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范文

2023-09-18

三毛作品范文第1篇

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自1839年以来,它已有了160多年的历史。短短一个半世纪多,摄影作为现代文化的视觉媒介,已渗入到天文、气象、地质、探矿、医学、考古、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以其纪实功能,成像的快捷以及操作技术的简便易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尤其是各大学院校,他们已把“摄影”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来教学。

2007-2008学期,我们也学习了摄影。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对摄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摄影”,它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二维空间的平面造型艺术。“摄影”一词的原意就是“光画”,最早的摄影派是“绘画派”,20世纪20年代摄影在中国则被称为|“美术照相”。今天,以“画意”为主体的创意摄影与纪实摄影仍为摄影艺术的两大支柱。纪实摄影体现着摄影的本性特性是摄影的主导。摄影爱好者从拍纪念照到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必须经过一个控制光影,把摇画面结构的学习过程。当然,学习过程中的习作难免会有不少模仿之作,但即便如此,也是无可后非的。有才能的摄影家正是在这模仿中掌握了摄影艺术创作的要领,才创作出了不少佳作,最终能够跳出“沙龙”,自成一家。下面我就自己拍摄的三张作品具体地谈一下“摄影心得” :

照片一:“环保” ,本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十分简单:主体是一只手,手里拿着一张废纸;背景是一个垃圾桶。该相片采用了“顺光”→“侧拍” →“特写”的拍摄技巧,很自然地巧抓拍了一幅“往垃圾桶扔废纸” 的画面,它揭示了“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寓意。从侧面也可反映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明天!

照片二:“室中花” ,本画面的主体是几盆“争艳”的花,采用了“侧面” → “俯拍”的拍摄技巧,勾勒出了一幅“室中的花儿在阳光的照射下竞相开放”的画面。它揭示了: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耕耘,同样的收获。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为什么在我们学生中间有优生和差生之分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照片三:“阳光” ,本画面采用了“正面” →“仰拍”的拍摄的技巧,形象地描述了一幅“透过树枝阳光普撒大地”的画面。该相片是早晨拍摄的,也许由于光线不强的原因吧,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模糊感,看起来有虚化的艺术效果,不过这也是我想要的。忽然间我明白了:原来大自然是那样的奇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到处都存在着美„„

三毛作品范文第2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这个季节里有哪些节日?指生回答:中秋节,国庆节,。还有什么节?同学们想了想说:重阳节。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 2

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 3

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 4

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初读全诗、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1、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人,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2、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语言训练: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__________ __。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3、三四两句:

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 7

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深华情感

1、 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 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五)比较学习、明确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 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 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六)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三毛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艺术作品 创编 分析与研究

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的成功是因为其提高舞蹈比赛的竞技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并能全面进行文体结合,同时让更多百姓更好的参与这项运动,从而达到健身与舞蹈双重运动的发展。体育舞蹈通过舞蹈动作表现了当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对它的热爱,从而促进一大批好的艺术作品加速发展,并迸发出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型舞台剧《金陵十三钗》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一、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相关概念

(一)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是通过运动、乐律、舞美相融合在一起的肢体语言。是以舞蹈的形式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和舞伴之间息息相通的配合,来达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其内容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不受地区、年纪、场所等影响,可以让全身得以活动,让各处身体机能得到平衡发展。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让人们在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步中培养良好的身体素养和自身的身体形态,在完整的组合动作和不同风格中提高人外在和内在的不同气质。

(二)艺术作品

音乐是用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作品,是演奏作品本质的最高境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由众多因素组成的,所以它的本身充满情感。因此,它本质上是一个双重意义上的听觉和视觉的识别。好的舞蹈作品会使得我们观众由景生情,联系到自己的自身感受,从而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三)创编方法

对于所有的舞者,不论是从事这项专业的还是热爱舞蹈的,或者是还在学校读书的,他们创编舞蹈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是突来灵感,有可能是日久生情,但是都离不开平时的生活和情感。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的创编方法有很多,比如由灵感而发,或者是学习以前成功的案列,吸取精华变成自己风格等。

