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2

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1 一股独大, 对关联方依赖严重

大股东利用自己的独大地位可以把整个公司与自己的利益接连在一起, 从而形成有利于大股东增长利益的关联交易。当大股东与公司之间存在了关联交易关系, 如果股东占有公司的巨额资金, 就会直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1.2 内部监督不完善

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作用很大, 所以关联交易必须详细的公布价格总和、价格制订的准则, 并说明使用该准则的理由, 同时还要把交易实际内容和交易每个阶段的步骤都一一详述。注意明确规定监事会成员对关联交易的公允性意见及独立董事的公允性意见。独立董事须依据法定程序, 判断重大关联交易有无违法情况, 详细表达出判断公允与否的意见。

1.3 披露虚假的关联交易信息

为了避免被摘牌, 就要有发行新股的资格, 所以需要实现利润指标。上市公司多数时候会倾向于通过有利的转让价格实现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 从而实现粉饰业绩的目的。还有一定数量的公司, 它们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转移到母公司或转移到该公司能够控制的关联企业名下, 进而侵蚀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

1.4 关联交易缺少定价准则

由于直接影响到关联交易的公允与否, 所以如何正确给关联交易制订价格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企业, 由于各种原因, 会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处理股权置换、转让或收购。方式不同, 标准不同, 必然使得交易的定价富有弹性。正是由于关联交易的价格具备以上的弹性特点, 部分上市公司就可以用它来操纵利润或进行资产转移。

2 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风险的建议

2.1 完善授权分级审批制度

首先, 健全授权分级审批制度。企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越权审批的情况更应该严格禁止出现。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审核应当先有审计委员会完成, 再上交给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核讨论。审计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的咨询机构发布一个可靠的报告, 作为判断的依据。

其次, 根据关联交易的风险和重要性, 制定分类标准, 这个标准应当对偶然或经常的关联交易分开审批, 这样才能保证适合当前公司发展。

最后, 强调回避审议的重要性。与关联交易有利益关系的董事、股东在做出决议时, 对它持有的股份不得行使表决权, 要注意回避。为了能客观做出决策, 保障各方的权益, 应当由无相关利益的董事和股东去评价关联交易的合理公平与否。

2.2 完善事前审核制度

在全流通迅速发展的当下, 上市公司要按照监管部门和准则和有关条款, 遵循实质原则, 准确确定范围, 编制有关清单。或者每过一段时间就编制和更新一次股权结构图。以上提到的相关清单和结构图, 无论他们之间是否发生交易, 均要把全部关联方情况列出详细的名单, 然后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之后上交, 再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审阅批复。与交易活动有关系的负责人要在交易过程中认真批复所有表格, 以严谨的态度判断此次关联交易是否合法。

2.3 完善信息披露控制制度

第一, 深入完善公布关联交易信息的方法, 明确公示的交易内容应包括哪些明细。让规定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 更容易与实际结合。应进一步细化地阐述规范内容, 使其更加简单清晰, 防止一些企业利用漏洞来逃脱监管。

第二, 加强有关部门对关联交易披露的检查力度。关联交易披露应该是持续的信息披露, 证券交易所应该通过及时披露等程序,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进行有效监管, 提高披露信息的可信性, 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 上市公司的意识有待提高, 应当在关联交易真实有效的前提下, 自觉审查关联交易信息是否完整。要自觉避免出现不真实的陈述或者误导性的记录等情况的发生, 注重重大信息的对外披露,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最新消息。注意需要更好的处理披露关联交易和披露重大事件之间的关系。

2.4 完善关联交易定价的控制制度

一般来说, 市场价格原则是确定关联交易价格的首要基本原则, 当无法参考市场价格的时候, 就参考和依从独立在双方之外的一个价格标准去执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 必须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决定关联交易的具体价格。交易双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价格具体制订, 并应明确地体现在相关的关联交易协议当中。主动向授权部门报告, 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执行授权之外的定价。上市公司可以过一段时间就对关联交易的定价和价格做一次核对, 当关系到资产转让、股权置换等重大情况时, 还应该寻求相关机构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以严谨的态度处理定价事宜。

3 结语

综上所述, 从现有的体制角度来看, 会计监督在中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已初步形成一套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的不断完善, 必然会促进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进一步合规。有关部门应在今后工作中, 逐步解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继续在监管方面施加压力, 以达到维护我国股票市场稳定繁荣的目的。只有在多个领域, 多方面着手, 对问题原因深入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上市公司的源头规范关联交易, 最终才能完全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风险。

摘要:关联交易在公司的经营活动特别是公司购并行动中,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概念。本文结合多个公司实例, 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风险:一股独大、对关联方依赖严重, 内部监督不完善, 披露虚假的关联交易信息, 关联交易缺少定价准则。最后针对以上风险提出了完善授权分级审批制度, 完善事前审核制度, 完善信息披露控制制度, 完善关联交易定价的控制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风险,建议

参考文献

[1] 胡为民主编.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 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严峻, 政府正在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为过热的房产经济降温。房地产公司不得不在严峻的形势下尽力获取利润, 可谓艰难重重。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是可控的, 但由于各种原因, 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性, 导致其依然存在很大的隐患。目前我国房地产公司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 投资放缓

从历史上来看,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走势会滞后于商品房销售增速, 且滞后时间间隔逐渐缩短。但该规律却在2016年之后出现了明显背离, 2010至2015年期间, 房地产投资与商品房销售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 投资增速一般会滞后于销售面积半年左右, 且滞后的时间逐步缩短。但2016年以来, 房地产企业却普遍加强现金储备。

(二) 行业利润率水平有所下降

十九大以来, 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房地产企业的宏观调控, 加之土地价格上涨较多, 消费者在房产的购买上显得更加理性。国家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行业利润水平。

