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13

能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电力行业渴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来促进自身的战略转型,“互联网+”智慧能源应运而生。“互联网+”智慧能源利用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能源运营模式的融合,未来将在许多方面对我国的能源利用方式进行优化。本文通过分析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现实意义,预测了“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 互联网+ 智慧能源 “互联网+”智慧能源 能源互联网

一、引言

2009年,包括IBM专家队伍在内的国际学术界提出,互联互通的科技将改变整个人类世界的运行方式,涉及数十亿人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学术界开始提出要“构建一个更有智慧的地球”,提出智慧机场、智慧银行、智慧铁路、智慧城市、智慧电力、智慧电网、智慧能源等理念,并提出通过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的“智慧”状态,最终实现“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同年,一些中国专家学者发表了“当能源充满智慧”、“智慧能源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等论著,引发业界对智慧能源的关注,智慧能源的概念也從此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涵盖了11…条具体的行动指导意见,包括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等。2016…年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互联网在变革能源产业中的基础作用,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合理开放,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融合,提升大众参与程度,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能源产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形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智慧能源尤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血脉[1],智慧能源作为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兴产业,正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技术和产业革命。

二、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意义

2.1 “互联网+”智慧能源将彻底改变能源结构布局

可以预见,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能源领域的“主角”,而依靠“互联网+”智慧能源,可以大大降低(甚至消除)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并在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情况下实现电网运行的全局性优化。由此,“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彻底改变现在的能源结构。

2.2 “互联网+”智慧能源将大幅度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能源利用粗放是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的智慧化发展,在生产、运输、消费和存储等各环节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重塑整个能源系统。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能源数据和设备信息的存储、展示、计算、分析,实现能效的综合管理,从而大大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2.3 “互联网+”智慧能源将有效促进储能技术向多元化发展

在提倡清洁能源的今天,储能技术的突破将保证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对储能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些需求会导致大幅增加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从而正向激励和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储能结合分布式发电、需求响应、电能辅助服务等,可能会成为未来应用热点,储能技术将实现多元化发展。

2.4 “互联网+”智慧能源将有效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通过“互联网+”智慧能源,能将能源密度不高的可再生能源就近配置,达到自给自产,不过分依赖外国进口资源[2];同时,互联网能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能源资源进行调控与整合,提高能源资源供给的灵活性;通过对能源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发现并有效预警对我国能源安全不利的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三、“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趋势预测

3.1 能源产業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智慧能源是一种产业形态,它的组织形式是能源互联网,而能源互联网是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能源技术包括了能源生产技术、存储技术、输送技术及消费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包括了网络技术、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等[3]。随着各项技术的创新发展,未来的“互联网+”智慧能源将呈现一种交叉融合的产业形态,受信息与能源的双向驱动,需要信息产业和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政策的推动下,能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始迅速寻求合作,各种模式的战略合作不断涌现。例如:在传统能源领域,一些发电企业开始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用户大数据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典型耗能用户的需求、更科学地做好用能预测,指导发电企业的战略布局。在新能源领域,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已经与阳光电源、联合光伏等光伏企业在智慧光伏电站、能源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展开合作[4]。

3.2 集中式储能与分布式储能协同发展

不断进行储能技术突破,实现集中式储能与分布式储能的协同发展。多元化开发储电、储热、储冷、清洁燃料存储等多类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储能产品及系统。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配置适当规模的储能电站,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智能优化配置。整合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及社会上其他的分布式储能设备,通过储能设施数据库,将存量的分布式储能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监管和运营。

构建储能云平台,实现储能设备的标准化介入、梯次化利用与网络化管理,支持能量的自由灵活交易,进而支持能源租赁、紧急备用、调峰调频等增值服务。

3.3 建立完善的智慧能源产业标准体系

2015年3月,IEEE…1888标准通过ISO/IEC的投票,成为全球智慧能源产业首个ISO/IEC国际标准,最终发布版本号ISO/IEC/IEEE…18880。

ISO/IEC/IEEE…18880在中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等各地完成了多个成功的示范项目及商业化的解决方案。此项标准主要解决的是在物联网和能源网络中所有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

目前,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已经组建了“全国智慧能源与能源互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成立了IEEE…1888、共性技术、智慧能源云服务、智慧能源站、能效评估、智慧供热、智慧照明、智能微电网、智慧社区智能配用电技术等14个标准工作组,专项开展智慧能源产业标准体系研究,目前已经制定了3项国际标准——IEEE…1888.1、IEEE1888.2、IEEE…1888.3,發布实施了STCE1008《基于泛在网的智慧能源监测控制共性技术方案应用指南》1项联盟标准,支持和规范智慧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5]。

