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6

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我国的舞蹈表演中,演员追求更多的是精湛的舞蹈技术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动作标准技术纯熟,却很难将舞蹈作品中的感情表现出来。舞蹈是很高尚的艺术,在舞蹈表演中仅仅依靠技巧和动作标准是不能将舞蹈的灵魂表现出来的。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要注重舞蹈意识的培养,才能将舞蹈中蕴含的感情和舞蹈灵魂的精髓展现给观众。

关键词:舞蹈 表演意识 感情

舞蹈表演是一种肢体艺术,过去的舞蹈表演中多是追求舞蹈演员专业的表演技能。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展现出作品中的感情和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舞蹈表演意识,将自身从作品中体会到的感情展示给观众。

一、何为表演意识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它是一种在无声中向观众展示美和感情的一门艺术。观众通过观看舞蹈表演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有舞蹈作品展现出来的内涵。这就要求舞蹈表演着不仅要有成熟的舞蹈表演技术,还要懂得体会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并能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给观众。舞蹈的表演意识分以下几方面:

(一)舞台习惯意识

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需要漫长的舞蹈学习和练习,训练的过程往往艰辛而刻苦。在此过程中舞蹈老师要想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明白舞蹈从来不是一触而就。台下的“十年功”和台上的“一分钟”同样重要,舞蹈演员要有意识的将平时的练习当做表演,时时刻刻以舞台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舞蹈习惯意识。

(二)形象美感意识

舞蹈是一种肢体展现的美,舞蹈表演中需要演员每一个动作都是美的。不同的舞蹈展现的风格也不相同,但不论是芭蕾的柔美,还是民族舞蹈中豪放的美,都要求舞蹈演员能连贯,精准的表现出来。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美感意识同时包含舞蹈演员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舞蹈演员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在舞蹈训练中有意识的创造美,才能展现给观众一段美丽的舞蹈。

(三)作品表现意识

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是舞蹈大师们精心创作的,包含的价值和感情不是单靠模仿能体会的,需要舞蹈演员去钻研和用心体会。当拿到一部舞蹈作品时,演员应该首先仔细研究作品中赋予的内涵,读懂一部作品,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用意,才能在舞蹈表演中将这些表达出来。

(四)创新意识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之所以称为艺术,在于它的自由不刻板。它有一定的规律却又随心所欲,每一个艺术家都有着源源不断的创作能力。因此一个好的舞蹈演员就是能在相同的舞蹈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东西。著名舞蹈家金星老师曾经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在表演话剧的时候曾尝试即兴更改了一句台词,收获了不一样的效果。其实金星老师的舞蹈也一样,不断创作,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格和气质,才能舞蹈的道路上走远。

二、表演意识的重要性

知道了何为表演意识,那么表演意识在舞蹈表演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对舞蹈表演来说有多重要?

(一)在表演中意识和表演相互融合

表面上来看舞蹈是一种肢体表演,但舞蹈演员向观众表达的却不单单是动作。舞蹈表演之中本身就应该融入舞蹈意识,没有意识的动作表现只能的一种机械的表现。拿杨丽萍老师的著名作品《孔雀舞》来说,在表演中除了舞蹈动作的表现,杨丽萍老师连一个发髻,一个表情都是精准到位的,她完全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孔雀,观众在欣赏孔雀舞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她展现的美丽打动,更是在一只“孔雀”的灵动中,久久不能回神。舞蹈表演意识与舞蹈表演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了这种意识,它贯穿整个舞蹈表演始终。演员将意识融入表演中,就能自然而然的将舞蹈中蕴含的感情表露出来,无需刻意地去表达,演员就能够体会。

(二)表演意识与表演同等重要

我们都听过军人唱歌,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单单吼区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即便不在调上听来也总有几分味道。若是将这味道放到舞蹈表演中,就是表演意识的体现。一个能深刻理解作品的舞蹈演员,哪怕表演技巧不十分到位,也能带给观众很大的触动,这就表演意识的重要性。没有表演意识的舞蹈表演就像一只精美的花瓶,华美却冰冷,因此,表演意识与表演同等重要。表演意识要通过精湛的表演来体现,带着意识的表演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髓。