(三) 行业整体负债比例较高

Wind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6月30日, 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为79.46%, 较去年同期上涨1.44个百分点, 达到2005年来的新高。分析人士指出, 2015至2016年地产去库存进程加快, 开发商补库存意愿加强, 进行大规模融资, 导致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大幅增长。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即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和股东收益的可变性, 对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房地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 既有外部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 企业外部原因

(1)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因素是影响房地产财务风险的首要因素。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极受政府关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 因此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方面, 国家颁布的交易政策直接造成房地产的需求下降, 企业销售业绩下滑, 影响资金回笼, 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 房地产项目离不开土地, 十九大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亦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如果土地价格过高, 企业必然会提高售价以降低成本, 从而影响销量, 形成财务风险。因此, 国家政策是房地产业的风向标, 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

(2) 市场经济整体环境。经济环境取决于政治、文化和军事环境。如今我国处在飞速发展时期,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旦到达峰点, 就会衰退下来, 受到冲击。由于资金占用期长回收慢的特点, 经济环境低迷对房地产行业会造成很大影响。

(3) 市场供求不合理。市场经济的本质即经济活动;供求的不合理必将影响市场。如今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房子明显供不应求;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却供过于求。地域差异等原因造成房地产行业供求情况不合理, 存在风险隐患。

(二) 企业内部原因

(1) 行业特性。房地产行业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 需资金占用周期短, 具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特性。另一方面, 由于开发项目建设周期长, 且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如前期的拆迁、后期房屋销售的不稳定以及应收账款的回收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地产行业的财务状况。

(2) 行业竞争激烈。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收益较高, 因此近二十年来房地产行业内进入大量企业。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如土地竞争、招标竞争等, 将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成本, 容易造成房地产企业盲目投资。然而一旦投资失误, 将直接造成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的爆发, 引起房地产企业破产。

(3) 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目前, 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 这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依赖性。据统计, 我国大部分房地产的银行信贷资本要超过公司总资本的70%以上, 如果房地产行业继续依赖银行信贷这一筹资渠道, 资金链一旦出现断裂, 都将引起巨大的财务危机。

三、加强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一) 宏观层面

(1) 关注政策的变动。近年来, 我国政府在不断调整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 每一次变动都会对房地产上市公司产生重要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应当对政策和经济环境关注和研究, 预测和确定正确的投资环境和政策, 以便公司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 防范财务风险。

(2) 加强区域合作。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导致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区域间差异较大。目前国内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饱和, 可供开发土地面积有限, 房价较高;中西部地区土地供应充足, 发展潜力巨大, 房价较低。在这种情形下, 房地产企业应采取战略合作的方式, 推进城市深度进入的战略, 拓展市场。

(3) 坚持走品牌路线。为了更好地发展, 房地产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品牌效益在市场转型中的价值和作用, 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精品工程;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增加产品附加值, 使品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 微观层面

(1) 全面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有效防范与控制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 需要在企业内部全面树立财务风险防御的管理意识。首先, 管理层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 应率先树立风险意识;其次应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培训, 提升综合素质。

(2) 构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房地产企业应从及时有效防御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只有通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提升财务风险的防御能力。企业应设置与财务风险相关且体现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率等, 确保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另外, 房地产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 借助信息化工具, 制定各财务风险指标的承受范围, 做到及时观察和预警。

(3) 优化资本结构。如今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企业想要优化资本结构, 首先应拓宽筹资渠道, 不能仅依靠银行信贷, 而应辅以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等手段, 从而避免高负债率。此外, 房地产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 制定相对合理的资本结构计划, 明确债权比例, 防止盲目投资, 降低财务风险, 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日常和大额现金流控制。房地产行业对资金需求量很大, 如果不注重管理便极易引发财务风险。近年来, 我国15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行业中值均为负数。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投资和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 管理好应收账款, 制定符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信贷政策, 保证企业的变现能力。

四、结语

目前, 我国房地产业行业存在总量过剩、区域分化、容量过多等特点, 极易为财务风险埋下隐患。因此房地产上市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 合理地开发投资;另一方面, 公司管理层应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 时刻树立风险意识。只有这样, 中国的房地产经济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

摘要:近年来, 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 这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既是风险, 又是挑战。一些房地产企业由于未能做好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御, 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最终导致破产。因此,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 然后针对房地产上市企业的特点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提出关于加强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控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财务风险,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 石志敏.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 (4) .

[2] 蔡楚薇.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 2017 (8) .

[3] 孙丰涛.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 2016 (20) .

[4] 王慧.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价值工程, 2016 (22) .

[5] 王倩, 彭丽坤.论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中外企业家, 2016 (2) .

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截至2019年7月前上市的创业板的756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构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经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通过财务综合能力表现出来,而财务综合能力受到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其中,营运能力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综合能力影响最大达31.18%,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影响程度接近,盈利能力的影响最低。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对策研究。

关键词:创业板;财务风险;因子分析

全球资本的发展,不仅使世界范围内资本流向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创业板的出现使我国中小规模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了发展,随着资本进入、更替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改变,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创业板公司类型多样,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除了公司运营管理的影响之外,财务管理和风险把控也会影响创业板公司的发展。创业板这一新兴板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推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途径。截至2019年7月,我国创业板市场从2009年的28家上市公司增加了728家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信息,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隐藏财务风险。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创业板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入手,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发现潜在财务风险并且预防和警惕财务风险。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早于国内,一方面是因为国外的资本市场比我国发展得早,另一方面是国外资本市场发展更加完善。国外学者对资本市场财务风险评级体系的研究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的过程,他们逐步建立起更加全面、更适合目前资本市场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目前主要以神经网络模型和功效系数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Karimi, Marzie(2012)认为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应的关联,因此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权重分配,选取排序偏好技术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对绩效进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按照相应评分可以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针对性改进。Marinakos(2013)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加入了现金流管理这一新变量,相比较单一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我国财务风险的研究略晚于资本较发达的国家,目前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以神经网络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等为主。王超(2018)在构建了某医药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时,不仅选择了财务指标还选择了代表企业经管能力的非财务指标,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指标体系的评分结果证明,该评价体系的准确性较高。赵腾,杨世忠(2019)依据酒鬼公司2010—2017年的财务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其进行财务风险评价,证明了建立的模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通过对国外和国内文献的研究和梳理,可以发现在财务风险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外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一致,都以各种模型研究为主。同时,针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则是结合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特点。本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选取了7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建立了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2019年7月以前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进行综合评价。经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本文构建的创業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基本符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现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二、因子分析模型分析