下一步,随着“互联网+”智慧能源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将不断促进缺失标准的补充或制定,最终形成完善的智慧能源产业标准体系。

3.4 建立基于能源大数据的行业管控体系

实施能源领域的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国家能源大数据中心,逐步拓展能源大数据的采集范围,打通信息孤岛,促进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多领域能源大数据的集成和安全共享。

创新能源大数据的业务服务体系,开展面向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新业务应用与增值服务:发展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预测分析业务,对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进行精准调度、故障诊断和状态检修;发展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温室气体排放相關专业化服务;发展面向能源终端用户的智能服务,对用能行为进行实时感知与动态分析,实现远程、友好、互动的智能用能控制。

发挥能源大数据技术在能源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基于“互联网+”智慧能源的能源监管机制创新,建立覆盖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现代能源监督管理网络体系,提升能源监管的效率和效益。

四、结束语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与保障作用,必须要适应时代的改变跟上发展的脚步。《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为能源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通过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特别是新能源的有效供给、探索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实现更为高效并可持续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方有可能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的传统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冯为为.我国智慧能源产业化路径[J].节能与环保,…2016…(3)…:50-51.

[2]…狄小波.试论“互联网+”智慧能源:…未来能源发展方向[J].中国新通信,2016…,…18…(7)…:60-61.

[3]…陈东坡.“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智慧能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电器工业,2016…(7)…:26-29.

[4]…吕凛杰,孙晓梅,韩续,周国亮.“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现状及挑战[C].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16:189-191.

[5]…贾常艳.智慧能源:又宽又长产业链下新的交叉融合——访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潘崇超[J].电器工业,2016(9):60-62.

能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用于规范组织能源管理,旨在降低组织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本文在介绍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标准的实施现状,分析了标准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实施建议。

关键词: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节能 能源消耗 能源利用效率

1 引言

能源管理标准体系是在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模式基础上,根据能源利用和管理特点,为各类企业能源管理提供一种优化模式,目的是通过建立、实施一整套系统完整的能源管理程序、规范,标准,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于2009年早于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发布实施,在实践推广中取得了良好的能源管理效果,在世界能源管理领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动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诞生起到了积极作用。2011年,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国际标准发布,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等同采用了ISO 50001:2011要求,于2013年10月1日实施,中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与国际标准正式接轨。

2 能源管理体系内容

对于企业来说,能源管理体系关注企业能源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能源购入、输送和使用等。能源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能源管理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帮助企业利用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PDCA)运行各项管理措施,如制定企业能源方针,树立持续改进理念;做出管理承诺,并确定管理者代表负责协调各项工作;进行能源管理策划,实施能源评审,确定能源基准,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制定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等;实施运行控制,监测、测量和分析;记录控制;开展管理评审等,如图1所示。

理论上讲,所有的用能企业都可以建立并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满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要求,更好地实现节能目标;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将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吸引投资、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等。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相关方包括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又分为节能主管部门、国家认监委等)、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如图2所示。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宣传推广机制,影响并带动企业参与热情,培育咨询机构帮助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等;在认证阶段,国家认监委要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并规范认证机构行为,认证机构提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服务等。

3 实施现状

为了进一步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继国家十二部委联合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2011年12月)之后,2012年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12〕3787号),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指导,积极推动万家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自该文件下发以来,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行业实施指南标准陆续发布,各省市陆续发布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及相应的效果评价方法,能源管理体系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

3.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企业的认可

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制定正式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国家认监委组织开展了“中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13年12月正式通过验收。该项目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充分考虑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结合各相关方包括主管部门、认证机构、获证组织等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编写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总结报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合格评定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准则》、21个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要求、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信息月报填报说明、GB/T 23331—2009和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对比分析以及相关的行政文件等。其中,《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合格评定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准则》构成了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正式认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2014年第21号公告),实施正式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此外,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中被政府采信,《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可以获得5分,其中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占2分,越来越多的企业申请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截至2014年底,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有980家,其中约有70%的企业是列入万家企业名单中的企业。

3.2 各地积极推广和应用能源管理体系

为了积极推动万家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重点用能省市地区如江苏南京、扬州、湖北、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河南、陕西、呼和浩特、深圳等地制定了地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方案,对其所辖区范围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进行部署。同时,为了加强对地方能源管理体系的评价,浙江、广东、山东、山西等地还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评价方法。以山东为例,2013年6月,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办法》,组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专家库》,组织专家对山东省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论分为:优秀、符合、不符合。其中,得分≥90分的,为优秀;得分70~90分的(不含90分),为符合;得分<70分的,为不符合。