三、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要素分析

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的提高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发挥其想象思维的优势,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对事物的联想能力,舞蹈艺术是一门運用想象来欣赏的艺术,同时也需要表演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舞蹈动作是表现人们的情感的一种艺术,任何舞蹈作品都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实现创造。其次,要培养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就必须让演员的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把握观众的心理,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这是由舞蹈这种特殊的表演形态决定的,舞蹈演员和观众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因此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心中一定要有观众,将观众放在第一位,在表演中通过动作和表情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舞蹈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对表演的范畴有所了解,在表演之前,就要对舞蹈动作和舞蹈要表达的思想有深刻的领悟,舞蹈演员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是合情合理的。

四、强化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方法

(一)提高舞蹈演员的职业素质。舞蹈演员要想使表演出色,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才能把握舞蹈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将舞蹈动作领悟到位,舞蹈演员要具有丰厚的人生阅历,能够对生活有一定的感悟,所以,在强化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时就应该让舞蹈演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通过学习各种艺术理论,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舞蹈演员学习了音乐理论,在表演的时候就能领悟音乐的内涵,在动作的表演上就能把握节奏,舞蹈演员应该多了解社会情态,学习各类知识,广泛地吸收各类艺术知识,不能放过一个能够学习的机会,实现在生活中学习,使丰富的知识成为他们提高表演意识的强大的后盾,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学与舞蹈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舞蹈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借助文学中的意象,从而将文学中那些美的意象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五、如何培养演员的表演意识

既然表演意识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演员的表演意识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选择有助于激发演员感情的曲目入手

演员的表演意识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舞蹈训练中慢慢培养的。而单纯的舞蹈动作的训练是很难让演员产生表演意识的,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容易带入感情的曲目给演员训练,有助于激发演员的表演意识。这就好比是给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看他们感兴趣的书一样。例如像《苗女》这个舞蹈,舞蹈本身难度并不大,但是感情热烈,就很适合年轻女孩子去练习。这样的舞蹈不仅能激发演员的兴趣,还能让演员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出舞蹈意识。

(二)民族舞蹈的多样化有助于舞蹈意识的培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所周知少数民族的同胞都能歌善舞。民族舞大多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民族舞风格多样,有的豪迈,有的婉约,富有多元化性质。例如蒙古舞的豪放豁达,朝鲜族舞蹈的小巧温柔,这些舞蹈往往更接地气,演员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感情,不仅会喜爱上民族舞蹈,更能培养出舞蹈表演意识。

六、总结

意识是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表达,有意识地培养表演意识,演员才能在表演中将作品中的内涵表达出来,从而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无论是在舞蹈教学中还是在演员的自我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舞蹈意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黎麟趾.多元训练舞蹈表演意识[J].戏剧之家,2014(3)

[2]衣娜.舞蹈表演意识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成才之路,2014(16)

[3]李竺庭.舞蹈基础教育阶段舞蹈表演意识的开发和培养[J].华章,2011(2)

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 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巧, 却忽视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 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 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发扬。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 是以声传情, 以情感人的艺术。

歌唱的主体本身的素质对声乐艺术的反映和影响。

首先是一个人的性格, 可分类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活泼、善交际, 比较乐观, 在舞台能自如、放松的演唱, 情绪不容易受到影响, 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 比较拘谨和害羞, 比较重视外界的评价, 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 这样一来, 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自身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一个人的性格形成30%是先天基因、剩下的7 0%是由自幼成长的环境、教育程度个方面影响的。所以歌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要积极而乐观的做出选择和自我的提升, 改变内向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感和情绪,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发声、演唱。当正要演出的歌唱者得情绪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相左, 却没有极好的素质及时调整的话就会收到这特殊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歌唱演出可以说是歌曲作品的再创作或是二度创作。比如:作品要表达的是喜信息, 传递喜感。而演唱者在演出的时候正当极为哀伤的话, 这时候进行二度创作就多少会给作品蒙上哀伤的气氛。在这个时候, 如果是心理素质和演出功底极好的演员或歌唱者就能做出自我的调整, 直到自己的情绪符合整个演出的场景。

有意识的培养心理素质, 必须要和歌唱的技能培养同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指:性格方面、情绪方面和临场发挥三个方面。

性格方面:首先, 可以明显的看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要更有利歌唱者的演出, 因内向型性格的人过份重视主观世界, 在同外界接触中, 往往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 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 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演出的环境下不容易放松, 导致怯场。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作为一个演唱者, 应该努力做到性情开朗, 性格活泼, 善于交际。走出自我中心的主观世界, 客观的看待大形势和自身, 勇敢面对艺术展现的舞台。看淡个人的利益得失, 迎面而来的鲜花掌声也好、批评贬低也好, 只是艺术道路成长的一个台阶。