1.建立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创业板756家公司进行分析,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从其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选取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创业板各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分析探索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因子分析是主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子分析通用模型一般如下:

式中Fi是第i个标准化变量,X1,X2,…,Xn被称作为公共因子,εi称为Fi的特殊因子。aij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它表示Fi对Xj的解释程度,绝对值越大,说明Fi对Xj的解释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变量Fi对公共因子Xj的相对重要性,因此把ai称为因子载荷。

模型中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采用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的方法估计,使提取的各个因子之间相互独立,再分别计算出各公共因子Xj的得分:

式中Xj为第i个因子的因子得分V1,V2,…Vn为标准化变量,bj1,bj2,…bjn为因子得分系数。最后,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综合得分,再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2.指标选择

本文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在其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了十一个具有全面性、可比性、有效性和灵敏性的财务指标来分析评价财务风险。

3.建立模型

本文采用SPSS23.0对选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1)对所选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指标可以用来比较相关系数值和偏相关系数,KMO 值越大,说明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KMO接近0.8是进行因子分析的最佳值。选取的76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KMO值为0.630﹥0.5,表示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可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1%,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数据相关系数不是单矩阵,选定的样本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计算指标特征值以及方差贡献率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有4个,因此可以提取到4个公共因子,这4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76.171%,表明这4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76.171%的十一个原始指标包含的信息。

(3)因子载荷矩阵及因子旋转并确定主因子

根据计算结果找出4个公共因子后,需要对每个公共因子进行总结和解释,因子载荷矩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因子是否容易被解释,如果因子载荷矩阵里的很多因子没有明显趋近0或者1,则说明不能很好地解释公共因子。因此,要将最先的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这里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下表: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综合能力

根据上面提出的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四个主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因子F的得分。F值排名和各个因子值排名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各个因子是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样本的总体方差,而F值可以在总体上反映样本的实际财务情况,更能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情况。通过观察创业板上市公司F值,可以发现,F<0的公司有426家,F>0的有330家。F值的不同方向代表了不同的财务状况,F值越大代表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小,F值越小,公司财务风险越高。在样本数据中,F最高值为4.7418,最低值为-1.9945,相差6.7363,这反映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水平振幅大,面临的财务风险存在异质性。

2.营运能力

F1代表了创业板公司的营运能力指标,可以解释31.18%的综合能力,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F1>0的有294家公司,F1<0的有471家,F1指标的极差为13.404。这表明:第一,F1属于强势因子,对公司综合能力的解释所占权重最大,远超过其他三个因子所占权重;第二,“成也营运能力,败也营运能力”,营运能力位居前列的公司大多也排在综合能力前列,而营运能力并不突出甚至排在后面的公司,显然在综合能力排名中也不突出;第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参差不齐,差距很大。营运能力代表了创业板公司对自身资产的经营管理的能力,集中表现在财务指标的周转率上,周转率越高就表示公司营运能力强。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想要保持良好的营运能力需要从实物资产和财务指标上两方面来提高周转率。

3.偿债能力

F2代表了创业板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可以解释26.18%的综合能力,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F2>0的有299家公司,F2<0的有466家,F2指标的极差为20.401。这表明:第一,F2属于影响较强的因子,对公司综合能力的解释所占权重仅次于营运能力;第二,F2的极差超过了F1营运能力,创业板公司的偿债能力参差不齐,差距太大。创业板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同于其他板块,主要是为中小型提供机会,而这其中又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这类企业需要的前期投资大,投资周期长且投资风险大。所以,筹融资问题一直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针对创业板公司,提高偿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公司的营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降低杠杆率。

4.成长能力

F3代表了创业板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可以解释23.56%的综合能力,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F3>0的有338家公司,F3<0的有427家,F3指标的极差是16.706。这表明:第一,F3和F2一样都属于影响较强的因子,它对公司综合能力的解释所占权重排在四个因子的第三位;第二,F3与F1和F2有所不同,在F3中小于0的公司其指标跨度更大;第三,F3指标的表现符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高成长性。创业板上市公司通常具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它同其他板块相异的一点,所以创业板的公司对成长性的要求不低。创业板公司的各个财务能力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分析成长能力时,也需要考虑其他财务能力。

5.盈利能力

F4代表了创业板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可以解释19.08%的综合能力,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F4>0的有303家公司,F4<0的有462家,F4指标的极差为17.702。这表明:第一,F4对公司综合能力的解释所占权重最弱,不到五分之一;第二,部分创业板公司的盈利能力需要提高。公司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显然在这一点上,创业板公司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突出,甚至在四个指标中居于下流。因此,创业板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公司战略,制定盈利目标,保证基本的盈利,稳定扩资。

四、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评价以及实证研究,给出以下对策:

1.防范外部风险,规范市场秩序

外部风险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会对上市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结合国内外现状,制定适合现行经济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各个相关机构应该通力合作,严格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创业板外部财务风险,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安全稳健经营保驾护航。

2.盘活公司资产,提高营运能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必须盘活公司资产,提高营运能力。上市公司在营运过程中要重视资产的流动性,依据客观条件选择采用稳健型、中庸型或者激进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制造业企业需要提高商品质量,建立长久的销售渠道,完善物流系统,还要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保持对财务数据的灵敏性,着重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在相关财务指标出现异动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盘活公司资产,提高营运能力。

