问题;其次,在接收端口的光功率仍处于正常数值,但接收及其并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可擦拭光纤接头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应当利用酒精面团擦拭。若完成擦拭后,仍无法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则意味着光接收器发生了故障。利用完好的光接收器替换故障机器,并将存在故障的送至相应的维修点予以检测、调试和维修。避免对故障接收器自由调试后,便将其再次应用到光纤传输系统中,便可支持正常运转,也势必会对光纤传输的效率与速度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结语

光纤传输技术在有线电视信号中的应用与研究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光纤传输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对光纤传输技术特征与功能的正确全面的认知,工作人员方能在有线电视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将光纤传输技术予以科学合理的应用。针对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的应用方式和有线电视HFC宽带数据网应用等内容予以深入的研究,对光纤传输技术予以灵活充分的应用,为有线电视信号能够及时、稳定地传播提供保障,实现有线电视信号传输质量与效率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張通.光纤传输技术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9(23):134- 135.

[2]项高飞.有线电视信号光纤传输维护技术及优势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6):20- 21.

[3]申亮.光纤传输技术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6):218- 219.

[4]黄河.有线电视信号光纤传输维护技术及优势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18(03):55- 56.

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6篇

数字有线电视是一种将电视信号转换成模拟电视信号的一种转换设备。随着我国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将与传统的电视文化,媒体技术,功能信息逐渐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庞大的、高科技的数字网络电视产业。

1 数字有线电视的网络传输基本理论概念

1.1 數字电视广播的标准

目前,全球性的数字电视标准可以大体划分为三种不同模式。美国ATSC;欧洲DVB;日本ISDB。而其中,DVB模式的数字网络相对于其他两种模式更为先进,DVB数字广播系统通过卫星,有线,地面等方式进行信号的传输。DVB数字广播系统有包括了DVB-S;DVB-T;DVB-C等传输模式。我国根据不同型号的标准,属于DVB-C模式,而这种行业标准,也有助于各国有线电视事业的推进。

1.2 数字电视机顶盒

机顶盒是一种将数字网络信号转变成模拟信号的一种变换设备。从有线电视的发展史上来讲,以前的模拟电视到现在的数字电视,是一种跨越式的转变,可以说相互无法兼容,也就是说,就目前发展形势来讲,模拟电视几乎不可继续使用,所以想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就这种情况,全球采用了一种过渡式的办法——既数字电视顶盒。使用了机顶盒之后,可以将数字传输信号转变成模拟电视可识别的信号显示信息,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使人们收看信息的质量得到了充分地保证。电视接收信号的质量也得到的很大限度的提升。但是这种措施只是一个过渡,与理论的高清数字电视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3 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结构

① 前端系统。前端系统是指有线网络电视的信号源,分配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现今社会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包括内容广泛。而前端系统一般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信号的输入、处理、发送、管理部分。

输入部分主要通过卫星,有线等方式,接受信号,把信号送入处理部分。处理信号是数字有线电视前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对所有信号进行解析,截取,复用等处理。信号发送部分主要工作是在信号处理之后将信号转变成可以适用于网络传输的信号格式,主要信号格式为64QAM调制解调器用于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管理部分的主要工种为完成用户信息的管理与计费工作,对一些信息进行保密处理,完成各种信号之间的信息传递及交换工作。

各部分通过自己的职责功能,最终完成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任务工作。

② 网络部分。数字有线电视的网络结构一般由星型结构、树型结构、星树混合型结构、以及双星型结构组成。目前,国内国际通常采用双星型结构,它是由总前端和分前端用两条广链进行信号的发送。实验证明,无论是哪一种网络结构,都可以进行数字有线电视信号的传播,但双星型的网络结构,其拓展性、网络性、可靠性更高。它可以有效的克服各种因相互交换信号所引起的各类问题。给网络信号传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输环境。

③ 用户终端。所谓的用户终端,其实指的就是数字电视机顶盒,它不仅是用户终端,也是整个网络的终端,它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接收模拟电视信号,用户通过电视机进行接收,使用户享受数字电视,广播信息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高质量服务。

2 数字有线电视的建设与发展

数字电视作为一个新的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内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面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有专家学者曾经说过:“宽带的核心是内容”,现如今宽带早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对于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来讲,发展市场的重点仍然是“内容”。这是数字网络传输时代必须受到高度重视的建设点。

数字电视内容的内容包含十分广泛,除了大家了解的电视节目信号以外,还有广播、信息速递、电子商务等各类信息的直接接受与应用。面对现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数字电视一定要有自己行业的规划意识,做好有效的建设措施。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 提高网络传输性的稳定

为了给用户一个舒适的收拾环境,维护客户相关的合法权益。感受来自数字电视的高清享受,有关部门要保证网络传输的稳定性,通过用网络设备检测系统、噪声实时检测系统、防干扰系统等、对网络传输进行实时监控。另外,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一直受当地供电系统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各种办法,尽可能地避免供电系统对网络传输进行影响。

4 数字电视开通前的网络调试

网络调试经常会用到的仪器有码流分析仪,数字场强仪。利用专业仪器对网络的各个参数进行分析,检测,测算各项数字电视技术指标。根据终端信号状况可以直接反应出网络传输过程中是否有问题的存在,查找关键段,对网络进行排查处理,找出故障所在。

5 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的网络传输与调试的几点区分

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有许多不同之处。包括理论支持,先进概念,需要我们的网络调试人员加以区分,以便可以快捷的进行数字电视的网络维护与调试。

1)数字电视所观看的频道不等同于模拟电视的节目。模拟电视是用一个8MHz带宽传送一个节目,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节目当时是一个频道,但是数字电视的一个8MHz带宽可以传送N个节目,使一个频道往往可以呈现N个节目,所以,在数字网络传输过程中,如果出现传输信号问题,往往会影响几个节目的正常观看。

2)影响数字电视网络传输质量往往是由几个问题所导致,热噪干扰、非线性干扰、相位干扰以及脉冲干扰。数字网络传输对此类问题相当敏感,因此为了保障传输质量,数字网络传输通常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甚至采用不同的设备进行信号传输。

3)数字电视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所导致的效果主要表现于:电视出现马赛克,节目中断卡屏。而没有传统模拟电视中所遇见的雪花,雨刷等现象。因此,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往往通过电视画面不可能准确的区分问题所在。

4)网络回波反射对传输信号的影响。实验证明,因网络回波反射造成的队传输信号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此类问题往往不被有关人员注意,必须足够重视。在网络传输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此类问题,而产生网络回波反射的问题就是不匹配。在数字电视转换模拟电视之前,必须对当地信号网络进行调整,防止此类问题批量发生。

6 总结

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发整个通讯产业链的大变革,而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与应用,是这一时代最先进的科技产物。它可以更加快速的、多元化的提供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而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调试是保障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彭明全、刘洪敏、李充等,有线电视技术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施国强、黄吴明、张万书,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李鉴增、焦方性,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杜锦胜,城区有线电视系统网络改造设计及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8):762-764.

[5]杜百川、王蓓、王效杰,广播影视数字化普及读本[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上一篇:信息公司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下一篇:趣味产品产品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