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

2023-10-17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第1篇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第2篇

应机勘院领导要求,借此机会谈一谈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接触各部门行业勘察设计协会的了解,企业文化建设正在全行业逐步展开,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统计,但是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可以看到,很多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的网站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判断。对于行业内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有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借此机会,根据平时对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的思考讲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勘察设计企业尝试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普遍都会遇到一种质疑,企业有思想政治工作,行业有思想政治研究会,有没有必要再搞什么企业文化建设,认为是赶时髦,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回顾近些年的历史,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可以看出,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历来受到企业领导重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领导越来越感到,如何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如何改进加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基础性建设,如何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作好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成为全新的课题。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作为企业党委系统的工作,随着企业领导体制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党政职能机构及人员的精简、合并、调整,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二是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快速变化的形势,思想政治工作在“左”的意识形态统治下形成的形式单调、生硬呆板、内容枯燥、空洞说教、动辄批判、无限上纲,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难以解决,越来越不受职工群众的欢迎,政工干部越来越感到困惑、

委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作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领导,一直在思索着、探索着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企业文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理论研讨、实践探索,逐步在各行各业展开。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总和。它以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方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以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用最简单的意思概括就是,企业如何采取所有必需的措施来实现其目标或者使命的总和。

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的有关内涵,我们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模式、方法,是诞生于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比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与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的,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业务、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统一运作。很有学习借鉴的必要。

就是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很多勘察设计企业逐步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的好成果和好经验。

在规划构建企业文化中,由于习惯的思维定式,很容易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党委的事情。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生产经营开展的,是与企业管理高度融合在一起的,需要通过调动企业行政资源才能实现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由企业行政一把手主导、倡导、引导,带领全体员工努力实践。中国企业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特色,行政一把手在企业文化建设起主导作用,但党委绝不是陪衬。党委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中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动员、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企业文化,就是要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员工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的规章

制度以及付诸实施的方式、方法、措施等。首要的是确立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是支持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和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表述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作为社会主义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最根本的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引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

则、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科学地总结概括出来的,它也必然要回到实践当中去,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得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它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引领,就是要在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认真总结和提炼企业多年形成的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好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市场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里引入“社会文化”的提法,是指在社会一定范围大众所普遍反映的,具有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诸如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及矛盾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观念在激烈的交锋之中,这种变动和交锋,有时甚至只是一种个案,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社会思潮。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这种舆论和思潮得以迅速扩散和渗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企业,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企业员工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员工的自我独立意识、自我价值意识很强烈,不会自认为是依附于、听命于企业的雇佣者,过去我们常说的“企业主人公”的意识已经很淡薄。社会文化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企业和员工。构建和实施企业文化,必须高度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

1、企业文化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为连接点,人们在其上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工作、交往、学习、娱乐等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二场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传播速度很快,渗透力很强,影响面很广。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社

会文化;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局域网,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也更要关注、引导员工正确识别网络所传播的各种信息。

2、企业文化与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对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必须予以关注的议题。新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相互交织,正确的社会思潮与错误的社会思潮相互冲突,积极的社会思潮与消极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既有占主导地位的正确思想,又有居于非主导地位的思想甚至是错误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一元主导多样共生的社会思潮格局。新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社会形势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其形式和性质,因而呈现出变化多端、性质复杂等特点。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动着社会思潮的变化。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变化,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要引导员工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确识别社会思潮。

3、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开始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好地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落实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把企业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企业建设和运行的重要内容。这里讲企业社会责任,由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层面,一是从企业管理层面认识。从企业的管理层面看,已经从“三标一体化”发展“四标一体化”发展,就是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增加了社会责任管理(SA8000),这个认证更多的是从保护劳工的角度。

从企业的性质与功能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涉及面更为宽泛。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建设与运行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既有经济功能,也有社会功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原来单纯的经济性越来越向经济性与社会性并存的方面发展,使企业成为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成员。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追求经济功能和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履行其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各方面义务。而且,这些社会责任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原来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或背离社会价值和责任的理念与行为,已经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缺少了社会责任的企业也无法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解读,只列几条主要的。一是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现今社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营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是最基本的要求。勘察分会率先在行业开展了诚信评估,为全行业开展诚信建设带了个好头,希望勘察行业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把诚信建设进一步推向纵深,创造出新的经验。二是确保职工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劳动力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要素。企业必须尊重和保障职工各项合法权益,全方位关心职工,妥善处理好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国家对企业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三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这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企业必须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付诸行动。四是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困难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尽责。企业和企业家只有和员工、消费者、整个社会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各方面利益“多赢”,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第3篇