情绪:情绪上带来心境和歌曲、艺术作品不一致的感情倾向时所要做出的调整。一个歌唱者怎么在顷刻间融入到作品的感情里去, 这在于歌唱者本身的文学素质, 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多读书、诗歌、散文小说, 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等,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这样歌唱才能把作品中的情意表现出来。当歌唱者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就能很快的进入到作品的角色中去, 再者, 就是要对自己所要演出的作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作品的作者资料、作品的背景、写作背景, 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作品拿到手不要急于把她唱出来, 多朗读几遍歌词, 充分了解歌曲要讲述的事情。当歌唱者把作品理解透彻, 与歌曲融为一体时, 就能更深层次的进入二度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要重视情绪变化对演出的影响。根据音乐心理学家威尔逊的研究, 歌唱者得情绪变化强度还与声部的类型有关的。

临场发挥:临场发挥和应付突发情况的应变和准备, 很多人面对舞台始终有怯场的现象, 除了增强自信心外, 还要多做练习, 在平时尽可能的多参与舞台的实践活动, 例如小型汇报会和演唱会, 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参加小型演出活动, 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上台前, 要把演出的作品在心里默唱, 找到平时练习熟悉的感觉, 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 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 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 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站在舞台上面对下面的评审委和专业人士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了, 不要把台下的评委和专业人士看做来挑刺的检查者, 当做朋友坦然面对。演出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突发的情况:例如, 钢琴伴奏出问题, 灯光、音响临时不出现状况, 甚至是观众席上出现意外情况, 这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慌乱, 不知所措, 自乱阵脚, 此时更需要沉着的心态, 不然就会带来更尴尬的场面。面对这种情况要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和放松, 落落大方的台风, 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的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这些过门和突发情况没处理好, 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 形成恐惧, 影响演出效果。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 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可使声乐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 是“有灵魂”、“有血肉”, 能“号召人”、“吸引人”、“感化人”、“打动人”的歌唱。歌唱演出成功与否和个人的歌唱技能成正比关系。歌唱技能包括歌唱技巧和歌唱心理。歌唱技能在形成过程中从心理到生理一些列理解、掌握、熟悉的过程, 其本质是心理调控结果。歌唱者在大量的巩固练习与反复歌唱实践中, 通过记忆、联想, 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 丰富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在学习过程中, 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不断利用情感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饶的意志, 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 通过正确的心理调控, 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科学方法, 从而迈向成功的目标。

摘要: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是歌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需求;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信息的输出。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它通过人的思想感情, 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而获得的。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认知, 通过想象、思维与创作升华的心理体验过程。一首歌曲演出的好坏, 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 主要的是心理素质, 声乐心理与歌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歌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声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声乐表演,心理素质,教学,情绪

参考文献

[1] 格林.威尔逊[著].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艺术出版社, 1989.

[2] 刘大巍, 黄常虹.声乐教程 (1) 理论、教学与训练[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当中, 指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始终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通过对该文件的解析, 可以看出, 高职是一个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 也是我国一线服务人才的培育摇篮。但事实上,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内容、使用教学方法上会参照本科类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 甚至出现了盲目跟从普通高校精英教育模式的现象, 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正确认识, 也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体系。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 仍随处可见应试教育的影子, 高职院校的定位模糊, 甚至与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中产生很大的重叠,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无法凸显出来, 教学任务模糊化。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包括职业定位以及学术定位这两个方面。必须以学生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 通过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及技能, 以此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效益。同时, 为了满足学生在就业的知识需求, 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专业素养等综合能力,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以此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当中技术改造、管理及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都是依据教材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 导致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知识累积不够扎实, 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 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也由于课时原因常常被一刀切, 促使很多学生在学年结束之后, 无法良好的掌握声乐技巧, 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事实上, 教师就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育, 还必须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沟通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教学技巧等等。但是, 当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音乐声乐教学都是校方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 盲目的模仿高效音乐教育的手法, 与高职院校音乐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在课程设置上, 教师存在主观性, 设置的教学内容页缺少针对性, 并没有深入到整合的层面之上, 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 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其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倾向于形式主义, 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过于敷衍, 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的音乐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最终导致声乐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益整体较低。最后,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选择的曲目也不符合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 大部分选择了艺术价值高的民族、美声唱法的歌曲, 忽视了对通俗唱法的教学。但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民族和美声训练条件, 受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佳。