3.3 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和指南

2012年,伴随着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 23331—2012的发布,同时发布的还有GB/T 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但是该指南相对比较通用,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施指南。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结合我国行业用能特点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能源管理体系试点推广经验,在GB/T 29456—2012框架下,开展了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标准的研制工作。2013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GB/T 30258—2013《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 30259—2013《水泥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国家标准,对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指导和说明。上述标准于2013年12月18日发布,并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15年9月发布了GB/T 32043—2015《平板玻璃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并将于2016年4月1日实施。其他行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标准还在组织制定过程中。

此外,国家认监委组织各认证机构,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行业的用能特点,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 行业认证要求》行业标准,作为下一步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之一。目前已经有21个行业标准被制定和发布,这些行业认证要求也可以为相关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4 问题与建议

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能源管理体系被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并在“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方案”中被单独作为1项考核内容对万家企业进行考核,同时随着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逐步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但是在各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以及各地方主管部门推广和应用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企业建立和实施的能源管理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未能完全利用能源管理体系系统化的思想实施企业的能源管理,从而导致能源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能效提升的效果不明。

(2)相应的标准和指南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仅有部分行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已经发布,还有很多重点耗能行业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指南。

(3)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宣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企业还停留在以前对于管理体系的认识中,认为只有需要认证的时候,才需要学习标准,如果没有对标准系统的学习,谈何有效地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4)具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其专业性要远远超过其他管理体系,因此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大部分都需要专业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支持,但是目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咨询的机构能力还比较薄弱,专业化的咨询机构比较少。

(5)缺乏统一的能源管理体系评价方法。目前,各地根据能源管理体系评价工作的需要,独立制定其地方的能源管理体系评价办法,然后组织专家团队对企业建立和实施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由于各地方评价标准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对各企业的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考核结果产生影响。

(6)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效果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目前,各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并希望通过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但是目前可获得的案例比较少,企业不知道如何着手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如何对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针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效果的宣传,建立国家层面的能源管理体系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加强能源管理体系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培育,继续制定能源管理体系行业实施指南,为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能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战略下,“先投资,后受益”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使耗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实现双赢,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披露,201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0.74吨标准煤/万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节能形势异常严峻。“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全国GDP能耗相对2010年下降16%,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左右。

为完成节能目标,我国在工业、建筑、交运、农业等多个行业实施节能管理措施。根据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最近10年,国内节能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行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33.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55.6亿元,复合增速58.78%。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作为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场关注度日益提高。EMC模式中,具有专业技术服务、系统管理、资金筹措等多方面综合优势的节能服务公司,将承担投资以及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大部分风险,客户仍可获得节能项目的效益,而节能服务公司从客户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获取利润。

与EPC(工程总承包)、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等主要节能服务模式对比来看,节能服务公司与业主双方共赢的合作方式克服了工业企业实施节能项目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主要市场障碍。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主要涉及到四个关联方:用能企业、节能服务公司、政府和金融机构,其中政府向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奖励等;金融机构向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向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设备和节能服务,最终实现用能企业的节能目标。

1.要靠政策支持

节能服务快速发展的市场有望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迅速推广。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年均产值增速超过60%;2013年产业产值达到2156亿,同比增幅超30%。在此期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资总额也从2004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42.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59.71%。

根据国务院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通过EMC方式实现的节能能力为6000万吨标准煤,但是2011-2013年实际形成的节能能力为6036万吨标准煤,已超规划目标。

假设2014-2015年EMC的新建节能能力保持过去四年的平均增速(34%),到2015年将形成14063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占工业节能量的59.84%。假设吨标准煤投资额2800元,2014、2015年EMC投资额分别为960亿元、1287亿元。

具体到EMC项目实施数量来看,建筑领域最多,工业领域次之。从总的投资额来看,工业投资总额占70%左右。国内工业领域EMC以余热余压利用、锅炉改造以及电机系统节能为主。

另外,国家给予税收优惠、财政奖励等,也是EMC在“十二五”快速发展的原因。

2.偏爱大公司

节能设施改造多数采取垫资的形式,且前期投资较大,因此强有力的融资支持成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关键。但是由于节能改造的固定资产投入归属用户所有,节能服务公司缺少资产可以向银行抵押,造成项目融资困难。

目前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在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15%左右,达到7.53%;而2013 年以来,民间小额贷款平均利率超过20%。

然而,由于我国节能服务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较高的融资成本将削弱其竞争力。而大型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成本较低,竞争优势明显。

截至目前,发改委和财政部已先后公布了五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备案公司总数已达3210家。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竞争格局有集中化的趋势:投资超过5亿元的有12家,超过1亿的有46家,而更多的企业规模偏小。