3.稳健增加收入,提高成长能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本身就具有比较高的成长性,但同时也很脆弱,一旦遭遇危机风险会面临很大的损失。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增强自身竞争力;审慎评估投资项目,做好风险规避;适度增加、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合理利用杠杆操作。

4.优化资本结构,强化偿债能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合理调整、优化资本结构,尤其强化其偿债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其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一般情况,可以着重提高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和净资产负债率。降低流动负债比例,增加长期贷款比例;实体经济产业公司,降低杠杆率;金融行业公司,保持适中的杠杆率。

5.做好现金管理,加强盈利能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且不能及时补足资金,会阻碍公司发展,严重时导致上市公司破产。所以,上市公司要做好资金管理,时刻关注行业变化,随时掌握资金变化情况,除了保持经营正常的现金流外,还要有应急的现金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总之,做好现金管理,加强盈利能力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风险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长山.基于Logistic回归法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34(06):185-188.

[2]赵敏.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3]李霞,干胜道.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03):104-108.

[4]尚洪涛,周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创业板市场的数据报告[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5):92-96+117.

[5]宫海亮,迟旭升,徐婷婷.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4):123-131.

[6]季伟伟,陈志斌,趙燕.货币政策与企业财务风险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4(05):27-37.

[7]李敏.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8]沈友娣,沈旺.我国创业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效性[J].技术经济,2012,31(07):66-72.

作者简介:刘潇潇,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经济与金融方向

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财务风险是上市公司一直面对的问题,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及生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逐一提出完善的措施,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控制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1.外部环境复杂

上市公司财务活动外部环境的范围很广,涵盖了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这些都对公司的正常财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快,难以预见和把控,给公司的财务决策带来困难。再加上公司内部制度问题,导致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足。

2.筹资决策失误

筹资决策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筹资决策失误会引发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

筹资规模不当、时间不当、方式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不当几个方面。上市公司在进行筹资时,往往会因为错估市场形势和自身情况,做出不当决策,影响其财务状况。

3.资产流动性差

很多上市公司因为自身的资产质量和运营能力存在问题,导致其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具体表现是公司所持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弱、公司不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取所需资金。进而引发存货积压、资金缺乏、三角债等财务危机。

4.公司治理弱化

上市公司逐步的朝着股权结构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向发展,这导致公司治理问题日渐突出。治理弱化是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财务危机也是公司治理弱化的表现,这两者存在辩证关系。股权结构会影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削弱其治理公司的权限和能力,进而产生财务危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問题

1.财务风险的识别问题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缺乏基本的财务风险分析与识别能力,难以发觉潜在的、深层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对相关信息的搜集不充足、辨别不充分、处理不谨慎、计量不准确、预测不及时,最终导致公司错估风险,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对于潜在的财务风险信息的处理,部分公司还是依靠传统的概率统计或者是经验数据,缺乏针对性的计量方法,导致信息分析不准。

2.财务风险的预警问题

上市公司在有关风险监测指标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过于依赖定量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实际上影响重大的定性指标;二是财务风险监测的指标的可控范围把握不到位,缺乏灵活的监测指标合理的值域范围,给监控带来困难。除此以外,很多公司缺乏足够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一是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技术支持;三是预警缺乏重点。

3.财务风险的处理问题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财务风险的处理控制必须及时而有效,如果做不到,则表明公司在财务风险的处理上存在明显的问题。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处理上具有以下几个问题:处理措施准备不足、处理措施不够全面。准备不充分表明公司缺乏前瞻性,导致财务损失扩大,而处理措施不全面会影响风险控制效率。

4.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问题

科学、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是保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开展的基础。实际上,很多公司在风险管控制度的建设上还达不到完善的标准。一是因为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风险管控制度空洞化,缺乏实质内涵。二是对责任权利界定不清晰。上级对下级控制能力较弱,无法有效的进行风险管控的指导。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完善的措施

1.建立财务风险识别机制

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分析公司财务内外部环境表层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汇总归类,形成条理清晰的风险分析框架;积极开展财务风险趋势的分析工作,把握各财务风险的预期发展走势,掌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实现财务风险的计量,将无形的风险转化成具体的数字,便于准确分析,做出科学决策。

2.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预警

严密的监控和灵敏的预警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前提。上市公司应该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时的监控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财务风险检测和预警机制,当监控体系得到的计量结果接近危险值时启动报警,以敦促公司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潜在风险,化解风险。

3.提高财务风险处理能力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体系,结合财务风险自身特点制定多个风险预防措施和可选方案。当危机发生时,公司能够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其次是财务风险提高处理能力,完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调配各部门管理人员,建立财务风险处理小组,并制定明确的风险决策和控制程序,按照程序采取处理措施。

4.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是上市公司有效开展财务风险控制活动的基础,应该摆在首要位置。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随着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而改变,逐步规范,填补漏洞。同时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应该以上市公司的经营经验为依据,并根据经验的积累不断修正。上市公司应该建立独立的财务风险控制机构,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以联系和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便于更好的开展控制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新朋.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3,12:46.

[2]张田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2012.

[3]徐英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2013.