摘要:论述了环境与人才环境和成才全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自然环境既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又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应该认识自然环境、掌握自然环境规律,不断改造和优化个人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促进人才的更好成长。 关键词:环境;人才成长;关系;作用

一、 环境的概述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的总和。

1. 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性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按包含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不同种类

2. 自然环境的定义和特性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按照人才成长关系的密切程度‘自然环境可以分为三大层次(图1)

表1自然 环境要素种类表

我国有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呈现出复杂的地理环境,其主要特点:一是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二是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三是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四是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环境与人才的辩证关系

1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人才个体成长

(1) 影响个体生理发育

个体的生理,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等。人体的生理,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基础,也是人们成才的基础物质。

① 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个体只有在起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

质生活条件满足后,才谈得上发展,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越优越,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社会物质财富就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好,成才主体的物质需要就容易得到满

足。自然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两方面来影响成才主体的生存,表现出人才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② 自然环境对人才个体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营养和刺激来影响人才个体大脑发育。大脑是成才的主体成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第4篇

当今市场企业已经从“以产品创品牌”逐渐过渡到“以文化创品牌”的层次上来。文化与文明不同, 文明是在文化中提炼出的优势特征, 代表了一定地区人类的素质优劣和思想高度;文化没有提炼这一环节, 是历史社会单纯的沉淀物, 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所沉淀下来的思维体系与管理规范,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企业文化:首先, 每个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我们谈到企业文化, 并不是一种十分深奥的东西。企业日常工作中倾向的行为习惯, 或者由于环境驱使养成的特定思维方式, 其实质都是一种企业文化;其次, 企业文化虽本身无优劣之分, 但却有适不适应市场、适不适合企业自身的区别。中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 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开发属于本企业自身的、令其他企业难以学习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同类型的文化会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竞争力。例如, 强调以质取胜的企业文化形成以质量为主的核心竞争力, 强调效率优先的企业文化则形成时间成本的核心理念。竞争力类型不同, 虽不能直接比较优劣, 但也需和市场及企业自身性质自然融合。而文化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是否适合企业自身模式, 就直接决定着这种文化所开发出来的竞争力是否对路。

这里我们就该注意到一个矛盾, 即文化既然需要同时与市场及企业性质相适应, 但企业 (指同一行业的企业) 各具性质, 而市场只有一个。即使把这个行业市场无限细分, 也只是把顾客群分的更多, 挤的更小。那么文化该如何寻求?是关注市场还是依附企业?如何做到企业性质、文化与市场的相互整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二者所有权不同决定了本质不同, 各自的文化需整合到各自的本质中, 同时又适应市场的需要。一般地说, 国企强调人和, 私企强调效率。那么在效率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先进的私营企业面前, 国有企业是否能摆脱传统的“臃肿”, 更新自己的文化, 是决定国企兴亡的关键。

2 东汽人和文化寻求的历程

首先, 我们以国有大型企业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下面简称“东汽”) 为例进行一番实际考察。东汽经过多年的努力, 试图寻求出一种最完美的独特文化。自1966年创办以来, 东汽第一代领导人就充分意识到, 人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人和的重要性。人和, 意味着上下团结, 人心所向。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三线内地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在60年代创业的路上, 势必因为三线的偏僻与时机的不成熟遭遇到多方困难, 尤其是物资上势必因为落后的生产力和不便捷的交通方式而供应不足, 在这个前提下, 人和对于东汽的初期创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上下一心, 才能团结一致, 在逆境中一心向前;只有人心所向, 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形成国企的良性发展。东汽从早期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企业文化引领向人和, 在企业内部建设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氛围, 以人为本。因此, 如今东汽的人和文化在相当部分上是受历史作用的影响。

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 东汽为了建立人和的企业文化, 在结构与政策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在组织结构上, 东汽为了解决员工的住宿困扰, 建设了公司职工住房;为了解决员工的饮食问题, 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厂, 甚至成立了奶牛场, 发展乳业以保证职工的营养;为了解决员工对于后代的“后顾之忧”, 成立了东汽幼儿园、中学、技术学院, 甚至还成立了东汽的大学, 以“善后”方式保证了职工无二心的为东汽服务等等。在东汽当地汉旺镇有一句话, 说是东汽除了没有自己的火葬场, 已经是应有尽有了。这些办法为东汽的人和文化建立了厚实的基础, 无论是企业内部职工还是外部消费者都对东汽这种周全的服务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率行为深表感动。这也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人心所向”也由此而来。