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居多。从2012年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量来看,前100家企业的节能量为653万吨标准煤,前20名企业的节能量为477万吨标准煤,占百强企业节能量的73%;前10名企业的节能量占比为56%;节能量超过10万吨标准煤的企业仅16家,行业集中度有提高的趋势。

从节能领域来看,钢铁依然是主要行业,其次是电力、石化和建材。由于节能服务行业的资本密集型效应越来越突出,未来可能会出现节能行业向大型节能服务公司集中的现象。

能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传闻:金字火腿天猫双11活动已获得1000多单的下单量。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回复称具体关注店铺动态。

近期有消息指出,金字火腿(002515)今年参与天猫“双11”活动已获得1000多单的下单量。公司给予了明确答复,并表示由于订单会实时变化,请投资者关注公司店铺情况。据了解,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多年行业领先,并很早就布局电商领域。2014年金字火腿网络销售总额翻了一番,双十一更是火腿与肉制品类目的全网销量冠军。

8 月 21 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对福建盈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增资及股权转让的议案》。通过本次投资,公司将拥有盈科资本 24.8%的股权。盈科投资将成为金字火腿进入资产管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领域的资本平台,有望推动公司产业多元化发展,围绕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投资与股权投资等领域综合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得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开发并运营 的“好赚钱”资管平台已成功发行管理资管产品,网上创业孵化器项目也已完成平台开发进入上线运营阶段, 公司计划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公司管理的投资基金规模达12 亿元。

能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企业战略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煤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战略也必须适时调整,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文章以国内两个大型煤炭企业的战略发展实践为例,深入剖析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和依据。以期为我国煤炭企业的战略管理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煤炭企业 战略管理创新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和兖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兖矿)是我国最主要的两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煤炭行业中较早采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神华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一家以煤为支柱,电、路、港、航、煤油、煤化多业并举,产、运、销多种经营的中国最大能源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经销商,也是我国经济产值最大、采煤系统现代化程度最高、管理流程最优的品牌煤企。兖矿是山东省属国有重点大型煤业集团,集采煤、煤化工、煤电铝和煤机成套装备制造等主营业务于一身,其前身兖州矿务局成立于1976年,1999年改制为兖矿集团,是我国华东地区当前最大的煤炭生产、出口和深加工企业。

一、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神华在创立初,实行了“矿、路、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跨地区、跨行业,逐步发展成跨国的集团公司”的企业战略,立足神东矿区,不断对外扩张业务,多手段获取探矿权,储备了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2003年神华的煤炭总产量就突破1亿吨,相比成立时增长了40倍,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煤炭产销超亿吨级煤企。2004年,神华随即提出了“倾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煤炭企业。继而,神华又实施了“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3678亿元,在2014年度《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5位。

相比神华,兖矿的战略实践则不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兖矿一直是一个亏损几千万的困难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了“科技采煤”的战略,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先进的综采放顶煤技术,产量、效率、效益此后连续数十年稳居全国煤炭行业龙头老大位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煤炭全行业亏损,但兖矿利润独占全行业利润58%,1999年更是达到90%。从1997年开始,面对当时的煤炭形势,兖矿实施“煤与非煤并重”的战略,将未来的战略重心放在了煤化工之上。但煤化工在经历了短暂暴利期后,即陷入行业性亏损。2005年开始,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各大煤业都在全国抢占煤炭资源,但兖矿对煤制油寄予厚望,依托自身煤气化经验和已掌握的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自主产权,在榆林规划远景10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但该项目遇上国家发改委控制煤制油政策,至2014年仍未审批通过。近年来,由于兖矿本部所属兖矿、济东煤田资源日趋枯竭,不得已走向省外。2011年通过公开竞标虽陆续获得两块省外煤田,但兖矿花费了巨额成本,错失了煤炭资源扩张最宝贵的时间。

2013年,神华煤炭产量达到4.98亿吨,接近5亿吨;兖矿产量8419万吨,其中2600多万吨还是来自澳大利亚。从2000年到2013年,兖矿从中国煤炭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排行榜上,从2003年的第4位,降到2013年的第16位;與世界500强的门槛,也是相距甚远。伴随着非煤产业的亏损,经营利润急剧减少。2013年上半年,兖矿净亏损已达数十亿。在煤化工上,兖矿并没有或得预期收益,在煤炭主业上,也没有抓住战略大发展期,错失了在省外以收购、竞标矿权等方式的快速扩张。神华则乘煤炭工业“黄金十年”之机,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企业。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神华和兖矿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实践,我们可看出:兖矿的战略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本世纪前10年的战略发展则不如神华科学合理;也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家的政策引导虽说至关重要,但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煤企高层必须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战略管理创新。并且,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也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创新,是要朝着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去适应。过去,中国的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企业的战略就是完成政府计划指标,煤炭企业就是完成生产任务。现在,所有的煤炭企业战略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这一新体系,新常态这一新形势。