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农业上市公司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力军,但由于农业生产的显著特征和其独特的经营状况,使其风险与其他行业有较大的差别。文章从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着手,将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现象、国家政策等定性指标定量化加入评价指标体系,力争构建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突破了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为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

一、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市场变动、国家政策等不可控因素。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公司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农业上市公司融资困难,由于长期借贷的风险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尤其不愿意将资金借给盈利能力差、偿债能力低的农业企业,因此债务融资主要以短期为主,不能支持企业长远项目的发展;公司多元化战略不当,由于我国农业公司总体偏弱,农业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农业企业重组而来,涉足新领域既缺乏专业人才,更缺乏有管理经验和经历的高层,并不具备多元化经营条件,多元化最终不能分散风险,相反可能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

二、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的分析,遵从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针对性、协调性原则,分别从偿债风险、营运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盈利风险、发展风险、国家政策影响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是主观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客观评价法,在对复杂对象及系统的综合评价中,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将客观评价同主观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克服单一主观或客观评价方法的不足。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行业内财务风险最小(理想企业)的各指标值作为参考数列,被评价企业的各指标作为比较数列,求评价企业与理想企业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表明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财务风险越小。

(二)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200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经营的37家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其中排除转型的,如ST九发等共选择31家作为研究对象。

(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模型的建立步骤

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构造

(1)确定参考序列。在对所评价对象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的各个指标数据得到各个指标的最优指标集(即参考序列)如下:{2.04,1.01,0.55,1.04,6.39,8.62,

0.58,1.06,0.34,0.21,0.12,0.49,1.26,0.98,0.035,0.71}

3.确定评价指标关联度

用评价因素的权重乘以关联系数来计算各因素的关联度,WB,WC分别为第二层B和第三层C的指标的权重向量。

(1)计算B层指标的关联度。B,C分别为第二层B和第三层C的指标的权重向量,利用公式RBC=WC(RC1+RC2,…,RCm)T计算B层各指标因素的关联度。

(2)利用公式RAB=WB(RB1,RB2,…,RBm)T计算最高层A各指标的关联度如表3所示。

(四)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1.财务风险综合排名

(1)在这31家农业上市公司中,*ST中农的财务风险最大,排名第一,东方海洋排名最后。第一名的关联度为0.4830,最后一名的关联度为0.8219,两者相差1.7倍,反映了农业上市公司内部分化严重,各企业财务风险大小参差不齐。

(2)这31家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关联度集中在0.4830到0.8219之间,平均值为0.6750,有16家未到达这一平均水平,占总体的51.61%。偿债风险、营运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盈利风险、发展风险、国家政策影响这六个指标的关联度未达到平均水平的农业上市公司分别有18家,14家,12家,20家,20家,21家。

2.行业分布方面

根据评价结果,可得出农业上市公司各子行业六个指标灰色关联度的平均值,如表4所示。

(1)农业企业有15家,占农业上市公司的48.39%,关联度从0.4830到0.7982不等,财务风险关联度平均值为0.6895,高于行业的平均关联度,即农业企业财务风险小于行业平均财务风险,而且在其它六项指标中的关联度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它的财务风险低于整个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2)林业类上市公司有4家,占整个农业上市公司的12.90%,林业上市公司在整体财务风险的关联度为0.6380,低于行业平均关联度,综合财务风险较大。营运方面、盈利方面的风险关联度分别为0.7560,0.6360,低于行业平均关联度,说明在这两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

(3)养殖业上市公司有5家,占农业上市公司的16.13%,财务风险关联度为0.6578,低于行业平均关联度,而且在偿债风险指标,营运风险指标、盈利风险指标、国家政策影响指标四个方面的关联度也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发展能力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其中的渔业类农业上市公司有5家,占农业上市公司的16.13%,财务风险关联度为0.6567,关联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偿债、盈利、发展等方面的风险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5)农林牧渔服务业只有大湖股份和冠农股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的财务风险平均关联度为0.7289,而且两家公司的财务风险关联度均高于整个行业的风险关联度,即财务风险低于行业平均财务风险。

3.建议

(1)对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融资提供政策支持。政府要为农业上市公司融通长期资金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并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用于稳定和扩大农业业务的投入。要加大对资金运用和补贴的审计,对相关人员违规违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从而为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制度保障。

(2)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企业应加大对农业基础性科研的资金投入,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政府还可以帮助农业上市公司与科研机构联合,给予农业上市公司技术上的支持。农业上市公司在进行科技研究,培育优质农产品的同时,还应该提高产品质量。

(3)加强农业产业整合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把一批生产名、优、特产品的中小型农业精品企业吸纳进上市公司中来,这样不仅可以遏制重复建设,而且可以盘活上市公司存量资产,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竞争对手。

(4)加强政策层面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把关。政府和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把关,对借着农业的壳上市,在资本市场融资后又转投其他行业的公司,要给予一定的约束。另外,对于“背农”现象严重的企业,由于国家没有进行相应的制裁,“背农”现象越来越多,国家应收回“背农”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或补贴,使资金流向真正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琴,张锦华.农业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及发展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

[2] 邹彩芬,许家林,王雅鹏.政府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3):53-59.

[3] 高毅.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4] 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J].福建论坛,2003(12):20-22.

[5] 张韬,智勇.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4):54-55.

[6] 沈亭,王淑慧.层次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81-82.

保险公司上市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以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检验风险投资(VC)持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风险投资会降低企业的并购绩效;相比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主板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显著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变化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联合投资会强化风险投资对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而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对风险投资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于监管部门完善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以及并购重组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分析提供启示。

【关键词】风险投资;联合投资;兼并收购;并购绩效;调节效应

一、引言

并购被认为是企业寻求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企业实现横向发展与协同效应,取得较高的收益,相对于漫长而不稳定的内部扩张过程,企业兼并收购逐渐成为其实现扩张的首要选择[1]。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主要从收购方经济特征、并购交易活动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发现公司行业属性[2]、股权结构[3]、并购支付方式[4]、并购类型[5]、企业文化[1]和企业规模[6]等因素对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然而,目前鲜有文献从风险投资角度对企业并购绩效展开研究。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VC)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近年来一直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风险投资通过对具有创新性、高风险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7,8]。同时,企业上市后仍然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职能、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络来解决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投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在提高IPO定价效率、提高投融资效率、加大企业研发创新力度方面发挥重要推进作用[9-11]。然而,由于存在双重代理问题,风险投资委托人不会仅仅关注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贾宁、李丹[12]发现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容易产生双边道德风险问题。既然风险投资的参与对企业经营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而并购又是公司经营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投资决策,那么风险投资是否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绩效?本文选取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主板上市公司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了风险投资参与程度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为改革企业管理方式以及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管机构评估企业并购行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回顾