二、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的基本条件

(一)舞蹈音乐

音乐是一部作品的灵韵,通过在乐曲的伴奏下,人们可以通过节奏的起伏或者变化而做出不同的动作,来展现不同作品所要表达感情。体育舞蹈有很多类别,比如我们熟悉的温柔圆满的华尔兹,顿挫有力的探戈,浪漫柔情的伦巴,热情欢快的桑巴。体育舞蹈是融合运动、乐曲、舞美为一体,也是集合锻炼身心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以独特的音乐律动的运动模式,进入了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堂,受到很多体育生的欢迎。它还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根据对自己乐曲的理解进行对作品完美诠释,创编出适合每一个舞者的优秀的作品。

(二)舞蹈动作

在一个作品的创作中,无论是团体练习还是个人舞蹈,都是需要完整的舞蹈动作,而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是需要根据舞者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创编。如果动作超过了舞者的实际能力,会让作品在表演或者比赛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反而事倍功半。所以创编舞蹈动作时,应该根据每一个舞者基础水平进行创作,比如我们在学习伦巴时,应该是从最简单的伦巴的手法、脚步、身体转动开始学习,然后由简单到复杂,由陌生到熟悉,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及风格特点。让体育舞蹈在动作编排中体现出节奏随音乐强弱而引起动作的强弱,让体育舞蹈动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让动作律动在空间里随着动作路线和队形的变换而演变成一部有艺术性的体育舞蹈作品。

(三)舞蹈演员的情感

体育舞蹈是集音乐、动作、情感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是通过人体各种动作在音乐节奏中来表现人对作品情感,它其中体现的个人情感和团队情感,是整个作品中至关重要因素。的因此,在很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中,加强舞者情感的培养,是充分挖掘体育舞蹈中艺术作品整体的情感氛围,能提高学生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渗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舞蹈课堂可以延伸出好多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个完整的成功的体育艺术作品是需要方方面面配合而成的。

三、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意义

在我们大家眼中体育就是单纯的跑、跳,舞蹈则是单纯的跟着音乐做动作。其实不然,体育和舞蹈其实都有着一样的本意和效果。在体育中训练了我们身体肌肉的力量,柔韧的牵拉,以及协调性的发展。而舞蹈在另一方面却培养了我们的动作和乐感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体育舞蹈它本身就是一个代名词就是一个整体。

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舞蹈的身影,优秀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比如大家熟知的《孔雀舞》、《千手观音》以及《敦煌飞天》等等。一个好的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作者或者创编者的一种任务,而它是融合了大自然以及社会甚至是人类心愿表达的一部艺术作品。所以一部作品的出现可以反映出大自然以及社会、国家还有人类的真实写照,同时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身心收益。

四、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体育舞蹈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是国内相关的部门并没有大范围提倡体育舞台的创编。导致我们只是效仿和临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的展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其次就是国内好多作品有时为了完成任务,所以一味的要求舞蹈美感却突出不了主题,让观众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舞蹈,理解作品,只能观赏其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的配合。

五、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对策及建议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情的创编原由。有的是生活感受,也有地域文化,甚至是突发奇想。所以作品在创作时大量运用民族高尚品质的内容,能让人们感受到有鼓舞、激励和教育的含义,全面提高民族主义精神。我们常说,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是马上就能成功的,舞蹈的创编同样如此,舞蹈也是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对动作的熟悉,才能知道它其中的规律和运动的轨迹。其实,我们可以从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舞蹈的影子,将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转化为华美的舞姿。我们也可以对历史进行了解和感悟,为广大的中华儿女创作出铭记历史的作品。总而言之,舞蹈随处都有,舞韵更是细水长流。只要用心去创作,我相信我们不会缺少让人骄傲的作品。

六、以舞剧《金陵十三钗》为例论述其创编方法

《金陵十三钗》作品背景是1937年12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女性独立、自信、坚强的形象。很多的地方不管是节日庆祝还是其它重大活动上都在排练这支舞台剧。武汉体育学院,校周年庆《金陵十三钗》不仅是为缅怀遇难同胞、弘扬民族精神,也是为充分体现“人人参与,文化互动”的宗旨。