在如今市场经济中, 人和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在公司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新一届党委工作目标中, 人和文化工程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六项工程之一。如今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东汽提出了紧跟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步伐, 以科学的姿态来发展东汽。而在“科学发展观”中, 以人为本是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 实质是东汽人和文化的创新部分, 是东汽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全新解释。除此之外, “科学发展观”还将东汽人和文化延伸到统筹企业的效益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履行这样的高度, 实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这与国家“十一五”建设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这又是一种环境导向的以人为本, 是新时代的以人为本, 实质上是一种更大规模的人和。即在原来企业内部与地区中的人和基础上, 实现全国的和谐发展, 甚至世界的和谐发展。人和也由此得以升华, 得到与企业和市场的多维整合。

3 人和与效率矛盾的探讨

站在历史的角度, 面对国家任务下的重大压力, 东汽首先就不得不选择人和。东汽也只是千万国企的缩影, 国企的人和文化几乎也是由历史而来。我们在当代对所有企业进行文化鉴定, 也须首先回到历史中以历史的视角对它进行承认。

但再回到当今, 人和发展到如今, 却已经演变成了另一个词——“人情味”。有人说国有企业向来最看重的就是人情味, 此话不虚。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企业, 也就是人民自己的企业, 职工工作是为了自己的企业而奋斗。在这样的环境中, 所有职工也就成为了一个家庭, 家庭赖以维系的自然是人情。所谓人情, 实质是人和的延续。

但过浓的人情味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影响企业效率。在人情为主导文化的企业中, 也就意味着人情常常会逾越制度。过多的人和可能导致工作缺乏竞争, 而竞争往往是效率的催化剂。公司内职工之间关系“过于友好”, 打成一片, 自然使职工缺乏竞争意识, 不能发挥出个人最大的创新性和能动力。私营和外资企业则以竞争为重, 它们多数效率高, 发展快, 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更为严重的是, 企业中若有贪污腐败的情况存在, 定然是先有人和因素的积累。参照“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的概念, 人们认识到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 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人为经验管理。可见, 在一般意义上, 人和文化是与科学管理背道而驰的。科学管理带来企业的高效率, 使企业在笔直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人和文化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削减这种效率, 起到弱化制度的作用。因此, 国有企业的人和文化通常因历史因素与企业自身性质相符, 却违背了管理界理论与市场的要求。这正印证了我们开篇提出的文化矛盾问题。

然而我们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探讨, 一般为管理学所研究的企业其实都是资本主义式的企业, 得到的成果不见得能够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适用。国有企业则完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之下, 公有制的特点使国有企业常常需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肩负着振兴工业经济, 开辟国家经济市场的艰巨任务, 同时, 也承担着惠及民生、优化资源配置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往往会导致国有企业规模庞大, 且进行多样化生产经营, 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关系。虽然近年来国家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提倡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东汽也响应号召, 将原东汽厂划分为东汽有限公司与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但社会责任仍不可能丢弃;人和的文化根深蒂固, 难以改变。再有, 虽然有时会影响企业效率, 但人和文化对于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说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在5·12大地震中, 东汽是灾区里受灾最严重、遭受打击最大的大型企业。正是因为东汽历史传承的人和文化, 使东汽人民没有放弃。地震发生以来东汽的绝大多数职工都没有离开, 而与企业一同坚守, 全心投入到抗灾重建工作。这种惊人的整体性, 却并不是“科学管理”下的效率能够达到的。在日趋残酷的市场经济之中, 在长期内任何企业都必然面临各种挑战, 若企业仅有效率而无人情关怀, 绝不可能在长期中生存, 立于不败之地。人和这个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精髓文化, 当中所蕴含的最深刻的哲学便是如此。

因此, 国企的文化矛盾也并不绝对, 人情并不一定是逆市场而行。附件 (个) 超大附件正在检测超大附件我们并不能说人和一定优于效率, 或是效率一定优于人和。事实上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如此理解, 人和文化本身也有良性人和文化与恶性人和文化之分, 拥有良性人和文化的企业能够营造健康的情感氛围, 使以人为本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拥有恶性人和文化的企业则被一种不健康的人情关系困扰, 形成恶性循环。我们提倡的人和文化是一种良性的人和文化, 这种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势, 能够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矛盾, 保证企业健康运转。那么私营、外资企业可在坚持效率并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有意识的引入良性的人和, 比如“孔孟之道”, 以能够长期适应中国特色经济市场;国有企业则可在充分消化本国文化的同时, 削减内部有可能过浓的人和导致的歪风邪气, 加强对效率的把握。但归结起来, 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每个企业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 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而后依据这个真理再实践下去, 正所谓走“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道路, 并不断求升华与发展。