目前关于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多是从公司特征和并购交易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在公司特征方面,林季红、刘莹[2]研究发现,行业因素对于并购绩效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進行并购,企业并购绩效也不尽相同。Cakicieta[6]研究了1983~1992年在美国发生的195起并购事件,发现企业并购绩效与并购双方公司规模差异呈显著正相关。Shleifer、Vishny[3]认为,股权集中能够减少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监督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但赵息、陈佳琦[13]以创业板上市公司2011~2012年期间发生的50起具有代表性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并购绩效负相关。此外,人力资源、企业文化、高管特征对并购绩效也具有显著影响。王艳、阚铄[1]从企业组织行为等特征量化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实证检验发现长期并购绩效与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负相关。傅传锐[14]认为,人力资本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且这种影响随着绩效的提高而增强。黄旭等[15]认为,高管团队平均年龄越小、平均任期越短或团队规模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采取并购行为;高管团队女性比例越大,企业越倾向于不采取并购行为。张广宝、施继坤[16]依据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委托代理等基本理论研究发现,具有过度自信管理层的上市公司的并购频率与管理层货币薪酬和在职消费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过度自信管理层更可能是出于谋取个人私利动机而发起高频率的并购活动,而频繁并购后上市公司绩效却呈现下降趋势。

在并购交易特征方面,Singh[17]按相关与非相关将行业进行分类,认为非相关并购具有较高的绩效。Gordon、Yagil[18]通过研究美国1948~1976年的并购事件,认为并购活动中现金支付相比股权支付可以得到更高的超额收益;在并购类型方面,较股权并购而言,资产并购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绩效的实现。冯根福、吴林江[5]采用财务和会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混合并购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并购效益,但从长期来看优势有限,横向并购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绩效稳定上升。

关于风险投资对企业的作用,现有研究多是从风险投资对企业IPO表现、经营绩效、创新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讨论。Nahata[10]从声誉效应的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认为风险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而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对其影响更显著。在公司治理方面,风险投资通过持股,可以在招募和监督公司管理层方面提出建议,对公司内部管理进行协调[19],并扮演着事前“侦察者”(Scouts)和事后“教练”(Coaches)的角色[20]。风险投资可以发挥管理者与监督者的正向效应,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与监督作用。在企业表现方面,张学勇、廖理[9]通过对2000~2008年获得风险投资支持并成功IPO的133个样本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具有外资和混合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比具有政府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IPO溢价率更低,股票市场累计异常回报率更高。

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并不只存在正向作用。陈见丽[11]以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未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建议。赵玮、温军[21]基于2005~2013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在风险投资机构介入的第一年时间窗口内,企业绩效显著低于无风投介入的企业;进一步研究表明,风险投资的数量对公司绩效有显著抑制作用。

通过上文可知,目前关于企业并购绩效以及风险投资对企业作用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为本文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风险投资作为资金提供者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可以增强资本实力,为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在财务上对风险资本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影响其灵活改变自身战略发展方向[22]。在已有研究中,一是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很少考虑风险投资因素;二是关于风险投资作用的研究很少关注对企业并购的效果;三是已有关于风险投资和企业并购的讨论很少考虑主板和创业板的差异,以及风险投资参与程度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从风险投资这一因素出发研究企业并购绩效,关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差异以及风险投资持股的调节作用。由此,本文从风险投资角度研究企业并购绩效,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证据。

(二)假设的提出

现有大部分关于风险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一方面,当存在风险投资支持时,风险投资的介入将会限制收购方管理层浪费自由现金流量的并购行为,提高投资效率[23]。同时,风险投资通过持股,可以在招募和监督公司管理层方面提出建议;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职能、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络能够解决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19]。但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可能难以发挥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作用。我国并购市场和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尚未成熟,创业投资行业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过度追求短期业绩,事后信息不对称,因而可能产生双边道德风险问题[12]。

在A股市场,对于成熟的公司,风险投资的进入可能并不是为了改善资金缺乏问题,而更多的是基于管理层自身的利益或者为追求短期超额收益而进行投机。当存在风险投资支持时,管理层基于提升自身业绩的动机,只注重并购价格和追求短期超额收益,忽视了企业基本的价值创造因素以及并购与企业战略的拟合程度,导致并购绩效降低。同时,由于风险投资的技术支持、声誉资源和融资关系网的存在,管理层倾向于过度自信,这会不利于正确市场时机的选择,产生对并购绩效的“反向强化”效应,导致更严重的并购绩效下降。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风险投资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不同的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上市后,其经营业绩表现优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24]。在并购活动中,风险投资股东数量的增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协调内部管理,降低并购失败的几率,提高企业价值增值[19]。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企业价值与股东持股呈倒U型增长。Stulz[25]的研究表明,最初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时,企业价值上升,但是当股东持股比例继续不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市场价值呈下降趋势。因此,随着风险投资持股的增加,对企业并购绩效可能会产生负向效应:一是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较高可能是风险投资急功近利的表现,从而不利于企业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二是随着风险投资控制权的增加,企业目标冲突与代理问题加剧,不利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与治理。

此外,联合投资也会影响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产生的作用。赵玮、温军[21]整理了2005~2013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风险投资家数变量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联合投资可能使得风险机构之间出现“搭便车”效应,从而不利于风险投资发挥监督作用。虽然股权集中能够减少一部分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监督管理,提升经营绩效,但是联合投资使得小股东存在“搭便车”行为,公司内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被破坏,代理成本反而有所上升,同时由于公司经理层存在“内部人”控制,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对风险投资与企业并购绩效的关系存在显著影响。

H3:风险投资机构的联合投资会强化风险投资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以2009年作为初始区间,选取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初始样本,使用的统计工具为Stata14.0,相关公司的财务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锐思数据库(RESSET)获取。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ST、?ST上市公司和交易规模小于100万元的并购事件;2考虑到金融类企业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将样本中金融类企业的样本剔除;3若同一企业在一年内发生了多次并购事件,则选取第一起成功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4为避免资产收购对研究的影响,选择并购事件标的物为目标公司股权;5剔除数据缺失样本。

