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

2023-11-01

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第1篇

抓住发展机遇引进人才, 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 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影响力, 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实践“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重大实践。基于“新工科”背景与建设任务, 笔者结合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执业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 探索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特色人才培养对教师的需求

应用型大学的突出特征为融合性, 能源动力工程作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热门专业, 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在学术性与职业性方面的融合沟通与交叉[1]。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涉及机械、化工、环境等学科, 各专业交叉明显。“新工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包含了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三方面内容,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应首先考虑教师的队伍和知识结构, 以满足其工程实践型和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双师”与特色人才体现教学相长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 如何把握学与教的关系?由于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突出特色是执业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是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才从事教学与实践、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 应用型大学能源动力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 最适宜引进具有执业资格证书和相关交叉知识结构的所谓“双师双能”教师。以具备教学与实践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为学科带头人, 组建学科团队, 优化整合教师团队, 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是体现教学相长、孕育执业型专业人才, 真正满足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的必由之路。

(二) 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双师”

相比“双一流”高校, 地方院校在科研方面处于劣势, 大型国企往往寻找一流高校“专家”立项与鉴定, 而实现知名度与利益链条的“互惠双赢”。而中小型企业对产品需求紧跟市场需求, 往往依赖于技术借鉴、仿制国外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而生存, 研发需求具有市场导向的多变性, 一般地方高校教师仅依靠课堂知识和单一专业所学, 较难适应企业多变的产品研发定位, 对创新实践与就业导向型的人才需求, 体现出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对人才而言, 学历、论文和科研项目成果仅能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具备基本的研发能力, 高学历代表的是某单一专业方向的学术深度。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更应着力于务实的从业型教育模式建设, 绝不是简单的实践创新课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双师”, 更确切地说是急需“双能”人才, 以“双师双能”人才为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 积极引进企业与高校共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产业园和独立法人的公司, 真正把企业引进来, 以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作为人才培育导向和实训目标, 必然会激活人才创新能动性, 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三) 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需要“双师”

国际化教育与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BasedEducation, 简称OBE) 理念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 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要比怎样学习与何时学习重要得多[2]。那么, 面对目前全国各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认证, 立足地方的应用型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 如何应对这种以学习产出驱动课程与学习的教育模式革新?

实践证明, 为实现“新工科”建设体现的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目的, 以“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为基本支撑, 将执业考试类课程融合于本科教育培养课程体系, 可脉络明晰的支撑OBE专业评估的12个指标, 突出工程与社会、职业规范、项目管理与终身学习等指标的支撑力度, 可有效杜绝专业培养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假、大、空”现象, 是培育优势学科、做实做好专业认证的必然选择。

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搭建合理高效、目标导向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需准确预测和把握国家和产业发展导向和需求, 特别是行业性明显的地方高校, 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本校既有学科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领域, 树立工程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 深度融合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理念[2];完善教师学历与学缘结构, 依托教师科研与实践能力, 打造不同模块与方向的课程团队和实践型课群;采用专业自选, 竞争性分流、多层面学生选拔等措施, 实现人尽其用, 物尽其才的专业平台。具体举措如下:

(一) 课程体系与团队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的是系统性而不是个体性, 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特征, 课程体系要体现传统教育与创新理念的融合[3]。我院通过更新课程团队, 分别建立动力设备、工程管理等6个具有执业型人才导向的课程团队, 实训课程整合增加协同和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模式基于CDIO理念, 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以解决企业“用工荒”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

(二) 课程内容与方式改革

我院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传统文化与创新实践》、《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导论》等公选课, 正确引导学生的普世价值观, 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长远意识, 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多形式与角度对学习效果考核, 分层次的对学生培养, 转换教与学的角色, 让学生提前参与和适应实践活动, 在自我定位的前提下树立未来发展方向和成才目标。

(三) 创新与实践学习改革

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和创新产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团队协调、交流与沟通的有效途径[4]。依托教师科研方向和地方企业需求, 做实产学研合作创新。我院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挑战杯”学科活动小组, 三维实体与建模学习团队, 为实践导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与研究室, 以定期研讨的方式互相促进、培养学生辨识性思维及敏锐的创新意识。

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当前国情和就业形势下的应用型大学特色教育, 应敢于在职业能力培养、执业资格培训方面做强、做大。具体培养模式实践如下:

(一) 积极引进“双师双能”教师

“双师双能”教师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更具有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勘察设计类工程师, 以及注册土木类工程师、消防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等围绕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领域的执业资格证书, 作为执业型人才的“黄金证书”, 企业需求极大。而目前国内的培训机构规范性差, 学员在网校、教育机构等营利性机构的培训学习效果远不及传统教学, 依托我院的“双师双能”教师建立创业与执业资格培训中心, 灵活创建公立大学背景下的执业资格培训机构, 调动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也明显提升专业和学校在该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

(二) 积极招收生源与学员

我院通过合理招收专升本, 强化2年的基础性专业与执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坚持“创业先从业, 毕业即执业”的理念, 基于执业资格考试类别与特点, 优化调整3+2培养模式;同时, 积极对企业技术管理人员, 错位和优化发展继续教育, 结合执业资格培训中心紧跟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资格培训, 为执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训与资格考试培育专业学员与生源;

(三) 全过程培养模式

构建“双能”教师与学生的“全过程指导”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特点, 分门别类的全面规划执业方向明确的职业目标, 我院通过宣讲、报告和讲座等形式, 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引导的教育, 学生自主选择按成绩分流加入项目管理类、设备设计类, 创新就业类等不同模式的师生共建课组, 结合阶段性总结与考核, 基于全过程培养模式, 真正实践执业能力创新教育模式的目标驱动与因材施教。

(四) 配套管理与考核机制

打造校企合作的纵向和不同院系间横向的执业资格培训与创新创造师资群, 将培养学生的执业证书与创新成果量化, 列入年底教师考核的科研分、教研分, 将对外培训和对内培养与考核指标挂钩, 体现了对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制度支撑, 也能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孕育“双师双能”型的工匠与专家。

五、结语

能源动力工程特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生融合创新机制的合理构建, 无论是教研依托科研还是实践带动教学, 引入“双师双能型”的教师构建合理、适用的专业特色平台, 实现目标导向型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式执业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既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初衷, 又有利于地方与行业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是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结合能源动力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对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 提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和实践学习改革的措施, 并针对人才执业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举措, 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特色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3) :1-6.

[2] 郭美荣, 夏德宏.热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冶金教育, 2018, 188 (05) :95-97.

[3] 沈显庆, 王蕴恒, 寇晓静, 等.产学融合及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8 (z1) .

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第2篇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在热能工程方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必须的较系统的基本科学理论,较广泛的技术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热能释放、转换、传递和节能技术知识,合理有效利用能源以及热工过程和热力系统的动态分析、自动控制、热工设备及系统的优化分析、运行管理和技术改造知识。具有热工设备的设计、实验、研究和调整能力。

主要课程:

高中起点专科:高等数学、英语、机械制图、电工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锅炉原理、传热学、汽轮机原理、热力系统。

专科起点本科:高等数学、英语、工程力学、机械学、电工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热力系统、燃烧理论与设备、压力容器强度分析、锅炉动态特性及调节。

学制:高中起点专科2.5年 专科起点本科2.5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第3篇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在热能工程方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必须的较系统的基本科学理论,较广泛的技术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热能释放、转换、传递和节能技术知识,合理有效利用能源以及热工过程和热力系统的动态分析、自动控制、热工设备及系统的优化分析、运行管理和技术改造知识。具有热工设备的设计、实验、研究和调整能力。

主要课程:

高中起点专科:高等数学、英语、机械制图、电工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锅炉原理、传热学、汽轮机原理、热力系统。

专科起点本科:高等数学、英语、工程力学、机械学、电工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热力系统、燃烧理论与设备、压力容器强度分析、锅炉动态特性及调节。

学制:高中起点专科2.5年 专科起点本科2.5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动力工程;能源;可持续发展

在如今的社会中,很多地方依然存在能源短缺的问题。我国属于耗能大国,应该丰富能源获取渠道,提高能源的开采率,满足社会的生产需求。在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煤炭发展的过程中来看,这种能源的发展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比如:雾霾天气、大气污染,这些现象都是燃煤导致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我们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为了满足环境发展,提高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尽可能研发新能源。