摘要:在当今市场, 企业文化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是否有其内在矛盾这些深层问题常不为企业所把握, 其中人和与效率这两种似乎对立的文化更难以测度。本文就从向来具有高争论点的国企文化入手, 探讨人和文化与市场的有机整合及人和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先天矛盾,国企,人和,效率,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第5篇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

(1)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觉。人在感知某一具体事物时,大脑并非一张白纸,总是有以往的理性认识掺杂在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

(2)人的感觉必须通过概念,理论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纯粹的心理体验是不能作为认识传达给别人的。

(3)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人总是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只是去感知外部对象的。如看到玫瑰花是红的,黑白是黑的,实际上,人们头脑中早已有了红的,黑的等理性认识了。

理性认识中有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主要表现在:

(1)理性认识不仅易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以语言、文字、图像及通信手段等感性形式来传递和表达。越是抽象的理论,越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递和表达。

(2)对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获得。正因为如此,对同一理论的理解,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往往比青年人理解得更深刻。 4 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想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只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只有积累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从而为人脑提供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占有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条件。

“扣盘扪烛” 说从前,有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他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向明眼人打听。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就像这个铜盘,是圆圆的”。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听到发出响亮的声音,便满意地走了。过了几天,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以为这就是太阳了。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于是瞎子又找到一根蜡烛摸了摸,记住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根竹萧,不禁高兴地叫到:“啊哟!我摸到了太阳。”这则故事中,瞎子想从感性认识开始认识事物,这在方向上是对的。但他不了解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一味依赖于自己的感觉,而忽视大脑这个思维器官的作用,对听来的、摸到的片面感性材料一概不作分析,结果闹出把钟声、竹萧当作太阳的笑话。

第二,应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可靠途径。掌握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进行自觉能动的选择。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真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否则,即使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也未必能上升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

伯乐、九方皋相马的哲学启示

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道应训 》中有这样的记述 : 秦穆公对伯乐说 :" 年纪很大了 ,你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他们去相马的人吗 ?" 伯乐回答说 :" 一般的好马 , 可以凭外貌骨架来识别他。若是识别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 就得注意他身上若隐若现的神韵 , 甚至抛开他的形体不顾。像这种马 ,超凡绝世 , 奔驰如飞 ,不留足迹。我的孩子们 ,都是下等材料 ,可以告诉他们哪种外形的是一般的好马 ,但不能传授他们相千里马的本领。我有一位一起打过柴的朋友九方皋 , 这个人在相马本领方面 ,不在我之下。让我引见给君王吧。 "穆公接见了九方皋 ,派他出外寻求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报说 :" 我已经相中了一匹千里马 , 在沙丘。 " 穆公问 :" 是怎样的马呢 ?" 九方皋说 :" 雄的 , 黄色。 " 穆公派人前往沙丘提取 , 却是匹纯黑的雌马。穆公很不高兴 , 叫来伯乐责备说 :" 败兴的很 ,你引见的那个求马人 ! 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楚 , 又能识别什么千里马 !" 伯乐听了深深叹了一口气 , 说 :" 竟然到了这样神秘的地步 ? 这正说明他为什么本领高出我千万倍 , 神妙的无法估量啊。像九方皋观察到的 ,是马的天赋灵性。他正是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 他看的是应该看的 ,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像他这种相马的经验 ,比千里马还贵重呢。 " 马赶回以后果然是匹千里马。 所以《老子》 说 :" 最直的好像是弯的 , 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 这段记述中 , 九方皋相千里马的高明之处是 : 看到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 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看的是应该看的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

这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 ,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的本质 , 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相千里马 : 毛色、雌雄等外形特征是 " 粗 "“伪” “表”, 是现象 ,是事物的次要方面 ; 马的天赋灵性神韵是 " 精 "" 真 "" 里 ", 是本质 , 是事物的主要方面 ; 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这正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 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 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的过程 ,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 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 , 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它要求 : 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一分为二 ; 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范文第6篇

1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职业学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1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区别

后勤管理与服务在多方面存在不同, 首先从字面的意义上其含义就有区别, 管理指的是管辖和治理, 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进行的一个行动过程, 而服务指的是面向他人而进行的一种带有帮助性质的行为。职业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采取的是一种有计划, 有目的性的科学协调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决策和实施, 处理好学校内外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职业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 其服务的对象是师生, 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是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为师生的生活提供帮助性质的过程。对于职业学校而言, 管理是一种行政工作, 但是服务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活动, 管理注重和体现在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实施上, 服务却体现在最为基础和普遍性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教学活动中。