对于收购方企业是否具有风险投资持股,参考现有研究[26],本文按如下标准界定:首先,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或“创业资本投资”则判定为具有风险投资持股。其次,对于前十大股东名称中含有“科技投资”“科技产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信息产业投资”“技術改造投资”“高科技投资”“高新投资”“创新投资”“投资公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字样的公司,首先查阅中国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6》中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名录,若该公司被收录,则将相应收购公司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持股;若未被收录,则通过网络搜索其主营业务,若其中含有“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则将相应收购公司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持股。最后,将其余股东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6》中的风险机构名录进行核对,以确定是否具有风险投资持股。经过整理,得到3343起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具有风险投资持股的样本数为589。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参考以往研究,本文在控制了企业并购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使用收购方公司是否具有风险投资持股这一主要解释变量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回归:

Performance=β0+β1VC_dummy+β2Size+β3Expense+β4Ownership+β5Debt+β6OCF+ε(1)

为了展开进一步检验,本文考查风险投资持股与联合投资两个变量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回归

模型设定如下:

Performance=β0+β1VC_dummy+β2dummy×share+β3dummy×share2+β4Size+β5Expense+β6Ownership+β7Debt+β8OCF+ε(2)

Performance=β0+β1VC_dummy+β2dummy×joint+βSize+βExpense+βOwnership+βDebt+β7OCF+ε(3)

模型因变量为企业并购绩效,包括短期并购绩效与长期并购绩效。在短期绩效方面,借鉴陈仕华等[27]的做法,采用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衡量,通过市场模型计算,即R=β+βR+ε,其中Ri,t01m,ti,ti,t和Rm,t分别为t日的个股日收益率与市场日收益率。参考事件研究的常用方法,模型估计窗口期选择并购首次公告日前180个交易日至公告前30個交易日,进而可以通过估计出的模型计算并购首次公告日前后若干交易日的超额收益率。本文以(-1,+1)作为事件窗口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在长期并购绩效方面,借鉴已有文献,通过并购前后一年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变化来衡量[23],即按照并购公告后1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与并购前1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差值计算。

主要解释变量为收购方是否具有风险投资持股(VC_dummy),为虚拟变量,并购当年公司具有风险投资持股则设定为1,不具有风险投资持股则设定为0。变量dummy×share为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变量的交叉项,dummy×share2是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平方变量的交叉项,dummy×joint是风险投资变量与联合投资变量的交叉项。风险投资持股比例(VC_share)为前十大股东中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之和,联合投资(Joint)通过风险投资股东数来确定,若企业有两家及以上风险投资机构作为股东,则该变量记为1,反之为0。模型的主要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Size)、交易规模(Expense)、股权集中度(Ownership)、资产负债率(Debt)和现金流量(OCF)。其中:公司规模为并购方企业总资产对数值;交易规模为并购交易金额与公司总资产比值;股权集中度采用收购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现金流量为经营性现金流与公司总资产比值。在回归分析中本文对行业和年份固定效应进行了控制,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将整体样本划分为具有风险投资持股和不具有风险投资持股,表2为样本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何种区间进行度量,企业短期并购绩效CAR差异均不显著,即有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并购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长期并购绩效ΔROA分别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有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并购绩效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而言,具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股权集中程度和资产负债率较低,规模更小。

在具有风险投资持股的子样本中,风险投资平均持股7.49%,存在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的企业占子样本的27.64%,平均风险投资机构数为1.87,同一企业最多有5家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并购绩效

考虑到主板上市公司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在经验、持股比例、管理效率和动机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在全体样本回归的基础上,将样本划分为主板上市公司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其次,在全样本中加入风险投资变量与风险投资特征的交叉项,进一步检验风险投资特征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表3为全样本短期并购绩效和长期并购绩效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风险投资变量显著为负,并且该效应在短期和长期均存在,这意味着相对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风险投资的介入降低了企业的并购绩效,由此H1得到验证。

(三)分样本的回归结果

进一步地,本文将全样本划分为主板上市(样本数=2863)和创业板上市(样本数=480)两类,以考察风险投资在不同市场的影响差异。表4和表5分别为两类样本的短期和长期并购绩效回归结果。结果显示:风险投资持股对主板市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并购绩效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在创业板市场的作用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H1,说明在全样本中风险投资对并购绩效的负效应主要来自主板市场。对于主板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和现金流量显著影响长期并购绩效。回归系数显示,高股权集中度的企业长期并购绩效不佳,而企业稳健的营运能力有助于长期并购价值的实现。对于创业板企业,交易规模对短期并购绩效具有显著影响,长期表现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结构。

风险投资选择参与的企业一般处于初创期,资金缺乏,经营管理绩效较差,风险投资能够帮助公司募集资金,提高管理水平。然而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虽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主要是一些自主创新企业,企业规模较小,风险投资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但是,创业板企业通常存在过高的业绩增长要求,盈余管理的不可持续性可能会导致上市后的业绩变脸,企业并购绩效不能保持持续增长。二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通常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期,公司规模和经营业绩一般未达到上市要求,企业通常会通过盈余管理等方式包装、美化其经营业绩,然而多数盈余管理项目都会在以后期间转回,因此企业上市后业绩反而下滑。对于风险投资对主板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本文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主板上市的大型优秀企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市场占有率高,并不缺乏资金支持,因此公司更多的是受到自身的利益驱动,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二是管理层出于提升自身业绩的动机,在引入风险投资做出并购决策时,只注重并购价格进行投机而忽视基本的价值创造因素以及并购与企业战略的拟合度,从而造成主板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下降。