(三) 教学方法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当中, 教师一般都会遵守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声乐教学, 先选择短小、精悍、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及技巧, 并掌握基础的声乐呼吸方法。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表演技巧不够重视, 促使学生就业之后无法尽快的适应岗位。其次,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当中, 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主要依据练声——唱歌——练声者三个程序来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循环反复、不断强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声乐技巧。有经验的声乐教师认为, 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但是,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逐渐演变成了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数量较多, 教师无法兼顾到, 促使部分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极易出现走神和不认真的情况, 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四) 评价体系当中的问题

通常,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 直接将1-2首歌曲作为考核内容, 促使学生会过于注重对歌曲的技巧累积。事实上, 这种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促使学生过于重视对声乐技巧的联系, 对声乐情感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缺乏上岗的能力。其次, 高职院校的声乐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通常都是由教师对学生予以单方面的评价, 且评价的结果也过于依据教师的个人经验来给出的。实际上, 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 不仅教师向学生进行评级, 也需要学生之间的评价, 更需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判。这样, 教师就能在学生的反馈当中知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从而为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参考信息。

(五) 师资力量中的问题

当前, 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当中, 大部分的声乐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音乐学院等本科院校, 只有少数教师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校, 促使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也容易受到师范类学校的惯性思维影响, 同时, 这种单一化的教师团队, 促使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具有非常大的师范性 (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 , 但是却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 也没有及时的从师范性教学思维及时向高职院校转变, 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把握度不够。其次, 很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来源于相关专业的应届硕士或者是本科毕业生。但是,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而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存在不足之处。在实际当中, 学校对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引进力度较弱, 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实践经验的欠缺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 并明确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定位, 以此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 声乐教材中的问题

我国高职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育的时间较短, 只有三个学年。而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也只有两个学年左右。且当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材使用的都是艺术类本科院校惯用的教材, 其通用性强, 却缺少高职院校的特点, 比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声乐实用基础教程》、中国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教材》等等, 这些教材的内容量多且杂, 也不符合高职院校艺术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内容中也没有划分重点, 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任务繁重, 极易对声乐教学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的改革

(一) 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要认清自己的定位, 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校不同, 要明确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应该侧重于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满足市场的人才技能需求。因此,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更侧重对学生登台演唱和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高学生在市场当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 教师还应该运用多媒体手段、网络技术来激化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情, 以此构建起“课堂+舞台+讲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最后, 高职院校应该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声乐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通过企业推荐、学校引进以及校企联合的方式来开发出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学项目, 以此为学生的实践多提供机会。

(二)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课程

高职院校还应该着力于课程体系域教学内容的改革, 积极构建基于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对职业岗位与相应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分析, 积极构建适应岗位要求的课程项目包括系统和课程体系。教师还应该将声乐训练搬出琴房, 将声乐与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 将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融入到一起, 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发挥出声乐教学的魅力, 活跃声乐教学课堂的氛围, 为学生构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引导的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以此充分发挥出学生对歌曲的创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活动延生到课堂之外, 让学生在课后对某个方面的音乐知识进行和搜集与整理, 从而作为自己学习的大纲与方向, 并有选择的选择合适曲目来进行声乐训练, 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这样,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在自我探索中发现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优势点。

(三)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表演经历。同时, 参与各种形式的声乐活动, 还能让学生对声乐表演的策划、排练及演唱流程予以了解, 即便在就业之后也有丰富的策划经历满足工作需求。其次, 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糙取精, 并在教学当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以此达到改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模式, 进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质量。结合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 教师可以使用小课堂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声乐教学使用微格教学法和传统声乐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分方向的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训练集合方来开展教学活动, 并基于精益求精的原则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此调动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艺术实践阶段, 教师可利用项目教学法, 通过模拟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某个工作项目作为学习的主线, 构建起整个教学设计, 以此实现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 以此提升声乐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 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程度。因此,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评价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教学目标, 并通过自评、教师考评以及互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 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首先, 教师可以依据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来选用考试方法, 通过作品分析、歌词朗诵以及演唱的手段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等综合实力。另外, 学校还应该建立起教师与用人单位合作的评价体系, 通过行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共同考核, 以此来缩短课程与行业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样, 学生不仅能在课程当中感受到行业的分为,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还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性予以检验。在对专业课程进修考核时, 可以依照课堂抽查、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鉴定三部分一定比例的方式来进行。在分方向教学阶段, 可以由课堂抽查、过程性考核这两部按一定的比例来组成。在对表演实践课程考核时, 可以由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审评以及行业评价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亟待解决。需要教师依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国情进行深入的探索, 以此对推动声乐教学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是在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仍不够成熟的阶段, 更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和长期的摸索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只有这样, 我国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定位错误、教学内容滞后以及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导致我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较为低下, 为了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相应的剞劂措施, 以此达到提升我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 廖果.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刍议——以声乐教学为例[J].企业导报, 2016 (18) :107+109.