拉丁舞舞剧《金陵十三钗》首演,作为一项文化交流及传承的活动,不仅拉近群众和历史的距离,还充分展示体育舞蹈院校最近几年的舞蹈的进步性和国际化,受到师生的追捧。每一位演员都饱含深情,将每一个动作做出真正意义,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作品有一个动作是所有的人把女主角围在舞台中间。舞台剧中的故事并没有像张艺谋电影中表现玉墨等人不好的遭遇,而只是用舞蹈动作和语言表现女生在受到不好遭遇时的坚强不息精神,也营造了舞台上持续长久的掌声和泪点。

(一)舞蹈作品演员人数

《金陵十三钗》是以穿着红碎花旗袍的13位女生和身穿黑白西装的8位男生组成。他们以团体舞的表现方式,变化多端的队形,运用合理的空间,21名运动员饱含深情,铿锵有力,每个动作都前后呼应,精妙的互相配合展现出人意料有故事性的整体效果。《金陵十三钗》用拉丁舞的特点,阐述了不同舞蹈之间的联系,运用创编的套路对舞蹈音乐境界的体会和整段舞蹈节奏的掌控,完整的描述出主题内容思想。团体舞表演把体育舞蹈的格调特点诠释的更加完美。

(二)体育舞蹈团体舞的特点

首先通过对武汉体育院校周年庆舞台剧《金陵十三钗》中可以看出,团体舞具有体育和文艺相结合的特点。而其最大特点是在于它以团队形式存在与舞坛中,所以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使它有着另外一种舞韵。

(三)体育舞蹈团体舞队形变化的分析

为了得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结论,本文对武汉体育学院60周年校庆舞蹈节目旗袍拉丁舞《金陵十三钗》进行研究、整理。从中看出,拉丁团体舞不像是其它舞蹈项目,它在队形变化上不是单一的规整对称,而是采用曲线性和流动性的较多的舞蹈形式。舞蹈创编者将一些基本的动作及步伐改编为具有特点的舞美。目的是要让每一个舞蹈动作和瞬间像是一场美丽的电影,尽可能将每一舞蹈动作像是绘图一样,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感染力。但团队舞蹈队形的艺术性具体有以下几个条件:

1.队形变化的平衡点

队形的平衡定义分为:平衡和非平衡。平时的表演和比赛在有的舞蹈队伍变化对称,形成不一样的图案。形状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而有的作品却和这种表演形式大相径庭,剧它们可以根据乐曲起伏或者情节变化,形成不一样的队形,错落分散,高低不齐,但是舞蹈的韵语在他们中间体现的淋漓尽致。

2.队形变化的协调性

协调性能够将大脑反映出的舞蹈动作用肢体进行得当的反映,它可以改变舞蹈的以往的听音乐做动作,创造出舞蹈生机、欢快、优美的画面。协调与平衡性有相同的特点,都是强调队形的统一性,使得作品整体看起来一致。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表现出的不同,可以让舞者的动作与作品意境相结合,形成协调美。所以协调性在一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3.队形变化的多样性

《金陵十三钗》作品的成功,是运用了舞蹈的“多样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现在很多高等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共同遵循的形式之一。

4.队形变化的空间性

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动作语言和队伍的变化,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也就是俗说的空间美,它会与作品的美遥相呼应,产生化学反应达到观赏的意义。在作品表演中必不可少。《金陵十三钗》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七、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舞台剧《金陵十三钗》创编故事背景和动作分解的分析,让我们欣赏到体育舞蹈中的审美价值观,也让我们在日后的体育舞蹈教学中有成功案例可以学习。近两年,体育舞蹈作为学生普及课程已经进入了校园。总之,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好的锻炼,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形体及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对舞美的观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灵美,形体美产生更好认识。从而全面开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更好的充实自己。这也是体育舞蹈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崔景秋.浅谈舞蹈的起源及发展[J].新教师教学.2010.5.5.

[2] 刘环.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1.3.

[3] 傅军节.国标舞中拉丁编队舞的创编[J].艺海.2011(7).

[4] 杜静歌.论舞剧《长恨歌》对中国国际标准舞发展的启示[D].武汉体育学院.2011.4.