战略风险理论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十分重视。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对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企业自身能力是构建企业战略优势的根源,也会导致战略风险。所以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可以从煤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两方面来研究。

从外部环境来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是当今煤企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型和新常态的到来,企业管理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制管理,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关键要处理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成份的关系。第一是与煤炭用户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布置的煤炭生产任务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用户构成市场的核心。找到了煤炭用户,才是找到了市场。第二是与煤炭企业本身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质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供求关系的经济。煤炭用户是需求者、消费者,煤企自身是生产者供应者。两者是供需关系、买卖关系、交易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政府制造市场关系。第三是与政府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严重,过多干涉煤炭生产和煤炭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转为煤炭市场监管、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后勤服务。即便政府在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中,也仅是履行出资人监管和资产保值增值职责。

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受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影响,战略多数是只讲规模产值不讲利润效益,牺牲效益,盲目扩张,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过度追求规模产值,结果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选择应兼顾效益和规模。在获取效益的基础上扩张规模,在保持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赚取效益。二是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煤炭产品质量也是战略,采掘低成本也是战略。现在煤炭企业的困局是,一提高质量,吨煤成本就上升,利润就下降;一降低成本,质量又保证不了。三是一元和多元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煤炭企业搞所谓的“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战略,多是由政府来提倡,满足稳定社会、保障就业等目的,结果给企业竞争背上了历史包袱。搞一元和多营是企业战略,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由企业自己确定。一元和多元将会是煤企战略创新的一个艰难抉择。四是进入和退出的关系。煤企不是只能进不能退,退不一定就是损失,而是为甩掉包袱。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会倒逼煤企从长期亏损的多元产业中退出,退是为了进,一个企业也做不到只进不退。企业必须从不盈利、不具备竞争力的业务中退出,转型进入适合自身的行业或开发高端煤炭品种。比如:现在低迷的煤炭市场形势说明,单纯的煤炭产销已进入微利时代,煤企生存发展已不能只靠生产销售原煤和洗精煤,一煤独大,必须更加注重研发喷吹煤环保煤、搞煤电联营、煤制油等。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本质也是一种进入煤炭高端产品市场的选择。五是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仅是靠提价或降价。在国外,非价格竞争才是能源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企业可以不变动价格,而是专注研发煤炭新品种、提高煤质质量、提供优质运销服务、改善售后态度、加强跟踪回访等,这就是非价格竞争策略。现在我国的煤炭市场竞争,就是单纯的价格竞争。煤企盲目的价格竞争,导致中国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大量进口劣质煤趁机冲入中国市场,煤炭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三、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应立足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必须明确主体是煤炭企业自身。当前,多数煤炭企业具有国有资产的属性,制定战略多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主导下,站在国家宏观的、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确定企业战略,没有从企业是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研究。从国家或煤炭行业的宏观角度讲煤企战略,煤企易形成类同战略,结果就是不符合煤企的实际,这不是针对企業自身量身打造的战略,基本说的是煤炭全行业或一个省的煤炭工业发展战略。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国有煤炭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和市场风险,政府包办不了,所以要求每个煤企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战略。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战略一定要以企业的实际为根据。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只需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和服务就好。

煤炭企业实际可从五方面分析。第一,企业类型。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和股份上市企业几类。神华是央企,兖矿是省属企业,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肯定不同。国有企业还肩负特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第二,企业的规模。煤炭大集团、煤炭大企业、地方中小企业的战略是不相同的。所以,企业规模也不能搞一刀切,之前跟风似地盲目扩大不一定都适合。企业规模应由企业自己的能力来决定。第三,发展阶段。煤炭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的战略也是有所区别的。第四,企业技术状况。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将向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煤炭企业各自掌握的生产科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途径也就不一样。第五,职工队伍构成和素质状况。由于不同煤炭企业职工在思想认识、受教育层次和职教培训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企业在文化支持、工作执行力、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也就有差别。

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分析政策导向,扬长避短,多元化、差异化的战略才是煤炭企业在今后一个阶段内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锡怀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魏杰著.中国企业战略创新.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 邓荣霖.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企业家日报,2014.1.18

(作者单位:山西潞安集团史志办公室 山西长治 046204)

(责编:贾伟)

上一篇:建筑类专业论文下一篇:动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