[2] 康康.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4 (04) :29.

[3] 陈哲.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究[J].高考, 2016 (33) :186-187.

[4] 张喜梅.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分析研究[J].黄河之声, 2014 (21) :38-39.

[5] 康康.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4 (04) :29.

[6] 李静.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研究[J].黄河之声, 2013 (12) :18-19.

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个性与共性的概念

1、个性的概念

个性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这里面可以指人的性格以及脾气秉性。个性与人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能够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在音乐艺术的表演中,演奏者的性格、脾气是不同的,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所体现出的个性也是不同的。而这也就决定着他们在演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差异,从而能够带给观众不同的艺术感受,这也就形成了演奏者表演的个性。因此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个性能够丰富它的艺术魅力。

2、共性的概念

共性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性的特征,可以说事物的本质是由共性来决定的。任何的共性中都存在着个性,但是个性却并不能代表共性,也无法涵盖共性的内涵。在音乐艺术表演中,演奏者在对艺术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需要尊重原创者的意图,也就是需要在作品原背景的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演绎,而不是肆意的改编。在对音乐作品表演时,尊重原创者传达的个性意图,从而找寻出作品中存在的共性。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上讲,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而矛盾的个性则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中,看似个性包容共性,但是个性却受到共性的限制。并且两者之间并不是永远处于矛盾状态中,当达到一定条件的时候,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音乐表演艺术中,演奏者对于个性的寻找和创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旋律以及结构进行解读,进而能够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具有独特的感受。这种方式就属于对个性的寻找。第二,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独特的表演形式。而这种方式则属于对个性的创造。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将思维和操作进行结合形成统一体。对于个性的创造必须是在共性所属范围内进行的,而一旦脱离了共性的范围,那么虽然仍可以被称作个性,但是已经失去了原作品的内涵。也就是说没有了共性,那么个性将成为任意的个性,但是并不等于正确性。而失去正确性的个性也就不能够被称为创造性,所以共性和个性两者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互补的。

三、个性与共性的作用

1、个性的作用

1)创造性的灵感

对于音乐的表演形式,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虽然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乐谱是相同的,但是演奏出来的乐曲带给观念的感受是不同的。那是因为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他们的演奏方式是不同的。很多演奏人员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即兴发挥,这就使得演奏出来的音乐融入了演奏者的个性。而且个性具有独立性,不同个性的演奏者,他们在对乐曲进行理解时也是有着差异的,个性赋予其创造性的灵感,进而同一首曲子演绎出不同的表演形式,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2)引发听者的反思

同一部音乐作品由不同个性的演奏者表演,那么所呈现出的艺术性也是不同的。个性说的就是不同人之间所产生的个体的差异。一部音乐作品要想被大众认可,并且将其定位为优秀的任务,那么就需要听者思想的共鸣与反思。而个性赋予了演奏者通过表演引发听者反思的物质。演奏者在表演的时候通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以及灵感的发挥,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故事以及思想传递给观众,使他们能够在欣赏到音乐美感的时候,也能够有所领悟。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一个没有个性的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好音乐作品的,那他也就不能够被称为成功的演奏者。

2、共性的作用

1)传递情感

一部音乐作品要想被评价为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是否感有真挚的情感是关键。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一个演奏者都能够从中挖掘出里面深藏的价值,那是因为这部作品中有着深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则是通过演奏者的表演方式来进行传达,然后观众通过听觉所获取的信息来感受到。这也就使演奏者成为了音乐作品与观众的桥梁,使得两者能够通过演奏者进行沟通,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演奏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就音乐的表演来说,这种情感的传递是演奏者需要掌握的共性上的特点。

2)尊重一度创作

演奏者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需要秉持一个操守那就是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原创者的尊重,对于原创者的创作本意不能够忽视。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需要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去考虑作品,去挖掘作品的深层含意。而不是片面的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思路对作品进行修改。而这就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除了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外,还需要从作品自身出发,去思考去品味,从此才能够准确的从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此基础再结合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对作品进行表演或者是二度创作。这种对创作者的持有的尊重是演奏者所具备的共性特征。