三毛作品范文第4篇

刘云娥 高级工艺美术师,祖籍江西省都昌,1962年生于瓷都景德镇,陶瓷绘画世家,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在陶瓷艺术氛围中对陶瓷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识了众多民间艺人,在与老艺人们的探讨和自己不倦的求学精神下,陶瓷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在创作中,她把传统艺术手法和现代陶瓷艺术审美相结合,使自己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逐步走出自己艺术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深受新老客户的青睐,作品远销世界各地,深受收藏家们的欢迎。

电话:13879802926

三毛作品范文第5篇

各位同事、亲爱的同学们:

三十多年前,我是聆听着同学们哼唱着德忠老师教的《少林寺》主题歌,融入到这个集体的。记得当年我们班的男生小合唱“少林少林„„”着实在十九中的校园火了一把。那时,你们正值青春年少,阳光纯真。今日,你们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岁月不饶人。

三十年的光阴,沧桑谱写出皱褶的诗行,虽然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带来了睿智和沉稳;虽然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却带来了淡然与洒脱。三十年后的相聚,架起了重温友谊的桥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诸位,感谢此次师生聚会的发起者、组织者,是他们为我们这次聚会忙前忙后、不辞辛劳,搭建了本次师生相聚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加强联系,增进友谊。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的时间只是一瞬,而在人生的历程中,三十年的时间却相对漫长。以前工作忙时还不觉得,退休以后闲下来,我脑海中便常常浮现出昔日师生朝夕相处的一个个场景,这些场景相信也会常常定格在诸位的记忆中。我们大家能在母校相识、相知,本身就是一种缘分。今日一聚,实属不易,这次短暂的相聚,能了却我们一时的惦念,但不能了却我们一生的思念,这就是深深的师生情、同学情,一生一世的情谊,请记住这个欢庆的日子。让我们执手相看:看母校,高楼挺拔,改革变化,感慨万千;看同窗,问寒问暖,畅叙友情,格外开心。

一日同学,终生朋友。各位同学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其经历是坎坷或平淡,我们都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酷暑严寒,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有些记忆,被时光湮没,交还给岁月。有些故事,被季节遗忘,预支给了流年。而师生情、同学谊,却永远都是纯真的、平等的。愿我们的情谊历久弥新、地久天长。

三毛作品范文第6篇

书名:《美的历程》

副标题:修订彩图版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版次:2001年3月第一版

2009年5月第7次印刷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洪荒直到明清时代,不同时期的艺术火花的积淀,形成中国文化美的特点。《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它讲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让我们能从简单通俗的文字以及不长的篇幅中随着作者回顾上下五千年,进行一次意义丰富的旅行。

其中,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两个观点给我以较多的感触。

龙与凤作为中国民族形象的象征,至今仍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亘古不衰。对新人最诚挚的祝福是“龙凤呈祥”,夫妻同盖的是“龙凤被”。舞龙画凤已然成为百姓的传统庆祝方式。一如亚当和夏娃之于西方国度而言,龙凤亦可称为蛮荒的远古年代,对于人类的起源的美丽传说。在李泽厚详尽的论述里,笔者约莫可以描述出这样一个关于龙凤的故事来。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那为何凤图腾氏族没有被合并呢?是这样的,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族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的战争、掠

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但是,由于凤所包含代表的氏族部落大而多得为龙氏族所吃不掉,虽从属于龙,却仍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地位,从而它的图腾也就被独立地保存和延续下来。

“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在“远古图腾”中,李泽厚先生说到:“对使用工具的和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练在物质生产工 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练在这些所谓的‘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 ‘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这段精辟的论述将远古图腾文化的形成的必然和自然趋势表达得清晰易见。根据李泽厚先生的有关 论述,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远古图腾究竟是不是审美创造?在这种远古图腾的形成原因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图腾是原始人类“物化活动”和“物 态化活动”的结合生成,那么从“物化活动”层面,这本不可看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创造,但是回归到“物态化”层面将其称作审美活动却又十分合理了。图腾的最 初产生不可能是一种自觉地审美创造,它是在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所特定持有的某种观念的外化,一种图腾的色彩和形状必然包含着原始人类某种在偶然情景之 中所广为接受的含义。从而在这种含义的延伸深化之下,一种色彩或形状就在远古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保存下来,并在特殊的情境下激发在他们心中的那种深刻的意识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意识观念赋予某种神奇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巫术 就应运而生了。这只是我自己理解的结果,不知道是否符合李泽厚先生的意思。