1.2 后勤服务与管理的联系

在职业学校的工作中, 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和管理两种职能, 在后勤保障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 使得后勤服务更加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在后勤工作中, 通过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 可以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 又可以辅助管理, 从这点来说, 后勤的服务与管理是有很大联系的。

2 正确认识处理后勤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的原则及其意义

2.1 正确认识、处理后勤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的原则

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职业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我们应当遵从唯物辩证的原则, 通过不同层面的论证, 从而准确的对其矛盾和联系点进行分析, 对于学校来说, 分析服务与管理的辩证关系, 其目的在于想运用其统一的一面, 要着眼长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分整体与局部, 通过辩证统一, 分析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矛盾与联系, 切实做好职业学校后勤服务与管理的辩证统一。

2.2 正确认识、处理后勤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的意义

首先, 正确认识和处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有助于保证学校后勤工作的健康稳步推进。因为在后勤工作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矛盾点消除, 对其联系点予以发挥,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杜绝在工作中将后勤工作的服务与管理职能分离开来, 有助于形成学校后勤工作的自我约束机制。试想, 如果我们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将矛盾的处理看作是一个动力, 将服务与管理进行辩证认识和处理, 寻求其联系点作为切入点予以突破, 那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自我约束力, 从而使得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提升。其次, 有助于调动后勤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设立服务的标准, 有助于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的直白化, 有助于后勤目标的实现和评价, 因此, 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评价, 从根本上做好服务工作。通过辩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寻找其联系点, 从而做好服务标准的确立, 这对于管理工作重点的明确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 讲求方法和效果的服务有助于加强管理, 明确科学的管理办法更有助于服务水平的提升。

3 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适应职业学校发展新格局

职业学校中, 后勤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校园建设的正常进行, 因此, 后勤工作被称为学校的三大支柱工作之一。因为后勤工作的好坏, 可以直接体现一个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 没有很好的管理和服务水准, 那么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就无从建立, 因此, 后勤管理与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 要想切实做好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创新

在职业学校的后勤工作中, 其服务与管理的对象相对而言是特殊的, 不能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 管理的目标不能够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定义, 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要围绕学校教书育人展开, 提高公共服务性, 切实保证学校的各项事务长足稳定发展, 不断更新和提高管理服务理念, 结合社会变革发展特点,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管理目标的确立, 还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都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 管理是为提升服务做基础的, 因此, 管理的核心要始终立足于服务学校, 服务教育教学, 服务师生的角度, 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学校的进步发展, 以优质的服务提升管理水平, 以优质的服务为学校谋求发展, 谋求效益。

3.2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 优质的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核心和宗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后勤工作是一项创造稳定环境, 为师生提供安心学习、优越教育教学条件的工作, 是为师生排忧解难的工作。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工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动力, 高质量的后勤管理是保证动力不枯竭的源泉, 是职业学校长期发展的切实保障。

3.3 实施形象战略, 提高整体素质

长期以来, 制约学校后勤工作长足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校后勤员工在管理意识上的缺失和服务意识上的不足。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应当及时地采取措施, 要从后勤员工自身找原因, 切实提升综合素质才是关键, 要在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注重言行, 塑造良好的形象, 以踏实热情的工作态度, 以高尚规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思想建设的又一道风景线。

3.4 以人为本, 营造育人氛围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对象说到底是学生, 其目的实质上就是育人, 根本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管理和服务是制度落实的手段和途径。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现实特点, 管理与服务之间存在着很多的断层或者表面化问题, 职业学校后勤服务是学生享受校园生活的保证, 因此, 后勤部门还要继续发掘潜力, 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服务与帮助, 一切从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 努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为了让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而走在一起的学子们充实地度过在学校中的这段时光, 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一定要切实做到协调统一。

众多的实践证明,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国的教育理念和职业前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陈旧的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准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 要想切实的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后勤服务和管理工作是保证, 要想做好后勤服务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是原则, 要审时度势, 切实地更新观念和思想, 勇于创新实践, 千方百计地去探索, 提升学校效益的同时, 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后勤服务。

摘要:职业学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后勤工作既要服务又要管理, 因此, 两者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在职业学校的实际工作中, 要想后勤工作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就必须坚持服务为先, 管理跟进的办法, 在服务的同时又要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 理念创新的原则, 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适应新时期职业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人事行政助理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隧道贯通安全技术交底范文