四、总结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个性与共性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衡量演奏者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个性与共性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它们又都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在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从中都可以读到共性与个性的存在,所以两者既矛盾又统一。而这也是音乐表演艺术的魅力和特征。演奏者要想表演好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但需要具备音乐表演的个性,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共性,如此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从而使演奏的作品具有更加完美的艺术性。

摘要:对于音乐家们的作品,观众大多是通过演奏者们的演奏来评价的。再优秀的音乐作品也需要表演出来才能够被大众获知,进而被认可。因此音乐表演艺术也可以称之为音乐的二度创作。音乐表演将音乐创作者与聆听者联系起来,使两者进行沟通,所以它是两者的桥梁。如果说一个音乐作品的质量取决于音乐创作,那么这个作品在欣赏者心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则靠的是音乐表演。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的存在,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共性以及同一音乐作品不同演奏后的个性。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个性,共性

参考文献

[1] 徐彩云.个性与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与作用[J].音乐时空.2016(01):91-2.

[2] 李荣恺.浅谈音乐表演中的个性与共性[J].大众文艺.2013(04):77-79.

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构成中音乐文化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声乐表演艺术同样又是音乐文化产业中及其关键的一环。在实际的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也是由大众审美所决定的,能够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富足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面对新出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参与者应当及时对资质及创作观念进行创新,加强自身对于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理论的储备,进一步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声乐表演艺术、大众审美、音乐产业、分析与研究

声乐表演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包含有灯光、服装、道具、场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然后将这些艺术进行设计以及融合完整地呈现在大众的舞台中央。声乐表演艺术自身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表演属,并且还要使其表演的效果能够符合现阶段大众的审美取向以及美学原理。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对外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我国的人民群众也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出现微妙的改变,再加上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精神生活的富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群众必定会成为欣赏声乐表演的主力军,所以要使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符合人民中的需求,才会符合人民大众的广泛爱好。

一、盘点传统声乐表演艺术现状

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通常会出现在个人行为的宴请会上,主要是包含有亲友聚会、新人结婚、老人祝寿以及休闲娱乐活动,同时还包含有一些企业或者是政府行为的宴请。现如今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富足逐渐被重视起来,个体的企业以及国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促进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提升,经常会邀请专业的声乐表演团队进行演出。政府每年也会为专业的艺术团队进行经费的拨款,在公共场所进行声乐表演,并且邀请百姓观赏。但是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艺术表演的水平、内涵甚至是场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然无法对人民群众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相关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该如何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加新的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进行思考,使表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声乐表演艺术须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

在古代,声乐表演一般都出现在宫廷中,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得到,即便是民间的戏曲表演质量也是怎次不齐,很难形成固定的吸引力,那么老百姓自然不会投入精力到西区的观赏中来。现阶段,有非常多青少年在网絡世界中被西方的快餐式的西方审美所影响,这就造成了正确审美的确实。并且伴随着移动平台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年轻人早已经看惯了各种形式的表演,自然不会对声乐表演艺术提起足够的兴趣。不管是近代革命歌曲、壮歌以及样板戏,还是在较远时期戏曲和歌舞,这些声表演形式都不会对年轻人产生较大的吸引力。针对此种情况,符合当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才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拥有充足的动力。并且现阶段,追求时尚以及潮流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并且能够让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调查发现,高雅声乐表演艺术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吸引力,比需要对自己的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进行创新,符合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趋势,特别是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年轻人的审美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够忽视消费主体多于表演内容以及表演形式的决定作用,只有这样声乐表演艺术才不会被群众文化消费市场所抛弃。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接地气的形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神圣文化需求,让声乐表演艺术在现阶段的文化行业中繁荣起来,使人民群众都认识到声乐表演艺术自身独特的魅力以及感染力。

三、大众艺术的审美过程带给声乐表演艺术的启迪

就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是指人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官方面所带来的体验感受,从而产生对审美的自我感觉以及自我审视,审美观念的产生主要是依靠情感以及思想的变化,审美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客观意识作用与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同时对于客观意识存在发展你作用力,客观意识包含有人在欣赏表演过程中所触及的、感受到的、认识到的评价,这种评价涉及的方面不较多,无法进行具体的概述。就一般情况而言,审美的产生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第一阶段的熏陶过程:具体地来说,就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某一个歌词或者是某一个片段渗入到观众的内心,进而能够形成与歌词创作者以及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并在逐渐接受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形成了情感。举例来说:当观众们在进行《运河谣》表演欣赏的过程中,会在表演者以及现场气氛的带动下形成了既带有歌词中所包含的牡努力奋斗,还带有对现实生活无可奈何,奋斗无处下手的双重情感。