(四)风险投资特征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在全样本的回归中加入风险投资变量与风险投资特征的交叉项,以检验风险投资特征在影响企业并购绩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中,风险投资平均持股比例为7.49%,联合投资占比27.64%,回归结果见表6和表7。

可以发现:在短期并购绩效方面,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作用不显著;联合投资与风险投资变量的交叉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考虑到风险投资对并购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这意味着联合投资加强了对短期并购绩效的负面效应,由此H3得到验证。在长期绩效方面,联合投资的影响不明显,而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平方与风险投资变量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这意味着持股比例在风险投资与企业长期并购绩效的关系中存在显著影响。当持股比例较小时,持股比例对风险投资与企业长期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投资对企业长期并购绩效的负向效应越弱;而当持股比例较大时,持股比例对风险投资与企业长期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持股比例的增高,风险投资对企业长期并购绩效的负向效应增强。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随着边际效应为零的臨界点的变化而出现差异性,低于临界点表现出负调节效应,高于临界点表现出正调节效应,由此H2得到验证。

综上,联合投资变量(Joint)对企业短期并购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这是由于联合投资中“搭便车”效应和经理层“内部人”的存在,使得公司内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被破坏,代理成本增加,同时多个机构之间合谋以及协调成本的存在,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调节效应可以解释为不同控制权下风险投资作用与目的的差异:即在持股比例较小时,风险投资参与并影响公司决策的能力有限。随着控制权的增加,风险投资的监督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有利于控制并购绩效的下降;在控制权较大时,风险投资的逐利行为与公司发生目标冲突,增加了代理成本,一方面不利于公司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不利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与治理。由此,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效应在临界点处出现差异。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控制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的影响,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ScoreMatching,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首先通过Logistic分类回归估计倾向得分,选择的协变量为资产负债率(Debt)、现金流量(OCF)、利润率(PM)、总资产周转率(TAT)、公司规模(Size)、净利润(NP)和利润总额增长率(GPR)。采用1∶1近邻匹配方法,对匹配后的样本重复进行回归,增强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对全样本、主板市场样本和创业板市场样本分别进行了匹配。经过PSM1∶1近邻匹配,得到1071个全样本匹配公司、790个主板市场匹配公司和281个创业板市场匹配公司,并进行了平衡性检验,见表8。

表中显示t检验的相伴概率均大于0.1,表明匹配后的样本满足平衡性假设。对匹配后的样本,本文重复进行了回归。同时也使用了全样本的匹配后样本重复对风险投资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匹配后样本的回归结果与前文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说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稳健的。

六、结论

并购被认为是实现扩张等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被各国企业广泛使用,然而多数并购活动并不能为收购方股东创造价值。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公司特征、管理方式和交易特点上分析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而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目前还很少被纳入这一问题的讨论。因此,本文从并购事件中并购方企业是否具有风险投资持股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了风险投资持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通过对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风险投资会降低企业的并购绩效;相比于无风险投资持股的企业,主板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显著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变化不明显;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会强化风险投资对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对风险投资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促进企业并购绩效的提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健全风险投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监管,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企业并购时风险投资持股对企业绩效的负向作用,更好地发挥风险投资融通资金和监督管理的功能。二是发挥风险投资特征对企业并购绩效的作用,正确引导风险投资,适当利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要把握好合适的尺度,防止联合投资的不利影响。三是调整并加强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力度,改进对管理层业绩评估的指标与评价方式,使之更加注重并购质量而非在良好的市场时机下盲目地扩大公司规模。由此,本文研究对调整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深入优化并购实践,以及修订、制定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阚铄.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J].管理世界,2014(11):146~157.

[2]林季红,刘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以并购整合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15~124.

[3] Shleifer A.,Visny R. W. Value Maximization andthe Acquisition Process[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88(1):295~311.

[4]陈海燕,李炎华.中外公司购并支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50.

[5]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

[6] Cakicieta D. S. The Impact of Acquisition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Some American Evidence[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1996(29):155~200.

[7]李成,蔡達建,黄顺绪.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解读——以美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26~29.

[8]龙勇,时萍萍.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38~44.

[9]张学勇,廖理.风险投资背景与公司IPO:市场表现与内在机理[J].经济研究,2011(6):118~132.

[10] Nahata R. Venture Capital Reputation and Inve- st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2):127~151.

[11]陈见丽.风险投资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1(2):71~77.

[12]贾宁,李丹.创业投资管理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1(1):96~106.

[13]赵息,陈佳琦.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5~261.

[14]傅传锐.中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并购绩效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1(3):71~75.

[15]黄旭,徐朝霞,李卫民.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0):67~73.

[16]张广宝,施继坤.并购频率与管理层私利——基于过度自信视角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6):96~104.

[17] Singh H. Corporat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Economic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1987(4):377~387.

[18] Gordon Myron J.,Joseph Yagil.Financial Gainfrom Conglomerate Mergers[J].Research in Fi?nance,1981(6):103~142.

[19]熊波,陈柳.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J].当代财经,2006(4):65~69.

[20] Jac Baum,B. C. Silverman.Picking Winners or Building Them?Alliance,Intellectual,and Human Capital as Selection Criteria in Venture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 of Biotechnology Startup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3):411~436.

[21]赵玮,温军.风险投资介入是否可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J].产业经济研究,2015(2):79~89.

[22]巩红新,欧庭高.风险实证论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J].学习与实践,2017(2):74~80.

[23]吴超鹏,吴世农,程静雅,王璐.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1):105~119.

[24] Robert Webb,Matthias Beck,et al. Problemsand Limitation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Corporate Go- 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3(1):65~73.

[25] Rene?M Stulz.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5~54

[26]权小锋,徐星美.风险投资、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J].财经研究,2017(6):132~145.

[27]陈仕华,姜广省,卢昌崇.董事联结、目标公司选择与并购绩效——基于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研究视角[J].管理世界,2013(12):117~132.

上一篇: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景观设计学与风景园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