而作为华夏艺术奠基的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则如是说。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精神。就思想、文艺领域说,主要表现在儒道互补。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把传统礼制乃至远古传说、宗教活动全部给予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是情感怖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书法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和无神论,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

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且慷慨悲歌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儒、道毕竟是对立的。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前者是功利、实用主义的框架与束缚,后者正是要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与自然浪漫,两种对立的观念变幻融合,终于渗透到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另一方面,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共同将中国文化引向世俗的、生活、人的、理性的范围内,和超越现实的、神灵的、神秘主义的心灵感受分道扬镳。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贯彻了神人同在的倾向。反映到建筑风格上,中国人的建筑不是孤立的,摆脱世间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以入世的,和世间生活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为代表。木质的、平铺式的建筑,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设计,不追求神秘的,高耸入云指向上苍的观念。而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的和谐与浪漫主义,在“庭院深深深几许”,迂回曲折,兴味盎然中寻求一个心灵退隐之所,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

观此书,我喜欢的“盛唐之音”一章。很久以前,我就迷恋上这个朝代,它雍容华贵像艳丽的牡丹,海纳百川却像虚怀若谷的学者,长城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已经彻底失去了其原有防御的功能,因为这个朝代国力强盛绝无外敌入侵。他是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 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乱,从中原到塞北普遍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无不高奏着“盛唐之音”。李唐帝国在政治、军事、财政上都达到了非常的强盛。确立科举,知识分子激情奉献国家;重视边塞军功,一大批名将和边塞诗人应运而生。对外开疆扩土,军威四震,而国内则是和谐的大一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无论是礼仪、风俗、音乐、美术、文化都实现了空前规模的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的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盛唐之音”的开阔气势。

本书的创作手法也是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举例典型 《美的历程》的首个创新点,是它所描绘的时代美都是以一两个例子而升华出来的,由一个点进而追溯到其整体的美的轮廓。让读者感觉例子很精当,简洁,读后可以反思和联想到其他的例子,当然这样写对作者写作功底和文学素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例子,更要把例子升华、浓缩,提炼出最好的,进而讲述给读者。比如在第五章讲“人的解放”的时候,作者透过讲述诗歌的进步推及人的思想的解放,进而推及到人的艺术的美感,这种点、线、面结合分析美学的方法我认为是很巧妙的。

(2)插图精美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全书收录了214幅精美的插图照片,让人看起来耳目一新,有种图文并茂之感。比如在“远古图腾”的一章,作者在其中插了一幅新疆高昌出土的伏羲和女娲的图,他们都是人面蛇身的,不仅例证了他们的外貌,更加让人们对远古氏族的图腾——伏羲和女娲有了深刻的印象。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好几副恰如其分的插图,比如原始的陶器,甲骨文,青铜器,壁画,书法,绘画,各个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可见作者也是费了苦心的。

(3)脉络清晰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脉络非常清晰,全书从古至今分为

十个部分,分别是龙飞风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作者通过十个章节的详细叙述,让我对各个朝代突出的方面,比如歌舞、陶器、建筑、艺术、诗词、山水、绘画等多个方面有了全新的、概括性的了解和深入体会。

总而言之,读罢本书,我感觉到美丽是有历史的,美丽是有内涵的。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它本质是美的,有心人就可以透过表面发现出美的本质来。从甲骨文的妙趣横生,到金文的刚劲圆润,再到隶书的干净整洁,及至现在的流畅的行书、楷书,透过文字的演变,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书法艺术的美丽延伸。我想有一种东西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美丽的,它就是艺术!穿过现实、穿过表面、穿过历史的薄雾,艺术的怀抱永远在那里等候着有心人的发现。

上一篇: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下一篇:一件感人的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