其次是第二个阶段,中期联想:观众们在前期表演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情绪变化,那么就很容易引导观众们将歌词中的现状与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经历联系起来,从而感觉歌词中所描述的场景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来说:在《雷雨》的表演中,描绘并唤醒了女主角长期麻木不然的意识,歌词的内容仿佛就是女主角内心真实的独白,观众们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叹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第三个阶段是后期领悟阶段:这就是属于声乐艺术表演最终的目标追求,同时人们精神直接最富足的瑰宝,观众们在完成了表演的欣赏之后,同时经历了熏陶、联想的两个阶段,能够最终领会表演所赋予的情感以及内涵,从而引发对生活的启示以及联想。举例来说:当观众们在进行《伤逝》表演欣赏的过程中,观众们能够通过男主角自身的情感经历,能够对旧社会的封建观念产生联想,从而产生自我的思考与反思,领会到坚守人性道德底线的重要性。声乐表演艺术需要使用到表演者的声音以及肢体语言为作品赋予精神属性,来进一步帮助社会群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在表演者表演的过程中实际的上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能够为观众带来不同的体会与感受,但是不断提升的精神生活需求,对于表演者以及创作者的水平以及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遵守表演艺术的道德底线,还能够创作出更多有内涵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进一步提升声乐表演艺术在人民群众中关注度,并且契合现阶段时代大发展的背景。

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三种类型需多元化发展

(一)起源于西方地区的美声唱法,也经常会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柔声唱法。该种唱法具有的特点是:能够在保持吸气的状态下并呼出气流以此来撞击声带,打开共鸣腔体使之能达到共鸣均匀的歌唱效果。在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早期周小燕、蔣英、张权等老一辈的艺术家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宣传,现如今这种声乐表演形式已经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声乐表演艺术必须要以老一辈的发展思想为核心,在创作的过程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不断地对其他地区的发声方法进行学习与改进,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学元素声乐教派,并且被大众所接受逐渐地走入世界舞台中来。

(二)民族唱法最早是起源于我国的母系社会。该种唱法所具有的特点是:唱法上注重歌词的咬字清晰,声音上的洪亮,并且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种唱法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展现了来自我国农耕社会下农民的生活实践以及劳动实践。具体包含有说唱唱法、戏曲唱法、民间歌舞唱法、原生态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等。

(三)通俗唱法也被称为流行唱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至我国,并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幸其。该种唱法所具有的特点是:不需表演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注重于个性情感的渲染以及声音本色的自然回归,这种唱法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且受众年龄的跨越较广,属于真实意义上的大中唱法。

五、声乐表演艺术与音乐文化产业的相关性

声乐表演艺术现如今已经成了音乐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声乐表演艺术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的变化为主要导向的创新模式,声乐表演艺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获取经济利益,这也是现阶段音乐产业文化如此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正价专业的创作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声乐表演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应当将消费主体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从而形成市场演出以及市场影响两种不同的宣传方式。除此之外需要对表演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创作,从而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欣赏声乐表演艺术中来。

六、结论

音乐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不断地演变的自然结果,声乐表演艺术又是音乐文化产业链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使自身的发展与日益提高的大众审美所契合,声乐表演艺术不得不对自身的创作内容以及创作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这对于众多的从业者以及学习者来说不乏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促进我国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富足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念彤.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追求探索[J].明日风尚,2020,(19):104-105.

[2]刘杨.浅析声乐表演艺术与大众审美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2019,(33):126-127.

[3]刘丹.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影响[J].艺术家,2019,(05):180.