1 能源动力工程的重要性及煤炭的地位

在全球人口中,发达国家的总人数约占五分之一,但是,在能源消耗量方面,却约占全球总能源消耗量的70%,可见,在经济增长中,能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能源的消费量也就会持续上升,这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水平。能源与动力工程密切联系着人们生活。我们吃的早餐属于农业产品,这种能源是一类能源。对于乘坐的交通工具,也需要消耗能源。从发电角度而言,电能消耗的煤炭十分庞大,雖然,其他方式也能得到电能,比如说: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不过,煤炭始终位居榜首,占据的比例很大。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能源,可以说,如果没有能源,就不能实现社会进步。一直以来,在经济增长中,煤炭始终是主要的燃料。如果消耗的能源过快,必然会影响能源结构,甚至危害到生态环境。

一直以来,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其他能源所占比例较小,整体上,能源利用率不高。另外,大量燃煤也会引起大气污染,因此,要迫切研究新的能源,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这是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不仅如此,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煤炭的无效应用,如果是污染严重的燃煤设备,应该限制使用。随着社会发展,气体、液体等燃料需求量也会持续增加。如今,在电厂中,如果锅炉的发电量不超过20万千瓦,几乎都被下架了,电厂是一个高耗煤的场所,实现电厂的节能降耗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

2 研究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1 采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由于燃煤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我国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燃煤发电依然会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应该采用有效手段,提高燃煤效率,对燃烧产物进行回收,尽可能将煤炭污染降到最低,保护大气环境。在现阶段来看,对煤炭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很多有效措施,以此来改善大气环境。例如:在煤炭洗选方面,加强质量监管,调整输送途径,对燃烧产物的排放进行控制等。

2.2 大力发展新能源

除了利用煤炭这样基础性的能源,还应该开发其他的能源,比如:沼气、风能等,这些能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日子里,主要是为了满足边远地区的能源需求,积极开发沼气、风能等能源,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因为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在现阶段看来,井网型风机逐渐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对于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机,已经投产,更大容量的风机也在研究中。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均会得到高度重视,一些高污染、低效率的能源必然会被淘汰。

2.3 大力发展核电

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核电正在迅速崛起,在之前的时间里,人们往往会“谈核色变”,但是,在今天,人们可以欣然接受核能,这就充分证明,我国对核电已经有了很高层次的把握,其安全性能较高。利用现有的技术,核聚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即使发生核裂变后,随之产生的废弃物也不再是难题。与煤炭相比较,利用核电会减少环境污染,可以说,基本上不会造成污染。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大力研究核电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需求,如今的核电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将核电广泛地投入在市场中,以核电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4 全面研究生物质能

在生物能源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生物质能方面,其利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生物质能源,主要指的是在光合作用下,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成为其他的化学能,这种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值得推广。这种能源与风能一样,可以重复利用。另外,可以积极用乙醇代替煤炭,这种石油替代品具有一定的清洁性,可以有效避免煤炭能源的弊端,不仅如此,沼气的普及度逐渐提升,这也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还能缓解市场的劳动压力等。

3 社会进步与环保协调发展

在中国的电力市场中,能源扩张的速度十分迅速,对于这样的扩张形势,往往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为新型能源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未来的日子里,新能源势必会成为主流。在当今社会中,对新能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环保意识,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否则,必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虽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出现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小污染程度,若能妥善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必然也会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传统能源的顺利转型,发挥新能源的优势,扩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进而促进经济市场发展。

4 结语

在经济发展中,能源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古以来,能源在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生产中,均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一个国家而言,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成正比关系。目前,人们十分关注新能源,也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由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实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关系着“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人们应该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宋小亮等.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J].创新科技,2008(3).

[2] 陈学俊.能源开发与环境污染[J].东方电气评论,2000(6).

[3] 陈学俊,叶寒栋,李宇红等. 能源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16(2).

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第5篇

2、浅谈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

3、发电厂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探讨

4、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

5、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改进与创新

6、论热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有效运用

7、机械功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

8、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改进与创新

9、热能与动力工程现状与科技创新

10、热电厂提高热能与动力工程操作技能的方法

11、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分析

12、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分析

13、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14、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校企互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5、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6、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17、谈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

18、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措施刍议①

19、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

20、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分析

21、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

2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措施刍议

23、浅析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24、浅谈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

25、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26、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措施①

27、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措施刍议

28、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分析

29、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

30、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31、新时期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创新分析

3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分析

33、基于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探索

34、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探讨

35、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

36、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37、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38、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39、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0、如何提高热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效力

41、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分析

42、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

43、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探究

44、新时期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创新思考

45、浅析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暖通锅炉中的应用

46、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运用探究

47、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有效运用探究

48、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仿真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

49、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工程中的应用

上一篇:儿童动画下一篇:新能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