[4]丁超.初探声乐表演艺术与大众审美取向之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路梦梦,女,本科,河南宁陵人,研究方向:音乐。

表演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舞台是施展音乐表演者专业能力的一个空间与平台,也是与欣赏者形成良好音乐沟通的桥梁。在舞台上,较好诠释出音乐的内容,传递出音乐的信息与展现出音乐的魅力,这些都源自于表演者,其内在的音乐审美与音乐的美关系是怎样的,在舞台上需用“心灵”的审美去表现音乐的美。

[关键词]表演者;音乐审美;审美体验

舞台是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它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并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舞台艺术是指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其中主要包括戏剧(含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武术等艺术形式。这些都是为欣赏者提供视觉与听觉上的审美与美感享受的艺术形式,他们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现着各自的魅力。其中,音乐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主要借助声音、音响这个载体,真实地表达与传递着表演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给人亦快亦慢、亦悲亦喜的情感,抑扬顿挫地用旋律之美去传递与感染着每一位听众与欣赏者。

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说“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在舞台表演中,表演者自身艺术审美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到音乐表现中审美的展现,也间接地影响到表述音乐之美,欣赏者视觉与听觉第一时间接收到的音乐之美或有一定的审美培养直观性。需要专业的学习与较长时间的实践审美体验,也就是舞台的实践来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这种“美”。

一、音乐表演者——审美的主体

在舞台上,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音乐的美源自于音乐的表演者,而音乐表演者的美源自于表演者自身的内在,他是将形式与内容结合展现的统一体,也是主体。音乐通过表演者的主体与音响载体将音乐内容与情感付诸于音乐语言加以表述。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深入渗透个人生活,因为它在赋予世界以形式过程中,表达人类的天性、敏感、能量、热情和永恒。艺术比人类经验中的任何其他事物都能塑造我们的情感生活。”音乐可以表达用语言所不能言语的更为细腻、动人的情感,它可以通过声音打动听者的敏感情感神经,声音的生产者——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发出,通过空气、音响的媒介传递给听众,进而与听众、欣赏者在内心上产生共鸣,这是每一位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的人所希望实现的,也是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表演者的审美感来自其内心世界,内在的、深层的、潜意识当中的通过音乐声音载体自然流淌出来的,是纯净的、甜美的、真实的真情实感,通过那切实的音乐符号所组成的悠扬委婉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的,它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语言。因而,对于美的表达与展现不一定是通过外观的、可视的,音乐的美同样反映出表演者在音乐中的“心灵美”。音乐的形象构成是依靠音响和听觉去判断与塑造的,音乐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所给予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也是宽广的,他们的感受同其文化意蕴、人生阅历等等方面存在有一定的连带性,存在着一定审美体验的过程。“保罗·曼得认为,美学的真正主题就是体验,是一种过程。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批评和传达的枢纽。”这种体验主体,也就是审美主体会直接对音乐的诠释与解读深度起到较大的影响。

二、音乐表演者的审美体验在音乐中的作用

音乐审美的主体——表演者,除了作品原创作者,他也可说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因为作品的展示需要表演者,是音乐作品二度创作之人。他的专业演奏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优劣,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现能力都将影响音乐作品的表现质量——音乐之美。美在那指尖的流淌,美在那声音的传播,美在那在空气中情感的传递,美在那音乐瞬间的回味……需要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还需要精神与情感的融合,需要音乐审美主体与审美体验的瞬间爆发,它是“运动的”,在动态中展示其音乐特有的魅力。在这短短的时间动态运动过程中要将表演者自身的“美”尽显于音乐之中,其实就是这种“美”的瞬间爆发与流露。这种“美”同样需要体验,需要舞台的体验,需要文化的体验,需要美(审美)的体验。

“艺术的审美体验,必须有一种合适的审美情境。这种情境除了外在世界的宁静无扰之外,还需要主体具备一种摆脱俗务、排除紧张、轻松悠闲的心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体验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也只有这样,精神上的活力充沛对审美体验才具有意义。”

这种“宁静”是内心世界的宁静,这种“宁静”可以是晴空万里,也可是暴风骤雨,可以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也可是碧波壮阔的海洋。这里的内容是表演者在演绎音乐作品过程中去进一步填充的,每个人依据各自专业演奏能力与文化底蕴和内涵去填充的,且填充的内容和情感在表现音乐的瞬间都会与自己所处环境、心境等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深度也会略有所不同;这种审美体验的范围是广阔的,深度是不可测的,表现是无限的。音乐的表现是内心的表现,是精神的表现,是情感的表现,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总之,音乐中的内容与情感是细腻的、多变的……音乐诠释者(表演者)如何去叙述描绘,如何去构图渲染与其创作者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汲取相关学科的养分为音乐所用,才能将音乐之美更好地表现,音乐之“美”与表演者是密不可分的,它是诠释者用心去创作的“作品”,是诠释者的心血,同时也离不开欣赏者的聆听与理解,是表演者用他内在的艺术审美来不断地表现着音乐之美。

上一篇:服装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计量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